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智慧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可持續發展
1 工程概況
陂頭面鐵礦礦區面積0.148 k㎡,開采深度:0~-30m標高,采礦許可證核定的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開采礦種為鐵礦,生產規模為8萬噸/年。1985年陽春縣人民政府將礦山劃歸陽春礦冶開發總公司,1986年10月礦冶開發總公司解體,同年11月由陽春縣鐵礦公司接收,礦山采用露天開采方式,設計年開采量8萬t。由于經濟及開采不規范等原因,2008年12月停采,部分采坑已回填至地面標高,部分采區被水體覆蓋。目前礦區內最深采坑已達-30m標高,礦區內共消耗資源儲量:鐵礦石量2113.74 kt,伴生銅金屬量4794.97 t。
礦山經多年開采,對原有地貌破壞較大,現在礦區在開采范圍內并形成了長約50m,高15m,坡角約70°的挖方邊坡。邊坡大部分表層巖石風化比較強烈,殘積土厚度較大,土體較松散。由于切坡的規模不大,邊坡主要為第四系坡殘積層,巖性為灰黃或淺紅色砂質粘性土,局部為礫質粘性土。局部地段曾經引發過、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
此外,原有礦山的建設和開采活動,已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還有礦山占用土地改變利用功能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的改變對地質地貌景觀的破壞等。
為了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減少因礦產開采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對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進行全面的綜合治理,全面恢復礦山的地質環境、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
2 礦區地質環境背景
陂頭面鐵礦位于陽春市境內,行政隸屬崗美鎮管轄,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該區的氣候特點是夏長冬短,日變幅大,暴雨多,強度大。該區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7.2℃,最低氣溫-1.8℃。年降雨量為1050.1~3342.31mm,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480mm,日最大降雨量338.1mm(1976年10月23日)。雨水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雨量83.28%。常年主導風為東北風,最大風速16m/s(2006年4月14日),平均風速2.2m/s。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和泥盆系,其中石炭系巖性主要為含礫石英砂巖、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及砂質頁巖所組成,部分經接觸變質成為石英角巖或透輝鉀長角巖。泥盆系巖性主要為灰巖,夾有粉砂巖及砂質頁巖薄層,尤其上部與帽子峰組接觸附近夾層較多,經接觸變質成為大理巖、條帶狀大理巖或矽卡巖,其中砂頁巖夾層則變質為角巖。礦區內的巖漿巖屬于燕山二期花崗閃長巖,中粒半自形結構,塊狀構造。礦區斷裂構造以成礦后北北東向之逆斷層為主,走向為北東10°,傾向南東,傾角約55°。斷層為后期石英脈所充填,長1.4km以上,寬1~20m,對礦體有破壞作用。
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含水層水理性質和水力特征,礦區地下水含水層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層、砂巖裂隙含水層、花崗巖裂隙含水層、大理巖類巖溶裂隙水、矽卡巖(或角巖)隔水層和風化破碎承壓含水帶。大氣降水是本區地下水主要來源,受地形和構造線控制,地下水逕流主要沿巖石裂隙及溶隙從西向東,由高地向谷地順地形運動,在山腳及侵蝕基準面附近地形低洼處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
陂頭面礦區主要分布的土壤主要為山坡地紅壤。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季雨林、馬尾松林、闊葉混交林以及丘陵常綠灌叢。主要植物類型有凹葉紅豆、密花樹、竹節樹、變葉榕、桃金娘等。草本植物主要為芒箕、省藤、黑莎草等,總體上礦區植被覆蓋率較高。
3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部署
(1)總體部署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的各項措施貫穿于采礦活動的全過程,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監測措施合理結合的過程。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邊開采邊治理,分階段逐步推進”等原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程總體部署為:
1先破壞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監測措施相結合進行治理。
2對地質災害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配合生物措施進行治理,用監測措施進行預防;
3對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的恢復,采取生物措施、配合工程措施進行治理。
4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主要采取土地復墾的方法進行恢復。
(2)防治措施
1露天采場邊坡失穩:根據其邊坡高度、邊坡巖土物理性質特征以及穩定性等情況,加強監測和處理效果的檢查,確保邊坡的安全。
2廢石堆場:采用工程措施進行廢石的轉運,同時恢復植被,修復其地形地貌景觀;對其下游區域地下水水質的變化情況,主要采取監測措施進行監控。
3各種運輸道路形成的不穩定邊坡,以工程措施進行防治;其地形地貌景觀的恢復主要采取生物措施進行治理。
4 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程
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既要統籌兼顧全面部署,又要結合實際、突出重點,集中有限資金,采取科學、經濟、合理的方法,分輕、重、緩、急地逐步完成。最終達到地形、植被在視覺和環境上與周圍的區域生態融為一體。
關鍵詞:煤礦開采 環境治理 生態恢復 研究
一、煤炭資源開采的環境治理
煤炭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水資源和地表土壤及植被的破壞上,導致一定范圍內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變化。其后遺癥有:地表移動盆地、產生地裂縫出現塌陷坑、土地自生的機能受到毀滅性破壞,永久積水或季節性積水,加速農田土壤鹽漬化。隨著工業迅猛增長,大量老礦區問題尚未解決,新礦又不斷開采,煤礦與生態環境的對立關系不斷激化。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時發揮植物措施的長效性,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土地整治與復墾措施相輔,以植物措施為主,全面防治與重點防治相結合;發揮各項措施的綜合防護效能,實現總體防治目標。
(一)礦井生產、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1.項目施工過程是加強管理,要采取少占少破壞,盡量不占不破壞的原則,施工過程中損毀的灌木,要制定補償措施。
2.掘進工作面在接近含沙層,必須打超前鉆孔控防水,井下有突水危險的地區,必須在其附近設置水閘門或水閘墻,在掘進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生明顯的突水征兆或大量涌水時,應立即停止作業,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確保含水層不受破壞,保證當地飲用水安全。
(二)工程施工營地、料場臨時占地及棄渣堆放占地會破壞地表植被,臨時占地在施工結束時應進行綠化,恢復植被。
(三)對礦區中廢水都應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礦井水斜管沉淀池和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使其達到《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后才能外排,并盡量進行綜合利用。
(四)工業場地綠化美化區
1.由于工業廣場既是煤礦開采基地,又是職工生產生活場所。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既要具備保持水土功能,又要滿足提高環境質量的要求。在做好排水、邊坡防護的前提下營造分割林帶劃分功能區,同時對廠區道路和空地進行綠化美化,使之成為生態礦區、園林礦區。
2.建議在辦公樓前栽植觀賞性較強的樹木、花卉,并輔以綠地;鍋爐房、污水處理站、煤倉等產生粉塵、噪聲大的生產系統四周,職工宿舍樓前,應以喬、灌林相配種植,以防塵降噪。
(五)排矸石場地
對矸石場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建攔渣壩,作用是攔蓄棄渣;二是滲水盲溝,其作用是有效排除棄渣區域溝道滲水,防止攔渣壩壩體因溝道長期滲水浸泡而損壞;三是排水溝,主要用于排除棄渣堆積面上的匯流洪水,四是棄渣場封閉,作用是防止矸石自燃。
(六)沉陷區的治理
1.開采中應加強對靠近山區礦區山體滑坡的監測、監控工作,采取預防措施,對土崖和坡度大于45度以上坡度,設置危險標志,在邊緣修建排水溝,減少雨水對其的,在重點保護區修擋土墻等。
2.面對煤礦塌陷區的種種問題,國內的應對大多還停留在濕地利用、土壤復墾等技術層面,對煤礦的塌陷采取一對一解決和修復,這種往往難以治本,事實上問題的解決必須從更大空間視角出發。
3.結合開采對村莊搬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從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的角度規劃煤田內農村改造建設,使村莊遷移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一致,形成規模較大的村民聚居點,公共設施得到優化,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居樂業。
二、生態恢復幾種補償制度
(一)預防性生態補償制度----煤炭資源開采生態風險基金制度
煤炭資源開采,會導致大面積生態破壞。因此,建議建立預防性生態補償制度。其資金來源于開采者、地方財政收入或者專項資金等,其資金使用主要范圍是針對開采者沒有能力承擔的部分。
(二)補救性生態補償制度
1.煤礦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項目可行性方案,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評中確定哪些是污染的主要原因。為此,開采者應建立煤炭開采環境治理恢復補償保證金,用于對污染和破壞的治理與恢復。此種制度屬于補救性生態補償制度,依據“誰開采,誰治理”的原則,保證金由開采者籌集,資金多少主要取決于生產規模大小、自然環境條件、開采技術條件等因素條件。同時,資金要保證足額到位,專項使用于治理和恢復生態環境以及居民的補償。建議此項基金應有環保部門進行監督,承擔監管責任。
2.煤礦環境損害行政補償制度。煤炭開采者對生態污染和破壞,會導致礦區居民人身、財產及環境權益損害。其中,環境污染侵權損害有的因加害主體難以確定、或支付能力有限、已經破產、關閉等原因,致使受害人無法獲得適當賠償之事時有發生。在環境污染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因果關系推定困難,受害人要取得勝訴十分不易,即使勝訴,有時也很難將賠償真正落實到位,使受害者的損失得到有效補償。為此,建立煤礦環境損害行政補償制度。首先,要有礦業行政管理部門建立環境損害行政補償金,資金來源于煤炭資源的開采者、政府財政收入或專項資金等。
3.礦區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借鑒我國森林生態效益區際補償的經驗,依據礦產資源開采經濟上正外部性和生態環境上的負外部性利益沖突協調原則,建立礦區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開采出來的煤及其附屬產品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雖說礦業城市是礦產品的制造者,但礦業城市并不能阻止其他工業城市消耗礦產品,并且制造礦產品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工業城市的消耗。
三、結論
打破信息孤島的“一片云”
836家重點污染企業,每兩小時更新一次的實時數據,異常情況每日匯總公布……這一切,離不開代號“1831”的江蘇環保云平臺的支持。作為國內最先進的環保云平臺,“1831”不僅是觀照江蘇生態環保的“睛雨表”,更是江蘇環境智慧決策的重要依據和手段。據何春銀介紹,所謂“1831”是指建設一個全省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控系統;集成飲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環境、大氣環境、重點污染源(包括污水處理廠)、機動車尾氣、輻射環境、危險廢物、應急風險源等8個子監控系統;組建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環境監控運行機制。那么,“1831”里到底有哪些信息可查?這些數據又是從何而來的呢?1831的智慧就在于,我們并非坐鎮江蘇省環保廳的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在位于北京某咖啡廳的采訪地點,何春銀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就給記者展示了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流域水質自動監控等實時的數據。事實上,云平臺云集的數據遠不止于此。除了環境質量數據外,12369的舉報信息、環境創建情況等均以數據形式集入了平臺,每天平臺集納數據超過300萬條。
“我們可以說是全國最先進、集納環境信息最多的一個數字平臺?!焙未恒y介紹,云平臺采用國際先進的物聯網傳感器以及信息分析云技術,能夠實時感知全省4萬億經濟總量下10.26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安全與健康程度,并將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從而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與決策的智慧化。
為何要開發這個云平臺?還得從太湖水危機說起。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發生后,江蘇省環保部門發現,太湖流域多個地區、多個部門圍繞太湖水環境開展了污染源、環境質量、生態背景、水文、氣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監控。但由于缺乏在政府綜合管理與決策層面的信息集成、集中管理與統一機制,難以為太湖治理與決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當時僅江蘇省環保廳就有36個信息系統。由于系統開發各自為政、業務數據自成體系,大都無法實現集成共享?!皹藴什唤y一,決定數據沒有價值?!焙未恒y這樣點評。
2008年7月,江蘇省按照“太湖平臺、數據環保、信息共享、科學管理”的理念,啟動太湖平臺建設。短短48天后,覆蓋太湖全流域的125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藍藻預警監測系統以及50個省、市、縣和區域4級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涉及十多個方面的環境信息實現聯網。太湖平臺的建設,為江蘇省范圍搭建統一的環境共享平臺提供了樣板。隨后,以太湖平臺為藍本的“1831”逐步浮出水面。“信息不共享,上下不信任,左右不服氣,領導不滿意,群眾有意見,自己很辛苦,別人看笑話……”何春銀在近日舉辦的2013年第十一屆Esri中國用戶大會上,夾雜一段順口溜介紹1831平臺活躍了技術演講現場的氣氛。“如今,全省環保系統都共用我們這一個平臺。它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焙未恒y說。
信息讓決策更“智慧”
“我們的1831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系統可以說是全國最先進、集納環境信息最多的一個數字平臺。它能夠實時感知全省4萬億經濟總量下10.26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安全與健康程度,并將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從而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與決策的智慧化?!焙未恒y談道。
在采訪時,何春銀用鼠標在系統中通過一個簡單的操作,就可以遠程關閉或者打開常州市一個工廠的雨水排水口?!皠右幌率髽耍湍馨焉鷳B感知指數以至于在全省的排名自動排出來。所有的事情都在這里共享,讓我們時刻通過這個平臺感知著江蘇環境的變化?!币源蠹铱只诺撵F霾天氣為例,很多人都不知道霧霾天氣的實時狀況。但在江蘇環保網上的“空氣質量平臺”,每兩小時就實時更新的自動采集數據、一目了然的色彩顯示不同污染程度、歷史數據的曲線圖……對公眾了解空氣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它的背后正是“1831”在支持。
1831實時更新的各種數據,對環保工作者而言,更是科學決策的好幫手。何春銀告訴記者,用上1831,他們不僅可以隨時掌握每一個重點污染源的基本信息、生產工藝、污染治理設施、排污狀況、排污數據,還能看到立體模型、全景照片和全景實時視頻,從而能夠對污染源實行全周期管理?!耙坏┏霈F問題,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環保人員可以及時作出應對?!泵刻齑蜷_云平臺,已成為江蘇省環保廳每個工作人員的習慣,說起好處大家一口氣能報出一堆。
“很多人責怪我們環保局不作為,必須要對類似霧霾出現的這種天氣負責,我把數據拿給他們一看,這些聲音就消失了?!焙沃魅螌?831系統充滿了自信。
技術對環境的改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