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期理財收益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1年上半年對于廣大投資者而言可謂憂多于喜,樓市遭受政策打壓,一度火爆的貴金屬大幅調整,股市持續低迷不振,CPI連續數月“破五”,理財市場動向更加難以把握。
同時,在央行銀根緊縮政策的影響下,各大商業銀行的攬儲任務也逐步加大。身處這樣復雜的投資環境下,風格相對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開始大受投資者歡迎。
近日,《小康?財智》記者就對北京部分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進行了深度調查。
短期理財也“瘋狂”
由于工作繁忙一直無暇顧及理財的陳先生,看到CPI高企,物價越來越貴,擔心自己的資產縮水,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理財情況。他有一筆定期存款到期后,考慮到目前可能有強烈的加息預期,他沒有繼續轉存,而是考慮購買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
陳先生最初看中的是一家商業銀行的一年期理財產品,預計年收益5.5%,最高在6%以上,50萬元起購,資金主要是用于中鐵的項目投資。考慮該產品回報率雖高,但并不保本,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而且門檻較高,陳先生一開始沒有選擇這款產品。
接下來幾天,陳先生又先后到建行、中信等銀行的網點,發現各家銀行最近都推出了不少的短期個人理財產品。“3天時間,至少看了十幾種,眼睛都挑花了!”據陳先生介紹,僅建行一家,理財經理就推薦了至少5種符合他條件的理財產品。不僅如此,各家銀行的銷售人員無一例外的都告訴陳先生,最近理財產品賣得很緊俏,有些產品幾個小時就賣光了,如果下了決心購買一定抓緊時間,免得錯過機會。此時,陳先生想起最初那款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卻被告知已售罄。
短期理財創新高
事實上,像陳先生這樣開始青睞短期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多。據統計,僅6月前兩周,各銀行已累計發行542款理財產品,使得今年以來的理財產品數量突破6000只,已接近去年全年總量,理財市場熱度可見一斑。
而在收益率方面,從年初的3%逐漸抬高到4%~5%,到了年中,部分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已經突破7%的高位,不僅遠遠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更超過了銀行放貸利率。比如農行發行的2天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為6%;興業銀行推出投資期限為10天的理財產品,5萬元起預期收益率為6.5%,50萬元起預期收益率為6.7%,500萬元起預期收益率為6.8%;工商銀行發售的7天期和14天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分別達5%和6%。
收益率的提高直接帶來了產品熱銷。現在要想購買一只熱銷的理財產品,是無法由個人在網上直接購買的,必須致電理財顧問幫自己留出額度,并且規模幾十億的產品,通常1個小時就銷售一空。
高收益背后有原因
面對市場的一片火熱,有人開始質疑一些極短期的理財產品已近似于變相的高息攬儲。
按照正常的投資理論,收益率應與投資期限成正比,即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而當下的銀行理財市場,卻出現了期限越短收益率越高的收益倒掛現象,令人稱奇。
一位在建設銀行工作的員工告訴記者,其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短期內對資金出現極度渴望所致。銀監會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比監管的“半年大考”又臨近,這些因素讓銀行對資金望眼欲穿。在拼搶資金的大戰中,儲蓄利率不能浮動,銀行借道理財產品攬儲的意愿大為提高,紛紛在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上做文章。
收益率攀高 仍要悠著點兒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一些理財產品的銷售有失規范。部分產品在銷售時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片面強調“固定收益”,夸大收益率;少數銀行工作人員也存在著重自身業績輕客戶利益的問題。
中信銀行的理財師吳強告訴記者,如果某一款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是5.5%,買10萬元是否就可以拿到5500元收益?當然不是,因為這種理財產品通常是幾天至幾個月,你還得進一步換算出實際收益。
吳強說,購買這種短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之前,必須先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其中一個關鍵的名詞“年化收益率”,僅是把當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換算成年收益率來計算的,是一種理論收益率,并不是真正的已取得的收益率。比如,年化收益率是5.5%,時間為7天,買10萬元的話,實際收益是:7/365×5.5%×10萬元=105.48元,絕對不是5500元。
“不過,比起活期儲蓄來,其收益要高出許多。”吳強分析說,如果把這10萬元作為活期儲蓄(利率0.5%)放在賬戶上,7天的利息收入只有9.59元;即使把這筆錢辦成7天通知存款,7天的收益也只有28.58元。“也就是說,通過購買這種短期理財產品,客戶可以獲得相當于活期儲蓄10倍還多的收益。”
在吳強看來,這種產品對手頭有較多閑置資金的居民或者對公客戶來講非常劃算。而對普通百姓來講,在選擇這些短期理財產品時則需要注意產品期限和后續銜接。因為這種看似較高的5.5%年化收益率,如果客戶在產品到期后沒有及時轉投,而是讓資金在賬戶上閑置一周,那么其收益率就基本下降了一半。而如果產品到期后能及時銜接,或實現自動轉投等,那就能帶來不錯的收益。
只適合有短期閑置資金客戶
雖然很多投資者知道短期理財產品就是在短時間內,能獲取比銀行利息高的收益,但是并不知道,投資短期理財產品也需要進行資金規劃。
“短期理財適合的是有明確資金規劃的人。如果剛存了2天,就想把錢抽回去,這樣可不行。”吳強提醒,不是所有投資者都適合購買短期理財產品。
“一般客戶要明確表示,資金在幾個月或者一定的時間內沒有需求,這樣我們才建議他把錢投到短期理財產品上,如果在簽約期內反悔,是取不出來錢的。”吳強介紹,短期理財一般都是固定收益,銀行也是按期限承諾給出收益。
關鍵詞:理財產品;利率市場化;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10-0034-04
近年來,我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居民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資方式。在我國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條件下,銀行理財產品沖破存款利率限制,成為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推動力。本文對理財產品在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方面的優勢和有效性進行分析,探討其在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特點
理財產品對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主要通過理財產品收益率發揮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對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特點進行分析。理財產品收益率是指理財產品的投資回報率,包含預期收益率和實際兌付率兩種含義。預期收益率是銀行根據設定的投資方向、配置策略等計算出的投資收益,其反映市場報價水平,最終不一定實現。實際兌付率是理財產品到期實際兌付的收益率水平,反映市場實際交易價格。按照預期收益率發行是理財產品的重要特點,數據顯示2012年公布已實現實際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中,符合預期或超預期的產品占比達到90%以上。可見,預期收益率體現了銀行及投資者對市場收益水平的合理預期,是對市場資金價格較為真實的反映。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較好地反映了市場預期。從理財產品發行方看,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銀行理財產品可配置的資產類型日益豐富。從2010年開始,理財產品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和其他類資產市場。商業銀行在確定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時會綜合考慮市場收益、基準利率、同業等價,以及經濟走勢、通脹預期、市場資金充裕程度等因素。從理財產品投資方看,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會綜合考慮其安全性、收益性。由于理財產品的投資性質,投資者對理財產品收益率變動的敏感程度較高。因此,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僅綜合反映各類市場利率,也是經過發行方與投資方博弈后最終確定的收益水平,市場普遍能較好地反映預期。
二是體現市場化的“準存款”收益水平。理財產品按照發行對象可分為面對個人客戶、機構客戶和高凈值客戶三種不同的客戶類,是目前金融市場中交易主體最為豐富的一類產品。根據華寶證券2012年年度理財產品報告,針對個人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市場占比高達66%,可以說個人客戶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主要力量。由于銀行理財產品大量采用結構化設計,將高風險的投資標的通過資產池打包與產品分級設計的方式合理分散到多個產品中,針對普通消費者所出售的理財產品資金投向主要為債券和利率等市場,因此屬于低風險、收益相對較高的類存款理財產品。現階段,理財產品已成為銀行存款的最大替代品,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逐漸被理解為“準存款”收益水平。
三是具有較高的市場影響力。從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看,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23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理財業務,共發行理財產品32152支、同比上漲67.67%;理財資金余額為7.6萬億元,占據同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的8%,且繼續保持加速態勢。從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看,大多為企業和個人,我國已進入“全民理財”時代。市場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積極參與有效提高了理財產品的市場影響力,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水平也極大影響了投資者對存款利率的心理預期。
二、理財產品對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的作用分析
(一)理財市場發展迅速,對利率市場化形成倒逼機制
目前我國對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依然實行上限管制,利率管制長期壓低資金價格,對真實市場利率形成壓抑,甚至產生“負利率”。如2010年和2011年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分別為2.25%和3.5%,而同期的CPI卻達到3.3%和5.4%。利率管制使得普通銀行存款在投資者投資組合中的優勢逐漸喪失,資金“脫媒”現象開始出現。
居民存款是銀行負債的重要來源。為防止存款流失,各商業銀行競相研發高收益理財產品,從而繞過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加強對存款的爭奪。2012年理財產品平均到期實際年化收益率為4.66%,遠高于同期3%的1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這暗示著理財產品市場自發的利率市場化開始推進。從美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看,20世紀70年代,美國商業銀行為突破Q條例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通過金融創新產生了大額可轉讓存單、可轉讓提款通知單賬戶等存款利率市場化工具,大大擴展了美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種類,突破了貨幣當局對于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Q條例也從名存實亡走向正式廢除。對我國而言,理財產品的發展對存款利率市場化形成倒逼機制,加速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二)理財產品收益率可作為市場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中介發揮利率傳導作用
銀行理財產品作為市場化定價產品,其對市場利率敏感性較高。理財產品資產配置標的超過50%的理財資金投資于債券市場、利率市場等對市場利率敏感性較高的產品,理財產品收益率受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非常直接。從理財產品期限看,1年期以下短期理財產品占據理財產品市場的99%以上、3個月期以下的占60%以上。可見,短期理財產品占據現階段我國市場的主流。本文將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簡單替代短期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進行分析。就目前而言,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是認可度較高的市場指標性利率。通過將3個月期SHIBOR與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進行相關性分析,可以分析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市場化利率之間的關系。經過計算,3個月期SHIBOR與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715,高度正相關。這顯示,理財產品收益率充分反映了市場利率水平,而市場利率對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有重要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從資金來源看,替代了大量銀行存款,從資金運用方面看則替代了部分銀行貸款。作為金融市場利率和存貸款利率之間的中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對存款利率預期會產生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當前利率傳導機制中金融市場利率不能有效引導存貸款利率的問題。
(三)理財產品差別定價現象明顯,預期收益率充分體現市場風險補償機制
我國理財產品市場上,各類發行主體差別定價現象明顯。其差異性部分可理解為信用溢價,信用溢價是對產品可能發生違約情況的風險補償。就理財產品而言,發行銀行自身的實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為理財產品提供了信用背書,信用溢價是理財產品收益率市場化的重要表現。由表1可以看出,我國理財產品溢價情況與銀行自身規模成正比。國有銀行理財產品信用溢價最低,這與國有銀行自身良好的資產規模和綜合實力相對應。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依次提高。與國有銀行相比,這兩類銀行在理財產品設計研發及市場認可度上相對較低,相對較高收益率是對其風險相對應的補償。同時,各發行主體收益率波動性高低與產品平均收益率恰好相反,城商行的收益率更為穩定。城商行資產規模及市場認可度相對較低,采用穩定收益率對于提高其市場認可度和挽留客戶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是市場機制下的必然選擇。信用溢價的存在,說明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僅與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密切相關,同時也受發行主體自身實力的影響,充分體現了市場化條件下的風險補償機制。
表1:各類發行主體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
和收益率波動性
[銀行類別\&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其他類銀行\&產品平均收益率\&4.02%\&4.55%\&4.75%\&4.58%\&收益率波動性\&1.04\&0.72\&0.45\&0.42\&]
資料來源:華寶證券研究所。
(四)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推動理財市場日趨規范,理財產品收益率對市場利率的反映程度將不斷提高
理財產品最初是銀行為應對存貸比壓力而創新的一種變相吸收存款的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理財產品普遍存在資金投向不明、期限錯配等問題,由此引發的風險日益引起監管層重視。針對理財產品在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監管層陸續出臺監管措施,以規范理財市場的發展。如2010年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通知》,對銀行通過銀信合作方式調整資產負債表、規避貸款額度管理進行了規范。2011年9月30日,銀監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商業銀行理財風險進行警示。近期,銀監會下發《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間接投向“非標準化債券資產”進行嚴格規范,對非標準化債券產品的“資金―資產池”模糊運作模式進行了厘清,規范了資產池模式中理財資金嚴重的期限錯配問題,提高了資金投向的透明度。監管政策的日益完善,有助于理財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對理財資金投向進行規范,有助于理財產品真正實現代客理財,其收益也將更加體現真實市場收益。
三、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助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披露不透明,理財產品收益率真實性存疑
從各銀行公布的理財產品信息看,大多數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標的表述模糊,僅公布資金投向的金融市場類型和大致比例,對具體投資品種、投資比例、風險情況、存續期盈虧情況以及最終實際收益率等信息披露不足。如2012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20901款,僅10215款產品公布到期實際收益率,占比不足50%。在公布到期實際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中,也僅限于公布最終收益率數據,對于理財資金的具體投向及在各個市場的盈虧狀況并無披露。信息的不透明為銀行內部操作創造了空間,而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為其實際投資收益率便值得懷疑。作為利率市場化的有效突破口,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若不能保證為真實市場收益率,則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市場化利率的聯結紐帶將被切斷,該收益率水平便不能真實地反映市場利率水平。
(二)理財產品以短期為主,收益率期限結構較為單一
由于短期理財產品對銀行可形成存款沉淀,各銀行通過發行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爭搶資金,減輕存貸比考核壓力。監管層為有效控制銀行通過發行超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自2011年底,禁止銀行發行1個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財產品。由此帶來2012年1個月以下超短期理財產品的驟減和1―3個月理財產品暴增。理財產品期限以短期為主的格局并沒有改變。期限結構的單一性反映出我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尚不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為了配合傳統存貸業務、規避政策監管而產生。由此帶來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期限結構的單一性使其在推動多種期限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難以作為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有效突破口發揮過渡作用。如圖2所示,自2010年以來,期限6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一直占據理財產品總數的80%以上,其中1個月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發展迅速。
圖2:銀行理財產品期限(2005―2012年)
資料來源:華寶證券研究所。
(三)目前的理財產品發行機制難以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線
從理財產品的發行日期看,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日期是不連續的。從理財產品的流動性看,各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合同均規定在理財產品存續期內,投資者不可提前終止理財產品。同時理財產品目前還沒有形成可供交易的二級市場,因此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日波動性難以體現出來。當理財產品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線時,該收益率曲線可以作為市場化存款利率的重要參考,但由于理財產品發行的不連續性及其不可流動性,較難繪制出精確的、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線。
四、結論與建議
理財產品興起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現階段實行存款利率管制政策,銀行為應對資金脫媒、突破利率上限而采取的一種金融創新。理財產品實質上反映了由市場力量自下而上推動的存款利率市場化,是對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有益探索。理財產品可以作為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是因為其有獨特的優勢。從理財產品收益率的特點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是在綜合反映各類市場利率基礎上,經過發行方與投資方博弈后最終確定的收益水平,較好地反映了市場預期收益率。與其他市場利率相比(如Shibor),理財產品資金主要來源于實體經濟,其收益率較好地體現了金融機構從實體經濟融入資金的真實利率水平。由于理財產品在人們投資組合中的比例不斷提高,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水平極大影響了個人投資者對存款收益水平的心理預期,具有較大的市場影響力。
從理財產品對推進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性看,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加速存款“脫媒”,對存款利率市場化形成倒逼機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市場指標性利率Shibor呈現高度正相關關系,說明其對市場利率的敏感性較高。作為金融市場利率與存貸款利率的中介,理財產品收益率有助于推動形成存款利率市場定價機制。作為一種市場化的“準存款”收益水平,其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對存款利率未來市場化后的走勢有較強的指示作用,尤其是現階段豐富的短期理財產品對3個月以下的短期存款利率市場化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另外,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也推動理財市場日趨規范,理財產品收益率對市場利率的反映程度將不斷提高,為其作為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提供了保證。
由于現階段我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尚不成熟,理財產品收益率作為存款利率市場化突破口還存在諸多難點。如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透明,為銀行內部操作創造了空間,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為其實際投資收益率值得懷疑。現階段理財產品多為短期性產品,期限結構單一,使其作為多種期限存款利率參照作用有限。由于目前理財產品流動性較差,難以根據其收益率的波動性繪制出連續的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線,因此根據理財產品收益率精確分析存款利率走勢還有較大難度。
針對現階段理財產品在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確保理財產品收益率真實反映實際投資收益率。商業銀行應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多層次的信息披露機制,保證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保護理財產品客戶的金融信息知情權。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對理財產品的后續風險狀況進行持續監控,并及時公布理財計劃執行情況,以便投資者及時掌握資金動向及資產變動情況。投資期結束時應詳細公布實際收益率,包括各個投資標的的實際盈虧情況。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資者及監管者對理財產品運營情況進行監督,確保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真正為代客理財的市場收益率,從而保證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可參考性。
二是促進理財產品創新,豐富產品種類,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曲線的有效性。銀行應加強理財產品創新意識,重視理財產品研發,理財產品設計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注重產品細分和客戶分級管理,豐富理財產品類型。針對風險偏好不同的客戶設計不同期限、不同投資標的的理財方案,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豐富理財產品收益率期限結構。針對目前理財產品不能提前兌付的缺點,商業銀行可進一步探索理財產品的二級市場交易機制,提高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推動形成有效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曲線。
三是監管層應注重培育理財產品市場,發揮其市場利率發現功能。監管層應重視理財產品在突破利率管制、促進利率市場化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進一步規范理財產品市場的發展。應在理財產品的研發設計、投資管理、產品運作、風險防控等方面加強監管,同時制定相應的監管辦法和規章,在制度層面保證銀行理財業務有法可依,推動理財產品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可考慮將理財產品收益率納入利率決策調整的參考體系,讓其在發現真實存款收益率水平上發揮重要作用,為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波,巴曙松,馬小可,金玲玲.銀行表內理財產品助益中國利率體制并軌[J].農村金融研究,2012,(9).
[2]王江渝.理財產品收益率在利率體系中的作用[J].中國金融,2013,(10).
[3]譚藝群.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創新的博弈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2,(4).
[4]袁亞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金融縱橫,2012,(1).
表姐做服裝生意,現金積壓一直是個比較大的問題,眼看著十幾萬元現金總是在銀行存著活期,拿著微薄的利息,表姐一直很郁悶。可偶爾一次,她發現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非常適合自己。
這些短期理財產品的存續期一般以7天、14天為一個投資周期,正好跟表姐的進貨周期相符,也就是說,表姐用現金購買這些產品,不但不影響生意,還能獲得更高的收益。于是,表姐二話不說就拿出20萬元,買了一款7天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3.8%。按照表姐的計算,她這一次能拿到7600元的收益。
可等到產品到期,表姐卻傻了眼,因為銀行給她的回報不過146元。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所謂的3.8%是年回報率,而7天的理財產品,收益只是年化收益率的7/365。
雖然郁悶,但回頭一想,這還是比銀行的活期存款利息高了很多。表姐對短期理財產品的興趣反而更加濃厚了。
在各個銀行一打聽,表姐還真發現了很多“秘密”:各個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有很大差別,另外,有的銀行的收益率是固定的,有的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卻能提供階梯遞增式的收益率,持有時間越長,理財收益越高。
就這樣,表姐把手頭的閑置資金,按照不同的需要分別購買了多個短期理財產品。不過,由于回報不多,家里人還是不“感冒”。今年年初的時候,表姐拿來了一張報紙,上面登著一份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把量化了的回報率擺在大家面前:年初上海的理財產品中,投資期限小于1個月的理財產品市場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6%;投資期限為1至3個月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3至6個月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6%;6個月至1年期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8.3%。
這一下,之前看不上每次那幾百元回報的家人都被震撼到了:5%到8%的回報率,那可是比活期利息高出了一二十倍呀。很快,親戚們都在表姐的帶動下加入了短期理財的行列。
前不久,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少了很多,回報率也低了不少,據說是受到了國家監管的緣故。不過,表姐并沒有失落,她又找到了新的投資方向——滾動理財產品。
滾動型銀行理財產品屬于開放式理財產品,不像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那樣有固定的到期日,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申購或贖回,而且可以增加或者減少投資本金,只要滿足最低持有份額即可。滾動型理財產品通常以1天、7天或14天為一個投資周期,若客戶不贖回則產品自動進入下一個投資周期。
有人幻想一夜暴富,也有人更喜歡腳踏實地。
在理財偏好上,也是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偏好高風險、高收益,有人對風險的容忍度卻很低。
經歷過理財市場多年的風風雨雨,經歷過多次股票暴跌、基金腰斬,痛過之后,不少人傾向于選擇稍微穩妥一點的理財工具,目標是資產的保值,然后增值。
畢竟,理財不是為了一夜暴富,而是一種理性積極的生活和財務態度。理財,是為了生活長久美好,而不是為了體驗過山車般的瘋狂。
穩健收益一樣有魔力
事實上看,穩妥一點的投資和理財,只要能夠處于正收益狀態,也一樣具有強大的魔力。
假如將理財年化收益目標設定為高于銀行收益又比較穩妥的區間,比如6%,只要你的投資能持續多年保持在這一收益率附近,那么收益一樣會很可觀。
如果每年拿出5萬元本金用于投資理財,每年年化收益率能大概維持在6%,那么經過復利的魔力效應后,5年總投入25萬元可以增值為28萬余元;10年總投入50萬元可以變為66萬余元;20年總投入100萬元可以達到184萬余元。
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積累,你的理財計劃也許就會“妥妥的”。
為此,本期我們特別為廣大讀者梳理了一下市場上幾類收益比較穩健的理財工具,既有短期品種,也有中長期工具,以供大家參考之用。
留意流動性風險
由于每個人的每筆資金可供投資的時間期限不同,在進行穩健投資時,應特別關注穩健理財工具對資金閑置時間的要求。同時,在進行投資理財之前,應盡量準確評估好自己能夠接受的理財時長,防范流動性風險。萬一投入了一筆中長期投資(如企業債),卻很快需要將錢拿出來使用,那么肯定會影響收益率。
盡量讓自己的資金能與投資工具的特性互相匹配,短期閑置資金就選擇逆回購或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半年以上至3年的中期資金可以考慮選擇時長比較匹配的可轉債品種、分級基金的穩健部分、固定收益類信托產品等,中長期的資金則可以匹配久期更長的企業債等品種。
短期產品注意“在途時間”
我們在尋求年化6%的投資工具時,更要注意盡量讓年度實際收益率真正達到或接近6%。
對于短期理財產品而言,無論是逆回購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由于期限短,采用“短平快”投資手法,雖然每一次投資的年化收益率可能接近6%,但算上“資金的在途時間”,年度實際收益率很可能打折。比如,一款投資期限為1個月的理財產品,從發行募集到還本付息,資金實際占用時間最長可能會需要44天。經過“在途時間”的分攤,實際收益率也顯著地被攤薄。
投資是一場與時間共舞的戰斗。為了盡量規避短期投資工具的這一弊端,最好能盡量采用滾動投資的方式,通過資金的搭配和投資,讓資金實際收益率盡可能接近預設置的目標收益率。
要有資產配置的意識
雖然我們這期文章主要是尋找穩妥理財工具,但是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穩健理財工具可能只是投資組合籃子中的一員,一定要有資產配置的概念。
在進行投資組合或稱資產配置之前,應該先評估個人和家庭的財務狀況、收入狀況、風險偏好、風險實際承受能力,梳理家庭理財目標,然后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一攬子投資組合。
對于年輕人而言,可以更多配置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對于中老年人而言,穩健的理財工具大多更適合;中年“夾心族”更應該以家庭理財目標為出發點,尋找匹配的投資工具。但也有例外,如老年人雙方收入都較高,家庭資產比較豐厚,家庭責任比較輕的,如果愿意多做一些中高風險的投資,也是可行的。
不能陷入長期投資的“陷阱”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11月共發行了966款個人理財產品。較10月環比增加207款。當月共有58家商業銀行參與個人理財產品發行,參與銀行數較10月減少了5家。6家國有銀行發行了324款理財產品,其中,交行發行了148款,中行發行了114款;股份制商業銀行13家,共發行438款,城市商業銀行24家,共發行160款;農村金融機構8家,共發行17款,外資銀行7家,共發行27款。
債券類仍為理財產品的主要投資方向
當月債券類產品發行684款,較10月增加139款;信貸類產品發行12款,較10月減少8款;票據資產類產品發行13款,較10月增加9款;組合投資類和其他產品發行257款,較10月增加67款。此外,當月結構性產品發行33款,較10月增加8款。在銀信合作新規出臺后,信貸類產品發行量持續下降,債券類、組合投資類產品及其他類產品發行量增加。尤其是債券類投資工具,現已成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最主要的投資對象。
受國慶長假影響,各收益類型理財產品數量在10月出現減少后在當月出現回升。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發行444款,環比增加69款,市場占比則由49.41%下降至45.96%。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發行139款,環比增加61款,市場占比由10.28%增加至14.39%;保證收益型產品發行383款,環比增加77款,市場占比由40.32%下降至39.65%。
人民幣產品發行大幅增加
當月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款數為748款,環比增加169款;市場占比77.43%,環比上升1.15個百分點。10月受國慶假日影響,人民幣產品發行降至低位,而當月恢復常態,各類型產品發行款數幾乎都有所上漲。其中,債券和貨幣市場類上漲24.35%至480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增加至25款。當月信貸類產品繼續下滑,僅發行12款,環比降幅達4成。但是,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較10月有所增多,漲幅達3成至215款,這些產品多以組合投資類呈現,投資對象涵蓋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等多種類型。
當月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款數較10月增加38款至218款。美元理財產品的發行款數達84款,環比增加16款;但其市場占比受人民幣產品大幅增加而從8.96%下降至8.70%。其中,債券,和貨幣市場類78款,結構性產品2款,以及組合投資類4款。澳元理財產品發行款數為47款,環比增加1l款;市場占比為4.87%,環比上漲0.12%。從投資領域上看,債券和貨幣市場類40款,結構性產品5款,以及組合投資類2款。當月發行港幣理財產品共計42款,環比增加10款;市場占比提升0.13個百分點,且全部為債券和貨幣市場類。27款歐元產品中,債券和貨幣市場類26款,組合投資類1款。此外,英鎊、加元和日元產品各發行9款、3款和6款,全部為債券和貨幣市場類,其中英鎊和日元產品市場占比分別下滑0.25%和0.17%。
超短期向短期轉移
當月發行的各期限類型理財產品除無固定期限類型外,其余各期限類型產品的發行款數全部上漲。其中,1~3個月期限產品的發行款數和市場占比增幅均最大,而1個月以下期限產品雖發行款數有所增加,但市場占比降幅較高。除無固定期限產品外,當月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期限最短的為3天,最長的達5年。
當月1個月(含)期以下理財產品共發行216款,環比增加32款,但其市場占比22.36%。1~3個月(含)期理財產品發行款數較10月大幅增長近百款至340款,市場占比勁升至35.20%。3~6個月(含)期理財產品發行款數較10月增加57款至239款,市場占比上升0.76%。6個月~1年(含)期理財產品發行款數增長34款,市場占比小幅上漲0.44個百分點。1年期以上產品則增加1,款,市場占比下降0.63個百分點。1個月及其以下的超短期限產品發行繼續萎縮,轉而大力推出1~3個月的短期限產品,從而3個月及其以下期限產品占比依然維持在高位,理財市場短期化格局依舊。
到期產品盈虧不一
當月到期銀行理財產品共計812款。其中,保證收益型254款,保本浮動收益型74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484款。從到期收益表現來看,未達預期收益率的產品有4款,超過預期收益率的產品有6款。
未達和超過預期收益率產品
桂林銀行的“漓江理財201004期200天”和“漓江理財201 004期214,天”產品于20lO年4月20日開始發售,預期收益率均為3,60%,但二者到期收益率均為2.97%,比預期減少0.63個百分點。
恒生銀行于2009年3月推出的1款產,品――股票掛鉤“天天開心”可自動贖回人民幣12個月產品,到期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該款結構性產品掛鉤于一籃子香港上市股票,包括東風汽車、浙江滬杭甬、雨潤食品、百勝集團。產品預期收益率區間為[-10,12.83],即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2.83%。該款產品到期雖沒有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但依然獲得10.18%的較好業績。
中信銀行推出的中信理財樂投1001期(B款),掛鉤于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到期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該款結構性產品投資期限為94天,在投資期限內掛鉤的原油期貨價格上漲金額等于或超過14.1美元,產品可獲得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8.00%,否則產品年化收益率僅為0.10%。從產品投資起始日后,掛鉤的原油期貨雖表現為震蕩上行走勢,但規定期限內上漲金額沒有達到14.1美元,產品到期收益率僅為0.10%。
當月有6款產品到期收益率超過預期收益率。這6款產品均為中信銀行的信貸類產品,其中5款到期收益率比最高預期收益率大0.01--0.03個百分點。而中信理財快車計劃09100期13號投資期限為147天,產品投資于安信信托設立的信貸資產信托計劃,最高預期收益率為3.60%,到期收益率達4.30%。
較高到期收益率產品
20lO年11月到期理財產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達5.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計18款。
渣打銀行的代客境外理財產品QDSNl00341于2010年8月23日發行,8月24日即進入投資期。產品掛鉤于美國石油指數基金,投資期限為1年,但其在11月2日提前終止,并獲得20.00%的年化收益率。
恒生銀行有7款股票掛鉤型結構性產品到期獲得較高收益率。其中,4款“步步穩”產品投資期限均在1年左右,到期收益率達13.00%,1款“天天開心”產品到期收益率也超過10.00%;另外還有2款6個月期的“月月賞”產品,二者到期收益率分別為9.22%和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