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競技體育理論與實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模塊化 環境設計 實踐教學
目前,全國已有500余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環境設計專業。每年畢業學生約3萬人,但大部分高校設計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問題,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如何把握住國家當前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機遇,破解就業難題,構建多元化、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實踐教學體系,是當前環境設計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環境設計實踐串聯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而提升教學質量成為破解就業難的重要途徑。目前,實踐教學體系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教學發展。實踐教學體系理論、實施和評價尚處于探索階段。本文運用模塊化理論,建立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實踐類課程,構建模塊化的實踐教學和評價體系,極大豐富了設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一、模塊化理論研究
模塊是一種能夠獨立地完成特定功能的子系統,具備可重建、可再生、可擴充等特征。模塊化是指把一個復雜的系統分解成若干模塊,通過信息交換對子模塊進行動態整合,各模塊兼具獨立性和整體性。環境設計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各模塊是教學整體系統的子系統,在具備獨立性的同時,也要受整體系統的制約。“教學模塊”之間的聯系遵循一定的規則,通過模塊集中與分解可以生成無限復雜的系統,因此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模型。“教學模塊”具有可操作性,同時也具有有機生長性,可從子模塊中歸納共同點并形成新的模塊,還可以從子模塊中分裂出若干新模塊。在模塊化理論的指導下,把原來破碎的實踐教學體系整合成一個系統,各子模塊之間相互滲透、共生共融,具有動態性。各學校可結合自身特點設置模塊,形成特色化實踐教學體系,并且模塊化教學體系可隨著學科的發展而不斷進化和完善。
二、實踐教學內容研究
按照模塊化理論,先將整個實踐教學系統分離出基礎實踐教學、體驗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設計實訓教學四大模塊,再按照這四個大模塊去設計更多的相關子模塊來構成整個實踐教學系統。這些子模塊根據需要可增、減少或更新、升級。基礎實踐教學屬于基礎鋪墊階段,通過實踐進一步夯實知識體系,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體驗實踐教學屬于認知體驗階段,通過實地研習經典設計案例和調研設計企業,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知,促進學生設計價值觀的形成;專業實踐教學則屬于設計思維形成階段,學生參與設計的全過程,加深對環境設計方法論的理解;設計實訓教學屬于素養具備階段,通過前三個階段地積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設計素養,通過這個階段升化、提高,使學生綜合設計能力更加契合社會需求。專業在實踐過程中,藝術與科學的手段貫穿始終,使學生認識與環境設計息息相關的自然、人工和社會環境,為培養復合型的環境設計人才奠定基礎(圖1)。
(一)基礎實踐教學
基礎實踐教學主要通過實踐手段,培養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其了解具體的設計理論知識,拓展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提升其專業基礎素質。此階段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實踐來實現,屬于基礎鋪墊階段,包括通識類和設計基礎類課程。在進行基礎實踐教學時,應結合社會需求及經濟發展,跟蹤科技發展變化,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培養學生洞悉變化的能力。基礎實踐教學以基礎課程的學習為主,按照“三位一體”的模式即藝術實踐、生態實踐、人文實踐來進行(圖2)。
(二)體驗實踐教學
該環節在基礎實踐教學結束后開展,屬于認知體驗階段。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外重大設計活動,調研各種類型的環境設計作品以及深入優秀的設計企業,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拓展視野,深化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設計企業運作和最新的設計資訊,培養設計責任感和設計倫理感,促進學生設計價值觀的形成(圖3)。
(三)專業實踐教學
在完成基礎實踐教學和體驗實踐教學后,就進入到專業實踐教學階段。該階段屬于設計思維形成階段,教學模式開始以專業實踐教學為主。在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予以指導,學生可以作為個體或加入團隊,從前期的現場調研,到設計方案和設計項目的實施,再到項目的社會評價,親身經歷設計的全過程。專業實踐教學并不是孤立地開展,而是與理論學習相互融合、相互穿插,使得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按照環境設計所包含的內容,主要分為城市環境設計、建筑內環境設計和鄉村、風景區環境設計實踐教學三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下又分成更加微觀的子模塊(圖4)。微觀子模塊可根據社會發展的情況進行調整,保證專業實踐教學緊跟時展。
(四)設計實訓教學
設計實訓教學需要學生深入設計行業第一線,對行業進行調查和研究,把握社會和行業發展的動態,培養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與市場觀。在設計實訓中,不僅要提高學生設計能力以及使其熟悉施工流程與管理,也要培養學生的設計倫理,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設計實訓教學的方式主要有工作坊(Studio)和實踐基地模式。
1.工作坊(Studio)模式
在高級職稱教師的帶領下,以專業教師為骨干組成環境設計工作坊,讓學生直接參與到項目設計團隊中,把實踐教學過程滲透于實際項目中。可以與國際、國內知名設計院校聯合開展工作坊,通過不同的文化、理念的碰撞,交流與融合,探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設計特質的挖掘,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國際交流能力。以設計競賽為導向,鼓勵師生合作或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國際、國內的設計競賽,在與兄弟院校的交流競爭中提升創新思維和專業素養。
2.實踐基地模式
與知名設計機構合作,共建設計實訓基地。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處于設計行業的第一線,通常承擔重大設計項目,且項目類型多樣化,實習的學生接觸的項目較為豐富,通過在項目組的耳濡目染能較快地提升設計技能。為保證實習效果,可建立雙導師制,即設計機構設計師與本校教師組成聯合指導組,形成校內與校外實踐的無縫銜接。
(五)實踐教學評價研究
環境設計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教學質量,使實踐教學更加契合社會需求,同時對于培養優秀的環境設計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環境設計實踐教學可由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保障體系和社會評價四個因子組成。教師教學評價可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學生學習評價可從理論知識的掌握、創新,設計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保障體系評價則從師資建設、實踐設備和基地建設、經費支持、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社會評價可從實習單位和工作單位評價等方面進行。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要構建模塊化的環境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建立貫穿整個設計教學的四大模塊,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通過基礎鋪墊、認知體驗、思維形成、素養具備等階段提升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設計人才。同時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形成動態反饋機制,通過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和不斷吸收最新行業資訊,不斷更新完善實踐體系。在實踐課程中強化學生對美學價值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掌握生態系統運行規律,了解設計行業發展趨勢,培養具備良好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的復合型環境設計人才。
(注:本文為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3140;第56批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項目編號:2014M562074)
參考文獻:
[1]鄒陽,陳飛虎,鄒峻.整體觀 體驗化 開放式――中美兩校設計實踐交流活動啟示[J].裝飾,2011(4).
[2]廖啟鵬.“三位一體”模式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藝術教育,2010(10).
關鍵詞:非奧運項目;競技體育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043-02
當前我國的競技體育項目獲得驕人成績,其在對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上,可以說我國擁有很多經驗,對競技體育人才在競技體育的培養是十分成熟的。但是,其體制之外的非奧項目,卻還在十分艱難地尋覓自我的發展之路,在競技體育的影響之下,當前我國對于非奧運項目競技體育人才,也只是僅僅重視對其競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其文化素養的提升,這樣會有很大缺陷,其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利因素,久而久之發展下去會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而非奧運競技體育人才“院校化”建設能夠提升競技體育人才自身素質的提高,加強其文化修養,目前也越來越成為我國體育教育的一個趨勢。
一、我國競技體育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體育事業也因此有了顯著的提高,競技體育也越來越得到更多的人關注,體育事業一片蓬勃發展。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有了明顯的發展,從事競技的人員越來越多,而且在各個國際賽事上獲獎的項目也越來越多,競技體育可謂收獲頗豐。但是隨著競技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競技體育教育也隨之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競技體育教育旨在培育競技體育人才,隨著競技體育蓬勃發展,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競技體育行業工作,這些人們參差不齊對競技體育的認識也各自不相同,從中選拔優秀的人加以訓練或是找到合適的體育教師給體育運動者培訓,這對培育競技體育人才的教育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由于我國是體育大國,國家和人們都重視體育事業的建設,對競技體育教育更是萬分關心。我國的體育教育目前仍是以三級訓練網絡模式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為主,主要是由業余學校―省體工隊―國家集訓隊三級訓練網絡為主。這種訓練模式對體育運動員自身的競技能力很高,只注重對運動員自身體育技能的訓練和強化,往往會忽視運動員其他方面素質的提升。近幾年我國仍是以這樣的模式為主,但是隨著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與實施,也有越來越多的體育學校,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于是不少院校開始推廣非奧運項目競技體育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開始初步嘗試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目前體育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我國體育事業有了顯著的發展,這離不開我國體育教育的教學模式,也正是因為我國的體育教育模式才能使我國在體育競技方面收獲不小的成就。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如果我國僅僅只是注重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訓練,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不利因素。就我國目前體育教育模式而言,仍有許多地方進行完善。
如只注重對運動員競技技能的訓練而忽視運動員其他方面的教育,容易使運動員在退役后無法正常生活,運動員隨著體能的退化和傷病的影響選擇退役以后不可能繼續依靠原來競技體育所學會的技能來生活,倘若不重視對運動生活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教育會引發運動員退役后一系列的問題。
享受教育的權利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不能因為運動員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剝奪其最基本的受教育權,使其文化素養遠遠低于普通人。在運動員退役以后沒有一技之長也不利于運動員日后的發展。
三、采用體教結合教學的非奧運項目競技體育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
我國高校開展體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已經有一段時間,這也足以為非奧運項目競技體育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積累一定的經驗。體教結合模式的開展,對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體教結合模式指對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既培養學生的體育競技能力,同時又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為了運動員自身未來出路的考慮。很多運動員在經過了參與體育競技的黃金年齡之后一旦其離開賽場,其就業領域相對狹窄,出路就很難保證。除去成為體育教練以外很難有其他方面的就業可言,其生活質量很難得以保證。但是如果運動員有其他方面的技能便可以依靠這項技能在退役后謀生,而不僅僅只是依靠競技體育技能一技之長,使體育運動人員在退役之后能夠成功轉型。
四、非奧運項目競技體育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的方法
1.課程內容適當開設文化課程。在培養非奧運項目體育競技人才時,不僅僅要注重對其專業競技能力的培養,更要在其院校中開設文化課程,培養非奧運項目體育競技人才的綜合素質,在體育訓練過程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競技體育的訓練,更要適當的調休進行文化課訓練。
2.課程時間上以體育訓練為主文化課堂為輔。在課程時間的安排上非奧運項目“院校化”培養模式,應當注意要合理安排時間,真正的去安排好學生的生活作息。讓學生在得到充分體能訓練的同時也能夠使身體得到休息,在體育項目緊張的訓練之余,能夠學習到一些文化知識,充實自己的生活,能夠使自我得到一個進一步的提升。
3.課程跨度應當要均衡。非奧運項目“院校化”培養訓練模式在實行的過程中,在課程跨度的安排應當要注重均衡,不能顧此失彼。在競技體育技能訓練過多時,可以適當地減少文化課程的訓練,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時間休息,而在訓練相對較少時,可以增加對文化課程的訓練使其能夠更好地安排業余時間。
4.非奧運項目競技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的推廣。非奧運項目競技人才"院校化"培養模式,相比于三級網絡訓練模式應當要做出更多的改變。作為非奧運項目競技人才“院校化”模式,應當改變其三級網絡選拔運動員的方法,可以走從中學選拔到業余體校再到業余體校這樣一種模式,這樣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就不會出現過度忽視學生素養的情況,通過學校日常的教育加上合理的選拔也能夠選拔出符合國家競技需求的優秀運動員。
5.非奧運項目競技人才“院校化”培養的建設缺陷。隨著非奧運項目競技人才“院校化”的發展,它也暴露了很多體育教學模式建設中的不足,由于其模式剛起步所以仍然有很多我們需要進行探索的地方。首先,在非奧運項目競技人才“院校化”模式下,因為很多運動員的選拔都是出自各個地方的普通中學,沒有日常高強度的訓練因而選拔上的運動員競爭能力普遍較低,由于前期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后期對其進行培訓其困難自然可想而知。
其次,當運動員被選拔進入專業體育學校時,也就意味著其文化課程的中斷,我國大部分高校對文化課程的重視仍然較低,這就不利于我國體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運動員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而非奧運項目競技人才“院校化”體育教學模式仍處于探索期,其教學模式不夠成熟仍有許多得到完善的地方。
五、結語
非奧運項目“院校化”模式的推廣,一定會對學生自我能力的提升產生有利影響,其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還能使非奧運項目得到更好傳承與發展。但是其過程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我們應該要做好對傳統體育人才培養和非奧運項目“院校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逐步的過渡,在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中加以結合發展,希望非奧運體育項目發展能夠在這種新模式下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宋潔,于文謙.高校非奧運項目發展路徑探析[J].體育學刊,2015,(03):95-99.
[2]王樂,于文謙.我國非奧運項目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05):12-15.
[3]于文謙,張廷曉.基于“木桶理論”視域下的非奧運項目[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04):1-5.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raining for Non Olympic Sports Talents
ZHANG Bo,OUYANG B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論文關鍵詞: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
1現狀和意義
1.1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是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過去就有,只是不夠重視,更像是擺設,僅用于雨天教學和機動的備份,內容上不外乎是體育常識、體育衛生,屬于體育常規教育的范疇,沒有專業性和系統性.近年來,高校在評估和學科建設的要求下,理論教學逐步受到重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表現:(1)理論教材的配備.高校根據各自的需要,編纂和出版相應的理論教材,學生人手一本.(2)理論教學的制度化.理論教學的課時,按照一定的課時比例,納入到教學計劃當中.(3)理論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評價相聯系.理論考核的成績,按比例計算到學生體育成績之中.所以說,理論教學作為公共體育教學的一種形式已經建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無論是教學還是考核,與我們所期望的相去甚遠,流于形式,喪失了理論教學的意義.首先從理論教學的內容來看,大都是過去體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濃縮版,內容陳舊,不是理論,只是運動動作和技術的文字說明,其價值相當于體育常識,缺少層次和深度,沒有學術價值,學生不感興趣.其次從理論教學的管理來看,理論教學所占比例偏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視(與其他公共課程相比).
1.2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是對體育實踐教學的補充和指導
理論是“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知識的系統的結論.”….體育理論基于體育實踐,是對體育內在規律進行系統研究得出的當前結論,體育作為獨立的學科,主要通過體育課的形式來實現學校體育的目的和任務,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體育活動,僅有實踐教學顯然不能滿足學科建設的需求.同時體育又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多學科形成有機的聯系,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體育又是一個多學科的綜合體.體育的發展與進步和相應的理論體系的支撐密不可分,是體育的組成部分,是體育實踐不可替代的.體育課理論教學,基于實踐教學,作為體育實踐教學補充,發揮理論所具有的指導作用,不僅如此,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的延伸,甚至是對實踐教學的超越,提升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檔次,突破實踐教學的局限性.
1.3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是實現高校公共體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徑
所謂公共體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具有學術性和研究性,將公共體育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區別于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模式.高校在學校體育的目的和任務上有別于中小學,首先,中小學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體育教學的強身健體,促進生長發育的功能尤為重要,從學習技術和動作的角度看,中小學學生也處于動作技術形成的最佳時期,所以實踐教學就顯得更有意義.而大學生已接近成年,在學習技術和動作上處于劣勢,但認識、理解和研究能力顯著增強.加強理論教學,提高對體育及其價值的認識更加重要.此外,大學生缺少的不是體育鍛煉的機會,而是強身健體的意識.高校在體育教學的硬環境上也非中小學可比,有良好的師資力量和科研氛圍,為提升理論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綜合體育素養,而不僅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論教學彰顯出體育教學應有的教學層次和深度,具有學術價值.
2核心與內容
2.1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是關于競技理論的教學
確立以競技為核心的理論教學體系,和以活動為基礎的說明書式的理論體系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本質上,體育是以競技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強體質,提高體能技能,培養心理素質和能力的一種社會性活動.……競技是體育最重要的特征,體育的必然是競技的,沒有競技就不能成體育.”“體育的本質特征決定高校體育的目的和任務.高校體育學科體系是我國體育專業的基礎和搖籃,肩負著培養和造就高水平體育人才和體育科研與管理人才的重任,應加強體育教學的學科性與競技性,……在以競技為核心的基礎中,根據各群體的具體特點,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娛樂和健身等基本屬性及其功能,逐步實現體育的高等教育化.”競技是體育的本質特征,是高校體育學科建設的核心,理所當然也是理論教學體系的核心,這就指明了理論教學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層次和空間,具有系統性和專業性,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2.2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是對專項發展進行系統的研究
理論教學依托于專項實踐教學,在加強專業性和系統性的同時,要兼顧到知識性和教育性.其教學內容分為四個方面:(1)加強對專項的認識.了解其起源,現狀和發展趨勢.(2)學習專項競技的方法、競賽規則裁判法、組織方法以及比賽的方法等.(3)理解影響專項競技的相關因素.技術和戰術因素、身體素質和體能因素、心理素質因素以及運動損傷預防和科學訓練方法等.(4)專項競技對社會的影響.專項競技與文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對健康和醫學的影響等.其內容既是傳統理論體系的繼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與預期
3.1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與專項化選修教學模式形成有機融合
加強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使專項化選修教學模式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的補充、指導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時專項化選修教學模式也為理論教學提供了合適的形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專項化選修教學模式對接,有利于形成以專項化教學模式為主體的學科分支,理論教學能夠擺脫普通專業大學生受運動水平和能力的制約,打破實踐教學由于客觀原因而形成的教學屏障,率先從理論教學上實現突破,邁上新的層次,提高教學質量.
3.2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對學校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強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在增加理論教學課時的同時,還要對理論教學場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學的安排.理論教學不僅可以提升體育教學的層次,同時也使緊缺的運動場地,器材得到一定緩沖,合理安排理論教學的周期,減少季節變化對實踐教學的消極影響.在課時安排上應有別于其他學科,要突破學期的限制,形成獨立的教學體系,加強教學管理層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給教學雙方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加強公共體育課理論教學,打破原有教學體系的平衡,教學雙方必須以新的心態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對,由加強理論教學而引發的新的評價體系,對教學雙方的影響顯而易見.加大理論教學的比重,對學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學生僅憑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優勢,“一招鮮吃遍天”的狀況已經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處于劣勢的學生,則增添了學習的動力和自信.新的評價體系強調學生綜合體育素養的評價,有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理論教學的大力介入,對教師的學習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觀念得以更新,學術的風氣得到加強,教學雙方由此更加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這種質的變化是學科建設的內涵.
關鍵詞:競技致損行為;允許風險;刑罰邊界
中圖分類號:G8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09)04-0024-04
The Justification Grounds and Penalty Borderline of Sports Injur y Behavior
LUO Jiasi1, WANG Minghui2
(1.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henyang Sports University, Shenya ng 110102, Liaoning China; 2.China Criminal Police College, Shenyang 110 035,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The allowed danger theory,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theory of socialworthiness, is the justification grounds of some sports injury behaviors. Sportsinjuries caused within sports rules fall into legitimate behavior and should no t be convicted. The behaviors of violating sports rules and committing injuriesby mistakes belong to allowed danger, and it is not proper for such behaviors tobe convicted. Violating sports rules and committing injuries on purpose exceedallowed danger and such behaviors can be convicted. Behaviors causing injuries c aused by nonsports purpose should be convicted.
Key words: sports injury behavior; allowed danger, penalty borderline
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競技行為已然成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由某些體 育競技活動本身的對抗性、激烈性、危險性等特點所決定,在多人參與的競技活動中,致人 身體損害的行為也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對于這些競技致損行為,當然可以通過體育道 德規范、競技規則本身進行調整。近年來,也有學者開始從法律視角對此類問題加以關注。 本文基于刑法立場,結合競技致損行為的正當化根據,對該類行為的入罪問題進行探討。
1 競技致損行為正當化根據評析
關于競技致損行為的正當化根據,在刑法理論上主要存在以下諸種觀點。
1.1 被害人承諾理論 被害人承諾理論,也稱為權利人承諾理論 ,是指經作為有權處分自身利益的被害人的承諾,侵害被害人或者權利人利益的行為應排除 違法。
如意大利刑法典第50條規定:“經有權處分人的同意,侵害權利或使權利陷于危險的人不受 處罰”。對體育活動中造成輕傷的行為,如果沒有超出民法典第5條規定的范圍,可以適 用刑法典第50條的規定,例如,拳手在比賽中所受的打擊和輕傷都可以用他事前的同意來解 釋(他走上拳臺就意味著他默示的承諾)。[1]
再如,法國刑法中有觀點認為,在激烈的體育活動中(例如,拳擊、柔道等),只要行為人 遵守了比賽規則,即使造成了傷害也是一種合理行為,之所以認為行為人不受懲罰,是因為 有類似于“法律允許”的“容忍”作為依據。[2]
被害人承諾理論是刑法理論中用來解釋行為正當性的理論之一。該理論得以存立的基礎在于 當被害人的自決權和被害人所受侵害的利益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前者應優越于后者而得到 尊重。在此也體現了一種利益優越的思想,但是,在通過被害人承諾理論使行為正當化時, 應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這種限制在被害人有權承諾的利益范圍上就體現為被害人無權對 生命權和重大健康權進行承諾。這可以從刑法處罰同意殺人行為這一一般做法可以看出。因 為生命權是人行使其他權利的根基,對于生命權的動搖,將使得一個人對其他權利的行使無 從實現。由于對重大健康權利的侵害往往存在危及生命權利的風險,故對于危及生命程度或 形式的重大傷害也無權承諾。[3]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將被害人承諾理論作為競技致損行為的正當化根據并不充分。因為 從競技致損行為的嚴重程度上進行劃分,可以存在致人輕傷、重傷、死亡等多種可能。如前 所述,既然人無權對生命法益、有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大身體法益進行承諾,該理論便無法充 分擔當競技致損行為的正當化根據。
1.2 正當業務行為理論 所謂業務,是指人們社會生活上反復或 者繼續進行的工作。日本學者大谷實教授認為,大力士摔跤、拳擊手的格斗等,只要是在正 當業務范圍內實施的,即便符合暴行罪或傷害罪的構成要件,也被作為業務行為而排除違法性。[3]大冢仁教授也認為 力士的相撲、拳擊手的拳斗等只要行為本身處于正當業務的范圍內,就不成為傷害罪、暴行 罪。我國國內學者也有采用正當業務行為說的,認為在競技體育中,一些項目的危險性很高 , 自古以來有不計其數的運動員在其中致傷致殘,有的甚至喪失了生命。由于體育競技屬于正 當業務行為,運動員只要遵守了有關競賽規則,非故意致人傷殘,就排除犯罪性,不負刑事 責任。[4]
應該說,運用正當業務行為理論作為體育競技中致損行為正當化的根據,在某種程度上是合 理的。畢竟很多體育競技行為本身即是一種職業化行為,這種體育競技行為作為人們反復繼 續從事的工作確實是一種業務。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社會生活中還有相當多的體育競技 行為并非是一種職業化行為,也缺乏反復繼續實施的特征,很難稱之為業務。如果用正當業 務行為理論解說所有的體育競技行為便不夠充分。正當業務行為理論的這種不充分性,在前 述兩位日本學者的相關論述中也有所反映。如大谷實在論述業務行為時同時談到,“作為體 育活動而進行的摔跤、拳擊等活動,雖然不能說是業務,但只要社會一般觀念認為是正當的 ,就應當說合法,這些相當于后述的一般正當行為。” [3]顯然,大谷實教授將體 育競技活 動做了劃分,此處所談及的摔跤、拳擊活動應是指不能劃入業務范圍加以分析的其他競技活 動,必須借助其他理論加以正當化。
1.3 社會相當性――允許風險理論該理論認為具有社會相當性的行為,即便是引起了法益 侵害,也應成為排除違法性事由。該理論最早是由德國刑法學家威爾澤爾所提出。所謂具有 社會相當性的行為,是指在社會生活中,根據歷史上所形成的社會倫理秩序而允許的行為。 在社會相當性理論發展的過程中,有人將其作為排除構成要件符合性的理論,有的將其作為 阻卻違法的事由。日本的大谷實教授在論及某個賽車案例時,主張應當在體育活動的基礎上 ,從社會相當性的角度來認定其排除違法性。[3]在這里他是將社會相當性理論作 為阻卻違 法的事由,并運用于對某些體育競技行為正當性的說明。也有的學者將其作為排除構成要件 符合性的理論加以理解。如德國學者羅克辛在檢查為社會相當性理論所提供的案例組中,將 體育比賽作為在法律上不重要的或者是可以允許的風險案件進行理解。[5]我國國 內亦有學者在探討體育競技行為的正當化根據時主張社會相當性理論。[6]
由于社會相當性理論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張力,將其作為體育競技行為的正當化理論基礎確 實存在一定的理論優勢,但張力過大的理論其先天不足之處也同樣明顯。就該理論來說,其 標準過于抽象,不能精確地對犯罪的成立進行限制,在解釋的過程中有被濫用的風險。作為 一種解釋原則,應該“由更準確的標準予以代替”。本文認為,在德國學者羅克辛所主張的 客觀歸屬理論規則中,允許的風險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相當性理論的一個理想替代。 按照羅克辛的觀點,在允許性風險下,人們創設了一種在法律上有重要意義的風險,但是這 種風險一般是可以允許的,正因為這種允許性而排除對客觀行為構成的歸責。有風險的競技 體育行為可列入允許性風險領域進行分析并獲得正當化基礎。[7]之所以說允許性 風險理論 較之社會相當性理論更為明確,是因為允許性風險理論能夠在對具體的體育競技行為提供以 保護法益為導向的有限制的解說。
本文贊同將允許風險理論作為體育競技行為正當化的根據,認為該理論是在關注社會發展、 公共福利這一大的背景下展開。一方面能夠超出被害人承諾理論中單純基于個人權利進行分 析的視野;另一方面通過體育競技中允許風險的創設這一本質內核,兼顧了職業和非職業等 所有的體育競技行為。從社會發展這一宏觀需要出發,肯定了作為社會發展所需代價的諸種 侵害法益行為的合法性。該種理論在保有較大解釋能力的同時,能夠為競技體育行為這一社 會化行為的正當化提供更為精確的衡量標準。
我國國內也有觀點對容許危險理論作為體育競技行為正當化根據合理性進行了肯定。[ 8]但 該觀點同時認為被容許的危險理論作為正當業務行為和被害人同意行為的背景比較粗糙, 而通過正當業務行為和被害人同意行為理論的具體解釋,更有利于清晰說明競技傷害行為的 合法化問題。因此,強調“一體兩翼”理論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對競技傷害行為的合法化 根據予以精致的解讀。其實,在該文先前認為這兩種理論只能片面說明競技傷害行為的合法 化問題的前提下,再將二者作為容許危險理論的具體解讀,實有畫蛇添足之嫌,并無多大意 義。而且這兩種理論也難以充分擔當具體解釋允許風險理論的任務。本文主張,將允許危險 理論獨立作為體育競技行為的正當化根據已經足夠,不需其他理論加以補足。
2 競技致損行為的刑罰邊界
2.1 競技致損行為的種類競技致損行為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定義。廣義的競技致 損行為,是指與體育競技有涉的各種致損行為。具體包括以下三種情形:1) 正常遵守體育 競技規則下所意外發生的損害行為。如在拳擊比賽中,在規則允許范圍內擊打有效部位,因 力量過大而致對方傷亡;踢橄欖球時因合理沖撞致人受傷等。2) 故意犯規下所發生的損害 行為,是指在競技運動的過程中通過故意犯規行為而導致的損害。如在足球比賽中,規則允 許進行鏟球,但又做出許多限制,只允許對持球的對方進行的鏟球破壞或者獲得對球的控制 權,不允許對無球隊員和對持球者實施背后的鏟斷。如果通過這些違規鏟球行為致人損害的 即屬于此種情形。再如籃球比賽中,在他人持球上籃時,一把將其拉下,摔成重傷。3)雖與體育競技活動有關,但與競技目的無關的致損行為。前兩種情形,不管是規則內行為還 是犯規行為,其目的都在于對競技效果的追求。第三種情形往往都是因場所、運動員身份等 因素的牽涉與競技發生關系,但并非直接追求競技效果的行為。如在足球場上受到對方語言 侮辱,而揮拳相向,致人損害,或者在籃球比賽中,因情緒失控,雙方發生毆斗而致人損害 。
狹義的競技致損行為僅指廣義競技致損行為中的前兩種情形,必須是運動員基于競技目的通 過競技行為而導致的損害。在本文的觀點中,不同種類的競技致損行為在入罪問題的結論上 也會有所不同。
2.2 競技致損行為入罪之可能性分析
2.2.1 狹義競技致損行為可部分入罪如前所述,刑法學界關于體育競技行為正當化根據的 探討主要存在正當業務行為說、被害人承諾說、社會相當性說。在各種觀點之下同時也強調 成為正當化的具體條件。如持正當業務行為論的大谷實教授強調,在判斷是不是正當業務 行為時,必須以現存的、有關該業務行為的行動基準為標準進行判斷,在違反該準則的時候 ,就具有違法性。[3]持被害人承諾說者也認為,在激烈的體育活動中,為證明傷 害行為是 一種合理行為,要求行為人遵守比賽規則,如果行為人不遵守比賽規則,則要認定其犯有 暴力罪。[9]我國國內持社會相當性說的學者也主張體育競技的具體規則是體育比 賽必須遵 循的“法律”,是判斷體育競技行為是否正當化最重要的標準。業已確定的比賽規則是社會 判斷該比賽是否正當,是否予以許可的客觀標準。凡是被社會認可的比賽,其規則都體現了 對運動員權益的平等保護和合理保護,比賽的規則也相應的具有社會相當性。同時業已確定 的比賽規則,也是比賽雙方當事人參加比賽,甘愿承受比賽風險的前提。[10]持允 許危險理 論者也基本上認為,競技致損行為是否在競技規則范圍內實施,是判斷允許危險范圍的一個 重要因素。[11]
以上這些觀點均表明了相同的基本立場,作為體育競技行為正當化的一個關鍵限制條件,是 要求致損行為必須在規則范圍內實施。言外之意,違反競技規則的競技致損行為則存在入罪 的可能。本文贊同對競技規則范圍內致損行為不應入罪的觀點,同時主張只有在行為人對致 損重大結果在主觀上存在故意的情況下,才能入罪。對于違規本身雖為故意,但對于致損結 果卻持過失心態的行為不宜入罪。理由如下:
2.2.1.1 作為實踐慣例的事實參照 綜觀中 外對競技致損行為的處理結果,我們實難發現有 入罪之先例。并非實踐中違反競技規則致人損害行為的缺乏,而是實踐中對此類行為均在刑 法領域之外甚至是法律領域之外進行處理。可見,對違反競技規則致人損害行為作非罪處理 是一種實踐慣例。這種實然的處理局面至少能說明一個問題,對于體育競技領域中狹義的致 損行為,更習慣于在刑法領域外甚至是法律領域外解決。
一方面因為體育競技行為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活動領域,在競技參與者間有著獨特的體育價 值觀念。在體育競技活動中,基于競技目的而實施的違規行為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是競技 活動的對抗性、激烈性、危險性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競技體育發揚勇氣、力量、堅強、競 爭精神之固有魅力所在。如果動輒對違反競技規則的致損行為通過法律進行規范,則將阻礙 運動員參與競技體育活動的動機,也會抑止競技體育這一特殊社會活動的發展。另一方面, 按照允許風險理論,對于風險是否在允許范圍內的判斷,不能單純以社會一般公眾作為判斷 主體,而更應依賴競技參與者的行業感受。如果僅站在社會一般人立場,不顧及競技領域的 行業判斷,將使得允許風險的判斷因遠離實踐基礎而失卻合理性。而且,允許風險理論本身 來源于社會相當性理論,關照體育競技這一特殊社會領域中長期形成的實踐慣例,是判斷某 行為能否為歷史形成的社會倫理秩序所允許的一個重要參照。
基于此,本文認為,對于狹義競技致損行為入罪問題的分析,應結合行為人違規的心態和對 致損結果的心理態度綜合加以認定。具體來講,狹義的競技致損行為即使違反了競技規則, 只要是對致損結果持過失者,仍屬于體育競技道德所能容忍的范圍,主觀上仍不失競技目的 ,其社會危害性也沒有達到需要刑法介入的程度,所造成的結果也屬于競技體育活動所允許 的風險范圍,不宜入罪。但是,如果行為人故意違規,且對致損結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則屬于一種嚴重違反競技體育道德的行為,將超出體育競技行為所允許的風險范圍,其社 會危害性也嚴重到需要用刑法加以懲罰的程度,應當入罪。
2.2.1.2 刑法謙抑性的體現刑罰的功能應當是限縮的,而不是擴張的。作為其他部門法的 保障法,謙抑性是刑法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其他部門法律或者行業規則能夠給予充分調整 和規范的不適當行為,刑法不宜介入。體育競技領域是一個有著內在行業規則的領域。不同 競技活動中的參與人均受到不同的體育競技規則的規范,凡是違反體育競技規則的行為,也 將會受到來自相關體育競技活動組織者、管理者的制裁。禁賽、罰款等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已 經能夠使行為人遭到財產、名譽等方面的損失。這些體育競技規則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 上預防違反競技規則行為的發生,而無需對所有的違規致損行為都入罪。
2.2.1.3 其他法律救濟機制的補充不將狹義競技致損行為入罪,并不意味著損害人不能接 受其他制裁。除了前面提到的競技行業內部制裁,在符合有關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對損害 人進行民事制裁,通過承擔民事責任,對被害方進行賠償。在民事法領域,歷來通過被害人 承諾原理將符合競技規則下侵害他人身體健康行為作為阻卻違法的理由。[12]此外 ,自擔風險原則,也被我國法律實踐中用于確定競技致損行為的侵權責任。[13]本 文無意對競技致損 行為的民事責任問題進行深入而完備的探討,只是意圖說明以民事責任作為刑事責任的替代 ,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競技致損行為受到合適的制裁,也能夠使被害人得到合理的補償。
2.2.1.4 狹義競技致損行為入罪的主客觀條件狹義致損行為包括規則內致損行為和違規致 損行為兩種。對于規則內致損行為,不需要特殊的限制條件即可獲得正當性基礎。但對于違 規致損行為,必須對致損結果出于故意者才能夠追究其刑事責任。對于過失者,即使造成了 較為嚴重的客觀結果,也屬于允許風險范圍,不應入罪。至于行為人主觀上對致損結果是否 具有故意,應在各種競技活動領域內,結合不同競技活動的性質和競技特點,結合諸多客觀 事實特征進行判斷。主要應綜合考察以下這些因素:競技活動的性質、競技活動的規則內容 、致損行為的具體表現、損害的嚴重程度、致損人的競技水平等。在以上這些因素中,重點 要考察行為人致損行為本身的強度及所造成的結果是否明顯超出了該種競技活動的性質和競 技目的所能容忍的范圍,這也是認定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犯罪故意的一個重要客觀依據。 同時,這種主觀罪過形式的判斷必須結合各種競技活動的不同性質特點進行個別化考察。
2.2.2 其他競技致損行為可全部入罪根據本文前面對競技致損行為的分類,除了狹義競技 致損行為外,剩下的就是非出于競技目的而致人損害的行為。本文認為,該種競技致損行為 盡管因行為人主體身份、行為的時間、空間與競技運動有所關聯,但由于行為人實施致損行 為時,并非出于競技目的,并非追求競技效果,而完全出于競技外的動機和心理所實施,在 符合刑法所規定的某些構成要件的情形下,可以按照相應的犯罪定罪處罰。從主觀罪過上來 分析,該種致損行為既可以表現為故意,也可表現為過失。前者如運動員基于對裁判的不 滿而圍攻裁判,致裁判受到輕傷以上的危害結果,可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后者如棒球運動員 因輸球而情緒失控,怒將球棒扔向空中,不幸重傷場邊觀眾,可以過失致人重傷罪論處。
3 結 論
綜上所述,根據允許的危險這一正當化原理,本文認為競技致損行為中能夠以犯罪論處的僅 包括以下兩種情形:一是狹義致損行為中違反體育競技規則,并故意致人損害的情形;二是 非出于競技目的而實施的致損行為。
參考文獻:
[1] [意]杜里奧•帕多瓦尼,林譯.意大利刑法原理[M].北京:法律 出版社,1998:159.
[2] [法]卡斯東•斯特法尼,等,羅結珍譯.法國刑法總論精義[M].北京:中國政法 大學出版社,1998:374.
[3] [日]大谷實,黎宏譯.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2,193,195 ,197.
[4] 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821.
[5] [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93.
[6] 黃京平,陳鵬展.競技行為正當化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6):31.
[7] [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52.
[8] 林亞剛,趙慧.競技體育中傷害行為的刑法評價[J].政治與法律,2005(2):9 1.
[9] [法]卡斯東•斯特法尼,等,羅結珍譯.法國刑法總論精義[M].北京:中國政 法大學出版社,1998:374-375.
[10] 黃京平,陳鵬展.競技行為正當化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6):34.
[11] 林亞剛,趙慧.競技體育中傷害行為的刑法評價[J].政治與法律,2005(2):9 3.
【摘 要 題】體育研究
我國的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始建于1983年。20年來,伴隨著我國競技運動水平的迅速提高,運動訓練學理論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在運動訓練的基本理論方面,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運動訓練學領域的研究性專著。曹景偉等(2001)把這些獨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論價值的研究進展稱為運動訓練學理論的“中國流”,主要包括項群訓練理論的提出與建立、運動員選材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競技能力的結構及其評價、博弈理論與制勝規律以及訓練理論對訓練實踐的指導與服務等內容。本文則擬從6個方面進行闡述。
1 運動訓練學三層次理論體系的確立
人們在描述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時候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進行不同的構架。從橫向來看,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運動訓練的原則、運動訓練的內容、運動訓練的方法、運動訓練的安排、運動訓練的負荷這樣5個方面。而從縱向來看,可以解釋為包含著一般訓練學、項群訓練學和專項訓練學這樣3個層次。適用所有的運動項目的運動訓練學的理論,稱做“一般訓練學”;適用于部分運動項目的運動訓練學理論,稱做“項群訓練學”;而適用一個運動專項的運動訓練學理論,則被叫做“專項訓練學”。構建這樣一個三層次理論體系的關鍵在于項群訓練學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麥久提出了建立“分類訓練學”的構想。1987年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題為《項群訓練理論的構思與命名》的論文。1990年在北京亞科會上發表了論文《項群訓練理論的建立與應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項群訓練理論》專著。
2000年出版的《運動訓練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項群訓練理論”列為重要的一章,這表明項群訓練理論已經得到訓練學界的認可,達成共識。這一章里的第一節為項群訓練理論的總論,包括項群訓練理論的建立及其科學意義、競技運動項目的劃分、分類及項群體系的構成和項群訓練理論的應用三方面的內容;第二節則分別論述了依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所聚合的8個不同項群各自的競技特點和訓練方法。
項群訓練理論問世十幾年來,受到體育界的普遍重視,并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論進展包括:依復合主導競技能力的項群劃分、多標準多維度的項群組合、訓練大周期劃分的項群特點以及項群概念的廣泛應用。
1.1 主導競技能力的項群劃分 競技運動項目的項群劃分是建立項群理論體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麥久首次提出以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為標準進行項目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體能主導和技能主導的兩大類的項群理論體系。近年來,田麥久吸取了謝亞龍、竺義功、徐本力等對項群的劃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復合主導競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項目的競技特點,實事求是地確定擁有兩種主導競技能力的項群類屬。把射擊、射箭等項目歸屬為技心能主導類項群,把各種球類項目和格斗類項目歸屬為技戰能主導類項群(表1)。
這樣一種劃分,應該說,對于我們更加準確地認識不同項群所包含項目的競技特點,會有更好地幫助,會使我們在思想認識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縛,更有利于我們準確地認識項目的競技規律,從而確定對應的訓練理論和方法。
1.2 多標準多維度的項群組合 經典的項群訓練理論中,主要是以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運動技術的動作特征和運動成績的評定方法為3個分類標準建立起了3個主要的分類體系。而實際上我們應該認識到,因為由于有著無窮個分類標準,項群體系的劃分從理論上來講也是有著無窮個的。所以在我們的研究過程當中,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項群體系,進行相應的研究。這里僅以幾篇論文為例,如“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群男單選手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運行模式”,用“持拍隔網對抗性項群”這一名稱,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網球3個手持球拍進行比賽的項目。又如“陸上同場對抗性項目集體球類項目”的名稱,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場對抗性集體球類項目,只包括足、籃、手、曲4個項目了。總之,我們在實踐的研究過程當中和我們在進行分析組織訓練活動當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種標準、多個維度組織相應的項群進行研究。
表1 主導競技能力的項群劃分的調整
原有項群名稱
調整后的項群名稱
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
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
技能主導類表現準確性項群
技心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
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群
技戰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
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
技戰能主導類隔網對抗性項群
技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群
技戰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群
1.3 訓練大周期劃分的項群特點 面對3個層次的訓練學理論體系,任何一個訓練學命題,如訓練的原則,訓練的內容,訓練的方法,訓練的負荷,訓練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訓練學層次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個項群和范疇內進行研究,還可以就一個專項的需要進行理論研究。
訓練大周期的劃分是否恰當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能不能使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周期性變化,適應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賽的參賽需要。不同項群運動員競技狀態的主要表現特征是不同的,顯然,其訓練大周期的劃分也應該有著明顯的區別。而經典的馬特維耶夫的周期學說的主體內容,是在體能主導類項目的訓練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很少顧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戰能主導類項目的運動員競技狀態的變化和表現的特點。田麥久(2000)關注到這一問題,并專題研究了訓練大周期劃分的項群特點。他首先分析不同項群運動員良好競技狀態的主要表現和相應的指標,然后建立不同項群運動員競技狀態的評價體系,確立不同項群運動員良好競技狀態的培養途徑,最后提出不同項群大周期中階段訓練的安排要點(表2)。
不同項群運動員競技狀態的表現,有著明顯的區別。體能主導類項目運動員競技狀態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賽中能夠表現出最佳的體能狀態;體操、跳水這些項目主要是看成套動作的熟練穩定和流暢的連接;射擊、射箭項目,主要是看運動員技術感覺的細膩度與心理狀態的自控性;而各種對抗性項目,則主要是看技術是否合理、熟練,戰術準備是否充分,戰術運用是否多變而實效。不同的項群運動員競技狀態表現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們的訓練大周期的結構就不應該是同樣的,而應該各有其特點。這一研究為非體能主導類項目運動員訓練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也為人們在項群層次上開展更多內容的專題研究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示例。
表2 不同項群大周期中階段訓練的安排要點
項群
大周期中階段訓練安排的要點
體能主導類各項群
1.專項化程度的變化;2.負荷強度與復
合量的變化
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
1.由單個動作到成套動作的完成過程;
2.有序地提高成套動作的成功率
技心能主導類表現準確性項群
1.基本功訓練,空射到實射的轉換;2.
提高并力求完善定向的心理自控能力
技戰能主導類個人對抗性項群
1.技戰術積累及針對性選用;2.實戰性
對抗訓練及熱身賽安排
1.技戰術積累及針對性選用;2.陣容選
技戰能主導類集體對抗性項群
配,組合訓練及成隊訓練;3.實戰性對
抗訓練及熱身賽安排
1.4 項群概念的廣泛應用 項群訓練理論被提出20年來,已經得到了體育界普遍的共識。而且,項群這一概念正日益廣泛地被應用于體育工作、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健身、體育產業、體育管理等眾多的領域。
2 訓練目標導向與控制作用的強化
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為又都是為了實現其目的而展開和進行的,這是人們的一項共識。但是在我們的實踐活動當中,又常常會被具體的微觀事物所包圍,而忘掉了為實現終極目的而做的努力。訓練活動當中也是這樣,如某教練員,訓練課的初始目標是想讓運動員很好地掌握一項技術,或改進一個動作細節。但運動員做得不好,教練員生氣了,罰他再作50遍。運動員學習、掌握動作技術,本來應該是在神經系統、肌肉反應各個方面都處于良性反應的狀態下、在很好的協調狀態下才能夠做好。這時,運動員已經疲勞了,動作也沒做好,你還要罰他再做,什么時候能做好呢?運動員在疲勞的狀態下即使勉強完成了動作,其動作質量也很難保證。教練員的這一要求是與其在這一堂訓練課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運動訓練學》教材中,特別強調訓練目標對訓練活動的導向和控制作用,專門列出一章談“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而且,排在全書第三章這樣顯要的位置。發展競技能力與提高運動成績,是運動訓練活動的直接目的,運動員在訓練中完成競技能力的變化,并在比賽中力求使它變成相應的運動成績,得到社會的承認。訓練的所有內容、各種訓練負荷、各式各樣的訓練安排,都是為了訓練目標的實現。把訓練目標問題置于一個重要的位置,會有利于人們強化訓練目標的導向意識。
強調訓練目標的導向和控制作用是競技需要原則的體現。競技需要原則本質上就是從實戰出發的訓練原則。訓練是為了比賽,要從比賽的實戰出發,緊緊圍繞著目標的實現去組織訓練活動,才能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這樣一個本來是很明確的基本認識,過去卻沒有得到必要的關注。此前各個版本的運動訓練學教材,都沒有把訓練目標的重要價值給予更為充分的確認和強調。新版《運動訓練學》教材的這一變化,則把訓練目標的導向與控制作用鮮明地突顯了出來。
3 訓練理論時空構架相對均衡的調節
訓練理論的時空觀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識運動訓練活動。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在時間、空間里運動。運動訓練的空間特征包括訓練的內容、訓練的方法和訓練的手段;運動訓練的時間特征則包括訓練的過程、訓練的周期和訓練的安排。
張英波(1998)“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轉移的時空協同理論”的研究認為,運動訓練的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密切地協同和配合,是實現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良性轉移的必要條件。其結論之一為:“運動訓練的內容與方法是運動訓練活動的空間構成因素,運動訓練過程是訓練活動的時間構成因素,運動訓練的計劃是時、空因素協同的組構,運動訓練計劃的實施則是時、空協同的具體操作。”這條結論看來似乎沒有什么新鮮的內容,但卻是從時空觀這樣一個視角來認識運動訓練活動,從時間、空間的關系和協同去理解運動訓練活動的規律和要求。另外一條結論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轉移中,時、空因素良性協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獲得同樣的轉移效果只花費最短或者較短的時間,花費同樣的時間可獲得最大或者較大的轉移效果。”顯然,這兩種協同的形式正是我們的訓練活動所追求的目標。
附圖
圖1 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轉移時空協同的結構模式(引自 張英波 1998)
多年以來,在運動訓練學的理論研究中,人們常常偏重于對運動訓練空間特征,即訓練的內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卻相對忽視了對于運動訓練時間特征,即訓練的過程、節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運動員運動訓練空間特征的章節很多,而反應時間特征的章節很少。但在運動訓練的具體活動當中,許多教練員都是按時間特征來考慮問題的。今天練什么,明天練什么,這個月練什么,下個月練什么,這是教練員組織訓練活動重要的思維路線。因此,在新版《運動訓練學》教材里面,把原來的“運動訓練過程的結構組織與控制”這一章,分成了“運動員多年訓練計劃與實施”、“運動員年度訓練計劃與實施”、“運動員周課訓練計劃與實施”一共3章,加大了關于反映運動訓練活動時間特征的內容和份量,使得運動訓練時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 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模型,是實施模式訓練的重要工作環節。任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都是由其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和運動智能這五種子能力所構成的,劉大慶、田麥久的研究,使得我們對這五種子能力的組合方式,亦即其結構特點有了更為全面的科學認識。
根本勇(日,1985)把經濟學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運動訓練領域。一個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圍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運動員的總體競技水平,各個木片的長度則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體能、技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和運動智能的發展狀況。由于各種子能力發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個木片的長度也不相同。在這個模型中,木桶里能夠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那些長木片所代表的優勢子能力,而是取決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勢子能力,因為,長木片本來有可能圍存的水會從這塊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們就要找出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時地予以相應的發展,藉以促進運動員總體競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達的是一種對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們注意發展不同競技能力之間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稱之為“補短”。
劉大慶的研究中發現,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中各個子能力之間的不均衡狀態是普遍存在的,呈現著非衡結構,從哲學意義上說,這種現象的存在又是絕對的。但其構成因素中某種素質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其它高度發展的某種素質或能力所彌補或代償,從而就使得總體的競技能力保持在一個特定水平。例如,鄧亞萍兇狠快速的技術風格對其較低的身高條件的補償;朱建華出色的助跑起跳結合技術對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補償等等。
與“木桶模型”相對應,我們為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及其補償效應設計了新的模型,稱之為“積木模型”。這個新的模型如同一個積木堆,由9個小積木塊構成。綠、紅、黃3種顏色各有3塊。我們把這個積木堆的體積比做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總體水平,綠、紅、黃3種顏色的小積木塊則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從積木堆中去掉2塊黃色的小積木,再用一塊綠色的小積木和1塊紅色的小積木“補償”到積木堆中,積木堆的體積,即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總體水平仍然保持不變。以此直觀地展示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及其補償效應。提示我們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注意充分發揮運動員優勢能力的競技價值,通常稱之為“揚長”。
“木桶模型”與“積木模型”分別從不同的視角觀察競技能力的結構特征,用不同的圖象展示競技能力結構中各子能力之間的不同聯系。兩個模型各適用于不同的運動員,或同一個運動員不同的訓練階段。所以說,“木桶模型”與“積木模型”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反映和表述著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狀態,我們把它們叫做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圖2)。
附圖
圖2 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
5 運動訓練學基本概念科學定義的給出
在一個學科的理論體系中,基本概念的選定及其科學定義的給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建設,但多年來我國運動訓練學界還沒有系統地進行這一工作,許多概念的定義存在著明顯的邏輯缺陷。田麥久等16名運動訓練學者(1999)對運動訓練學的常用概念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從中選出190個詞條作為基本概念,并分別編寫了釋文。
我們注意到,此前的同事們在解釋這些概念時出現最多的邏輯錯誤有兩個。一是將概念歸于不恰當的類屬,二是提出了不應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競技體育”歸結為一種“活動過程”,后者如把“比賽戰術”定義為“正確地分配力量,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限制對方特長,為戰勝對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計謀與行動”。
一切人類的行為都可以歸為一種活動過程,把“競技體育”歸結為一種“活動過程”,也不應說是錯誤,但不準確,類屬過大。而如果將其歸結為一種“體育活動”,則明確得多,準確得多。
“比賽戰術”這個概念本身并沒有特定的傾向性。有正確的比賽戰術,也有錯誤的比賽戰術;有實戰效果很好的比賽戰術,也有實戰效果不好的比賽戰術;有成功的比賽戰術,也有不成功的比賽戰術,或者失敗的比賽戰術。而如果把“比賽戰術”定義為“正確地分配力量,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限制對方特長,為戰勝對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計謀與行動”,做不到“充分發揮己方特長,限制對方特長”,所采取的計謀和行動不夠“合理有效”,那就不是“運動戰術”了,這顯然有悖于運動訓練的實踐和運動競賽的現實。這一證偽的結果告訴我們,原有的定義違背了對此類概念應“中性定義”的原則。我們把它改成“為戰勝對手或為取得預期的比賽結果而采取的計謀與行動”,定義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傾向,就具備了普遍的適用性。
《詞解》的作者對大約1/3的詞條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訂,同時為過去未見定義的近半數的詞條給出了全新的定義。從而完成了對運動訓練學基本概念體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義的規范化工作。
6 運動訓練學理論向競技體育學理論的擴展
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豐富,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運動訓練學的理論也在逐漸地向競技體育學的理論擴展。競技體育的主體活動是運動員的培養、訓練及參賽的過程,沿著這一軌跡進行思考和設計,競技體育學應該包含著運動員選材學、運動訓練學和運動競賽學以及貫徹始終的競技體育管理學,這4個學科應該說是構成競技體育學理論體系的主體學科群(圖3)。
在運動選材學方面,我們國家已經陸續出版了一些有關的專著。國家體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材論文匯編》;趙斌(1989)、謝燕群(1990)、劉獻武(1991)、曾凡輝等(1992)、鐘添發等(1995)陸續出版了有關運動員選材的若干專著。我國有組織的運動員選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領先的,許多項目運動員選材工作科學監控工作也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運動競賽學方面,有劉建和(1990)的《運動競賽學》和富(1990)的《運動競賽方法學》朱章玲等(1995)的《運動競賽學》和王蒲(2001)的《運動競賽方法研究》等。競技體育管理學領域有關的理論專著中,比較有力度的有周愛光(1999)的《競技運動異化論》,宋繼新(1999)的《競技教育學》、吳壽章(2001)的《實施奧運戰略的歷史痕跡》等。這些研究成果的問世,正在為我國《競技體育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積累。
附圖
圖3 競技體育學理論體系的主體學科群
本文所列舉的上述6個方面只是近年來我國運動訓練理論研究的主要成果。我們應該而且可以期待,中國的運動訓練學理論必將會伴隨著中國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會向世界運動訓練學界貢獻出更多新的科學理論。
參考文獻
[1] 李益群,謝亞龍.體育博弈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2] 吳壽章.實施奧運戰略的歷史痕跡[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3] 王蒲.運動競賽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4] 梁慈民.論競技體育的前沿技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5]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體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6] 徐本力等.運動訓練學(體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7]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學詞解[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8] 宋繼新.競技教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9] 周愛光.競技運動異化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田麥久等.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