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課外閱讀的理論依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i+1理論 課外閱讀教學 策略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
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進行英語課外閱讀對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在實際情況中缺乏英語課外閱讀的動力,無法保持英語課外閱讀的熱情;筆者認為要在老師的合理引導下,讓學生持續不斷地閱讀那些可理解性的文章,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地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筆者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申的i+1理論,探索了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有效激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興趣的對策。
二、英語課外閱讀的i+1理論依據
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能自動地提供這種輸入。
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對于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
2.既有趣又有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
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不斷的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三、激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興趣的對策研究及實踐
1.通過指導學生在不同年級閱讀不同層次的語言材料的閱讀活動,有效開發和利用教材之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從而激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興趣。
學生總會對所學的教材感興趣,渴望得到與其相應的英語表達,而《初中生英語課標教材·閱讀精華庫》收錄了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六套初中英語教材中的主要閱讀語篇,全套共分六卷,分別對應于初一至初三的六個學期,每個單元所列的文章很好地契合了“i+1”的理論,即文章的內容都分別對應學生當前所學的,如針對牛津8A Unit Two School Life本書提供了除原文之外的6篇內容相似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很貼近學生的生活,筆者根據這一特點對這6篇文章分組做了安排。
通過學生的分組閱讀,學生對世界各地的學校生活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對世界各地的學校生活形成了有血有肉的認識,下文是一個學生閱讀后所寫的:According to the reading,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 lives around the world.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students have more free time to do the things for themselves.They do not have too much homework at school or after school.They can do something they are willing to do.Even they can drive a car to school in the USA.That is very great.
根據克拉申的i+1理論,每個學生對源于自己身邊的事物都具有可理解性。這樣圍繞同一話題提供的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展開,同時文章的語言和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反過來,學生理解水平的提高又加深了對課本上內容的理解。
2.利用現代電影、電視等手段和大量的報紙雜志培養學生的閱讀情趣,在不知不覺中突破語法和閱讀數量的限制。
現代的中學生對于信息輸入的要求是多樣化的,而其中電影、電視是絕大多數學生最喜歡的,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給學生播放以英文經典名著為題材拍攝的電影,學生會從電影中發掘這些名著的閃光點,這樣會毫無疑問地激發廣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無形中也就有了想閱讀這些名著的沖動。在英文經典名著的選擇上,老師要適時地推薦,他們就會欣然接受。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系列是較受學生歡迎的佳品,一年下來學生閱讀過的英文名著有(1)魔法灰姑娘[超級推薦](安妮·海瑟薇主演)(2)賤女孩[超級推薦](林賽·羅漢主演)(3)灰姑娘的玻璃手機[超級推薦](4)美人魚[超級推薦](里面音樂也很好聽)(5)舞出我人生[超級推薦](勵志影片,剛出了第二部)(6)魯濱孫漂流記[超級推薦]等。
這些平時的運用都是在克拉申的“i+1”的有趣、不受語法和閱讀數量的限制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來,激發了閱讀興趣。這些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更多地嘗到成功的喜悅,興趣又呈上升趨勢,形成了穩定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筆者通過一年多左右的時間將克拉申的i+1理論運用到閱讀教學實踐中,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技巧,從而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外閱讀中去,從閱讀中找到了自信,學會了合作,提升了境界;學習英語的興趣明顯得到提高,有了自主學習英語能力,反過來學生的課外閱讀又對課堂知識做了有益的補充和延伸。英語能力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筆者二個班英語成績的明顯提高證明筆者的閱讀教學的實踐起了效果,相信在不斷的完善中,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Stephen Kras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Cultivate Student' Outside Read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WU Ju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The outside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English teaching.After-class English rea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is the student on own initiativ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fter-class English reading, cultivate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us stimulates the English reading interest, help students better realize the self-development,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for lifelong learning also has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English; outside rea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0 引言
隨著國家頒布和實施《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高中英語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課標對閱讀目標和課外閱讀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1)能理解閱讀材料中不同的觀點和態度;(2)能識別不同文體的特征;(3)能通過分析句子結構理解難句和長句;(4)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文學作品;(5)能根據學習任務的需要從電子讀物或網絡中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處理;(6)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新課標還明確指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外學習,特別是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本研究的意義正是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最終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并且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 理論依據
1.1 語言輸入假設
Krashen(1985)認為,可理解性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唯一途徑,并提出最優語言出入應符合“i+1”這一個條件,根據Krashen的輸入說,教的主要任務便是向學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輸入,其中包括大量學生已掌握的語言知識“i”,又包括新的知識“I”。閱讀屬于接受性技能,是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之一。
1.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并且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不是從外到內的信息簡單被動輸入。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教師是建構中的促進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最終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1.3 自主學習
Dickinson(1995)認為,自主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態度,又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他解釋說,態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學習做出決策的責任;能力就是對學習過程的決策和反思。而Littlewood(1996)認為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習者獨立做出選擇的愿望和能力。”所謂愿望是指學習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動機和信心;所謂能力是既具備為自己的學習做出選擇的知識,又具備能夠執行自己選擇的技能。
2 高中生課外英語閱讀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分析
筆者曾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某高中學生的課外英語閱讀自主學習能力做了調查與分析。調查的對象是高中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在校學生共300人,調查問卷的內容涉及:學生對課外自主閱讀的意識、課外閱讀計劃的制定、閱讀量、閱讀材料的渠道、閱讀習慣。經統計,派發給學生的300份調查問卷全部回收,回收率達到100%。從調查結果顯示,情況如下:
2.1 課外自主閱讀意識薄弱
非常喜歡進行課外閱讀的僅占11.2%,喜歡的占30%,而不喜歡的占45.8%,還有13%根本不喜歡進行課外閱讀。從數據上看,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意識薄弱,在對待自主學習的態度上處于消極被動。只會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讀物,對老師有強烈的依賴性,對待課外閱讀格有“要我讀”的被動觀點。
2.2 缺乏制訂合理的課外閱讀計劃
在制定課外閱讀計劃上,大多數學生(69.15%)從不制定閱讀計劃,約五分之一(21.22%)的學生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閱讀計劃,只有個別學生(9.63%)能堅持執行自己的閱讀計劃。可見大多數學生不能確立符合自己閱讀的學習目標,沒有個性化的閱讀計劃,并且在執行計劃中缺乏堅持。
2.3 閱讀量少,課外閱讀材料單一
被調查對象中有63%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較少,學生課外閱讀材料僅限于老師布置的課外閱讀訓練,如與教材配套的《創新設計》、《優化設計》上的閱讀訓練。只有28%的學生會閱讀一些中英文對照名著簡易書籍、21世紀中學生英文報。72%的學生認為不知道哪些書對自己是適合的,不會主動通過各種途徑獲取課外閱讀材料。
2.4 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
有78.2%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以下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習慣逐字逐句的方式進行閱讀,忽視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遇到生詞就查字典,缺乏根據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的能力;會無意識地撓頭、玩筆,甚至讀出聲的習慣;存在回讀和重談的現象,影響閱讀速度;在閱讀中遇到長句和難句就失去了閱讀的信心和耐心,具有恐懼感。
3 培養課外英語閱讀自主學習能力的建議
3.1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快樂自主閱讀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樂之者”這里的“樂”可理解為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高的學生樂于接受并力求認識和了解,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使學習效果取得事半功倍。
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的積極主動的閱讀態度,感受閱讀的樂趣和意義,形成閱讀的自主意識。其次從思想觀念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于一體,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愿望,調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后,學生的課外閱讀從淺易有趣的讀物,淺易的讀物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閱讀內容并有所收獲,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強化其閱讀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不會視閱讀為負擔,而會主動快樂的進行閱讀,變“苦讀”為“樂讀”。
3.2 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
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策略,它能幫助學生克服在課外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懈怠和受外界視聽之娛的干擾,使自己的精力有較的集中在閱讀上,提高閱讀效率,達到學習效果的事半功倍,正如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制定閱讀計劃時,教師要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制定的計劃要具有個性化,不能是盲目照抄或照搬別人的計劃,必須是合乎自身閱讀能力現狀情況的量身訂做。其次,閱讀計劃是分階段的,在時間上落實到學生本天、本周、本月上的具體閱讀目標。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設定的閱讀計劃進行反思與調整,建立起適合學生自己的閱讀計劃,避免閱讀計劃使用上的盲目性,隨意性,使閱讀計劃不斷完善。
3.3 選取適當的課外閱讀材料
目前,市場上的閱讀材料浩如煙海且魚龍混雜。學生面對形形的閱讀材料往往無所適從,教師應給予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材料選擇上的指導:(1)根據自身的現有語言知識水平選擇適合自己難易適度的閱讀材料,隨著詞匯量增加和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再逐漸上升到閱讀英文原版讀物,由淺入深、循序漸進;(2)選材思想性強,內容健康、貼近生活、貼近生活,具有時代感。這樣的閱讀材料有助于課內外知識的連接和擴課,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做到與時俱進;(3)題材選擇應多樣性和廣泛性,且趣味性強,閱讀材料題材多樣性,如童話、人物傳記、小說等內容可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材,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4)可從報紙、雜志、英文小說或其簡寫本、網格英語資源上多渠道的收集課外閱讀材料。
3.4 營造課外閱讀的環境氛圍,開展閱讀交流活動
在教室的墻壁掛上“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類的名人名言。利用墻報、黑板報開辟“讀書園地”,學生可通過感想、佳句等形式定期進行佳作介紹。教室里設置“班級圖書角”,圖書可以由學校提供,也可以由學生自帶,書籍豐富多彩,供學生自由選擇,相互交流閱讀,學生置身于這樣一種環境氛圍,潛移默化就會受到感染。
在班級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交流活動。開展閱讀研讀會,和別人交流與分享在課外閱讀中的心得體會,摘抄的名言佳句,討論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取長補短,提高閱讀能力。開展短劇表演,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表達出來,通過親身體驗加深理解人物的形象和感情,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激發閱讀的興趣。開展演講比賽、讀書知識比賽,考察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記憶情況和理解程度,鞏固課外閱讀成果,通過比賽評比出個人及集體獎項,樹立學習榜樣,激勵先進,鼓勵后進,增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4 結語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人們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這就要求人們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進行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課外閱讀是獲取信息、擴大知識面、拓寬視眼的一個重要途徑。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應限于課堂上的教學,還應引導學生利用課外的時間進行自主性閱讀。課外英語閱讀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是素質教育對英語教學的必然要求,并且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Dickinson,L.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 23,1995:165-174.
[2]Krashen,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1985:Longman.
[3]Litlewood,W. Autonomy: an anatomy and a framework. System24,1996:427-435.
關鍵詞:教育科研方法;推廣;教育科研成果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14)02-0038-02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規范。中小學一線教師怎樣做教科研,一直是困擾我們的問題。筆者結合近幾年的學習、調研和組織指導教育科研活動的實踐,談談對教育科研方法、途徑與教育科研成果推廣的淺見。
一、明確教育科研的方向和研究的重點
基層學校的教育科研應以“小問題、小課題研究”為切入點,以行動研究為主線,分層、分類深入扎實地開展小課題研究。小課題來源于教學實踐,來源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老師要樹立“問題即課題,反思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科研新理念,開展基于問題解決的行動研究,解決自身發展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整體規劃、專業引領、科學評價是提高教育科研質量和效益的有效策略。有專家說:“一線教師搞科研,研究什么?最切實可行的,就是研究自己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和專業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并將自己思考的結果用于課堂的改進和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莒南縣一些學校在這一研究思路的引領下,積極開展各類小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二、明確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
要立足教育教學,以課堂為主陣地,實現教研、科研一體化,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遵循“教研出課題,科研育成果,成果進課堂”的思路,倡導“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工作方法,在全面推進中提高科研質量。各校應根據本校的辦學特色,確定龍頭(主導)課題,以此凝聚人心,使龍頭課題成為引領學校發展的主動力,成為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推進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把課題研究與學校的教學、教研活動結合起來,使全體教師都能參與到研究中來,以科研帶動教研,以教研促進科研,使學校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重視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
(一)科研成果的分類
在推廣應用優秀課題成果時,可將其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運用方法類的研究成果。如“小學生藝術教育和特長能力培養”,該成果在2003年結題后一直被應用;“探究識字途徑,提高識字效益”于2005年12月結題后,其成果被評為臨沂市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一直沿用至今,作為指導識字教學的依據。
運用策略類的研究成果。如“小學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社會)體驗三段式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其成果現已普遍運用到這幾科的教學中。
學校辦學特色類的研究成果。如我校的校訓是“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文明成為自然”,因此,有關讀書課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探索與研究”和“課外閱讀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成果將會一直運用下去。
對成果的后續研究。如:“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結題后,組織申報了“小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研究”,使學生的作文更具個性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特點及規律的實驗研究”結題后進行了“小學科學課中的活動與教學研究”,在后者結題后,又接著進行”科學課中實驗探究過程的研究”等。
對成果進行跨學科研究。如“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的研究”于2011年結題后,我們打算將其延伸到科學課中,進行“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二)科研成果推廣的方式
要強化“科研成果進課堂”的推廣工作,通過多種途徑推廣、應用優秀科研成果,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完善,在教育科研過程中不斷成就自己。
科研成果的推廣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課題研究式推廣”,就是將成果推廣的運作按照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成立課題組,進行方案設計,組織實施研究。在推廣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廣,將課題研究成果推廣到教學實踐活動中,這種推廣方式目前在我縣中、小學校進行得比較普遍,是我縣科研成果推廣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廣大中小學教師在課題研究中受益。我們以市級立項課題“縣域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研究”為抓手,以幾項已結題的優秀課題深化研究為載體,以市級教育科研基地學校為基地,分層推進課題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廣工作。切實貫徹落實莒南縣教育局“教研出課題、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的教科研一體化思路,教育科研氛圍濃厚,初步形成了“成果進課堂”的良好勢頭。
“科研成果課程化推廣”,就是將科研成果編成講義和教材,納入教師培訓的內容,讓科研成果成為特色課程,進行課程化推廣。通過開設課程的方式,較系統、全面地介紹成果的思路、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操作方式。將科研成果課程化,把優秀科研成果作為教師進修內容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講,是最生動、最現實的教育理論學習,也是富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教育理論學習。
“主體擴展式推廣”,就是把學生作為推廣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了解、運用成果的基礎上去豐富、充實成果。這種成果的推廣解決了成果推廣的局限性,把成果作用于學生身上,使學生直接受益。
(三)科研成果推廣的步驟
1.制定計劃
分年級組,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學情不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課題成果推廣計劃。
2.召開課題推介會
我們首先針對要推廣的課題舉辦課題推介會,讓每位教師初步了解課題內涵。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有關課題的本質內涵、理論依據、實施環節、特征與條件、相關的教學策略及課堂教學模式等,讓每一位教師都比較全面地了解該課題,明確成果推廣的具體目標。
3.舉辦課題成果進課堂活動
這個活動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課題組成員通過課堂活動展示課題成果,并且通過評課、議課活動完善提升成果。第二個層次是每位教師學習踐行成果后的匯報課。
4.召開經驗交流會
在課題推廣過程中定期召開課題成果推廣經驗交流會,做好經驗總結。
現以正在全縣推廣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探索與研究”為例,予以說明。
研究成果:構建“課外閱讀指導”的教學模式。
1.讀物推薦課
教學流程:巧妙導入,明確主題——賞析片段,激發興趣——推薦讀物,拓展延伸
2.讀書方法指導課
教學流程:確定閱讀篇目——自主閱讀——合作交流——釋疑點撥
3.讀物鑒賞課
教學流程:巧妙導入,揭示主題——課內指導,佳例示范——學法遷移,自主賞讀——暢談心得,拓展延伸
4.交流匯報課
大致流程:出示讀書要求——小組合作,交流心得——全班交流,梳理提升——師生小結,拓展延伸
5.課外閱讀指導課的基本流程
一、“擴大閱讀 提高識字量”的理論依據
人類獲取知識、增長見識、提高認識主要靠閱讀。對于兒童來說豐富多彩的書籍、報刊、網絡資源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金光大道。漢子是讀書作文的基礎,閱讀的前提是識字。識字太慢太少直接影響著閱讀興趣、習慣、能力的培養,制約著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快速大量識字是學生獨立自主、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們把大量閱讀課外書作為實踐的重點,讓低年級學生能認識1800個常用漢字,能輕松地讀書、看報。這樣能行得通嗎?經過探索,答案是肯定的。
1.低年級學生處于識字的關鍵期。根據人類不同生命過程的不同生理特點,科學家已充分證明兒童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期。學齡兒童默記漢字的能力,一年級最強,年級越高逐漸降低。
2.漢子結構的形象化和兒童思維形象化和諧統一。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形象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成人與兒童的認知規律不同,兒童的認知如同照相,兒童記憶的特點是直觀的反映事物的圖像。漢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是由線條組成的音、形、義相互聯系的象形文字,兒童識記漢子,是把漢子當作完整的圖形來記憶,能充分發揮兒童形象記憶的優勢。
3.課外閱讀以認讀為主,確保了兒童大量識字。根據一二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形象思維能力強,書寫機理不完善,而記憶力強的特點,課外閱讀不重理解重閱讀,不重書寫重記憶,要求學生每天花一定量的時間借助漢語拼音誦讀課外書,對書中詞語的理解主要通過大量的反復的閱讀、誦讀,在語言環境中逐步掌握。
二、“擴大閱讀 提高識字量”操作策略
(一)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它直接推動孩子們去探究新知識,發展新能力。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點,他們的學習活動常受直接興趣的支配,抓住學生的這個特征,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通過動態畫面引起學生興趣,刺激他們的大腦皮層產生興奮中心,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自覺,自愿地學習。有時,我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讓學生在生動的畫面、動聽的音樂、簡潔的文字中閱讀。這種閱讀使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充分調動了起來,妙趣橫生的卡通人物常常令學生開懷大笑,這時引導學生從更新穎有趣的課外書去尋找這種歡樂,學生便一頭扎入書的海洋之中,積極主動地閱讀課外書。
(二)多方位嘗試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1.成立班級圖書角。如果僅靠每位學生有限的幾本課外書的閱讀,閱讀量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根據班級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實際需求,在班級中設立班級圖書角,圖書角的書由班級中每位學生各自的課外書融合而成。在這種交流式的閱讀中學生的閱讀書目多了,閱讀的范圍增加了,鞏固了對常用漢字的認識。
2.誦讀古詩文。在建立班級圖書角的同時,我們學校采用了我國傳統《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的誦讀,利用早讀二十分鐘反復誦讀。這些韻文相類似的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古詩,每天語文課前吟上一首古詩也是一種享受。這種只誦讀而不作其他要求的閱讀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也樂得朗朗上口的誦讀聲中提高了識字量。
3.開展活動。低年級學生都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能使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激發閱讀的熱情,提高識字量。
4.課內嘗試。在多渠道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的同時,語文課堂也是我們實踐的基地。低年級學生剛進入學習階段每篇課文中的帶讀字相對來說比較多。抓住課本,通過對課本中帶讀字的認讀鞏固常用漢字,提高識字量。
(三)拓寬課外渠道提高識字量
在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時,我們也在積極引導學生多方面、多渠道擴大閱讀提高識字量。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影視節目豐富多彩,對孩子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充分利用這誘惑力引導學生收看合適的電視節目,像中央電視臺少兒節目“大風車”、等都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欄目,這類欄目中出現的常用漢字不管有多難都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在觀看節目中愉快地學習漢字,掌握當然牢固。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它來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我鼓勵學生投入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多留意周圍的諺語、歇后語及精妙的廣告詞、精練的標語。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認讀生活的語言,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識字量。
三、“擴大閱讀 提高識字量”實踐的初步成效
(一)為盡早閱讀提供了可能
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大量閱讀拼音讀物,在課外書的閱讀中提高了識字量,現在我發現我們學生的文章語句通順、用詞正確。
(二)增強了對課文的感悟
感悟,感知而領悟。在讀中領悟,就是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由于學生大量閱讀了課外書,感悟語言材料積累多了,領悟就在其中。領悟是潛移默化的,這種潛移默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表現特別突出。
(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項目序號
附件3
平涼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
《課題論證》活頁
課題名稱:農村小規模學校活力閱讀實踐研究
1.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及研究意義。2.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點難點、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3.課題負責人與所申請項目相關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參考文獻(兩類限填20項)。限4000字以內。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1.通過調查研究,農村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對話具有復雜的多重性和多向度特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學生與作者和編者的直接對話,組織好課堂集體思維過程。閱讀教學的動態過程由一系列閱讀教學方法有機地組織起來,因而,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和內容,學生不同的閱讀心態,選擇適當的閱讀教學方法。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師生座談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養成了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以及做讀書筆記和日記的習慣,學生的讀書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課外閱讀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時空,為學生的習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學間的合作、交流意識明顯增強,學生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的得到進一步提升。
但在這一建設進程中,客觀上還存在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建構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活力閱讀教學模式,使所有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以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自覺走到教學活動的最前沿,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參與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語文素養。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我們確立了研究課題《農村小規模學校活力閱讀實踐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農村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的窘境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普遍陳舊,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較深,教學中“題海戰役”擠去了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處于“自流”狀態,不少學生無書可讀,也沒有時間讀書。小學生的語文閱讀量、語文能力發展很不平衡。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策略、課外作業的“題海戰役”使學生飽嘗語文學習的乏味與無趣;部分教師也認為讓學生讀大量的書既浪費時間,而且“收效甚微”。為應付方方面面的考試,強迫學生死記硬背,背誦大量的優秀作文。他們不再將讀書當作一種快樂,而是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2.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瓶頸”問題
(1)難讀。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買書少,閱讀量相對不足,學生的閱讀面較窄。
(2)厭讀。由于農村學生受家庭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好多學生看書積極性不高。不少學生家長認為“讀書不如做題”。雖然老師也強調要求學生多看課外書,但他們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對有限的圖書也僅僅是囫圇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課外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培養學生的快樂、活力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熱愛讀書的興趣,培養求知欲,提高素質品味。
2.要創造性的開展活力閱讀活動。要“善于準確把握兒童的閱讀期待,激活他們的已有經驗,及時滿足他們的表現沖動,因勢利導,讓他們盡情地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表露、溝通、碰撞,從而體驗到語言的張力、閱讀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悅。”
3.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感受活力閱讀的樂趣,增長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發展,全面提升語文素質。
4.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激活學生閱讀的“內部動機”,實現活力閱讀教學的“雙贏”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讓學生真正成為快樂有活力閱讀的主人。
2.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并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4.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等。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通過研究,形成提高小學生活力閱讀能力的系統理論,開展實踐與研究,并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語文素養。
2.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對于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活動。
3.經驗總結法。及時總結切實可行的提高小學生活力閱讀能力的方法與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5.實驗法。設立實驗班,實施研究方案,在實驗中完善理論,最終形成系統理論。
第一階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立項,申報審批表。為全面提高小學低段學生的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個性,我校以對學生創新性閱讀能力的引導培養為突破口。
第二階段(2019年6月——2019年7月準備階段。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等。本課題組既熟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又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實際,本課題組組織了討論會、交流會、課例展示等方式,針對一線掌握的資料和及時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學習相關的理論,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贊賞地結合,并研究制定了課題的實施計劃,并具體作了分工。
第三階段(2019年8月——2020年3月)實施階段:實驗、探索
(1)課題組的每個成員都根據實施方案,收集實踐與研究中的有關資料,積累閱讀教學案例中的閃光點,并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邊行動,邊研究,邊創新。
(2)設計教研活動,結合語文教學學實際進行實踐探索。課題組的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班級的學生情況的研究,平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做積累:好的詞語、句子摘抄,根據學生摘抄內容進行批閱等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提升理論成果。
(3)以課堂為實驗的基地,推廣研究成果。把總結出的培養的驗,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來推廣研究成果,驗證理論成果和實踐操作的合理性,再進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討,再升華,這樣循環研究,將教學與科研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閱讀的效率。
第四階段(2020年3月——2020年4月)總結階段:完善
升華
(1)整理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對研究中的經驗總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寫出實驗報告。
(2)總結試驗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教學案例、結題報告等。
(3)總結研究實驗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后期工作做準備。
六、條件和保障措施
學校占地面積7299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圖書室藏書4962冊,生均25冊。建有信息技術教育相配套的各類功能室,并配有圖書閱覽室、每個班級教室內都有圖書角。現有教職工13人,其中專任教師12人,學歷合格率100%,校長崗位培訓合格率100%,一級教師5人,二級教師7人。教研團隊經驗豐富,并且,學校特申請了2000元專項經費,用于課題《農村小規模學校活力閱讀實踐研究》的研究與實踐。保證一年時間內,保質保量的完成所有研究任務,并運用于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縮小城鄉差距,力爭教育公平,切實提高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讓農村小學的學生,在不一樣的條件下,一樣的陽光快樂的成長。
說明:1.活頁上方2個代碼框申請人不填。
2.活頁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間接透露個人相關背景材料,否則取消參評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