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只的關系的協調。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時代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在這里,我試圖對城市空間進行解析,以空間為主導因素,討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和制約。
解析城市空間
空間:城市空間是空間的一種,但空間是什么呢?空間一詞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來對城市進行設計,空間便移植入城市中,成為城市空間……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作塑造的主體,建筑師們如同雕塑雕像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上世紀末,建筑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先前的理念殿堂轟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顛倒"過來。杰出的現代建筑代表人物賴特曾拿出中國老子的一段話來說明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
這里的"無"賴特以之為空間。一個全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筑師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漸成為空間的藝術,被認為是一連串聯系的空間。
中西異同: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曾把建筑單體當作主體來刻畫。中國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體上,李允銖曾在《華夏意匠》中講到:" 中國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建筑工匠考慮的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院落".中國古代建筑,以"院"為中心組織單座建筑,"院"被稱為一個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所謂"無院不成群",而院與院的空間感受是絕不相同的,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效果。西方建筑師則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單體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單體的形體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體要比中國古代建筑形體復雜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上,中國是城市較早的,中國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上了。北京故宮、江南園林都是鐵證!
空間概念: 一直以來,西方建筑師這樣教授我們什么是空間:這是一種圖底關系。把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環境作底,我們只看得見房子;如果把房子當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便是空間。舉四合院的空間為例。
許多前人已給過我們明示。G.尼奇凱(G.Nitsche)為空間提出以下定義:"這個空間有個中心,就是知覺它的人。因此在這個空間里具有隨人體活動而變化的方向體系,這個空間,絕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換句話說,它是有限、非均質、被主觀知覺所決定的……"這是其所謂知覺空間。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間論序論》中講:"建筑空間是可以作為體驗空間來談的,"還說,"建筑空間同人及其知覺作用聯系在一起,所謂空間就是繼場所而起的知覺的總和。"海迪加也提出過:"不能把人和空間割裂開來,空間既不是外部對象,也不是內部體驗,人與空間是不能分開考慮的……"舒伯格。舒爾茲也在《存在空間建筑》中說:"單純的現實主義者認為世界對我們一切人來說是共同的、一樣的,但我們所知覺道的卻不是那樣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動機和過去各種體驗所產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這關系和空間限定說的是什么?是空間本身嗎?不是,它們只是平面的圖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變化,它代表不了空間。空間怎能與平面等同?
建筑空間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質感、材料、光影和色彩,這一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清晰的表現空間的品質或精神。甚至于一聲呼嘯,一聲聲回音,也會讓人感到空間的存在。因而,現在所闡述的空間概念,不只是視覺感受,必須包括行動、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補充,它應是一種感覺,就如同我們全身的皮膚都可以感覺到"辣" 一樣,"辣"不只是一個味道,不只是味覺,而是一種感覺。
空間意識遠不止是腦力活動,它占據意識和感覺的全部, 要求整個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應,因而對空間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間就是某種因場所而產生的人的知覺感受。如同人的聽覺,不能用物體振動或聲波曲線來概括聲音;如同人的色覺,無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譜來描述顏色一樣,空間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來概括。空間就是人的一種感覺,人對周圍環境場所的感受,對自身定位的感覺。
城市空間:城市中的空間,即城市中的人們所體會到的包羅萬象的感受。德國建筑師Robert Krier提出過城市空間的概念:它僅是城市內和其它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以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的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允許人們自覺的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城市空間。簡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間的可被人們領會的所有的空間。人在任何時候都在領會城市,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的構成 :研究城市空間,必然要對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構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間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從人的知覺、心理、行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爾茲在《存在空間建筑》中在談及空間時講到"如果把知覺心理學所帶來的這些基本成果用常見詞匯來表示,那就是初期組織化的圖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場所(place,近接關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線(Path,連續關系),區域(Area)亦即領域(Domain,閉合關系)的成立而確立。人為了給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這些。"舒爾茲這里把空間用知覺心理學的方法分為了中心、方向、區域三部分。
美國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從領域角度在居住環境中提出了一個由私密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辦公共性空間及公共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的設想,這種構成是從人的行為心理來分類的。
從人的認知意向來研究城市空間,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歸納了城市形象的五個要素: 路(Paths)、邊沿(Edges)、區域(Districts)、結點(Node)、標志(Landmarks) .這個分析是真正從人的認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間,盡管凱文。林奇本人也許并沒有把城市空間當作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種感受,但他的城市五個構成要素恰恰是從城市所提供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即他所謂的人對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發而得出的。
城市空間的本質: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見其表面,而應究其本質,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的設計。一直以來,建筑師在談論建筑時,常用平面、模型來說明設計,經常費盡心機在設計平面、模型上。習慣性的,當建筑師、規劃師們談及城市規劃、城市空間時,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來。對建筑設計來說,也許確實離不開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設計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夠說明什么呢?按照圖紙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設計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間嗎?平面與模型,只能表現一種二維的形態,當然,以建筑師的眼光來看,平面上的建筑符號能代表特殊的涵義,在他們的頭腦中由具體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繪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圖來。而這一過程是足以耗費許多寶貴時光,且沒法保存下來;模型,似乎是對設計對象一個整體直觀的表現,但人們觀看模型的視角形成的印象是鳥瞰的效果,而建筑設計要解決人的尺度感受、規劃也解決的是人走在大馬路上視覺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錯落和周圍的環境相映成趣的效果,這些,模型體現不出來。如昌迪加爾城市中心,這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大師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這張精美的總平面圖,我們感到它的構圖十分嚴謹,極富現代風格,難怪曾有人評價它:"整體的構圖是華麗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盡管圖中加了陰影,使人感到其立體的效果,無非是讓人看到在高空看這個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幾個人能從這個角度欣賞這個偉大杰作呢?人們只能在城市中欣賞和體驗,同時城市空間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亞新都三權廣場及政府建筑群一經問世,震驚全世界,從高空俯瞰十分壯觀,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設計者奧斯卡。尼邁也爾(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視覺藝術是他的創作源泉,無疑這又是一個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從視覺出發,與昌迪加爾類似,他的城市空間需要還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顯其美麗,也就是在高空中觀察才見其壯觀。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當作雕塑來欣賞的。一位曾在那里住過的建筑師這樣評價:"住在旅館里,周圍一個孩子也見不到。整個城市沒有生氣。"城市空間要提供給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覺,不能只是視覺。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干道與母城來聯系,用地170公頃,人口2.3萬。中心商業區占地700×800米為島是布局,由兩個大型百貨商店、70個小型專業商店、咖啡店、飯店等組成。其規劃模型使我們得到了極為良好的圖形感受,由空中鳥瞰效果如同模型,"從飛機上看,完成的設計給人印象極深,它將觀者放在設計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樣位置上。然而當一個人實際從地面進入魏林比并在城鎮內走動時,他要想找一個統一組織的空間是徒勞的。事實上,從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絕不如在空中那樣令人滿意。"
因而,我們現在不能再抱著傳統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許時上半個世紀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這樣的設計典范起了改變,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羅(Colin Rowe)等人的理論,都暗示了一個重返街道生活,有歷史感與地點感的全新的城市設計范例的浮現我們應該尋求城市空間的本質以便找到更準確更實際的設計城市空間的方法。
本原問題即第一性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城市空間的本原,也就是探討城市空間從哪里來的,是什么東西決定城市空間的問題,從而知道城市設計者的任務,知道設計師應該設計的是什么。
城市空間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們去親身體驗,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們深入,親歷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動的人們的感受。當水花飛濺,汩汩作聲,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飛來時,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說必須這樣。設計者的課題并不在于創作建筑立面和體量,而是要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感受,以促成人們的介入。
城市空間就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那種包羅萬象的感受,城市設計者就應千方百計的創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種感受。什么決定這種感受呢?根據什么來設計呢?城市空間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們知道,城市與社會生活,與經濟、工程技術;與思想意識;與運動;與時間等都有密切聯系。各種因素都影響著城市空間的變化。究其共性,這些全都是"人的行動"——人在城市中的行為運動決定了城市提供給人們的感受,人們在城市中的行動方式的變化決定了城市空間的變化,"人的行動"即城市空間的本質。
空間就是人的空間,為行人考慮是設計的全部。城市設計是為人的,正如J。O。西蒙茲所說:" 作為計劃著,我們不僅要處理地域、空間和素材,不僅要應付本能等屬于心靈方面的東西……僅僅適應人是不夠的,好的設計必須滿足他,取悅他,提高他,并且鼓勵他。"從城市空間的本質出發,即從"人的行動"出發,我們才能設計出杰出的城市,從而避免重蹈覆轍。設計城市空間,不再是空空的設計,實際是在設計人的行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心理感受;設計在城市中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設計不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這才是設計城市者的任務。中國園林設計師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甚至中國設計師一直致力于在設計游人的心理、聯想及運動中的感受。當今的城市設計師應該向我們的先輩取法,細心體會中國園林的精妙之處,探究先輩們是如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和心情,運用何種方法設計出那種豐富的空間。而在具體建筑的形體刻畫和理論設計上則應該取道于西方的先進內理論設計思潮。
空間發展的研究與城市規劃學
城市規劃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空間地域的規劃,其總任務是為各種活動(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間結構。這種規劃也稱“實體環境規劃”。但在研究對象上,城市規劃需要滿足城市綜合發展的需要與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觀形式、性質與分工產業發展與布局、社會發展與設施、規模投資及城市各部分的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間應該是更為基礎的理論,它與城市規劃的結合,是從一個側面研究城市的形態。
現代城市發展與空間研究趨向
城市空間向區域空間轉化:區域交通和信息化發展促使現代城市空間從封閉結構向開放結構轉化,信息的溝通加速了城市網絡化的建設,使每個城市都與所處區域空間的整體密切相關,城市密集地區的出現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現象。世界上已經有六大城市密集區,美國東北沿海地區、美國五大湖地區、日本東京地區、英國倫敦地區、歐洲西北部、中國滬寧地區等。
從廣度來說,以往的認為由產業布局的點狀規劃到交通布局的線狀發展再到以創造更好的環境,改善居住與工作套間為目標的面狀規劃的三次時間并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社會病癥,應該探索更整體與立體的規劃,即在國土范圍內建立“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的整體割據和發展模式。特別應注重城鄉空間一體化的發展,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作用和關系,強調在大城市地區和城市密集地區建立一種共同發展的秩序,從而促使區域的整體良性發展。
空間意識與行為模式
文化觀念與理想空間: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準則,由此而形成社會空間,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普遍的事實。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與文化》一書中有大量例證闡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區,種族群體的文化傳統及其演進對城市空間的組織與發展產生影響,形成了城市空間的文化特色,空間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其空間物質形體積淀和延續了歷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歲居民整體觀念和社會文化的邊而發展。空間結構形成后又反過來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為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
以中國古代為例來說明這一點:中國古人“仰觀為天,俯察于地”是觀察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圓地方說”就是中國早期對宇宙萬物空間形態的基本看法。“天圓地方說”作為一種整體上的文化觀,方形成為人類居住空間的理想模式。它從深層次的文化意識上奠定了中國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態。
對中國傳統城市而言,天人感應思想也極為重要。它通過與書等表達方式將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過城市空間布局中象征主義傳統。所謂“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類建筑要素如宮室、宗廟、社稷等都與天相對應,同時由星辰的運動顯示禍福。
行為活動與空間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種社會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城市空間不僅是一個三維和四維的空間實體,而是包含社會過程的綜合場所。這是一個空間觀念的更新,這一更新進一步說明了空間形式背后的深層社會結構。行為科學的發展對此產生了強烈的促進作用。
20世紀心理學發展經理了兩個重大的挫折,首先從傳統心理學轉向注重行為研究的行為心理學,接著再到注重飲食的認知心理學,它們構成了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
傳統心理學重視研究意識觀念,而忽視了物質與社會環境的作用。而行為心理學注重行為,否認意識觀念,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否認存在著本能的心理特征遺傳,走入了環境決定論的歧途。后來認知心理學對行為心理學進行了修正,引入了“整體行為”和“中間變量”的概念。“整體行為”是指共同趨向和目的,這種行為帶有選擇的性質,“中間變量”指行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結果,而和一系列中間變量有關,包括有目的性的認識,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經驗,它們與觀察的反應相聯系,構成行為的實際決定因素。環境雖然還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重要的原因。環境提供信息,通過人的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儲存和操作。重視過去實踐經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的最重要特征。
人為環境與空間建構
建成環境與空間的肌理:建成環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環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墻、街道、橋梁、建筑物、構筑物等構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間發展都與建成環境有關,城市是一個連續生長和不斷更新的有機體。
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環境能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間肌理。我國傳統城市由于交通形式、營建技術和生產、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細密和均質的空間肌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肌理不斷有新的變化。現代中國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間肌理特征,具有了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等功能劃分,每個區內的建筑密度、高度、體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異,形成了整體的不均質、粗獷的空間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都有新的變化。這說明空間肌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生產、生活和技術相適應。
歷史觀與舊城更新:對待已有建成環境和城市的不同觀念將產生不同的空間結果,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例。比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歷史擴展詭計,可以看出城市空間在整體建構上對已有建成環境的不同態度。古代中國的都城作為封建王朝的象征,“從項羽開了一個這樣的像消滅敵人一樣消滅錢鈔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特殊傳統,新的王朝興起就興筑新的城市,王朝的敗亡,就連同作為國都一起毀滅。”
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是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基礎上,組織場地中各組成要素(建筑無、交通系統、室外活動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工程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
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對于室內空間的要求是建設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使建筑物成為一個項目最主要的內容,建筑是場地設計中的核心內容)與其它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是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
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野豬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包括詳細培植項目的組成內容,并對這些內容的規模、形式等一些有關的問題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與業主協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見。
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一是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的切實反應。這些要求一般包括:“對用地性質和用地范圍的控制,對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對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它們會對場地設計尤其是布局形態的確定構成決定性影響。
⒈對用地性質的規劃:具體建設項目的選址上,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這一項目只能在某一允許區域內選擇基地地塊;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該地只能做一定性質的使用。
⒉對用地范圍的控制:規劃是有建筑紅線與道路紅線共同完成的。
⒊對用地強度的控制:是通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來實現的。對容積率、建筑覆蓋率最大值及綠化覆蓋率最小值來限定,可將基地使用強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疇之內。
⒋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由建筑范圍控制線來限定。即基地允許建造建筑物的區域。城規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圍控制線從紅線退后一定距離。
⒌規劃中對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場地設計中也應同時予以滿足。
我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
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中間環節,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和土地有償使用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控制力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同時也出現種種失控現象。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⒈開發商和建設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斷更改建設用地和增加建設密度。⒉行政領導為了招商引資,強行干預控制性規劃。而美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典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規劃法規系統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的區劃。美國地方規劃管理工作的三種控制手段:區劃法、土地細分法、和設計指導原則。
其中,區劃法和土地細分法是真正的法規,設計指導原則只是一種引導性的控制手段。
美國的區劃以“保護公眾的衛生、健康和福利”為出發點,其結果是對土地經濟利益的嚴格控制。區劃包括:⒈允許的用途。⒉地段的設計要求(地塊的最小面積和面寬、紅線退后、容積率等)。⒊建筑設計要求(限高、層數、建筑面積等)。這些區位、用途和開發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地價,關系到房地產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開的法定程序來決定。即每一個影響地價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規中得到了明確控制,而沒有對視覺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國控規傳統做法忽略了經濟規律。目前,我國控規典型的做法是由規劃師在指定的大街區或幾個大街區內,參照甲方提供的容積率(密度),擺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現狀的前提下,追求空間體量的美學關系和視覺效果。然后以此來分割地塊、分配樓板面積、指定建筑紅線,以供將來批租土地之用。這種做法常常土地市場經濟規律。如,規劃師為了追求美的原則,把地塊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規定的高低不一,喪失了統一的標準和公平的原則。還違背了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
我國城市規劃的誤區。歷史上由于種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規劃設計與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的設計之間一直難以區分,這種現象造成我國的控規地從美學和視覺效果出發,缺乏對土地經濟體制的全面認識。在控規立法上,我覺得應該注意兩個原則:
⒈對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設開發的經濟規律。
⒉一切對地價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應該在立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求同與求異的原則。在同一區位的相鄰地段,美國區劃的控制原則是求同,即遵循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在同一區位,保證土地轉讓(批租)時地價相同,自然要把地塊的大小、建筑體量、容積率、紅線后退等做一視同仁的規定。這種控制手法在產生和諧的風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護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視覺美感的控制。美國的經驗:引導性手段。
以美國的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視,關心的是人在以街道為中心的公共空間的心理和視覺體驗。城市設計指導原則對一切影響街景透視的因素提出設計要求,包括建筑體量關系,廣場之間的圍塑關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關系等。
建筑設計之我見
起初,做設計時我經常的手法也是從主觀的感覺出發,通過形體、體量的造型來首先達到視覺上的審美要求,而且設計的大多數時間用在了這方面,對于細部則由于時間的限制而來不及仔細推敲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結合環境總體考慮。
在現今緊促的教學制度下,我學到了什么呢?學到了功能組織、流線分析、快速設計,
而創意真的難以發揮。即使有,也覺得自己的東西太少。我自己擅長的就是三維想象。在與現今教學環境的結合下,我在透視、空間分析方面有了很大進步。而這是不夠的。前段時間看了些論文書刊雜志,結合規劃考慮了設計的做法,逐漸明白建筑更應該怎樣做了。
⒈ 結合環境。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
⒉ 造型。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這方面我喜歡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輕佻。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關系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land 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deployment of the specific arrang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are microscopic, usually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 is a close link between the two: urban planning is the premise and pilo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own planning in the space. Thu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udy of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discussed,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ade a few remark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 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言:現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建筑作為最終城市景觀的核心要素,直接對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景觀產生影響。在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過程中,只有加強兩者在實際工作中的溝通聯系,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取得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和諧統一,最終達到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一、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概述
所謂城市規劃設計,是指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空間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是對城市整體空間的分析與設計。是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以及各區域空間關系的協調,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以及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是一種空間地域的規劃,屬于宏觀層面,總任務是為各種活動(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間結構,這種規劃也稱“實體環境規劃”。
建筑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在空間上的具體落實,滿足建筑物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建筑物外部形體上,體現一定時代特征風格,并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化以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總的來說,建筑設計是一種微觀層次上的空間地域上的規劃,以建筑單體室內外或建筑群落的空間特性為主要關注對象。
二、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
城市規劃設計是一門逐步完善和發展的綜合性學科,在具體規劃設計實踐中安排城市發展規劃與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的相對關聯,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面和線問題。建筑設計則是在城市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建設任務要求和工程技術條件進行全面設想,并根據其功能具體確定建筑物的空間組合形式和詳細尺寸,構造及材料做法,它主要解決的是城市的點和面問題。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來實現的。城市規劃管理主要是對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進行監督、管理,并對二者之間發生的矛盾加以協調解決。
總的來說,城市規劃設計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對城市的有序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建筑作為城市構成的基礎要素之一,必須服從于城市規劃,它們之間在空間上是點與面的關系,好的建筑是城市的靈魂。但是建筑設計不能脫離城市整體環境,必須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建筑設計必須要服從城市規劃設計。
三、關于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幾點看法
第一,科學對待城市規劃設計
可以說,城市規劃設計是一種設計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健康發展進程的社會實踐,因此,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包括從策劃到維護的所有內容。在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類型。現階段,城市規劃設計內容日趨綜合,規劃設計方法的包容性更強,已逐漸從單純注重形態的設計發展到綜合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料以及空間等。
城市規劃設計最基本的特征是將建筑物以及其它不同的物體進行聯合,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進行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必須考慮物體本身的設計,而且還要考慮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一個城市建設的好壞通常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關系,因為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基礎,也是建筑設計的依據。在我國,一個城市規劃設計經批準后,通常要執行十年以上,因而,在批準城市規劃設計時必須要采取科學、謹慎、認真的態度。
第二,建筑設計要服從城市規劃設計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關系
建筑是一個城市建設的關鍵性因素,建筑行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城市建設,建筑行業與城市的發展是離不開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設計的,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系,建筑設計可以讓城市規劃設計更加完善,對城市規劃的內容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城市的建設中一定要重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只有將這兩者結合,才能夠讓建筑行業為城市的發展貢獻力量。
1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
1.1 主要內容
首先,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要想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就要對城市規劃設計的概念有著一定的了解,城市規劃設計實際上就是對城市的空間結構、基礎設備、功能建設和環境類型等進行規劃,將這些因素合理結合,這就是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城市規劃設計對整個城市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發展中,需要對城市進行規劃,只有將城市規劃好,城市才能夠從建筑、交通、產業分布和規模投資上獲得效益,加快城市的發展,讓整個城市的建設都處優化當中,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
其次,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離不開建筑設計,建筑是城市風貌的體現,需要良好的建筑設計來促進城市的發展,建筑行業要想發展是離不開建筑設計的,建筑設計在建筑行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M行建筑施工的時候需要根據具體的設計圖紙進行施工,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對建筑設計還不能夠完全理解,建筑設計涉及的知識是非常多的,有設計知識、建筑知識、地理知識等,其實建筑設計就是建筑施工中的技術、質量、功能、結構、風格和標準等內容,這些內容構成了建筑設計,建筑設計就是將這些元素進行完美的展現,讓宏觀的知識具體應用到建筑中,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需要將建筑工程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進行整體的規劃,這樣的建筑設計才是有意義的,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施工人員能夠準確把握建筑設計者的設計理念,建筑物的建設就不會出現問題,建筑物也能夠滿足空間性、美觀性和功能性這幾大要求,這樣的建筑設計才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
最后,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是有著緊密的關系的,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建筑設計,到但是這兩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僅僅是在設計的內容上有著聯系,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整個城市的設計理念,這樣的設計才能夠為城市規劃做出貢獻,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的時候,也需要考慮到建筑設計,因為建筑是城市的組成部分,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建筑設計的內容,因此,可以說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這只有將這兩者結合,城市的建設才是完整的。
1.2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關系分析
1.2.1 從學科內容上看
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設計工作,在設計理念上也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建筑設計,從以人為本上可以看出,城市規劃設計與城市建筑設計在內容上是有相互依托和配合的關系,城市規劃設計離不開建筑設計,建筑設計也不能夠脫離城市規劃設計而存在。
1.2.2 從設計內容上看
從設計內容上可以看出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相關內容都包含了空間性、結構性以及相關設施設備等具體內容,同時建筑設計的內容還需要依靠城市規劃設計的內容作為相應的設計基礎,建筑設計的內容也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某些要求和規則,因此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事實上是存在著v彼此獨立但又可以作為整體設計的聯系的。
1.2.3 從發展趨勢層面上
從發展趨勢層面上,城市規劃設計已經逐漸朝著立體化、精細化、全面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而建筑設計則逐漸朝著環保、和諧、整體、地標等等方向發展,這種情況下城市規劃設計的內容將逐漸朝著建筑設計的設計優點靠攏,而建筑設計則正在朝著城市規劃設計的優點靠攏,因此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事實上是存在著彼此靠攏的聯系的。
2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措施
2.1 將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兩者設計上的方向
上文中關于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全面的分析,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設計應該始終將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兩者設計上的重要方向去看待,也即建筑設計應該始終將城市規劃設計內容作為自身設計過程中的服從要素,這樣才能充分保證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的整體和諧型,不至于出現建筑設計過于突兀,完全不適合當前城市規劃設計實際內容的現象,建筑設計應該失蹤將城市規劃設計作為自身設計過程中的指導內容,保證建筑設計過程中能夠對城市規劃設計的資源進行全面充分的利用,促進城市規劃設計內容的有序發展。
2.2 加強對建筑設計相關內容的吸收與借鑒
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建筑設計相關內容的吸收與借鑒,建筑設計在作為與城市規劃設計完全獨立同時又保持密不可分關系的設計工作,其自身在結構創新、空間創新、功能創新以及設備創新上的設計內容是非常值得城市規劃設計借鑒吸收的重要經驗,因此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將建筑設計作為單獨設計內容來重點考慮,在兼顧整體設計方向的同時鼓勵建筑設計的創新與個性化。
2.3 建立完善的建筑設計方案標準評審制度
建筑設計方案標準評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針對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重要關系進行考量的一種評審標準,城市規劃設計單位應該針對建筑設計的相關內容建立標準、系統、創新以及個性化的評審制度,保證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的公平、公正、公開以及評審內容的專業、全面、細致和標準,同時建筑標準評審制度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協調性,進而保證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關系得到充分的協調與發揮。
3 結論
對建筑工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是降低工程造價,提升工程質量的有效措施。建筑設計的企業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建筑水平,就一定要重視設計質量、適應城市發展、完善城市設計方案,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促進建筑事業的發展,使之取得良好的設計效果,有效的發揮建筑設計在其中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規劃;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相互關系
引言
城市規劃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實踐學科,涵蓋了城市建設項目調研規劃、施工、維修養護等一系列環節當中的內容,其規劃設計科學對城市建設的質量起到了直接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是建筑設計的重要基礎。因此,如何確保城市規劃設計的合理、科學并且處理好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是當下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概述
1.城市規劃的概念
城市規劃簡單的說就是為了解決城市出現的各種問題,采用科學的設計規劃,對城市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策略進行全局性設計,使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城市規劃需要設計者站在全局的最高點去看問題,同時要考慮到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
2.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
建筑設計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建筑設計是基于居民對建筑的主觀要求,采用科學的規劃設計原理,對建筑的內部及外部進行設計和改造。第二,建筑設計是根據城市規劃的基本綱要,為城市的功能提供載體,利用城市資源對建筑進行可持續建造。
二、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分析
1.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區別
城市規劃設計的任務是依據國家在城市建設方面的方針、政策,對區域內部的基礎設施、社會發展、人文景觀和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然后加以長遠的規劃。從工作的開始就要考慮多目標的銜接,對整體布局和規模進行統一規劃,妥善處理各要素之間的矛盾,達到城市化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可持續性的發展要求。
建筑設計的主要任務是依據建筑設計任務書,對整個建筑物從整體到局部進行不斷完善和優化,從而使得整個建筑設計達到預期的建造目標,同時也是一個對答案的搜索過程。
2.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
作為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實用性的宏觀學科,城市規劃設計在實施時涉及到了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諸多方面,它將城市當中的線與面的問題作為核心處理對象,并遵循自身獨特的設計原則與實施方式。而建筑設計則是一門以建筑為主要對象的微觀學科,在其工作中需要以城市規劃設計作為前提和指導,依照城市規劃設計的相關要求、技術、建筑功能等來做出具體的設計,并對建筑物的材料、結構形式等進行最終的確定,將城市當中的點與面的問題作為核心處理對象。建筑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基礎,只有確保建筑設計的工作質量才能實現城市規劃設計的最終效果。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及建筑設計的關系
三、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協調發展策略
1.合理進行城市規劃設計
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必須統籌兼顧到城市、建筑、環境以及人員需求之間的關系,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在進行規劃時切不可僅考慮到短期的需求,應用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規劃設計,如人口的增長與移動,對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變以及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等一個合理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能夠更好地為建筑設計提洪指導,為建筑的設計發展指明方向。
2.實現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化
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需做到社會融合與多元共存。社會融合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社會權利作為根本宗旨,而城市規劃設計是解決城市居民居住與消費等的重要方法。在全球一體化與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要求城市規劃設計在解決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實現多文化、多層次與多民族的協調與共存,并在共存與融合中得到更好的發展。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社會融合與多元共存問題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度。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可以從心理角度與社會文化生活角度出發來實現設計的融合與共存。
3.加強對建筑設計相關內容的吸收與借鑒
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建筑設計相關內容的吸收與借鑒,建筑設計在作為與城市規劃設計完全獨立同時又保持密不可分關系的設計工作,其自身在結構創新、空間創新、功能創新以及設備創新上的設計內容是非常值得城市規劃設計借鑒吸收的重要經驗,因此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將建筑設計作為單獨設計內容來重點考慮,在兼顧整體設計方向的同時鼓勵建筑設計的創新與個性化。
4.建立完善的建筑設計方案標準評審制度
建筑設計方案標準評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針對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重要關系進行考量的一種評審標準,城市規劃設計單位應該針對建筑設計的相關內容建立標準、系統、創新以及個性化的評審制度,保證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的公平、公正、公開以及評審內容的專業、全面、細致和標準,同時建筑標準評審制度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協調性,進而保證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關系得到充分的協調與發揮。
5.加強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實施的管理
任何城市建設不可能出現準確無誤的執行,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執行的控制。對建筑設計的執行階段要加強行政上的監督,建立行政問責機制。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若在執行過程中出現故意的偏差,不僅僅是對建筑師勞動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對城市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同時也是對城市規劃綱要的違背。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例如我國城市,應該結合自己的文化歷史人文,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和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將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協調處理.采用合理正確的技術手段和設計方法,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都城,擁有不斷發展下去的動力,環保舒適。城市規劃設計是建筑設計的指導者。建筑設計需要在科學與合理設計的基礎上,服從城市規劃設計,以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各個因素互相協調的融合在一起,實現城市資源的綜合利用,讓城市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超.芻議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科技展望,2015,20:22+24.
[2]鄧博.試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山西建筑,2015,23:13-14.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關系
1.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基本定義
1.1城市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是指在城市建設過程之中對于城市空間的劃分,時期可以滿足城市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的需求。在實際的城市建設內的過程之中,城市設計是在施工的計劃制定之前就應該開始進行,適當的城市規劃設計可以保證城市建設可以滿足設計目的,除此之外,合理的城市規劃可以保證設施建設的過程之中設施將埃森納赫的合理,不影響正常的城市生活。在實際設計工作之中,城市規劃設計主要完成的是對于城市外觀、產業建設發展、社會設施建設、政府辦公部分建設等幾方面的空間劃分,這一設計過程主要是為了方便在實際建設過程之中建筑布局的方便,只有保證設施布局合理,不影響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城市規劃才能達到加快城市發展的目的。
1.2建筑設計
城市建設之中的建筑設計的內容包括對于建筑的外形、結構和使用方式的設計,在設計工作之中,設計人員一般會依據城市規劃的具體目標和空間規劃,通過對建筑物的外形和面積進行符合要求且美觀使用的設計,以滿足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目的,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建筑設計包括對于建筑工程的預算設計、外形設計、使用設計以及結構設計。預算設計又被稱作建筑工程預算編制,在工程項目的建設之中,除了要保證建筑質量的高度之外,還要對建筑的建設造價進行高質量的編制和控制。合理的造價編制對于工程建設的效率和建設部門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的作用。對于工程的施工部門淶水,合理的預算造價編制可以在工程的投招標工作之中占據優勢,從而為施工部門獲取經濟利益,合理的造價管理還可以對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等步驟作出管理,防治施工過程之中由于不利因素而出現設計上的變更,防治不必要的經濟和施工損失。同時,造價管理還會對施工材料等施工工程之中的花費進行控制,使得施工部門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在預算的編制之中為了可以較為準確的進行編制,會對建筑的結構和外形進行初步的設計,以保證預算的準確性。在設計的過程之中,設計人員既要注意結構外形上的美觀,也要了解建筑過程之中的消耗,以避免出現為了復雜結構的施工而使得施工企業的經濟利益受損。
2.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
2.1城市規劃對于建筑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在城市建設之中,城市規劃始終是處于指導地位。城市規劃決定建筑建設的地點以及空間大小,建筑設計的具體風格也必須按照城市規劃的具體要求進行設計。在考慮到城市建設之中對于未來發展、建筑大小、城市綠化等因素之后,城市規劃將對建筑的施工提出具體的一些規劃設計建議,而建筑的設計一定要滿足規劃要求,否則就可能破壞城市發展的規劃。城市規劃設計雖然對于建筑的設計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在我國當今的城市建設之中,建筑設計工作在進行時往往具有一定的彈性,即在滿足規劃的具體要求的情況之下,各個建筑的設計可以在其所規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相對自由的設計。在我國的沿海地區之中,由于城市發展的空間較大,且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了城市化建設十分迅速。這些地區的城市建設就是使用這種彈性化的設計思路,在滿足規劃設計要求的情況之下,對建筑的外觀、結構、綠化等因素進行組合式、彈性化的設計工作,加快了該地區的城市化建設。
2.2建筑設計實現城市規劃內容
在城市建設部門對于城市未來的建設規劃進行設計之后,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對于建筑設計工作的完成和施工企業的選擇。施工企業根據其設計和預算編制參與招標,進而對于施工項目進行招標。在這一過程之中較為考驗施工單位的設計能力,其設計是否可以在滿足城市規劃設計要求的同時實現對于建筑外觀和結構的高質量設計決定了城市建設的質量和企業的經濟利益。因此,規劃設計提出建設要求,而建筑設計在滿足規劃要求的同時對建筑的外觀和結構進行設計,影響著建筑的使用和美觀,對于城市建設質量有很大影響。
2.3兩者互相推進
城市的建設規劃設計的主要推動力是國家對于城市發展的要求和城市人口增加對于城市居住建筑和使用建筑的需求,其在設計之中主要需要考慮城市的可建設空間、周邊環境等客觀因素,在通過對以上因素的考慮之后,城市規劃設計人員才可以進行規劃要求的設計。在完成規劃設計之后,城市建筑設計人員將作為建設的主要手段,根據城市的規劃要求進行建筑的設計,城市建筑設計作為城市建設之中的實現手段,主要是用于滿足人民生活要求和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在城市建設之中處于一個循環平衡的發展態勢之中,規劃設計對建筑設計提出要求,反過來建筑設計又作為實現規劃的手段二不可或缺,兩者互為輔助,共同完成城市建設工作。
3.正確處理兩者關系的措施
3.1注意城市規劃設計的合理性
盡管我國當前的城市建設事業發展迅速,但是,就歷史上各個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經驗來看,城市建設的進行必須按照一定的發展規律進行,過快或是過慢的城市發展都會影響城市的正常建設,進而引起城市的惡性建設,影響正常的城市化進程。因此,為了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正常進行,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城市建設部門的工作人員要注意在建設規劃設計之中對建筑的空間布置進行科學的設計,以避免出現影響人民正常生活的現象。在我國當前的城市建設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這就要求城市建設部門對于增加的外來人口提供居住場所,過多的臨時住房建設擠壓了城市空間,給城市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城市產業的逐漸擴大,大量的非常駐人員比如農村在城市的務工人員等外來人口大量涌入,給城市的建筑行業的管理和正常進行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發展較好的城市之中的建筑空間擁堵現象尤為嚴重。建設規劃設計的不合理就會影響城市的正常布局,進而破壞城市之中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秩序。在實際的設計之中,規劃人員要注意在設計開始之前對城市之中的交通情況以及正常的城市生產活動進行一定的調查,保證城市的進一步建設不會影響正常的人民生活。同時,在規劃設計之中應該避免新建設的建筑對于當前建筑布局的影響,商業區預計人口密集區應該避免進行新建筑的施工,防治出現安全事故,保證人民安全的生活。除了建筑的空間布局會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以及交通狀況之外,規劃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對于城市綠化情況的設計。盡管新建筑的建設是為了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但是為了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城市環境的優化,城市綠化進程必須繼續進行。在城市規劃設計之中要進行城市綠化設計,應該從建筑的綠色耗能以及城市的綠化兩方面進行。在綠化上,規劃設計人員可以選擇在城市的空間充裕地段進行率木以及草坪的建設,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之中一般分為對于建筑能源的低碳設計和建筑材料的合理選擇。當前國家正處于能源緊缺的狀態,人們的節能低碳思想也開始逐漸被重視。節能建筑的使用對于我國能源緊缺的現今狀況具有一定的緩和作用,與此同時,國家應及時掌握并制定新能源的結構調整策略,開展新能源運用開發等有效活動。我們堅信,伴隨新能源在節能建筑與節能設計方向的逐步深入研究與廣泛利用,我國當前的生態和能源危機必將得到極大改善。低碳建筑的設計施工可以使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得以有效的降低,并且對于建筑的環境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通過建筑的節能低碳施工,建筑之中的廢棄廢水等廢棄物的排放可以有效的減少,最終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由于能源緊缺情況的逐漸嚴重,減少能耗成為當前社會建設的重要要求,減少能耗,保證國家發展成為社會建設中的主流觀點。在建筑行業之中,對于節能減排的要求也越來越緊迫,因此,低碳節能建筑的建設應該被重視起來。除了對于設計的要求之外,規劃設計人員還應該承擔對于建筑行為的監督工作。施工管理對于建筑項目的高質量的完成有很大的意義,在質量管理工作之中,規劃人員可以選擇不同的監督方式來進行。在當前的質量管理之中,規劃人員需要管理工程的施工進度和施工質量,施工進度的管理一般使用對比法進行。對比法可以根據實際施工計劃的不同來劃分,可以分為橫道圖檢查以及網絡圖檢查。橫道圖檢查一般是指在工程的建設計劃之中使用直線式的建設計劃來對工程的各個階段進行劃分,在這類進度管理之中,施工單位要嚴格按照施工計劃來安排各個階段的施工。由于施工計劃呈現為直線性,說明建設部門對于工程的進行有著較為準確的了解在施工之中,規劃人員可以根據工程情況進行較為自由的選擇。而在質量控制過程之中,規劃人員要遵守管理之中的原則,質量控制、進度控制和投資控制是建筑項目的施工控制之中極為重要的三個方面。建筑項目質量控制的好壞也能決定項目的成功與否,質量控制的程度低,會造成建筑質量問題,進而對建筑的工期和產出質量造成嚴重的后果。質量控制過于嚴格,又會拖延項目的工期,可能使項目無法按時完工,甚至影響投資費用。因此,在建筑項目的質量控制之中,建設部門應當針對項目的類型以及規模,確定具體的質量標準。
3.2提倡建筑設計綠色化
在當前的社會建設過程之中,綠色建筑設計的基本目的是減少人民生活過程之中的資源消耗以及對建設和裝修過程進行綠色化的改善,因此,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設計人員在以綠色設計理念對建筑設計和建造過程進行優化時,要注意以資源的合理使用作為設計的基本理念,在設計的過程之中時刻注意對建筑資源的循環使用。設計上的資源循環使用主要是指在建設的過程之中控制工程的建設成本,要求施工部門進行科學的預算編制以及建筑設計,在預算的過程之中合理選擇建筑材料,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滿足對于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資源的節約和合理使用。現代社會的建筑在建設使用的過程之中提高對于建筑資源和能源都有較大的依賴以及使用量,在當前我國的資源缺乏的發展環境之下,傳統的建筑建設過程顯然不利于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保證未來我國社會可以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速度,我國應該在城市建筑的設計之中將對于建筑資源和居住能源的高消耗量逐漸降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友好發展。在實際的設計之中,資源的循環使用要求可以通過對于廢舊建筑材料的在制造以及再利用來進行,減少對于資源的依賴。而當前的建筑建設過程之中最為主要的消耗為能源的消耗,因此,在實際的建設設計過程之中應該對建筑的耗能過程進行深度的優化。除了資源以及能源的利用不合理之外,在當今的建筑建設和裝修過程之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建筑材料對于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影響。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庭裝修已經成為人民對于住宅的硬性要求之一,家裝行業也成為國內發展極快的行業之一。但是,家裝帶來了住宅內室內空氣和環境的污染,隨著裝修的進行,不利于人身體健康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等等化學產品逐漸進入室內,使得室內的環境在裝修的過程之中會存在大量的影響住戶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目前,根據我國空氣檢查部門對于室內污染物的調查,在經過室內裝修之后,內部的污染物包括甲醛、苯、甲苯以及乙苯等多種污染性化合物,各項污染物的濃度均超過安全線,在居住過程之中會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建筑的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之中要保證住戶的生民健康,綠色設計必須立足于住戶的健康居住的基礎之上。
4.結語
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呈現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對于我國城市化的進程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之中,建設人員應該處理好兩者之間的平衡,進一步促進我國城市發展。
作者:岳欣 單位:河北大成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宋超.芻議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科技展望,2015(20).
[2]鄧博.試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山西建筑,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