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垃圾分類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血糖監測;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14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keep the hospitalization environment clean and comfortable and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9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1 case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blood sugar monitoring, insulin subcutaneously and venous transfusion health education,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dded the medical infection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risk knowledg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edical waste bod was placed bedside the bed, and yellow disposable bag was placed in the box, and the bedside medical infection waste placement of patients was examined at 7 am and 2 pm per day, and the accurate rate of contaminated cotton swab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accurate rat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obvious significance(80.35% vs 14.63%)(P
[Key words] Blood sugar monitoring; Medical infectious waste beside the bed; Health education
血糖O測是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方案的一部分,為醫護人員及患者了解病情,觀察血糖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了依據[1]。輸液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用過的輸液貼、棉簽大部分未按照醫院感染規定回收,據報道,99.02%輸液貼被患者或陪護投放入生活垃圾桶或隨手扔掉[2]。醫療垃圾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3]。醫療垃圾共分為5大類,包括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其中,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棉簽、棉球、紗布等一次性敷料屬于感染性醫療廢物, 為了給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消除安全隱患;按照衛計委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的《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分類目錄》[4]以及醫院感染控制管理科的要求,該科于2010年開始使用自制的紙盒對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進行管理。2016年為了提高患者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投放的正確率,該科對患者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管理流程進行了改進,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6年7月期間在該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97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9例,年齡8~83歲,平均年齡(59.23±14.01)歲,其中
1.2 方法
1.2.1 開展前期調研工作 針對該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垃圾投放現況調研,自行設計調查表,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對醫療垃圾的投放和其危害的認識。該次共調查了138例患者,結果顯示100.00%的患者認為醫療感染性廢物和生活垃圾不能放在一起回收處理,88.25%的患者表示會一直將醫療感染性廢物和生活垃圾分開投放。患者將醫療感染性和生活垃圾混放的原因:①設施不全,標識不醒目(占72.20%);②不知道如何分分類投放(占11.11%);③不知道醫療垃圾危害 (占5.50%)。
1.2.2 管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血糖監測,輸液治療時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將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污染的棉簽、輸液膠貼投入指定回收盒。干預組在常規血糖監測及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管理教育。①提高醫護人員和保潔人員對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重要性的認識:護士長帶領病區組長和組員進行現場查看、親身感受,發現病房患者投放在床邊生活垃圾桶或隨手扔在地上、床上、床邊桌上的棉簽和輸液膠貼很多,大約40%的回收盒里沒有棉簽或很少。組織分析、討論管理方案,建立護士長-感控護士-責任護士三級管理制度[6],強化護理人員對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意識,并進行嚴格要求和管理。②培訓:感控護士組織病區醫護人員、保潔工人學習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知識,醫療廢物處理流程相關規章制度,病區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的實施流程并質控,負責持續質量改進。③實施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于病床邊放置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專用盒,里面放黃色垃圾袋,標明床號、回收物品的詳細名稱,標示醒目,更便于不能下床活動的患者投放。每日晨間護理時更換垃圾袋,垃圾盒用清水擦拭保持清潔,1次/d發現回收盒被血漬污染時及時給予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④健康教育: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實施床邊健康教育,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生動形象便于記憶的方法方式,告知患者醫療感染性廢物的危害和投放地點,提高患者的積極性和依從性[7]。
1.3 觀察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監測時間點為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及凌晨3:00(被污染的棉簽共8只),兩組患者均觀察6 d,分別于每日7:00(被污染棉簽5只)和14:00(被污染棉簽3只)檢查患者床邊被污染棉簽的投放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不同時段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規范投放比較 見表1,結果顯示兩組不同時段醫療感染性廢物規范投放正_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加強對患者垃圾分類投放健康教育,床邊放置醫療感染性垃圾專用盒,能提高患者垃圾分類投放的正確率,提高患者環境安全。近年來,醫院通過加強理論學習,有效監管、定期考核等方式,使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嚴格按照有關條例、法規執行,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積累了很多經驗。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和醫療廢物處置人員對醫療廢物的規范處置和科學管理更加關注和重視[8]。但是對患者醫療垃圾投放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患者沒有意識到醫療感染性廢物必須和生活垃圾分開投放的重要性。
該次調查收集的數據顯示患者醫療感染性廢物投放的正確率達到80.35%,在今后的工作將對容易發生投放錯誤的時間點凌晨3:00,高危人群如記憶力、視力下降,依從性差的患者探索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提高住院糖尿病患者醫療感染性廢物投放的正確率,提高住院環境安全。
[參考文獻]
[1] 申忠琴,王青.末梢血糖與靜脈血糖監測的相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10(19):1774-1775.
[2] 高靜,張海林.輸液膠貼回收管理[J].護理學雜志,2009(18):10-11.
[3] 陳月琴.24所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3,10(10):3285-3286.
[4] 楊琳,畢重秀.醫院感染廢棄物管理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145-146.
[5] 陸在英,鐘南山.內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78-780.
[6] 劉英,樊落.急癥科實施層級聯合小組責任制管理的[J].護理學雜志,2015,30(20):80-82.
[7] 邱小雪.學生自主設計圖文并茂健康教育課件的教學模式初探[J].全科護理,2016,14(27):2902-2904.
【關鍵詞】醫療廢棄物制度化管理監督
中圖分類號:R19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8-289-02
醫療廢棄物管理是醫院感染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做好醫療廢棄物的處置與管理,真正杜絕二次污染的發生,關系到千家萬戶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全健康問題。近年來。我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等有關規定的要求,加強了對醫療廢棄物的處置和管理,建立了相關的管理制度,使醫療廢棄物的管理逐漸走上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尤其是隨著《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相繼頒布和實施,我院對該項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更深一層,結合具體工作實際,制定了《醫療廢物管理實施方案》,使醫療廢棄物的管理更趨制度化、科學化,各項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實,現將我院的做法介紹如下:
1 建立健全醫療廢棄物管理組織及各項規章制度
為了貫徹實施國務院《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衛生部《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有效預防和控制醫療廢棄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對醫療廢棄物實行規范管理。我院成立了醫院“醫療廢物管理小組”,負責監督全院醫療廢棄物處置情況,對發生或可能發生傳染病傳播或環境污染事故時及時采取減少危害的各項處理措施。并相繼制定了《醫療廢物管理規定》、《防止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及意外事故發生的應急預案》、《醫療廢物處置操作注意事項》等各項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形成以總務科主要負責,護理部、醫院感染管理科實施監督檢查,使該項工作有專門的管理組織、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2 加強全員醫療廢棄物處置等法規知識教育
為了使全院員工思想上對醫療廢棄物正確處置的重要性有個明確、清晰、充分的認識,醫院嚴格按照醫療廢棄物處理制度和實施細則,加強了全院員工的培訓工作。
2.1 醫務人員的培訓醫療廢棄物的管理需要全院各個部門的齊心協力以及每個工作人員的積極參與。醫院廢棄物處置管理部門多次組織全院性講課、崗前教育及實習生講課,并經常到科室指導醫療廢棄物的分類,醫療廢棄物處置的操作注意事項等。使醫務人員認識到醫療廢棄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醫務人員在醫療廢棄物管理中的自覺性,做到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經過培訓,醫務人員思想由被動轉為主動,且對自身安全有了新的認識和要求,從原來被刺傷后僅初步處理到現在主動向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報告,要求采取進一步措施如定期血清學檢查等。
2.2運送人員、保潔人員的培訓針對保潔人員文化水平低,對院感知識缺乏,對醫療廢棄物的危害性不了解,導致出現各類垃圾混放,醫療垃圾未密閉運送,垃圾桶未及時保潔等問題,加強對保潔人員、運送人員及物業公司的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環保意識及自我防護意識,要求他們在醫療廢棄物的收集、貯存、運送、處置過程中按規定進行,戴橡膠手套,各種操作后及時洗手。嚴格做到垃圾分類放置,每日運送二次,及時對運送車和垃圾桶進行消毒。嚴禁各類人員將醫療廢物私自販賣,若有發現,即予開除處理。
3 嚴格醫療廢棄物的管理
3.1分類管理及處置
分類與標識醫院對醫療廢棄物采取分類管理的辦法:生活垃圾置于黑色垃圾袋中,醫療垃圾置于黃色垃圾袋中;損傷性廢物如針頭、刀片等銳利器具置于有警示標識的防滲漏、防刺的容器內。
包裝及處置對實驗室的病原體培養基、標本菌種、毒種保存液等,要求相關科室先高壓滅菌后再放置在防滲漏的黃色垃圾袋;對于病理性廢物如手術截除的肢體、人體組織、器官、病理取材后的人體組織等由專人負責統一送殯儀館焚燒;各醫療單元專人負責做好醫療垃圾的包扎、密封工作;醫療垃圾袋內容物達膠袋容量3/4時,及時對垃圾袋進行封袋包扎,封口嚴密,膠袋外貼好醫療廢物的標識并注明醫療廢物的種類、時間、科室。
3.2職業安全防護要求工作人員嚴格遵守本院制定的醫療廢棄物處置規程:在傳遞銳利器具,處理針頭、卸下刀片、穿刺針時不要將銳利面對著他人;嚴禁將使用過的針頭插回針帽,防止刺傷;用過的針頭不能留在治療臺、治療車、床旁桌上,用后的銳利器具不同其他廢棄物混放。對從事醫療廢物回收、運送人員及暫時貯存和處置的人員,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如乳膠手套、專用工作服、防水圍裙、防護眼鏡、雨靴等,避免其在操作中受到傷害。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被醫療廢物刺傷時,應立即用肥皂水、流動水、無菌水清洗污染的皮膚,如有傷口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流動水沖洗,并用75%酒精、015%碘伏涂沫傷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上報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醫療措施,醫學觀察。
3.3運送和貯存醫療棄廢物的運送使用防滲漏、密閉的運送車輛,物業運送人員醫療廢物按照醫院制定的規定路線,在規定時間運送到醫院醫療垃圾暫存處,在運送過程中,做好醫療廢物的防盜工作,及時、完整地將垃圾送到醫療垃圾暫存處。
醫療垃圾暫存處有明顯警示標識,加鎖管理,防止醫療廢物的丟失。運送車輛每日進行清洗并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進行消毒。
3.4醫療廢物的登記 物業運送人員與病區指定人員做好醫療廢物的交接登記工作,交接登記內容包括廢物的來源(科室)、時間、、種類、重量、處置方法、最終去向以及交接雙方經辦人簽名等。醫療廢物暫存處專人負責每日與區環衛固體廢物處置公司簽收登記“醫療廢物轉移交接單”。有關的登記資料集中在總務科保存備查,保存期限3年。
3.5 特殊醫療廢棄物的處理①具有放射性的醫療廢棄物裝入紅色污物袋,注明日期并單獨放置于環境保護部門認可的專用貯存室內,由專人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管理,等待放射物的衰減,使用監測器測量放射性程度直到能夠安全處理。無關人員不準入內。②使用過的一次性醫用器具,按規定分類消毒浸泡后,集中毀形并詳細登記記錄,裝入統一配置的專用容器,交指定的有證回收單位收購,專人負責。
3.6 職能部門分工合作醫療廢棄物由于種類較多,其管理涉及臨床、職能多個部門的工作,要求各部門間必須做好分工合作,才能保證醫療安全和杜絕污染的醫療用品外流,做好醫療廢物的處置管理工作。根據有關文件要求,管理小組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做到分工合作,交叉管理,落實各項工作責任。①總務后勤部門保證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正常運轉,負責做好包裝容器的臨床供應工作,組織做好醫療廢物收集運送和移交過程的檢查監督工作。②藥劑部門按要求對臨床的過期、淘汰、變質或被污染的廢棄藥品的檢查監督管理,做好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處置工作。③預防保健、護理部門則按要求加強對臨床醫療廢物收集、分類消毒及處理過程的檢查監督管理,做好有關醫療廢物的消毒和個人防護知識的培訓工作,對在醫療廢物處置過程中出現的意外事故按要求及時做好上報和協調處理工作。④)醫械、醫務、院感、保衛科等職能部門按照醫療廢物處理的規定,認真做好相關的協調管理工作,確保醫院的醫療廢物處理規范化、日常化、科學化,達到衛生、環保的標準。
4 監督與反饋
由醫療廢物管理小組負責臨床醫療廢物處理的監督工作,采取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檢查醫院醫療廢物的處理情況。醫院感染管理科將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以書面協辦單的形式發給科室負責人,列出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要求科室負責人限期將整改情況反饋給醫院感染管理部門。
同時將檢查結果納入醫療質量控制的范圍,作為醫療質量評分的一部分與負責人政績掛鉤、與獎酬金掛鉤。歸納檢查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間周一次的醫院院周會(全院中層以上干部)大會通報,每月一期的醫院OA辦公內網以及醫院《醫療質量簡訊》訊刊上公布,將反饋意見傳達到各個科室。
5 體會與思考
通過以上管理措施的實施,使醫院醫療廢棄物管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5.1 領導重視、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監督管理、嚴格醫療廢物的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流程,有效地改善了醫院的衛生狀況,減少了院內感染的發生,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避免了醫療廢物的隨意丟棄,對確保醫療安全和保護環境起了積極作用。
5.2 加強醫療廢棄物管理后,使醫護人員執行各項相關操作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能夠按照相關規定要求進行醫用廢棄物分類放置、處理,逐步的達到和實現了國家醫療廢棄物處置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標準要求。全院上下密切配合。定期檢查并隨時抽查醫院感染制度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補救,并分析講評,敦督落實到位、杜絕了類似問題重復發生。
5.3 全員教育提高了全院員工的法律意識,環保意識。作為制度性要求,嚴格將醫療廢棄物相關知識、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知識列為在職員工培訓必備內容,促使各科室各級各類人員在認識上都得到了提高,管理好醫療廢棄物是預防和控制醫院醫療感染的關鍵且人人有責。
5.4 改變了全院員工作中的不良行為與習慣,營造了一種防范醫療垃圾污染的氛圍。由于各項操作規范化,并采取逐級帶教方式,使醫院各級人員都熟悉并能較好掌握,加上經常性的檢查督導,從而改變了員工隨手亂丟亂扔、醫療垃圾混放現象明顯減少不少不良習慣,做到了規范化處理醫院的醫療廢棄物。
5.5 醫院工作人員自身防護意識增強。醫療廢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傳播疾病,各種污染針頭刺傷是醫院內傳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的重要途徑。醫療廢物管理好壞,對社會、環境、人類健康有直接影響。在加強廢棄物管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工作人員的自身防護意識,從而減少了傳染病的傳播,提高醫院醫護管理質量。
實踐證明,加強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是體現醫院整體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防止疾病傳播、保護人體健康的主要手段,是改善醫院環境、提高患者滿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預防醫院內交叉感染、提高醫療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強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同樣也是我們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后工作中,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對待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管理辦法,嚴格督促檢查,持之以恒地抓好員工教育,做好依法醫療費的管理,力爭做到有效控制醫院感染,保證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美麗 持續質量改進在醫療廢物管理中應用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08,28(12).
[2] 樓慧萍 王靜 趙國運 淺談加強醫療廢棄物的管理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1998,8(4).
[3] 張紅玲 .醫用高度危險性物品的全程質控管理.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5).
關鍵詞:手術室;醫療廢物;職業防護;管理
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為了加強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護人體健康,隨著《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對醫療廢物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中的主要任務。手術室如何對醫療物廢做好科學的、有效的管理,是我們手術室面臨的重要問題。從2006年開始我們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進行醫院感染、醫療廢物的管理,消毒隔離、垃圾分類收集方法、職業防護等方面的培訓,嚴格的控制措施對手術室醫療廢物進行科學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防范了利器傷的發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管理
1.1建立健全手術室的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根據《醫療感染管理規范》制定詳細的手術室醫用廢物分類、回收管理制度,制定各級護理人員在手術室醫療廢物管理中應遵循的規則和具體工作要求,保潔人員的工作要求等。
1.2.護理人員的培訓 醫護人員是參與做好醫療廢物管理的關鍵,首先要注意法律法規的學習,自覺依法行事。對醫療廢物管理的法律法規知識這一薄弱環節,采取有目的、有計劃的醫療廢物管理培訓學習,并定期檢查組織考核,使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預防醫院感染對他們個人及醫院、社會的重要性。嚴格的執行醫療廢物管理及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及職責,明確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權利。從而加強了職業防護,確保了人體的健康。
1.3保潔人員的培訓 保潔人員由于文化水平低,又不懂得醫院感染知識,對醫院廢物的感染性不了解,致使醫用、生活、感染性垃圾未做到分類放置、密封運送處理、各類垃圾混放、垃圾袋重復使用、垃圾桶不及時保潔等問題,增加了醫院環境污染和醫院感染的潛在危險性。為保證醫療廢物管理的規范化,我們定期組織認真學習《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并示范指導,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和熟記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理過程中的各項規定和要求,對手術室每月醫療廢物管理進行檢查監督,嚴格做到醫療垃圾分類放置,及時清運。使手術室醫療廢物的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措施得力、監管到位。
1.4 專人負責、嚴格管理 護理組長作為科室院感兼職人員,對手術室醫用廢物處理實行全程監控,并定期參加院感科專業培訓,使其全面掌握理論知識及操作規程。兼職人員及時檢查督促各級人員,并積極與院感科聯系做到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
1.5醫療廢物的科學分類及正確處理。
1.5.1銳利廢物的處理 每一手術室放置一個專用銳器盒,該盒能防刺穿、不會破裂,主要用于收集手術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針頭、動靜脈留置針針頭、手術刀片、麻醉穿刺針等銳利廢棄物。由器械護士、巡回護士、麻醉師共同自覺執行。每日手術結束后,巡回護士封口,粘貼專用警示標簽,注明科室名稱,日期并簽名,送至污物存放間,由保潔人員統一送醫院廢物處理中心簽收。
1.5.2 非銳利廢物的處理 將此類廢物一般沾染有血跡,包括紗布、紗墊、吸引管、麻醉包等,由巡回護士負責收集于黃色垃圾袋,術后進行包裝、嚴格按要求進行,包內醫療廢物不能超過3/4,有效封口,粘貼專用警示標簽,注明科室名稱,重量、日期并簽名,送至污物存放間,由保潔人員統一送醫院廢物處理中心簽收。
1.5.3 特殊感染廢物的處理 特殊感染患者的醫療廢物處置要格外小心,要用雙層黃色垃圾袋包裝,嚴格防滲漏,防止感染擴散。
1.5.4一次性用品的回收處理 一次性使用醫療衛生用品不可混入生活垃圾,也不得隨意丟棄,用后置入黃色垃圾袋,集中送醫院感染中心避免流入社會污染環境和回流市場引起醫源性感染,危害社會。
2 討論
2.1建立健全的制度 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完善,使手術室各級醫護人員執行各項相關操作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各級醫護人員都嚴格按規定要求進行醫用廢棄物分類放置、處理,使手術室醫療廢物處理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
2.2全員教育 提高了各級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環保意識,手術室將醫療廢物的相關知識及醫院感染知識作為在職護士的培訓內容,使各級護理人員都認識到管理好醫療廢物是預防和控制手術室醫療感染的關鍵。
2.3.改變了手術室各級人員工作中的不良習慣 由于手術室各項操作規范化,并采取逐級帶教方式,使手術室各級人員都熟練掌握,并經常檢查督促,從而改變了不良習慣,做到了規范化處理手術室醫療廢物。
2.4.加強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 醫療廢物是病原微生物潛在宿主,是引起感染傳播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1]。醫療廢物含有大量的病毒和致病微生物,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傳播疾病。各種污染針頭刺傷是醫院內傳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故我們加強廢物管理,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自身防護意識,從而減少了傳染病的傳播。醫療感染是醫療機構中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性感染,手術室又是醫院感染監測與控制的重要部門,手術室醫用廢物管理是控制醫源性感染的重要環節,對其進行科學的、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證各科手術順利進行,降低無菌手術感染率,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
【關鍵詞】 職業暴露;預防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16-02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目前我院擁有護工86人,其中女性62人,男性24人,年齡35-63歲,小學文化程度19人,占22%,初中文化程度39人,占45%,高中文化程度23人,占27%,中專文化程度5人,占6%。分別從事醫院各區域的清潔衛生、醫療廢物的收集與集中處理、標本的收集與傳送、報告單的派發、危重病人的搬運與送檢、尸體的搬運及停尸房的管理等工作。
1.2 調查方法與結果 我院感染科制定了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所在工作區域、家庭背景、使用防護用具現狀、清潔消毒的方法、職業暴露的頻率、發生職業暴露后的處理等,在勞務公司開員工會議時集中發放,要求認真填寫,當場收回,回收率100%。經統計學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發生針刺傷的21例,占24%,發生過其他銳器損傷的有38例,占44%,接觸過患者的體液等污物的86例,占100%。手套和口罩都是反復使用,習慣帶口罩的只有11人,占13%。護工總體職業防護知識欠缺,安全管理意識較薄弱,危害嚴重。
2 分析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
2.1 護工自身因素
2.1.1 文化水平高低的影響 從事護工職業的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醫學知識完全陌生,領悟能力欠佳,對職業暴露防護知識一知半解,使職業安全防護知識不能在工作中完全得到落實。
2.1.2 人員流動性大,職業安全防護知識培訓不到位 護工的薪水不高,勞動強度較大,在現階段的醫療大環境下,他們還經常會成為發泄怨氣的對象,得不到尊重,護工這個崗位對應聘者來說缺乏吸引力;而從事護工的人員大多社會資本較低,勞務公司也無法完全的約束他們。這種流動性造成新職員對培訓不用心,而培訓者也將培訓流于形式。
2.1.3 職業道德缺失 現在生活水平較之以前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隨之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護工對疾病是草木皆兵,覺得醫院里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能接觸的人和物品都是致病的,工作時間全程戴著手套,這雙手套可以剛剛接觸過患者的排泄物,沒有經過任何處理或更換又去碰觸其他任何可碰觸的地方,那雙手套上的致病菌可以傳遞給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幾率。
2.1.4 職業防護意識淡薄 86名護工中,年齡最小的39歲,最大的63歲,其中很多人覺得“不怕臟不怕累”是傳統美德,不“嫌棄”患者更是美德,工作或生活中完全沒有無菌區、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區分,有的人腦海中有這些區域劃分的大致概念,在現實中卻因為培訓不到位或嫌麻煩不按培訓要求實施而沒有真正得到落實。
2.2 醫療廢棄物分類不嚴格 按照《醫療廢物目錄》把醫療廢物分為感染性、病理性、損傷性、藥物性和化學性5類,臨床科室產生的醫療廢物主要為感染性和損傷性廢物兩類,以就地分類為原則,廢棄物產生者必須在所在區域內將感染性廢棄物放入感染性容器中,損傷性廢棄物放入利器盒中,藥物性廢棄物送至藥劑科。
2.2.1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日益完善,老百姓對醫療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也存在很多的看病誤區,非“三甲”醫院不去,非專家不看,導致社區醫院、“二甲”及以下級別醫院空床,“三甲”醫院加床嚴重,我院從今年三月以來,床位利用率最少的是110%,最多的是170%,醫生、護士的工作非常繁忙,在忙亂中將廢棄物丟錯容器的可能性非常高,護工在收集廢棄物時,受到各種醫療損傷的風險非常高,比如針刺傷、化療藥物傷害、感染性體液污染等等。
2.2.2 醫生、護士在采集送檢標本時不慎將化驗申請單或容器污染而不重新更換;臨床檢驗科工作人員工作不嚴謹,手套和工作臺被標本污染而不及時更換和消毒,造成化驗報告單被患者的體液、排泄物污染,護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這些物品時未做任何防護措施,既危害了護工的健康,又造成了致病菌的交叉感染,嚴重影響醫院的醫療質量。
2.2.3 各醫療區域的廢棄物收集容器放置點不固定以及各容器標識不清或無標識,既容易造成廢棄物分類不清也不方便醫務人員工作,而護工在收集廢棄物時則容易造成職業暴露。護工將廢棄物包裝密封送到收集站之前未在包裝袋外標識清楚廢棄物的種類、重量,造成和轉運車交接時須二次清點,增加了職業暴露的風險。
2.2.4 各醫療區域按照《醫療廢物目錄》已將醫療廢棄物嚴格分了類,護工在將廢棄物收集送到醫院廢棄物集中站的過程中卻沒有按規定密封分類放置,而是隨意堆在垃圾收容車上,包裝袋破損或不密封,造成廢棄物散落混雜在一起,排泄物泄露,即將自己暴露在醫療損傷的危險之中,又增加了醫源叉感染的機會,流失到社會還會引起疾病的流行。
2.2.5 勞務公司對員工的福利不重視,為了節約成本,在清潔用具和防護用具上克扣或配備不齊全,護工的口罩、手套都是長時間反復使用,特殊崗位的員工防護配置和其他護工沒有什么區別。
3 防護措施
3.1 健全醫療廢物的管理制度 成立領導小組專班負責監督管理,由醫院法定代表人為第一負責人,分管院長、感染科、醫務科、質控辦、護理部和勞務公司第一負責人為小組成員;科主任、護士長具體負責落實本科室醫療廢物的監督管理。合理制定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和管理實施細則,從‘源頭’抓起,將管理工作細化到班次和個人,獎懲分明。
3.2 強化職業防護培訓 加強護工的崗前培訓,特殊崗位重點培訓,培訓合格才能上崗;組織所有工作人員培訓并掌握預防感染標準操作規程(sop),定期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以及有關醫療廢物管理的國家法規、條例,提高全體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管理的認識,增強安全防護意識。
3.3 改善護工福利,完善設備配置,滿足工作所需 護工應配有工作服、工作褲、工作鞋、工作帽以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長袖橡膠清潔手套若干,受到污染應及時更換,勞務公司應足量提供清潔、消毒用具,收集醫療廢物的護工還應專門配置防護服、防護帽及護目鏡,清洗醫療器械的護工應配置防水服、防護面罩等。
3.4 各醫療區域廢棄物存放點要固定,醫療性廢棄物用黃色垃圾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標識醒目,內容明確;垃圾袋和感染性容器必須完好無破損,當廢棄物達到3/4滿時,應及時密封并標示清楚廢棄物種類、重量、密封時間。
3.5 專人專運,及時收集廢棄物,運送要合理,貯存要得當,與科室護士交接要清楚,標識要醒目,記錄要詳實。
3.6 對患者及陪護人員做好宣教,明確垃圾存放點及相關標識,以便配合醫務人員做好垃圾的分類收集。
4 結論
護工這個職業既是易感高風險人群又是交叉感染的傳遞者,尊重護工,加強護工的感染安全防護管理是有效預防院內感染、提高醫療質量和保障醫療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經整改一年來,護工的職業暴露次數明顯減少。
參考文獻
[1]曾穎,楊衛東,李江燕.加強清潔工管理 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J].西南軍醫,2008,10(1):116.
[2] 李六億,劉玉村.醫院感染管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61.
1資料與方法
1.1環境和工具管理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廢物管理經費的投入,增設專用通道和暫存間,規范醫療廢物的收集與轉運,要求兩人以上的專職人員嚴格按照工作步驟,按規定的流程、線路、時間對醫療廢物進行收集和轉運;設置專用密閉車由上到下每日到各科室收集轉運醫療廢物,收集前檢查包裝或容器的標識、標簽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杜絕垃圾在運送過程中發生拋撒、滲漏;專職人員必須嚴格從收集箱拎起醫療廢物直接到專用車或暫存間暫存,不得帶往其他科室及其他清潔區域,更不能通過其他通道或者電梯進行轉運,同時對暫存間的醫療廢物要做到日產日清,保證本院醫療環境的安全,避免交叉感染或院內感染的出現。專職人員在每日結束轉運工作后,需對密閉車、專用通道、暫存間等進行徹底消毒并詳細記錄。
1.2分類管理和標識管理醫護人員對醫療廢物的分類起著關鍵的作用[5]。目前許多醫院醫療廢物中混有相當數量的可回收的非醫療廢物,據報道焚燒的醫療廢物中非感染性醫療廢物占的比例平均為37.8%[6],不但增加了醫療廢物的處理費用,而且還污染了環境。本院將醫療工作中的可回收非醫療廢物與醫療廢物在初始處理時嚴格分開并統一回收。可回收非醫療廢物統一存放在綠色包裝袋內,醫療廢物中的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根據用量大小分別放置在不同規格的黃色醫療廢物專用塑料袋中,袋外有醒目的醫療廢物警示標志,損傷性廢物按醫院感染規范要求放置在特制的利器盒內(黃色投放口,設計成只進不出)。同時在每個醫療廢物收集桶上方貼上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表和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圖,起到時刻警醒的效果,工作人員執行時也能一目了然,確保分類的正確率。
1.3做好交接登記交接是醫療廢物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7],各科室均建立醫療廢物登記本,內附詳細的醫療廢物收集與院內轉運登記狀況,專職人員在每日到各科室對醫療廢物進行收集與轉運的過程中,都會對科室醫療廢物種類、重量、時間等進行詳細的記錄,科室相關負責人員核對無誤后再簽名確認,確保了醫療廢物從產生的原始記錄到終末回收處置,都有可追溯的記錄,杜絕醫療廢物回流社會[8]。
1.4定期組織聯合稽查(1)每天上午科室護士長檢查醫療廢物處置分類是否正確,盛裝垃圾袋是否標準,并登記檢查結果;下午科室專人檢查廢物回收時袋口是否封扎緊密,標簽是否齊全,數量登記是否正確,回收人員著裝是否規范,回收路徑是否正確,查看生活垃圾是否混有一次性醫療垃圾,并記錄檢查結果。(2)行政科全面負責對全院醫療廢物規范管理中后勤保障及醫療廢物轉運的監督檢查。感染管理辦公室、醫務科、護理部每周隨機到各科室檢查醫療廢物分類、收集、貯存、規范運送的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記錄檢查結果。(3)感染管理辦公室、醫務科、護理部、行政科每季對全院醫療廢物管理執行情況進行聯合督查考核匯總評分,并詳細記錄。根據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找出主要問題并及時制訂整改措施,做到獎懲分明,促進和加強醫療廢物管理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斷提高醫療廢物管理水平。使醫療廢物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1.5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細節管理模式后醫療廢物處理成本為38200元,與實施前46810元比較,處理成本降低了18.39%,節省了醫療廢物處理成本的支出。實施細節管理模式前醫務人員醫療廢物刺傷發生率為20.22%(18/89),實施后為5.62%(5/89),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38,P=0.004)。實施前保潔人員醫療廢物刺傷發生率為34.78%(8/23),實施后為8.70%(2/23),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00,P=0.032)。實施細節管理前后全院醫療廢物執行管理效果比較見表1。
3討論
3.1實施細節管理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結果顯示,實施細節管理后,全院醫療廢物執行管理效果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實施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1)。在實施細節管理前,醫療廢物的管理采用科室護士長或責任人負責制,雖有相關職能部門監管和督查,但在整個工作的流程中仍存在缺陷,實施細節管理后,通過各部門溝通協調、履行相應的職責、規范管理體制、改進工作流程,從而使每個細節成為日常工作規范的一部分,實現了醫療廢物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院內感染[9-10]。
3.2實施細節管理有利于培養工作人員的節約意識,創建節約型醫院國際上視醫療廢物為“頂級危險”和“致命殺手”,其處理問題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11],醫療廢物管理不僅是醫院管理難題,而且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醫療廢物的管理和處置不僅是醫療機構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醫療廢物焚燒產生的廢氣不但會污染環境,影響空氣質量,而且也是對能源和資源的極大浪費[12-14]。在聯合督查中,筆者發現部分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和非醫療廢物的分類混淆不清,成本意識和環保意識較差,因此,本院提供了相應的可回收資源的設備,制作了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表和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圖,并將目錄表和流程圖上懸掛于醫療廢物垃圾桶上方,起到了時刻警醒的效果,護理人員的參與是做好醫療廢物管理源頭的關鍵。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的分類和收集大多由護理人員來完成,可回收非醫療廢物與醫療廢物分類的正確性,從而從源頭上減少醫療廢物的數量[15]。結果表明,實施細節管理后醫療廢物處理成本為38200元,與實施前46810元比較,成本降低了18.39%,這對建立節約型醫院,培養醫務人員節約意識,減少環境污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