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學案例及反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案例及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案例及反思范文第1篇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120―01

      教材分析:

      “數學與體育”是一個教學活動單元,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方法研究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六年級上冊“比賽場次”主要借助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列表、畫圖發現規律,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設想:

      “比賽場次”一課,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設計“掰手腕比賽”的活動,并提出問題:“3個人一共進行了多少場比賽?”,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列表、畫圖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學伊始,教師從談話入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進行一次掰手腕比賽,誰愿意和我進行比賽?”

      筆者請兩位學生上臺,并給自己及兩位學生貼上號碼1號、2號、3號。之后,讓學生看看怎么安排比賽。學生思考之后,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應該1號和2號、1號和3號、2號和3號這樣安排,一種該讓1號和2號比賽,贏了的一方和3號進行比賽。

      評析:學生對比賽規則是有一定經驗的,教師設計“掰手腕比賽”活動是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適時點撥,能促使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兩種比賽規則,為進一步探究比賽場次打下基礎。

      師:剛才的比賽真激烈呀!誰能告訴我進行了幾場比賽?分別是哪幾場?

      生:剛才進行了3場比賽,分別是1生―2生、1生―3生、2生―3生。

      師:你表述得很清楚,而且你還有順序地說出了比賽場次。誰能想個好辦法讓大家一下子就能看到比賽場次?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板書:比賽場次)

      (同桌交流后學生展示)

      生1:我用的是畫圖法。

      評析:教材中以“六年級10名同學參加比賽,一共要比賽多少場”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教師設計“掰手腕”比賽,并邀請兩位學生和教師一起比賽,在具體比賽中進一步加強對單循環比賽的理解,同時也為運用形象思維(畫圖、列表)打下基礎。

      二、主動探究

      師:我們學校六年級有10名同學參加乒乓球比賽,每兩人進行一場比賽,一共需要多少場比賽?請同桌兩人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出來?

      生1:我用畫圖法做出來了,是45場。(圖略)

      生2:我是算出來的,因為每兩個人之間進行一場比賽,10個人進行比賽,本人和本人不能進行比賽,第一個人和剩下的9個人參加各進行一場比賽,第2個人和剩下的8個人各進行一場比賽,第3個人和剩下的7個人各進行一場比賽……依次類推,就可以得出1+2+3+4+5+6+7+8+9=45(場)。

      評析:在“掰手腕”比賽中學生已經能用圖示或列表法表示比賽場次,現在人數增加到10人,學生嘗試著用列表或畫圖方法表示。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有序思維,有利于學生發現規律,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非常好。同學們,如果有20位、30位、100位同學參加比賽,你們還會選擇畫圖或列表法嗎?我們是不是應該總結規律呢?現在我們從2個人開始研究。

      評析:學生在研究10人的過程中,有的用了畫圖法,有的用了列表法。如果有20人甚至更多,用畫圖或列表就比較麻煩了,教師此時就要引導學生思考規律,從從2個人開始研究,這樣學生對“化繁為簡”思想的體會就會更加自然、深刻。

      教學案例及反思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 民族性 相對穩定性 雙重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04-01

      傳統文化的繼承通過三部分:傳統文化面面觀,傳統文化在今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分析傳統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繼承傳統文化以及該如何繼承傳統文化。這一課的知識目標要求:理解傳統文化的表現;分析傳統文化具有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課程思路較清晰,但在設計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設置、引導太多,課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點,又能完成課標要求,這是本人在設計課件時思考的一個問題。

      PPt1:請大家以小組形式討論并列出你所知道的傳統文化元素。每小組至少說出三個且不得重復。大家討論熱烈,集思廣益,聯想出很多傳統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廟、江南的山水畫、風箏、京劇臉譜、北京四合院、貼倒福、貼春聯、傳統服飾(唐裝、旗袍)、刺繡、剪紙、書法、渾天儀、西安的兵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發明等等。教師過渡道:“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悠久,我們發現這些傳統元素都體現了本土文化,是人們長期生活共同的積淀,說明了它們都具有什么特點?”學生:“象征性、代表性、傳統性……”(就是無法用準確的詞語――民族性來描述,需要教師進行強調)教師:“大家再想想為什么京劇這種藝術形式至今仍活躍在藝術舞臺上?說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學生:“繼承性。”教師:“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過去到現在,新舊交融,體現了它的相對穩定性。”通過第一張PPt,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感知,歸納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一起來感受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PPt2:吃餃子、貼倒福、賞月、劃龍舟的四幅圖片,這些都屬于傳統文化中的哪種表現形式?學生:“是傳統習俗。”教師:“有誰知道這些習俗的來源以及能夠保持到現在的原因?”學生:“符合人們美好的愿望,有吉祥如意之意。”PPt3:傳統習俗的含義。PPt4:北京四合院、故宮、江南民居、夫子廟四幅圖片,分析南北建筑的特點及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學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為縱軸線,講究對稱,而且按照長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間;江南民居一般墻圍較高,體現了私密性。屋頂呈尖形,與南方雨水多有關系。”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南北建筑都講究風水學說,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符合儒家思想與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PPt5:剪紙、臉譜、書法、繪畫四幅圖片,誰能談談你對書法、繪畫的認識?學生討論作答。教師:“有誰能唱幾句地方戲?”一位學生的幾句黃梅戲《女駙馬》引起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教師總結:“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為代表,它們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種思想?大家還知道哪些傳統思想?”學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師總結:“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以上便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四種表現形式及其地位。”

      教學案例及反思范文第3篇

      一、教學設計

      課題內容:分式方程的應用。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會列分式方程解決簡單的應用題;過程與方法,能將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應用分式方程表示,體會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實際問題—分式方程模型—求解—檢驗解的合理性”的過程,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尋找相等關系列出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驗根(是否為增根,是否符合題意),給出正確的答案。

      教學策略:設計密切聯系生活的數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及其解決為導向,引導學生尋求解答之路,達到“三維目標的要求”。

      二、教學的主要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師:出示情境1: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6人。同學們能據此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A:該班共有學生多少人?

      生B:男生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

      ……

      同學們提出了10多個問題(此情境主要教會學生怎樣提出問題,主要為第二個情境提出問題做好鋪墊)。

      師:出示情境2:有兩塊面積相同的小麥試驗田,第一塊使用原品種,第二塊使用新品種,分別收獲小麥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比第二塊少3000kg,同學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經過個人思考與小組交流,課堂氣氛達到了。全班53人有48人提出20個不同的數學問題,經小組匯總后,篩選了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 兩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各是多少?

      問題2 兩塊試驗田的總面積為多少?

      問題3 第二塊試驗田的產量是第一塊田的產量的幾倍?

      問題4 第一塊田的產量是總產量的幾分之幾?

      問題5 兩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各是多少?

      問題6 當兩塊試驗田同時種新品種時,應收多少千克的小麥?

      2.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非常好,那么怎樣解決問題1?

      生C:設第一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為xkg,第二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為(x+3000)kg,則

      ■=■。

      師:請同學們解一下。

      生D:解之,得x=4500。

      x+3000=4500+3000=7500。

      答:第一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為4500kg,第二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為7500kg。

      師:同學們同意他的做法嗎?各小組各抒己見,此時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了。

      生E:解分式方程必須檢驗是否為增根。

      生F:解分式方程必須檢驗求出的根是否符合題意。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準確。同學們在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審(審清題意)、找(找相等關系)、設(設未知數)、列(列方程)、解(解方程)、驗(雙檢驗)、答(寫出答案)。

      師:只要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后面幾個應該沒有問題吧,留給同學們課后思考。本堂課大家的激情很高,可能還有很多數學問題提出,希望各小組課后繼續做這樣的練習,這對大家掌握數學知識很有幫助。

      三、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設置數學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是一節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數學教學活動。教師設置了數學情境,學生圍繞情境提出問題,探索分式方程的應用,并通過觀察情境,動腦思考,小組合作,師生交流來解決問題。

      1.培養了自主探索的能力

      本教學案例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選擇了“設置數學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數學情境,自己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索,通過學生自己的試算、觀察、發現、總結、歸納,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的發現思維的火花。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概括能力,本堂課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

      2.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意識

      本教學案例創設了身邊數學為情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中心通過師生的間的交流,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猜想,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3.轉變了教師的角色

      教學案例及反思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案例;主動;建構;反思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3)22-067-1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對微積分知識的教學做了重大改革,改變以往從數列極限、函數極限再到函數的導數的方式,而是從函數的平均變化率,到曲線在一點處的切線、瞬時速度,再到函數的導數。這樣的處理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的導數學習有了生長點。理解平均變化率并以此為基礎再到瞬時變化率的過程,是理解導數思想的關鍵環節。

      二、教學目標

      1.從生活實例概括出函數平均變化率的概念,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研究方法,體會變化率的思想內涵。

      2.理解平均變化率的概念和幾何意義,會求函數在指定區間上的平均變化率,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善于思考的科學態度,合作探究的精神,體會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均變化率的概念的形成和應用。

      難點:理解平均變化率概念的實際意義和數學意義。

      四、教學過程

      1.問題情境

      2.學生活動與師生互動

      情境:圖為南京市2004年一段氣溫圖,此圖是從3月18日開始至4月20日記錄的每日最高氣溫變化曲線。(記3月18日為第一天)。4月20日那天人們會驚呼“天氣熱得太快了”!

      師:觀察圖像,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同學們在下面相互交流,3分鐘后)

      ……

      設計意圖: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學會觀察圖像,提取相關的信息。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發現的逐步深入,有平均速度作為基礎,學生自然得出平均氣溫這樣的概念,也為下面得出一般的概念打下基礎。

      3.建構數學

      師:經歷了以上列舉的生活實例,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其中都有一個共性,就是……

      (在黑板板書的兩個式子那做一點提示)

      全班:用比值反映了變化的快慢。

      師:好!那請同學們繼續思考對于函數y=f(x),我們如何來反映在某一段上的變化的情況呢?

      ……

      師:回答得很全面。好吧!下面我們用今天所學習的知識來解決幾個具體的問題。

      設計意圖:結合情境,從特殊的平均變化率到一般概念的建立,讓學生自主的完成概念的建構。通過概念辨析,進一步加深對平均變化率的認識。

      4.數學應用

      5.數學應用小結

      師:我們研究區間不斷的變小,即從宏觀的區間到微觀的區間,以致于是逼近一個點,以致于我們的肉眼無法進行辨認,但是通過計算我們完全可以觀察他的變化和狀態!這就是微積分的初步思想。(投影)“只有微分學才能使自然科學有可能用數學來不僅僅表明狀態,而且也表明過程:運動。”――恩格斯。例中數值又具備什么樣的意義呢?這是我們下一節課接著要研究的問題。

      6.課堂小結

      1.學會了什么是平均變化率及其幾何意義,并會計算平均變化率。

      2.數學思想:經歷了“以直代曲”“特殊與一般”“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

      五、教學反思

      1.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情境創設,適度使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濃厚的數學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把學生引入到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去,自然地生發學習需求。本節課以兩個實際問題(剛結束的運動會和南京天氣的變化)為情景,在激發主體興趣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生活感受的基礎之上從數學的角度刻畫速度的快慢和氣溫驟降,并注重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滲透。

      2.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協作者和調控者,學生是數學活動真正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概念本質特征的概括活動中來。教師既要注重知識教學,又要關注思想方法教學。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學生圍繞問題觀察、思考、分析、綜合、概括,應用問題解決達成對新知識的理解。通過典型豐富的具體例證,給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歸納出概念的本質特征。

      教學案例及反思范文第5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 案例 反思

      現代計算機的集成特征與網絡化和存儲技術相結合,為教學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及各種教學軟件,有利于教師開展各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內容。

      作為當代教師,我們要勇于接受新鮮事物,迎難而上,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英語課堂,致力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pep三下Unit 3 at the zoo第一課時,掌握形容詞的用法,能在語言中運用并流利表達。

      二、學生情況分析

      多數孩子是哈薩克族,地處偏遠,多少學生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動物圖片。

      三、教學設計思路

      這堂課的設計緊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的特點,在教學上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教師要利用好網頁,豐富教學內容,用小游戲和學生一起玩玩,說說,練練,搭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3.1 教學目標

      3.1.1 知識目標

      詞匯:short /tall /fat /thin

      句型:look at the...;It is short/tall/fat/thin

      3.1.2 能力目標:用形容詞準確描述動物特征。

      3.1.3 情感態度:通過學習,懂得愛護動物。

      3.2 教學重難點:聽說認讀thin,fat,tall,short,能描述動物特征。

      3.3 教學策略

      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教師要創設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將集體與小組學習結合起來。

      3.4 本課的探究任務

      能在網頁的幫助下收集動物圖片,在語言運用中描述動物。并能獨立運用句型創編句型。

      3.5 教學方式

      以網頁為載體,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掌握語言點,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3.5.1 教具準備:教材配套的錄音,課件和動物玩具。

      3.5.2 教學過程

      3.5.2.1 (Warm-up/Revision)

      (1) Let’s act

      Act like a cat/a monkey/a tiger/a panda...

      3.5.2.2 (Presentation)

      (1)教學“tall”

      1) Guessing game

      T:Guess what it is? It has a long neck.It has four long legs

      T:Look,It is a giraffe. Wow! It is so tall.

      2) Chant:Look at the giraffe. It is tall.學說tall”(伴動作)。

      3) work in pairs(同桌間一人說,一人表演)

      4)替換動物,續編chant:look at the xxx,It is tall.

      (2)教學“short”

      1)learn in the same way.

      2)小組研討(把你學習的方法教給大家)

      (3)自學thin,fat(教師幫助單詞發音)

      小組展示學習單詞和chant的方法。

      (4)播放Let’s learn 部分的錄音,單詞跟讀。

      (5) learn to say,看圖用本課重點句型說話。

      (6) look and say 展示動物圖,運用本課句型描述。

      3.5.2.3 (Practice)

      (1)hide and seek

      一名學生把動物玩具藏好,一名學生找,班里其他學生等他走近玩具就大聲說這個動物特征單詞,走遠就小聲。

      (2)Let’s do

      1)播放Let’s do 錄音,學生邊聽邊說邊做。

      2)四人小組上臺表演

      (3)游戲:悄悄話。

      教師向每組的第一名學生發指令,如:Tall,tall,tall! The giraffe is tall. 依次向組里學生耳語這個指令至最后一個學生,這名學生到講臺根據指令做動作,誰快正確。

      3.5.2.4 (Add-activities)

      教師出示關鍵詞和范文給動物玩具做自我介紹。

      3.5.2.5 Homework

      (1)創編兒歌:look at... It/He/She is...。

      3.5.2.6 小結:Animals are our good friends, we should protect them.

      課后,我認榭梢勻醚生利用網頁收集人物,運用本節課的語言點,簡單描述人物的特征。This is xxx.She /He is xxx. 與真實的生活語境相結合,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豐富課堂內容,開拓視野,鞏固知識。

      學生表現出從未有過的學習積極性及對知識的渴求。枯燥、呆板的課煥發了新的活力,學習的效果顯而易見。

      今后,教師要深度認識和改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能認真體會并把握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的設計能將教學任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適應所有學生的學習經驗和方法。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91嫩草亚洲精品|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亚洲人JIZZ日本人|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不卡|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无人区视频大全|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美女视频黄免费亚洲|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电影天堂| 亚洲春色在线观看|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