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移動通信的發展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范文第1篇

      【關鍵詞】移動通信技術;應用;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N929文獻標識碼: A

      0.前言

      移動通信技術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對其提出的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各個方面,如語音功能、生活、以及工具等領域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業務的發展方向也逐漸呈現出一種簡捷、豐富化。為了促進移動通信技術在今后社會中的發展應用,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移動通信簡介

      21世紀是現代化與信息化并存的時代,在各類信息的傳輸過程中是無法離開通信技術單獨進行的。現如今,人們對于通信技術服務的要求是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通信,因此,移動通信技術應運而生。所謂移動通信即移動物體與移動物體或者固體之間的通信,通信中至少一方是可移動的[1]。

      縱觀移動通信的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G移動通信技術的提出至興起是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在1981年NMT正式投入運營。第二階段:2G移動通信技術的提出時間為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在1996年歐洲的電信協會提出了GSM Phase2+,將原有技術的整體性能進行了科學的改進完善。但在2G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其用戶群的范圍及網絡規模也在逐步擴大,資源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其整體質量水平也離人們的標準越來越遠。第三階段:3G移動通信系統。3G移動通信系統的標準主要分為三種,包括WCDMA,CDMA2000以及 TD-SCDMA,三種不同的標準能夠實現相互之間的兼容。第四階段:4G移動通信技術。4G移動通信技術主要是將3G技術與WLAN集于一身,能夠實現視頻圖像的高質量傳輸,更好的滿足當今社會人們的通信需求。

      依照通信要求對移動通信進行劃分,主要有四大塊內容。第一類,集群移動通信,即指大區域的移動通信;第二類,蜂房移動通信,即指小區域范圍的移動通信;第三類,衛星移動通信。利用衛星轉發信號也可實現移動通信對于車載移動通信可采用赤道固定衛星,而對手持終端,采用中低軌道的多顆星座衛星較為有利[2]。 第四類,無繩電話。無繩電話的運用范圍是指分布在室內外的一些慢速移動的手持終端,對其采用具有較小功率,較短距離的一種無繩電話機。

      2.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應用

      2.1 模擬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

      模擬移動通信技術是最先提出的移動通信技術,主要運用的相關技術是頻分多址及模擬技術,主要系統為1G系統。我國主要采用的1G制式為TACS技術,傳輸速度大概為2.4kB/S。運用TACS技術的移動通信無法實現長途漫游的需求,其運用區域有一定的范圍限制。在模擬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去了一些便利,但其缺陷也越發暴露,主要的缺陷體現是利用率、傳輸速度偏低、業務量范圍過小等。

      2.2 數字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

      在模擬移動通信技術之后出現的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數字化的移動通信技術,也是得到較為廣泛應用的通信技術,其用戶群眾多且固定化。2G制式應用的相關技術為時分多址以及碼分多址。在我國主要運用的2G制式標準為GSM標準,平均每秒的數據傳輸速度為10kB。將2G移動通信技術與1G移動通信技術相對比,其具有較強的保密特性,頻譜的運用率也較高。2G移動通信技術能夠滿足人們異地漫游的需求,業務空間范圍也得以開闊。但國際上對于2G制式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統一化的標準,其漫游的范圍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僅能滿足同一種制式區域中的漫游。2G移動通信技術在多媒體業務的應用方面依舊存在著阻礙。

      2.3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

      在第一、二代通信技術之后發展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所運用的系統主要為3G系統。3G系統在2G系統的發展基礎上對其線性部分進行了科學的擴展。在當今社會,3G系統的主要標準為CDMA2000、UMTS(W-CDMA)以及TD-SCDMA等,其中UMTS(W-CDMA)應用較廣且得到了多數人群的認可。與1G、2G系統相比,3G系統在技術領域又得到了較大的改進完善,其主要優勢為這么幾點。第一,3G系統能夠實現多數用戶在同一種頻率下的數據共享;第二,3G系統的通信容量較1G、2G相比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第三,3G系統可以實現將信號放置于寬頻譜上,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拓展,能夠有效避免出現信道數據衰落的情況;第四,3G窄帶具有較高的抵抗干擾的性能,而且能夠滿足與其它各類系統進行頻段共享的需求;第五,3G系統在數據的傳輸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每秒的傳輸速度最高可達385kB,最低可達144kB。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3G系統的數據傳輸速度甚至可以達到2Mb/S,而且寬帶領域的業務也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

      2.4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主要應用的系統是4G系統,4G系統的傳輸速度可以實現2Mbps以上的非對稱傳輸。在全速移動的情況下,其數據的傳輸速度可達150Mbps。同時可以進行高質量的三維圖像傳輸,可稱為分布網絡和廣帶接入,它主要包括無線廣帶的局域網、固定接入;廣播網絡的互操作;移動的廣帶系統等[3]。與以往的移動通信技術相比,4G系統具有這么幾點優勢:第一,4G系統數據的整體傳輸速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平均速率為100Mbps。如果用戶是在一個全速移動的狀態下,那么4G移動通信技術則能夠為其提供具有高質量水準的多媒體影響服務,速率為150Mbps。4G移動通信技術的通信質量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證,而且價格實惠,不存在經濟方面的壓力。

      3.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3.1 分組化的網絡業務數據

      在移動通信極少迅速發展的今天,數據通信也得到了相應的前進發展,無線數據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們對于信息數據的獲取需求標準也在日益提升,因此,無線數據通信的發展勢在必行。在原有的移動通信技術基礎的支持下,無線數據將會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發展。

      3.2 高頻段的利用和選擇

      移動通信技術的頻段經過了一個由低到高的發展,在現如今的3G系統中,高頻段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無線電頻技術也隨之得到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頻譜在其資源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限制,而用戶群的數量又在不斷的增加,因此出現了較為突出的矛盾。所以,對高頻段技術的開發利用已不可避免,成為了移動通信技術的一大發展趨勢。只有這樣,無線頻率的利用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4.結語

      移動通信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雖然不可避免的面臨著一些阻礙與困難,但依舊無法阻擋其發展的腳步。通過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發展,各個階段的移動通信技術均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其整體的發展前景空間也較為廣闊。我們相信,移動通信技術會在其今后的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劉志遠.淺析移動通信技術應用與發展[J].電腦知識與技術,3056-3057.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范文第2篇

      【關鍵詞】 4G移動通信技術 特點 發展趨勢

      一、引言

      4G技術就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它是伴隨著多媒體和數據通信等業務而發展起來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是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和WLAN于一體,可以高質量,高速率的傳輸圖像、音頻和視頻等。4G技術可以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無線服務的要求因此4G技術的發展會非常迅速。所以,了解4G移動通信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4G移動通信的特點

      1、兼容性好。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采用了全球統一的標準,任何計算機和手機終端在全球都可以使用,實現任何角落的無縫連接。

      2、速率快。人們最初研究4G通信就是為了更快速率的進行通信,2G的最高速率為9.6kbps/s,3G的最高速率可以達到2.1Mbit/s,而4G的最高理論速率可以達到100Mbit/s,因此4G技術可以使數據更快的進行傳輸。

      3、通信質量高。4G移動通信又稱為“多媒體移動通信”,可以允許用戶下載更高品質的圖像、音頻以及視頻。同時通信方式不僅僅局限在語音通信方面,也可以實現視頻通信。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可以容納更多更大容量的用戶,方便用戶之間通信。

      4、智能性好。采用的是廣域接入和分布網絡形式,能夠實現非對稱的不同速率之間的自動切換,能夠自適應地完成資源分配,根據不同業務的實際需求對資源做出最大化的合理配置。[1]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需要的業務。

      5、網絡頻譜寬。要使4G移動通信技術達到最高傳輸速率,必須對原有的3G網絡進行改造,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信道會占用100MHZ的頻譜,這為4G通信技術的高速率提供保障。

      三、4G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的移動通信終端使用數量大約為40億,人們越來越依賴于手機之間的通信,面對面的通信越來越少,同時視頻通話也悄然流行。因此,人們對網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使用過3G通信技術之后,面對最高速率可達100Mbit/s的第四代通信技術,用戶更加期待它的發展。所以未來第四代通信技術必然會成為發展趨勢。

      第四代通信技術應該抓住第三代通信技術打下的基礎,不斷完善,用更加方便的用戶體驗占據通信市場。展望未來,4G移動通信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以下幾點:

      1、無線接入網技術。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相比于前幾代通信技術具有速率快。接入范圍更廣的優點,因此4G移動通信的必須要發展無線接入技術。使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電路交換向基于IP分組的交換發展,設備分集向網絡分集的方向發展。

      2、識別技術。目前我國的4G移動通信技術的使用人數大約為4億,為了使4G移動通信技術具有更好的智能性和用戶體驗,必須大力發展識別技術。識別技術可以快速準確的識別每一個用戶,找到用戶更加需要的要求,使用者得到更好地服務。這樣便促進了4G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同時,我們應該大力建設基站,增加整個網絡的覆蓋范圍和用戶容量。識別技術還會增加4G通信技術的通信質量。

      3、可重構性自愈網絡。4G移動通信技術可以對故障進行智能化處理,它的各部分采用的是問答裝置,對出現的問題和故障進行排除,增加了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服務質量。

      4、干擾抑制技術。目前電磁波干擾越來越嚴重,4G 通信技術也受到了電磁波的干擾,威脅到4G通信技術的通信質量。我們要加大力度研發新的干擾抑制技術,消除電磁波對4G移動通信網絡的影響,提高4G通信技術的質量。現階段交互式干擾抑制技術是干擾抑制技術里面的核心內容,要不斷對交互式干擾抑制技術進行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最終消除電磁波對4G移動通信的干擾,提高通信質量,促進4G移動通信的發展。

      5、接受技術。要想使4G移動通信技術有更好的發展,首先要把4G移動通信技術變得更加節能。4G移動通信技術采用的是微無線電接收器,它是一種嵌入式的無線電,該技術的功耗僅為傳統技術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大大降低了4G移動技術的功耗,同時穩定了信號的接受,增加了第四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前景。[2]

      總之,通過對4G移動通信技術的特點和未來發展技術的研究,可以斷定在未來4G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它將以自身的優勢征服人類社會和通信世界。

      參 考 文 獻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范文第3篇

      關鍵詞:移動通信;微信;發展趨勢

      移動通信是即時通信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通過移動網絡中的短信系統與桌面即時通信系統的成功結合,既涵納了桌面即時通信的快捷性,也成功地將移動網絡的低收費的特點攬于一身,成為了全世界最為流行和廣泛使用的通信形式。移動通信用戶只需在移動終端上下載移動通信的客戶端,就無需再坐在電腦前等待消息,借助移動終端,保持移動網絡接收狀態,即可以隨時隨地的與朋友進行實時通信。移動通信也可以為用戶省下一定的短信費用,讓用戶能夠更廉價更方便的運用移動通信技術。

      1 微信概述

      2011年國內互聯網發展迅速,微信雖說就其性質而言與微博不同,但是在新浪、搜狐、騰訊開始為微博爭奪客戶群時,微信的出現對微博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同時也對國內同類kik軟件,如米聊、飛信、飛聊等的發展產生了影響。而在用戶拓展方面,微信與騰訊QQ、手機通訊錄、騰訊微博的連接,拓展了它的傳播面。同時推出了Android、iPhone和Symbian等平臺,使得其傳播范圍更加的廣泛。憑借著這兩個方面,微信在短時間內積累了數量龐大的注冊用戶。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的微信,用戶數從零到億,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時間。

      2 微信特點

      ⑴微信的傳輸內容更加豐富。微信的最大亮點就是其語音對講功能,這一功能突破了固有的移動通信模式,從原來的有手指編輯的文字信息發展成為了用嘴說的聲音符號。形式的變革,讓內容更加多樣化,圖文并茂的信息內容,加強了移動通信的感知體驗;⑵微信的傳播范圍更廣。微信通過定位來擴大了朋友圈,讓交流不只局限于使用者的朋友圈內,這也是其相對于其他通信軟件所突出的特點。通過“附近的人”和“搖一搖”等定位功能,讓使用者更能體驗到不同的世界,認識到不同的朋友。移動通信的范圍也變得更為廣泛;⑶微信的功能更加多樣化。微信將騰訊公司的其他應用糅合進微信客戶端,讓使用者在體驗通信功能的同時,享受其娛樂功能帶來的不一樣的感覺,加強了微信的綜合性,提高了移動通信的質量,讓移動通信更多元化。

      3 移動通信新特點

      ⑴移動通信越來越智能化。從微信的發展變化來看,智能化不僅僅體現在移動通信設備上,也體現在移動通信的客戶端上。現代移動通信的發展需要硬件和軟件的并行發展,移動通信設備的更新換代和軟件的升級是移動通信向更高的智能化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微信本身作為一個傳播媒介就具有傳播信息的基本特點,然而微信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單一的媒介層面,而是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兼容整合,形成了一個多媒體的平臺,實現了多個媒介產品的整合。微信使智能手機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⑵移動通信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傳統的移動通信比如短信,基本都只有單一的文字信息,知道后期彩信的出現,圖片的信息形式才被加入到移動通信形式中去,然而隨著QQ、飛信、微信等多款移動通信軟件的出現,信息的傳輸形式也在不斷地升級,特別是微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將信息傳輸模式升級為圖片、聲音、文字等結合為一體的多元化信息模式,使得移動通信的形式更加多樣化;⑶移動通信的傳播更加立體化。通信范圍不再局限于單人的好友圈內,通過衛星定位等輔助設備能結交更多的朋友,通信范圍更加廣泛。就拿微信來說,它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微信在版本的不斷升級中相繼推出了掃一掃、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實現了傳播渠道的拓展,其次,微信已經實現了手機通訊錄和騰訊QQ好友的聯通,同時還整合了騰訊郵箱、騰訊QQ等衍生產品;⑷移動通信的內容更加多彩。從移動通信的內容發展來看,更加符合大眾的“胃口”,在享受快速通信的同時,也可以享受更多樣的娛樂內容。以微信為例,微信的功能主要包括了消息發送、語音對講、二維碼掃描、“搖一搖”和查看附近的人等。首先,微信的語音對講對應的是手機的麥克風和揚聲器,其次,掃描二維碼和圖片分享對應的是手機高清攝像頭,手寫輸入對應的是多點觸屏,第三,“搖一搖”對應的是重力感應系統,最后,查看附近的人對應的是GPS定位。4多個版本的客戶端的升級,使得微信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多種手機系統平臺的覆蓋。

      4 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

      ⑴移動通信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為用戶提供越來越多的接口方式。由于目前移動通信在接口上方式較單一,許多用戶需要增加額外的裝置。未來移動通信應在接口方式上有突破,提高接口質量,增加接口方式;⑵移動通信在未來的發展中,收取的費用應該越來越低,功能 設計應該更加獨特。隨著數據流量時代的來臨,移動通信的發展應該與其接軌,以此降低廣大受眾在使用移動通信的相關軟件時的費用。隨著移動通信的覆蓋面的擴展,為其帶來更多的用戶,移動通信的各項功能也應該告更加符合用戶需要;⑶移動通信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提升速度,提高通信質量。隨著4G網絡時代的來臨,未來的移動通信傳輸速度應該在現在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的飛躍,同時在提升傳輸速度的同時,保障通信的質量和可靠性;⑷移動通信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具有較強的信號覆蓋。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可以說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基于用戶的需求,未來移動通信的信號覆蓋面需要擴大,逐步達到信號全覆蓋,提高移動通信網絡的可用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范文第4篇

      關鍵詞:移動通信;發展現狀;未來趨勢;分析

      中圖分類號:G353文獻標識碼: A

      1、移動通信發展的現狀

      1.1通信業務發展現狀。

      以下是移動通信業務的發展現狀。

      (1)我國移動通信用戶自1987年蜂窩移動通信出臺以來,一直處于增長趨勢,例如,移動電話一經推出便受到大眾的關注,成為當時廣泛應用的消費品,但基于2005年后,受通信市場競爭的理性化及我國城市用戶趨向于飽和狀態,移動電話的用戶不增反減。

      (2)移動通話分數至今仍維持著較高增長率,根據調查得知,該增長與移動通信運營商話務量所大力開展的營銷工作具有緊密關聯。

      (3)通信業務的收入始終穩步上升,其新業務的收入比例呈現上升的動態發展趨勢,比如彩鈴與信息等新型業務。

      (4)地域分布具有特征。比如對比普及率,我國東部地區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對比用戶數量,我國中西部遠高于東部地區,且近年來用戶數量在全國總用戶中的比例上升顯著,其中因農村地區與廣大中西部受制于網絡覆蓋面積小、資費高及通信渠道少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就目前而言,具有用戶普及率潛在上升空間。

      1.2移動通信網絡覆蓋面及技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移動通信網絡覆蓋面已延伸至國內全部大中城市、多數縣、鄉鎮、郊區以及農村,諸多旅游勝地與交通干線,覆蓋區的人口數量已占我國總人口的95% 以上。目前,我國移動通信行業大體上已建成了綜合通信網絡,具備覆蓋面甚廣且通信質量優越的特點。

      另外,分析3G的發展趨勢,就其終端的功能與性能來看,將會是影響未來發展取向的關鍵因素,今后業務進一步標準化、積累運營經驗、站址選擇、無線干擾以及機器設備的成熟度均需在原基礎上繼續優化。基于我國約90% 的企業在日常運營中無戰略規劃,多數企業報以“隨遇而安”的運營態度,針對潛在發展空間而言,企業在投資于運營上甚至沒有戰略體系,所以系統化分析的出現機率很低。分析我國當前市場,行業間競爭力的提升促使企業認識到長期處于隨遇而安的狀態已難以去適應社會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此時,戰略核心面向于圍繞行業整體與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比如將一個已確定的項目管理視為戰略中心,從項目管理的整體上判斷通信企業的發展趨勢,并在項目實施中加以推進行業整體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因此,移動通信公司才能確保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處于不敗之地。

      2、分析移動通信未來趨勢

      二十一世紀的移動通信已不再是單純的打電話,而是應成為下一代網的重要組成,當然,網絡只是一種手段,服務才是真正的目的。目前我國移動通信產業在整體上呈現出健康有序、理性務實的發展態勢,而4G移動通信的崛起則將成為趨勢所在。

      4G移動通信又可成為寬帶分布于接入網絡,其非對稱的數據傳輸能力超過2Mbit/s。它包括寬帶無線局域網$寬帶無線固定接入、交互式廣播網絡和移動寬帶系統。相比于3G,4G移動通信標準所擁有的功能更多。其可跨越不同頻帶網絡,在不同的無線、固定平臺中提供無線服務,實現了寬帶任何地方的互聯網接入,能夠提供遠程控制、數據、采集、定位定時等綜合功能。

      當然,4G通信全面、順利的實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過程可能會碰到一些困難。首先,人們對于3G通信需求的期望值比較高,理論上可達100Mbit/s,但是受通信系統容量的影響,手機速度是難以達到理論速度的。其次,4G移動通信的發展所面臨的市場壓力亦是極大的。相關預測表明,十年之后,3G網絡已基本覆蓋全球,超過25%的全球人口都在使用3G。此時,3G正處于一個消化吸收階段,這也決定了4G通信需要一個逐步的過渡過程。因此,在4G通信網絡系統的建設過程中,通信運營商應考慮以3G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為基礎,逐步地將引入,從而實現移動通信3G向4G的逐步過渡。

      3、移動通訊未來趨勢的發展

      3.1 自適應可變速率調制技術

      未來移動通信系統既要能夠滿足傳輸不同速率及不同質量要求的多種業務需求,又要能夠隨時問和傳播地點的變化而靈活變化,因此,具有較強的自適應調制傳輸速率的能力是未來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趨勢之一。自適應編碼調制技術能夠在確保傳輸質量的基礎上,根據傳播條件的不同有效地調整傳輸速率,并能夠將所用頻譜的效率發揮到最佳。可變速率調制技術主要有兩種:一是可變速率正交振幅調制,簡稱VRQAM。它主要是一種振幅和相位相互聯合而成的鍵控技術。電平數越少,每碼元攜帶的信息比特數便越少,反之電平數越多,其每碼元攜帶的信息比特數便越多。二是可變擴頻增益碼分多址,簡稱VSGCDMA。它主要通過改變發射功率與擴頻增益來傳輸不同的業務速率。在將高速業務加以傳輸的過程中必須在保證傳輸質量的前提下,才能降低擴頻增益,此時可適當地將發射功率加以提高;而在將低速業務加以傳輸時必須在保證傳輸質量的前提下,將擴頻增益適當的增大, 同時相應的降低發射功率,以免出現多址干擾。

      3.2 智能天線陣列技術

      智能天線主要由多組獨立完整的天線組成的天線陣列系統,能夠將收發信機的多個輸入與多個輸出巧妙地結合起來, 并提供一個綜合的時空信號。與單個天線相比,智能天線能夠對波束的方向進行動態的調整,從而能夠跟蹤信號變化,以減小旁瓣干擾,使每個用戶能夠得到最大的主瓣。這樣既能夠使系統容量得以增加,SINR得到有效的改善,又能夠使小區的最大覆蓋范圍得到擴充,移動臺的發射功率得到降低。

      3.3 軟件無線電技術

      軟件無線電是指研制出一個完全可編程的硬件平臺和軟件編程程序,將所有的應用通過這一平臺中的軟件編程程序得以實現。也就是說, 即使是不同系統的基站和移動終端也能夠通過相同硬件平臺上的不同軟件而得以實現。軟件無線電技術能夠有效地促進各種移動臺及各移動通信設備之間的無縫集成, 同時能夠使移動通信系統的建設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將使移動通信的網絡結構有所改變,并加速無線網與有線網的相互融合,實現多種網絡互聯,增強網絡的靈活性。

      3.4 IP技術

      未來的移動通信網絡將會有一個十分完整的IP系統,不僅能夠使核心網得以IP化,更能使無線接入部分得以IP化。核心網的化主要考慮的是原有核心網的改動程度、改動后和兼容性及改動成本。而無線接入部分的IP化能夠確保IP技術的協調性,促進基于包的統計復用技術的實現,同時能夠大大降低傳輸成本,使全帶寬利用度得以實現,真正促進語音和業務數據融合的實現。

      移動通信的發展史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國;現代化;歷史傳統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美國歷史學家,世界著名的東亞和中國專家,1959——1972年擔任哈佛大學東亞中心主任和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歷史講座教授。在他逝世前,一直是美國中國問題研究的領軍人物。[1]主要著作有《東亞:傳統與變遷》(與E.O. Reischauer;Albert M. Craig合作)、《中國:傳統與變遷》(與E.O. Reischauer合作)、《美國與中國》、《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觀察中國》、《中國人的思想與制度》、《新舊中國》等,主編《劍橋中國史》。

      作為一個有獨特歷史體驗的歷史學家,費正清對現代化過程有著深邃的歷史洞見。[2]基于他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經驗,他認為,只有通過中國歷史,才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國,這是因為:與其他民族相比,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人更愛從歷史角度觀察自身,他們強烈感受到傳統的存在,通過歷史我們就能夠按中國人了解自身的方式來了解中國人。只有在中國歷史長河的背景下,我們才會發現其運動的方向并對目前在中國發生的一切有所了解。[3]中國的現代化問題當作如是觀。“當代中國變革轉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西方的新興力量與本土傳統習慣及思維方式之間的沖突互動。”[4]歷史的悠遠沉重、人口的“內向爆炸”和文化的先進,造就了一個“高度平衡的發展圈套”,因此,“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束縛較深的社會里,嘗試建設新的道路只能夠先破后立。”[5]中國至今仍然在追求的現代歷史發展的兩大動力,即科學和民族主義這兩方面,西方早在19世紀就已經處于領先地位。[6]但也必須承認中國在科學和民族主義方面已經取得相當的成績,不可否認,“整個中華文明在衰落的同時也得到了新生”。[7]現代化總是使一切國家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但在另一方面,每一國的人必定是依據他們自己承襲下來的境況、制度和價值觀,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對待現代化。中國曾經過英國、日本、美國、蘇聯等國的現代化經驗,但發現它們并不很適合中國,甚至使中國走了更多的彎路,反而拖滯了中國的發展。“維系整個中國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比我們西方的更加根深蒂固,并且自古一直延續到今,可以說是更加源遠流長。”[8]因此,費正清主張: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做到與歷史傳統相統一。

      一、東亞概念的三種含義:地理東亞、種族東亞與文化東亞

      中國是東亞文明的母源和主體。中國在東亞擁有遼闊的幅員,又長期在這一地區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費正清認為,研究中國必將涉及整個東亞地區。

      費正清指出了“東亞”概念的三種含義:在地理上,指亞洲被高山大漠一分為二的東部地區;在人種學上,指蒙古人種(愛斯基摩人與美洲印第安人除外)的棲居區;在文化上,則指深受中國古代文明影響的地區。最后一個含義所指最狹,除中國之外只有日本、朝鮮和越南,并未把以下另外兩大地區包括在內:其一為中亞地區,特別是蒙古、新疆和西藏,該地游牧民族的歷史通過商業、戰爭和占領已與中國的歷史融為一體;其二為東南亞地區,該地文化似乎更多地受到印度的影響,不過近幾個世紀以來,該地區與東亞在經濟、文化和軍事戰略上的聯系亦日漸緊密。東亞文明和人類的其他幾大文明相互隔絕而自成格局。高山大漠把東亞和其他地區隔離開來。因而東亞發展出一種大體上保留至今的獨特文化范式。[9]

      雖然費正清使用的“東亞”概念主要是“文化東亞”,但與“地理東亞”與“種族東亞”不無關聯,“東亞”概念的三種含義其實也可以視為“東亞”概念的三個層次,它們是不能割裂的。而且費正清的“東亞”概念是從歷史視角出來的,因而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當然“動態東亞”的概念是有地理限度的。

      二、為什么歐洲能夠內發現代化,而中國不能?

      “當我們觀察1800年的中國社會時,我們第一個接觸到的驚人的矛盾現象是:社會的體制機構,特別是政府,表現出極差的應變能力,而人口和經濟方面,卻在經歷著迅速、巨大的增長。”[10]費正清不同意所謂的“中國停滯”論[11],他說:“這是一個非常膚淺的論斷,它只適合或主要適用于官僚主義的國家機構,或許也適于家庭制度,中國人民生活的事實卻已大謬不然了。”[12]費正清從人口、農業、手、貿易等方面作了評估,指出:“廣袤的、人口多于整個歐洲的是一個自由貿易區”。[13]但令費正清大惑不解的是:“中國盡管有高水平的技藝和資源,足以在工業革命史上實現一個突破,以與歐洲當時的工業革命相匹敵,但她卻沒有這樣做。”因而,費正清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的最令人大惑不解的啞謎”。[14]

      根據費正清的判斷,“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沒能夠提高它的個人生產力,從而打破所謂‘高度平衡的圈套’”。[15]這種情況就是蒸汽機以前技藝水平相當高,足以保持生產和消費循環往復的平衡,以致阻礙了工業發展投資。這個圈套的一部分,就是巨大的人力供應,使機器成為不必要。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幾乎沒有資本積累和信貸辦法為投資之用。朝廷和統治階級靠收租納稅過活,而不靠貿易。“事實上,中國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前的一個半世紀,已經成為一個自我平衡的社會,有足以維持一個穩固國家的能力。”[16]中國和社會的機體已使其全部活動制度化,能夠按照既定的路線進行。這個古老的中國是一個精巧的結構,在一個包攬全局的總體中,充滿各個地方不同的差異。“它在物質生產方式上是分散的,但它被具有歷史創造的形態感和自我形象感的統治階級統一起來。”[17]

      費正清除了在總體上指出中國現代化的障礙是那個“高度平衡的圈套”外,還具體指出了一系列原因。當然,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那個“高度平衡的圈套”的形成原因或具體表現。

      第一,中國產生惰性的原因之一在于統治階級的世界觀或“自我心像”。中國自視為(事實上也確實是)一個相對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國內外的貿易未受到官方的鼓勵。儒家歷來重農抑商,“知足常樂”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老話。按此,一個人理應滿足于他的土地,并遵循道家“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生活。這是一種農業型、內斂型的模式。帶有田園風味和懷舊色彩的世界觀在中國一直盛行不衰。儒家標榜“修身”,尤其強調通過研習儒家經典成為君子,并通過科舉獲取功名步入仕途。甚至一些有錢人亦可捐買功名,因此科舉制度受到廣泛的支持,“學而優則仕”的理想深入人心。這反過來又確保了正統觀念的統治地位。

      第二,與1800年前后的歐洲相比較,中國經濟與歐洲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且其結構和運行狀況也有極大的差別。中國的經濟,就像中國的統治階級一樣,面對西方的攻勢反應不夠靈敏。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較大而且能夠自給自足。

      第三,所謂“勞心者”和“勞力者”之間涇渭分明的對壘阻礙了技術的發展。農民和藝人大多不識字,而文人學者又很少會考慮到農商生產方面的實際問題。

      第四,19世紀早期的中國政府對當時國內的經濟發展也未起到應有的宏觀指導作用。國家的正統思想并不強調經濟發展,也不注重積累新的財富,簡言之,只注重“節流”而不鼓勵“開源”。統治者認為每年的貿易成交額是固定的,對進口貨物和出口貨物都征收同樣的稅款,絲毫沒有通過出口來增加國家財富的商業意識,同時官方的專賣制度與特許買賣制度也限制了商業競爭的發展。中國由于缺乏發展外貿和革新技術的動力,政府亦隨時準備對任何新興高利潤商業事業實行壟斷或課以重稅,因此英國工業化時期的那種開拓精神就不可能在中國出現。除非受到官府的庇護,否則資本積累在中國也很難實行。像法制保障、投資市場以及合資等西方經濟因素在中國亦盡付闕如。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都懂得羞羞网站|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高清在线mv|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亚洲日本va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高清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亚洲色图在线播放|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