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通信技術發展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范文第1篇

      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各方面的需求都更加嚴格化,高鐵作為我國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追求。隨著國內高鐵應用得越加廣泛,通信技術作為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不斷與時俱進,適應著高鐵的快速發展。本文重點介紹了我國高鐵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

      高鐵;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趨勢

      1引言

      高鐵因其具有高速性而被廣大出行乘客所歡迎,然而速度快是需要多個強大的技術系統作為支撐的。高鐵通信技術就是其中一個有力支撐點。高鐵通信技術的建立不但是為了滿足顧客的移動通信需求,還為高鐵在行車過程中提供安全可靠數據信息分析,減小出行風險。可以說,高鐵的通信技術是整個高鐵的靈魂所在,決定著高鐵前進的方向,同時還為旅客的車程提供便利,因此,高鐵成為越來越多人們選擇的出行工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通信技術的優越性。

      2高鐵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

      高鐵的最大特點就是其速度快,明顯縮短了出行時間,方便了人們的工作生活。然而因其自身高速性的特點,也就必然對通信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高鐵通信技術GSM在基礎上加以創新,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完成數據間的傳輸以及實現移動話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力愈發強烈,人們出行的地方也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其中有不少特殊地形。鑒于我國國土的特殊情形,高鐵在運行過程中會經過很多山區、山洞,這些地方的通信信號很弱,對高鐵通信技術的發展要求因此就越來越高。我國高鐵通信技術的發展是基于鐵路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運用到了許多通信技術,這其中就包括光纖通信技術,光纖通信技術雖然只發展了短短20年,但是以其傳導速度快的特點,被成功運用到了高鐵通信技術中,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展的需求,對于提升高鐵通信能力、完善通信系統起著重要作用。除了光纖通信技術,高鐵通信技術還包括主干通信網技術、數字程控交換技術、監控系統技術、收費系統技術等多個組成部分,共同維持著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但是數據化的今天,高鐵運行中除了解決現有的通信問題外,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這都需要繼續完善高鐵通信技術,提高高鐵帶給人的滿意度。

      3高鐵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現如今,傳統的2G通信網絡時代已經轉變為4G通信時代,并且近日新聞報道隨著華為公司新產品手機的推出,5G時代即將到臨。在如此快速發展的時代下,我國高鐵通信技術也在不斷加快創新步伐,致力于在實現高鐵不斷刷新速度記錄的同時提高對通信技術的應用能力。但是由于高鐵運行的獨特性,任何一項通信技術的應用都必須是建立在高鐵安全工作的前提基礎上,因此并不是所有公共高科技通信技術都可以直接應用到高鐵中,必須結合高鐵運行實際情況,對相應技術做出科學合理的改善,并在做好充分的實驗后才可以投入到高鐵通信技術中。在2009年我國成功將3G技術運用到高鐵建設中,相比以往的2G技術,有了更穩定的通信質量以及服務保障,但是也面臨著頻譜資源以及頻率干擾等一系列問題,有待解決。目前,我國正在逐漸將3G通信技術轉向LTE技術,后者技術成熟后再向4G通信技術演進,可以肯定地說,高鐵通信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后的技術將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協調,將會把高鐵的高速性與通信技術的全面性進行有機整合,來實現高鐵通信的飛躍發展。

      4高鐵通信技術存在的常見問題

      (1)多普勒效應。高鐵通信相比其他普通列車由于其技術要求高,所以更容易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發生在高速移動的環境中,而對低速度移動的環境影響極小,甚至可以忽略。如果對多普勒效應處理不當,將會間接影響無線列調以及頻率容差,對高鐵通信運行系統產生不良影響。

      (2)通信質量問題。由于地區與地區間地理位置不同,通信信號強弱也就不同,這很容易造成高鐵通信質量問題,例如切換轉換問題、話務接通信號弱及接通率低、掉線率高、網速慢等一系列通信問題。其中高速切換難題是主要問題,因為當高鐵在快速經過某一個位置時需要進行信號切換,這就造成了移動網絡信號薄弱,而出現頻繁的通信失敗。

      (3)通信技術的難度性高。由于高鐵速度過快,對通信技術的難度要求也越來越大,致使某些尖端高科技通信技術還不能與高鐵相適應,以致不能被利用到高鐵運行中,例如我國現如今已全面覆蓋4G網絡,而高鐵還只是處于3G狀態,通信速度過慢,使得人們在乘坐高鐵時不能滿足其相應需求,降低了對高鐵的滿意度。

      5結語

      高鐵作為我國人民現代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快速性、安全性、舒適性是人們選擇的主要原因,但是對通信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國在加大高鐵建設投入的同時,必須要提高對通信技術的重視程度,投入新的技術理論與研究成果,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追求,提高我國各方面現代化進程。

      作者:曲沛然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參考文獻

      [1]孫建偉.淺談光纖通信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信息工程,2016(15).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光纖通信技術;趨勢;光纖到戶;全光網絡

      [論文摘要]由于光纖通信具有損耗低、傳榆頻帶寬、容量大、體積小、重量輕、抗電磁干擾、不易串音等優點,備受業內人士青睞,發展非常迅速,文章概述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并展望其發展趨勢。

      一、前言

      1966年,美籍華人高錕(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預見了低損耗的光纖能夠用于通信,敲開了光纖通信的大門,引起了人們的重視。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損耗為20dB/km的光纖,光纖通信時代由此開始。光纖通信是以很高頻率(1014Hz數量級)的光波作為載波、以光纖作為傳輸介質的通信。由于光纖通信具有損耗低、傳輸頻帶寬、容量大、體積小、重量輕、抗電磁干擾、不易串音等優點,備受業內人士青睞,發展非常迅速。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容量從1980年到2000年增加了近1萬倍,傳輸速度在過去的10年中大約提高了100倍。

      二、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

      為了適應網絡發展和傳輸流量提高的需求,傳輸系統供應商都在技術開發上不懈努力。富士通公司在150km、1.3μm零色散光纖上進行了55x20Gbit/s傳輸的研究,實現了1.1Tbit/s的傳輸。NEC公司進行了132x20Gbit/s、120km傳輸的研究,實現了2.64Thit/s的傳輸。NTT公司實現了3Thit/s的傳輸。目前,以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光纖傳輸方面實現了10.96Thit/s(274xGbit/s)的實驗系統,對超長距離的傳輸已達到4000km無電中繼的技術水平。在光網絡方面,光網技術合作計劃(ONTC)、多波長光網絡(MONET)、泛歐光子傳送重疊網(PHOTON)、泛歐光網絡(OPEN)、光通信網管理(MOON)、光城域通信網(MTON)、波長捷變光傳送和接入網(WOTAN)等一系列研究項目的相繼啟動、實施與完成,為下一代寬帶信息網絡,尤其為承載未來IP業務的下一代光通信網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復用技術

      光傳輸系統中,要提高光纖帶寬的利用率,必須依靠多信道系統。常用的復用方式有:時分復用(TDM)、波分復用(WDM)、頻分復用(FDM)、空分復用(SDM)和碼分復用(CDM)。目前的光通信領域中,WDM技術比較成熟,它能幾十倍上百倍地提高傳輸容量。

      (二)寬帶放大器技術

      摻餌光纖放大器(EDFA)是WDM技術實用化的關鍵,它具有對偏振不敏感、無串擾、噪聲接近量子噪聲極限等優點。但是普通的EDFA放大帶寬較窄,約有35nm(1530~1565nm),這就限制了能容納的波長信道數。進一步提高傳輸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帶寬的方法有:(1)摻餌氟化物光纖放大器(EDFFA),它可實現75nm的放大帶寬;(2)碲化物光纖放大器,它可實現76nm的放大帶寬;(3)控制摻餌光纖放大器與普通的EDFA組合起來,可放大帶寬約80nm;(4)拉曼光纖放大器(RFA),它可在任何波長處提供增益,將拉曼放大器與EDFA結合起來,可放大帶寬大于100nm。

      (三)色散補償技術

      對高速信道來說,在1550nm波段約18ps(mmokm)的色散將導致脈沖展寬而引起誤碼,限制高速信號長距離傳輸。對采用常規光纖的10Gbit/s系統來說,色散限制僅僅為50km。因此,長距離傳輸中必須采用色散補償技術。

      (四)孤子WDM傳輸技術

      超大容量傳輸系統中,色散是限制傳輸距離和容量的一個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纖通信系統中,使用孤子傳輸技術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光纖本身的非線性來平衡光纖的色散,因而可以顯著增加無中繼傳輸距離。孤子還有抗干擾能力強、能抑制極化模色散等優點。色散管理和孤子技術的結合,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長距離傳輸上具有的優勢,繼而向高速、寬帶、長距離方向發展。

      (五)光纖接入技術

      隨著通信業務量的增加,業務種類更加豐富。人們不僅需要語音業務,而且高速數據、高保真音樂、互動視頻等多媒體業務也已得到用戶青睞。這些業務不僅要有寬帶的主干傳輸網絡,用戶接人部分更是關鍵。傳統的接入方式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只有帶寬能力強的光纖接人才能將瓶頸打開,核心網和城域網的容量潛力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光纖接入中極有優勢的PON技術早就出現了,它可與多種技術相結合,例如ATM、SDH、以太網等,分別產生APON、GPON和EPON。由于ATM技術受到IP技術的挑戰等問題,APON發展基本上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但有報道指出由于ATM交換在美國廣泛應用,APON將用于實現FITH方案。GPON對電路交換性的業務支持最有優勢,又可充分利用現有的SDH,但是技術比較復雜,成本偏高。EPON繼承了以太網的優勢,成本相對較低,但對TDM類業務的支持難度相對較大。所謂EPON就是把全部數據裝在以太網幀內傳送的網絡技術。現今95%的局域網都使用以太網,所以選擇以太網技術應用于對IP數據最佳的接入網是很合乎邏輯的,并且原有的以太網只限于局域網,而且MAC技術是點對點的連接,在和光傳輸技術相結合后的EPON不再只限于局域網,還可擴展到城域網,甚至廣域網,EPON眾多的MAC技術是點對多點的連接。另外光纖到戶也采用EPON技術。

      三、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對光纖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長距離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光纖到戶和全光網絡也是人們追求的夢想。

      (一)光纖到戶

      現在移動通信發展速度驚人,因其帶寬有限,終端體積不可能太大,顯示屏幕受限等因素,人們依然追求陸能相對占優的固定終端,希望實現光纖到戶。光纖到戶的魅力在于它有極大的帶寬,它是解決從互聯網主干網到用戶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頸現象的最佳方案。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光纖到戶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久可降到與DSL和HFC網相當,這使FITH的實用化成為可能。據報道,1997年日本NTT公司就開始發展FTTH,2000年后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用戶數量大增。美國在2002年前后的12個月中,FTTH的安裝數量增加了200%以上。在我國,光纖到戶也是勢在必行,光纖到戶的實驗網已在武漢、成都等市開展,預計2012年前后,我國從沿海到內地將興起光纖到戶建設。可以說光纖到戶是光纖通信的一個亮點,伴隨著相應技術的成熟與實用化,成本降低到能承受的水平時,FTTH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二)全光網絡

      傳統的光網絡實現了節點間的全光化,但在網絡結點處仍用電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網干線總容量的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網絡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全光網絡以光節點代替電節點,節點之間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終以光的形式進行傳輸與交換,交換機對用戶信息的處理不再按比特進行,而是根據其波長來決定路由。全光網絡具有良好的透明性、開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可擴展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帶寬、超大容量、極高的處理速度、較低的誤碼率,網絡結構簡單,組網非常靈活,可以隨時增加新節點而不必安裝信號的交換和處理設備。當然全光網絡的發展并不可能獨立于眾多通信技術,它必須要與因特網、ATM網、移動通信網等相融合。目前全光網絡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但已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從發展趨勢上看,形成一個真正的、以WDM技術與光交換技術為主的光網絡層,建立純粹的全光網絡,消除電光瓶頸已成未來光通信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未來信息網絡的核心,也是通信技術發展的最高級別,更是理想級別。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范文第3篇

      1 云通信(Cloud Communication)的概念

      云通信(即Cloud Communication):是云計算與統一通信的融合,是ICT產業在未來五年中可預見的一個發展新方向,CC將主導下一代ICT的發展,CC由三部分組成:前面是端、后面是云、中間是網絡。CC三個組成部分緊密相連,每一個部分既可以獨立發展,又可以帶動其他兩個方面成為一枝獨秀。具體來說:“端”是CC的最前方,它既需要“云”在內容上為其提供服務,也需要“網絡”的傳輸支持;“網絡”在“端”和“云”之間起橋梁作用,沒有完善的網絡,“端”與“云”之間無法實現對接;“云”在CC中起基礎性作用,沒有“云”,“端”就成了無源之水,“網絡”也毫無用武之地。因此,CC是端、網絡、云三位一體的新型產業模式,同時CC已經不是簡單的通訊,而是一個服務體系。(CC概念由該文提出,有別于云計算之類的技術概念。)

      2 CC產業結構分析

      2.1 端

      這里指云終端(Cloud Terminal),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胖云終端,以移動終端為主,就是以JAVA瀏覽器等為主的移動終端,目前PC上處理的業務用移動終端也可以完成,如PC、智能手機、ebook、嵌入式芯片等;另外一類是瘦云終端,它本身沒有太多的計算能力,主要就是顯示和控制的功能,如智能電表、交通卡等。

      (1)胖終端(Fat terminal)主要有移動互聯網設備(MID)、智能手機、電子書、ipad等多種形式,其中ipad被認為是未來胖終端的終極產品。這里重點可以按照有沒有“電話”功能分成MID和smartphone。MID將成為人們訪問互聯網的重要方式,智能手機(smartphone)則成為通信的主流。但是這兩者的融合也是顯然的,因為語音服務的增長已經達到了極限。

      ①MID:即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動互聯網設備,它是在2008年IDF大會上英特爾推出的一種新概念迷你筆記本電腦。在英特爾的定義中,這是一種體積小于筆記電腦,但大于手機的移動互聯網裝置。MID與UMPC類似,同樣為便于攜帶的移動PC產品。通過MID,用戶可進入互聯網,隨時享受娛樂、進行信息查詢、郵件收發等操作。

      ②智能手機(Smartphone):是指“像個人電腦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手機的功能進行擴充,并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的這樣一類手機的總稱”。

      (2)瘦云終端(Thin terminal)本身沒有太多的計算能力,主要功能就是顯示和控制,常見的瘦終端有智能卡、智能電表、無線化的信息家電。

      ①智能卡(Smart Card):最早是在法國問世的,70年代中期,法國Roland Moreno公司采取在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上安裝嵌入式存儲器芯片的方法,率先開發成功IC存儲卡,經過20多年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卡,即在塑料卡上安裝嵌入式微型控制器芯片的IC卡,已由摩托羅拉和BuII HN公司共同于1997年研制成功。在中國IC卡還未真正應用于電子商務活動,但前景和優勢卻十分明顯。

      ②智能電表:由用戶交費對智能IC卡充值并輸入電表中,電表才能供電,表中電量用完后自動拉閘斷電,從而有效地解決上門抄表和收電費難的問題。同時,用戶的購電信息實行微機管理,方便進行查詢、統計、收費及打印票據等。

      2.2 網絡

      指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臺自治計算機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絡協議,共享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的系統。網絡包括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

      (1)有線網絡:傳輸介質采用有線介質連接的網絡稱為有線網絡,常用的有線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導纖維。

      (2)無線網絡:就是利用無線電波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構成的無線局域網(WLAN),與有線網絡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絡互為備份。目前主流應用的無線網絡分為GPRS手機無線網絡上網和無線局域網兩種方式, GPRS手機上網方式是目前真正意義上的一種無線網絡,它是一種借助移動電話網絡接入Internet的無線上網方式。

      ①4G網絡: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4G集3G與WLAN于一體,并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音頻、視頻和圖像等。

      ②近聯網(NFC)是指針對特定用戶傳播特定信息,以提升信息利用率的一種互聯網應用新模式。細分用戶、窄眾傳播、提升內容的商業價值,是下一代網絡傳播的特征,RSS、Web2.0等新網絡應用的興起就是證明。

      2.3 云

      所謂“云”,其實指的是后端(服務器端),平時我們很少能夠看到的那一端,正因為平時難得看到,所以有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稱為“云”。“云”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并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與“云”相關的概念有云計算、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云存儲等。

      (1)云計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這是一個美麗的網絡應用模式。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它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可靠安全等獨特功效。

      (2)公共云(public cloud):對于云的提供者而言,如果自己建的云是為第三方所用,自己公司內部不使用,則稱為公共云。

      (3)私有云(private cloud):對于云的提供者而言,如果自己建的云只是為自己公司內部所用,不提供給第三方用,即為私有云。

      (4)混合云:如果自己建的云既可以為自己公司內部使用,還可以為第三方所用,則稱為混合云。

      3 CC產業實證分析

      上文對CC進行了理論方面的闡述與分析,本節將從產業角度對CC進行實證分析。首先通過Facebook的案例說明Facebook正在引領CC這一新興產業,從“端”、“網絡”、“云”三個方面布局其CC產業。

      Facebook最初是一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于2004年2月4日上線,很快成為了繼亞馬遜、谷歌之后受歡迎的互聯網巨頭。《商業周刊》2010年4月28日撰文稱,Facebook已經躋身手機網絡的行列里,并且有機會革新移動通信行業。隨著Facebook規模在日益擴大,許多手機業分析師認為Facebook有可能涉足手機設備領域,生產以Facebook功能為主的手機,具備社交功能的手機毫無疑問將會使移動運營商難以應對,Facebook將會進一步整合網絡及手機移動設備。2014年10月,扎克伯格訪韓后暗示將與三星合推Facebook手機,業內人士認為,雙方討論了Facebook專用手機的具體式樣和上市時間等。

      從Facebook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Facebook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社交網站(SNS),其業務正集中于社交通訊,并不斷向其他方面拓展。Facebook有可能生產具備社交功能的Facebook手機即前文提到的“胖云終端”,終端越胖就需要越來越多的應用軟件。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Facebook開放平臺,把自己的API(應用編程接口)向公司外的第三方軟件開發者開放,允許第三方開發者將開發的產品在Facebook平臺上推廣,根據Facebook官方統計資料,短短三年內,目前Facebook平臺已經累積超過五十五萬個活躍的應用程序 (Application)。Facebook平臺下的有很多優秀的Apps實用工具,大量的第三方工具極大擴展了Facebook的功能和應用,這就是云服務中的SaaS和PaaS;Facebook智能手機毫無疑問將會使移動運營商難以應對,無線通訊網絡流量將會從聲音以及文字短信轉變為大量原始數據的傳輸,可以預計Facebook將會進一步整合網絡及手機移動設備。

      由此可見,Facebook的業務拓展方向與CC產業的三方面是一致的,未來的Facebook手機即CC中的端、Facebook手機的永遠在線體驗需要更加完善的網絡(即CC的中間層)支持、借助于云計算服務的Facebook后臺即為CC中的云,毫無疑問,Facebook正在引領一種新型產業模式――CC產業。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范文第4篇

      伴隨社會的全面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全面到來,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應運而生,在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總結了溝通受到始建于空間雙重制約的時代,大大提升溝通的效率,進而促進了現代化建設進程步伐的加快。本文以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為研究視角,針對移動蜂窩通信技術的演進歷程進行了闡述,通同時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通過文章的研究能夠促進相關部門對于蜂窩移動通信技術重視程度的加深,為相關工作者認知和了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發展趨勢

      前言:

      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產物,對于社會的發展貢獻了卓著的力量,面對高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時代的全面到來,快節奏的發展現況,促進蜂窩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求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廣泛關注的話題。而在我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實踐中,必須實現自主創新發展,實現通信技術與國際接軌。因此,筆者針對“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演進歷程回顧及未來發展趨勢”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概述

      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是在移動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一種對人類文明發展帶來巨大作用的現代化技術。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產生與發展并不是空穴來風,一蹴而就,經歷了歲月悠悠,凝結了人類無數的智慧與汗水。談及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起源,應該追溯到19世紀中葉,19世紀六十年代麥克斯韋在理論角度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經過十年的發展赫茲通過實驗法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奠定了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基礎。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20世紀中期,歷經戰爭的洗禮,移動蜂窩通信技術日漸成熟[1]。移動蜂窩通信技術,在英文中的解釋為CellularMobileCommunication,其是指以蜂窩無線網絡作為基礎,講無線通信技術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實現不同的用戶能夠在移動的過程中進行有效溝通與聯絡的技術體系。現階段,其主要表現為快捷、便利、移動等特征。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大大提升了溝通的效率,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對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2]。

      二、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在中國的發展

      縱觀我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以下三個主要發展歷程:第一,在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中,也就是1G時代,最為突出的而貢獻就是講移動通信的理念及基礎技術進行引進,使得頻率技術水平得到了提升,保證了設備的容量,在這一時期的技術發展中語音通話是關鍵所在,也是唯一的移動通信業務形式。第二,在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基礎上,緊隨時展的步伐,2G時代向我們走來,在原有語音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的數字業務,數字業務的起步,開啟了我過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贊新階段,在通信技術的發展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三,經歷2G時代之后,在無數專家學者的努力之下,3G技術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在原有技術上增加了多項功能,在業務范圍和傳輸能力上實現了大踏步的發展。如今,我過正沐浴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陽光,實現新3G技術和4該技術的普及,相信在勤勞智慧的澆灌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在中華大地上定將走向發展、走向繁榮。

      三、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20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引入移動通信技術,經過30年的發展歷程,現在或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蜂窩移動技術應用國家,截止到2015年10月,我國蜂窩移動通信終端用戶已經突破了7億,未來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在發展速度上會更加迅猛;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移動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的需求正在急劇上升。用戶對獲取的信息,移動網絡快捷化的發展需求越來越重視。因此,移動與互聯網的結合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3]。

      四、結語

      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產生及發展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對于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我國未來針對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實踐中必須對以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正確的認知,并且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有效的預測,促進我國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能夠使得相關部門與工作者對于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所認知和掌握。

      作者:張小軍 單位:山西晉通郵電實業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陳尾英.探究蜂窩移動通信技術演進歷程及未來發展[J].信息通信,2014,02(03):238.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光纖 通信 信息 技術

      中圖分類號:TP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5-0055-01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光纖通信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光纖通信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新技術不斷涌現,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纖通信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一、光纖通信技術的特點

      1.大容量、高速度。光纖通信的第一特點就是容量大,光纖比銅線或電纜有大得多的傳輸帶寬,雖然現在的單波長光纖通信系統由于終端設備的電子瓶頸效應而不能發揮光纖帶寬大的優勢,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技術處理,單波長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容量也在大幅增加,目前,光纖的傳輸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0Gbps,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2.損耗低。和以往的任何傳輸方式相比,光纖傳輸的損耗都是最低的,目前,商品石英光纖損耗可低于0~20dB/km,隨著科技的進步,將來采用非石英系統極低損耗光纖,那么,它的損耗可能更低,這就意味著通過光纖通信系統可以跨越更大的無中繼距離,這無疑就減少了中繼站數目,成本也就可以大幅降下來。

      3.保密性好。電波傳輸時容易出現電磁波的泄漏,保密性差,而光波在光纖中傳輸,光信號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導結構中,泄漏的射線則被環繞光纖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不會出現泄漏,因而光纖通信不會造成串音,也不會被竊聽,保密性非常好。

      4.抗電磁干擾能力強。光纖材料由石英制成的,不僅絕緣性好,抗腐蝕,更重要的是抗電磁干擾能力強,它既不受雷電、電離層和太陽黑子的變化和活動的干擾,也不受人為釋放的電磁干擾,可以與高壓輸電線平行架設或與電力導體復合構成復合光纜。

      二、光纖通信技術的應用

      1.光纖通信技術的分類。①光纖傳感技術。因為光纖傳感器具有耐腐蝕、寬頻帶、防爆性、體積小、耗電少的優點,所以其可分為功能型傳感器和非功能型傳感器;②波分復用技術。根據每一信道光波的頻率不同,利用單模光纖低損耗區帶來的巨大寬帶資源,可以將光纖的低損耗窗口劃分成為若干個信道,采用分波器來實現不同光波的耦合與分離;③光纖接入技術。光纖接入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已經應用到千家萬戶。光纖接入技術不僅僅可以解決窄帶的業務,也可以解決多媒體圖像等業務。

      2.光纖通信技術的現實應用。我國的光纖通信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廣播電視網、電信干線傳輸網、電力通信網等發展極其迅速,使得對于光纖光纜的需求量急劇地增加。因為廣電綜合信息網規模的擴大和系統的復雜難度的提升,讓我們在對于全網的管理和維護以及設備故障的判定等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難度。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采用了ATM+或者是SDH+光纖組成寬帶數字傳輸系統。對于這個傳輸網,我們可以采用環網傳輸系統,也可以采用鏈路系統或者是用它們組成的各種不同形式滿足不同需要的符合網絡。我們可以采用寬帶傳輸系統,可以將通道設置為廣播的方式,可以讓人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對同樣的電視節目進行下載,也可以讓工作人員對下載的權限進行統一設置,更有利于管理。我們可以通過數據通道或者是電信網中的語音通道來形成上行信號,也可以通過語音接入系統來完成上行信號的傳送。

      三、光纖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1.向超高速、超大容量發展。目前10Gbps系統已開始大批量裝備網絡,在理論上,基于時分復用的高速系統的速率還有望進一步提高,例如在實驗室傳輸速率已能達到4OGbps,然而,采用電的時分復用來提高傳輸容量的作法已經接近硅和鎵砷技術的極限,電的40Gbps系統在性能價格比及在實用中是否能成功也還是個未知因素,可以說采用電的時分復用系統的擴容潛力已盡,然而光纖的200nm可用帶寬資源僅僅利用了不到1%,99%的資源尚待發掘。于是人們將目光轉向波分復用,采用波分復用系統可以將光纖容量迅速擴大幾倍乃至上百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可以方便快捷的引入寬帶新業務,有望實現光聯網,基于此,近幾年波分復用系統發展十分迅速,預計不久實用化系統的容量即可達到1Tbps的水平。

      2.實現光聯網的全面發展。盡管波分復用系統技術有諸多好處,但依舊是以點到點通信為基礎的系統,其靈活性和可靠性還不夠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實現類似SDH在電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連接功能的話,無疑將增加新一層的威力。根據這一基本思路,光的分插復用器(OADM)和光的交叉連接設備(OXC)均已在實驗室研制成功,并已投入商用。實現光聯網的基本目的是:①實現超大容量光網絡;②實現網絡擴展性,允許網絡的節點數和業務量的不斷增長;③實現網絡可重構性,達到靈活重組網絡的目的;④實現網絡的透明性,允許互連任何系統和不同制式的信號;⑤實現快速網絡恢復,恢復時間可達100ms。光聯網的全面發展將對21世紀的中國產生重要的影響。

      3.新一代的光纖。近幾年來隨著IP業務量的爆炸式增長,傳統的單模光纖已暴露出力不從心的態勢,目前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型光纖,即非零色散光纖(G.655光纖)和無水吸收峰光纖(全波光纖)。

      ①新一代的非零色散光纖。非零色散光纖(G.655光纖)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在1550窗口工作波長區具有合理的較低色散,足以支持10Gbps的長距離傳輸而無需色散補償,從而節省了色散補償器及其附加光放大器的成本;同時,其色散值又保持非零特性,具有一起碼的最小數值(如2ps/(nm.km)以上),足以壓制四波混合和交叉相位調非線性影響,適宜開通具有足夠多波長的DWDM系統,同時滿足TDM和DWDM兩種發展方向的需要。②全波光纖。與長途網相比,城域網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業務環境,要直接支持大用戶,因而需要頻繁的業務量疏導和帶寬管理能力,顯然開發具有盡可能寬的可用波段的光纖成為關鍵。全波光纖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全波沒有了水峰,光纖可以開放第5個低損窗口,從而使可復用的波長數大大增加,使元器件特別是無源器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從而降低了整個系統的成本;另外上述波長范圍內,光纖的色散僅為1550nm波長區的一半,因而,容易實現高比特率長距離傳輸。

      在新世紀的信息技術發展中,光纖通信技術將成為重要的支撐平臺,光纖通信也將成為未來通信發展的主流,光纖通信有著巨大的潛力等待人們的開發。

      參考文獻: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0|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99人中文字幕亚洲区|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蜜桃传媒一区二区亚洲AV |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美女视频|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