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制瓷工藝

      傳統制瓷工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制瓷工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統制瓷工藝

      傳統制瓷工藝范文第1篇

      【關鍵詞】回族刺繡;中職學校;傳承;探索

      回族刺繡歷史悠久,圖案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工藝水平,長期以來在海原民間廣為流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等因素, 回族刺繡在傳承上也面臨著嚴重問題。尤其是近年來,原始的手工刺繡工藝逐漸被現代機械工藝代替,由過去農閑季節"村村刺繡,家家做針線",變成了刺繡只有個別村、個別人會的現象,手工刺繡越來越少。根據我縣手工刺繡優勢狀況,海原縣職業中學特開設了民族手工藝《回族刺繡》專業課程,試圖探索出一條以中職學校為主陣地,將回族刺繡打造成具有海原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品牌。

      1 回族刺繡工藝概說

      海原回族刺繡手工技藝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發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它集我國四大名繡之長,結合地方民情習俗,構思精巧而獨特,色澤艷麗而華貴,有著很好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深受廣大穆斯林群眾和收藏者的喜愛。

      1.1 回族刺繡的構圖

      回族婦女在創作刺繡圖案時,大膽創新,提高技藝,繡出新式樣的繡品。由于受伊斯蘭等文化的影響,當地刺繡具有獨特的構思和風格,一般以素凈的布料做底子,喜歡用山水樹木花鳥以及阿拉伯書法等圖案。刺繡作品主要是頭巾、衣服、門簾、圍裙、枕巾、鞋墊等日常生活用品。婦女在刺繡作品上很注意變化裝飾,給人以整體美,有的回族姑娘或媳婦買回一塊干凈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凈便請阿訇書寫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晝夜,千針萬線地刺繡。繡完字,一般還用傳統的阿拉伯幾何圖形或云紋樣繡上花邊,掛在墻上,頗受人們的喜愛與好評,充分體現了回族婦女的審美心理。

      1.2 回族刺繡的用色

      回族婦女喜歡以黑、白、藏青、深紫色作為底色,將紅、黃、藍、綠等作為花色,在色彩上崇尚冷暖對比,用色大膽、新奇。在換色和變色上,追求大平面色彩對比,效果豐富而強烈,使作品飽含大自然之意境,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刺繡阿拉伯文字時,則以素雅為妙,如綠與白、藍與白等,但也強調色彩對比,顯得比較厚重。

      2 回族刺繡的特點

      傳統的回族刺繡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2.1 嚴禁偶像崇拜

      由于回族嚴禁偶像崇拜,故傳統刺繡作品禁止出現偶像和動物,在紋樣選材上,更多擷取大自然中各種不同的植物和葉,構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樹木,枝與葉、花與蔓和諧統一,花卉以牡丹、茶花、夾竹桃、雞冠花、梅花為多,圖案概括簡練,純真自然,彌漫著悠悠的鄉土情思。

      2.2 藝術性地表現

      回族刺繡中經常出現阿拉伯書法。無論在圖案、色彩還是針法上都凝聚著回族文化的底蘊和回族的生活理念。回族婦女的刺繡,不僅表現自然美,也藝術地表現其。解放前,回族女性大多沒有進過正規的學堂,可她們的繡品個個心思巧妙,技藝嫻熟,再復雜的花蔓構圖都無須設計、打稿,全憑了自己的心思和靈巧的雙手,將色彩紋飾交織得恰倒好處,每一個繡片,都是一件精湛的藝術品,一些圖案還吸收了漢族傳統刺繡的內容,如象征吉祥的“鳳凰來儀”、 “百鳥朝鳳”; 象征愛情的“蝴蝶雙飛”、“蜜蜂采花”等;寄寓子孫厚望的“狀元游街”等,但那僅僅是一種裝飾,作為一種吉祥符號,把古老的文化信息傳遞下來,并非為了崇拜。

      2.3 注重實用性

      回族刺繡不僅注重裝飾性,還強調它的實用價值,多見于日常生活用品,有嬰兒帽、蓋頭、裹肚、香包、錢袋、坎肩、枕頭、帳簾、褥面、花鞋、鞋墊、嫁妝等,針針線線雖不能昭告偉大理念,其間卻浸潤著回族女性來自生活的感悟,既展現了回族婦女的聰明才智,也寄托著她們對親人和美好未來的憧憬。

      2.4 回族刺繡的針法

      回族刺繡的常用的針法有平繡、盤繡、結繡、扎絨繡、剪貼繡、墊繡、挑繡、環繡、珠繡等。無論哪種針法,都講究針腳的細密精致、紋樣清晰活潑。

      3 回族刺繡在海原民間傳承的現狀

      回族刺繡是中國非物質遺產保護中最珍貴的品種之一,刺繡是海原縣民間藝術的一大瑰寶,歷史悠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內容。根據手工刺繡在海原發展的實際情況,筆者總結出海原刺繡的幾個特點。

      3.1 點多面廣分散

      海原縣共有167個行政村, 5000多人的刺繡大軍分散,但各類手工刺繡手工藝品,有獨特的民族民間工藝資源,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傳統的民族民間刺繡手工藝品逐漸進入大眾市場,成為藝術品,被眾多消費者青睞。然而刺繡手工藝精湛的農村民間藝人卻遠離繁華,深藏山中,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手工藝面臨著漸漸消失的危險,一旦消失將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情。

      3.2 商品觀念淡薄

      幾千年的歷史,固化了大山里農村女性獨有的刺繡手工藝,民間刺繡藝術靜悄悄地在豐富文化脈絡中傳承,她們純真地停留在先祖的飾物作護身符,繡山花浪漫展示自己的美好心靈,繡鞋墊送愛友,繡馬褂點綴夫君,繡圖騰崇拜教兒女傳承,在人情友好、環境友好中延續。精湛的民族民間刺繡手工藝還停留在自然的文化圈里,難予走出大山,更沒有體現出民族民間刺繡工藝的自身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久居在大山里的農村女性,不知道怎樣才能實現刺繡手工藝的最大價值。

      3.3 整體發展困難 刺繡市場萎靡

      雖然受自然因素的制約,可艱苦的生存環境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大山繡娘”。由于受大山的阻隔,遙遠的市場嚴重制約著民間刺繡手工藝的規模發展。開設民族民間刺繡手工藝品專業我們在看到樂觀的時候,同時面臨危機,我們發現,婦女們對刺繡越來越沒有多大的信心,她們覺得做刺繡花了她們很多時間,所以寧愿在街上買也不愿意自己花時間做;青年一代,會做刺繡的越來越少;縫紉機的普及手工刺繡面臨挑戰;農村婦女都普遍認為,刺繡工藝沒有給她們帶來經濟上的收入,不愿意把時間花在搞刺繡上。民族刺繡手工藝品無人炒作,沒能進入發達城市、發達國度的仿古藝術追求大潮,傳統與藝術、民間與大眾的壕溝是制約民族民間刺繡手工藝品規模發展的主要障礙。

      4 刺繡手工藝在中職學校的傳承

      海原縣職業中學位于寧夏南部山區,是一所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根據我縣手工刺繡優勢狀況,我校自2011年開始,在學校開設了民族手工藝《回族刺繡》專業課程,探索通過職業教育渠道,讓民間手工藝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形成具有海原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品牌。通過幾年的摸索,這門專業課程在學校的開展顯得紅紅火火大有起色,為了了解這門課程開設的現狀,筆者對刺繡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和跟蹤分析。筆者對34位刺繡專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實際收回問卷34份,回收率100%。根據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表明,現階段回族刺繡專業的狀況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掌握刺繡技藝的情況不容樂觀

      據調查,超過半數的學生還沒有具備獨自進行刺繡創造的能力,這些學生以前也沒有親手實踐過,有的還沒有見過刺繡,她們上刺繡課感到沒有基礎,認為刺繡比較難繡,針法難以掌握,她們認為十字繡針線均勻,還帶有方格,容易學會,比較簡單,學校老師應該從最簡單的十字繡開始讓她們練習,然后再逐漸過渡到刺繡。這樣她們在繡刺繡作品的時候會感到作品整齊度好,針法也不繚亂了。

      4.2 學生對這門課程存在偏見

      學生在思想上對刺繡課程存在成見,她們說她們到學校是學文化課來的,不是學刺繡來的,刺繡是農村人在閑暇時間消磨時光的,她們對刺繡專業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這是一門可學可不學的課程,她們認為基礎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才是她們應該學的課程,在這些學生的心中,她們要學文化基礎課,因為她們的家長要求她們以后上大學,而花時間學刺繡會耽誤她們的學習,因此,這些學生就不好好的學習刺繡課程,她們在上刺繡課程時不聽老師講課,在刺繡作品時不負責任,亂繡一氣,隨意性很強,經常在繡布上亂涂抹。

      4.3 刺繡課程時間偏少

      現在的刺繡課程上課次數比較少,因為刺繡是一門手藝活,所以在上課時就不同于傳統的文化課,基礎文化課一節課是45分鐘,有的學校是40分鐘,這種情況不適合刺繡課程,我校根據刺繡專業的特點把刺繡課程安排在晚自習,學校晚自習的時間共有兩個小時,一周一次,這樣有利用學生進行刺繡技藝的學習。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課題組發現學生練習刺繡的次數不夠,近80%的學生認為刺繡課程應該一周開設兩次,有利于他們對這門技藝的掌握和提高。她們說刺繡這門課應該多實踐,一周一節課不能滿足她們的實際需要。

      4.4 缺乏刺繡教師

      盡管學校招聘了兩名刺繡教師,這兩人都是被確認的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在教學方面還是缺少經驗,沒有從學生的基本需求出發,一開始就讓學生繡作品,導致部分學生因沒有基礎,繡不好而產生抵觸情緒,單個學生三年時間下來,連一件完整的作品都沒有繡完,課題組通過訪談對話,認為這是老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倉促開課導致的,隨后課題組建議刺繡教師對刺繡課程進行了修改,讓學生從最簡單的作品開設,如先讓學生自己繡鞋墊、香包等小件繡品,繡完后教師對她們的作品進行打分,讓刺繡差的學生繼續這種練習簡單的作品,對繡工好的學生進行更高級別的練習,可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多傳授些刺繡技藝,然后讓這些學生對班上其他學生進行傳幫帶式的“師徒制”教學方式,制定了一套符合學生實際的、從易到難的刺繡課程,

      5 刺繡手藝傳承任道重遠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農村城市化腳步的加快,回族刺繡和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回族刺繡也面臨著在現在社會經濟沖擊下傳統文化傳承所存在的普遍問題,民間刺繡已日漸稀少,很多回族刺繡工藝已經失傳,民間的優秀回族刺繡藝人已鳳毛麟角,所剩無幾,有的年事已高,眼花手顫,難以勝任傳承技藝的重任。具有精湛手藝的一代人漸漸老去,新一代人對刺繡工藝完全陌生,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回族刺繡這種優秀的傳統手藝將在民間中消失。目前的刺繡品大多手法單一,工藝粗糙。原有的豐富多彩的回族刺繡種類及風格幾乎不復存在,傳統工藝嚴重萎縮。

      海原職中將回族刺繡工藝引入課堂教學,通過教育傳承,實現回族刺繡傳統工藝的保護。學校成立了海原縣民間手工藝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現有的早年回族刺繡資料,研究并復活其工藝,通過學校這一傳承文化的陣地,系統地、科學地將回族刺繡工藝完好地傳承下去。同時讓刺繡藝術走進市場,實現刺繡藝術經濟化, 使人們從事刺繡活動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在利益的帶動下使刺繡活動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不僅可以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也會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回族刺繡不但使山區學生學會了一門技術,更重要的是這一寶貴的民族手工藝技能得到了傳承,也使的民族刺繡手工制品產業成為海原山區婦女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楊正文.苗族服飾文化[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朱光潛.談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龍葉先.苗族刺繡工藝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2005.

      [4]楊正文.復興與發展黔東南苗族社區變遷態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4).

      [5]哈經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苗族服飾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7]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8]莊孔韶.教育人類學[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

      [9]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0]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傳統制瓷工藝范文第2篇

      上世紀八十年代,景德鎮陶瓷館與東風瓷廠合作仿制一批館藏青花瓷器,拉開了現代仿古瓷業的序幕。到 1993年,仿古瓷專業戶多達千余家, 1996年前后又增至近2000家,到現在已經有 3000余家。其中如華弘陶瓷和佳洋陶瓷更是成為仿古瓷業的典范,成立了頗具規模的公司。仿古瓷業在迅猛發展,但市場管理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卻沒有銜接上,往往出現低端臆造的仿品多,小作坊多,以及作坊之間缺乏交流相互閉塞的情況。因而仿古瓷業也造成了一定的亂象,而其中最受人們關注也是人們最誤解景德鎮仿古瓷業的便是仿古瓷等于假古董。

      許多人一聽到景德鎮的仿古瓷便立刻會聯想到一個名詞“假古董”,大有談虎色變的感覺,更有買過贗品的收藏者大呼景德鎮的仿古業應該被取締。誠然,很多仿古瓷最終都會被當做“假古董”來進行銷售。但是真正了解景德鎮仿古瓷業的人都知道,景德鎮仿古瓷業的生產商本身并不會將仿古瓷當做“古董”進行銷售。真正將仿古瓷拿去魚目混珠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經銷商們,既有來自港澳臺的,也有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從本質上來說,景德鎮的仿古瓷業只是承擔了制造者的角色,而購買者拿去謀求正當或者不正當的利益,那是購買者的問題。

      另外,許多從事多年仿古瓷制作的人員一般都熱愛古代陶瓷藝術,而且對古陶瓷的研究往往都很深入,是陶瓷文化和技藝的傳承者。如上文提到的佳洋、華弘般形成規模的仿古瓷公司,已經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在仿古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創新,為景德鎮的陶瓷文化的弘揚做出了不少貢獻。因而,景德鎮的仿古瓷業并非洪水猛獸,只是需要正確的引導和規范的市場。

      二、傳承制瓷手工藝

      2006年景德鎮手工制瓷作為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入選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方面這意味著人們開始重視手工制瓷,而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了景德鎮的傳統手工制瓷工藝的傳承面臨著危機。危機來源于景德鎮制瓷業生產工藝的現代化,許多行業已經摒棄了原來傳統的制瓷方法。

      而仿古瓷業基于其需要惟妙惟肖地模仿古代陶瓷藝術的特殊性質,恰恰成為了當前景德鎮傳承和發掘傳統制瓷手工藝的主力軍。景德鎮仿古瓷專家楊國喜先生說:“想要做好仿古瓷,就要對古代東西有透徹的了解。我面對一件件真品,仔細地琢磨它們,就好像他們在同我講話。它們告訴我那個時代制瓷工藝的各種信息,嚴格按照當時的程序做,就一定可以做好。 ”真正的高精仿古瓷業往往需要完全地再現當時制作工藝,使現代人能充分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結晶。因而,現代仿古瓷業可以說是最為直接與傳統制瓷手工藝發生關系的制瓷行業。通過仿古瓷這個媒介,傳統手工制瓷工藝作為一種對歷史的回歸,其意義顯得特別重要。具體說來,要仿制古代器物并使之到位,其胎釉原料和裝飾材料就要采用與同時代相同的配制方法而不是現代標準化配方;其成型工藝就必須是手工拉坯、修坯或印坯、泥板成型而不是機械制瓷;其燒成最理想的窯爐還是柴窯,而現代煤窯、氣窯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每個朝代之間的制作工藝特點都是有著區別的。如,宋代的青白瓷以拉坯成型為主,而到了元代則以模印為主,優秀的仿古瓷器都會考慮到這之間的差別。因而,通過仿古瓷業生產的這一過程來說,其在傳承和發掘傳統制瓷手工藝這一方面上是功不可沒的。

      三、弘揚陶瓷文化

      上文提到要想做好仿古瓷業,傳統制瓷手工藝的傳承和發掘是比不可少的,但是另一方面,真正發展仿古瓷業還需要對古陶瓷的內涵展開深入的研究,包括陶瓷文化的交流。因為一件好的仿古瓷必定是出自古陶瓷研究專家和陶瓷美術家之手。要仿得幾可亂真,除了有過硬的傳統制瓷工藝水平,還要具備對古陶瓷的鑒賞能力,包括對器物形態、構圖、形象、筆意及神韻的超強把握能力。因而諸如黃云鵬、向元華、楊國喜等知名的景德鎮仿古專家,都是古陶瓷的鑒定、鑒賞專家,并且對古陶瓷的文化內涵都有著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如佳洋公司在 2003年就注冊了“景德鎮國際陶瓷交流中心 ”,開展過不少陶瓷文化交流活動,如2006年就承辦了國際元青花會議。并且每年都會聘請國內知名古陶瓷學者或者鑒賞專家來景德鎮講課。另外中心還建立了“景德鎮古陶瓷標本館”和“陶瓷藝術博物館”,為陶瓷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實物資料。并且現代景德鎮具有規模的仿古公司也基本都會建立標本館、研究中心等等。因而仿古瓷業實際上也是陶瓷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途徑。

      從器物和欣賞者的角度來說,一件優秀的仿古瓷器能夠滿足人們的對古代陶瓷藝術的審美需求。因為真正優秀的古代陶瓷藝術畢竟只占少數,高端仿古瓷的出現能使更多古陶瓷愛好者有機會體會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并且會造成這樣一種現象,即欣賞者開始鑒賞仿古瓷的仿真程度,研究仿古瓷和古代器物的差別。而這樣的鑒賞培養和審美需求恰恰促成了陶瓷文化的升華和延續。

      四、仿古瓷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文物、古玩、藝術品收藏的興盛,國內外學者對于古代陶瓷藝術的鑒賞和研究的深入,愛美、慕古、尚古的心理不斷增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讀懂并且欣賞古代陶瓷藝術。而優秀的古代陶瓷藝術品稀少且價格高昂,少則數十萬上百萬,多則千萬過億。可以說大多數喜者都難以購買或擁有,甚至難以見到。一件可以亂真的仿古瓷器,既具有和真品相似的價值,又擁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而且可以是多數人可以消費得起的。因而這種滿足人們尚古情結又適合大眾消費的仿古瓷自然會有市場需求。

      再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歷史上各代的仿品瓷,如今都成了有價值的文物。文物界所謂的唐仿、宋仿、明仿、清仿等歷代仿制品中的杰作,目前也都成了價值連城的藏品,現在就連民國仿、六七十年代仿也一樣成了收藏的熱門。而很多高仿制品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其本身就有很高的價值了。如 2003年國家博物館首次限量仿制 30款館藏國寶,其中有 10件瓷器仿制品,全是景德鎮出產,完全復制了清代燒瓷的全套工藝——手工制坯、手工繪畫、柴窯燒爐,可以說除了燒制的年代不同,其余與原品幾乎沒什么不同了。由于仿制的是絕世珍品,請的是當代最優秀的工藝師精心制作,并且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監制、絕版限量發行,所以 2005年4月份仿品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展出時極受玩家推崇,一個星期內所有樣品被購一空,并且市場銷售價格一路飆升,僅幾個月漲幅就達 25%以上。

      但是總的說來,景德鎮的仿古瓷業還是有著很大提升空間的。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大陸衍生品產值超過 500萬人民幣的博物館僅有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兩家,這和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年 3到5億的銷售額有著巨大的差異。這說明了,包括仿古瓷業在內的藝術品衍生產業還是屬于初級階段的,同時也說明了國內的衍生品市場還有著很大的潛力。而作為國人收藏的一大熱門陶瓷,仿古瓷業作為衍生產業在將來也必將有著更大的提升。

      結語

      景德鎮仿古瓷的歷史悠久,尤其是到現當代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其興旺的原因與收藏熱以及市場需求是分不開的。當然也因為收藏市場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導致了很多收藏者對景德鎮的仿古瓷業存在著一定的誤解,認為景德鎮的仿古瓷業是洪水猛獸。但事實恰恰相反,景德鎮的仿古瓷業對于傳承陶瓷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傳承傳統制瓷手工藝和古陶瓷內涵研究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來說也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因而,正確理解現當代仿古瓷的文化內涵,對于景德鎮的仿古瓷業以及陶瓷文化的健康發展顯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黃窯說瓷》,黃云鵬,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年

      傳統制瓷工藝范文第3篇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于三國兩晉,結束于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于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來源:文章屋網 )

      傳統制瓷工藝范文第4篇

      公司的注冊商標“耀陶”、“耀瓷”均為陜西省著名商標,在耀瓷行業中影響深遠。公司于2010年獲評“中國當代十大名窯”殊榮,為耀州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傳承·創新是耀州窯唐宋陶業公司的發展路線,傳承優秀文化、傳承唐宋陶業技藝,展示歷史瑰寶創新研發思路,創新設計理念,唐宋陶業與時俱進。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熱誠歡迎您參觀游覽、休閑品鑒、精挑細選!

      大美耀州瓷、大美銅川歡迎您!

      青釉倒裝壺蓮葉牡丹紋加濕器

      器型以五代耀州窯國寶級文物—倒裝壺為主體,飛鳳為梁,壺流為哺乳母子獅,水流注入三層蓮葉之上層層流下;盤托一周裝飾纏枝牡丹紋。

      整體構思巧妙,匠心獨具,把耀州窯傳統造型、裝飾與現代器皿完美結合。飛鳳提梁,鳳首高昂,象征事業興旺騰飛;獅子暗喻“太師”,有加官進爵之意;纏枝牡丹紋寓意富貴吉祥、連綿無盡。通體觀之,該產品釉色如翠,造型大氣自然,三層蓮葉和牡丹紋交相輝映,水流潺潺,霧氣氤氳,真可謂境由心生,情由境造,不禁令人心曠神怡。

      該產品運用電子科技和物理學原理,與陶瓷造型融為一體,使水流自動循環,同時通過霧化器的蒸化原理產生水霧,起到加濕空氣的作用;既賞心悅目,又具有實用價值。

      該產品在貼近生活的同時,亦彰顯了人文藝術情懷;其奇巧的構思,精湛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是一件傳統造型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實用器和藝術品,曾榮獲2010年9月首屆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銀獎”、2010年6月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優秀作品獎。

      青釉龍鳳如意

      規格:45×11.5×12厘米。如意是中國古代供玩賞的吉祥器物,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人們相互饋贈、祝愿生活美滿的佳品。該作品兩端以靈芝云紋相呼應,長柄上雕塑龍鳳對戲,三層元寶居中,柄兩側裝飾印花纏枝牡丹紋。構思精巧,裝飾布局合理,題材富貴吉祥,釉色晶瑩剔透,整體藝術效果極為精美,表達了人們對萬事如意、幸福美滿的追求。

      該作品是匠心獨具的一件耀瓷新品,運用耀瓷傳統制作技藝,吸收其他工藝品的特征,突破了耀州瓷傳統的器型范疇,是祝福美好愿望的獨特而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青釉鏤空龍鳳呈祥瓶

      規格:27×27×41.5厘米。瓶通體施青釉,頸部纏繞騰龍,周邊飾以祥云紋,肩部對稱貼塑兩只喜鵲和兩枝梅花,寓意喜上眉梢、好事成雙。瓶腹正、背面用鏤空手法裝飾有“鳳嬉牡丹”圖案,腹兩側飾以鏤空連環錢紋,象征大富大貴、財源滾滾;下腹部雕刻一周蓮瓣紋,隱喻圣潔高雅。

      “龍鳳呈祥瓶”使龍和鳳的神性對應并且互補,力與美共生。一個變化飛騰靈異,一個美麗高雅神圣,二者巧妙結合,表現出吉祥、富貴、祥瑞、和諧的美好愿望。

      青釉仕女雕塑“乞巧”

      青釉仕女雕塑“乞巧”,以中國古代仕女為題材,表現一位正值豆蔻年華的古代少女,在“七夕節”皎潔的月光下,焚香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及向往。正如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乞巧》詩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仕女通體施青釉,采用陶瓷雕塑制作工藝,大膽結合耀瓷裝飾的刻劃手法,并以耀瓷傳統圖案纏枝牡丹紋為衣飾,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仕女線條流暢,釉色如玉,高貴幽雅,突破了耀州瓷缺少人物雕塑作品的現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乘工藝品。

      青釉牡丹紋蓋罐

      此作品采用高溫礦物質原料,手拉坯成型、直口、圓腹、底斂收外撇,造型古樸典雅;圓腹寓意心胸開闊,容納百川之量;腹部飾耀州窯傳統牡丹紋,純手工刻、剔花、罐蓋為一片展開的荷葉,象征祖國經濟繁榮昌盛,社會和諧。

      青釉貔貅

      傳統制瓷工藝范文第5篇

      摘要 中國的傳統陶瓷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杰出的陶瓷藝術作品出現,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今天,傳統的藝術精華已經成為宏大的資源,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關鍵詞:陶瓷藝術 中國 發展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陶瓷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出現與人類社會生活緊密聯系。世界各地的史前文明都已出現了原始制陶工藝,不同的民族與地域,都選擇了泥土――這種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材質,以實用為目的,經過烘培燒制,成為器皿,滿足生活需求,也體現了原始的審美意識。繼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眾多的陶瓷中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且帶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今天,傳統的藝術精華已經成為宏大的資源,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

      一 當代陶藝與傳統陶瓷藝術的關系

      當代陶藝對傳統陶瓷藝術的傳承體現在傳統材質和工藝的直接運用上。傳統的陶瓷材質的廣泛運用是藝術家創作的基礎。日本的陶藝家八木一夫運用黑陶材質,美國的理查德?諾金運用中國的特有的陶泥――宜興的紫砂泥為主要材質,法國的讓?佛朗索瓦?富尤則善于發揮傳統青釉材質特征。

      中國的黑陶泥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被制作成陶器使用,并且運用了煙熏的燒制方法將大量的炭滲入坯體,出現了表里墨黑、光亮如漆的黑陶器。直到今天山東淄博一帶仍然是以制作黑陶為主的著名陶瓷產區。紫砂是一種陶泥,質地細膩、可塑性好,產于江蘇宜興的丁山鎮。由于紫砂泥料可塑性極好、造型細致、細節生動而廣泛流行開來。當代陶藝家運用紫砂進行創作,為其注入新的觀念,延承了傳統工藝。

      通過上述幾位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很容易看出陶瓷材質的沿用是界定陶藝這門材料藝術的前提條件。盡管隨著科技進步,新的材質不斷地被發現被運用,但傳統材料依然不可取代,由此亦可看出傳統陶瓷藝術在今天的延展。

      二 當代陶藝與當代藝術的關系

      陶藝源于西方,屬于當代藝術范疇。當代陶藝的樣式在當代藝術中被歸為材料學科藝術,材料是陶瓷藝術的主要體現。一部分當代陶藝家以探尋材質形態、突破材質常態為出發點,積極倡導黏土的獨特表現力;一部分著眼于形式的創新,充分地運用新的媒介和新的表現形式,使藝術觀念在黏土制作的雕塑作品中得以展現。

      在當代藝術思潮的涌動下,各門類的藝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推動。陶瓷藝術的迷人魅力吸引了諸多門類藝術家的參與,這不僅豐富了陶瓷藝術的創作樣式,也為現代陶藝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事繪畫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以獨特的專業的繪畫裝飾手法創作陶藝作品,熱衷于陶瓷成型與燒制過程的藝術家們為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創作實驗。各門類藝術家的參與創作的成果,使當代陶藝擁有多元的藝術樣式。

      藝術觀念的傳達與表現是多樣的,傳統的藝術語言諸如繪畫、雕刻、音樂、戲劇在今天由于新觀念融入其中而呈現出新的面貌:

      “文化的全球性遷移帶給藝術家們豐富的創作資源,便利的全球通信使藝術家之間交流的信息大大超過以前。現代陶藝家們互相借鑒眾多的富有哲理的見解及工作方式,隨時隨地及取任何富有啟發性的知識,由信息帶來發展新的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觀念以及當代藝術最新的思潮作為一種啟示性的創作動力。在互相觀照中造就出成熟的富有生氣的新視覺語言。”

      這是黑格比的描述,也是世界陶藝發展的現狀。

      三 中國陶藝創作的現狀

      中國的陶瓷藝術在今天已經發展成幾個分支。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陶瓷得以發展,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也促進了工業產品的設計水準不斷提升,陶瓷產品的設計日益精美,更加人性化,加之大工業化帶來的先進的科技成果,工業陶瓷產品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典型。其次,傳統手工藝在今天仍然薪火相傳,并續寫著新的篇章,中國有著名的陶瓷產地景德鎮、宜興、德化等,這些地區的手工藝人保留了原有的生產模式與藝術樣式。景德鎮是享譽世界的瓷都,陶瓷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只因它盛產的優質青花瓷器出口到全世界,所以景德鎮成為世人所曉的著名瓷區。景德鎮沿著傳統的陶瓷樣式與傳統工藝發展至今,單今天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遠遠沒能超越元明清。但是傳統制瓷工藝都很好地保留了下來,以師傅傳承給弟子的傳統教授方法也延續至今。在瓷區小有名氣的嫻熟技藝手藝人在作坊或工作室從事工藝美術的創作,延襲著傳統。最后,中國現代陶藝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并融入到當代藝術的大環境之中。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利用陶瓷材質創作藝術品,且逐漸受到更廣泛的認同。

      從世界各國陶藝的發展過程來看,中國的當代陶藝發展有著截然不同的現象存在。中國的陶瓷藝術一直沿著傳統的發展軌跡,以瓷區為中心發展。隨著中國社會的開放,西方的藝術觀念影響了中國的當代藝術,中國的當代陶藝也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隨著陶藝教育的進步,藝術院校培養了新生代的陶藝家,這樣,陶藝的重心慢慢由瓷區轉向當代藝術發達的地區,而瓷區依然沿襲傳統的藝術形式,并續寫著工藝美術的新篇章。同時,由于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輝煌,當代陶藝顯得很弱小。與國外發達的陶藝國家相比,中國的當代陶藝受到傳統陶瓷藝術的影響遠遠大于當代藝術形式的影響,這是中國陶藝所特有的狀況。

      在中國,隨著陶藝創作的繁榮,傳統藝術資源逐漸受到創作者的關注,傳統藝術語言融入了新的時代風貌。所以,傳統語言轉換既是中國陶藝的發展契機,也是對中國偉大藝術傳統的繼承,同時也為藝術的創新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 柳宗悅:《工藝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白明編:《世界陶藝家工作室》,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另类小说亚洲色图|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在线观看亚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