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插花的的技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主體插法――選一支最壯最美麗的花枝作主枝,突出中心(注主體花要突出),兩側各插一支不同花卉作陪襯,避免花枝排列整齊,三支不要交叉,更不能將所有花枝束縛一起一次插入。譬如配劍蘭,會顯得跌宕錯落、疏密有致、顏色和諧、相得益彰。縱使同一種花,也最好同時兼有花蕾、半開、盛開的花朵,以表現花開放程度的變化。所以,采購鮮花前應有所考慮,有目的地去選購。剪取花枝時,要在枝上留有一部分葉片,并將葉面污物清理干凈。枝條長短應根據花瓶高度而定,一般要遵循黃金分割的比例規律。
弧形插法――以三枝不同長度和方向的花枝為基礎來插花。一般多用弧線凸形的插法,也有使弧線開成凹形的插法。
三角形插法――以主體花枝為中軸,左右對稱、角度平衡,顯出莊重整齊。這種插花富有禮節性。
盆景式插法――根據花枝、花朵、花色的變化,在構思畫面的基礎上,加以安排,花枝不同,亦應“因材定型”。例如單插梅花,花枝不要過多,枝條宜橫斜交錯,忌筆直,若配以松枝,紅綠相間則更具情趣。無論哪一種插法,都要使插花作品達到和諧、平衡和富有韻律。
插花常用的容器一般有花瓶和水盆兩類。其中,陶瓷和玻璃花瓶色彩素雅、樣式新穎,長久盛水不易腐臭;塑料花瓶雖然質輕耐用,但畢竟缺少自然美,而且瓶水易腐。使用花瓶最好在瓶口設置井字架,以利花枝的固定。矮小的花枝宜用水盆,并應準備插花座。至于碗、碟、瓶、罐等生活器具,若精心選配花枝、巧妙利用,也一樣平添情趣。
此外,花瓶的顏色以淡雅為好,如果家里只有深色的花瓶,就要插淺色的或是花朵細小的鮮花。
如何構造插花藝術造型
型一、上輕下重:花苞在上,盛花在下;淺色在上,深色在下,先后有序,渾然天成。
型二、上散下聚:花朵枝葉,下部繁盛,根莖牢固;上部疏散,千姿百態。
型三、高低錯落:花朵的位置要前后高低錯開,切忌插在同一橫線或直線上。
型四、疏密有致:花和葉忌等距離安排,而應有疏有密,富于節奏感。
型五、俯仰呼應:要確立中心,周圍的花朵枝葉圍繞中心互相呼應,既突出主題又不乏均衡感。
型六、虛實結合:花為實、葉為虛,有花無葉欠陪襯,有葉無花缺實體。即所謂“紅花尚須綠葉扶”。
型七、動靜相宜:既要有靜態的對稱,又要有動態的錯落。
型八、亦莊亦諧:既要有古典的端莊、均衡,又要通過選材、構圖的變化,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意境。
插花制作的基本技術
①剪枝方法
剪刀的使用,手向上轉,剪刀向下轉,這樣能將枝條很省力地剪下。
②枝條的彎曲法
剪刀將枝條剪個小口,然后用手夾緊向剪口的另一側慢慢彎曲,這樣可將直的枝條變成彎曲的造型。
③葉片的卷曲法、滑曲法
將葉片向一側卷起,大拇指頂住植物的后背,向下拉動,造成葉片彎曲。
④花頭固定與造型
用金屬絲穿心造型法可以使植物彎曲、拉直。
⑤枝條的選去法
去掉干、病、枯枝,去掉兩個平行枝的一枝,去掉兩個對稱枝的一枝,去掉交叉的兩枝的一枝,形成不等邊三角形,完成自然形。
⑥高瓶枝條固定法
【關鍵詞】插畫 藝術 彩色鉛筆技法
一、何為插畫
1. 插畫的定義
插畫又稱插圖,是運用圖案表現形象的一種藝術設計手段。插畫是書刊文字里加插的圖畫,能突出主題思想、增強藝術感染力,扮演了文獻與美學傳達的雙重角色。插畫是含有敘述性的圖畫,插畫一般多配合文字或其他圖片,以達成其資訊傳遞的目的。插畫又稱插圖,是運用圖案表現形象的一種藝術設計手段,插畫應用于各個領域。插畫是一種藝術形式,作為現代設計的一種重要的形式,以其直觀的形象性,真實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現代設計中占有特定的地位。
2. 插畫的功能
插畫的主要功能是將文字、思想、表達內容以視覺化的方式更加形象生動具體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插畫清楚的表達了文本的主題內容,可以清晰地呈現情境,另一方面,將文字圖像化,更加便于理解。
3. 插畫的特性和形式
插畫的特點:特征明顯,吸引力大;塑造商品形象,樹立商品概念;圖解,更加形象、生動、具體的傳達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彩色鉛筆技法
1. 彩鉛技法是一種裝飾性較強的筆法
彩色鉛筆畫的裝飾性比較強,所以在筆法上比素描更講究一些,彩色鉛筆是用比較細的線來表現形體,所以用筆的規律十分重要。我們知道,素描常用排線法,下面介紹幾種其他裝飾性較強的筆法:
(1)疊排線:由于明暗有一定的規律,所以可以在用整齊的線條將形體形象描繪刻畫出來
(2)排線:線條的使用相對更短,能夠更好地裝飾畫面。
(3)圓卷線:在連續的畫卷上不斷疊加并且用筆輕重有講究。根據明暗不同,在暗處用筆相對重一些,相反在明處用筆輕一些,這樣就顯得層次分明。
(4)凡高線:形散神不散,抓住主要形體,根據其中心點層層展開,用其朦朧有力的線條表現其雄渾。
(5)籬笆線:用相對較短的線條排成小平面,再用這些小平面裝飾表面,主要用于背景裝飾,類似中國畫上畫籬笆的用筆方法
(6)雨絲線:這種筆法主要是為了營造出煙雨朦朧的唯美效果,畫法是在色彩比較均勻的背景上畫較短的斜線,角度可以是30~65度之間。這種筆法在背景裝飾方面也有所應用。
(7)十字線:這種筆法較為簡單,用小十字布滿裝飾面,同時也有講究,比如在明暗方面可以通過用筆的輕重和用料的分量來表現。
2. 彩鉛的調色
彩色鉛筆的調色和用顏料作畫是很不一樣的。彩色鉛筆的顏色都是固定了的,你不能去改變它,你該做的就是根據你畫面的需要不停的更換你的鉛筆的顏色。通過不同的顏色的穿插,在視覺上產生混色的效果,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對畫面的色彩有一個統籌的考慮,不然會出現色彩很花的弊病。另外,也可以通過用力的輕重來控制顏色,比如受光的亮部就可以畫得輕一點,背光面就可以畫得用力點。把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用就可以產生靈活多變的層次感了。
3. 彩鉛特性
色彩豐富且細膩,可以表現出較為輕盈、通透的質感,這與水彩畫的繪畫風格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水溶性的彩鉛筆顏色很清透,附著力比較強些,深淺只要用力度就很好控制,可以畫得很深也能很淡,用毛筆蘸水可以暈開。使用“水和毛筆”著色后可產生富于變化的色彩效果,顏色可混合使用,產生像水彩一樣的效果。
油性彩鉛畫出來的畫,有光澤,但不太附著在紙上,容易掉,越來越淺,不過是挺有光澤的,但不如水溶性的涂得顏色深。
彩鉛的基礎技法
(1)平涂排線法:用彩色鉛筆在平面上均勻地打上鉛筆線條,使得畫面和諧勻稱。
(2)疊彩法:用彩色鉛筆打出色彩不同的鉛筆線條,使得畫面豐富多彩。
(3)水溶退暈法:水溶性彩鉛可溶于水,將彩鉛線條與水融合,便可達到退暈的效果。
三、彩鉛技法在插畫中的運用
1. 調色
彩色鉛筆的調色和用顏料作畫是很不一樣的。彩色鉛筆的顏色都是固定了的,你不能去改變它,你該做的就是根據你的畫面的需要不停地更換你的鉛筆的顏色。通過不同的顏色的穿插,在視覺上產生混色的效果,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對畫面的色彩有一個統籌的考慮,不然會出現色彩很花的弊病。另外,也可以通過用力的輕重來控制顏色,比如受光的亮部就可以畫得輕一點,背光面就可以畫得用力點。
2. 筆觸
彩色鉛筆畫的最大特點就是筆觸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有種質樸溫暖的感覺。制造和控制筆觸是門很大的學問。我總結出來的就是,一定在作畫的時候用筆的線條有一個統一的排列方式,比如都是直線、都是斜線、或者是按照某個方向變化性的排列。在處理不同的地方的時候可以根據物體的質感選擇不同的筆觸,但是切記,在同一張畫上頭是不能出現太多不同的筆觸,否則就是亂。
3. 材料
首先要認識到彩色鉛筆是一種半透明材料,本身的制造比由石墨和黏土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的素描鉛筆有很大的不同。國產的彩鉛大多數是臘基質的不容易形成細膩的風格和鋒利的邊界但是在制造特殊效果的時候有妙用,是一種輔材。國外的彩色鉛筆多為碳基質的,有的具有水溶性,但是水溶性的彩鉛一般來說很難形成平潤的色層,多有色斑,所以比較適合畫――溶――畫來形成斑駁的效果。
4. 畫法
彩色鉛筆的畫法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耐心與細膩,彩色鉛筆難就難在其基本畫法簡單,就是兩種平涂和排線。切忌心浮氣躁,否則出來的東西和兒童畫無異。排線的時候應該老老實實的去排和素描的魚紋線并不相同密排以形成色塊,當收穩定和耐看的效果。
5. 著色順序
因為是半透明材料所以應該先淺色后深色的順序一一為之,不可急進。否則畫面容易深色上翻,缺乏深度。最后幾次著色的時候可以把顏料顆粒用力壓入紙面顏色可呈現些許混合而且表面光滑。
6. 媒介
畫紙的選擇最好是有一定厚度的紙板,因為后期可以用可用砂紙和小刀刮出細小亮部。如果你是要畫作業,因為上面介紹之方法和材料需時很長(比較適合畫精品),另外一種材料就是半透明紙,例如硫酸紙。因為可以正反兩面著色所以當收虛實相生之功效,畫完后以一白紙為底亦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獲細膩柔潤之效。
7. 修改
彩色鉛和素描用鉛筆不同,所以很難用普通的rubber除去,推薦你使用一款用來修改墨線線條的沙橡皮,其中國產的比較適合做特效,fabercastell 和施德樓較為細膩,可做細小修改之用。
8. 打皺問題
用水溶彩鉛畫畫要先裱紙,就像畫水粉那樣,才不會打皺。
9. 水溶彩色鉛筆畫法
水溶彩色鉛筆的畫法與彩色鉛筆的畫法類似。其不同的是在畫面上可以用含水的毛筆將顏色溶解,類似水彩與彩鉛的混合技法。其特點是可以表達出不同質感的對象。
四、彩色鉛筆在插畫中的表現技法的應用
巧妙運用彩鉛特點和技法進行表現如:
1. 畫景物
(1)畫云:如果畫的云類似于棉花,看起來彎彎曲曲的,就可以先用藍色的彩鉛筆比較重的刻畫一下,然后用同一種顏色沿著輪廓,由重及輕地往外畫,這樣云不僅漂亮,而且把云綿軟的質感表現得很形象。 (2)畫草地:用排線的方法 ,留出彩鉛的筆觸,更顯簡潔生動。 (3)畫天空:用些斜線畫出松軟的線條,并留出些空白作云,使天空看起來更為通透,明朗。 (4)畫水:用平涂加重點刻畫的方式,可以表現出生動的倒影。 (5)畫花:采用彩鉛接色的方法,能生動表現畫出花的色彩關系和虛實感。
2. 畫人物
(1)皮膚:先用黑色勾線條和陰影,黃色或棕色畫皮膚底色,褐色或咖啡色畫背光部分。
(2)輪廓:一般畫輪廓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彩色鉛筆打底稿,但用筆可以略微輕些,握筆的姿勢可以用平時寫字的樣子,筆與紙的角度大約為90度,此時刻畫出來的線條會比較硬、細,適合小面積的涂色。
(3)頭發:色差是對比出來的,也就是說除了讓暗部暗下去之外,還要注意高光的不封。高光的部分,應該是開始畫的時候就應該留出來的,這樣對比才最強烈,暗部畫得夠暗了,高光的部分夠亮了,就能體現出來那種烏黑的效果。
3. 畫動物注意的技法
(1)排線:線的方向一致,線條間的間距均勻(2)交叉線:可用來表現陰影和動物皮膚(3)平涂線:適宜表現細膩的地方,但用得不好會顯“臟”。
另外,動物纖細光澤的毛發,一般都是用尖細的筆芯再加上手上適合的力度。
總而言之,不同的描繪對象有不同的技巧,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a. 作畫時考慮線條的排列方式,不同的物體運用不同的線條,類似于素描的繪畫方式。同種質地的物體建議使用統一線條。 忌:左右亂排線。
b. 繪畫時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使用彩鉛的力度來改變它的色彩明度和純度。可通過用力的輕重來控制顏色,重――深,輕――淺。由此達到漸變效果。同時受光的地方應輕些,背光的部分可重些,顏色深些。
c. 交替使用畫筆,豐富畫面顏色。有些物體并不是單一的一種色調,需要多種色調混合時,就必須交替使用彩鉛作畫。
d. 彩色鉛筆可覆蓋,在控制色調時,對畫面的色彩要有統籌的考慮,不然會造成很花的毛病。先統一上一遍色,再細致刻畫,逐漸深入。
總結
彩鉛具有攜帶方便,色彩豐富,表現手段快速,基礎技法簡單的特點。彩色鉛筆的最大魅力就是他的可調性很強,彩色鉛筆畫是一種快捷的繪畫方式,適合創作。插畫手法在平面設計作品中運用廣泛,特別是廣告設計方面,我們要結合素描的線條來進行塑造,利用彩鉛的特性,借鑒水彩畫的表現方法,充分利用彩鉛的特點,讓畫面具備彩鉛畫的“獨特性”。與此同時,我們要注重對彩鉛技法的學習與深入研究,讓其在插畫、廣告、期刊等各個領域更好地運用與表現。
【參考文獻】
[1]李賽. 設計手繪的思維與表達[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2).
[3]桂小玲. 色彩造型能力的培養[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
[3]馮毅. 插圖的藝術[J]. 世界美術,2011(03).
(1)地域環境影響下的習語差異: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中英兩國地理環境截然不同,中國屬于半個內陸國家,自古以名山大川著稱,而且農業發達。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水,造就了它十分發達的航海業與造船業,所以導致在習語上具有差異。例如:中文中講“揮金如土”(與農業土地有關),對應的英文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與水有關)
(2)風俗習慣影響下的習語差異:中英兩國由于歷史文化以及所生活環境不同,導致了在風俗習慣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在顏色和動物的認知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漢語中,“狗”常用作貶義用法,如:狗扯羊皮、人模狗樣。然而在英語中,“dog”卻常常用做褒義詞,表達積極的事物,如:as honest as a dog,像狗一樣忠誠;a lucky dog命運的寵兒。
(3)宗教文化影響下的習語差異:西方世界是天主教起源地,西方人都信仰“神的力量”,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God”是主宰一切的,而且宗教神學世界觀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占據著統治地位,因此英語中圍繞“God”產生很多習語。例如:my God(天啊),God helps those who 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然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靠天吃飯,而且經歷了母系氏族時期,因此遇到困難或緊急情況時,常常喊出“我的天啊,我的媽呀”。中國人的宗教主體是“佛教”,也出現了很多與佛有關的習語,如:“借花獻佛、佛祖保佑”。
英漢習語的翻譯技巧
(1)直譯法:這是一種對源語言真實再現的翻譯方法,能夠使雙方直接領會對方意思,不至于出現錯誤聯想,因此,常常在譯文中對語言的文化與風俗進行保留。例如:冷戰:cold war,功夫:kungfu這些都是通過直譯方法得出的習語,他們直觀地再現了源語言的意思,同時也保留了各自的語言文化特征。
(2)意譯法:由于兩種語言的內在差異,習語中有很多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不同,這些差異形成了翻譯困惑,在翻譯過程中無法找到對應習語,在這種情況下,翻譯人員毫無選擇,只好摒棄源語言的表面形式與字面意思,通過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深入詮釋其中隱含的意思。例如:漢語中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如果直譯成英語,未免會令人一頭霧水,所以只能根據它的意思(什么都不顧,不顧一切后果,放下一切憂慮),將其翻譯成“regardless of consequence”。又如“新官上任三把火”,譯為“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3)直譯與意譯結合法:由于語言差異十分明顯,單純依靠直譯或者意譯無法達到良好的翻譯效果,在這時,就需要翻譯人員靈活應對,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能夠直接再現源語言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夠達到語言文化的契合與有效傳達。例如:“事后諸葛亮”是中國一個比較常見的習語,如果將其直接翻譯成:to be Zhuge liang after the event. 英語國家人民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就不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讓對方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可以采取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翻譯成: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4)代換法:很多的英語習語與中國的習語在語言運用方面都存在互通的地方,只是其中的意向不同,這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導致的,因此,可以采用代換的方法,也就是說對其中的意向目標加以替代,一方面能夠保持語言表達的一致,另一方面又能夠保持各自語言文化。例如:掌上明珠,applesinone’seyes;膽小如鼠,asstupidas a hare. 通過意向詞匯的代換,能夠達到語言的有效表達。
總結
論文摘要:英國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以她獨樹一幟的小說風格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丈學中居一席之位,本文以其名篇《花園茶會》入手,結合小說中的現代主義技巧,尤其是意識流的各種敘述形式,來探究女主人公蘿拉心理成長的三個階段。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因其短篇小說獨特的寫作風格在西方現代文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席位,她標新立異的小說敘述藝術已經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深人研究。《花園茶會》作為其中的一個名篇,不僅向我們呈示了一幅色彩層疊的生動畫面,同時也隱含著一種深刻豐富的人生哲理。
先來談談《花園茶會》中女主人公蘿拉心理歷程的三個階段。長期沐浴在中上層階級的家庭氛圍里,如同掌上明珠的蘿拉受著資產階級價值觀的熏陶,以致她的心性中沾染了一些成人化的色彩:奢華、高傲一。然而她天生的敏感又使她有別于家庭中其他的孩子。一件在茶會上耳聞的事使得她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洗禮,她的意識的流動形成了三個階段。在最初的出場中,蘿拉試圖在來搭帳篷的工人們面前擺出高貴的姿態,想將自己扮成母親的形象。但同時她的內心對這些可愛的工人的態度也在默默地起著變化。當她得知一個貧困家庭的青年死于事故后,她的意識變化滑人了第二階段: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同情。這種同情與她原本心性中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念碰撞出了矛盾的火花。在小說快結束的時候,蘿拉從死者的家里出來。當她抱著勞利泣不成聲時,她的心靈成長已經悄然進人了第三個階段:貧窮的人們需要的不僅是同情而且更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本文將從不同的現代主義技巧,尤其是意識流敘述形式人手,從中探索蘿拉如何在碰撞的意識流中實現心靈的成長。
和其他現代文學大師一樣,曼斯菲爾德并沒有用情節精心勾畫她的這篇故事。不妨拿歐·亨利的作品與之相比。他們擅長的都是短篇小說,可是手法迥異。在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一開始,讀者就能讀到主人公索比在公園的長凳上急躁不安地算計著如何度過又一個寒冷的冬天。這樣的故事開端是明確而清晰的,讀者馬上能抓住線索深人到故事中去。然而當讀《花園茶會》時,讀者會驚訝地發現這個故事沒有明確的開端,單用“那天”表示時間,而“花園茶會”更是仿佛從天而降。在讀者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這個故事似乎已經展開一半了。
當然,有一個微弱的情節是存在的。蘿拉在得知那位年輕男子意外死亡后所做的一系列動作似乎就是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了。然而直到小說第六部分(幾乎處在小說的一半處)這名男子死亡的消息才在文中不緊不慢地出現,幾句話就帶過了事故過程。很快地,焦點就集中在蘿拉身上了:她對這個貧窮男子產生了極度的同情以致有了要中斷茶會的想法。在這里讀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蘿拉心靈變化的第二個階段。至于小說的最后也沒有給人一種“結尾”的感覺。從那死了丈夫的寡婦家出來后,蘿拉的心靈像經過了洗禮一樣,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在這里,情節顯得微不足道。不管以后會發生什么,蘿拉的心靈成長已經進人了第三個階段。
一些次要人物的淡化也將本篇的情節置于更加朦朧的境地。曼斯菲爾德將一些人物進行了模糊化的處理,比如小說的題目是(花園茶會》,可是除了一個叫基蒂的小女孩外,所有的客人都是沒有名字的。讀者幾乎無法從小說中得到更多的有關這些客人的信息。又如那名死亡的男子及其妻子也主要是在蘿拉的視角下才正面進人讀者視野。作者這樣的安排將女主人公推到了小說敘述的中心,讀者不易被不重要的繁雜信息干擾,而更加關注于蘿拉的心理。總之,貫穿全文的情節弱化使得人物的意識變化在文中更顯突出。
在名目繁多的現代主義技巧中,意識流敘述形式便是其中的一個亮點。一般認為《花園茶會》中的意識流描寫并不明顯,因為與曼斯菲爾德其他的短篇(如(幸福》)中的內心獨白相比,(花園茶會》中內心獨白的描寫幾乎為零,而多以內心分析來呈現意識變化。然而仔細閱讀文本可以發現,《花園茶會》確實存在意識流的不同敘述形式。而這些豐富的敘述形式恰好折射出了小說中的小女孩蘿拉心靈成長的歷程。
感官印象(impressionistic color)的運用賦予了《花園茶會》一種音樂的效果。所謂的感官印象不同于內心獨白,它涉及的是“距離注意力的焦點最遠的,……是作家記錄純粹感覺和意象的最徹底的做法,它把音樂和詩的效果移植到小說方面。”在這個短篇中,光、色、聲等印象主義藝術功能再現了蘿拉的瞬間印象和意識活動。如此濃烈的印象主義色彩不斷提醒讀者關注著女主人公的心靈成長。
感官印象在這篇小說中的運用主要集中在兩處:一處是在茶會上蘿拉視覺和聽覺印象的呈現。視覺和聽覺的印象呈現讓讀者看到了蘿拉內心變化處于第二階段的掙扎,一方面她醉心于茶會的成功,另一方面她對一個年輕生命·的離去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在她的內心里她其實希望這個茶會快快結束,樂隊可以停奏,這樣大路那邊剛死了丈夫的寡婦不會因為這美妙的音樂而更加傷悲。另一處感官印象的集中運用出現在小說的接近結尾處。在蘿拉去探望那位寡婦時所要經過的一條胡同里,蘿拉一直低著頭趕路。與其說她看到周圍的人們,不如說她是在“感覺”身邊的一切。男人、女人、小孩、嗡嗡聲、燈光、人影……這些視覺和聽覺印象徘徊在蘿拉意識的周圍,而她的意識中心完全由她的內心活動所占據:猜測著人們是否在看她,擔心自己那過于華麗的帽子,考慮著該不該來這個地方。這些印象主義色彩更加生動地突顯了此時蘿拉內心的沖突。
通過視覺和聽覺上感官印象的呈現,曼斯菲爾德“像創作音樂和詩一樣改造了作品的整個結構”。這種現代主義技巧襯出了蘿拉意識的碰撞:對窮人的同情與內心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念相沖突。換句話說,她那分別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兩種思想意識在進行著較量。
在現代主義小說尤其是意識流小說中,心理時間(psychic time)的運用勾畫出了各種人物豐富的精神畫面。在《花園茶會》中,曼斯菲爾德便熟練地使用了這一意識流的敘述形式,在有限的空間里無限地延展了人物的心理時間。
蘿拉從家里去探望那位寡婦的路程非常近,中間只隔了一條大路。這原本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蘿拉卻仿佛走了好幾個小時一般。從她離開花園到把寡婦家的門敲開,作者用了整整五段的文字,足見這些段落的重要性。這似乎與小說的題目《花園茶會》有所矛盾。因為細讀全文,可以發現真正描寫茶會過程的文字反而占了全文極少的分量。然而這看似沖淡主題的手法其實更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女主人公意識的激烈碰撞。在蘿拉走進胡同前,她還享受著茶會的成功,甚至還站在路上停了一分鐘。但當她步人又黑又暗的胡同時,她的內心頓時變得復雜起來:她覺得自己那華貴的衣服及帽子與周遭凄冷的環境似乎格格不人;她在猶豫是否應該轉身回去;當她敲門時甚至緊張地說了出來:“幫幫我,上帝呵。” 在這條短短的路上,作者無疑傾注了不少筆墨,使心理時間超越了這空間的限制。蘿拉不同的思想意識在斗爭著。這一心理時間的運用賦予了這個過程一種象征的意義。蘿拉走的這條路不僅僅是實際意義上的路,它同時象征著蘿拉心靈成長從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過程。心理時間的延伸讓人體會到這份心靈成長的不易,畢竟蘿拉需要跨越的是兩個階級之間的距離,但她終究邁出了這重要的一步。
視角的頻繁轉換是意識流小說有效而重要的敘述形式,因為在不少意識流小說家看來,“視角的頻繁轉換不僅合乎人類意識的活動規律,而且還能真實地揭示人物的性格與特征。”在《花園茶會》中,有三種視角的運用:全知視角(the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限知視角(limited point of view) ;第一人稱視角(first一person point of view)。在這三種視角的轉換處,都能從不同側面折射出小蘿拉心路歷程的三個階段。
有限視角是這篇小說所主要使用的形式。在這種視角里,“敘述者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講述故事,但必須受制于某一個人物的所感所想”,《花園茶會》的讀者正是通過蘿拉的視角進人她的內心世界,能夠時刻與她產生共鳴。在小說的第二部分中,蘿拉和來搭帳篷的一個工人有一段對話。當他說了一些粗俗的話語后,蘿拉不禁納悶:“一個工人對她說什么往眼睛上砰一下子猛打一拳,是不是不夠尊重?”這種想法顯示了她對工人們的態度:她想在工人們面前顯得高貴,如同她的母親一樣。由此不難發現蘿拉深受家庭的影響,其資產階級觀念已扎根于幼小的心靈中。如果按前文所提的意識三個階段的劃分,此時蘿拉正處于心靈變化的最初階段。
蘿拉的內心因為敏感而常常洶涌澎湃。當她聽說住在臨近胡同里的一名青年男子意外死亡的事件后,她試圖阻止茶會的舉行,但卻沒有人響應。于是一幅貧窮的婦女和五個可憐孩子的畫面經常出現在她的眼前,“同情”充斥著她的心靈。然而她那貴族的意識又時時來誘惑她。當她戴上那頂新潮的帽子站在鏡子前自我陶醉的時候,她又安慰自己,“那可憐的女人和那些小孩子,……都似乎模糊不清,不夠真實,像是報紙上的圖片。”通過蘿拉的這一有限視角,讀者能夠體會到她的意識從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的矛盾沖突。
從有限視角向第一人稱視角的轉變是自然而靈活的。當蘿拉與工人交談時,她的意識因為愉快而跳躍。在這里作者就干脆直接運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表現她的意識:“他有多么可愛的眼睛,不大,可是那樣的深藍色!”這種敘述視角使女主人公的活潑躍然紙上。她希望能與這些工人們成為朋友。然而意識深處的另一種思想又要求她得像個辦事的樣子,于是敘述又急速轉人了有限視角。還有一例,在蘿拉向姐姐喬絲提議取消茶會時,喬絲顯得迷惑不解。這時第一人稱視角又發揮作用了,“為什么喬絲還假裝不懂呢?”這種視角的轉變流露出了蘿拉的困惑與憤怒。如此她的意識在第二階段的變化也就更加明顯。
全知視角是傳統小說中常見的敘述視角,它的運用在蘿拉心靈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花園茶會》中,作者會以全知的身份偶爾出現,使小說更顯豐富飽滿。文中有一大段描述胡同里那些農舍的文字便是極好的例子。這段話講述了農舍的破敗,與蘿拉家華麗的房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它們煙囪冒出來的煙都一派窮相……不象薛家煙囪冒出的大股銀色的筆直的濃煙。”這不僅講出了貧富的巨大差距,也從客觀的角度告訴讀者家庭對蘿拉價值觀念的影響。從小時候起,蘿拉就不被允許和這些窮苦的鄰居有所接觸。于是當她長大后,尤其聽說年輕男子的死亡后,她敏感的心靈與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產生了矛盾。全知視角的出現使得這些變化顯得更為真實。
2018年12月10日晚,我院工會邀請了高級花藝師朱國平老師和大家一起分享花籃插花的步驟與技巧。
花籃以其獨有的精致浪漫受到很多愛花人士的追捧。朱老師首先為大家講授了花籃插花的基礎理論和家居花藝日常養殖護理的知識,然后介紹了今天的花材與寓意,接著講解了鮮花的選取、插花的順序、顏色的搭配等知識,并做了相應的示范。在朱老師的簡明易懂的講解和示范后,學員們迫不及待地開始制作自己的作品,朱老師則在旁細心指導。
插花需要將每一樣花材當作一個獨立的生命來把握,觀察每一朵鮮花的形狀和姿態,充分發揮花朵、枝條的動感、葉片的長勢、花朵的朝向、性情、質感、色彩等等,讓整個作品顯得自然而不雜亂,精致而不沉悶。在寒冷的冬天,你和我,還有清新自然的花材,相約一同度過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