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第1篇

      相關行業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分析

      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可以直接相比較的其他行業的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主要有《小型水電站初步設計報告編制規程》和《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編制規程》,這都是針對工程項目“設計階段”的,也都是設計“報告編制規程”;另外,《水利水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程》針對的是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其格式也可以借鑒。

      對比分析以上三個規程,可以看出報告編制規程的一般結構是:“總則”、“綜合說明”、各主體章節內容、“附錄”、“附加說明”和“條文說明”六大部分。各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1)總則:主要介紹制定本規程的依據、規程適用范圍、報告編制的原則要求、設計報告的主要內容和深度要求,以及設計報告的內容在規程中的編排位置。

      (2)綜合說明:主要是全部設計報告的綱要和主要結論,要求能夠反映整個工程的設計概況,與設計報告下面的其他各部分內容基本上對應,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

      (3)各主體章節內容:報告的主體內容,從基礎條件分析―確定工程任務―工程設計―工程管理設計―概預算到效益評價,各主要構件都是獨立成章。

      在規程的各章節中,主要是提出本工作階段需要介紹、說明的內容,例如各種基礎數據、基本情況、結構尺寸、相關指標參數、計算條件和方法、主要措施、主要結果等。對于如何確定上述內容,不做規定。

      (4)附錄:主要是提供定制的各種表格,如工程特性表。

      (5)附加說明:主要說明規程的主編單位和主要起草人。

      (6)條文說明:是對“附錄”以前的各項內容的各條款所做的逐條說明。主要涉及概念范疇和注意事項(如與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階段相比,設計階段新出現的一些情況如何處理;特殊基礎條件或者不同工程類型下特別需要的計算、說明要求)。對于如何確定上述內容,不做規定。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編制現狀

      自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以來,項目設計報告(2005年以前為規劃設計報告)一直按照《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 1012-2000)的規定編制。根據《規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由規劃文本、規劃說明和設計說明j部分組成。從這些年各地項目設計工作的實踐來看,現設計報告編制規定不能滿足項目管理的實際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設計報告編制內容不全。隨著項目管理的不斷發展,以前沒有列為重點,或者沒有成為重點的內容越來越重要;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拓展了土地開發整理的內容。比如,現設計報告編制規定中缺乏景觀工程設計的有關內容;生態保護和村莊整治的內容闡述的不夠詳細。

      第二,內容不統一,格式不規范。由于《規范》在內容和格式上的要求不十分詳盡和明確,導致報告編寫的內容不夠統一,格式也不夠規范,造成不同設計單位編寫的報告內容和格式都不一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規范》的指導性。

      第三,重點不突出。《規范》將設計報告分為三部分,但是具體內容要求不十分明確,以致在實際編寫報告過程中一般性的內容,如整理區概況、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經濟評價、管理措施等大量重復,而真正需要重點說明的工程布置和設計內容,反而不能得到充分的解釋和闡述。

      第四,缺乏工程技術特點。從《規范》的要求來看,報告的內容缺少針對性,土地開發整理的工程特性闡述不詳。工程設計是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延續和深化,而不是可行性研究的重復;工程設計應該根據工程的特點和實際要求,重點解決諸如工程布局中的工程定位和標準問題、工程具體形式、結構、尺寸和材料等問題,突出工程設計技術特點。

      第五,規劃設計圖件不規范。現規范對規劃設計圖紙編制只規定了原則性要求,具體的上圖要素和制圖格式沒有明確的界定。各地上報的規劃設計圖件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項目現狀圖與規劃圖圖面不清晰,圖例不全或圖例與圖面內容不一致,建設內容標注不詳細;建筑物設計圖紙不完整,圖式、圖樣不規范,主要尺寸、材料標注不全等。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大綱建議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的編寫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反映土地開發整理規程指導的一般性。規程本身就賦予了規程在技術和管理指導方面的一般性和普適性。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所指導的不僅僅是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還包括省級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程指導的一般性就要求報告內容的全面性,必須為可能出現的各種新的土地利用、工程和管理措施留有彈性、接口。

      (2)反映土地開發整理的發展趨勢。以往的土地開發整理主要是以農用地整理為主,隨著土地開發整理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村居民點等建設用地整理越來越顯得重要。一些有一定超前理念和具備一定條件的工程項目,如景觀生態工程,已經成為土地開發整理的工程建設內容。

      (3)反映土地開發整理的特點。土地開發整理的特點首先反映在土地問題上,重點是強調耕地質量、新增耕地面積、土地結構優化、土地相關指標管理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次,土地權屬問題,主要是所有權屬、使用權屬、土地他項權屬的調整問題,是土地開發整理的核心;第三,公眾參與問題,這是土地開發整理的保障。

      (4)反映報告內容組成的邏輯性。報告內容應按照如下邏輯進行安排:綜合說明(概略說明整個報告的情況)―項目概況(現場踏勘需要了解的,是項目分析和工程設計的依據)――項目分析(是進行項目基礎分析、保障總體方案有效性和群眾性的基礎)――工程布局和建設內容(按照項目分析中的推薦方案進行土地利用布局和工程布局,并在布局階段提出單項工程和單位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工程設計(就各類工程進行設計,明確各分項工程量,并進行匯總)――施工組織設計――權屬調整方案――實施措施與工程管理――預算投資――效益分析與耕地質量評價――相關附圖附表和附件。

      (5)簡明扼要,避免重復,突出重點。

      根據以上原則及我國土地開發整理的實際情況,現提出《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大綱建議。

      第一章總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的作用,制定本規程的依據;規程適用范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設計報告編制的原則要求;項目設計報告的主要內容和深度要求。

      第二章綜合說明。可研批復情況;綜合說明:1)項目所在

      地(市)、縣(市),2)項目類型,3)項目性質,4)項目建設地點(位置和范圍),5)項目區地貌類型,6)項目建設規模,7)項目區土地權屬情況(所有權、使用權),8)項目預計新增耕地面積、新增耕地率,9)項目建設工期,10)項目總投資,11)公眾參與情況;項目特性表。

      第三章項目概況。××縣(市)簡況;項目區基本情況:1)自然條件,2)社會經濟情況,3)土地利用現狀。

      第四章項目建設條件分析。基礎設施條件:1)交通基礎條件,2)排灌系統骨干設施狀況,3)電力基礎設施狀況,4)農田基礎設施現狀,5)其他基礎設施狀況;居民點建設:1)居民點分布情況,2)居民點用地結構,3)居民點建設強度,4)規劃建設情況;土地利用限制因素:1)土地利用限制因素,2)主要對策;水土資源分析:1)灌溉水源與可供水量分析,2)需水量預測,3)水土資源供需平衡分析,4)節水措施說明;新增耕地來源分析;公眾參與:1)設計階段公眾參與情況,2)公眾對項目的主要意見及處理情況,3)項目實施公眾參與方案。

      第五章工程規劃。建設目標;規劃標準;規劃設計依據;工程規劃:1)土地利用布局,2)工程布局;建設內容;方案比選說明:1)可行性研究階段的主要結論,2)方案比選。

      第六章工程設計。土地平整工程:1)田塊布置,2)土地平整分區與方法,3)土方計算;灌排工程:1)灌溉工程,2)排水工程,3)電力線路,4)建筑物;道路工程;農田防護工程:1)農田防護林,2)水土保持工程,3)其他防護工程;拆遷工程(墳地、廢棄宅基地整理);居民點整理工程;景觀生態工程;典型田塊設計;工程量分類匯總:1)工程量計算說明,2)分類匯總表。

      第七章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條件;施工布置和方法;質量管理;施工進度。

      第八章土地權屬調整。土地權屬調整范圍;土地權屬現狀;土地權屬調整原則;權屬調整程序。

      第九章實施措施與工程管理。實施措施:1)組織機構,2)管理制度,3)實施控制措施;工程管理:1)管理機構,2)管理措施,3)管理經費。

      第十章投資預算。編制依據;費用計算標準;投資結構;分年度投資。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村;土地整理;問題;對策;概念;重要意義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use of arable land resources increase, but at the same tim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have been ignored, leading to a very serious problem in the abus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large amount of arable and wasting, causing a series of social conflicts. Land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we must increase the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rural area; land consolidation; problem; solution; concep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土地整理的概述

      1、土地整理的概念分析

      關于土地整理的含義,眾說紛紜。從土地角度看,土地整理是指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態,調節好生態環境的行為。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整體規劃,財務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

      2、土地整理的分類

      廣義土地整理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農地整理與市地整理。根據我國國情,現階段土地整理的重點在農村地區。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包括:(1)調整農地結構,歸并零散地塊;(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網、溝渠等綜合建設;(4)歸并農村居民點、鄉鎮工業用地等;(5)復墾廢棄土地;(6)劃定地界,確定權屬;(7)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狹義土地整理指農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開發、土地復墾。即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按照土地利用計劃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調整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增加可利用土地數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確保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環。

      3、土地整理的內容

      國土資源部于2003年的《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指出,“土地開發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三項內容。我國當前的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有:(1)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歸并零散地塊,平整土地,集約田埂,進行田、溝、路、林、村的綜合建設;(2)歸并農村居民點,結合農村康居工程建設,治理空心村,實行退宅還耕;(3)復墾廢棄地,開發未利用地、閑散地,增加耕地面積;(4)改造中低產田,調整農作物結構,建設現代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二、我國農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村莊的占地面積大,缺少系統的規劃,土地的利用結構不合理

      縱觀我國的農村的整置,我國農村村莊的整體布局還是比較分散的,尤其是山區,道路不成網,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統的規劃,沒有基礎設施,村莊的各種基礎設施功能不完善。據有關數據調查表明,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村居民點內部大約有15%到20%的土地處于閑置的狀態,空心村的現象十分普遍。在村莊內部的部分土地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與此同時,在農村居民點的依然劃出一定的農田作為建設的預留地,造成了整個村莊總體面積不斷的擴大,大量的占用耕地,破壞耕地,耕地的面積日益減少,農作物產量降低,給農民的經濟水平帶來一定的阻礙作用。

      投資渠道單一,資金短缺,土地整理觀念意識不強

      對農村土地的整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否順利的和地區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連接,對農村土地整理的總體成效有直接的影響。在目前我國的農村土地整理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全局性。沒有把農村土地整理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進行規劃和管理,造成土地整體的收效甚微。我國的農村土地整理的資金來源和所接受的管理,大部分來自于政府部門或是下屬機構,農村土地整理是一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投資的回收期較長的項目,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使得政府部門用于農村土地整理的資金投入很少。很多的農村地區,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不適合開發整理,但是看到其他地區土地整理項目如火如荼的進行,便開始效仿,大力的投資,毀林開荒進行土地整理,造成我國水土流失嚴重,還極大的破壞了生態環境。在有些土地整體潛力較大的地區,由于資金的短缺,耕地資源減少,土地拋荒現象嚴重,在加上各種利益的誘導以及對土地管理意識的淡薄,使很多的農戶占用大量耕地作為宅基地,造成了我國耕地資源的浪費。

      土地整理過程中只注重數量,不求質量

      農村土地的整理就是為了增加耕地的數量,實現耕地總量的平衡,因此需要大量的開發整理土地。而盲目的整理,使得整理出來的耕地質量低下,土壤貧瘠。新開墾出來的耕地質量相對于被占用的耕地質量要低很多。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強調政績和成果,把強調耕地的數量作為土地整理的目標,而嚴重的忽視了耕地質量。很多地方開展土地整理只是為了完成政府建設占用耕地的任務,責任心較弱,造成了很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積但是能夠提高耕地質量的土地整理項目進程緩慢,例如:中低產田的改造難以進行,造成我國耕地生產能力的下降。

      三、我國農村土地整理的主要對策分析

      統籌規劃,系統整理

      農村土地整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我國進行農村土地整理就要以區域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為主體,緊密結合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尤其是與生態建設規劃的結合。加大改善土地的利用條件,促進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在進行土地整理規劃和實施的過程中,要樹立整體、全局和系統的觀念,對土地整理系統中的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聯系要進行仔細的分析,在可行性的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做到系統的整理。

      強化耕地保護的理念,形成對農村土地保護觀念

      耕地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的基礎。我國的耕地數量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耕地質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證,生態環境日益的惡化,在此大背景下,我國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工業化、城市化不斷的推進。耕地開發整理復墾的潛力是有限的,現階段我國的耕地保護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之中,改變這種情況的最好辦法就是拓展耕地保護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對耕地的有效保護,從而實現我國的糧食安全,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建立健全土地整理評價機制

      我國對于農村土地整理效果的確定,對土地整理后的耕地是否達到事前預計的效果,是否取得了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判定,在我國尚沒有一個嚴格的檢查監督和評價的機制。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土地整理結果的檢查和驗收,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行嚴格的查收,對土地整理實行動態監控,開展綜合效益的分析評價,才能有效的杜絕土地整理過程中出現的耕地質量差的現象。

      四、總結

      土地整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資源被大量的占用,而我國后備耕地資源的儲備不足,質量差,開墾的難度較大等情況的制約使得我國農村土地整理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轉變土地利用的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采用集約利用的方式,做好我國的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不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而且還可以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影響;工程項目

      引言:

      目前我國的土地整理還處于起步階段,就深度和范圍來說還遠不及發達國家,正因如此,我國針對土地整理的理論基礎還正處于研究階段,并有待完善,這給土地整理的實際過程中帶來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了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多數地區過分重視農用土地以及耕地面積的增加,忽略了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使用一些不合理的技術措施和整理方式,例如機械填埋、單一連片種植等,這些都會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的影響,因為土地整理是一個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再重新建立新系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采用一些工程以及生物措施對林、田、水等進行整治,勢必會給植被、土壤以及水資源等環境要素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必須科學分析影響生態環境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因素采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從而實現土地整理的最終目標。

      1、土地整理的生態環境影響因素

      1.1土地景觀格局的變化

      土地景觀是由基質、斑塊以及廓道組合而成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生態過程的鑲嵌體,而土地整理工程具體的說就是用人為方法使原有土地景觀格局發生的改變的過程,例如在整理耕地的過程中會對田塊的面積和形狀進行重新改造,并會改變道路以及溝渠原本的位置。田塊作為景觀格局中的斑塊,道路以及溝渠作為景觀格局中的廊道,而土地整理勢必會造成景觀格局的改變,從而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

      1.2土地整理項目工程的特性

      在指定區域內進行的田間道路的布設、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以及土地的平整等建設工程可以總體概括為土地整理項目工程,土地整理項目工程一般是以工程的方式進行,土地平整的主要內容包括土石方回填、土石方運輸以及土石方開挖等,耕地整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在對這些工程進行施工的過程中必定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要素以及土地資源的原位狀態,整理區域中的微地貌會因為土地平整工程而發生變化,水分和鹽類的遷移以及分布會受到農田水工程的影響,因此,土地整理項目工程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

      1.3土地利用類型結構的變化

      進行土地整理項目工程主要是為了優化土地的利用方式,而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會對土地利用類型以及土地植被進行適當的調控,這樣一來就會使原有的土地利用類型以及土地植被發生改變,而土地的分布布局以及利用方式和規模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從而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

      2、土地開發整理重數量輕生態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施工技術較落后

      土地是一種自然產物,人們在提高土地質量的過程中絕對不能違背大自然的生態規律,因此,在土地整理的實際過程中必須對土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以及物質循環的特點進行科學的分析,并要充分考慮各種生態因素之間的平衡關系以及土地生態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嚴格遵守提高環境容納力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制定相應的生物和工程技術措施。如果只重視溝渠道路等農田基礎設施的混凝土化,勢必會影響土地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流。

      2.2 思想認識存在偏差

      目前,我國眾多地區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且未能深刻地認識到進行土地整理的目標是保證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只知道一味的重視土地整理的數量,忽略了農業生態環境以及土地整理質量的重要性。

      2.3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不夠科學合理

      我國目前的土地整理規劃是根據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改善生產條件、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質量以及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等目標而制定的,其中并未涉及生態保護這一重要方面,也沒有針對生態保護這一問題充分考慮土地整理規劃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缺乏對土地整理過程中可能影響生態環境的不利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3、強化土地整理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3.1 提高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的認識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必須以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原則,而整理過程中所采取的一切的措施和方法都要有利于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不斷的提高,因此,人們對土地資源的生態環境以及生產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土地整理作為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方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以不破壞土地生態系統為前提,在生態環境的承受范圍之內合理的進行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堅決不允許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而破壞生態系統。

      3.2 進一步提高規劃設計水平

      由于目前我國還未針對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單位的資質審理制定統一化的標準,因此,造成眾多設計單位中設計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會影響土地整理項目規劃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針對這一情況,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設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并要嚴格要求設計人員在對規劃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從而提高土地整理項目規劃的設計水平,確保規劃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3.3 將生態環境改善作為土地開發整理的一項重要目標

      近年來,我國多數地區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而過度的砍伐、開墾,植被和樹木的破壞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最終導致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在未來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以及立項的過程中必須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科學的論證,并將土地整理的最終目標調整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以及擴大耕地面積,而三者之間必須相互平衡。

      4、結論

      綜上所述,土地整理作為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實施過程中會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相關部門在制定土地整理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并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土地整理過程中破壞生態環境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性質和破壞程度,然后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從而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陳娟,曹明明,李雙江,等.關中地區土地整理的時機分析和及其生態環境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2):352—354.

      [2]王曉明,許玉,錢翌,等.土地開發整理的生態足跡評價—— 以浙江省淳安縣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92—194.

      [3]葉艷妹,吳次芳.農地整理工程對農田生態的影響及其生態環境保育型模式設計[J].農業工程學報,2001,17(5):i67—171.

      [4]郝潤梅,海春興,雷軍.農牧交錯帶農田景觀格局對土地生態環境安全的影響——-以呼和浩特市為例[J] .干旱區地理,2006,29(5):700—704.

      [5]魏秀菊,胡振琪,向 蔓.土地整理可能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宏觀管理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增刊):127 13O.

      [6]張正峰,陳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2):210—213.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土地規劃 體系研究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1-0094-01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的經濟過熱,為了預防經濟失去控制,中央采取緊縮政策,加強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同時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的保護,新的規劃實施之后,我國各個地區相繼出現了很多問題,便顯出很多方面不適應的現象。因此,在規劃工作全面開展之前,必須對現象的土地規劃體制做全面的總結,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思考,并提出應對策略。

      一、土地規劃體系存在問題分析

      1.規劃的種類多,分工不明確

      土地規劃的種類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和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三大類,其中土地總體規劃又能細分為國家、省、市縣、鄉五個級別,應該說我國的規劃體系比較完善。但是根據國外相關研究情況來看,國外的國家級別的土地規劃集中表現的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規劃,對下一個層次只有引導作用,地方可以制定詳細的規劃信息,將各種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詳細。而對于我國來說,各種層的分工并不明確,職能劃分不清晰,規劃方案和規劃的內同雷同,大多缺少微觀層面的研究,其他專項規劃很少編制,詳細規劃不能很好的開展。

      2.規劃體系中缺乏時間性規劃

      這里所說的各種規劃指的是在時間上不夠清晰,尤其是缺乏在時間上的可調度性和可操作性,于是產生規劃和現實的土地使用之間存在時間上的矛盾。土地利用規劃是一項代有目的性的長期性規劃,在規劃期間,很多事物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處于變化之中,因此規劃中涉及的各種內容和各種指標如果在時間上缺少彈性,在出現問題之后,如果不及時修改規劃就會出現規劃與實際脫節,造成規劃失效,喪失其規劃的價值。如果不適應的情況總是出現,那么就需要對規劃進行不間斷的修改,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土地利用規劃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3.土地利用規劃與產業布局規劃的銜接

      產業的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會更加的旺盛,然而土地的有限性就要求必須對土地進行有效的集中利用。因此,對于產業的設置應該合理進行規劃。但在實際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土地的利用與規劃與產業的布局發生脫節的現象,規劃中缺乏產業間的銜接,例如有的學校,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對施工的標準過高,一味的追求的各方面的第一,結果是學校占地很多,但實際的開發能力不足,導致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二、完善土地規劃體系的措施

      1.精簡規劃體系,明確各項責任

      主要的措施是合并市級和縣級規劃,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首先,全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制定、經濟區劃、基礎設施配置以及社會服務設施配置、土地規劃、城鎮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其次,經濟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內容包括:總體規劃涉及的具體布局和指標分解以及該區域對有關規定內容的深化和完善,并對下一級的規劃提供指導意見;再次,市級規劃,這個層次主要是按照上級的指示進行區域性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用途管制分區劃定,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土地規劃管理制度,規劃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土地用地規劃,對規劃設定的程序進行實施;最后,鄉級總體規劃,這個層次的規劃是整個規劃能否實施好的基礎,其涉及的主要內容是達到規劃設計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是落實好各項規劃中涉及的各項指標,同時制定土地用途區分以及分區管制措施。以上幾個層次的規劃是由整體到局部,由簡單到具體,由計劃到實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土地規劃體系。

      2.提高動態變更手段的先進性及可操作性

      規劃體系和相關理論的建設和完善是土地利用規劃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相關理論的體系和方法還不是很全面,這也是制約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總結以往土地利用規劃的經驗和教學的同時,我們要借鑒國外相關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不斷的對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研究,在相關領域開展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多目標協調規劃研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彈性規劃研究,并整理出一套適合我國情況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3.注重土地規劃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作用

      土地規劃對區域產業的調整作用,其核心的問題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級化,也就是土地的利用規劃要對主要產業的更新、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建設、基礎產業的發展和改革有利,能夠促使區域的三個產業結構的比例關系和各次產業的內部結構比例關系趨于平衡狀態。目前,我國土地利用規劃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土地規劃的宏觀方面的調控,促進區域專業化分工,避免經濟結構雷同,具體的表現是通過對土地規劃進行宏觀調控,對污染大、消耗多,產品附加值低、市場供需關系混亂、產能過剩的產業和傳統的老企業加以限制。對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用土地對其進行盤活,以競標的方式配置土地資源,對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性產業、公共服務性產業建設用地應該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通過對用地方式采取管制,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害,保證農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財江,蔡潔. 寧波市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及建議[J]. 浙江國土資源. 2011(06)

      [2] 蘭雁. 淺析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公眾參與[J]. 國土資源. 2011(06)

      [3] 馬奇. 積極探索 勇于實踐 不斷推進我省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在全省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 浙江國土資源. 2010(05)

      [4] 李強,高志昊. 基于公眾參與的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研究[J]. 國土資源情報. 2010(04)

      土地整理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第5篇

      所謂土地整理,就是在一定的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工程技術的等手段,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土地整理在我國源遠流長,如果追溯歷史的話,可對上溯到殷周時代的“井田制”。以后如曹魏時期的“屯田”;唐宋時的“均田制”,明清時的“屯田墾荒”及“更名田”等等,都積極鼓勵勞動人民開發整理土地,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僅清初的一百年里,全國耕地面就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解放后,我國進行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幾次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在一定意義上都屬于土地整理的范疇。通過這些措施的治理,對加強和鞏固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保持糧食的穩產,高產和社會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當前從各地土地整理的實踐證明:土地整理符合中央提出的適應“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實現耕地動態平衡的要求。是一條走集約利用,內部挖潛,永續利用土地資源的好路子。通過土地整理,可以把“荒”(荒山、荒地、荒灘)、“廢”(工礦企業造成的廢棄地)、“閑”(廠礦機關單位的閑置地)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實現土地的再度開發利用。

      土地整理帶給經濟和社會的效益是巨大的、無法估量的。其效益主要表現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農田整理可以增加大量的耕地。由于我國長期對土地的粗放利用,造成現有耕地和其他土地的“荒”、“廢”、“閑”較多,因而內在潛力很大。二是通過對存量土地的整理,可以控制城市外延,減少占用耕地。如通過舊城改造,可以使城市建設不外擴。據資料統計:我國目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用地面積已達153平方米。如果通過舊城改造,治理“空心村”,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容積率等治理措施,將人均用地逐步降到100平方米,能提供建筑用地的需要。三是土地整理,具有廣泛的區域性。可整理的資源分布在各個角落,而且土地類型多種多樣。這種情況,尤其對于既要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建設用地,又要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而且耕地后備資源稀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的遵化,應主要依靠土地整理來實現。由此可見。土地整理是我市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途徑。

      二、搞好土地整理的對策和建議

      去年,我局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報請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遵化市土地整理中心”,定了編制,調配了人員,明確了辦公地點和職能、職責,配置了相應辦公設施和辦公電話。萬事具備,然而如何加強土地整理中心工作,搞好我市土地整理工作已是我們急需探討研究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工作:

      1、加大土地整理宣傳力度。土地整理是近幾年來國內理論界提出解決土地開發利用,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條新途徑。新《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國家鼓勵土地整理。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土地整理不僅是農村、農業、農民的主要工作,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性措施。鑒于當前的社會對土地整理觀念淡薄,特別是市、鄉一級黨政領導還缺乏這方面認識的現狀。當前應主要抓好二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社會的宣傳。不但土地管理部門要大力宣傳,并且農業、水利、城建以及新聞宣傳單位、也應加強這方面的宣傳。使之造就一種社會輿論氛圍,形成全社會的一種共識。二是對領導的宣傳,特別是對市、鄉一級領導的宣傳。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開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或座談會,或講座等,進行政策、法律、法規、技術等方面的學習,增強領導干部對土地整理的時代感,緊迫感和責任感的認識,從而認真抓好這方面的工作。

      2、科學規劃,統籌安排。開展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要強化規劃和精華的作用,加強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精華管理,強化規劃和計劃的約束作用。要從實際出發,元規劃修編為契機,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理規劃,科學制定“十一五”期間土地整理目標任務,科學安排整理項目。土地整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在編制規劃時,必須圍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規劃、通盤考慮各種工程措施,確保工程實施按規劃,有步驟地進行。根據先進地區的經驗,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在編制土地整理規劃時,應主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內容:①山地整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在流域內,對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②村鎮土地整理。要會同有關部門,對原制定的村鎮規劃進行修訂,重新界定村莊,居民點和鄉鎮界線,繪制材莊和鄉鎮駐地規劃圖。逐步做到三個集中。即農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③改造中低產田。改善耕作層,移土回填,使瘦田變良田,低產變高產。④舊城改造。清查“荒”、“廢”、“閑”,挖掘城鎮存量潛力,控制城鎮外延,解決城市建設用地需求。通過土地整理,使農村成為規模經營,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農業園區,城市成為容積率適中的現代化城市。

      3、精心組織,規范管理。土地整理是政府行為,從編制規劃、制定政策、籌集資金到組織實施都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規范管理。土地整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也是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持之以恒,常抓不解。目前我市已成立土地整理中心,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項目立項、申報、實施、驗收等環節的規章制度。二是搞好協調。土地整理涉及農業、林業、水利、電力、財政,城鎮建設、鄉鎮企業等很多部門。要使這些部門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各自的職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利用行政、經濟、法律、科技等手段積極參與,形成強有力的土地整理的合力。三是抓好示范。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抓好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地類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推開、防止一哄而起。四是目標考核。將土地整理納入經濟發展戰略,列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對完成土地整理任務好的要給予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要給予黃牌警告。評選先進時要實行“一票否決”。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亚洲GV天堂GV无码男同|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国产性爱在线观看亚洲黄色一级片| 67pao强力打造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乱码 在线|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啪啪久久WWW综合网|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影视自拍揄拍愉拍|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