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傳統工藝

      農村傳統工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傳統工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傳統工藝

      農村傳統工藝范文第1篇

      1.1自身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消失、傳承后繼無人和文化遭到歪曲

      農村傳統文化是原生態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現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載的主體是農民,隨著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呈現明顯的“中空化”,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日益減少,據2013年6月統計,秭歸縣摸底普查民間藝人1418人,其中省級非遺傳承人11名,市級65人,縣級386人,這些人中55歲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齡化嚴重,傳承形勢十分嚴峻。秭歸縣也對有的農村傳統文化進行了一些保護,但由于忽略了傳統文化產生的土壤和社會生產,傳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對其淵源、緣由、變化過程的理解,有形而無神,存在而無價值,這更體現出農村傳統文化保護的緊迫感。

      1.2一些傳統文化被作為不良風氣遭摒棄、批判

      文化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當時的歷史現狀及訴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狀態。一段時期以來,農村傳統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現代文化甚至是現代文明的對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蠻而加以改造,一些農村傳統文化被作為不良風氣遭到摒棄、批判。改造否定農村傳統文化、文化西化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導致了農村傳統文化與其根基斷裂和文化認同的危機,不及時進行農村傳統文化的發掘和保護,一些傳統文化將成為歷史。

      1.3一些歷史見證、老街舊巷、文化象征等被遺棄

      在新農村建設、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為追求居民點村居整體效果而統一提供房屋構造圖紙規范建筑,缺乏本土的傳統建筑風格,使傳統建筑文化遭到遺棄;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些歷史見證、文化遺跡遭到破壞或拆損;在舊城改造中,重開發、輕保護,對老街舊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擴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將一些民俗活動脫離原有的發生情境和空間,強行植入、拆解。凡此種種,致使一些文化遺產被毀壞,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1.4一些傳統工藝、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發生異化,失去了傳統本色

      一些傳統工藝、加工技法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消費者對傳統工藝的的消費往往情有獨鐘,在利益的驅動下,生產者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替代傳統的生產、制作工藝,甚至違背原義,使傳統工藝發生異化、喪失本色,失去了個性;一些傳統工藝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趨同化,產品粗制濫造,甚至假冒偽劣,最終失去了吸引力;傳統工藝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現代氣息、加工過程枯燥單調致后繼無人。

      2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幾點措施

      2.1政府為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政府引導,基層負責制訂相應的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將傳統文化保護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協調發展;安排相應的專項資金進行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展示力度,對各級在傳統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詣、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員給予一定的補助,從而提高傳承農村傳統文化的熱情與積極性,使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成為社會各界和群眾的共識。

      2.2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要從基礎抓起

      培養立志于農村傳統文化保護的工作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鼓勵在中小學增設農村傳統文化興趣班,將傳統藝術、傳統工藝、傳統體育等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傳統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培養傳統文化的接班人;充分發揮鄉鎮文體工作人員的作用,組建原生態藝術團、安排民俗風情聚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征集、整理,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向農民展示,切不可為賣座而“標新立異”。

      2.3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僅存的文化遺跡

      對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傳統藝術、傳統建筑、傳統工藝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和傳承,確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資料記錄,地方文化產業機構必須從根本上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不能簡單地以精華和糟粕進行揚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時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這些傳統文化,符合現代社會正能量的可以進行保護和傳承,相反的則可留下相應的圖像、文字資料供后人研究、探討。

      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

      農村傳統工藝范文第2篇

      關鍵詞:革命遺址;搶救性修補;研究思路

      中圖分類號:TU5 文獻標識碼:A

      1 革命遺址的保存現狀或恢復原狀達到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修復原則

      保存現狀是指在原狀已無可考或是一時還難以考證出原狀的時候所采取的一種原則。恢復原狀是在史料和可靠的科學依據情況下,恢復其本來面目,原狀應為現存建筑物建造時的原貌,不一定是最早歷史年代的式樣,要以現存實物的鑒定年代為準。修舊如故包含以下四個內容:保存原來的建筑形制、保持原來的建筑結構、保存原來的建筑材料、保存原先的工藝技術作為革命遺址的修復原則。

      1.1保存原來的建筑形制:革命遺址大多是明清建筑,其建筑形制的平面布局、建筑造型、藝術風格等都具有明清建筑的特點,它不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會的情況、民族和地區的特點、思想信仰等內容。正因為如此,井岡山革命遺址是再現當年老一輩革命家開創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物證,體現了革命遺址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所在。

      1.2保持原來的建筑結構:革命遺址是以土木結構方式居多,它具有時代、地區、民族等特點,其結構形式反映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建筑科學發展進程的標志,它還決定各種建筑類型的內在因素,如當時建造是提供給工作、居住之用的。

      1.3保存原來的建筑材料:鑒于革命遺址大多是土木結構,所用建筑材料是根據建筑結構的需要而選擇使用的,由此結構與材料的組合產生了建筑的藝術形式,并且合乎力學原理。它反映了建筑工程技術、建筑藝術發展的進程,反映了各種建筑形式的特點,原有的構件和材料是它的"本質精華"。

      1.4保存原先的工藝技術:要真正達到保存革命遺址的原狀,除了保存其形制、結構與材料之外,還需要保存原來的傳統工藝技術,在繼承傳統工藝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傳統工藝再生試驗對革命遺址修舊如故尤為重要。

      2革命遺址搶救性修補材料和工藝技術是保證其修繕的關鍵

      實地考察了革命遺址是夯土土木結構,主體材料,主要是木、土、磚、瓦、灰五種,木、土是天然材料,磚、瓦是經過人工加工而成,灰既是天然材料又有加工成份。墻體采用干打壘工藝技術,地面采用的是夯筑與表面保護工藝技術,木構件以榫卯相連接和拼合工藝技術為主。如何使革命遺址修繕工作在當前面臨傳統材料流失、傳統工藝技術失傳、修繕專業隊伍參差不齊的情況下順利進行,達到"修舊如故"的效果,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內容,我們提出如下思路:

      2.1夯土、生土

      2.1.1調查:以墻體、地面作為普查對象,調查其原材料的產地、構造形式、工藝技術。調查范圍以面、點相結合,進行實地測繪、拍照、細部調查,收集第一手原始資料。

      2.1.2病害調查與分析:對夯土墻體酥解和墻面開裂破損程度不同的多處部位進行無損檢測和多組取樣,夯土層各層次材料、構造、工藝,針對水、潮氣、鹽等是損害的主要因素,在土工實驗室進行現有夯土墻面的含鹽率、含水率、強度的試驗分析;表面損壞類型,例如來源于屋面滲透的污染、空鼓現象等。地面局部塌陷開裂、表皮脫落等是地面損壞的主要類型。與建筑結構穩定有關的,例如常見的裂縫,對其裂縫進行評估。

      2.1.3修復與加固材料的研發:在解決堵住污染源的前提下,研發使用傳統材料進行局部修復和加固,研發環保型適合于南方氣候并與夯土墻體或夯筑地面兼容相匹配的補強、加固新型材料。

      2.1.4傳統工藝再生試驗:傳統夯土墻體筑墻方法比較簡易,在兩塊固定的木板中間分層填入黏土,分層夯實,再用鐵锨弄平,然后用白灰抹平,形成墻體。這種工藝適合于整片墻體重建,要修復局部破損不合適,所以對傳統工藝的理解要與工匠有區別,要作定量指標的分析;以夯筑工藝為主的地面,其耐磨性是表面保護的重要指標,在做表面保護工藝處理時結合采用桐油加鴨蛋青這種現有材料;常見裂縫評估后采用補救措施的工藝,例如紐扣方式、灌漿方式等,在傳統工藝中結合合適的材料,如土的添加物稻草、草筋等,對原建的傳統工藝進行再生試驗。

      2.2木材

      2.2.1現狀勘察:以木柱、木梁、木構件作為普查對象,調查其木材類型、構造形式、工藝技術。以面、點相結合進行實地測繪、拍照、細部調查,收集的第一手原始資料作為確定修補方案的依據之一。

      2.2.2病害調查與分析:對木柱、木梁、木構件的糟朽、劈裂、蟲蛀空心、微生物和藻類的感染等破損程度不同的多處部位進行無損檢測。榫卯是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柱子、額枋、斗 、梁架等各個部分都是以榫卯相連接和拼合的,一些角梁、斜梁、趴梁、杠桿、斜昂、挑桿等方面的榫卯尤為重要,榫卯不固或隨意刪去,都會造成革命遺址的安全隱患;木構件與墻面銜接松動,木制品表面變色。而水、潮氣、鹽、蟲、微生物和藻類的感染等是損害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屋面、室外滲透污染源引起的。

      2.2.3修復與保存材料的研發:研發使用傳統材料進行局部修復和加固,研發木材清潔材料、防腐防蟲材料、修復加固材料,研發適合于南方氣候并與之兼容的表面保護與裝飾材料、抗菌材料。

      2.2.4傳統工藝再生試驗:結合構件的實際殘損情況進行榫卯工藝再生試驗,例如將不同的木構件以榫卯相連接和拼合的受力結構體系殘損現狀進行加固保護處理;對大梁或柱子等構件糟朽、劈裂的情況采用偷梁換柱、拼鑲補缺、墩接暗榫傳統工藝做法,在這些傳統工藝做法中對加固保護劑的研發在工藝上特別注重相容性、耐久性;堵住污染源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和傳統工藝相結合。

      3革命遺址搶救性修補的最終效果

      3.1可識別性:在可識別性保護技術研究上要注重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同時關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的研究及其現代應用,繼續拓展實物修復方法,修復中盡量保留其歷史紀錄,充分借助非實物手段來進行系統介紹和展示,以便人們正確認識革命遺址的信息。

      3.2滄桑感:保留其本體和周圍環境的"滄桑感"。 面臨著自然和人為兩種力量在改變著它的存在狀態,自然改變通常是漸變的,日積月累的,使其老化,呈現出歷史的滄桑感;而來自人為因素的干預,修繕時的徹底更新,或大規模的改造、添加,特有的歷史滄桑感蕩然無存!我們保護革命遺址的核心目的,就是通過對實物的保護,真實、完整地保存其歷史文化信息,盡可能久遠地傳遞下去。

      3.3排除隱患:建筑的各個結構構件、各種材料之間也已經"磨合"形成了相對穩定而協調的相互關系,缺損部分采用革命遺址原真性的材料,修復的過程除非迫不得已,應讓這種關系盡可能長久地存在下去。

      參考文獻

      [1]柴澤俊.修繕保護古建筑文物應予重視的幾個問題[J].古建園林技術,2011(3):12-14

      農村傳統工藝范文第3篇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振興;文化軟實力

      作為刻上深厚文化基因的傳統手工藝,折射出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目前,面臨不少保護與振興的困境,本文試論述之。

      一、傳統手工藝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困境

      (一)融資難

      目前,在傳統生存的這些手工藝一般都是小作坊,由于資金的匱乏很難在市場上有一個穩定的發展方向。基本上是自家攢下的錢,來維持手工藝的生產,融資相當困難。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民間手工藝的生產基本上集中在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決定了生產者的融資條件;另一方面,從政策上,傳統手工藝的資金輔助體系不完備,缺乏相應的政策及專項資金的支持。

      (二)銷路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產品技術的革新,但是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卻相對落后,民間工藝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種現狀直接造成了我國民間工藝很難找到常規的銷售渠道。有的只能在較小的范圍內進行直接銷售,有的只能通過關系進行介紹。

      (三)缺乏繼承人

      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的農民工涌向城市,因此造成了從事民間手工藝人越來越少,對民間手工藝發展感興趣的人也少之又少。傳統手工藝的人才供給危險日益加劇。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和存在制度性困境

      由于傳統手工藝本身的特點,傳統手工藝的保護缺乏有效的法律細則,并且存在支付不完善,體制不健全等多種困境,直接制約了傳統手工藝的振興,同時,科技和知識產權等現代制度沒有在傳統手工藝上得到很好的實施,更加劇了其邊緣化的趨勢。

      二、保護、傳承及振興傳統手工藝之對策分析

      鑒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筆者認為,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并振興必須多管齊下,樹立戰略思維,采取綜合措施,多方聯動,方能讓古老的手工藝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一)樹立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思想意識,開拓融資渠道在我國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的同時,我們要從思想上正確認識民間手工藝對推動區域化經濟發展,提高農村生活水平,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的重要意義。更新觀念,使人民增強對民間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認識民間文化的價值,提高民間手工藝文化的保護意識,增強人們傳承和發展民間手工藝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轉變思想,帶動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保護其特色文化;開拓融資渠道,擴大傳統手工藝的生產規模,實現產業化的發展。對于樹立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思想意識,就要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需要發展、需要繼承、需要科學;對于開拓融資渠道,就要向傳統手工藝的生產者提供優惠的貸款政策,建立面向傳統手工藝服務的金融服務渠道。

      (二)培養傳統手工藝的繼承人才

      如何走出傳統手工藝逐漸失傳的困境,必須加大投人力度和努力培養繼承人等方面狠下功夫。首先,當地應成立專門傳統手工藝的培訓組織,向年青人提供手工藝的技術培訓。其次,可以在技能學校中設置民間手工藝的專業課程,提高現代人對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度及學習意識。

      (三)建立現代化的營銷體系

      影響傳統手工藝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現代化的營銷體系的建立。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告訴我們,傳統手工藝的長久發展需要勾勒富有效率的現代化營銷體系。首先,實施品牌經營。日益進展的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使得品牌作為企業經營活動中一般不可阻擋的力量滲透到世界經濟的各個角落。而目前,我國傳統手工藝真正實施品牌管理經營的較少,傳統手工藝的特色文化沒有得到象征。因此,實施品牌戰略要進行傳統手工藝的品牌定位,將其推向市場,對其特點、品質、文化等給予明確的界定。其次,建立合理的營銷渠道。我國傳統手工藝的銷售方式滯后、渠道較少,與現代化的營銷渠道有著很大的差距。要想讓我國傳統手工藝走出民間、走向城市、走向世界、就要建立合理化的營銷渠道。

      (四)從政策上扶持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產業化

      首先,加強對傳統手工藝的非物質文化的立法保護,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能夠提供長期有效的保護措施。其次,要以政府為主導,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上對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產業化給予支持和投入,提升傳統工藝在的認知度,加快國際工藝產業化發展,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交流平臺和機制,使各國人民之間經常能相互了解和觀摩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國家的民族文化民間工藝。

      (五)加強立法工作,使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和振興走上法制化道路。法律是最具權威性的制度,是保護傳統手工藝最重要的一道紅線,只有將保護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給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讓那些優秀的傳統工藝后繼有人,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民族傳統手工藝。

      (六)持續不斷進行創新,為傳統手工藝的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民族傳統手工藝需求量的減少和市場的縮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自身缺乏創新能力,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推陳出新”。適者生存是永不變的規律。創新并不是讓民族傳統手工藝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面貌特征和原有內涵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作出一些創新的嘗試,使其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只有不斷地把蘊藏在民族傳統手工藝里的文化資源挖掘出來,創新發展,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產品,打造民族工藝品牌,才能使民族傳統手工藝得到更好的發展與保護。

      結語:

      文化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有其自身所處的不同社會語境。當代文化的生成并不意味著要全面排斥否定傳統文化的存在,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手工藝,根植于傳統文化,但是也要逐步適應社會與時代的新變化。如果我們能夠從不同學科,更多角度來關注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發展,相信傳統工藝文化理論將會逐漸充實,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之路也將愈走愈暢。(作者單位:安徽醫科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關于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的思考.高月紅,《甘肅科技縱橫》[J]2007第5期

      農村傳統工藝范文第4篇

      我園地處農村,周圍有廣闊的農田、清清的小河、密密的竹林、特色各異的農業科技園和各類水果實驗基地。我園充分開發這些鄉土資源充實我園的課程內容,創設我園的環境,設置各種區域游戲,開展各類教學活動,讓幼兒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一、利用鄉土材料,創設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環境有三種功能:1.體現幼兒園的園本文化;2.與幼兒能產生積極互動;3.有較強的審美功能。圍繞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分別選用了可操作的、有地域特點的、具有一定欣賞性的鄉土資源進行設計,通過師幼合作,加工成各種空間掛飾物和墻面裝飾物,布置幼兒園的大廳、走廊、通道、樓梯、玄關等各處環境,彰顯幼兒園鄉土文化特色。

      我園的空間掛飾物有黃油傘、葫蘆燙畫、版畫、竹簸箕、竹匾、斗笠、竹筒、鋪墊、稻草人、河蚌殼掛飾等,這些掛飾物都是幼兒在美術欣賞和手工活動中創作的。黃油傘畫是大班幼兒互相合作用各色丙烯顏料涂上去的,有的設計線條畫,有的設計對稱圖案,把這些作品倒掛于大廳,風情獨特。葫蘆燙畫是家鄉的一項傳統工藝,通過用專用的工具在葫蘆上刻畫,然后將一個個葫蘆懸掛在走廊中,一片茂盛的葫蘆園就展現在幼兒面前。

      我園的墻面裝飾物有草帽裝飾畫、木框畫、種子粘貼畫、竹筒插花等。草帽裝飾畫是幼兒用顏料在草帽上勾畫出不同圖案或色塊,然后進行組合,流線形粘貼在墻壁上,色彩艷麗,動感十足。竹筒插花體現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幼兒首先在竹筒表面打磨,然后用顏料或水彩筆在竹筒表面涂色或作畫,在竹筒中插入花草,裝飾在樓梯或通道中,風景優美雅致。在這樣濃郁的鄉土環境中讓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清風、明月、天籟的自然意境。環境創設讓幼兒體驗到成功,對幼兒愛家鄉教育有著廣泛的、深遠的教育意義。

      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開展區域游戲

      區域游戲又稱區角游戲,包括游戲背景、游戲材料、游戲內容。無論何種鄉土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具有強勁的生命力。“逛廟會”就是鄉土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揚,我們稱其趕交流會,每逢農歷初一、初十或節氣,周邊小鎮經常舉辦廟會,雖然地點經常變化,但形式內容大致相同,有賣農具、生活用品、服飾、百貨的;有玩雜耍的;有唱曲的;還有各類民間工藝、各類休閑等內容。每次廟會,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早早起床,有親自開車(以前是開拖拉機,現在騎摩托車或電動車)的,有合伙包面的的,路上車水馬龍。碰上周末或節假日,那可要喜壞農村的幼兒,場面更是壯觀,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趕交流已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文化,雖然現在的農村富裕了,條件提高了,但對千百年來逛廟會習俗仍舊津津樂道,逛廟會有其漫長的歷史淵源,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區域游戲中,我們便設置了“逛廟會”主題游戲,在這個游戲主題下分別設置了傳統工藝區和休閑表演區。

      在傳統工藝區中我們又分別設置了設計工作室、加工包裝間和產品推銷部。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相應的工作區間進行游戲。在設計工作室里,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原生態的鄉土資源,如:竹筒、竹竿、竹篾、蘆葦桿、蒲扇、籬笆、石頭、河蚌殼、螺絲殼、草帽等,并提供相應的工具供幼兒設計創作。

      加工包裝間是用于幼兒對創作的作品進行裝飾的場所,其中有顏料、水彩筆、各類質地的彩色紙,包裝成功后送到“產品銷售部”進行“推銷”。在這一條龍的鄉土游戲中,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情趣、思維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其體驗了人際交往和與人合作的快樂,體驗了自我創造的快樂。

      我們所提供的鄉土材料是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投放的,時間長了,幼兒對原有的鄉土材料便失去最初的興趣。這時,我們就要改變傳統工藝的游戲內容或根據季節的更替及時增添或更換游戲材料,如及時提供柳條、葫蘆、稻草、麥稈、苧麻、各類野草野花等。總之我們要讓幼兒保持游戲的興趣。

      休閑表演區有聊天室、垂釣坊、民間表演秀、民間電影院等,民間表演秀主要是表演當地的龍船調、抬花轎、玩龍燈、走高蹺、玩獅子、木偶戲等民間文化和民間游戲,非常具有民間特色,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拓展主題內容

      因地制宜,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陳鶴琴先生提出:幼兒園的課程要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靈活運用集體活動與個別活動的形式,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因此,我們充分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開展各類主題教學活動,讓幼兒的生活、學習領域延伸到自然、社會的廣闊空間,教學活動涉及幼兒園課程的各個領域。

      稻草、竹子是隨處可見的鄉土資源,我們對這些鄉土資源進行專題研討,自制了大量的稻草系列和竹系列玩具。如草鞋、草圈、草馬、草人、草墊、草筒、草屯、草辮、草飛盤,竹圈、竹竿、竹馬、竹梯、竹高蹺、竹扁擔、竹水桶、竹水車等體育玩具。我們利用這些自制體育玩具開展豐富的晨間鍛煉活動,兼顧幼兒身體上下肢等各方位基本動作的鍛煉,鍛煉內容趣味性強,有穿草鞋(單人和雙人)、騎草(竹)馬、套草圈、小熊挑水、巨人走高蹺、青蛙跳荷葉、跳竹竿、踩水車等。我園的這些晨間鍛煉內容曾代表南京市體育組在全市展示觀摩。同時我們還利用這些體育器械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有:“重走路”、“送信”、“小兔拔蘿卜”、“玩草屯”等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體育活動。其中我園大班“重走路”榮獲南京市第五屆好課評比一等獎,中班“送信”獲縣教育局好課評比一等獎,小班“小兔拔蘿卜”作為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在全縣展示觀摩。這些精彩的教學活動都是我園在“鄉土玩具的開發與運用”課題研究中經過數次研討和實踐產生出來的。

      農村傳統工藝范文第5篇

      這家小店名為“天水民間傳統工藝展銷館”,它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王占云,行銷全國各地的伏羲古琴就是出自這位老人之手。

      走進這間民間傳統工藝寶庫時,王占云老人正聚精會神地用刻刀精細地雕刻著古琴。當有游客進來欣賞他的寶貝時,他還會撥弄琴弦為客人簡單演奏一曲古樂。

      “年輕時跟著師傅走街串巷什么都做,在農村普遍就叫小爐匠,今天說來就是個多面手。”王占云來自天水秦安,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手藝人,自幼聰明的王占云十歲時就開始學習竹編竹雕技藝,弄斧掄刻刀就是他大半輩子做的事情。

      王占云的作品造型別致,深受歡迎,2011年榮獲“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殊榮,后來他卻搗鼓起了古琴。這也得益于他從小對樂器的喜愛,把自己多年積累的雕刻工藝觸類旁通地移植到了制作伏羲古琴上。

      王占云介紹說古琴在易經中就有記載,伏羲削桐為琴,結絲為弦,后人為紀念伏羲,將其命名為伏羲古琴,長度比一般的琴稍長。

      “時至今日,樣式、琴腔里面的工藝都沒有改變,不過今天人為的噪音污染太大了,原來的古琴上弦后可能聽不到音。”王占云說,通過把琴腔挖大改進,增大共鳴,也能聽到琴音。

      王占云告訴記者,雖然在天水各縣區做古琴的人有十幾個,但多是供自己和親朋使用,沒有作為商品推介。為了發展和傳承古琴,王占云有自己獨特的考慮。

      王占云制作的古琴選料講究,從制作雕刻、雕漆、陰干,制作周期長達一年。近年來,通過工藝創新,借助現代工藝打磨刨光,制作工期縮短了,而且成本和價格也大大降低了。王占云還專門開設了加工基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古琴制作之中,同時還帶了十多個弟子。

      “人們把古琴從伏羲廟帶回去,當做吉祥物掛在家里面,很受歡迎,一年能賣出兩百多件。”王占云說,這幾年伏羲古琴作為工藝品和收藏品被加以推介,已經受到越來越多普通游客的喜愛。

      對于如何保護傳承伏羲古琴,王占云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純手工好,這是片面的返古思想,手工搞下去,只會把古琴搞淘汰了。”王占云說,壓縮古琴的工序,利用現代科技,就能降低制作成本,變為普通人可以收藏的工藝品。

      從原來一年一件都賣不出去,到現在供不應求,這幾年的實踐讓王占云堅信古琴能發展起來,能走進普通人家。

      “它不僅是吉祥物也是工藝品,還有樂器的功能,有實用價值。”王占云說古琴原來只是樂器,但今天只有挖掘古琴的其他功能,才能讓它傳承發展下去。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区|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老熟女五十路老熟女bbw|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日韩欧美亚洲中文乱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欧|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