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血壓患者的心理指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社會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主要依靠手術,進過積極的臨床治療后,大多數患者都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由于患者不可能長期住院,因此他們心理護理、健康指導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患者將來的康復和生活質量。
1心理特點
1.1焦慮、暴躁、情緒不穩定的心理由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發病急、致殘率高,多數患者由健康變為偏癱,這一變故一時無法接受,使患者悲痛欲絕、性格怪異,導致不配合治療嚴重者有輕生的想法。
1.2對臨床治療康復信心不足的心理多數患者對康復程度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此時要穩定患者的情緒,幫助其樹立康復的信心,遵從醫囑,積極配合康復治療,使其盡早康復。
1.3對家庭人員的恐懼、不信任的心理由于家庭護理親人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使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及心理負擔,怕拖累親人又親人的放棄。
2心理護理
2.1以誠相待,解除恐懼、焦慮的心理耐心聽取他們的講述,給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維護他們的尊嚴,盡量滿足患者需要,使患者產生親切感、安全感,親人的關懷和需要使患者產生滿足和被需要感。
2.2穩定情緒情緒變化直接影響血壓的變化,在護理中應十分注意調節患者的思想情緒,愉快、樂觀才能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運用新的醫學模式理論宣教情緒調節可以治療疾病的道理。
2.3環境調節和飲食習慣環境和自身的調節對積極抵御不良情緒能產生良好的效果。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和個人喜好改變生活方式,包括增強日常鍛煉、忌煙酒、低鹽易消化的合理飲食。
3健康指導
3.1用藥指導指導患者按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向患者及家屬耐心說明擅自增、減、停藥可能發生的不良后果,向患者講解所服藥物的名稱、劑量、副作用,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指導患者在服藥時和服藥后多飲水(不少于100ml),防止藥物在胃內形成高濃度藥液刺激胃粘膜。讓家屬提醒防止漏服藥的發生。保持合理的用藥間隙時間,發揮藥物的最佳療效。
3.2康復訓練指導針對功能上存在的問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示范運動鍛煉的方法,活動順序由大關節到小關節,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速度宜緩慢,循序漸進,同時配合按摩,手法輕柔。鼓勵患者以主動運動為主,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相結合,隨著肢體逐漸恢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等。
3.3失語指導根據失語類型進行訓練,多聽廣播,多與患者交談,反復給予語言刺激。通過控制患者自己的唇、舌運動,練習發音,由單音到多音,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練習。康復訓練中告訴家屬要有耐心,對患者多鼓勵,使其增強自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
3.4日常生活指導居住環境要舒適,床單位設置盡量考慮到患者方便、安全舒適等條件。被褥松軟,厚薄適宜、枕頭軟硬、高低符合患者生活習慣,衣服宜寬松,吸水性強,便于穿脫。室內溫度適宜,陽光充足,定時開窗通風。指導患者做到生活有規律,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多飲水,保持大小便通暢。做好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發生,對骨隆突處經常給予按摩。訓練患者掌握腹式呼吸、深呼吸和適當咳嗽,防止肺部并發病發生。
【關鍵詞】 老年高血壓;社區;綜合護理干預
高血壓病是老年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現為體循環動脈收縮以及舒張壓持續增高的臨床綜合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齡化情況加劇,老年高血壓患者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1]。研究中對社區65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預、藥物干預、飲食干預以及運動指導等社區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對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性選擇社區65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0例,女35例,平均年齡為(65.4±8.7)歲,年齡段在38~79歲,病程在1年-28年,其中有18例患者合并腦血管疾病,3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平均收縮壓(160.0士11.0)mmHg,舒張壓為(97.0土16. 0)mmHg。
1.2 社區綜合護理干預
1.2.1 健康教育 社區護理人員應該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一起達到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2]。可以采取舉辦高血壓防治講座、發放宣傳資料以及使用一對一個性化的健康指導等方式將高血壓的發病原因及其形成臨床表現、常見的并發癥、常用降壓藥物原理、血壓的自我監測方法等知識進行宣教。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知識的認知度,提高患者自我防護能力。
1.2.2 心理干預 老年高血壓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病程較長可達數十年,長期受到疾病困擾患者必將產生煩躁不安,對服藥治療等產生抵制情緒,有時出現放棄的念頭,因此社會以及患者本身心理因素在高血壓的形成以及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社區護理人員應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調動患者治療主動性,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慢慢幫助老年高血壓患者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盡量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使患者盡量保持一個輕松、平和的心態。
1.2.3 藥物干預[4] 首先指導病人及家屬正確的服藥,引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給患者講解各類降壓藥的藥理作用、用法用量及不良反應,切忌亂用藥、隨意增減劑量、擅自停藥,使患者合理用藥;服用降壓藥時一般從小劑量逐漸增加劑量,達到降壓目的后改用維持量;對每一位高血壓患者應因人而異的個性化全面治療,降壓的同時治療并發癥;記錄老年患者服藥名稱、時間、劑量、避免漏服或重服;指導患者定期復查,并通過隨訪,電話交流等方式隨時了解患者服藥狀況。
1.2.4 飲食干預 高血壓患者要合理膳食,少食多餐。以谷物為主,攝食低脂、低膽固醇、低鹽的食物。選擇多樣化食物保證足夠的鉀、鈣鹽以及的攝入,富含鉀的食物有阻止血壓升高和血管損傷的作用,富含鈣的食物可以增強骨質,維持細胞的通透性[5]。富含粗纖維食物可以改善腸蠕動,避免便秘。多食水果、魚類、豆制品等易消化維生素多的食品,少吃或不吃動物內臟或腌制品。多飲白開水,忌飲咖啡、濃茶、可樂類尤其不要飲酒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少吃零食,控制體重。
1.2.5 運動指導 指導患者堅持適量有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打太極拳、慢跑、散步、跳舞、游泳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30min左右,以增強肺部供氧量,達到改善患者血液循環的目標,切記勿進行劇烈運動或長時間的過量運動。
2 結果
經過對社區65例老年高血壓患者10個月綜合護理干預,患者對高血壓基本知識的認識度從之前的47.8%提升到90.0%;患者的服藥依從度從56.5%上升到88.6%,患者血壓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有4例患者不配合社區護士的護理干預,血壓水平一直維持在高位,其中兩例住院進行治療。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推廣,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社區綜合護理干預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起到重要作用。社區護理使護理工作從傳統的病房擴展到社區和患者家庭,及時收集資料、評價效果,隨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給予患者恰當的指導與幫助,同時更體現出社區對老年人的重視與關心,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居民;通過一系列的綜合護理干預,不但提高了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遵醫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同時使血壓得到控制,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最終達到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蘇婉霞,楊春旭.高血壓病多因素社區干預研究進展[J].現代護理,2007,13(22):2112-2114.
[2] 臧勝楠.社區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影響 [J].健康必讀雜志,2011,9:130.
[3] 張連珍.淺談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求醫問藥雜志,2011,9(8):155-156.
【摘要】目的 探討高血壓患者的門診護理與觀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將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門診收治的12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僅進行用藥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運動指導,比較兩組患者4周內的血壓和心率的變化。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4周后的血壓顯著低于護理前,P
【關鍵詞】高血壓;門診;護理;觀察
高血壓是我國人群腦卒中和冠心病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血壓控制欠佳可并發充血性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冠心病、卒中、主動脈病等疾病[1],嚴重危害患者患者的健康。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還不容樂觀。為維持高血壓患者血壓的相對恒定,提高血壓控制的達標率。現對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門診收治的120例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方法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20例,所有病例符合200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的原發性高血壓標準。測定該組患者在服藥前的血壓值,正常情況下呈現收縮壓>140mm Hg及/或舒張壓>90mmHg;所有入選患者都要進行檢測,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排除嚴重的心、肝、腎疾病,合并其它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其他重大內、外科合并癥,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男72例,女48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55.3±4.2)歲,這些患者的病史從3年到20年不等,平均都在15.1±3.5年左右,這些患者的臨床表現有頭暈、耳鳴、頭痛、失眠,基本所有患者都出現了該類癥狀;另外,心前區隱痛、心慌、胸悶為主的表現有10例,心尖區Ⅱ級以上收縮期雜音,肢體麻木的有4例,情況較為嚴重。將這些患者分類后,得到分期情況顯示:有56例為輕度高血壓患者,有64例為中度高血壓。將該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高血壓分級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治療方法相同,采用卡托普利治療,12.5mg/次,2次/d,重癥高血壓患者將12.5~25mg卡托普利研碎后進行舌下含服,血壓下降后改為口服。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僅采用用藥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運動指導。⑴健康宣教:在門診就診期間及隨訪期間向患者介紹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包括發病原因、危險因素、治療方法,指導患者進行健康的飲食方式,以低脂肪、低熱量、低鈉、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少食多餐,不易過飽。⑵心理護理:加強護患溝通,告知患者心理因素對血壓的影響,主動與患者交談,糾正對高血壓錯誤認知和行為,傾聽其內心感受,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使患者保持一個比較平和的心態面對治療。⑶用藥指導:告知患者藥物的基本作用,服藥后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指導服用時間,注意按時給藥,嚴格按醫囑掌握藥物劑量和間隔時間。⑷運動指導:鼓勵患者平時多運動,宜采用強度較小有規律的有氧運動,強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80%,使肌肉運動達到一定的強度,比如散步、太極拳、競走、慢跑等[2]。
1.4 評價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及心率變化。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規定的方法進行血壓測量,患者由固定醫生使用立式水銀柱血壓計測量血壓,于同日休息15min后測測右上肢血壓3次,護理前血壓值采用停藥2周時3次血壓的平均值;分別于治療后1周、2周、3周上午8~10時記錄血壓值,每次測3次,取平均值,同時記錄心率。意觀察病情的變化和藥物的不良反應。化驗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電解質。
1.4 統計學處理: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結果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樣本T檢驗,卡方檢驗做計數資料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4周后的血壓和心率均顯著低于護理前,P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及心率比較
3 討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和飲食方式的變化,高血壓的發病率正在逐漸升高。高血壓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3]。尤其是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率及控制率均很低,且并發癥致死、致殘者仍較多,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多發病。就目前而言,我國面臨著艱巨的高血壓治療任務。我院門診在對收治的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采用的措施主要有: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和運動指導,健康宣教有未病防病,既病防變的作用,其在某種程度上可提高患者治療的已從性。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保持一個平和的面對治療,防止血壓波動過大,用藥指導能加強患者服藥的規范性,提高其用藥的自覺性。運動是非常有效的降血壓方法,其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夠防止病情惡化。結果顯示,綜合護理組的患者的血壓水平的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楊志峰,梁良.高血壓健康教育實施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09,31(l9):2672-2773.
[2] 安瑞,蘇玉鳳.老年高血壓病的預防及護理[J].黑龍江醫學,2005,29(3):227.
1一般資料
本中心對2011 年1 月至今, 建立了社區居民慢性病健康檔案, 由全科團隊按照《中心慢性病管理實施方案》開展工作,責任落實到人、分片包干到每個全科團隊,對所管的高血壓患者進行電話或家庭隨訪,免費提供咨詢等,中心現管理的高血壓患者有380人。其中男238例,女142例,平均年齡(66±6.5)歲,年齡36~82歲。
2干預方法
2.1膳食行為干預不合理的膳食行為不僅是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同時也是誘發高血壓病的主要影響因素如大量飲酒、高鹽高脂高膽固醇飲食。飲食控制方面指導高血壓患者少量飲酒,對鹽的攝入量,并現場用鹽匙示范指導煮飯者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在5 g以下,清楚告知高鈉攝入可以使血壓升高;指導患者控制高膽固醇如豬肝、動物內臟等及飽和脂肪酸如豬油、牛油等的攝入量;增加蛋白質較高而脂肪少的禽類及魚類而富含鉀、鎂、鈣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蔬菜。
2.2行為生活方式干預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血壓分類級別合理指導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動,限酒戒煙,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促進生活規律; 協助患者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和強度,活動強度以不感疲勞為度,選擇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太極拳、爬樓梯等;指導患者經常監測自己的體重變化,使體重指數最好保持在20~24。
2.3藥物干預告訴患者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作用及副
作用,先從小劑量開始避免一開始就用快速降壓的藥物,以防血壓下降過快引起不適,一定要自覺遵照醫囑服藥,不可自行增減用量或者突然更換藥物或停藥,強調堅持規律服藥的重要性,出現不良反應時應及時通知管理醫生,重新調整降壓藥物。通過健康教育講座集中向高血壓患者講解降壓藥物的分類、作用機制、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等知識,促進患者能合理用藥、解除顧慮。
2.4心理護理干預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長期服藥和改變飲食習慣后多數患者存在焦慮或者抑郁心理。當精神壓力大時,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遇事不急不躁,沉著冷靜,想得開,避免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如向親朋好友、向社區責任醫生等傾訴等來釋放情緒。社區護士對患者給予充分的理解 關心和鼓勵,給他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用開朗的心態面對現實,以保持血壓穩定。
2.5健康教育干預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最為重要,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電話隨訪、上門隨訪、音像播放、健康教育處方、黑板報和宣傳冊、高血壓病防治專題講座等。針對不同高血壓病患者采用不同教育方法,社區護士要反復耐心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以及高血壓對機體造成的危害,直到患者理解明白。做好血壓監測和跟蹤是控制高血壓的主要環節,社區護士或責任醫生在隨訪時教會患者及家屬學會準確測量血壓和記錄血壓值,告知自測血壓對控制高血壓重要性,他將對提高生存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血壓 干預 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5-02
高血壓是一種全球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農村高血壓患者年齡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部分患者血壓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為探討綜合護理對鄉鎮高血壓患者的作用,本文對60例高血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隨機選取我鄉經正規醫院心血管科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60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35~81歲,平均(55.4±7.4)歲。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0例,中學27例,小學23例,無文盲;Ⅰ期患者28例,Ⅱ期患者18例,Ⅲ期患者14例。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2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病情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
診斷標準按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規定的標準(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確診為高血壓,和/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物)。
1.2 方法。對高血壓患者在治療方案不變、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指定一名護士負責建立患者個人檔案,將患者基本情況、家庭地址、通訊地址、電話號碼登記入冊,制定高血壓護理干預計劃,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指導,內容包括:心理指導、高血壓知識、藥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膳食配制、運動指導。再由另一名護士通過每月舉辦知識講座,開設高血壓患者的熱線咨詢電話,印發高血壓知識小冊子,讓患者掌握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接受并配合長期堅持治療。發放用藥登記卡,通過電話,每2周隨訪1次,每月進行一次遵醫行為的問卷調查,了解患者在控制疾病方面的遵醫行為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提供幫助。了解患者的家庭情況與家庭成員交談,通過對患者和家庭共同實施健康宣教,讓家屬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和監督中,為患者遵醫提供家庭幫助,使患者不擅自停藥,濫用藥物,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1.3 評價方法。在護理干預前和干預半年后對患者評價:利用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評價內容包括心理干預、合理飲食、遵醫用藥、堅持運動、定期復查、血壓按時監測等。評價標準:優:完全遵醫;良:不完全遵醫;差:完全不遵醫。控制煙酒,評價標準;優:完全控制(戒煙酒);良:將原吸煙飲酒量成功減少40%~60%(周);差:將原吸煙飲酒量減少量小于10%(周)。
1.4 統計學處理。所獲數據輸入SPSS統計軟件,進行X2檢驗,問卷調查表全部收回。
2 結果
干預后高血壓患者各種遵醫行為人數明顯提高,其中堅持心理干預比率由87.1%升至92.8%、規律服藥者由34.7%升至81.9%,執行飲食治療人數比率由28.1%升至71.0%,堅持運動療法人數比率由43.9%升至74.7%,堅持定期血壓監測且血壓控制良好者人數比率由26.0%升至81.0%,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不同觀察指標變化情況[例(%)]
3 討論
3.1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高血壓病在我國發病率不斷上升。若患者認知水平不高,長期血壓控制不良,可引起各種并發癥,導致殘疾和過早死亡[2]。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發生、致殘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怎樣有效、安全控制血壓,減少高血壓的終末事件是原發性高血壓防治的關鍵。有資料表明血壓水平與心腦血管病發病率成正相關,降低血壓可顯著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病死率[3]。有效控制血壓不僅能改善疾病的預后,降低冠心病及腦卒中的發病率,也可以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本組資料顯示,通過合理飲食、遵醫用藥、堅持運動、心理和行為方面的綜合護理干預,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的正確指導、督促,可使患者對護理人員充分信任,調動患者遵醫積極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提高高血壓的有效控制率有顯著效果。
3.2 心理干預。高血壓患者缺乏自我管理和保健意識。高血壓病需要長期服藥。血壓才能得到控制。高血壓是一種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的疾病[4]。心理干預是護理工作的延續,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更有針對性[5]。對不同的個體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如采用理解、安慰、幫助、鼓勵、支持等措施,也可通過放松療法、傾聽音樂、興趣培養等心理治療。引導其以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給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本組顯示:實施心理干預后患者血壓得到很好的控制,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發病率有明顯下降,表明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大有提高。
3.3 運動指導。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缺乏體力活動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體力活動是獨立的降壓因素。此外,體力活動還有鞏固藥物降壓效果的作用[6],指導患者根據自己的心臟功能、生活習慣、身體狀況來制定一些循序漸進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氣功、太極拳、慢跑等,以活動后不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眼花、血壓升高,脈搏加快等癥狀作為限制最大活動量的指征。
3.4 生活方式指導。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平日以清淡素食為主,限制食鹽攝入量,每日食鹽量不超過5g。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質,減少膳食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注意補充鉀和鈣,多吃蔬菜、水果及低脂肪的奶制品。強調少食多餐,避免過飽。對嗜煙酒者,鼓勵其戒煙限酒,男性每日的酒精量應少于20g,女性應少于10g。肥胖者勸其節食,控制熱量攝入,男性每日1100-1400kcal,女性每日1000-1200kcal[1]。
3.5 進行藥物治療監督與指導。農村許多患者由于對高血壓病的錯誤認識,存在著無癥狀就不服藥的情況。據統計,高血壓病患者能堅持規律性服藥并能控制血壓者為16.8%[7]。向患者和家屬強調堅持藥物治療與疾病控制的利害關系,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嚴密觀察服藥情況并記錄。
3.6 加強血壓監測并記錄。本組顯示:高血壓患者心理干預、規律服藥,飲食控制,定期血壓監測,堅持運動療法等遵醫行為人數比干預前明顯增多,進一步分析發現,農村堅持服藥較好比率較大的人群主要為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堅持運動療法較好的女性多于男性、堅持飲食療法較好的主要為退休工人、干部,雖然各項干預措施的實施在農村人群內各有所擇重,但總的遵醫行為大大提高,血壓控制尚可及控制不良比率大大降低,血壓控制良好比率大大提高。 總之,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的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知曉率顯著提高,不良生活習慣糾正,正確的生活行為方式逐步建立,血壓得到有效控制,取得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熹,許兵.高血壓病病人的社區健康教育[J].護理學雜志,2001,16(7):438
[2] 劉力生.高血壓研究100年[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4):243
[3] 鮑艷萍.健康教育與老年高血壓的關系[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5):534-536
[4] 劉桂芳,王敏.護理干預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護理雜志,2007,24(7A):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