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教育心理咨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存在的問題
1、觀念落后,重視不夠。盡管國家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對兒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劃(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學前兒童園工作規程》中就明確提出過“學前兒童園必須切實做好學前兒童生理和學前兒童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的認識還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即主觀上有高度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觀上只是部分地實現了學前兒童物質條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滿足。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兒所、學前兒童園的教師及學前兒童家長缺乏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知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分析和認識:(1)一些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把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用德育工作來代替,他們常常把學前兒童的心理問題片面歸為思想品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更多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被教育者認為是簡單的個人行為習慣,沒有從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和引導。(2)部分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們常常是借鑒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來進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沒有根據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
2、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雖然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科研水平因為國家的重視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的狀況并不樂觀,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還很少。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現代學前兒童教育發展的歷史還非常短暫,尤其是專門針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更為短暫,還不足以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同時,我國傳統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當了一種保姆的角色,這在客觀上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進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這些原因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學前兒童教育的現狀:無論是中等學前兒童教育學校,還是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有關學前教育的專業中,由于系統理論的缺乏而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個較低層次的水平上。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較高的理論要求與普遍的理論水平不高之間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體體現為,各個學前兒童教育的專門機構(包括各種形式的學前兒童園、托兒所及相關的學前兒童教育實驗機構等)用于指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內容分散、零亂、不能自成系統(大多穿插于其它內容中)的文章和書籍,甚至只是簡單地就近借鑒其它中小學或相鄰學科的經驗,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學前兒童教育師資方面的問題。從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學前兒童園教師,但是大多數學前兒童園教師的任職資格都不符合《教師資格條例》規定的學歷條件(幼師畢業以上)。由于缺乏扎實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他們常常對學前兒童心理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感到手足無措,不能對學前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矯治,也無法預見學前兒童心理可能出現的疾病并加以預防。
二、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樹立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念
學前兒童教育應著眼于學前兒童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培養,達成學前兒童體、德、智、勞、美的全面和諧發展。學前兒童不僅要有健壯的體魄,著重才藝的學習,還要發展生存的能力,樂于與人交往,行為統一和協調,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個能調整內在需要和外在壓力保持平衡狀態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個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環境系統
學前兒童的成長應該有一個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環境,主要是指以人際文化為主的人文環境。由于人文環境以“人”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與現實性、相互性與應答性,因此,作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與學前兒童的接觸最多、關系最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其次,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要把握好對學前兒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成長;不合理的期待(過高或片面的要求)則會導致學前兒童心理畸形發展。而且,學前兒童教師和父母對學前兒童的各種心理現象應及時地采取豐富多樣的應答措施,以預防學前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另外,間接的社會環境有時雖然與學前兒童不直接發生關系,但是它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影響也不容忽視。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質,加強學前兒童教師培訓工作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學前兒童的成長,教師是否具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學前兒童期是人格形成一個重要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可塑性也較大。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會影響一批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在一個情緒不穩定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也較多。并且一個人在學前兒童期形成的性格特點將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質,促使他們在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前兒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衛生方面的有關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知識,并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地運用到學前兒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艱巨工作。另外,還應對學前兒童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這不僅有利于學前兒童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還使他們能針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更好地促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地成長。
4、搭建學前兒童園與高校合作的橋梁
教育專家們認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的這種心態是可以培養的,而且應該從孩提時代就開始。
一直致力于兒童教育心理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咨詢研究中心主任仰頤副教授說,從兒童心理教育的核心角度來看,孩子們的“玩商”與“智商”和“情商”同等重要。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兩個方向,就像一個坐標系,縱坐標的核心是孩子的學習,橫坐標的核心則是各種能力的培養和健康的心理,兩者相互作用,就能共同構成孩子健康成長指數。
她認為,讓孩子們從小參加各種趣味體育運動,在玩樂和游戲中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可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也可從中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
摘編自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
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家庭問題,更是一個值得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也已經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的重要課題。因此,加強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究與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勢在必行。那么,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密切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筆者認為可以下三方面著眼:
一、關注留守兒童生活
現在普遍現象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后,其子女一般委托給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人照顧,更有甚者,極少數父母在學校周邊租賃一間房子作為孩子臨時的家,根本無人監護。這樣,留守兒童的生活規律、質量得不到保障。
為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在社區或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或留守兒童活動中心”,聘請有經驗的生活老師,科學、合理地安排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享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并科學指導,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讓他們盡快達到自立。“留守兒童之家”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添置諸如電話、電視、VCD、音響、象棋、撲克等必要的設備設施,讓他們業余有所玩,有所樂。讓每位留守兒童每周至少與父母通一次電話,與父母交流溝通,匯報學習、生活、思想情況,跟父母經常保持密切聯系,避免因時空距離造成疏遠父母,從而導致親情的缺失。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
留守兒童的學業大多成績平平,學困生比比皆是,優異者鳳毛麟角。為了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跟上大部隊,不落伍,任課教師在他們身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學時要精心設計,采取喜聞樂見的方式,始終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催發強烈的求知欲望。其次,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老師要牢記使命,通過調查了解,弄清留守兒童中不良的行為品質,然后對癥下藥,制訂出科學有效的策略,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再次,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老師經常深入留守兒童學習之中,了解他們學習的困難,并適時給以幫助,讓困難及時得到解決,不讓他們吃知識的夾生飯。
三、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各地教育問題的焦點與盲點,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本文結合實際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剖析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存在的深層原因,并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幾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教育
1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
1.1留守兒童數量多
根據2012年度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在農村,留守兒童大概在80%以上。留守兒童的父母其中一人在家的比率大概為68%,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比率為32%。因此可見,農村的留守兒童的數量是相當多的。
1.2留守兒童家務勞動繁重
巨相關調查資料表明中國80%的留守兒童在雙休日要做家務勞動;52%的留守兒童要在雙休日做飯,90%的留守兒童自己洗衣服。繁重的家務勞動使得本該學習和成長的孩子拷上了枷鎖,孩子的學習時間減少,勞動量增加,給留守兒童帶來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抑和阻礙。
1.3家長監護不能落實
當今留守兒童的監護中呈現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監護占大多數,無人監護占和其他親戚監護占一小部分的現象。其中隔代人監護,會由于心理代溝太深以及祖輩過度溺愛而導致無法正常溝通;親戚監護易由于小事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對于沒有人監護的兒童,使這些孩子心理沒有安全感,進而導致監護不能及時落實。
1.4父母親情淡薄
父母親情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根本元素,然而大部分留守兒童與家長的聯系較少甚至是沒有聯系,使得本該擁有的家庭血緣親情淡化。一些家長由于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這樣使得孩子內心就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
1.5學校教師的關注度低
留守兒童應該是教師關注的重點對象,然而當今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很多留守兒童在教學時間里很少與老師談話,甚至是交流,進而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出現課堂違紀,有的撒謊逃學,有的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的現象,個別留守兒童甚至對學校和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學習成績下滑較為明顯,輟學現象比較嚴重。
1.6留守兒童道德意識淡化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上也難以得到父母的引導和關注,缺乏道德養成教育和紀律約束,容易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一些留守兒童出現了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偏差,養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惡勞、亂花錢、擺闊氣等陋習,有的還染上吸煙、酗酒、打架斗毆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原因
2.1個人原因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引發教育問題的主要原因。農村的留守兒童心理大部分認為自己家窮,父母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不理解而產生怨恨情緒,容易形成自暴自棄的性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我封閉、性格孤僻、情緒失控、認知偏差,內心茫然等現象,使得很多留守兒童不愛學習,慢慢的荒廢學習。
2.2家庭原因
留守兒童的家庭大多都是父母不在家,孩子由爺爺奶奶等長輩撫養的家庭。這種家庭結構的缺失和不完善也就使家庭的功能不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2.3學校原因
農村學校缺乏科學育人的理念,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只對學習好的學生進行管理,而放棄對那些留守兒童的教育,這些因素都會使留守兒童輟學、失學。由于學校的各種條件比較差,不能很好地照顧到每個人,也不能真正的關心每個留守兒童,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這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2.4社會原因
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而導致農民家庭負擔過重以及我國對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這樣一來使得農村的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但因城市消費高,學費貴絕大部分父母出去打工無法帶孩子去城里學習,導致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在農村,“讀書無用論”盛行,處在這個年齡的兒童,生理和心理都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象的影響,對于不良的社會風氣會使孩子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
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3.1留守兒童自身要加強學習意識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取決于他們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愛好、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因此留守兒童自身要端正學習態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遠離網吧等不良場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學習自信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3.2父母應加強與孩子的交流
家庭教育在兒童的成長階段十分必要,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關心孩子的學習,支持鼓勵孩子,遇到問題及時幫助孩子,對于孩子的價值觀扭曲及時糾正,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取向。
3.3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起主導作用
3.3.1學校應該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應該為留守兒童安排專門的老師進行輔導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快樂生活,學校還可以多吸收些素質高、資歷高的老師來進行教學。
3.3.2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
教師應該掌握本班留守兒童的家庭的基本情況,提高監護和教育能力,主動和留守兒童的父母聯系,督促他們教育孩子,真正實現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教育。
3.3.3加強心理健康道德教育
學校應聘請專門的老師上心理健康的道德的課程,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讓留守兒童認識到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還可以設置心理咨詢中心,以便學生們及時咨詢,用于開導留守兒童,多與留守兒童交流,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相互溝通的平臺。
3.4社會上應改善生活環境和加強社會保障
社會應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的管理,對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等影響學生、誤導學生的不利因素嚴重打擊,并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舒適、安全、學習的良好環境。還應該建立留守兒童之家,招募志愿者,面向社會募集圖書等學習用品,籃球等體育設施,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通過組織渠道、新聞媒體、網絡等方式招募志愿者,從心理矯正、思想交流、學習輔導、物質幫扶等方面關愛留守兒童。
作者:樊倪 李英林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編寫組編.農民工保護知識百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
[2]謝良敏.農民工維權法規政策解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06).
[3]張雪筠.農民工與城市主體社會[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08).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156-01
留守兒童又被稱作空巢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常年在外打工,長期與父母分居兩地,無法得到父母照顧的兒童。在農村當中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出現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幾種特有的現象之一。這與我國不同地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二元化城鄉戶籍管理制度以及外出務工人員難以承擔孩子在城市中的各項費用有關。這就造成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形成大量留守兒童。
一、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情感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因缺少親人的關愛,在遇到情感問題時,得不到應有的引導與幫助,他們與外界接觸較少,因此常出現性格孤僻、對待問題態度偏激等情況,失常與周圍的同學打架斗毆,甚至會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習教育問題。留守兒童處于長期無人關注的狀態,他們在學校表現較差,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在家中更是沒有人監督其學習,尤其是隨著網吧在農村逐漸普及,很多留守兒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有部分學生為了湊足上網的錢,經常去敲詐一些低年級學生,由此引發出的一系列教育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3、道德教育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其道德品質的影響尤為突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就會模仿父母,父母的行為方式是孩子的參照。留守兒童因長時間無法和家長在一起,其行為缺乏應有的規范,在犯錯誤時缺少正確的引導,造成其缺乏是非觀念,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質。
4、生理教育問題。在中小學,生理教育一直是個難題。現在的孩子成熟早,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都想嘗試,但是又不知道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因此對少年兒童性教育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留守兒童教育對策思考
1、完善兒童信息管理制度。各學校應摸清留守兒童的數量并登記在冊,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在此基礎上,將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錄入信息管理庫,為統一管理提供基礎。
2、建立留守兒童學習指導制度。學習指導應以班級為單位,并為每個留守兒童分配任課教師。科任教師應認真備課、精心輔導、仔細批改,全面幫助留守兒童進行課程學習,讓留守兒童在遇到學習困難時得到及時的解決。
3、加強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對留守兒童重點進行《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使他們做到知法、守法。
4、全方位保障留守兒童的安全。嚴格學校規章制度,完善校園安全教育與監管,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一旦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出現任何問題,都應及積極處理并及時通知其家長和報告相關部門。
5、形成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首先要開展“師生幫扶結對”活動,在教職工中落實一批愛心爸爸媽媽,尤其是做無人監護或問題留守兒童的愛心爸爸或媽媽。對學生在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開展愛心幫扶,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變化,引導其形成良好的心態與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其健康成長。另外,還要開展“生生結對幫扶”。要動員、組織學校品學兼優的學生與重點留守學生開展“姐妹結對”或“兄弟結對”,“留守兒童手牽手”活動,通過同學之間的友誼來激發留守兒童積極向上的進取心,使其擺脫孤獨,與同學們更好的相處。
6、為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輔導。各校應結合實際建立“愛心驛站”,為留守兒童搭建心靈溝通、情感渲泄的場所,對其開展正面教育。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要求班主任每月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涉嫌違法的留守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7、建立“問題兒童”特別關愛制度。“問題兒童”在留守兒童中較為常見,是留守兒童的特殊群體,學校應注意研究其品德、行為、學習等特殊心理現象,并針對一些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利用“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室”、“愛心驛站”,配備必要的專門設施,并選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專兼職教師,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8、促進留守兒童的心情交流。通過“校訊通”平臺、留守兒童親情電話以及電子信箱,讓學生家長與孩子定期保持聯系,督促“留守兒童”與家長每周通一次電話,每月一封書信,每年見一次面,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班級要向留守兒童的家長公布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增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聯系。利用電話、家訪等指導家長或臨時監護人掌握與學校和兒童溝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兒童的水平。
9、完善留守兒童教育考核評估體系。為保障強學校幫教留守兒童工作的有效性和長期性,學校要對師生的結對情況過程跟蹤和結果的評選考核,學校積極研究科學考核評估的辦法,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評制度,定期對學校和教師進行考評,作為獎優罰劣的重要依據。
10、為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教育培訓。學校應利用好學校的育人功能,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培訓、并利用節假日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的契機,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匯報會等,加強對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他們明確科學的教育方法,轉變其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促進家校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