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護理專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實習生;護理專業;心理輔導;對策研究 護理專業學生參加臨床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融合書包理論為技能的必經過程,這是臨床護理專業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這也是很特殊的一個時期,學生第一次走出校門,必然面臨實習時出現差錯事故、語言不通、病人死亡、所學知識不能滿足病人及家屬需要等各種前所未有的問題。為此,做好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對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實習任務顯得尤為重要。
一、護理專業實習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 學習生活環境變遷帶來的焦慮心理。參加實習意味著學生獨立走入社會第一步,實習醫院對他們而言是個陌生的環境,在這個學習環境中,她們雖然有醫院的帶教老師的指導,但如打針、值夜班、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等大量的工作要自己去完成,甚至要獨當一面,這種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遷給他們帶來較大的焦慮感,甚至有的學生會無所適從。
2. 實習工作帶來的畏懼緊張和自信心不足心理。護理專業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基本是護理理論知識,實際操作相對較少,但是理論與實際操作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且護士對患者做的每項護理都包含著一種可能存在的傷害,操作得當,對患者的康復會起到促進作用,反之不但不能給病人減輕病痛,甚至會帶來傷害。因此這個時候,作為護理專業的實習生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很多學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從而容易產生緊張、畏懼心理,也害怕護理技能操作失誤而受到帶教老師的批評,更害怕操作不熟練引起患者的不滿。
3. 實習過程中的人際關系帶來彷徨感。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人際關系比較單純。但在醫院實習過程中他們就要面對實習的同學、帶教老師、值班醫生、病人及病人家屬等多方面的人際關系,而且這些人的性格、文化層次、社會地位都不相同,在處理好這些人際關系時候,很多實習學生內心都有彷徨感,甚至想逃離眼前的實習單位環境。
4. 就業方面帶來的困惑感。目前社會就業大環境形勢整體比較嚴峻,特別是就業存在的文憑歧視現象,對于只有大專甚至是中專文憑的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就業前景并不樂觀。同時,他們通過在醫院實習,親身體會到從業環境不是很好,護士地位不高,卻干最臟、最累的活,還有是醫患關系方面的壓力等等,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對今后的就業產生比較大的心理困惑。
5.語言等其他因素帶來的無助感。語言障礙是外地實習護生常見的壓力源。語言障礙會導致護患溝通、師生溝通的障礙,這讓他們覺得很無助。同時一些實習護生由于本身的醫學知識、溝通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在醫院親眼目睹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療、目睹病人的死亡和痛苦面容時,內心會覺得無助,甚至恐懼。
二、加強實習護生心理健康輔導的對策
1. 用疏導法正確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問題。心理疏導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通過解釋、說明、溝通等方式,疏通人們的心理障礙。針對大部分的護生,我們要教育他們并使之明白實習期間碰到問題、難題是必然的,這也是正常的。如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一些學生實習期間害怕動手操作,極端的就干脆放棄動手操作,這是不能達到實習的目的,永遠也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才。
2. 加強實習前的指導,扎實開展好實習前的培訓。一是要加強護理操作技能培訓,使學生順利進入實習生角色。在實習前,我們要對重要的操作技能實行老師和學生一對一的考核,如對靜脈穿刺、青霉素皮試液的配置等實習內容要加強訓練,同時要及時點評,以加強學生的操作熟練程度,使學生順利進入實習生角色。二是要通過舉辦實習專題講座,堅定學生信心。在學生實習之前,我校每年都請有經驗的老師講解護生在實習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如聘請中心人民醫院的護理部主任,護士長到學院來舉辦講座,詳細介紹醫院及各臨床科室環境、規章制度、醫療設施、各科護理特點等,講解同學們到實習單位應該注意的問題。同時還請了實習結束即將畢業的學生做現身說法,打消實習前的顧慮,堅定護生完成實習任務的信心。
3. 結合實際召開座談會,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如實習護生的心理問題較集中,我們可以分別召開帶教老師及護生座談會,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及時對癥下藥。學校層面要和醫院加強溝通,要求帶教老師與實習護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態度是友好、接納,在生活上關心、體貼,盡量合理排班及安排工作。同時也要為護生創造暢所欲言的場所,釋放他們的心理壓力。
4. 教育引導實習生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加強院校溝通交流,鼓勵實習護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醫院的文體活動,體現自我價值,增強自信心,激發進取精神,緩解心理壓力。要求醫院加強做好實習生的人文關懷這項工作。
5. 加強實習前護生心理輔導的針對性。近年來,隨著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醫療糾紛的增多,加上媒體對醫護人員遭受人身攻擊以及職業損傷案例的報道和渲染,使學生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崗位充滿了恐懼感。這需要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如加強正面教育,養成學生健康心理習慣,立足實際開展好挫折教育,培養學生耐挫能力,再者要密切師生關系,加強情感疏導。此外,要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技巧,幫助外地實習護生盡快克服語言障礙,增進師生關系、護患關系等。
6. 加強就業心理輔導。立足實際,指導學生對自己現有的就業心理進行全面剖析及定位,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講解就業應試內容、程序、技巧及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等,鼓勵學生樹立信心,走向成功。也可以開設就業形勢指導課,請知名人士做專題講座等,緩解學生就業的焦慮心理。組織畢業的學生現身說法,激勵學生”學必有所用”的就業信念。
參考文獻:
[1]羅仕蓉.護理職業能力教育對護理實習生職業興趣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0):14
【關鍵詞】早期接觸臨床;護生;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靈魂[1] 。護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一門應用性學科,但目前我國較陳舊的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導致了基礎與臨床教育的嚴重脫節。因此, 如何幫助和指導護生實現從學生到臨床的過渡與轉變, 提高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是搞好教學的關鍵。為此,我們采取院校結合進行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1級3年制護理學專業高職8、9班共121名護生為對象。其中女生113人,男生8人。年齡19歲~22歲(19.1歲±0.5歲)。均為全國高考統招生,學制3年。
1.2 實踐教學組織:采用早期接觸臨床教學實踐方法,將理論課、校內實驗課、病例討論與臨床實地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根據《康復護理學》教改計劃及新疆省某三甲醫院的實際情況, 為課外實踐活動開放的臨床科室定為康復科及康復理療室。進病房的時間安排在雙休日全天。圍繞教學目的開展教師示范法、具體案例討論法等不同方式進行教學,使理論授課與臨床體驗緊密結合。學生被劃分成小組,每組10-15人, 每周兩個半天,共9周.科室護理總帶教為帶教老師在每個教學內容中都配合相應的臨床實地體驗課,先分組進行操作演示,學生模仿,指導教師給予指導,進行點評分析。帶教老師選擇一些典型病例,真實展現臨床實例,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臨床示范教學。結合“康復護理學”教學,熟悉康復護理操作技術,以鍛煉護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為主要內容。
1.3 效果評價:在康復護理學課程結束后, 采用問卷調查法, 在參考文獻的基礎上, 自行設計早期接觸臨床實踐教學問卷,對121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問題均為封閉式問題,內容包括專業思想、臨床思維能力等共8條.發放調查表121份,收回121份,有效問卷119份 回收率100%,有效率為98.3%。
2 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詳見表1。結果顯示,75.6%的學生非常喜歡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法,其中激發學習動力與激情、提高臨床溝通能力、鞏固已學知識和技能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臨床思維培養、提高分析、判斷能力與技巧、對將來的應用有所啟發的認同率在50%以上,6.7%的學生不喜歡, 7.6% 的學生認為不能激發學習熱情和動力。
3 討論
3.1 早期接觸臨床使學生加深對康復護理專業的認識
康復護理工作是康復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 對康復護理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要求越來越高[2]。我們在該課程中實施“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方法, 希望能培養提高護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與技巧。本研究通過院校聯合,進行“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改革嘗試,結果顯示:92.4%的學生認為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法對將來的知識應用有所啟發,88.2%的學生認為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法有助于鞏固專業思想,58%的學生認為此法能明顯激發學習動力與激情。由于護理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質要求護士必須時刻守護在患者的身旁, 這一過程是乏味和重復的,易使人產生厭倦、焦慮的情緒,影響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早期接觸臨床使學生較早了解到自己的職業特點, 能夠處理學習與職業的關系, 提高自我能力。學生經過課堂理論課的感性認識、實驗課的初步嘗試以及臨床的“身臨其境”,激發了他們渴望知識的熱情,加深了對康復護理學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對提高護理專業價值的認識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3.2 早期接觸臨床能提高護生臨床思維能力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模式仍是“基礎- 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法,出現基礎與臨床之間教學內容脫節現象。本研究采用基于《康復護理學》的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方法,使理論課時大大縮減,實踐學時在整個教學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經調查,89.9%的學生認為此種教學法的實施鞏固了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深化了課堂教學內容;97.5%的學生認為此種教學法的實施有助于臨床思維培養,由“理論到實踐”然后再由“實踐到理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較早地進入病區,較早地面對病人,幫助學生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新觀念,也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臨床知識的技能,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3.3 早期接觸臨床鍛煉了護生人際溝通能力
護理工作對象是人,作為服務人的職業特點決定臨床溝通能力是現代護理人員必備的重要技能之一,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也是影響護理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已能與病人成功溝通,59.7%的學生還能主動與帶教老師溝通,師生關系也比較融洽。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尤其是在進行各項操作時,能盡可能快地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操作的目的,了解病人的特殊要求和取得病人的信任及理解。帶教老師選擇一些典型病例,真實展現臨床實例,臨床帶教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適時點撥,再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啟發學生,將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開拓視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及臨床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海英,喻 田.麻醉專業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遵義醫學院學報,2007,30(8):67-68.
關鍵詞:高職 康復護理學 護理技能實訓 教學
1 高職護生開設《康復護理學》的意義
康復護理學是一門旨在研究傷病者與傷殘者身體、精神康復的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殘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復護理學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隨著社會的發展,康復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復護理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康復護理學以達到全面康復為目的,與其他康復專業人員共同協作,對殘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礙者進行適合康復醫學要求的專門護理和各種專門的功能訓練,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并使之重返社會[3]。
《康復護理學》涉及的知識面廣,對疾病本質的認識要求高,康復技術多樣性、復雜性等原因,致使教、學雙方都產生了一定的難度。護生初接觸時會感覺醫學名詞陌生,概念難理解,康復評定內容多而繁瑣,康復護理技術涉及人體的各個功能恢復,難以很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在進行康復護理技術實訓中,對康復護理技術操作記憶較零散,經常出現護生練習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統地聯系和應用,難以掌握在何時應用哪項康復護理技術,如何應用好康復護理技術,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與臨床工作實際工作脫節較大,對護生將來的實習有不利的影響。
護理學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現代護理知識和技能的高等技術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4],在校期間學習《康復護理學》,利于護生在將來的臨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復知識和技術,盡早介入康復指導,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時間,得到正確的康復知識,盡可能避免產生并發癥和后遺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傷殘者的生活質量,以較好的狀態回歸社會。
2 高職護生《康復護理學》護理技能實訓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讓護生掌握康復護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復護理技術及常見疾病的康復護理措施,突出實踐動手能力,我們嘗試用“案例討論-康復護理技術實訓-回顧總結”的方法對《康復護理學》技能實訓教學做了改革,效果明顯。現介紹如下:
2.1 以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設計實訓討論案例。
以“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為例,根據患者運動障礙3個時期,即遲緩期-痙攣期-恢復期為主線,融入共濟障礙、感覺障礙、言語障礙、認知障礙、心理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障礙、大小便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球麻痹、廢用綜合征、誤用綜合征等伴隨的功能障礙,為案例討論及實訓提供素材。
2.2運用小組討論法,組織護生對案例做分析,引導康復評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復計劃。
在對腦卒中進行康復治療之前、治療期間和治療結束時,都要進行必要的康復評定,即對腦卒中患者各種障礙是性質、部位、范圍、程度作出準確的評定[5]。將護生按每組10~12人合理分組,每組由1位教師負責組織帶領進行討論,將護生帶入特定的臨床情境中,形成真實的康復護理感受,加深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引導護生分析患者發病至轉歸各個階段的臨床表現,例如上述“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案例,要讓護生認識遲緩期、痙攣期、恢復期階段患者會出現的癥狀、體征,如共濟障礙、感覺障礙、言語障礙、認知障礙、心理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障礙、大小便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球麻痹、廢用綜合征、誤用綜合征等功能障礙的具體表現,在小組成員的探討中,分析、總結,使護生對該疾病有了個清晰的認識,分析存在的康復訓練問題,從而能夠運用康復評定方法,對各個時期出現的癥狀體征制定相應康復計劃。同時,也提高了護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實訓方法
仍以案例為素材,護生以小組為單位,應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變換扮演案例中的角色進行各項康復訓練。由于在案例討論的時候帶教教師注重啟發護生主動思維能力,引導護生對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模糊的理論清晰化,為護生進行康復訓練做了鋪墊。依據患者不同時期的康復計劃,分階段循序漸進進行康復技能實訓,把繁雜的訓練內容做了相應劃分,使護生在練習的過程,能夠區別患者病程各個階段所適宜的康復訓練項目,能夠準確完成相應任務。
實訓過程中,教師全程指導,輔以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關懷態度,體現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課程結束前,帶教教師召集本組護生,結合病案討論及康復訓練內容,進行課程回顧及小結,交流分享訓練時的心得體會,總結康復護理技術的最佳方法和時機,進而再次鞏固了理論知識,在“討論-實踐-總結”循環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護生感覺學習興趣得以提高,知識得以有效吸收,對康復護理技術的掌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高職高專護生的康復護理知識與技能的目的。
3 小結
通過“案例討論-康復護理技術實訓-回顧總結”的方法,在《康復護理學》技能實訓教學中,運用案例進行討論,指導實訓項目;根據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實施和體驗康復護理技術;課后再做總結回顧,形成了依據理論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的有效循環機制,使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護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掌握康復護理技術實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記憶,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于實踐,還能夠使實踐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提高護生的康復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水平,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護生學習效率和熟練應用護理技能的目的,為臨床應用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艷玲,楊信才,王彥.康復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2] 鄭彩娥,林偉,葉洪青. 我國康復護理的現狀與發展思路〔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3):266-269.
[3] 劉永兵,樊新霞,陳璐,王傳榮,王春秋,蔡雪嬌.烏魯木齊市社區護理人員康復護理學知識認知現狀與影響因素〔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70-72.
【關鍵詞】解剖學;養老護理員;關系;應用
養老護理是當前的緊缺專業,我院護理專業根據當前社會的發展現狀,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及學生將來就業的實際需要,在三年制護理專業高職生中開展了中級養老護理員培訓。在培訓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中級養老護理員工作技能都與解剖學知識關系密切,而學生理解和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本文把培訓過程中出現頻率較高和較易出現混淆的解剖學內容進行了歸納,希望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一、養老護理員培訓的社會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急慢性病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均壽命增長,我國2011年居民平均壽命為71歲,是解放前平均壽命的兩倍。《2010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公報數據均不包括港澳臺地區),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765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3.26%,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個百分點,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我國各級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老年福利事業的發展,逐步形成區縣、街道、社區三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和網絡,即三級養老網絡。旨在保證我國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保持愉快、健康的生活。但目前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是: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差、護理人員文化素質低、護理人員年齡偏大、專業人才培養不足,流失嚴重,人才嚴重不足,全國養老護理員約有2萬余人,但需求量約為1000萬人,缺口很大。因此提高養老護理員的數量和專業技能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二、解剖學知識與養老護理員工作技能的關系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也是護理專業學科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人體各器官的正常形態結構和相關器官的位置毗鄰。對于養老護理員來說,老年人在身體狀況和器官功能上與青壯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距,這就要求在老年人的護理操作過程中要動作輕柔、速度減慢、減少環境刺激等。中級養老護理員工作技能主要包括:1.生活照料;2.技術護理;3.康復護理和心理護理。生活照料主要包括清潔衛生、睡眠照料與疼痛護理、飲食照料。護理技術主要包括給藥、觀察、消毒、冷熱應用、護理記錄、急救技術等。康復護理和心理護理主要包括肢體康復、老年人閑暇活動等。養老護理員主要工作技能中各部分內容都與解剖學知識密切相關。
三、解剖學知識在養老護理員工作技能中的應用
1.生活照料
①清潔衛生:壓瘡護理要注意不同受壓部位不同。仰臥位:跟骨、尾骨、骶骨、尺骨鷹嘴、肩胛岡、枕外隆凸;俯臥位:髕骨、髂前上棘、肋骨、胸骨、下頜骨頦部、額骨;側臥位:內踝、外踝、股骨內側髁和外側髁、股骨大轉子、髂結節、肱骨外上髁、肩峰、耳廓軟骨。
②疼痛護理:內臟疼痛定位不準確的是因為內臟神經的傳入途徑比較分散,一個臟器的感覺纖維可以經幾條脊神經出入中樞,而一條脊神經又包含幾個臟器的感覺纖維。故內臟疼痛往往是彌散的,定位不準確,而且疼痛的傳導較慢。牽涉性痛產生的機理被認為是內臟病變器官與相關體表部位感覺神經元在脊髓同一節段,內臟病變的神經沖動可擴散或影響鄰近的感覺神經元而產生牽涉性疼痛。
③飲食照料:對于不能由口進食者,要采用鼻飼法提供營養。鼻飼法的基本操作就是插胃管術,具體方法是將胃管由口腔或鼻腔入路,經咽、食管插入胃內。操作過程中要注意食管的三個生理狹窄,第一狹窄位于咽與食管的交界處,距中切牙15cm;第二狹窄位于左主支氣管跨越食管處,距中切牙25cm;第三狹窄位于食管穿過膈的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40cm。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在胃管到達咽部第一狹窄時,囑病人作吞咽動作,吞咽時會厭封閉喉口,使食管上口張開,有利于胃管進入食管。成人一般插入胃管45-50cm,不宜超過60cm。
2.技術護理
①給藥:在眼部滴眼藥水時,將下眼瞼向下方牽拉,藥液滴入下眼瞼內,后用干棉球按住淚囊區,以防藥液流入淚囊。在眼部,淚道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其中,鼻淚管上接淚囊,下通下鼻道,長約17mm。因此,藥液如果進入淚囊,就會流向鼻腔下鼻道和咽部,經粘膜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癥狀。
②觀察:觀察操作技能包括體溫、脈搏、血壓的測量。其中脈搏測量常選動脈包括橈動脈(位于橈骨莖突稍內側,肱橈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顳淺動脈(位于耳屏前方顴弓根部)、頸動脈(胸鎖關節向上至下頜角與乳突尖中點的連線,甲狀軟骨上緣以上為頸外動脈,以下為頸總動脈的體表投影)、足背動脈(位于踝關節前方,內、外踝連線中點)。測量血壓常選用肱動脈(位于肘窩稍上方,肱二頭肌肌腱內側)。
③急救技術:A.出血種類:動脈出血(動脈管壁較厚,彈性大,含氧量高,表現為出血呈噴射狀,色鮮紅,出血量大);靜脈出血(靜脈管壁較薄,彈性小,含氧量低,表現為出血緩慢,色暗紅);毛細血管出血(毛細血管管腔很細,管壁薄,分布廣泛,表現為出血量小,呈血滴狀,常找不到出血點)。
B.止血部位:頭部出血(壓迫耳屏前方顴弓根部的顳淺動脈);面部止血(壓迫咬肌前緣與下頜骨下緣相交處的面動脈);頭頸部出血(壓迫甲狀軟骨下緣,胸鎖關節向上至下頜角與乳突尖中點的連線的頸總動脈);肩部、腋窩、上肢出血(在鎖骨中點上方的鎖骨上窩處向后下方壓迫鎖骨下動脈至第一肋);前臂、手外傷出血(可在臂中部將肱動脈壓向肱骨);手指出血(壓迫在手指根部兩側分布的指掌側固有動脈);下肢出血(壓迫腹股溝韌帶中點稍下方的股動脈);足部出血(壓迫踝關節前方,內、外踝連線中點的足背動脈)。
C.吸痰法:對于危重、昏迷及神志不清的老人,在進行吸痰時會因病人的牙關緊閉,出現吸痰管插入口腔、進入咽部困難。由于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之間可以經過第三磨牙后方的固有間隙相通,因此可以經過此間隙把吸痰管插入固有口腔而到達咽部完成吸痰。]
3.康復護理與心理護理
①肢體康復:A.上肢被動活動:側伸手臂與肩拉平(鍛煉岡上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三頭肌);手臂由體側上舉呈90°(鍛煉三角肌、胸大肌、喙肱肌、肱二頭肌、背闊肌、大圓肌、肱三頭肌);屈臂(鍛煉肱肌、肱二頭肌、肱橈肌);伸臂(鍛煉肱三頭肌)。
B.下肢被動運動:抬起小腿,托住足跟,呈水平線慢慢屈伸(鍛煉髂腰肌、股直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腓腸肌、股四頭肌);腿伸直,一手按住膝關節,另一手扳住足跟向旁扳動(鍛煉臀中肌、臀小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恥骨肌、股薄肌)。
②老年人的閑暇活動:醫療體操指導方法,與各關節運動密切相關。
A.起落呼吸運動(肩關節屈和伸);B.左右畫圈運動(肩關節外展和內收,髖關節、膝關節屈和伸);C.展椿運動(髖關節外展和內收,肘關節屈和伸)。
綜上所述,解剖學知識與養老護理員培訓過程中的工作技能密切相關,掌握相關的解剖學知識及其在養老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對于提高養老護理員技能操作的準確性和目的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婧,郭秋月,蔣運.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培訓情況及建議[J].中外健康文摘,2011,11.
目的了解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的需求程度,為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構成及培訓要素提供依據。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256例康復患者進行抽樣調查。內容包括:①患者基本資料。②護士核心能力要素: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18個二級條目。結果康復患者認為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8個二級條目中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前5位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221例次(86.33%)、尊重愛護康復患者192例次(75.00%)、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188例次(73.44%)、心理輔導能力173例次(67.58%)、病區管理能力154例次(60.16%)。結論康復患者認為專科護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尊重愛護康復患者、康復護理技能、心理護理技巧、病區管理能力;軍人康復患者對專科護士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的要求均高于地方康復患者;年齡越高對護士交流能力、心理護理技巧要求也高;高層次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康復患者選擇病區管理、法律知識與倫理次數高于低層次文化程度康復患者。
【關鍵詞】
康復患者;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期望
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對創傷康復專科護士在康復團隊中的能力要求也逐漸提高。了解康復患者對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評價及期望程度,對完善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體系,培訓康復專科護士提供依據。本研究于2013-10—2014-12在我院康復中心開展了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及期望度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6歲,住院康復2周以上,意識清楚,能獨立或通過研究者幫助填寫問卷,愿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年齡≥80歲,有語言及溝通障礙,認知異常,意識不清。共調查256例,其中男196例,女60例;年齡16~79歲;軍人34例,地方人員222例;來自城市172例,來自農村84例;生活自理(ADL)程度:部分自理104例(2級、3級),不能自理152例(4級)。
1.2方法
1.2.1調查表設計①基本資料包括身份、職業、性別、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②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素包括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18個子項目。在文獻分析、專家咨詢、康復專科護士工作體驗質性研究[1]的基礎上,擬定創傷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測評量表。問卷一為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調查表,問卷采用5級評分法,每個維度按很重要“5分”、比較重要“4分”、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統計得分,問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需求程度越高;問卷二為子項目調查表,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維度包括熱愛康復護理事業、尊重愛護康復患者、服務意識及責任心3個子項目;理論水平包括康復護理理論、康復專科知識拓展2個子項目;技術水平包括康復護理實踐考核、康復治療前護理評估、康復治療后護理干預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培訓帶教能力、心理輔導能力6個子項目;溝通協調能力包括應急處理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病區管理能力、法律知識與倫理、評判性思維能力5個子項目;專業發展能力包括患者滿意度、臨床科研能力2個子項目。18個子項目由患者根據自己意愿選擇,可以多選,結果統計每個子項目被選的總人次數。
1.2.2調查方法由人力資源部成員發放問卷,如有疑問,由發放問卷人員當場解釋,問卷當場回收,進行統計。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各維度認知情況(表1)康復患者對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康復患者對康復護士核心能力各項期望程度的選擇情況(表2)
2.3其他通過方差分析得出:性別、地域、ADL自理能力患者對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期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身份患者對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為軍人高于地方患者(F=5.68,P=0.02;F=4.09,P=0.03;F=5.70,P=0.02);不同年齡患者對協調溝通和尊重愛護患者能力的重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55,P=0.03;F=3.46,P=0.02);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對病區管理能力、法律知識與倫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70,P=0.02;F=3.50,P=0.02)。
3討論
3.1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程度差異性分析本調查顯示,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5個維度,18個子項目中,協調溝通能力選擇最多為221例次,占86.33%,說明良好的溝通技能是患者高度需求,也是融洽護患關系、創造良好康復氛圍的基礎,而且溝通中的互動使護患之間互補、互諒,減少護患糾紛,后續治療護理得以順利進行[2]。這與蘭美娟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對尊重愛護康復患者選擇占75.00%,對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選擇占73.44%。分析認為住院康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殘疾,自理能力受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同時對康復效果期望值高,護士的尊重與關愛,可建立患者康復自信心。對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需求程度,說明專業技能是專科護士應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業務能力。康復治療前的身心準備及治療后出現的問題解決,是減輕患者痛苦、最好發揮康復治療效果的有力保證。康復護理研究對推動康復護理學科發展,提高康復護理質量具有重要作用[4]。徐少波等對護士核心能力研究進展進行闡述,評判性思維包括質疑、分析、綜合、解釋、歸納、演繹、推理、創新等[5]。本體系專業發展能力子項目中,納入了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本調查結果顯示,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選擇次數為最低,分別為23.83%和17.58%。分析原因,從患者角度看,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概念比較抽象,與患者康復沒有直接關系;尤其科研選擇,與專家意見差異較大,說明專家更多重視的是專科護士特有的分析、推理、創新等能力對患者的影響,而患者關注的是康復護理效果,通過直覺作出選擇,兩者差異并不沖突。患者對科研選擇多于評判性思維,可能是由于康復中心最近幾年科研意識較強,成果較多,又被評為“全軍研究型科室”,各項宣傳報道、接待參觀學習團隊較多,且科室濃厚的學習氛圍、病例討論與會診查房等行為對患者有直接的影響。
3.2康復患者一般資料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的差異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基本資料包括身份、職業、性別、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身份、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期望有差異。不同身份患者對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期望有差異,軍人患者高于地方患者,分析認為一是該項目描述比較抽象,二是二者對條目內涵的理解和關注程度不同,地方患者更多關注的是技術、費用等真實體驗,而軍人患者除了目前康復效果的需求,還會考慮專科治療護理效果的間接、長遠影響,對軍隊康復學科發展及護士綜合水平有一定的評判能力。對于協調溝通和尊重愛護患者能力,蘭美娟等[3]研究認為,老年患者有更多的與醫務人員交流期望,且年齡越大期望值越高。本研究顯示,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對護士的溝通交流和尊重愛護期望越高;這可能與這部分患者長期住院,缺少信息來源、獲得信息的能力較弱,對關愛、尊重以及康復醫學知識的需求更迫切有關系。良好的護理行為是提高護理質量和為患者提供最佳服務的關鍵[6]。在護士核心能力要求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認為法律和倫理實踐是護士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5]。創傷康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和殘疾,殘疾者往往會有自卑感,所以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力顯得格外重要[4]。專科護士的倫理道德、法律觀念以及創造積極的康復環境,可促使康復患者恢復功能、回歸社會、體現生命價值。本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越高對專科護士法律知識與倫理要求也高,認為這與文化水平有一定關系。患者對護士病區管理能力的選擇排序(第5位)與專家意見(第18位)差異較大,分析認為二者關注角度不同,康復患者住院時間普遍較長,均在3個月以上,除了對康復治療護理需求外,對住院舒適度、生活方便度、住院環境等要求較多;而專家關注的是護士在康復環境安全中的作用。
4小結
目前,國際上對專科護士核心能力上沒有統一概念,但都關注了核心能力的多元性,在重點關注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對態度、自我概念和價值觀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求,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強調關愛、倫理、負責任的態度和價值觀對護士的重要性,認為法律和倫理實踐是護士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我國于2003年,提出了中國護士的核心能力。護理界也存在不同見解,專家大多傾向于從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來界定護士的核心能力[6]。本研究調查的核心能力項目,是由我院康復中心依據國內外康復護理實踐和專業發展情況構建,通過函詢我國軍隊和地方康復機構管理者和相關學術專家形成的核心能力體系標準,不等于康復患者對護士的能力期望。通過對住院康復患者調查得出結論,康復患者認為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尊重愛護康復患者、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病區管理能力、服務意識及責任心、應急處置能力、熱愛康復護理事業、健康教育能力、康復護理實踐考核、患者滿意度、康復治療前后護理評估、康復專科知識拓展、康復護理理論、法律知識與倫理、帶教能力、臨床科研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建議將患者的需求作為康復專科護士培訓的加強要素,從而提升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以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實際需要,不斷提高康復護理質量,更好地促進康復護理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靜,薛蓓蕾,馬修堂,等.創傷康復專科護士工作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雜志,2014,31(11):29-31.
[2]馮佳,俞申妹.流程化溝通方式在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8):696-698.
[3]蘭美娟,孟羽飛,王淑卿.患者對護士執業能力期望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7):878-880.
[4]鄭彩云,李秀云.實用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8,74.
[5]徐少波,葉志弘.護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構成要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6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