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家思想義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孔子;孔子思想;儒學;倫理概念;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1-0127-01
一、追求禮樂的一生
1.學習禮樂(15歲)――原因:(1)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禮崩樂壞”;(2)“周禮盡在魯”。
2.講學收徒(30歲)――創辦私學,廣收學生,傳承仁和禮。
3.從政生涯(51歲)――官:魯―中督宰――司寇。
4.周游列國(54歲)――政治主張未被采納,原因:諸侯爭霸,崇尚武力,輕視禮儀。
5.獻身文教(68歲)――孔子曾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
二、開創儒家思想
1.禮(孔子思想的目標)――禮是政治概念。
(1)禮的含義:西周實行對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嚴格規定的一套宗法等級規范制度。
(2)關于禮的做法:“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規范,從而形成西周時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時天下動亂局面。
(3)評價:①積極――穩定社會次序,鞏固統治,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②局限――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屬于倫理概念:
(1)仁的含義:仁者愛人,包含仁愛、關懷、體諒、包容等一切美德,為人處事的最高道德標準。
(2)關于仁的做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對政府向百姓課重稅,應“節用而愛人”(愛惜民力)⑶評價:①對于統治階級――“以德為政”(唐太宗、漢文帝、漢景帝),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②對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有利于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秩序。
3.中庸(調整禮和仁方法)――屬于哲學概念:
(1)中庸的含義: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處。
(2)中庸與仁禮的關系:①要實行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②中庸是劃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據
(3)評價:中庸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它要求執政者“執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實現和諧(“和為貴”)的價值目標。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孔子開創私學,讓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并使教育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變,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推動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
2.教學目的:――使學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終成“君子孔子“教學目的”注重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和服務社會意識,有利于社會發展;但重義輕利,不利物質經濟的發展。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言傳身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等)
4.教學內容:――孔子整理過的“六經”。“六經”成為封建社會的教科書。孔子思想也被整理為《論語》,成為儒家經典。
四、評價孔子
1.積極意義
(1)對中國:① 治上,成為封建政治的理論基礎(維護一統);②文化上,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有利于修身社建;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國古代教育傳統,保持文化連續性;(2)對世界:① 漢后,對亞洲,傳播先進文化;② 明清后,對西方,為歐洲思想家所啟發、借鑒;③ 當今,世界不少學者依然推崇儒學。
2.局限性
維護等級,不平等。
3.總評
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五、探究問題
第一:孔子及其學說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1.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2.大思想家:提出“仁”、“禮”、“中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3.大教育家:開創私人辦學先河,提出有教無類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4.大作家: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經》。
5.影響深遠: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第二:請你收集一下孔子言論:學習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個人修養:“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第三:討論: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為什么?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于約束和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關鍵詞:儒家思想;藝術設計;影響
中圖分類號:J505;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0-0186-03
一、當代儒家思想的變化和意義
“儒道同源”是我們對儒家思想比較廣泛的認識,然而,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比道家思想要深刻和廣泛得多。在中國,儒家思想長期占據社會統治思想的主導地位,而在新加坡、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儒家思想在其社會思想體系中也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我國在追求變革的途中,也曾經打出“打倒孔家店”的旗號,但隨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進而使儒家思想得以再度興起。而目前,受到西方文化等的沖擊,我國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也面臨著適應當代社會的境況,而經過一定階段的探索和發展,現在的儒家思想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意義,取得了廣泛的認可。
(一)儒家思想的要義
無論時代如何改變,一種思想的主流要義是應該保持其獨立性的。而儒家思想的要義中,貫徹始終的是“仁”,其次是“義”、“禮”、“智”、“信”。這“五常”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之中。而儒家思想的道德制高點則在于“中庸”。盡管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內涵和解釋方式呈現出多樣化、階梯性的發展,但是其核心內容仍然在社會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二)當代儒家思想的意義
1.當代儒家思想仍是人們道德體系的基石。盡管受到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的沖擊,當代的儒家思想仍然在大多數人的思想中占據基礎而又重要的地位,進而形成人們的思想道德體系和價值體系。而“仁”、“義”始終處于大眾道德體系的頂端,經過其自身的理解和演變,形成獨特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對其精神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
2.當代儒家思想仍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儒家思想所設立的行為標準并非遙不可及,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其在保持核心思想的基礎上,已經產生多重衍生意義,并且在保持其現實性的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因此,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或者遵循。例如,“誠實守信”的到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成為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
3.當代儒家思想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儒家思想一直保持著“兼容并包”的特征,面對異質文化的沖擊,其更加能夠“獨善其身”。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拒絕承認個文化主體之間的矛盾,而是使其能夠并行,進而和諧相處。站在較高格局而言,這對解決民族文化的沖突,構建和諧中國以及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中原地區主要的傳統藝術形態及其特征
從五帝時代開始,中原地區的文明就一直帶動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并且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筆筆濃墨重彩,期間發展起來的廣泛藝術形式,至今仍舊受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追捧和探索,并且已經成為了中原地區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原地區主要的傳統藝術種類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祖先努力與自然環境做斗爭的同時,將自身樸素的審美觀念與實際的生活需要相結合,并且就地取材,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產物,甚至有的藝術種類直到如今,仍舊讓人嘆為觀止。
1.中原地區的工藝美術資源。審美情趣的發展使依靠人民的實際生活體驗為基礎,并且使之與相應的技術結合,進一步產生精美的成果,繼而陶冶人們的情操。中原地區資源豐富,文化發展繁榮,自然風光秀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制造了許多的工藝美術產品。例如在瓷器方面,有洛陽的唐三彩、宇宙的鈞瓷;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朱仙鎮的版畫,將傳統的工藝設計與中國的豐富文化結合在一起,不僅具有很高的審美和欣賞價值,更具有較高的文化研究價值。此外,南陽的玉雕也是一門精美的藝術,并繁榮發展至今,據多方考證,開國玉璽“和氏璧”即出于南陽。中原地區也是青銅器的故鄉,青銅器的歷史比唐三彩更悠久,價值也更高,因而也越來越受到矚目。作為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其精品也出于中原,加之其上所雕刻的精美圖案,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除此之外,仍舊值得一提的還有淮陽的泥泥狗以及中原某些地區發展成熟的剪紙藝術、以及洛陽宮燈即彩燈藝術等。
2.中原地區的其它藝術形態。除了傳統的手工藝品等藝術資源之外,中原地區還有較多的其它藝術形態。例如從夏朝開始即形成一門藝術的舞蹈形態,從僅具祭祀性的舞蹈逐漸發展成為兼具娛樂欣賞功能的舞蹈,不僅受到了宮廷的重視和支持,也引發了出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個學派對樂舞的關注和評價,促進了中原乃至全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如今已經自成體系。另外,中原的音樂發展也時刻與文化和政治歷史等深刻結合在一起,具有是跟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原地區在服裝的裝飾方面,也發展了良好的藝術審美形態,例如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中的洛繡和汴繡等技術,其款式和圖案都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另外,服裝的飾品諸如“荷包”等,不僅體現了古代女紅的高超水平,更變大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以及人們之間美好的祝福。
(二)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主要特征
1.傳遞情感、折射民俗。無論是荷包還是剪紙,都傳遞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至今看來,仍舊充滿了弄弄的“人情味”。同時,這些傳統的民間藝術,也承載著傳播民俗的重要使命。其中的內同與神話傳說、時令節氣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其表達出來的形式則涵蓋了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等方方面面。無論是傳遞人與人之間美好而純粹的情感,還是表達對自然和信仰的敬畏和折服之情,這些傳統的工藝品無不向我們展示著曾在這篇土地上生活的祖先以及他們的勤勞品性、智慧以及樸素的審美。
2.結合了各個時期的文化特征。中原民間藝術的形式種類繁雜,內容豐富多樣,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主流文化都在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上得以深刻的體現。僅僅以一個小荷包而言,就能體現出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縮影。例如,荷包的形制千姿百態,顏色千差萬別,皆因使用者的性別、等級不同而嚴格分類,這是傳統儒家文化“禮”制中的尊卑、等級等的直觀體現。再者,以中原地區的傳統民間服飾而言,其中的裝飾圖案和款式設計都極力依照對稱和均衡的形式美法則進行相應的設計,體現了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而具有美好寓意的各種裝飾圖案,則體現了中華文化中以善唯美的純粹思想。
三、儒家思想對中原地區藝術設計發展的新影響
即使是在傳統的中原藝術表達形式中,其所在時代對其藝術表達的方式、效果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甚至其文化特征、情感、民俗等都直接作用于藝術表達的過程和結果之中,繼而展現出獨特而又別致的審美情趣,為后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范本和線索。而在當代,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推崇,儒家思想再次成為影響著大多數人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對于中原地區而言,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儒家思想發展和傳播的重要地區。新時代賦予傳統儒家思想的新意義勢必會對中原地區當代藝術設計的發展產生新的影響。
(一)對藝術設計理念的影響
設計理念是設計師對產品的概念等進行的構思,它直接體現在產品的設計成果中,并直接作用于產品的風格形成等。而設計理念的形成與設計師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聯系。設計師靈感的來源需要豐富的文化熏陶作為沃土,而儒學思想中的美學觀念運用到如今的社會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中庸”對設計理念的影響。“中庸”亦稱“中和”,是儒家道德體系中的重要標準,運用在藝術設計中,它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要求產品的設計效果與其周圍環境等具有較高的切合度,盡管設計需要一定程度的創新,但是其產品不至于太過標新立異,從而導致與其應用環境格格不入。同時,產品的設計理念應當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當中,每個細節的考量都應該收到足夠的重視,不偏不倚,從而達到完美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是針對外來的先進理念保持平和的態度。在面對外來的優秀技術時,既不盲目追求其新意而導致忘本,又不過分拘泥于中國傳統設計理念的限制進而使產品設計理念落伍,而是取兩者之精華,并經過自身的感受進行一定的融合,使二者之間形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有利狀態,進而呈現出極致、完美的效果。
2.儒家“仁”學思想對設計理念的影響。“仁”的思想,其本意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但是運用在藝術設計中,它主要體現于對設計理念的考量過程中人文思想方面的運用。一方面是“愛人”。無論是傳統藝術還是現代藝術,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其設計目的在于增加人類生活的方便程度,或者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因此,在有關的藝術設計中,理應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各個因素所能影響到的人文情懷,與細枝末節中展現“愛人”的良好品德,使其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另一方面,是愛自然萬物,以現代的理論而言,即為藝術設計中的環保理念,這是對自然界中生命的珍視和愛護,也是對其保持憐憫情懷。
(二)對藝術設計效果的影響
設計效果直接體現在產品的運用過程當中,這不僅包括對產品的實用效果的影響,也包括對產品的審美效果的影響,體現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其直接衡量標準就是大眾的購買度和認可度。
1.“中庸”對設計效果的影響。大多數藝術設計面對的消費者人群是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中層消費階級,其對產品的接受度和認可度直接展示了設計效果。中原的消費者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并且,由于自身購買力的限制,大多數群眾會選擇價格適中、質量適中的產品,既不愿承受更大的經濟壓力購買價格高昂的產品,又不愿降低自身的需求選擇質量較差的產品,這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間接體現。
2.儒家美學對設計效果的影響。儒家美學包含的方面極廣,傳統的儒家美學,以“仁”為本,將文化的智慧與藝術的審美充分結合,大氣而不標新立異,并于微小細節之處體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高度和諧。而中原地區的群眾深受這一影響,對產品的審美需求既不停留在較為陳舊的審美觀念中,又不盲目追求標新立異的方式,而是將智慧之美與產品的設計效果相結合,進而選擇既適于自身又落落大方的產品。
(三)對現代設計師的影響
對中原地區的藝術設計師而言,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植根的這篇土地,其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歷史可以借鑒和引用,同時其藝術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的主導思想在這里興盛和傳播,每一件傳統藝術品都充分體現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壓力也是十分重大的,資源的利用似乎已近極致,這對他們的創新性要求更高。
1.儒學思想幫助設計師保持平和心境。面對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層出不窮的藝術設計產品及其飛快的更迭和淘汰速度,如何抵抗這樣紛亂的干擾,而是關注于產品設計的本身,同時,保持自身特有的審美觀念,對設計師而言是一種重要的考驗。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面對壓力和誘惑,設計師保持自身的平和心境,專注于對設計的精確考量,不斷積淀自身的專業知識和修養,繼而拿出優秀的藝術產品,才能取得最深層次的廣泛認可,這也是儒學思想的積極作用真實的體現。
2.儒學思想幫助設計師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一個成熟的藝術設計師,必然有自己引以為傲,同時廣受他人認可的設計風格,這也是將自己及自己的成果與他人進行區分的重要途徑。而自身風格的形成,必然需要不斷的積累和創新。在保持自身風格穩定性的同時,追求其細節等方面的動態變化,并吸收相應時代和地域的特點,加以借鑒,進而使自己的成果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更久遠的流傳。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經歷了一定的發展變化,而中原地區的多種傳統藝術形式深受其影響,二者的結合對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封德平.儒家思想的當代意義及其現代性轉化[J].理論導刊,2014,(12):37-41.
〔2〕王曉予.中原民間藝術的地域表征與社會意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2):172-173.
〔3〕周冰.中原地區藝術形態的傳播與傳承[J].美術大觀,2013,(11):66.
關鍵詞:儒家化 古代司法 司法制度
一、法律儒家化的含義及起源
(一)法律儒家化的含義
傳統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封建法律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倫理規范融入法律規范,法律儒家化的過程由儒家通過立法、司法、法律解釋對法律逐漸滲透而展開,其結果是,儒家化的法律與宗法倫理沒有明確的界限,法律演化為倫理化的法律。豍
(二)法律儒家化的起源
儒家思想早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它的創始者是孔子,當時社會處于動蕩時期,舊的社會秩序全面癱瘓,孔子繼承了周公的禮治思想,主張恢復禮治,以禮治國。但是用“禮”作為社會規范在當時戰亂的時代顯得不實際。到了漢朝,儒家思想才又重新崛起,并成為統治者的主要思想。中國法律的儒家化運動由董仲舒等人發起,開始于兩漢時期,發展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隋唐時期。
二、法律儒家化在古代司法訴訟制度方面的表現
(一)法律儒家化在漢朝司法訴訟制度上的體現
從西漢中期開始,以經注律的法律解釋活動、引經決獄的司法現象蔚然興起,拉開了以禮入律、儒法融合的序幕。豎
首先,“春秋決獄”是儒家思想引入漢律的典型代表。“春秋決獄”是指利用儒家經典,特別是《春秋》中隱含微言大義作為司法審判的依據,其主要倡導者是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精華》中說:“春秋之聽獄業,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豏其意思就是說必須根據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豐
其次,錄囚制度。錄囚是封建社會由皇帝或上級司法監察機關或專差官吏,對在押犯進行審錄以及監督檢查管理的一種制度。錄囚制度化開始于西漢。錄囚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獄政,糾正錯案的效果。
最后,秋冬行刑制度。漢律還對行刑的時間作出專門規定,凡被處死刑的,立春后不得執行,待立秋后方可執行,即所謂“秋冬行刑”。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以“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行誅”。
(二)法律儒家化在唐朝司法訴訟制度上的體現
唐律實行“一準乎禮”的方針,即完全以儒家禮教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論依據,使唐律成為封建綱常法典化的典型代表,從而實現了“禮”與“法”的合一,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統一。
首先,唐律審判制度的完善。唐代承襲了以往的審判傳統,仍將“五聽”作為審判的主要形式,但對刑訊手段的使用,作了嚴格的規定:參與審判的各官,須辦理刑訊的手續之后,才能拷問案犯;刑訊必須用常行杖,拷囚不得超過三度,總數不得過兩百,中間不得換人行刑等。但對享有“議”、“請”、“減”等特權人物及老、少、廢疾者,禁止使用刑訊。
其次,死刑復奏制度。唐代死刑案件,通常先由中央有關部門復查,然后,報請皇帝裁定。貞觀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為由,改在京死刑三復奏為五復奏,即決前一日二復奏,決日又三復奏。豑死刑復奏的制度反映了初唐統治者“慎刑省罰”的思想。
最后,“用刑持平”精神的體現。從刑罰體系看,唐律采用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刑制較為適中。從死刑數目看,唐律比前期后代均有所減省。從量刑幅度看,唐律比秦、漢、明、清各律相對為輕。此外,唐律還有疑罪從輕的明文規定,較前后各代用刑更為客觀、慎重。
三、法律儒家化對司法訴訟制度的影響
(一)法律儒家化對古代司法訴訟制度的影響
今天的我們回首去審視歷史,法律儒家化對古代司法訴訟制度的影響是巨大的。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漢朝是法律儒家化的開端,將當時社會的法律和儒家思想相結合無疑是符合現實情況的,對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還確立了儒家經典的最高法律地位,確認了許多具有儒家精神的法律原則。消極的一面是當漢朝統治者對立法指導思想進行重大調整后,儒家思想對法律,尤其是對成文法的滲透并沒有立刻實現。因此,當遇到疑難案件,現行律文又不足以引用時,儒家經義便承擔起了法律的作用。
(二)法律儒家化對當今司法訴訟制度的借鑒
法律儒家化對古代司法訴訟制度的建設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歷史的發展中,也曾嶄露其瑰麗的輝煌。在當今的法制社會,筆者認為儒家文化仍然在影響著現在的司法訴訟制度。比如說,對老、殘、孕、婦女兒童等特殊人群,在司法制度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特殊保護。在司法制度追求程序正義的今天,還是要在堅持程序公正的基礎上和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相結合,使審判在人們的心中有一層傳統文化的鋪墊,讓司法裁決更被所人們接受。
儒家文化是世代相傳的社會積累,是中華民族性所系。儒家文化汲取其文化滋養,必須在深刻了解和拋棄封建司法訴訟制度的虛偽和腐朽的基礎上,拭去儒家傳統文化的積垢,整理其民族性的精華,以其增強我國司法訴訟制度的中國特色和促進我國司法訴訟制度的長足發展。
注釋:
豍于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頁.
豎劉紹云.儒家倫理思想對中國傳統法律的影響.山東大學理論學刊.2003(6).
摘 要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研究和學習優秀的儒家思想在當今的社會中,對大學生完善個人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儒家思想 現代大學生 教育 價值觀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儒家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其中的糟粕固然應該完全拋棄,但其中不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儒家思想對我們當下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校園仍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研究和學習優秀的儒家思想在當今的社會中,對大學生完善個人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現代大學生學習儒家思想有助于人格的自身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出發點是追求個體人格的完善。而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所謂的圣人是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人。但是,“圣人”的標準遠非常人所能企及,“君子”卻是人人都可追求的一種品格。《論語》中指出,所謂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在孔子的心中,道德教育的目標是成為君子。現代的大學生學習儒家思想,要追求高尚的氣節、凜然的正氣,要像君子一樣,做到“修己”,“安人”。君子以仁為根本,首先必須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其次要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和多種才能。那么大學生在實現君子的途徑中要反身內求,注重自身修養。“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凡事要嚴于律己,時時反思,如此“人皆可以為堯舜”。現代大學生要注意意志力的磨練在完善自我人格中的意義。做到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不弘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泛其身”。
二、學習儒家思想有助于大學生理想的實現
孔子非常重視立志的作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君子謀道不謀食……優道不優貧”。孟子與孔子一樣重視立志。他認為首先應“尚志”,就是要“居仁由義”,“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在強調立志的同時,還進一步闡述了他的“養氣”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志,無暴其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把“志”與“氣”結合在一起,以立志為基礎,養成大丈夫“浩然之氣”。宋代朱熹認為“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日: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王守仁亦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都充分注意到立志在強化個人修養心性的動機上的作用。作為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強調立志樂道的重要性,關鍵在于正確處理義利、生死等問題。作為君子,當個人利益與道德要求發生沖突時,為了保持仁的道德價值,實現仁德,他會自覺地犧牲一切。傳統儒家道德教育強調立志樂道,對于我國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三、學習儒家思想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
儒家認為,人應該有一種對自己負責的精神,要做到“仁者愛人”,這種道德的具體體現就是君子、仁人。而仁又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主要含義是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了“仁者親親”,指父母兄弟之間的血緣關系; “仁者愛人”,指血緣以外的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只有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親情之愛,才能進一步把這種愛傳達給社會上的人,推己及人,去愛別人,把仁由血緣親情之愛轉化成人與人的一般關系的準則。另外,儒家的“中和”觀,倡導“尚中貴和”理念,“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自覺化解社會矛盾,促進人際關系和諧有序發展。孔子從“泛愛眾”的仁愛思想出發,愛父母親人到愛別人,進一步延伸到愛萬事萬物,不僅關注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道德的關心從人的領域擴展到生命和自然,實現他的“天下歸仁”,形成合理的天人觀。“仁者愛人”,是中華民族人道主義或曰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它看到了人的價值,強調對人的關愛。現代的大學生學習仁愛思想又助于協調人際關系。現代大學生野應該學習傳統道德中的中庸“以和為貴”的原則,來緩解日后競爭中出現的人際關系的緊張。另外還有助于現代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建構和諧社會。要想成為有道德的人,不光要知仁,更要好仁、樂仁,要把仁作為自已的人生觀,以行仁為樂。傳統儒學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論進退窮達,人都不應該喪失求善之心,尤其身處逆境,更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這與資本主義社會中刻意追求物質享受的人生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與愛人和修身緊密相聯的是人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在傳統儒學看來,人首先應該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人而存在,故不能以自己的私利為滿足,個人的利益應符合家庭的利益,服從社會的利益。它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口號,修身、齊家是對個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作為一個有道德理想的人還應該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修身的結果就是培養“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午年的歷史長何中不斷發展、進步,就是因為擁有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廣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在他們的人生觀尚未形成之時,要加強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不僅要對他們進行仁愛思想的教育(仁愛思想在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具有超時空性),更應該對他們進行烏克思主義人生觀教育和職業道德、民族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內在精神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跨世紀人才,以便能擔負起四化建設的重擔。
四、通過學習儒家思想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儒學有很強的入世精神,主張積極參與社會,關心社會,把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德之不修,學之不柑,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優也”,以國家社會的命運為自己憂慮的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孔子追求“天下歸仁”的理想,把“仁”上升到一個理想的精神境界,“殺身成仁”,為了追求美好的社會理想,愿意以生命來換取。后來儒家學者進一步把孔子的人世精神,追求個人人格的完善和服務于現實、社會聯系在一起,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和國、個人與集體、個人和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傳達了中華民族千年深蘊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傳統儒家道德教育的優秀成果與我們力圖達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一致的、兼容的。傳統儒家道德教育,長期以來,影響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民彼此認同的思想文化紐帶,它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愛國主義情感。
五、儒家思想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的“和為貴”的人和理念,有助于現代的大學生協調個人和他人、個人和社會的矛盾,化解踏入社會后遇到的危機“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則多力”的和諧思想指要協調好各種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要和諧共處。“和”何以可能?孔子說:“仁者,愛人”。即孔子主張仁愛論,要求“泛愛眾”。這種普遍的仁愛能使我們現代得大學生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做到人和人之間能“和”。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指導人們要向君子學習,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與人和處。中記載子貢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孔子把“恕”看成是與人善處、保持人際間和立共存的基礎。“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與人”。可見,恕道是平等待人,推己及人,是濟人濟物之德,是人際間和立共存。孔子主張的“和而不同”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態度,該思想意味著相互差別的事物可以共生、和處。和處并不抹殺個體特性,有差別也并不意味著非要斗個你死我活。這正是倫理道德層面上的“和諧”觀念的基本要求,即主要表現為對社會成員保存普遍的尊重和敬愛,實現人際關系溫馨協調的倫理環境和道德氛圍。人際和諧團結不是沒有意見分歧和思想交鋒的一團和氣,而是通過不同意見的交流、對話、切磋、討論,從而達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協調統一、和諧互動。這就是所謂“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和諧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相互差別的事物在共處中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達到和諧。即使有矛盾,矛盾雙方經過沖突和斗爭,最終必定以“和”的方式解決矛盾。正如張載所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中庸》講“道并行而不相悖”也是這個道理。
總之,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加強大學課堂中的儒學教育,充分發揮儒家思想優秀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用,對大學生完善個人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烏恩溥.四書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潘光旦.中和位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高長山.荀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5]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關鍵詞:忠烈俠義;三俠五義;女俠;儒家思想;刀劍式愛情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三俠五義》對女俠的描寫雖是零星可數,但對于女俠的安排卻是十分精心的,女俠的每一次出現都無雷同與相似,圍繞“忠”、“烈”、“俠”、“義”的主題述說了每一個傳奇女子的英雄事跡。
一忠烈俠義,競展俠女之英姿
自古以來,女子都被視為大家閨秀,抑或說是籠中之鳥,人性中的各種欲望和情感都被封建禮教壓制著。剛烈,對于女俠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三俠五義》中雖以男子形象居多,但是也不乏烈女子。第三十一回中丁月華的出場便一展女俠的風范。話說展昭被丁氏雙俠相中,設計引丁月華出來會面。其中,丁二爺作為引子,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丁二爺進入閨房后,丁月華是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針”,但當丁二爺提到展昭將自家的湛盧劍貶得不成樣子,話音剛落,便將一直拽在手中的活計放下了,滿臉怒容。丁月華作為一女子,面對展昭的輕蔑,她是極度憤怒的,因為這觸犯了她的剛烈與自尊。比武剛開始,丁月華便毫不示弱,使出全身解數,展爺先前不過是“搪塞虛架”,后見小姐頗有門路,便開始認真對待,這一態度的轉變便是對烈女子最好的尊重。從展昭對其前后態度的變化,側面說明了丁月華的剛烈,博得了展昭的青睞。“閨中弱秀”一轉身變成了“女中豪杰”,也為這次“比武招親”、“以武會友”的善意的騙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俠”的概念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是“養士”之風盛行的產物。主人對“俠”以禮相待,結以恩義,俠客則感念主任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死相報。自唐傳奇中的荊十三娘、聶隱娘、紅線等后,俠女之俠屢見不鮮。
《三俠五義》第九十二回“虎姐妹”秋葵、鳳仙,也是功夫了得的俠女。她們偶遇押解艾虎的山賊,見山賊起了邪念,姐姐便“拉開架勢”,用鐵丸打破了山賊的額頭。在解救金太守時,鳳仙“拽開彈弓,連珠打出,打的小嘍東躲”,秋葵“兩膀有五六百斤的臂力”,“掄開鐵棒,兵兵梆梆一陣亂響,打的嘍四分五落”,一張一合,兩人配合極好,銳不可當。俠女多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看不慣惡人行惡,見不得好人受欺,救人于危難之際,解民于水火之中。后來,鳳仙秋葵在路上巧遇金牡丹被劫,便主動出手相助,并邀請她上臥虎溝避難。在牡丹不能走路時,秋葵又自愿背牡丹,絲毫不在乎自己是否受累。可見,女俠們遵照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逢人便拋一顆心。如此俠義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義”內涵非常寬泛、紛雜,劉坎龍認為,“對《三俠五義》影響最深的是儒家之義與民間之義”。[1]儒家之“義”,是一種規范制度,是民眾必須接受的一種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民間之“義”,也有多重意思。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如桃園三結義歃血為盟、拜天祭地的結義,也有不分青紅皂白的“江湖義氣”,這些“義”的含義在《三俠五義》中都有所體現,在女俠身上既不是“結義”,也非“江湖義氣”,而更多的是俠義,以及儒家思想中的道義。
《三俠五義》中倪繼祖剛上任先去私訪霸王莊,但不幸落入了霸王“馬強”手中,朱絳貞乃是舉人朱煥章之女,父親冤枉被馬強打入大牢,之所以她會義無反顧地搭救抬手,一為解救父親,希望新任太守能公正嚴明,還父親的清白,一來是鑒于新任太守為人清正廉明,頗有好名聲,她認為不能白白地浪費年輕的、聰慧的生命。不僅如此,放走太守,勢必會引起馬強的注意,錦娘此時也被困于地窖中,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她,毅然選擇釋放錦娘,并制造假象,將自己的自殺歸為錦娘的自縊。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女俠們訴說著將義灑遍世間的美好愿望。
二源起何處,匯聚現實與理想
(一) 現實――儒家思想對石玉昆《三俠五義》創作的影響
關于石玉昆說書的年代,阿英在《關于石玉昆》中說,他曾獲得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843~1845)金梯云抄本子弟書五冊十六種,其中有《嘆石玉昆》一目,是了解石氏說書盛況的重要資料。據此推斷石玉昆是“道光時說書人”。由此可見,石玉昆從小就接受著儒家思想,并且根深蒂固。
忠義是儒家關于君臣關系及社會道德的重要思想與主張。忠義既是以臣事君的最基本的準則,又是為人處世的美德之一。在石玉昆這一時期,“俠”“義”已經發生了改變,從三俠(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蕙、丁兆蘭)以及五鼠(穿山鼠徐慶、錦毛鼠白玉堂、鉆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以及翻江鼠蔣平)圍繞著“包拯”展開就可見,此時的俠士是為朝廷效力的,官與俠是結合的,清官與義士已經成為很好的拍檔。“仁義禮智信是義,忠君更是義,義即正確合理的行為。”[3]因此,石玉昆從“忠”、“烈”、“俠”、“義”四方面塑造了《三俠五義》中被弱化了的女俠的形象。
(二) 理想――女俠、英雄刀劍式的愛情
《三俠五義》主要是以男性作為經典形象建構的世界,其中的女性大多已經被弱化,而女俠的形象也顯得比較單薄,那石玉昆為什么還要塑造一些列女俠形象呢?而且還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精神品質塑造女俠形象,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烘托男俠。自古以來,民眾心中都有著美好的愿望,就是“美女陪英雄”,這里也不例外,為了迎合民眾的口味,為了獲得更大的讀者群,石玉昆也在此精心設計的一番。性格剛烈,劍術超群的俠女丁月華盡管表面上在自己精湛的武藝基礎上,將展昭的頭巾削去,但是從后面我們也可以知道其實展昭早已將其移至耳環削下,但是展昭卻不當眾揭穿,反而認輸,這一細節的描寫,從側面突出展昭的武藝之超群,更重要的其心胸之寬廣,“退讓”、“謙遜”的品質也隨之放大。再說身懷彈弓絕技的俠女鳳仙,“教訓起惡徒葛瑤明來虎虎生威、毫不柔情”,后來被許配給艾虎之后,從此便起來,被秋葵打趣說了幾句“姐夫的馬不是還栓在那嗎”便面紅耳赤起來,甚至后來還未艾虎納妾,未成婚卻儼然成了標準的“賢妻”。為人俠義還不失賢惠,能剛能柔的鳳仙最終也被艾虎收入囊中。還有朱絳貞嫁給倪太守,都以俠女和英雄最終的結合反襯男性意識。
這種女俠、英雄式的愛情,并不是鴛鴦蝴蝶派的你儂我儂,而是一種以刀劍結合的粗獷式的愛情,無論是展昭和丁月華的結合還是艾虎與鳳仙的結合,他們都不曾有同安共苦,不曾有山盟海誓,這里作者似乎他們都是理所應當地成為連理枝、比翼鳥。因而對于他們之間的愛情,既沒有過多的過程描寫,就連婚禮也是簡單帶過,更不用說是床笫之歡、男歡女愛的描寫了。這都歸之于小說的中心思想,為了突出儒家思想中的忠義。
陳平原說過“千古文人俠客夢”,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俠客文化和英雄事跡廣為人傳,在封建制度的壓迫之下,民眾對于該種文化甚是追求。然而,在長期的君主制度思想的禁錮以及灌輸之下,這種“俠義”的意義也開始發生轉變,慢慢的轉為“忠義”,即使是俠客也與清官、政府相聯系著。現實與理想交織,構建了有別于唐傳奇的新一頁武俠小說的篇章,這對于后來的武俠小說作家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金庸小說中就有很多的《三俠五義》中的英雄人物的影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