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護理診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腦卒中是危害人民健康及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居世界人口病死原因的第2位,腦卒中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是醫院感染的易感者,其醫院感染發病率高達37.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首位?;仡櫺苑治?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腦卒中并發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資料,分析其相關危險因素,并提出相應護理干預措施。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腦卒中患者280例,男166例,女114例;其中腦出血147例,大面積腦梗死86例,腦干梗死47例;年齡41~87歲,平均66.8±7.8歲;合并高血壓265例,糖尿病62例,慢性支氣管炎71例。
診斷標準:腦卒中診斷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確診;下呼吸道感染診斷參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即臨床診斷,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⑴患者出現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現濕啰音,并有下列情況之一:1發熱。2白細胞總數和(或)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3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⑵慢性氣道疾患患者穩定期(慢性支氣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支氣管擴張癥)繼發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學改變或X線胸片顯示與入院時比較有明顯改變或新病變。
方法:分析280例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相關影響因素,并提出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
結果
280例患者中,發生下呼吸道感染53例,發生率19%。相對于腦梗死,腦出血更易并發下呼吸道感染;高齡、昏迷、伴有吞咽功能障礙及有慢性支氣管炎史的患者有較高的發生率;氣管切開后高達91.3%患者發生感染,而使用呼吸機患者則100%發生下呼吸道感染。見表1。
討論
下呼吸道感染是急性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國內報道發生率高達21.23%,感染后往往加重腦血管病的病情,影響癱瘓肢體功能恢復,也是導致腦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因素。
護理措施:1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基礎疾病,預防并發癥,護士應加強基礎護理,鼓勵臥床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各種導管、口腔及會陰護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通過疾病的保健指導、飲食和藥物指導,以促進患者早日痊愈,從而縮短住院時間。2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尤其應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道感染跡象,住院患者一旦出現呼吸性感染癥狀:如發熱、咳嗽、呼吸困難或有急性感染癥狀,如發冷、發熱等,應及時通知醫生給予處理。3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按規范認真執行無菌操作,洗手是切斷接觸傳播控制醫院感染的最簡便、最有效的措施。4加強病房環境管理,嚴格探視制度,家屬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勸其暫緩探視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環境清潔,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每日通風換氣3次,每次30分鐘、病室每天用紫外線照射消毒30分鐘,定期做好空氣培養監測。病房地面、桌面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濕擦濕拖,抹布做到1床1巾,拖把做好分類標記。5盡量避免和減少侵襲性導和植入,如導尿管、胃管和深靜脈導管等,必須實施時,應加強消毒,嚴格無菌操作。但是對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盡早植入胃管,可有效防止吸入性肺炎,而且能保證營養,增加抵抗力。⑥吸痰是減少返流和誤吸的必要手段,但吸痰不當同樣會導致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吸痰動作應輕柔,避免二次損傷,嚴格無菌操作,嚴格掌握適應證,不視病情的反復吸痰,反而有害。⑦對無急性腦出血的腦卒中患者,睡眠及進食時可采用抬高床頭20度~30度的方法,鼻飼時可抬高床頭30度~45度,可有效降低因仰臥位所引起的誤吸和下呼吸道細菌定植的危險性,將患者的調整為頭、軀干處于高位并加強口腔護理,及時清除口腔內分泌物,護士2次/日幫助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可根據患者口腔情況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無感染者選用生理鹽水,有感染者可選用口泰的強氧化離子水)。
參考文獻
1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譚文琪,陳曉育,胡曉軍.急性腦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及預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4:82-83.
3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關鍵詞】腦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預防性護理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上述時期在本院住院的796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CT/MRI檢查證實,符合腦卒中診斷。
1.2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調查內容包括患者情況:性別、年齡、意識狀態、、吞咽功能、鼻飼、吸痰、咳嗽無力及伴發基礎疾?。徊扇〉尼槍π灶A防護理措施:評估患者、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病情、預防控制感染等。
1.3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根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患者出現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現濕音,并有下列情況之一者:①發熱(T≥38.0℃)。②白細胞總數和(或)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③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
1.4結果796例腦卒中患者中發生下呼吸道感染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70.1±9.8)歲。下呼吸道感染與高齡、長期臥床、合并基礎疾病、中樞神經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吞咽功能障礙、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絕對臥床2周以上、侵入性操作、探視陪伴多、針對性預防護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有關。
2原因分析
2.1腦卒中患者多為老年人,呼吸器官老化,支氣管黏膜運動功能低下,呼吸道清除及防御功能低下。
2.2長期臥床,使支氣管分泌物隨重力流向肺底,細菌生長繁殖產生墜積性肺炎。
2.3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絕對臥床2周以上,避免用力咳嗽、咳痰,不能有效地把痰液排出體外。
2.4各種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或切開、吸痰等,損傷了呼吸道黏膜,破壞了呼吸道的防御系統。
2.5探視陪伴多,由于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探視陪護多,易使病室內各種細菌病毒增多,大大增加了感染機會。
3預防性護理措施
3.1評估患者評估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腦卒中的類型、年齡大小、基礎疾病情況,有無意識障礙、吞咽困難、肢體偏癱被動臥床、語言障礙、憂郁等等,偏癱的程度,臥床時間的長短,營養狀況怎么樣,生活是否能自理,有無合并其他感染;了解患者家屬對本病的認知情況、心理狀態、社會支持力度等。據此提出護理診斷,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并實施護理計劃。
3.2心理護理腦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突然患病,偏癱,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顧很容易產生急躁、抑郁、焦慮、甚至悲觀厭世而拒絕治療的心理,而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對疾病的預后起著絕然不同的影響,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促進疾病的恢復,同時心理康復也是促進機能康復的重要保證;相反,心理狀態不佳,則起反作用。因此,護士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善于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密切觀察,及時發現患者的思想波動,有針對性的開展個體化心理護理,鼓勵、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到溫暖、關懷、受尊重從而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原發病以預防下呼吸道感染。
3.3密切觀察病情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瞳孔、出入量的變化。如發現瞳孔不等大、針尖樣瞳孔、瞳孔散大等應考慮腦疝發生的可能;如體溫升高、脈搏和呼吸加快應考慮有感染加重或繼發感染的可能;如體溫過低、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則有休克的可能;如呼吸變慢、不規則、嘆息樣呼吸則提示顱內壓升高、腦干受壓,病情危重;如脈搏細弱則有循環衰竭的可能,如脈搏加快時有血壓升高的可能,脈搏變緩有顱內壓升高的趨勢等等[1]。通過病情觀察及時發現感染及存在的感染隱患,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以預防下呼吸道感染。
3.4預防、控制感染臨床實踐證明,腦卒中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與患者的病情、年齡、臥床時間以及吞咽功能障礙等有較大的關系,因此,防治下呼吸道感染,首先是在積極治療原發病使患者從危重昏迷狀態緩解,同時需經常進行肺部聽診,掌握下呼吸道感染進展、轉歸情況。醫務人員要提高預防感染的意識,嚴格執行各項無菌技術操作和消毒隔離制度,在接觸病人前后做好手衛生,注意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及激素的合理使用,及時送微生物檢查,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抗菌藥物,減少耐藥菌株感染和二重感染的發生。加強護理,對意識障礙、長期臥床患者定時翻身拍背,防止墜積性肺炎,清醒患者鼓勵主動咳嗽,指導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痰液粘稠時行霧化吸入,適當多飲水,必要時給予吸痰并嚴格無菌操作;采取半臥位,頭部抬高30o-45o角,可活動時鼓勵患者端坐或起床,盡量減少臥床時間;由于吞咽障礙容易發生誤吸,致吸入性肺炎,吞咽障礙影響營養物質攝取導致低蛋白血癥及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感染的機會,所以有吞咽困難者應及早鼻飼,保證營養物質的攝入,避免發生誤吸[2];如有體溫升高、痰多、肺部音等感染征象,應用合理的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療下呼吸道感染[3];保持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探視,病室每天通風2-3次,15-20min/次,注意保持室溫在18-22℃,濕度50%-60%。
4小結
腦卒中并發下呼吸道感染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常見原因,積極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對患者的康復,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義。而腦卒中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與患者的病情、年齡、臥床時間以及吞咽功能障礙等有關,早期及時的預防護理能明顯減少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監測和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發現患者細小的下呼吸道感染信號,積極采取綜合的預防措施進行護理干預,才能減少腦卒中患者并發下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治療時間,有利于及早進行康復訓練,提高了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郭秀菊,劉軍艷.糖尿病并腦梗塞的護理[J].中原醫刊,2000,22(27):64.
【摘要】 急性支氣管炎的護理與治療都非常關鍵,這就要求病人家屬多注意和觀察,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下面請專家介紹如何護理和治療。
【關鍵詞】 支氣管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病毒、細菌等生物性或物理、化學等非生物性致病因素刺激或過敏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急性炎癥,與慢性支氣管炎沒有直接的內在聯系,為呼吸道一種獨立病癥。
1 病因
感染是此病常見的發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為常見,包括腺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細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體、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屬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較強的物質所致。常見致病因子有粉塵、冷空氣、刺激性氣體(強酸、強堿、某些揮發性溶劑)等。吸入能夠引起機體產生過敏反應的物質,如花粉、有機粉塵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過度勞累、著涼也可誘發本病。主要病理改變為氣管-支氣管充血、水腫、纖毛細胞損傷、脫落,分泌物增加。炎癥消退后,氣管-支氣管黏膜的結構和功能多能恢復正常。
2 臨床表現
起病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聲音嘶啞等;發熱時可有頭痛、乏力等癥狀;炎癥累及支氣管黏膜時,可有咳嗽和咳痰,這是急性支氣管炎的主要表現;開始以干咳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隨病程發展可轉為膿痰,偶有痰中帶血;有時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咳嗽,劇烈時可伴有惡心、嘔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續2~3周,甚至更長時間;伴支氣管哮喘時,可有喘息、胸悶和氣促,聽診肺部可聞及哮鳴音,氣道分泌物增多時,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干濕啰音,氣道分泌物增多時,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干濕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無其他并發癥。本病癥關和體征如遷延不愈可轉為慢性支氣管炎。
3 護理診斷
急性支氣管炎主要通過感染、物理、化學刺激和體征、胸部X線片、血常規檢查、病毒抗體檢測和痰細菌學檢查作出臨床診斷。胸部X線檢查可無異常或有肺紋理加深。
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肺結核、肺癌、肺膿腫、麻疹、百日咳等多種肺部疾病可伴有急性支氣管炎的癥狀。 張明芹 張瑞美 張明慧(黑龍江省鶴崗市新一人民醫院 黑龍江鶴崗 154106)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085 (2010)14-0263-02
4 護理措施
護理措施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對老年人群患病者應給予高度重視。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漸發生衰老和變化。其肺泡數量減少,且泡壁變薄,泡腔增大,彈性降低,呼吸功能也不斷下降,對缺氧和呼吸系統的調節功能也隨之減低,咳嗽反射減弱,免疫力低下,使老年人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加之老年人常患有其他慢性病變,如腦血管病等,一旦臥床,并發合并癥,常可危及生命。其護理要點如下。
4.1 保持呼吸道通暢 鼓勵咳嗽、咳痰,多應用化痰藥物治療以稀釋痰液,便于咳出,禁用或鎮用鎮咳藥,以防抑制呼吸中樞,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昏迷。加強護理,勤翻身、叩背或其他物理排痰法。當出現癥狀時,應盡量取側臥位。一般健側臥位利于引痰,可左右交替臥位。
4.2 觀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質及能否有效地咳出痰液 對于咳嗽無力的患者,宜經常更換,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進炎癥消散;如果分泌物多,影響呼吸時,要用吸引器,及時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有咳喘癥狀者可給予氧氣吸入。
4.3 觀察生命體征 注意呼吸、脈搏及節律的改變,注意痰的顏色、性質和量的變化,如發現病人精神不振或嗜睡、懶言、不喜活動或呼吸困難及發紺等出現,應高度重視,急查血氣分析。
4.4 正確指導老年人用藥 按時服藥,正確使用吸入藥物或霧化吸入器,定時留取痰標本,及時檢查痰細菌培養,及時調整抗生素的應用。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 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 日,嚴重者將達到1 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 周。
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4 防治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梢允褂脺p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5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6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 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 王筱敏. 診療與護理常規[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張梓荊. 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 中華兒科雜志, 2000: 38(10): 86.
[3] 蔣東波, 等. 白細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2 等的調節作用[J]. 中華兒科雜志, 1999: 37(12): 28.
【關鍵詞】重癥腦血管疾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53-02
腦血管疾病是神經內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重癥患者死亡率高。在所有腦血管疾病并發疾病中,肺部感染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高,嚴重影響其預后,往往是導致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其嚴重性甚至超過腦血管疾病本身。如何預防及治療腦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一直是臨床上較為棘手的難題, 通過對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353例腦血管病中的42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 女16例;年齡40~78歲, 平均67歲;并發肺部感染時間為1~28d, 平均9d;腦梗塞18例, 腦出血24例;既往有肺部疾病的14例, 長期吸煙史的12例,合并有糖尿病病史9例,冠心病病史22例,高血壓病病史28例。肺部感染臨床表現為發熱29例, 咳嗽22例, 咳痰18例, 呼吸困難14例;行氣管切開2例,呼吸機輔助治療5例。
1.2診斷及一般治療
全部病例由影像學證實, 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 治療上根據病情采用相應方案, 重癥患者、有意識障礙嚴重偏癱不能翻身的患者均由護理人員及家屬定時幫其翻身、拍背、吸痰, 房間定時消毒、通風, 對有痰的患者盡量做痰培養以協助診治。肺部感染伴有發熱、咳痰、肺部痰鳴音及音、血白細胞增高、肺部影像學改變等, 診斷標準參考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 和1990年全國第二次肺部染學術會議關于院內獲得性支氣管- 肺感染的診斷標準【2】。
2 原因分析
21 意識障礙是并發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本組患者中深昏迷29例,入院時Glasgrow 評分愈低,其意識障礙則愈重。伴有意識障礙時患者的咳嗽、吞咽反射減退或消失,痰液難以排出。而且腦出血患者常伴有顱內高壓導致的嘔吐,在伴有意識障礙時,更容易發生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
2.2 留置胃管患者易發生肺部感染 本組留置胃管患者32例,留置胃管時間3―64d。留置胃管可造成吞咽和咳嗽反射減弱,,影響胃腸道功能,并且刺激咽部使局部黏膜損傷,使細菌易于在咽部存留。并且腦出血后為預防應激性潰瘍,常規應用制酸劑,可致胃內pH 值升高,能使胃內細菌定植增加,導致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大大增加。在排除意識障礙等因素存在下,留置胃管仍作為影響肺部感染的獨立因素存在,且留置胃管停留時間越長,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2.3 有肺部基礎疾病的腦出血患者易并發肺部感染 既往有肺部疾病的14例, 長期吸煙史的12例,肺結核史者3例,肺心病5例,胸廓畸形2 例。由于患者心肺代償能力下降,抵抗力低下,加之腦出血后昏迷或長期臥床,呼吸道分泌物墜積于肺底,在原發疾病基礎上極易并發肺部感染。
2.4 腦出血并發肺部感染的多為年老體弱、免疫力低下、長期臥床的患者,本組患者中61~70 歲者27例,71 歲以上者11例,以老年患者為多見。因老年人組織器官老化,免疫力及防御功能下降, 并且患者腦血管意外后因控制腦水腫大量應用的激素能對免疫力產生一定的影響,更易患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患病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礙,加之活動受限,即使及時叩背、翻身,仍有發生墜積性肺炎的可能。
2.5 呼吸機輔助呼吸及氣管切開 本組患者中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時間為3~12d,使用時間越長,發生肺部感染的機會越大。呼吸機輔助呼吸時,氣管切開及插管等侵襲性操作破壞了呼吸道的防御屏障,影響了纖毛運動而不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增大了細菌吸入到下呼吸道及定植的危險【3】 。因此,要降低腦出血病死率,重要的環節之一是要適當、有效地做好呼吸機輔助呼吸以及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工作。
2.6 濫用抗生素 對于腦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臨床治療中全身廣譜抗生素的應用比例較大,是細菌耐藥性上升的重要原因。本組感染患者中,曾預防應用抗生素29人,治療過程中發現對預防性用藥耐藥的患者21例,多種耐藥菌患者5例,進一步證實濫用抗生素不但沒有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反而造成菌群失調及耐藥菌株的產生。
2.6 院內交叉感染 醫院病人多,病房通風不良,醫務人員未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洗手依從性差,往往造成不同患者交叉感染。
3 護理
3.1 患者取正確臥位 對于腦出血病人應頭部抬高15―30度,病情穩定后及早給予半臥位?;颊呋杳詴r易發生舌后墜阻塞呼吸道,造成缺氧,又常會致嘔吐物、口咽分泌物誤吸?;颊邞扰P位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舌后墜及痰液阻塞呼吸道,加強拍背,及時吸痰,預防肺部感染。患者進食時取半臥位或坐位,囑患者不要說話,喂食時速度要慢,以免引起誤吸。定時翻身、叩背,一般間隔2 h 為佳,夜間1 次/ 3~4 h。變換時,給予自肺底向上沿氣管走向叩背,以利排痰。
3. 2 嚴格掌握進食時間和方法 吞咽障礙或意識不清者,早期宜采用靜脈補液,發病后3~4 d 可給鼻飼,鼻飼前應先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同時注意鼻飼的溫度不可過高,速度不可過快,同時做好留置胃管病人的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對予需要長時間留置胃管的患者應積極更換為材質較好的營養管。待意識恢復后,鼓勵進食,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半流質飲食。鼻飼后短時間內不搬動患者,盡量不吸痰,以免引起反射性嘔吐,發生吸入性肺炎。喂食后保持相應30~60 min【4】。部分患者因面部偏癱影響咀嚼肌功能,在喂食時盡量放在健側且靠近舌根,易于吞咽,宜少量多次。
3.3 加強呼吸道觀察及時清除痰液 咳嗽是清除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異物與呼吸道分泌物,抵御肺部感染的一種保護。因此,應鼓勵患者定時深吸氣和咳嗽,有痰盡早排出。對意識障礙的患者,要定時進行刺激吸痰,吸痰時要注意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同時避免喉部黏膜損傷。昏迷患者注意觀察呼吸道是否通暢,正確掌握吸痰指征,定時翻身拍背、吸痰時嚴格遵守操作規范,各種操作均應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
3.4 機械通氣的護理 行機械通氣治療時要加強呼吸道的濕化,用蒸汽加濕,即將霧化灌內的水加熱后產生蒸汽混入吸入氣體中,達到加溫、加濕的作用,吸入氣體維持在32~35 ℃之間,濕化器的水溫保持在50 ℃左右。掌握正確的吸痰技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選用合適的吸痰管,拔除氣管套管或氣囊放氣前要充分吸凈氣道和口腔內的分泌物。
3.5 減少口腔細菌的定植 加強危重患者的口腔護理,注意觀察口腔黏膜的改變,及時留取標本,根據口腔pH 值選用口腔清洗液,如pH 值高時,選用酸性漱口液,pH 值低時,選用堿性漱口液,pH 值中性時,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
3.6 合理使用抗生素 正確、及時留取痰培養。本組資料中, 85.7%痰培養明確檢出病原體為細菌感染。因此,應掌握抗生素的應用指征,對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的患者要加強呼吸道的護理;同時注意菌群失調、二重感染的問題,對非細菌感染性疾病應避免使用抗生素。而合理正確的痰培養是臨床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因此正確、及時留取痰標本,可有效減少耐藥菌株的增加、傳播,有效預防醫院獲得性感染。
3.7 保持病室內空氣新鮮潔凈 定時通風,定時進行空氣消毒,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床頭桌椅等,定時檢測室內空氣及物品表面的細菌指數。保持室溫在18~22 ℃,適當提高濕度。同時向患者家屬耐心解釋,減少探視人員與治療和預防醫院感染發生的關系,,以獲得患者家屬的理解和配合。
4 討論
腦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長期臥床,同時年老、體衰、免疫力下降也是造成感染的內在原因, 尤其是合并慢性肺病, 肺部自身抵抗力有限, 更易遭受細菌侵襲;昏迷不醒排痰障礙是造成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如伴有惡心、嘔吐,則大量含有胃腸道細菌的胃內容物和消化液就很容易被誤吸入肺部導致感染的發生;院內交叉感染也是常見的感染方式,患者多,病房狹窄,通風不良,往往造成患者相互之間感染傳播,這也是為什么冬季更易感染的原因之一;陪護多,外來人員進病房,造成了部分感染的發生; 醫務人員自身不遵守操作規程,未認真落實洗手或手消毒指征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基礎上,不合理的抗生素應用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患者感染的機會并且增加感染的治療難度。
通過調查,合并肺部感染的腦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明顯提高, 這也充分說明了肺部感染是導致腦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護理上應注重患者的一些基礎護理措施,包括患者、飲食、口腔以及呼吸道護理,對氣管切開以及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更應該注重對患者呼吸道的護理,強化患者呼吸道管理以及醫護人員和陪護人員的消毒隔離意識,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確、及時留取痰培養。這些措施都將是有效地預防肺部感染的措施。
對于合并肺部感染的腦血管病患者在治療中細菌極易產生耐藥性往往需要多聯、長期使用抗生素, 使患者住院時間明顯延長,加重了家庭和社會負擔, 甚至有很多的家屬因為高昂的費用而不得不放棄治療。如何防治并發肺部感染成了腦血管病治療的重中之重, 我們認為防治的重點在防而不是治, 預防的辦法是嚴格遵守操作程序、改善病房條件、認真落實消毒隔離措施,嚴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適應癥,盡可能縮短置管時間,根據藥敏結果有針對性的選擇抗生素,縮短住院時間,以減少感染的發生,同時通過安置正確臥位、翻身、拍背等都可以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護理工作中,我們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落實消毒隔離規范,針對不同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進而減少肺部感染并發癥的發生。
腦血管病患者的腦部疾病治療有一個過程,從昏迷到意識清醒有一個時間段,時間的長短不一,與患者的疾病病情明顯相關。肺部感染與這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護理關系明確,部分患者因為誤吸、排痰困難、多重耐藥菌感染逐步呼吸衰竭甚至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而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一部分病人因為意識狀態的好轉而開始的早期康復訓練有助于預防肺部感染,并且對于已經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治療上要比那些意識恢復較差的患者療效理想。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預防與治療并重的處理策略能使患者從昏迷―感染―昏迷這一惡性循環中逃脫出來,其預后也將必然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素[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 全國第二次肺部感染學術會議,醫院內獲得性支氣管和肺部感染診斷標準[J ],實用內科雜志,1990, 10 (10) : 540
[3] 歐小云,楊燕,婁麗娜。急性腦卒中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分析[J],護理雜志,2004,21(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