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休閑農業行業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德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和環境科普情況
根據德國聯邦自然保護法,各州自然保護法及有關國際協議,德國已建立的保護區主要是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景觀保護區、自然公園、生物圈保護區、原始森林保護區、濕地保護區和鳥類保護區。在德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1.5%,由環境保護和生活部及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管理。1970年德國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公園——東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1978年立法規定了國家公園的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及野生動植物;不影響環保的情況下對當地居民進行宣傳教育,開發旅游和療養業;不以盈利為目的。并且在國家公園的職責中明確規定,國家公園管理處要保護、養護國家公園的動植物,執行推廣保護措施,向公眾進行宣傳教育等職責。同樣在其它保護區類別中幾乎都有相關的環境保護科普宣傳的規定。
國家公園的管理機構中,專門設立有與行政管理部、發展管理部、自然保護與科研部并列的公共關系和游憩宣教部。公園將公眾休憩和環境教育視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管理局中有接近一半的員工直接參與此項工作。每月通過媒體告知公眾公園組織的休憩活動,如由護林員帶領的夜間步行活動,公眾可通過網絡或電話方式報名參加。擬到公園參加休憩的團組也可以通過網絡或電話方式,向公共關系和游憩宣傳部預約護林員作為參觀向導。當所有護林員預約完畢后,游客只能自行參觀。前來休憩的游客可以在信息中心免費參觀野生動植物標本,了解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系統知識。針對學生團體,護林員會通過游戲、講解等方式,讓學生通過聽、看、聞、摸等多種途徑全面了解自然保護知識。
德國自然公園的歷史要比國家公園更久遠一些,可以追溯到1909年。這一年成立了呂內堡灌木叢林自然公園協會——德國第一個自然保護組織,該組織協調和管理著位于漢堡、不萊梅和漢諾威之間的呂內堡灌木叢林自然公園。隨后,1963年德國自然公園協會宣布成立。為了實現自然公園內自然或文化景觀的保護、撫育和永續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依據法律法規,在自然公園內實施:自然和景觀的保護與開發建設;利于環境保護的土地利用模式;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模式和休閑娛樂的旅游模式;環境意識的開放性宣傳和教育等建設措施,并依據“聯邦自然保護和景觀撫育法”的具體條款執行。同時,自然公園還承擔著自然和景觀保育與發展、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文化歷史遺產等一系列任務。其中自然公園也承擔著通過環境宣傳和教育、信息交流和展示,培養公眾環境意識的任務。在德國,自然公園會與教育和科研機構協作,利用公園的有利條件,如動植物資源、生態特征、歷史演進和文化特色等,對公眾和游覽觀光者進行環境意識教育。他們也從自然體驗中獲取自然知識,接受保護自然的理念,建立起自然保護意識。這種環境意識教育的形式,不僅針對自然公園內的居民,也針對外來的游覽觀光者。采取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自然、森林的體驗性教育活動;建立觀光信息中心,如展覽、電影、錄像和演講報告等;網絡展示;出版自然公園的小冊子、景觀導游書、步行交通圖、電影、影碟以及發行自然公園行業報紙等。
二、英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和環境科普情況
關鍵詞 挑戰;生存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13-0009-02
網絡媒體集報紙、期刊、電臺、電視臺等傳播媒體的功能于一身,并加以優化,從而在傳播速度、信息量、覆蓋面、互動性等方面都對傳統媒體,尤其是對紙媒體提出了挑戰。網絡時代,紙媒體還有沒有生存空間,如何生存?是每一位報人所關心的問題。
1 “狼真的來了”
“狼真的來了!”一些傳統媒體的人士這樣形容網絡對傳統媒體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匡文波教授在其《紙媒體還有明天嗎?》一文中大膽預言:100年后,人們將只能在博物館中見到紙質媒體。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教授菲利普?邁耶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預言:“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2049年10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1]
對于報紙滅亡論,筆者不敢茍同,但狼的確是來了。2000年1月1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時候顯示: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上網計算機350萬臺,上網用戶數約890萬。2009年7月1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38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也已達到1.55億,約占我國網民總數的一半(46%),農村網民規模達到9565萬人。短短的10年時間,網民用戶增長迅猛。筆者曾做過一份調查:石家莊市在2000年的時候,加入互聯網的家庭還寥寥無幾,不足10%,而進入2009年,80%~90%的中青年家庭都加入了互聯網的行列,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地區,發展速度更快,發展比例更高。10年間,彈指一揮間,互聯網已經占據了城市的閱讀空間。拿都市類報紙的發展情況看,2000年,都市類報紙總和在城市的訂閱率能達到30%,近幾年,訂閱率逐年下降,目前都市類報紙總和訂閱率能達到26%已經很不錯了。就農村市場而言,互聯網也正在占領市場。2000年的時候,在農村基本沒有電腦,沒有互聯網,而目前,在石家莊周邊縣的農村,3%~5%的家庭已經連上了互聯網,個別發展比較好的鄉鎮,互聯網的普及率已達到10%。而這個不完全統計數字,恐怕在發達地區會更高。今后,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速度還會加快。
2 紙媒體還有沒有生存空間
狼來了,紙媒體還有沒生存空間?筆者認為有!網絡媒體的發展,肯定對紙媒體有很大的影響,但紙媒體有它的優點,有它的生存空間。
就歷史發展情況看,最早廣播出現的時候,有人說廣播會替代報紙。當電視出現的時候,又有人說電視會替代廣播。如今,又到了網絡時代,又有人說,傳統媒體必將會被網絡媒體取代。但實際上,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聽到廣播,看到報紙、電視。而且不少電臺的日子比報紙還好過。究其原因就是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方向。90年代的時候,那時候大學沒有電視,大學生基本上人人有一臺收音機,大學生和司機及邊緣山區的農民就是電臺的忠實聽眾。進入21世紀,大學宿舍雖然有了電視,甚至有了互聯網,但是基本上人人還有一臺收音機,以便睡覺前用。對于司機而言,開車聽廣播還是他們主要的消遣方式。而對于廣告收入而言,電臺近年采取了專家與聽眾互動的方式,吸引了眾多的醫療廣告,僅醫療廣告這一塊兒,年收入就不菲。有聽眾,有收入,就有生存空間。
拿紙媒體而言,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問卷調查中,筆者發現,在城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都很忙碌,都很累,回到家一般都想休閑、放松一下。而瀏覽網頁需要開機、搜索,需要坐著,這些看似小事情,對于忙碌一天的人們來說,就是大事情了,他們坐了一天,或站了一天,或開了一天的車,就不愿意再坐在電腦桌前了,再費腦筋去搜索他們想看的東西了。而報紙、電視里的編輯、編導都把每一天的重大新聞進行了搜索和整合,對于讀者來說,他們是被動的接受,就像學生不愿意自學,愿意聽老師講課一樣,省事兒。讀者更愿意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看看報紙,看看電視。為此,筆者認為紙媒體未來的生存空間為:廁所文化、餐桌文化、睡前文化、旅途文化等等。
從紙媒體的訂閱量上看,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眾所周知,都市類報紙訂閱率高,然而在城市目前只有26%的訂閱率,在農村恐怕連3%都不到。經濟類報、黨報在農村訂閱率更低,一個村只有一兩份經濟類報紙或黨報。對于農民報、科技報而言,訂閱率高的省份也就十幾萬份。拿河北省而言,6800萬人口訂閱十幾萬份報紙,按一家5口人
計算,戶均訂閱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多。可想而知,紙媒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關鍵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辦報質量,吸引更多的讀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去發展壯大。
就公信力而言,無論是讀者,還是廣告商,都認為傳統媒體比網絡媒體更有公信力,尤其是廣告商更愿意在傳統媒體上投入。網絡論壇上的一個帖子為何能引起轟動,是因為有公信力、權威性的傳統媒體參與,共同轟動起來的。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參與,一個帖子很難達到轟動效應。所以紙媒體應緊緊抓住這一點,狠抓新聞的真實性,減少花邊新聞,杜絕虛假新聞,時刻保持自己的公信力、權威性。
3 紙媒體如何挑戰未來的生存空間
紙媒體要想挑戰好未來的生存空間,首先要弄明白紙媒體與網絡媒體有哪些優缺點。知彼知己,取長補短,方能取勝。
網絡媒體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互動性強。在這幾個方面,紙媒體不能與之抗衡。但紙媒體有自己的優點,公信力強,有一支戰斗力強的隊伍,可以在深度上做文章,可以在“獨”字上找賣點,可以憑借網絡延長自己的觸覺,使紙媒體的策劃報道變成受眾最需求的商品。
第一,加強策劃,做好深度報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信息時代,信息以爆炸方式增長,注意力是稀缺的,從而成為一種稀缺的寶貴資源。美國的邁克爾•戈德海 說,“注意力”是“虛擬經濟的硬通貨”。[2]如何利用紙媒體的力量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并將其順利轉換為價值,是每一位報人應關心的重點。網絡的優勢在快,在信息量大,但是在深度報道方面,與紙媒體比較而言,并沒有自己的優勢。就目前情況看,網絡媒體由于受人員素質、成本等的影響,在深度報道上還欠火候,他們的深度報道多數是轉載紙媒體的,尤其是專業紙媒體的報道。為此,我們必需在深度方面做文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拿農業報道而言,河北科技報多年從事農業科技報道,積累了較深的功底,網絡上刊登的農業方面的深度報道多數是轉載各地的科技報,自己的東西非常少。 拿新聞報道而言,去年對汶川地震的報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地震發生后,搜狐網很快刊登了汶川地震的消息,隨后各網站報道了不同時段的地震情況。在迅速、快捷這方面,報紙已經無優勢可言,但是,一些紙媒體揚長避短,發揮自己深度報道的優勢,親臨地震第一線,報道了一些地震來臨后的感人事跡、救人場面及媒體當地的互動情況,吸引了眾多讀者,找到了自己的賣點。一些業內人士說,紙媒體逐漸向深度報道方向發展,而網絡在向消息、娛樂方向分化。筆者贊同這一觀點。
第二,在“獨”字上下功夫。獨家新聞,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無論有沒有網絡媒體出現,做好獨家新聞的報道,是各個媒體一直公認的提高競爭力的手段。只不過,在網絡這個“第四媒體”沖擊市場的今天,談這個話題更為重要。為何都市類報紙在逐年下降?為何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出現下降?就因為都市類報紙60%~70%的內容為網絡文化或網絡新聞,有時這個比例更高;就是因為電視上新聞多為舊聞,多數在網絡上已經看過。
縱觀目前新聞報道而言,多數媒體為上新聞,從政府部門獲得的信息源的比較多,報道的都是政府召開的新聞會或政府通知的其它活動,少有從基層發現的鮮活新聞報道。這樣就會造成報道的雷同。在報道雷同的情況下,紙媒體與網絡媒體毫無競爭力可言。可喜的是一些紙媒體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河北青年報今年在城市各個社區招聘了100名社區特約記者,以更快、更新、更全地發現、社區新聞。河北科技報這兩年也在擴大自己的新聞隊伍,在全省組建了100多個報友會,每個報友會最少由十幾人組成,他們活動在基層,能夠及時、快捷地基層新聞,能夠在基層宣傳科技報,為科技報搶到獨家新聞、擴大影響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第三,加強紙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互動,改善傳統報道手段,實行報網合作。有人說網絡與報紙是極佳的拍檔,這一點筆者非常認同。 雖然大眾傳播市場不斷被再分割,再分配,但是報紙目前仍占據著它應有的席位。面對強大對手――網絡媒體的崛起,正視21世紀網絡新聞帶來的嚴峻挑戰,積極地利用最新的網絡技術來壯大和完善自己,把報紙和網絡融為一體,使報業獲得新生。
據美國報業協會一份題為《尋求成功的協作》報告稱:如今,2/3以上的美國報紙在互聯網上都有自己的網絡版,它們在網上的成功業績已經成為傳統報紙一個強有力的補充。美國市場情報公司的最新研究報告發現,美國排名前40位的報紙中有39家報紙已經整合了寬帶視頻內容。美國報業協會會長、首席執行官約翰斯特姆說:“互聯網是傳統報紙極佳的拍檔,它是我們這個行業自然的延伸。它使報紙擁有最廣闊的空間,使它更加直接,更加便捷,并且擴大了受眾群。” [3]
實際上,國內的報業早已身處數字化的變革中,新華社的報紙較早地開辟了網絡版,并于十七大期間推出了手機報。新聞出版總署于2006年8月5日成立了數字化報紙實驗室,標志著數字化報業在中國拉開大幕。截止目前,我國多數市級以上報紙都有了網絡版。
紙媒體如何利用好互聯網?筆者認為,紙媒體與互聯網的拍檔不是簡單的報紙復制,建立一個網絡版,更重要的是學習網絡的長處,做好紙媒體與網絡讀者的互動,讓互聯網成為報紙的一個空間,以引起更多的讀者關注紙媒體。近年來,伴隨著網絡的迅速崛起和大范圍的普及,各類網絡論壇、BBS、個人博客上的網絡評論及數量巨大的新聞跟帖,使網絡民議所具有的優勢日益明顯,網絡民議以其迅速、尖銳、互動的特點,顯示出不可忽視的力量。可喜的是如今一些紙媒體已經看到了這一互動空間,并摸索出了不少做法,值得借鑒和拓展。河北新聞網開通的民生投訴、燕趙都市報開通的民生論壇,河北科技報開通的科技110及短信平臺等,都是為大眾提供的一個與媒體交流的平臺。報紙刊登一些關乎民眾的文章后,同時開辟論壇讓讀者討論,隨后再將讀者討論的精辟觀點給予刊登。當然,紙媒體也可以通過這個渠道獲取新聞源,提高紙媒體的可讀性。通過紙媒體與網絡的拍檔,通過互動,就引起了報紙與讀者的共鳴,再加上紙媒體的權威性,讀者的關注度就會更高。
進一步而言,紙媒體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多媒體資源,實現動態信息傳播。記者在采訪時,就要將紙媒體與自己網絡結合起來,不僅要采訪紙媒體的所需的內容,也要采訪、制作自己網站需要的形式,將文字見報,將制作的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多媒體新聞見網,作兩手采訪。這樣就可以延長了紙媒體的觸角,拓展了紙媒體的發展空間。當然,加強紙媒體的投入必不可少。
紙媒體與互聯網的拍檔還應當體現在廣告的策劃上,要努力加強紙媒體與網絡的互動,實施報網融合發展戰略。一是進行報紙廣告經營與報紙旗下的網站進行互動,將報紙廣告的權威性和網絡社區營銷的精準性結合,擴大廣告的覆蓋面,提高廣告的疊加效果和綜合效益;二是紙媒體要加強與網絡技術運營商的聯合,把報業的內容優勢、廣告需求和技術運營商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用新技術拓展報業廣告的發展空間和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3G時代媒體融合趨勢下報業發展之路.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中國報業.第247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