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1999-2005年,治療住院癲癇病患者共79 例。其中男35例,女44例;年齡10~52歲, 平均為30歲;職業:農民12例,工人19例,干部10例,學生25例,其他13 例;文化程度:小學27例,初中24例,高中18例,大中專以上10例;入院后處于昏迷狀態35例, 4年內癲癇再發8例。癲癇病史10~20年45例, 3~5年19例, 1~2年15例。
2 心理評估
臨床調查結果大多數癲癇病患者存在較多心理問題。分析原因歸納如下。① 抑郁自卑心理:由于長期的疾病折磨、經濟上的負擔、缺乏社會活動,或對患者的理解支持和關心照顧不周等因素,使患者自信心下降,加重了心理負擔,很容易產生抑郁自卑感;②缺乏醫藥衛生知識:多數癲癇病患者或家屬對該病的認識不足或急于求成,得病亂投醫,使患者得不到系統有效地治療,造成久病不愈;③不遵醫囑行為:由于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藥治療。但在服藥治療中,往往以自我判斷而中斷用藥或減少劑量,不少患者未能認真遵醫服藥,影響治療效果。
3 心理健康指導
心理護理是根據護理心理學的理論, 以良好的護患關系為基礎, 通過護士與患者的交往, 影響和改變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 促進其達到接受治療和康復所需的最佳身心狀態[5]。針對患者上述心理問題,制定了以下健康指導。①引導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讓患者與家屬及時了解和掌握心理衛生知識、用藥護理知識,還應讓其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②進行疾病知識健康宣教:應用醫學知識和護理心理學知識向患者及家屬講授有關癲癇病的復發原因、系統規范治療、預防、心理、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知識,使他們正確認識對待疾病和治療,改變不良行為;③強化遵醫行為:向患者及家屬仔細講解用藥原則對維持治療的重要性,講明堅持用藥與疾病控制的利害關系,讓他們認識到正確合理用藥不但取決于醫生,更重要的是患者的配合。要求家屬做好患者藥物的服用和監督護理,以保證治療順利進行,達到治療目的;④引導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合理的心理輔導是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控制癲癇發作的重要護理措施。除了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和掌握心理衛生知識、用藥護理知識外,還應讓其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同時讓家屬認識到家庭支持對患者治療、轉歸的重要性,以幫助和指導患者盡可能進行積極的自我護理,因為護理是一種為了自己生存、健康及舒適所進行的自我實施活動.,比如可讓其參加一些工作及家務勞動和娛樂活動,這樣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尊與自信,培養和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和積極情感,為其心理健康創造有利條件
4 心理健康宣教
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這是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護理工作順利進行、使治療與護理工作收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因素。護理人員應體諒患者的病態情緒, 對患者要和藹可親,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 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利用小組講解、放幻燈片等形式,多向患者宣傳疾病知識和解釋護理程序及進展,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現象, 建立友好、和諧的護患關系,確保護理措施的順利、全面實施;②護理人員首先要為癲癇病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外部環境,保證病房布局整潔、空氣新鮮, 可使患者獲得心理和生理得到滿足和享受。向患者講解癲癇發作的特征和類型, 詢問患者有無誘發因素和發作先兆。若出現發作先兆應立即臥床休息;③用藥指導癲癇發作間歇期的治療很重要, 因此, 必須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清藥物的藥理作用、不良反應、注意事項,使其配合治療。藥物劑量須由小到大, 逐步增加, 監測血藥濃度以調整劑量。停藥必須緩慢減量, 劑量越大, 用藥越多, 停藥越需緩慢, 整個療程一般不少于3 個月;④出院指導向患者講解控制癲癇發作需長時間服藥的道理, 按醫囑定時服用抗癲癇藥物, 定期門診復查;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 避免過度疲勞、便秘、睡眠不足和情感沖動;飲食宜清淡, 戒煙酒, 適當參加體力或腦力和娛樂活動,增強身體機能的康復;⑤詳細講解有關疾病知識:應用醫學知識和護理心理學知識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授有關癲癇病的復發原因、系統規范治療、預防、心理、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知識,給他們以啟迪,消除錯誤觀念和認識,正確認識對待疾病和治療,改變不良行為[6-7]。
5 體會
①癲癇病心理護理在于幫助患者端正對待疾病的態度, 建立健康的心理, 達到心理平衡, 從而穩定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同時家屬和社會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們能夠促使患者融入社會,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②癲癇患者一旦獲取了健康知識, 健康責任和健康行為,就會轉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學會避免誘發因素,懂得采取適當措施, 減少或避免癲癇病的發作, 提高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沈鼎烈.癲癇治療的現狀.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1,27(1):1.
[2] 陳淑清,等.精神科護理學.吉林科學出版社,1994:172.
[3] 陳靜,王薇薇,吳遜.成年癲癇患者生活質量的有關問題.中華神經科雜志,2002, 35(2):106.
[4] 程延輝,等.精神藥物所致癲癇發作的臨床觀察.中國神經疾病雜志,1996,22(22):177.
[5] 張清蓮,成立娟.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國社區醫師,2005,7(20):55.
【關鍵詞】 抵抗素; 心力衰竭; 預后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具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已經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認為炎癥和胰島素抵抗在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1]。抵抗素是一種新的脂肪細胞素,屬于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型蛋白質抵抗素樣分子家族中的一員,文獻[2]報道其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炎癥性疾病密切相關。最近的研究發現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較健康人明顯升高,并與心功能分級相關,提示了抵抗素可能參與了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3-4]。但是血清抵抗素水平對心力衰竭的預后評估價值究竟如何,目前的報道甚少。因此本研究擬探討血清抵抗素在心力衰竭預后評估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85例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慢性心力衰竭指南(2007版)的診斷標準,其中缺血性心臟病45例,擴張型心肌病22例,心臟瓣膜病5例,高血壓心臟病13例。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感染、腫瘤、嚴重肝腎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機械性并發癥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等。其中男60例,女25例,平均(53.2±11.8)歲。
1.2 方法 入院時采血測定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N末端B型鈉尿肽(NT-proBNP)及空腹血糖(FBG)、血紅蛋白(Hb)、總膽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生化指標。詳細記錄各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體重指數等。心臟彩色超聲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等。隨訪1~2年,記錄患者發生心源性死亡,即慢性心力衰竭惡化死亡或猝死;慢性心力衰竭惡化需再住院等主要心血管事件。
1.3 指標檢測
1.3.1 抵抗素 抽取晨空腹時靜脈血3 mL,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置于-70 ℃的超低溫冰箱保存待測抵抗素。采用雙抗體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測定血清抵抗素水平。試劑盒由美國R&D公司提供,操作嚴格按說明書。
1.3.2 NT-proBNP 抽取患者肘靜脈血,立即送至本院急診檢驗室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量N末端B型鈉尿肽(NT-proBNP)水平。試劑盒是由美國SIEMENS公司生產。
1.3.3 超聲心動圖 采用西門子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測量患者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射血分數(EF)。上述結果均取3次測量均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分析血清抵抗素預測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P
2 結果
2.1 血清抵抗素與心功能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與NT-proBNP水平呈正相關(r=0.562,P
2.2 血清抵抗素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 隨訪過程中,有5例患者失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6.3±6.7)個月。有25例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7例患者發生心源性死亡,18例患者因為心力衰竭惡化需要再住院治療,見表2。
2.3 血清抵抗素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抵抗素水平曲線下面積為0.79,P=0.0001,說明抵抗素預測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有顯著意義。抵抗素預測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性為89.7%和特異性為52.9%時,臨界預測值為15.3 ng/mL,見圖1。
3 討論
抵抗素是一種新的脂肪細胞素,屬于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型蛋白質抵抗素樣分子家族中的一員。文獻[5]報道抵抗素參與了胰島素抵抗的發生,其機制主要與其作用于胰島素受體以及胰島素受體的底物,促進細胞因子信號轉導通路的激活和增加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有關。此外還有多項研究顯示抵抗素可能參與了慢性炎癥疾病的發病和調控,譬如是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等[6-7]。而目前的研究認為炎癥和胰島素抵抗都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生機制[1]。目前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實了抵抗素參與了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明顯升高,并且隨著心功能的惡化抵抗素的水平升高更明顯,在他汀類藥物的治療后隨著左室EF的改善,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顯下降。在本組資料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與NT-proBNP水平呈正相關。與EF呈負相關,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血清抵抗素水平與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相關[8-9]。據Kim等[10]報道,抵抗素不僅在心臟中表達,而且與促進心臟肥大相一致,可能原理是抵抗素的過度表達通過降低心肌的收縮、舒張速度,顯著改變有損傷的胞質中的鈣離子,從而改變了心臟的收縮性,導致抵抗素與左室EF呈負相關。
盡管血清抵抗素水平被證實與慢性心力衰竭有關,但是它對慢性心力衰竭的預后評估是否具有價值,目前相關的報道很少。本研究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進行了為期1~2年的隨訪,發現對比未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發生心血管時間患者抵抗素水平和NT-proBNP水平明顯升高,并且伴隨EF的下降(P
參考文獻
[1] Reilly M P,Lehrke M,Wolfe M L,et al.Resistin is an inflammatory marker of atherosclerosis in humans[J].Circulation,2005,111(7):932-939.
[2] Szosland D.Shift work and metabolic syndrome, diabetes mellitus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J].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2010,23(3):287-291.
[3] Bozkurt B,Mann D L.Use of biomark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are we there yet[J].Circulation,2003,107(9):1231-1233.
[4]李冬梅,周秀華,張立新,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及血漿N端前腦鈉素水平的研究[J].山西醫藥雜,2009,38(8):698-699.
[5] Ort T,Arjona A A,MacDougall J R,et al.Recombinant human FIZZ3/resistin stimulates lipolysis in cultured human adipocytes,mouse adipose explants,and normal mice[J].Endocrinology,2005,146(5):2200-2209.
[6] Al-Daghri N,Chetty R,McTernan P G,et al.Serum resistin is associated with C-reactive protein and LDL-cholesterol in type 2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Saudi population[J].Cardiovasc Diabetol,2005,4(1):10.
[7] Jamaluddin M S,Weakley S M,Yao Q,et al.Resistin:functional roles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Br J Pharmacol,2012,165(3):622-632.
[8]吳春健,徐永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基質金屬蛋白酶2及N端腦鈉肽濃度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山東大學學報,2010,48(7):87-90.
[9]周有華,陳小盼,鐘江華,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抵抗素的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藥, 2009,49(36):62-63.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的方法與經驗,然而到目前為止,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評估理論方面的研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關教育部門沒有形成一套標準化的評測體系。本文就針對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監督評測體系工作進行相應的探討,希望可以在分析與借鑒已經存在的評估指標的基礎之上對其加以有效的改進,建立起一個較為全面和完善的督導評估體系。
一、課題研究背景
從宏觀的角度上來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體制是運用科學的方式與方法來收集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客觀性的資料,充分了解完成的狀況,并對其中的效果與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目前,我國各中小學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開展水平層次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測體系受到了中小學校非常廣泛的關注,每一年都保證了較為固定的經費投入,并且還在不斷增長,學校還需要設有心理咨詢室以及心理訪談室,具備一支專業和兼職相結合的穩定性師資隊伍。通過這些方面的條件可以保證學校在選修課和講座方面的開設,極大的推動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以及對學生心理方面問題實施科學的判斷和合理的疏導,以此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水平。從當前的中小學發展態勢來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還是沒有受到學校的充分重視,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提升。
二、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內容需要運用系統化與細節化的方式來具體呈現。所以說,建立操作性較強的價值評估體系是當前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研究運用綜合法和因素分解相互結合的方式來提取相應的指標體系,運用綜合的方式來對指標實施初選,也就是在國內外已有的成果之上,對當前存在的各種指標群體依照相應的標準來進行類聚,在已經擬定完成的指標體系基礎之上來做出更進一步的歸類與調整,使其成為條理化之后又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指標體系。與此同時,采取因素分解的方式,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資料,在實施專家訪談的基礎之上,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良好的學校,實際教育工作的結構實施逐層分解,并且還要結合對應教育部門的實際統計資料,將分解出來的重點因素當成評價的指標。
三、指標權重和評測體系的確立
權重是一種在數量形式方面的對比、權衡,被評測事物的整體過程中各個因素相對較為重要的程度的一種量值。權重主要表現兩個方面:第一是指標自身的實際作用與指標的價值體系的具體真實程度;第二是決策者對這項指標的重視程度。教育評估的方法依照不同標準有著不同層次的劃分,也具備不一樣的種類。依照數學理論,我們可以將其劃分成量化與非量化;依照評估的范圍我們還可以將其分成分析法與綜合評估法;依照評估的主體我們還可以將其分成自我評估法與他人評估法等。
評估的標準是評估教育活動中要實際達到的某種程度或是體的要求。達標的程度可以依照不同的等級來進行劃分,不同等級具備不同的評測標準,在評測的標準中,每一組的指標必須要充分明確相關規定的評測標準。當前中小學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評測體系也具備不同的分類形式,通常從評估的內容上來看,可以將其分成社會標準和科學標準,也就是從評估參照的角度上去進行分類,它強調的是價值上判斷標準以及社會統一性與規范性。比如,對教學的場地方面、教學設備方面、師資隊伍方面、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師生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標評估,可以運用社會的標準、科學的標準通過科學上的可觀成都橫渡與原則作為主要的依據來確定最后的評估標準,這要求在達標的過程中需要符合教育工作本身的發展規律。重點強調實際的現象,通常是以實踐作為標準來檢測工作過程當中的科學性質。從學校對學生培養的角度上來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小學學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對學生人格健康的培養,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日后發展以及學校日后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將納入學校督導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當前中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在理論方面的研究相對來說相對較少,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關教育部門沒有形成一套標準化的評測體系。建立起一個較為全面和完善的督導評估體系對學生和學校的長遠發展具備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姜金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的困境與出路[J].基礎教育研究,2012(16): 52-53.
[2]周春君.中小學心理教師自我成長的基本路向[J].領導科學論壇(理論),2014(10): 39-40.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
(二)情緒穩定。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三)意志力強: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于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計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四)社會適應良好: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五)“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六)注意力良好。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癥,成人的焦慮抑郁癥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生活規律:是指能夠合理安排或適應個人各項生理及文化生活活動,作息規律、飲食科學、熱愛勞動、保持鍛煉、娛樂適當、愛好健康,并能夠正常認識日常生理疾病,及時求醫。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項目分析,信度,效度,實證效度,常模。
分類號B841.7
1問題提出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使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心理和思想尚為成熟的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較之已往任何時期,更容易產生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適應社會需要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有關專家指出[1,2],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取決于采取有效的健康指導和健康教育對策,有效對策的提出取決于對心理問題的準確判斷。因此,編制一套科學、客觀地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有不少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探索。國外已經發展出比較成型的評估工具和量表,如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CAS)[3],MMPT-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MMPT-2 CMS)[4],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Q)[5]等。國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絕大多數使用國外早期編制的量表,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上發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章為例,其中61.5%為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評或對比研究,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其次是《卡特爾人格因素測評量表》(16PF)、《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明尼蘇達多項個性測量表》(MMP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調查問卷》(LES)[7],這些量表多不是專門針對青年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編制的,且因各自的理論構建不同造成評價標準不一致,不便于高校心理工作者對各自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國內也曾有研究在編制量表方面進行過探索[8],但因被試取樣缺乏代表性、實證探索不夠等問題,沒能得到推廣。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量主要采用的量表是SCL-90以及其它一些從國外引入修訂的量表,至今尚無成熟的、具有我國當代大學生群體特色的測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而國內外許多研究者,例如Vaillant等在經過對心理健康量化工具多年的比較研究后特別強調,在工具的適用性上,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因素必須引起重視,應該針對不同對象群體的特征來開發和使用心理健康的評價工具[9,10]。因此,選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產生一套具有我國文化特色,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能有效評估他們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是本研究的主要出發點之一。
其次,在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上,國內外研究者都提出,心理健康有不同層次,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綜合評價[11~13]。還應注意將適應與發展、狀態與特質[10]有效地區分和結合起來。在心理健康評價工具的使用上,癥狀量表要與臨床指標相結合,而目前國內所使用的評價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少有對其實證效度的探索。還有一些研究發現[14],單純使用SCL-90來判斷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合適,SCL-90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測量的信度高但實證效度較差等。因此,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實證效度的探索是本研究的重要內容。另外,本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的4個分量表之一,它更側重從適應與狀態的角度來測查心理健康,在使用時常和其它3個量表(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和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結合起來,綜合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量表維度的建構
綜合以往對心理健康概念和標準的研究,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樣[11]:“許多研究者熱衷于站在他者的立場,列出一系列的評價維度”。其實對心理健康評價標準的研究更需要站在實踐的基礎上,整合質和量的研究方法,走到研究對象中去體察他們的心理實況。因此,本量表在維度的建構上,一是分析以往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從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因素;二是召集不同類型大學生進行調查和座談,征求他們的意見;三是征詢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教師的意見,對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常見案例進行分析;四是多次邀請一些相關專家進行討論和座談,對以上所抽取的因素進行補充和修改。
從以往的研究中發現,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量主要采用的量表是SCL-90,所以診斷出來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主要集中在SCL-90量表的各個維度上,其中以軀體化、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偏執、精神病傾向較為常見。例如李林英等的測查結果表明[15]:大學生的焦慮、軀體化檢出率最高,其次為精神病性、敵對、人際敏感、抑郁和偏執。也有一些新的發現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障礙不僅僅存在這些維度上。例如,有研究者針對常見的大學生困擾設計了“大學生心理困擾求助解決方式調查表”,對34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性困惑也是主要困擾[16]。王衛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機制的研究中也發現,由性和戀愛產生的心理困擾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中占了不小的比例[17]。張穎等人采用UPI對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表明自卑也是大學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18]。解軍認為,自我意識也應當是心理健康的內容[19]。
除了以上指出的SCL-90在大學生中發現問題較多的6個維度,以及在以往研究中新發現的自卑和性心理這2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比較大的方面外,一些心理咨詢工作者還根據工作實際指出,伴隨著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的增多,依賴和沖動也是目前大學生常有的2種不良個性傾向,這在以往研究中也有所體現[20]。另外,一些專家指出,對于出現問題較多的人際關系維度,大學生在該維度上所表現出的特點通常有退縮和攻擊兩種,應該區分開來。其次,作為一份心理障礙篩查量表,精神病傾向這一維度應該包括在內。
綜上,本研究分析和總結了以往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借鑒了SCL-90在我國大學生中發現問題較多的6個維度,并根據實際情況把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中發生率比較高的自卑、性心理、依賴、沖動、退縮、攻擊這6個維度也納入到量表中,初步設定了測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12個維度。
3研究方法
3.1量表項目的初步收集與編制
本量表以我國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適應過程中所出現的心理問題為評定對象,圍繞發生頻率較高的方面制訂分量表。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初步編定了145個項目。項目具體來源如下:
(1)參考國內外同類量表中的有關項目
主要參考的量表有:癥狀自評量表、大學生人格問卷、艾森克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問卷、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等。
(2)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分析國內外有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針對我國大學生比較常見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歸類和分析,抽取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編寫相應項目。
(3)參考大學生心理咨詢的案例
征詢一些心理咨詢專家的意見,對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常見案例進行分析,收入有關的條目。
(4)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座談會
從不同類型的群體中抽取部分大學生進行調查和座談,請他們寫出自己最近半年來發生在他們生活和學習中的幾件煩惱的事與高興的事,以及對這些事件的心理感受,對這些事情和感受進行歸類整理,篩選出出現頻率較高的行為編出條目。
其中攻擊、退縮、依賴維度中的項目較多來源于開放式調查和座談會,自卑的項目較多來源于已有研究,性心理、沖動、精神病傾向的項目較多來源于心理咨詢案例。
3.2正式量表的編制
3.2.1施測程序
分為初測、再測、重測和效標測試。
首先,對初步編制的量表(含145個項目)對來自全國各地17所高校的3026名大學生進行初測,根據初測的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和篩選,最后確定正式量表。
然后,對進行項目分析篩選后的正式量表(含96道題)選取2045名被試進行測試,為取得效標,其中有100名被試同時做SCL-90和本量表,600名被試接受本量表測試的同時,接受醫院精神科大夫,高校心理咨詢專家對他們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和診斷。
2周以后,對150名做過正式量表的被試進行重測,取得重測信度指標。
每次施測前,都組織負責施測的主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參加統一的測試培訓,領取題單和光標閱讀卡。每次測試環境都要求做到安靜,沒有外來干擾;采取集體測試方式,每場測試人數不多于50人;為了保證學生回答問卷的真實性,被試不在答題卡上寫學號或名字。
3.2.2被試
(1)被試的取樣方法: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抽樣時考慮專業、年級、學生類型和男女比例。
(2)施測樣本:被試分別來自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地區的17所高校,含重點院校和非重點院校。年級跨度從大一到博三。初測時實測3026人,最后獲得有效答題卡共2962份。其中男性1490人,女性1472人;理工類1512人,文史類1245人,文體藝術類205人,平均年齡20.95歲。再測時實測2045人,其中有效答題卡共1855份。其中男性878人,女性977人;理工類792人,文史類843人,文體藝術類220人,平均年齡21.29歲。
另外150人參加重測,有效答題卡為129份;600人同時參加量表測試和專家診斷,回收診斷書為574份,最后經過篩選有效診斷書為440份。
3.2.3材料
(1)SCL-90
用SCL-90和本量表一起,制成一張問卷,對選取的部分被試進行施測,以考察問卷的構想效度。
(2)用于專家評估的心理診斷書
為了考察本量表的實證效度,邀請醫院精神科大夫和高校心理咨詢專家一起討論設計用來評價被試心理健康狀況的診斷書。最后將該診斷書上的結果和被試在本量表上的得分情況相比較,來考察本量表的實證效度和篩選標準。該診斷書主要包括被試的人口統計學資料、既往病史、主訴、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以及專家最后的初步印象和診斷等內容。
3.2.4統計處理
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和Amos 4.0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4結果與分析
4.1量表項目的初步分析與篩選
4.1.1區分度分析法
先用皮爾遜積差相關計算各項目與其分量表總分的相關,將相關系數低于0.4的刪除;另外根據“決斷值”(critical ratio;簡稱CR值)來計算區分度,即進行高分組(總分最高的27%)和低分組(總分最低的27%)被試的每題得分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如果CR未達顯著水平者予以刪除。(結果見表1)
4.1.2因素分析
和SCL-90等測查心理癥狀的量表一樣,由于心理癥狀的多樣性和各癥狀間共性,本量表從理論意義上來講并不適宜從整體結構上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一些研究者對SCL-90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出的結構也同樣很凌亂,這里僅對各個分量表分別做驗證性因素分析,刪除因素負荷小于0.4的項目和與其他題目相關太高的項目。(結果見表1)
4.1.3頻數分布圖分析
根據選擇各題的人數分別作頻數分布圖,大多數圖呈負偏態分布,因為該量表主要為癥狀篩選量表,所以符合理論構想。
表1中項目區分度分析的結果表明,初測量表中各項目與所在分量表總分的相關在0.317~0.755間,大部分項目與所在分量表總分的相關都在0.5以上,說明量表中大多數項目有較好的區分度;另外,各項目在其分維度上的因素負荷在0.182~0.727間,大部分項目在其分維度上的因素負荷高于0.4。
最后根據項目分析結果和收集上來的反饋意見,刪除CR值未達顯著水平、與其分量表相關系數小于0.5、因素負荷小于0.4、與其他題目相關太高、以及一些據被試反饋不易于理解和作答的項目,共篩選出96個項目,再加上4道測謊項目,正式量表共100個項目。
4.2量表的心理測量學指標
4.2.1信度檢驗
該研究用4道測謊題來鑒別被試是否按照自己真實情況做答,并以被試在這4道題上的得分之和等于4分做為剔除廢卷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分析量表的信效度。
選用了以下各指標來鑒定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各分量表信度指標均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
4.2.2效度檢驗
(1)量表的內容效度
本量表的項目來源于文獻綜述、心理咨詢中心調查和對被試開放式問卷調查整理后的結果,并抽取被試進行了個別訪談,征求了部分專家的意見,從而保證了量表的項目能反映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另外,在正式量表形成的過程中,還多次征求部分被試的意見,請專家對問卷的項目進行多次審查、修改,從而保證該量表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
(2)量表的效標效度
本研究選取了100名大學生為被試,用SCL-90量表為效標,計算出它們和本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以考察本量表的聚斂效度和區分效度。結果見表3。
表3的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各個維度與SCL-90量表的各個維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關,而且大部分達到了顯著水平,其中相似維度的相關更為顯著。
另外,還考察了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相關,結果見表4。
表4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個維度與中國大學生適應的總量表和分量表之間均呈現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說明大學生適應越好,出現心理困擾的可能性就越少。這表明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與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與間具有很好的同時效度。
(3)量表的實證效度
以一些到醫院精神科就診和到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求助的高校學生為被試,邀請醫院精神科大夫、高校心理咨詢專家等對被試的癥狀做出評估和診斷,同時讓被試填寫本量表,通過對照分析,來確定量表的實證效度。最后一共收到診斷書574份,其中有效的診斷書(各項內容描述詳細,癥狀描述和診斷結果較為一致合理的診斷書為有效)440份,有效率為76.66%。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的結果可以看出,專家診斷結果和各分量表測試結果的一致性百分比都在60%以上,平均一致性百分比為78.62%,說明了該量表在臨床檢驗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4)量表的結構效度
用Amos4.0軟件對正式量表的測試數據進行了驗證性因素分析,以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各項擬合指標見表6。通常理想的NFI、NNFI、RFI、CFI均應大于0.90,RMSEA應小于0.1[21]。由于每一項指標都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參考多個指標的一致性及構想概念上和理論上的合理性來判斷模型的擬合程度。多數學者認為NFI、NNFI有較好的穩定性,RMSEA也是常用的值[22],?字2/df值比較容易受樣本量的大小影響,它更適用于嵌套模型的比較[16]。
從表6的結果來看,各分量表的NFI、NNFI、RFI、CFI值均大于0.90,RMSEA值大多數小于0.1,盡管?字2/df值不太理想,但因為樣本量較大,而且通常在模型比較簡單的情況下,要想擬合更難。所以綜合分析比較表6中多個擬合度指數,各個分量表的內在結構適合度尚可。
另外,Bagozzi和Yi主張[23],模型內在結構適合度的評價還可采用單個題目信度(即因素負荷的平方),通常指標宜大于0.50,以及各因素間的內部相關。從單個題目的信度來看,因素負荷多在0.65以上,說明這一指標較為理想;從各個分量表間的相關來看,相關系數在0.320~0.672間,表明它們既有一定的的獨立性,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關,這說明整個量表的內在結構比較理想。
5常模的建立
按照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區的高校數,以及各類型、各年級學生人數,采用分層按比例取樣的方式從全國182所學校抽取大學生來進行常模數據的收集,最后獲得有效樣本數據為54708。性別比例適當,男生27107(49.5%)人,女生26998(49.3%)人,缺失603(1.1%)人;專科生584人(1.1%),本科生45506人(83.2%),研究生8105人(14.8%),缺失513(0.94%)人;民族方面以漢族人數為主,漢族49908(91.2%)人,少數民族4083(7.5%)人,缺失707(1.3%)人;學生專業方面,理工類25742人(47.1%),文史類23138人(42.9%),文體藝術類5296人(9.7%),缺失532(1.0%)人;學生來源地方面,大城市9870(18.0%)人、中小城市14243(26.0%)人、城鎮10302(18.8%)人、農村19883(36.3%)人,缺失410(0.7%)人。
在施測前對188所高校負責施測的老師進行為期兩天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量表的理論基礎和編制過程,被試選取的方式,以及施測要求等方面的注意事項。每所高校采取集體施測的方式進行,但每次施測不超過50人。
對54078個常模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所獲得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
6結論
本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較好,并建立了有代表性的全國常模。能夠作為評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師曉寧, 劉曉紅, 徐燕等. 心理測驗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3, 11(4): 281~283
2 Jones C J, Meredith W. Developmental path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later adulthood. Psychol Aging, 2000, 15(2): 351~360
3 Pinkney, James W. Inventory of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2, 25(1): 42~45
4 Merker, Bradley M. Validity of the 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01, 4(1): 3~7
5 Nafziger, Mark A, Couillard,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1997, 31(4): 516~518
6 汪向東等. 心理衛生評定手冊.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增訂版), 1999
7 劉欣, 徐海波. 15年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總結.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3, 17(2): 124~126
8 鄭曉邊, 劉華山. 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與干預.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0, 3: 44~49
9 馬建青.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8, 12(1): 57~59
10 George E V. Mental health, models, psychology, intellige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 160(8): 1373~1380
11 田宏碧, 陳家麟. 中國大陸心理健康標準研究十年的評述. 心理科學, 2003, 26(4): 704~708
12 景懷斌. 傳統中國文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三種思路. 心理學報, 2002, 34(3): 327~332
13 劉華山. 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 心理科學, 2001, 24(4): 481~482
14 王金道. SCL-90量表使用的現狀及其檢測心理健康的異議.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4, 18(1): 51~52
15 李林英, 陳會昌. 大學生自我表露與人格特征、孤獨、心理健康的關系.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3, 17(10): 666~668
16 宮梅玲. 高校圖書館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困擾中的作用. 泰安師專學報, 2000, 5: 114~116
17 王衛. 大學生心理健康機制論. 青年研究, 1994, 6: 46~48
18 張穎.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及分析. 中國冶金教育, 1997, 5: 35~38
19 解軍. 大學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心理學探新, 2001, 21(1): 50~53
20 龍曉東, 廖湘蓉. 大學生心理適應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 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0, 8(5): 510~512
21 侯杰泰, 溫忠麟, 成子娟. 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 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