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學科研究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化學 教學方法 優化
所謂“優化”的教學方法,即是指在整體考慮的基礎上,經過對數種教學方法進行優選、組合而得到的最優或較優為教學方法。這種優化的觀點,是前蘇聯現代教育家巴斑斯基在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中提出來的。巴斑斯基曾運用現代系統論,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整體的觀點、相互聯系的觀點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認為教學過程存在著聯系的相互影響,在整個活動中起著決定的作用。他指出,教學必須按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具體條件,來制定一個最好的教學方案,然后靈活機動地執行這個方案,以期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而教學過程的優化中,教學方法的優化是主要的方面。由巴斑斯基的理論可以看出,教學方法的優化,是教學過程的優化――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我國教育界的先輩們也曾提出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也是我們優化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那么,怎樣去優化中學化學教學方法呢?
一、考慮化學教學的特點
優化化學教學方法,必須突出化學教學的特點,尤其要突出化學實驗教學特點,突出實驗教學,一方面,是考慮實驗具有鮮明的直觀教學的效果,是促進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是考慮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明確化學教學的理論思想
關于化學教學的理論思想有兩個函待解決的大問題,一是如何處理知識學習與智能培養的關系問題;二是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對前者,有的老師認識是不清楚的。凱洛夫的教育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太深,他們依然認為雙基掌握了,智能自然而然就發展了,不需要單獨去培養。因此,教學中只抓雙基傳授,不講智能發展。我想有這種思想的老師,應從我們培養的學生存在著高分低能現象的事實中得到啟發,有所醒悟。根據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結果,我們知道,掌握的知識多,不一定智能水平高,只有在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中刻意培養,智能才能得到發展。反過來,智能的發展,又會促進知識的學習,只有這兩方面都注意,學生才能成長為既有知識,又有能力的人才。
對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關系問題,同樣有一些老師的認識是模糊的,這些教師,在教學時只注意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得滿堂灌、填鴨式現象依然存在,這對教學目的的全而實現是不利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能動的反映,如果沒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轉化,就無所謂認識,更談不上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在于由教師的“自控”來啟發、指導學生達到“自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學會知識和技能,自己去發展智能――即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分析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
中學化學教師所接觸、了解的教學方法是豐富紛雜而又各有特色的。教師只有分析明了各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和弊端,才可擇優而取,恰當運用。教師接觸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1.傳統課堂教學法中的講授法
傳統的課堂講授法,完全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很明顯,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能力,影響學生身心的正常發展,這是我們今天化學教學所不足取的。但是,改進的課堂講授法,如凱洛夫的課堂講授法,以科學的認識論為指導,通過感知、理解、鞏固、掌握四個階段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和技能,這是符合教育的簡約性規律的。單以這一方面來講,是應繼承和發展的。
2.發現法
發現法是布魯納教育思想的產物,是一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和探索,得出結論,獲得知識的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自己探索知識的過程中,能充分發展智能,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獨立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它具有積極意義的一面。但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知識,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違背了教學過程的簡約性規律及教和學相互依存的規律,而且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必須有較好的實驗設備,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必須較高等。這些弊端及限制條件,決定了發現法在我們的化學教學中不可能大面積、經常性地使用。
3.問題解決法
這種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應用所學得的知識和材料,通過進行實驗、分析、推理、計算等以取得對問題解決的效果的高級形式的學習活動。這種教學方法具有發現法所具有的所有優點,且費時較短,對設備條件要求不高。但是它同發現法一樣,不利于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忽視教師的主導用。
4.程序教學法
程序教學法是由教材設計好學生學習為程序(或由計算機沒計),學生只按照程序,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學習,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進步。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于各種水平的學生自學,學生學習是穩扎穩打。但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時,學生學習是被動的、機械的、學生獨立地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不易培養和發展。另外,還弱削了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5.屬于啟發式范疇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生;化學科目;學習;方法研究
初中階段化學科目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化學知識,初三開始,學生開始正式、系統地認識化學、了解化學以及掌握化學。對于剛開始學習化學的初中生來說,對化學這一新科目的學習有些棘手,對化學科目的學習方法不能夠較快較正確地掌握,這就需要教師在明確分析化學科目的特點后,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化學的成果。
一、化學科目的特點
化學課程作為初三開始開課的科目,與其他科目的學習目標、
課程要求等都有不同之處,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化學科目獨有的特點,引導幫助學生學習化學,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1.注重實驗,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部分
化學是一門注重實驗學習的學科,化學這一科學的推進,是無數化學家運用實驗這種實踐方式不斷研究探索來的。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習、化學教學、化學探索、化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化學實驗同時也是化學科目發展問題、假設問題、探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方法,因此,化學科目的學習無法離開實驗,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都要把化學實驗的學習放在重要戰略位置。
2.具有抽象性
化學科目具有抽象性,很多化學反應的發生過程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到的,學生在接觸化學知識、學習化學內容的時候,常常難以理解,很難將化學實驗的發生納入學生自己的思維。
3.與生活聯系緊密、息息相關
化學是一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科學。初中階段化學科學知識,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中有所涉及或有所了解的化學現象或化學反應,這些“接地氣”的內容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將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中化學科目的學習方法
針對上述初中階段化學知識內容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在課堂上以及課堂外以化學課程的學習特點為基礎,以初中化學的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學生為出發點來開展化學課堂的教學,并引導學生在課堂外積極鞏固,打好化學基礎。
1.課堂內
教師在課堂內對學生學習化學的引導,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為主要目標來開展。
(1)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通過上述分析,已經了解到化學科目的學習是以化學實驗為主要學習、探索方式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參照初中化學教學手冊中以學生掌握實驗的具體要求為準則,將化學理論學習與化學實驗學習一一對應,提高學生理論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動手實踐能力。
(2)與生活相聯系,使用問題探索式教學法
化學學科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正確地利用化學的這一特點,將問題探索式教學法與化學的生活性特征有機結合。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從生活出發來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課堂外
化學在課堂外的學習,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等學習方法,形成完善、整理錯題本以及合理有效使用錯題本這一學習習慣。化學作為一門偏理科的學科,需要學生不斷練習來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課下要指導學生多做題,做精題,對自己所學習的內容查漏補缺,不斷完善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網絡,從而增強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化學作為一種以實驗為主要探究方式的學科,強調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在化學教學以及化學學習中講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化學的學習具有抽象性,化學現象發生的內在過程很多無法直接觀察到,且化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化學科目的這一系列特點,從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課下自學這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以課堂為根本,以課下為拓展,幫助學生提高化學學習成績,增強學生的化學學習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海芬.中學生學習化學方法的研究[J].新課程:中,2015(9).
[2]沈宗華.重視基礎,凸顯能力:正確引導初中學生變革化學學習方法[J].新課程導學,2015.
1資料與方法
1.1教材藍本本研究以汪受傳主編,2007年上海科學 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兒科學》(第2版)精編教材為 教材藍本。教材分總論和各論,總論包括兒科學基礎和 兒童保健,各論包括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疾病、 腎系疾病、傳染病、寄生蟲病、新生兒疾病和其他疾病, 共計50個病種,是目前為止病種最多的《中醫兒科學》 教材。
1.2 教學對象五年制中醫專業本科生和中醫專業骨傷 方向本科生。
1.3研究步驟
1.3..1調查表設計收集近10年關于《中醫兒科學》 教學方法的研究論文,設計調查表。從中國知網和萬方 期刊數據庫共收集相關文獻63篇,根據文獻報道的教學 方法,分為教具和教學方法兩大方面設計調查表,教具 選擇了黑板、掛圖、多媒體幻燈、CAI課件、視聽教材5 種,教學方法選擇了講授教學法(講課法)、討論教學 法、圖表比較歸納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互動 教學法、專題講座教學法、指導自學法、基于問題的 (PBL)教學法9種。
1.3.2調查表填寫分別請20位《中醫兒科學》教師、 40名兒科研究生、40名兒科實習生、200名已經學習過 教學方法的選擇人數。根據統計結果確定《中醫兒科學》 每一部分內容最佳的教學方法1?2種。如果該部分內容 所有人均統一認為最佳的教學方法只有一種,該種方法 即可確定為該部分內容最佳的教學方法。如果該部分內 容有2種以上最佳教學方法的意見,根據比率確定2?3 種最佳的教學方法。
1.3.4教學效果對比對有多種教學方法的每一節內容 在同一年級同一專業不同班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 教學過程。每一部分內容完成后立即進行小測驗,確定 其短期教學效果,期末和下學期開始時進行兩次測驗, 確定其遠期教學效果。根據測驗成績分析確定每一節內 容最佳的教學方法。以上教學方法比較連續進行2年, 每年1次,分別為2007級中醫本科班和2008級中醫本 科班、中醫骨傷本科班。
1.3.5教學方法確定根據教學效果確定每一節內容最 佳的教學方法和教具,形成優化的《中醫兒科學》課程 教學方法。
2 結果
2.1教具對于教具的選擇,除總論部分“生理病因病 理特點”外(本節內容多媒體居第2位),其他內容均以 多媒體選擇率最高。說明現在多媒體在《中醫兒科學》 甚至所有中醫臨床課教學中已被廣泛使用和接受。但對 于多媒體的使用,75%的人選擇的最佳比例是在30%? 70%,說明多數人均認為多媒體的使用仍需要有選擇性。 選擇人數居第2位的教具絕大部分內容均為黑板,僅總 論部分的“生長發育、診法概要、兒童保健”三節內容 居第2位的教具為試聽教材,說明傳統的教具黑板仍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對于有豐富試聽信息的內容,試 聽教材也是有益的補充。掛圖和CM課件的選擇較少, —方面是由于掛圖的制作和使用不方便,另外掛圖的功 能完全可以被多媒體替代,CM課件由于教師自己制作 難度大,而現有的CM課件難以滿足各位教師授課的需 求,因而未能在實際教學中廣泛使用。
2.2教學方法總論部分絕大部分內容最佳的教學方 法是講授法,僅“年齡分期和生長發育”兩節內容首 選圖表比較歸納法,其次是講授法,說明總論部分在 教學方法上多數學生和教師都仍青睞傳統的講授法, 這與本部分內容的屬于基礎理論是相適應的。“生理病 因病理特點、診法概要、治法概要、兒童保健”四節 內容居于第2位的是案例教學法,各論部分內容絕大 多數均以案例教學法為最佳教學法,僅“寄生蟲病、 臍部疾病、奶癬”以指導自學法為最佳教學方法。說 明學生們希望臨床課授課中有大量的臨床實際案例穿 插,使其能夠學到臨床上能夠實際見到、實際用到的 知識和方法,希望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希望能夠 早接觸臨床知識,教師亦希望通過真實的臨床案例豐 富和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講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 實踐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寄生蟲病、臍部疾病 和奶癬”由于發病率低,課時有限,宜作為自學內容。 23考核結果經過不同班級的考核成績比較,多媒體組 和黑板組無統計學差異(P>Q05),關鍵在于靈活和有 效的使用教具。案例教學法組在各論部分短期記憶和長期 記憶均優于傳統的講授法組,考核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 05)。圖表比較歸納法較講授法亦可增強記憶,提 高教學成績,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3 討論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 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 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 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但由于教師在教 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 于主導地位。因此,研究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是 每個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形成《中醫兒科學》課程內容教 學方法的最佳匹配體系。對每一節教學內容的最佳教具 選擇和教學方法進行比較明確的界定。有利于青年教師 盡快掌握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同 時,對講授本門課程的所有老師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有利于提高《中醫兒科學》的整體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科學方式;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61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教育觀念也在不斷的改變,科學方法教育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早在1989年,國家教委就提出過:“在化學教學中,必須要重視科學方式的教育。”由此可知,初中化W中實施科學方式教育,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不斷發展初中生的化學素養。以下便是筆者作為初中化學教師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出的一些科學方式:
一、利用化學史感悟科學教學方法
自然科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學家們長期的科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積累、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智慧的體現。他們的思想方式、研究方式和創新思維,具體表現在他們探尋自然世界的足跡之中,使化學的發展史可以完整地呈現科學發現的整個過程,給化學科學方式教學提供了大量生動、有趣和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可以更好、更系統地領悟科學方式。
初中化學課本中有許多化學家,如拉瓦斯、道爾頓、凱庫勒、門捷列夫、阿伏伽德羅、盧瑟福等,他們所運用的科學研究方式和奇妙的實驗構思,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教學方式的素材。比如,盧瑟福的原子結構行星模型便體現出了粒子散射實驗,使人類對原子結構又有了新的認識。而盧瑟福所運用的實驗、模型的科學方式便會使初中生記憶猶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化學史感悟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之中模仿和運用,用化學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中汲取自身所需的營養,逐漸發展自身的化學思維,掌握化學方法的精髓之處。
二、依據學生的實際認知特征進行科學方式的教學
初中化學是學生初步接觸化學的階段。教師要從學生學習和運用科學方式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必須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宏觀到微觀、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呈現出科學方式自身的層次性。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不單要讓學生理解科學的知識體系,還要讓學生深刻感知其研究的過程。這樣理解了科學知識過程之后,才可以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和化學素養。此外,教師必須注意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以對學生以科學研究的標準要求學生,否則便會起到相反的負效果。
初中生學習化學的過程可以說是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主要是依靠教師的教學引導,也就是潛移默化的教學影響進行滲透。特別是在學生剛接觸化學階段,如果將科學方式直接傳授給學生,便成為死記硬背的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很難達到理解的程度,逐漸會使學生覺得化學科目難以學習,會失去原有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前要依據所學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營造情境,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學習到科學方式,進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深入的了解和運用科學方式,真實地掌握到科學方式的精髓之處。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入科學方式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掌握到科學方式。在學習化學概念和理論時,掌握其各個知識點的關聯之處,達到通過知識教學滲透科學方法教學。
三、透過實驗探究加強科學方式教學
在實驗教學中進行滲入是科學方式教學的重要途徑,實驗中經常會用到多元化的科學方式,進行實驗的過程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實驗探究會使科學探究更加具體化,也是化學教學中較為常見和重要的探究方式。
比如,在學氧化碳和水的實驗時,可以對燃燒的條件進行探索、紫色的石蕊小花為何會變成紅的進行探索,實驗探索便呈現了實驗條件控制的方式。因此,科學方式的培育必須在詳細的實驗活動中進行,這樣學生才可以運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和感悟,進而對科學方式的認識可以從原來的不知到了如指掌,引導學生將這些科學方式內化為自己的學習方式,達到化學教學的目的,使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提升、綜合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四、總結
綜上所述,如果教師可以有效地在課堂中實施科學方式進行教學,便可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方式,進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科學方式作為思維和行為的方向,其中蘊藏了巨大的知識價值,它可以將科學知識內化為能力,使化學教學和社會發展速度相符合,達到了教師可以科學地教學,學生可以科學地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英鋒,翁志青,張有來.在化學習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6).
關鍵詞:優化;中醫內科;教學設計;方法
就中醫內科學來說,屬于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利用中醫理論客觀闡述常見內科病癥的病因、病機等方面問題的臨床課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傳統滿堂灌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時展的客觀要求,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導致中醫內科課堂教學效率極其低下。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優化其教學設計,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更好地學習中醫內科課程知識與技能,完善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
一、借助課堂導入,講解病證概念與主癥
就內科病證來數,其命名方法與規律大都根據主要癥明確病名,客觀分析其病癥類型。在中醫內科教學中,教師要圍繞章節內容,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優化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充分利用其集圖片、動畫、音像等于一體的特點,引導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圖片,使其對新課題知識留下直觀印象,巧妙導入新課題,促使他們迅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病證概念以及主癥。以“心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短片,讓他們探討這屬于哪類病證,巧妙引出新課題―“心悸”,準確理解這一概念,即由于氣血陰陽虧虛或者痰濁瘀血阻滯致心失所養,出現心脈不暢問題,臨床上主癥為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以“虛勞”為例,大都是因為在多種疾病作用下,導致患者臟腑虧損,出現氣血陰陽不足現象。在學生理解這些概念之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探討治療方案,將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完善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
二、借助系統小結,類證比較
在講完某系統病證之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對新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系統化地歸納總結,在對比分析易混淆癥證中,讓學生發現其異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以“泄瀉、痢疾”為例,很多學生都知道這是夏秋季節中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大便次數較多,腹痛是其顯著特征,但極易混淆,混為一談,前者的病變在胃,后者病變在腸,診斷依據也各不相同。在講解完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采用系統小結方法,進行必要的類證比較,引導學生更好地區分二者在臨床方面的關鍵性特點,能夠正確判斷這兩種疾病,避免形成錯誤的知識結構體系。
三、借助列表圖示,掌握辯證規律,準確理解病機
在中醫內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列表圖示方法,促使抽象、乏味地知識點更加形象、生動,降低相關知識難度,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水腫病證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列表圖示法,讓學生全面、客觀了解其發病機理,清楚病理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相互因素,知道水腫的形成過程,發展與演變方面的規律,準確理解病機,制定可行的治療方案。以鼓脹病證為例,其病因復雜化,和多種因素相關,其病機是因為患者的肝、脾、腎功能無法處于平衡狀態,氣滯、瘀血等相互融合,處于統一的網絡結構體系中。如果采用口述的方法,學生將很難理解相關知識點,無法準確理解病機,可以借助列表圖示法,讓學生觀看相關的示意圖,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巧設問題情景,結合課程內容,準確理解相關內容,加深對其的應用,準確掌握病機演變、證候證型,讓學生意識到中醫理論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等特點,學會自主制作各類圖表,理解對應知識點,為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做好鋪墊。
四、借助中醫基本理論,推演證型
就中醫內科來說,是一門重要的臨床學科,建立在中醫診斷、中藥、方劑等多種學科基礎上,各病證、癥狀都是人體臟腑、經絡循環部分乃至解剖部位病理的真實寫照。以“臟腑氣血”為例,在中醫內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優化利用相關理論,客觀分析其生理病理,借助中醫臨床上臟腑病變多樣化類型,從不同角度入手推導出相關疾病的關鍵性癥狀,以心脾兩虛證為例,氣血兩虛是其顯著特點,比如,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失眠,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課程知識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辯證規律,掌握各類判斷證型的技巧,便于更加準確、客觀地判斷疾病類型,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避免將類似疾病混淆。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醫內科教學中,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轉變已有的教學理念,優化設計課程教學,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促使學生借助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臨床辯證能力等,培養他們更多優秀的品質,提高自身綜合水平,成為“高素質、高水平”專業人才,成為新時期社會市場所需的實用型中醫技術型人才,有效填補社會市場空缺。以此,改變新時期中醫內科教學現狀,提高其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肖永華,王世東,任傳云,趙進喜,儲真真,王繼東.以知識點為導向的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思路探析[J].中醫教育,2013(0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