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范文第1篇

      【關鍵詞】跨文化敏感度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 調查

      【課題項目】本文系贛南醫學院校級科研課題理論成果,課題編號YB201336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05-01

      一、研究背景

      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不同的層面。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情感層面,也就是了解、欣賞和接受文化差異的積極動機,其重要性不容忽視。陳國明(2009)認為,跨文化敏感貫穿于跨文化交際的整個過程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能夠投射與接收正面的情感反應,它可以把當事人帶到認可與接收文化差異的境地。Hart & Burks (1972)認為具有跨文化敏感度的人應該對意見交換心存感激,能夠容忍他人的刻意征詢。Bennet (1981)認為跨文化敏感度是交際者從我族中心階段向我族相對階段的轉化,指出體驗到差異是交際中值得愉悅的一部分。

      賈玉新(1997)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和交際方略能力系統。在情感能力系統中,移情是個很重要的能力,指設身處地以別人的文化準則為標準來解釋和評價別人行為的能力。文秋芳(1999)認為,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的模式除了包括交際能力以外,增加了跨文化能力,包括三個部分:對文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有著層級關系,發展跨文化能力必須從底層到高層,循序漸進。要從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層度開始,使他們對文化差異有一種敏感性;進而端正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態度,使他們能夠理解并尊重對方的文化;最后再訓練他們處理文化差異的技能與技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隨機抽樣對贛南醫學院2013級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進行測量和分析,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9份。本研究采取陳國明和斯特羅斯塔的ISS量表,運用SPSS 17.0 對被試的跨文化敏感度情況進行分析量化。量表一共包含24個問題,集中反映被試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問卷中涵蓋了交際參與度、差異認同感、交際信心、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5個變量。被試需在數字1-5中選擇: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確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數據分析前對9個反向計分項目進行了數據轉換,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通過對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五個因素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如下:

      跨文化敏感度測試結果

      上表顯示:大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標準差為0.27689平均值為3.6152,大于3。根據問卷設計,分數越高,說明被試的跨文化敏感度越高,區分高低的臨界值是3分,代表“不確定”。可見,整體而言,大學生對跨文化交際持相對積極的態度,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但還不太理想。其中文化差異感(M=4.0358)和交際參與度(M=3.8566)最強,交際專注度(M=3.5318)不強,交際愉悅感(M=3.1598)和交際信心(M=2.8315)最弱,說明大學生能夠尊重各種文化差異,愿意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但是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不夠敏銳,不能自信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無法享受到跨文化交際中的樂趣。 差異認同感強,說明現在的網絡普及,學生得以廣泛接觸國外文化,對各種文化差異并不陌生。交際參與度其次,說明學生樂于與外籍人士溝通,英語活動參與積極性高。交際愉悅感和交際專注度略弱,說明在交際過程中無法完全理解信息并及時回應,因此無法產生交流時的愉悅感。交際信心最弱,說明學生缺乏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

      四、建議

      1.加強深層次系統性的文化教學。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對引起文化現象造成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涉及較少,如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世界觀和信仰等,因此,導致了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現象不理解,也間接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愉悅感和專注度不夠。

      2.建立多樣的文化交際形式。學校和教師鼓勵學生多看外國電影、閱讀外國小說和期刊雜志、聽英語歌曲,參加英語相關的活動,增加學生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機會,增強其跨文化交際信心。

      3.加強本族文化的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本族語文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課堂上涉及到本土文化的內容非常有限。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統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課時,另一方面由于教師自身的素質低下,無法真正承擔起跨文化交際的培養任務。在英語教學中應增加本族語文化內容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本族文化“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陳國明 跨文化交際學(第二版)【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范文第2篇

      一、國際營銷中的文化因素

      在國際營銷中,企業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經營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等。眾多因素中,文化是一個關鍵的因素。何謂文化?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它包括價值觀、倫理觀、宗教、藝術、生活習慣等。文化是人們在后天的生活和學習中逐漸形成的,體現了社會成員的行為特征。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各種不同的文化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包括年齡、性別、社會組織、政府、家庭等,反映了人類共同的生物本能,反映了人類應付物質和社會環境的共同需要。而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個性,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種種因素決定了個性的存在,個性的差異就形成了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它給營銷活動的開展帶來很多的障礙,理解文化差異是企業開展國際營銷的必要前提。

      二、文化是影響國際營銷的重要因素

      1、文化滲透于國際營銷活動的整個過程。文化因素對國際營銷的影響是全方位、全過程的,對營銷活動的正常開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有時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國際營銷人員在產品的設計、價格的制定、營銷渠道的確定到促銷都要充分考慮到文化的特點。如果文化因素處理不當,就可能導致企業與顧客之間的溝通失效,甚至對雙方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造成不利的影響。

      2、國際營銷人員本身的營銷活動也構成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將新的元素帶入東道國的文化中去,比如倡導新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從而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既是在適應文化也是在推動文化的發展。日本的汽車廠商以注重產品營銷所在地的文化背景研究而著稱。日本的汽車制造廠商通常在歐洲、日本、北美都有自己的研發中心,設計人員大多來自當地。在歐洲市場上推出的日本車幾乎百分之百是由歐洲人自己設計的,這樣的車型無疑在歐洲市場很受歡迎。日本這方面很值得我國企業借鑒。

      應對文化差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因為每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人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它的影響。當前我國企業的營銷人員還普遍缺乏文化差異的概念,習慣于用自己的文化觀看待事物,按照在本國的文化背景下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國際營銷,這極大的限制了我國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增強競爭地位。因此,必須重視對文化因素的分析。

      三、對文化差異的分析――在哪些方面要注意文化差異的存在

      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各國間文化的巨大差異,由于文化差異的復雜性,很難對其進行系統的分類,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文化的差異性:

      1、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最能顯示文化差異的了,它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一種文化的實質和價值觀。企業在進行國際營銷活動時要了解語言文字的差異。向顧客介紹產品以及了解顧客的需求時都要用顧客所熟悉的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選擇消費者樂于接受的語言文字,避免使用有敵意和禁忌的語言。比如,孔雀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孔雀在英語中的意義基本上是否定的。產品廣告文字的使用也體現了文化的差異,廣告促銷要求翻譯成當地的語言文字,這恰恰是兩種文化的溝通。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著名外國企業在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在進入中國市場確定中文牌子時下了很大一番工夫,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2、產品設計。產品的設計包裝既要精美、大方,也要符合國外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差異,不可一廂情愿地按照國內的喜好去設計產品和包裝。舉顏色為例,在不同的國家,人們對顏色的看法有所不同。比如,在日本綠色被認為是不祥的象征。英國人也厭惡綠色,因為他們以橄欖綠作為裹尸布的顏色。不過許多國家都喜歡綠色,特別是居住在沙漠里的阿拉伯人視綠色為生命,把它當做美好的象征,用于國旗上。對于黑色,不少國家和民族都用作為喪服的顏色,因為黑色顯得嚴肅、莊重,穿黑色喪服可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尊敬。蒙古人卻對黑色異常厭惡,把黑色視為不祥之兆,認為它意味著不幸、貧窮等。俄羅斯人也忌諱黑色,有些人連黑貓也討厭。

      3、商業慣例。特定的文化形成了特定的商業習慣,因此不同國家的商業習慣也都各具特色。商業習慣主要包括社交禮儀、交際方式、時間觀念,等等。等級地位和等級國家的政府官員打交道的通用教訓就是,表達適度的尊敬和順從是很重要的。這個建議對歐洲人、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在與具有西方殖民統治歷史國家的高級官員談判時尤為重要。部分西方人的不經意的行為極其容易冒犯南亞和東南亞的政府官員。不經意間的非正式社交禮儀會被認為是對人的尊重。在酷熱的季節,穿套裝、系領帶傳送一種積極尊重的信號,并且在沒有空調的辦公室里一直穿著夾克暗示著非常重視。

      4、身體接觸。身體接觸的差異性足以成為一個嚴重問題。例如,美國人特別愛拍別人肩膀和后背,抓人的肘部,而這使大部分英國人感到不高興。相反,拉丁美洲人常因為勢利、冷漠的美國佬在身體接觸上不夠而對他們抱怨。商業領域里的人之間的握手是身體接觸當中最普遍的形式。大部分歐洲人每次相見時握手,當他們再見時再握一次。北美人握手不如歐洲人那樣頻繁,但比大多數亞洲人握得更有力。商務禮節、著裝習慣、對對方的稱呼、饋贈的禮品都會因文化而有所差異。

      四、應對文化差異的策略

      一般來說,企業進行國際營銷有兩種應對文化差異的策略。文化適應策略與積極主動的文化策略。具體在選擇策略時,要根據企業的產品特征和東道國的文化特點而定。

      1、文化適應。深入了解東道國的文化背景,適應其文化。文化適應就是不與當地的傳統、習俗、宗教、禁忌相沖突,是滿足東道國消費者需求進行有效的國際營銷的必要的前提條件。首先要認識到文化差異的普遍存在,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并尊重東道國的文化。理解文化差異是開展國際營銷的必要條件。只有了解東道國和母國的文化差異,才可能提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其次,用積極的心態看待文化差異,把文化差異理解成一種優勢而非劣勢,充分利用新的文化環境,為企業發展創造機會。也可以采用本土化和文化相容策略。

      一是本土化策略。因為企業的人員對東道國的了解是有限的,當地的人員更加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禁忌、市場環境以及法律規章和政府政策,而且容易和當地的消費者達成共識。企業在開展國際營銷時應盡量雇傭一些當地人員,也可以選用一些曾在東道國留學或工作過的本國人,這樣更有利于在當地開展市場、站穩腳跟。雖然這種策略容易接近當地市場,但是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沖擊原有的文化。

      二是文化相容策略。盡管在母國文化各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如果這兩種文化并不相互排斥,可以讓兩類不同的文化相互補充,以母文化補充東道國文化的單一性。通常比較常用的做法是盡量模糊文化沖突,保存文化中比較平淡的部分。但如果兩種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就要盡量注意規避“敏感問題”,盡量適應當地的文化,避免沖突。

      2、采取積極主動的文化策略。在國際營銷中,企業不僅要適應目標市場的文化習俗,還可以采取積極主動的策略。在接受適應東道國文化的同時也向當地的市場介紹母國的文化。這種積極主動的策略適應于那些思想較為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時市場還沒有形成固定的經營模式的國家。這種策略一旦實施成功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優勢。具體實行時通過文化創新和文化滲透進行行銷。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207-01

      一、文化與文化差異的概述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莎士比亞非常著名的話語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個人對一個事物的理解都會因為其自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對于“文化”這個概念來說,也會有所不同。有些人會認為風俗習慣是文化;有些人則認為詩詞歌賦是文化;還有個人認為思維方式是文化。對于文化的定義有多大上百種。而被學界普遍所認可的則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的定義,他認為“從民族學上來說,文化,也可稱之為文明,是一個復合的整體,是統一的,包括道德、法律、信仰、風俗、藝術、知識以及作為人類在社會中所習得的所有能力和思維方式。”這一概念是從一種微觀的角度去解釋的,雖然比較抽象不夠具體,但基本概括了人們對于文化的認識,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確確實實的存在于我們周圍,甚至與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

      由于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和的不同,不同的種族、民族、國家間的文化都存在著差異。例如,價值觀、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等。這些文化的差異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在旅游中,不同地區國家的人,在吃喝住行上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因此才吸引著人們去自己不經常生活的地方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而文化差異所造就了人們不同的行為、價值、態度、飲食、衣著語言等。文化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語言是文化傳播的一種手段和介質,也是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語言也是存在著差異的,這種差異是文化差異的外化。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語言的學習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同時這種文化的傳播存在著差異。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那么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必然存在著文化間的差異。既然差異不可避免,我們就更應該利用差異來促進對外漢語的教學,將不利轉化為優勢來對對外漢語教學進行研究和實踐。如何能將文化間的差異積極的體現在漢語教學中,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將文化間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只有將文化間的同與不同整理、分析然后歸納總結,才能找到文化間內在和外在的異同,思維才不會局限僵化,能夠接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在今后的漢語學習中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和運用。例如,可讓同學們在課堂上介紹自己的國家、家鄉、風俗特點等,然后用本國語言和漢語共同說一句話,加上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或者利用繪畫音樂來表達同一個意思,讓其他同學來猜猜其表達的真正意思是什么。通過交流和各種“語言”的運用來讓同學們更好的了解文化差異。

      第二,面對不同的文化差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有些人可以接受一些文化差異,而一些人卻不能接受。對于這種對文化差異的不適應感,我們應當適當的去引導學生正面這些差異,而不是逼著學生去接受文化差異。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訴我們每個國家、地區、民族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而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碰到一些適應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面對著種種非本民族的文化差異和沖突,會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對生活、學習產生焦慮困惑的感覺,極易轉變成為心理疾病。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漢語的學習,還要進行文化差異的學習。

      第三,增強文化交流的意識,達到學習漢語的真正目的。語言是一種習得的能力,不像數學等學科要進行邏輯思考和數據研究分析。語言最高的目標就是運用。學習漢語就是為了能夠用漢語與人交流,能夠運用語言傳遞想法表達意思。通過語言能夠了解到不同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學習語言而不是為了能在卷子上答滿分,僅僅追求的是考試的分數就失去了學習語言的意義。漢語的學習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遞,漢字與西方單詞的形、音、義的不同看起來似乎只是符號形成的過程的差異,但實際上這是文化差異的一種表現,這些形成原因是有其內在的區別和聯系的。

      通過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學的進步與滿足了人們交流的最終目的和對不同世界的了解的興趣。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播策略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傳播不僅有助于同學們學習漢語、了解漢語,同時還能通過對漢語的教學來傳播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漢語學習者的頭腦中。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的文化傳播策略。

      第一,在對外漢語的教學的教材中多補充文化的內容,開展文化專題的討論,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由于對外漢語的教學開展的時間較為短暫,屬于一個新興的專業,教材的編寫也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并不成熟和完善。教材編寫的現狀是參照一些漢語教學教材的編寫,主要是一些字詞句的聯系,簡單的寒暄對話以及常用詞匯。對外漢語教材中鮮有涉及到關于文化的內容。同時,要在教材中將文化的內容設計得讓人淺顯易懂也并非易事。例如,由于學習漢語的同學會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因此不能同一一種國家的語言來進行講述。所以,將文化的一些內容用漢語表達也不能簡而又簡,這樣漢語水平并不高的同學就會看不懂意思,那么就失去了原來的初衷了。

      第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教材要加入文化的內容,作為文化傳播者和語言教學者的老師也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儲備和個人素質修養。作為一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如果只是僅僅會教學生讀寫,那必定不能滿足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要求,同時,老師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的沉淀,自己都不能深刻的理解文化間的差異,必然不可能通過簡單的漢語教學來進行文化傳播。因而,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學會漢語教學的方法,同時還必須加深自己對不同文化間的了解,使自己能夠將各種文化融會貫通,再經過自己的理解處理加工后引導學習者們去了解文化,從而達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傳播的目的。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范文第4篇

      1.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英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

      如動植物詞匯、顏色詞匯、地名詞匯、數字習語等通過對比分析英漢部分詞匯的文化內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通過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 進而學習英語語法,減少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以英語思維模式學習英語 排除母語文化和母語思維的干擾,按西方人的觀念和思維進行有效的交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廣泛收集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如各類報刊,文摘 雜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 學生可以開闊眼界,有助于在深層次上對異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師可以借助此幻燈片,娛樂電影等,增加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

      2.英語教學應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社會規則的了解和熟識 ,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 注意對比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則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英語的學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 風俗習慣 交際規則,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 教師還必須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使他們逐步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在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

      2.1 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

      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2 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一直以來

      小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跨文化意識 外語文化課程 文化教學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基礎和前提,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外語界的相關討論多集中在外語語言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上,而且,對跨文化意識的內涵鮮有闡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外語公選課程及后續課程中文化課程不斷增加,探討外語文化課程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二、跨文化意識的內涵

      什么是跨文化意識?Hanvey將跨文化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在第一層次,學習者對于表面或明顯的異國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其反應通常是新奇但不理解;在第二層次,學習者對于異國文化中與本國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的細微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識別,其反應通常是認為不可置信,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個層次,學習者通過理性的分析,認為與本國文化有著明顯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可以理解;在第四個層次,學習者通過深入體驗異國文化,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感受其文化。Hanvey認為,學習者達到第三層次還不夠。盡管要達到第四層次很不容易,但學習者應該努力達到第四層次的部分要求。[1]Hanvey的論述很強調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實際上,在了解異國文化、理解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知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對母語文化和異國文化的理解是相互促進的。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外語界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問題討論的深入,我國學者對跨文化意識的認識更加全面,對跨文化意識內涵的闡釋更為豐富。張伊娜認為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但是,跨文化意識絕不單純指對異文化的敏感性,它至少應該包括文化平等觀念、從交際對方的角度來評價和理解其不同于交際者本國文化的文化觀念和行為、傳播中華文化及文化融合意識。[2]高一虹認為我國的外語教學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理念,即以文化意識培養為中心,注重態度和情感層面,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所謂文化意識,指的就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這種文化意識應能幫助學習者主動地獲取、深層次地處理文化知識,并在跨文化交際行為方面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3]在全球化大環境下,這種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超越具體文化的全新的文化意識,其意義尤為深遠。

      三、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外語文化課程具體承擔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任務。要想通過系統的文化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努力實現從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轉變,外語文化教學就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而且要重視其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德國學者Alois Moosmuller將跨文化交際的環境分為國際化語境和多元文化語境。前者主要指跨國公司和機構的人員調配和工作合作及國際學生的交流;后者側重多元文化社區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共處。在國際化語境中,由于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具有全球視野,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太重要,故而應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由于人們對文化差異通常過于敏感,總是刻意地維護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們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和平共處。[4]可見,交際者無論是處于哪一種交際環境,都需要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以便正確理解和對待不同的文化。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專題講座、專題討論、視頻觀賞、課程論文等途徑引導學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通過對比分析揭示文化差異的根源,使學生更加深刻和透徹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現象。只有進一步提高文化差異意識,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寬容異國文化,減少乃至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既不過分堅持自己的文化,又不過分依從對方的文化,以致喪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Lustig和Koester在論述跨文化能力時強調:“作為21世紀的公民,任何人都已無法抉擇是否要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處或工作,唯一能決定的是自己該怎樣與他們相處或共事。”[5]經濟全球化決定了文化的多元共存,教育國際化則使多元文化走進了校園。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跨文化交際必然是多元的。外語文化課程應幫助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全球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將跨文化教學等同于目的語文化(即英美文化)教學,則不利于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因此,外語文化教學不能局限于特定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內容上應以英美文化為基點,兼顧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化,合理取舍和適當延伸,努力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

      3.文化平等意識的培養。王宗炎在《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一文中指出:在對待本國文化和語言及異國文化和語言的問題上,強國或強大的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這是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弱國或弱小的民族傾向于自卑,這是懼外心理(xenophobia)。[6]民族中心思想強烈的學習者則往往處處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不自覺地以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異族文化的一切,容易對異族文化產生偏見和敵視。而對本國文化感到自卑的學習者往往會認為異族文化處處比本族文化優越,容易對異族文化盲目崇拜。顯然,這兩種思想使得學習者無法正確地看待異國文化,都不利于其跨文化學習和跨文化交流。

      因此,在外語文化課程開課之初,就要提醒學生注意兩種思想的存在,幫助學生認清其危害并樹立文化相對論的思想,使學生認識到文化之間只有相同與不同,而無優劣。在課程中,要根據授課內容適時引導,引發學生思考,展開文化討論,從而使學生在跨文化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文化認識,有意識地減少和消除兩種思想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4.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習者所具有的本國文化知識和所掌握的異國文化知識都是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母語文化,才能深入進行文化比較,加深文化理解,客觀、全面和正確地審視各國文化。因而,學習者必須重視本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同時,跨文化交際是一種雙向活動。交際得以實現的三個要素,即交際的場合(setting)、談話的內容(topic)和交際的參與者(participant)無一不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交際中的雙方既有可能因缺乏對對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現交際失誤,又有可能因無法用外語表述本國文化而導致交際中斷。因而,學習者還要重視提高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發揮母語文化在異國文化學習中的促進作用,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活動中只有既熟悉對方文化,又向對方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還在學習、借鑒和吸納異國先進文化的同時能介紹、傳播和弘揚本國優秀文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四、結語

      外語文化課程是實施文化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外語文化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使其具有多重文化意識,有利于將其培養成真正意義上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當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需要學習者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比較、理解和反思不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Hu wenzhong.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227-243.

      [2]張伊娜.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及其內涵.[J].國外外語教學,2000,(3):28-31.

      [3]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和“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4]張紅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學術思想,推動跨文化研究學科發展.[J].外國語,2010,(6):49-53.

      [5]Lustig M W,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2.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网站2| 亚洲高清最新av网站|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亚洲丝袜美腿视频| 亚洲图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花蝴蝶|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丝袜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亚洲国产人成中文幕一级二级|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