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范文第1篇

      體育經濟學從總體上說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無論說它是介于體育學與經濟學兩門社會學科之間的新興交叉學科,還是說從體育學或是從經濟學這兩門社會科學分化出來的,基本上大的學科門類已確定在人文與社會科學范疇。

      在具體內容上,體育經濟學把體育學和經濟學的知識綜合起來,分化與綜合并進,使其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形成邊緣性質的一門新興社會科學。在這一點上,對體育經濟學研究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要具體分析研究體育經濟學科的屬性,就有著幾種不同的看法與理解。不同的意見雖各有道理,但事實上的性質差異決定了體育經濟學科的發展方向和進程。

      1.關于體育經濟學科屬性問題的三種意見

      1.1 具有體育科學的屬性

      正在成長的體育科學體系包括眾多的學科,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案。根據最權威的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學科分類與代碼》(Classificationandcodeofdisciplines)正式將體育學列為人文社會學類的劃分中,認為體育經濟學歸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這種認識在體育理論界較為認同。

      在體育經濟學產生發展之初,這種意見應該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體育經濟研究領域的深入,囿于體育學科的發展,使得體育經濟學科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1.2 具有經濟科學的屬性

      體育經濟學主要是以具體經濟部門或單位為研究對象的部門經濟學或專業經濟學,同人口經濟學、交通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學科一樣應歸屬于經濟科學中的應用經濟學范疇。因為經濟科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家族,包括一般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兩個層次,理論經濟學主要包括我們所熟悉的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前者注重對生產關系的分析,后者則長于在既定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分析。

      該意見的科學之處在于,經濟學科本身已是一個比較成熟而龐大的學科家族,體育經濟學在其所包含的理論與應用兩個層次中應該能夠找到合理的位置,即同交通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等學科一樣應當歸屬于經濟科學中的應用經濟學范疇。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體育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在經濟學這個龐大的學科家族中,卻沒有體育經濟學的一席之地。在其中經濟學45個二級學科共166個三級學科中沒有體育經濟學科的影子。

      1.3 具有多學科交叉性質

      它是經濟學、體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的科學,基于這種交叉性和邊緣性特點,主張目前不應急于把它隸屬于某種學科領域,這樣反而更有利于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研究,吸取相關學科與領域的研究成果。

      如同關于體育本質的討論在今天不可能達到共識、將來也不可能達到共識—樣,關于體育經濟學學科屬性問題的上述幾種看法和意見雖沒有完全取得共識,在現階段也并沒有阻礙本學科的發展。但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興起和發展應當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結構以及學科屬性,同時還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隨著這些宏觀背景的變化,自身學科的發展和完善,有必要明確體育經濟學科的歸屬問題,這樣有利于該學科從更為前沿、更為專業的角度去深入探討體育經濟學的學科概念和體系,完善學科的體系結構,擴大研究范圍和強化理論基礎。

      2.隸屬于經濟學科體系的理論分析

      雖然在我國國家標準關于經濟學的學科劃分中,目前并沒有體育經濟學的二級甚至三級學科位置。但從這門學科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來看,本研究認為應當隸屬于經濟學科體系,具有部門經濟學性質的學科。體育經濟學作為一門部門經濟學或專業經濟學,具有以下幾個理論依據。

      2.1 經濟學科的顯學地位有助于體育經濟學的發展

      關于經濟學科的顯學地位之說,近些年來已多有定論。其理由大致有三:首先,經濟學主要以數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又倡導實證分析方法,使其較之其他人文學科更具有可證偽”的科學性質;其次,還在于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以其輝煌的成果不斷地滲透其他學科地盤,經濟學的武器”所到之處,幾乎都令其他學科俯首稱臣;再有一點,就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并不長,以1773年亞當斯密的賴富論》出版為標志,至今不過二百余年的歷史,但其學科體系卻日漸完善龐大,且內部劃分、分類相對嚴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45-92)之經濟學學科分類與代碼(Classificationandcodeofdisciplines)將經濟學劃分為45個二級學科共166個三級學科,足見其學科體系之龐大。

      體育經濟學最初由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產生而來,在其發展之初借助體育學科的發展而得到迅速發展。但由于體育學科的不完善性或者地位的從屬依附性,使體育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受到一定的制約。而從屬于經濟學科體系,在其可證偽”的科學性質的基礎之上,結合成熟而完善的實證分析研究方法工具,借助日益龐大完善的學科分類經驗,勢必會使體育經濟學的發展如同諸多經濟學的二級應用經濟學科一樣得到良性健康的發展。

      2.2 從經濟學科發展歷程來看,體育學同政治學、社會學等將會成為其應用學科

      借助經濟學科的發展,體育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更廣泛、更深入、更前沿。托馬斯羅斯基指出:把經濟分析真正結合進自己的工作知識范圍的歷史學家將會有望得到經濟學家的熱情回報。”

      “從經濟學視野出發,常常能夠組成意想不到的聯系。發現新的有利論點,促使歷史學家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提高自己的資料價值……即使缺乏統計資料,經濟學理論也能為組織歷史分析提供有效手段。”當然,經濟學在進入其他學科領域影響改變其他學科的同時,也在改變、發展、完善著自己。事實上,從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來看,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之后,經濟學已經分化成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方面。理論經濟學正在變為一種通用的人文基礎學科,而諸如政治學、社會學和法理學等都將是應用性學科,體育學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這種學科分野目前還不是現實,但隨著經濟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終究會實現。

      2.3 體育經濟學科的理論基礎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學理論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都體現了這一點。

      西方體育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這一理論提出的許多觀點,如關于教育、衛生保健等人力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關于重視人的素質、勞動力質量的觀點;關于重視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觀點;以及關于體育投資會加大教育或其他投資的收益,從而提升人力資本即體育人力投資經濟效益的觀點等,無不體現了人力資本理論是西方體育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依據。

      較早研究體育經濟學的前蘇聯,在體育經濟學教材中也明確了體育經濟學理論方法問題,開明宗義地指出:體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宏觀、中觀和微觀經濟學理論,研究分析方法為經濟學分析法。即使在近期的西方體育經濟學研究中,涉及的經濟學領域也多為產業組織、公共財政和勞動經濟學,我國體育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政治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體育經濟學賴以建立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主要是社會再生產理論;生產勞動和服務產品的理論;社會生產目的和實質的理論;社會需要和層次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物質利益原則和社會分配原則理論。

      無論我國的還是國外的體育經濟學研究,以及體育經濟學產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告訴我們其研究理論基礎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學理論。

      2.4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的結構體系

      就目前國內外一些體育經濟學教材以及體育產業經濟研究方面的系統研究論述或著作來看,其結構體系顯示了與經濟學研究體系的高度相關。

      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的共同點在于:體育經濟學研究內容和體系與經濟學研究體系的高度相關。無論是緒論或者導論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體育領域中的具體經濟研究內容,還是實踐領域中所涉及之經濟問題,無不體現和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國內外體育經濟學教材最大的區別點,也是體育經濟問題研究具有本質性區別之處是:國外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經濟學問題,即研究的是經濟學問題,只是利用體育領域中的現象來注釋和闡釋而已;而國內的體育經濟學研究思路是利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這種區別的本質還在于:在體育經濟學研究的初期,國內的研究思路對于發現問題能夠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而如果深入、發展下去,國外體育經濟學研究思路將能夠體現一定的優越性。

      3.小結

      體育經濟活動、現象、問題作為在整個體育活動和經濟活動歷史中發生過作用、還將產生重大作用的一種特定社會存在,長期以來沒有被納入到經濟學科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視野中,不僅是對體育經濟學科發展的一種瓶頸制約,使其研究難以深入、系統,更是難以全面、準確研究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發展的一種遺憾。解決這種遺憾可以有多種途徑:從學科理論研究出發,可以將其列入經濟學研究范疇,利用體育領域中的經濟問題、現象來揭示、闡釋經濟學規律;從完善教材體系入手,可以利用現有成熟經濟學教材結構體系來系統規劃完善體育經濟學教材體系;此外,從國家標準的學科劃分,也可考慮體育經濟學的二級經濟學科位置問題;甚至從社團組織管理角度考慮在經濟學學會下屬分會組織將體育經濟學研究會列入,相信對體育經濟學的發展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前無古人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實踐,于是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就成為經濟學界關心的重要課題。通過梳理中國經濟學在內容、體系、方法論上的研究成果,明確中國經濟學的目標,分析中國經濟學面臨的主要困境,并結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耦合研究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探討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超級秘書網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1.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范文第3篇

      內容摘要:方法論是一門學科研究的邏輯起點。本文對我國金融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作了一些探析,在金融學是經濟學一個分支的范疇內,從分析經濟學的科學性入手,探討了經濟學與金融學的研究方法,闡釋了金融學研究與經濟學研究的關系,并認為我國金融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方向將是建立更加堅固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向科學化的研究方法發展。

      關鍵詞:金融學 經濟學 方法論 科學

      我國金融學研究正在從貨幣金融理論發展到現代金融學的新階段。目前,在金融領域普遍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理論創新上,對金融研究中的方法論范式研究尚顯不足,而金融研究方法論的范式轉換與理論創新是密切相關的。故本文嘗試對我國金融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一些探析。

      一直以來,金融學被認為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一直是一門屬于經濟學類的學科。更具體地來看我國,在學科劃分上,金融學被歸入了經濟學類中的應用經濟學。既然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那么金融學研究的方法從本質上講也應該是經濟學的方法論了;當我國的經濟學向現代經濟學發展時,也就必然要求我國的金融學向現代金融學發展。從本質講,對金融學研究方法論問題的探討就是對經濟學研究方法論問題的探討。

      經濟學的科學屬性

      對經濟學內涵的理解,直接決定了經濟學研究的邊界。我國學術界曾對經濟學是不是科學這一命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而且這種爭論直到現在也沒有得到最終統一的答案。科學一般概念是對現象規律性的系統解釋。從這個角度說本文認為,判斷經濟學是否是科學的核心標準,在于經濟學對經驗世界(或者說現實社會)的解釋力是否足夠強大,如同數學、物理學對經驗世界的解釋能力一樣,這一問題的實質在于探討經濟學理論是否有國界。如果經濟學如同自然科學一樣,在不同制度下的社會環境里同樣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的時候,那么經濟學就是科學了,否則就還只是一門學科。隨著經濟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經濟學理論是沒有國界的,而存在不同的是約束條件即社會制度環境、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的差異。從邊際革命那天起,經濟學就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門科學。

      (一)經濟問題和經濟學問題的差異

      經濟學科學化的過程就是對經濟學問題研究采取技術化手段的過程,在一段時間內我們把經濟問題和經濟學問題混為一談了。經濟問題是現實中涉及經濟現象的所有問題,而經濟學問題則是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的問題。正如,當我們討論婚姻的法律效力確立的時候,婚姻是個法律問題而沒有成為一個經濟問題,但我們把婚姻的法律效力確立看成是一個契約過程時,此時它已經是一個經濟學問題了;而當我們談論農民工待遇過低是否公平問題時,我們是在談論這一社會經濟現象,但它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研究的邊界,因為在這里我們已經引入了價值判斷,而當涉及價值判斷問題時,經濟學家們就應該住嘴了。這還是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是有邊界的。

      (二)經濟學問題研究的技術手段

      什么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問題,在很長時間內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我們回顧科學發展的歷程就可以明白,在人類社會目前的發展水平下,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在經濟學發展的早期,人們所研究的經濟學問題還相對較為簡單時,人們普遍使用形式邏輯的研究方法;而當人類社會日趨復雜化而形式邏輯不能滿足經濟學研究需要的時候,數理邏輯就取代了形式邏輯成為了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經濟學研究走了一條被很多人稱為“數量化的道路”。從對學科發展的歷程來看,這無疑是經濟學的進步。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這種技術手段的使用,使得經濟學的研究逐漸開始規范,經濟學的研究范式發生轉變。經濟學理論模型對經驗世界進行了簡化,經濟學家們利用技術手段構造了一個理想中無摩擦的經濟學世界,并且以這個“無摩擦的世界”作為比較基準去解釋經驗世界(張樹民,2006)。

      (三)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

      由于經濟學討論的關鍵問題是稀缺性資源的如何配置,因而經濟學關注的焦點在于效率,這就要求經濟學家們在進行經濟學分析時不加入價值判斷,因而在整個西方經濟學的分析中不包含著價值判斷的內容。正義與公平這些含有價值觀取向的內容,不屬于經濟學研究的范疇,而應被歸入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

      隨著經濟學的發展,人們發現經濟學對現實世界有著極為強大的解釋力。于是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逐漸擴大到其它社會學科的分析中去,產生了制度經濟學、法經濟學、經濟倫理學等交叉學科,這些新學科分析的基本框架依然是建立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之上的。有人把經濟學研究范圍擴大的現象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說明了經濟學科學屬性的結果。一門學科之所以能成其為科學,就是在其對經驗世界具有普遍的解釋能力,只能局限于解釋一定范圍內世界的學科是不能成為科學的。

      金融學研究與經濟學研究的關系

      總的來說,金融學理論發展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那么金融學研究的基礎也就是經濟學研究。盡管迄今為止的金融學科相對于經濟學學科而言并不完整,這種不完整不僅表現為金融學的假設前提、范疇、理論或研究的方法論均有待于完善和發展,還表現為金融學科邊界界定的不完整。但是,金融理論使用了對于所有現代經濟理論都很關鍵的基本假設,金融學的范疇亦是以經濟學的范疇為基礎,其研究的方法論依然根植于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范式之中。經濟理論及其某一分支的發展影響和拓展著金融理論,反之亦然(馮用富,1998)。正是隨著經濟學日漸科學化,金融學的發展也逐漸沿著科學的道路發展,金融學研究的邊界逐漸清晰,也逐漸拓展。

      (一)金融學的微觀經濟學基礎

      現代經濟學是已經被定義為最優地利用稀缺資源的研究,即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的研究。被最大化的對象以及施加在選擇上的約束,從一個背景變化到另一個背景:家庭的消費和勞動的供給,企業的生產和政府的政策。但是,所有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問題有一個共同的數學結構,這一數學結構又反過來為分析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共同的經濟學直覺(阿維納什•K•迪克西特,2006)。

      Zvi•Bodie和 Robert•C•Merton 在他們合著的《Finance》一書中認為“金融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下如何進行資源跨期配置的學科”,這一金融學的概念與經濟學含義已經十分接近了。這一金融學的定義可以解讀為,金融學其實就是以金融領域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縱觀現代金融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一個針對不確定環境的研究體系,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為資產定價,而在其發展過程中,現代金融實現了從單期到跨期、從個體決策到市場動態一般均衡的拓展,形成了獨特的無套利分析方法,從而得以初步建立起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這一學科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時間(跨期)和風險(不確定性),其目標則是通過確定合理的資產價格獲得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市場均衡。因此,Bodie和Merton所說的“金融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下如何進行資源跨期配置的學科”,的確是對現代金融學的一個準確描述。

      現代金融學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微觀經濟學基礎,這是金融學逐漸發展成一門科學的表現。有學者把金融學理論與經濟學理論相融和的趨勢看成是金融經濟學的形成。金融學探尋微觀基礎可以理解為金融學家對整個現代金融學科體系統一理論基礎進行歸納和總結的一種嘗試和努力,可以說正是對金融學的微觀經濟學化,使得現代金融學初具系統性和完整性。從總體研究框架來看,現代金融學是從個體效用最大化出發,試圖通過對個人和企業的最優化投資、融資行為以及資本市場的結構和運行方式的分析,去考察跨期資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方法和相應的效率問題,這一研究體系顯然和微觀經濟學已經相當近似了。

      (二)金融學研究主要的方法

      在什么是金融學的主要分析方法問題上,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無套利分析是金融學的主要分析方法,以此認為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金融學的分析方法存在重大的差異。無可置疑,無套利分析是金融學的主要分析方法,但無套利分析背后的基礎相對價格分析也是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在眾多的金融學理論模型中,主要包括兩種分析方法:其一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典型的跨期資本資產定價模型(ICAPM)、消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CAPM)等;其二則是無套利分析方法,其經典運用包括APT理論和期權定價理論等。

      從金融均衡分析法來看,它就是經濟學中的供求均衡分析在金融學中的運用,金融均衡分析法與經濟學均衡分析在本質上是同一種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首先,均衡分析法的整體研究思路是從市場投資主體的效用最大化出發,在一定約束條件下獲得均衡狀態的資產價格,該價格是最終的輸出變量,這和經濟學中消費者理論的演繹過程相當接近。其次,它們都屬于均衡分析方法,更進一步說都屬于絕對定價法。它們的核心都在于理解和度量那些導致金融資產(商品)價格變化的各種經濟因素,用以解釋資產價格的形成和變化過程。第三,金融學均衡分析和經濟學供求分析的理論演繹過程,都比較側重于問題的純理性描述,往往形成一個理想狀態下的均衡價格,其缺陷在于常常和市場相去甚遠而難以實際運用,但在描述資產價格形成和變化的整體影響因素方面卻往往具有更大的一般性,因此都被較多地看做一個分析資產定價問題的理論框架。

      從無套利分析法來看,其基本思路其實非常簡單,研究者唯一需要確定的是當市場中其它資產價格給定的時候,某種資產的價格是多少才使得市場中不存在套利機會。很明顯,無套利分析法的諸多方面都是與金融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點相吻合的,既然數量―價格機制不存在,無法從均衡數量推導出最優價格參數,無套利分析方法就不再考慮價格運動后面的數量變化,而是將市場價格作為輸入變量;既然金融產品之間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投資者隨時可以在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切換,他們關心的只是各種金融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水平,無套利分析方法就以“相對定價”為核心,尋求各種近似替代品價格之間的合理聯系,通過對“無套利”目標的追求確定合理的市場價格。通過對無套利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分析,可以發現其實質和核心是經濟學中相對價格的分析方法,只不過這里是對資產這一商品定價而已。

      我國金融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科學化方向

      現代金融學在研究方法上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金融學在大量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后,其研究范式正在走向規范。實際上,金融學研究方法已經和正在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在那些涉及到時間和不確定性等領域,經濟學的發展為金融學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更加科學的分析工具。 在現代金融學已經向縱深發展的今天,憑借傳統式的簡單直覺進行研究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需要運用更加精密復雜的數學工具幫助我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將直覺轉化為理論和模型。誠然也承認思想的重要性,但是更要明白的是,思想的正確性要靠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這也正是數學技術在現代金融學中大量運用的原因。可以這樣說,隨著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逐漸科學化,作為經濟學分支的金融學,我國金融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方向將是建立更加堅固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向科學化的研究方法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用富.金融理論的經濟學基礎.金融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張樹民.中級微觀經濟學教程[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阿維納什•K•迪克西特.經濟理論中的最優化方法[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邵宇編著.微觀金融學及其數學基礎[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鄭振龍,陳蓉.金融學和經濟學的相關關系探討[J].經濟學動態,2005(2)

      6.Bodie,Z.,and Robert C.Merton, Finance. Lond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0

      作者簡介: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范文第4篇

      有鑒于此,我們必須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遵循教育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路徑,從而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為我國教育管理、經濟管理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方法,進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劉志民編著的《教育經濟學》是一本別開生面的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著作,也是將經濟學原理應用于教學研究的專著。作者以經濟學和教育學原理構筑教育學理論模型,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教育學進行系統性研究,闡述教育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內容涵蓋教育經濟學的形成、發展、增長、人力資源、規模經濟、制度、投入與收益等。本書也是我國教育經濟學理論的前沿論著,作者采用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并重、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兼顧的研究論證思路,構建出基于我國教育實踐的經濟學研究模型,對我國教育經濟學發展、教育學發展和經濟學理論完善均具有積極意義。

      很多人認為,教育是教育,經濟是經濟,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獨立學科,其實不然。筆者認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我們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經濟屬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軟件支撐,以高校為例,教育活動的展開至少需要教室、教師、教材、學生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就是教育活動能夠順利展開的必備資源。這些要素均可以通過一定的標準進行經濟學上的計量與評估,建設一間教室需要耗費一定的資源,招聘一名教師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編寫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費用,培養一名學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設教室、招聘教師、編寫教材、培養學生與貨幣資金要素流入市場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動的展開就是各項要素流入教育領域的過程,概括來說,就是教育領域的“投資”。但是教育領域的產出并不直接以經濟要素的形態呈現,它是一種知識形態或其他形式的隱性產出。

      當前,我國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教育任務和科研任務。但是無論教育成果還是科研成果均無法直接轉化為經濟要素的形式進行計量,例如,教育任務的直接目標是人才培養,接受教育的學生以成績為標準實現畢業,對于成績我們無法以經濟學標準進行計量。但是學生畢業后能夠通過轉化為勞動力的形式參與到經濟發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復雜轉化,成為實際的生產力,進而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教育領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終均會經過一定形式的轉化,形成經濟要素,這就是教育領域的“產出”。

      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產函數 相關分析 回歸分析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舉國上下對教育事業重要性的認識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 “科教興國”,就是一個佐證。 應當指出,當今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教育投入不是消費性投資,然而我們不少同志乃至許多領導同志仍然把教育投入看成是消費性的。究其原因,一是只注重教育的社會效益而忽視了教育的經濟效益,二是教育經濟效益的滯后性。由此看來,我們應當十分重視對教育經濟效益的研究。

      一、教育經濟學歷史淵源

      研究教育經濟效益的學科――教育經濟學早已創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經濟的重建和發展,把經濟增長作為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首要目標,如何促進經濟增長成為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問題。通過教育培養的人才在經濟增長中發揮出重大作用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而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成為各國經濟領域和教育領域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于是,教育經濟學作為教育學和經濟學的邊緣學科應運而生。教育經濟學主要研究個人或國家的教育投入,通過人才的成長和促進科技的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上世紀60年代,最早出現的教育經濟學就是所謂的 “人力資本理論”,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西奧多•舒爾茨、加里•貝克爾等。這一理論提出了人力資本概念,分析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了人力資本對工資的影響。美國的弗•韋爾奇對美國農業的研究結果表明,教育不僅通過增加人的認知技能而提高生產率,而且通過人對資源分配能力的培養也提高了生產率。有人認為,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獨立分支的教育經濟學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達到高峰。當時 “要是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從旁協助,任何自重的教育部長都不敢夢想去作出教育決策”。由此可見,人力資本理論作為西方教育經濟學的主流,對西方各國的經濟增長及教育發展應該說起了促進作用,今后也依然有著重要的作用。

      到了上世紀70年代,西方各國教育的不斷擴展與普遍存在的經濟不景氣發生了尖銳矛盾,出現了“文憑膨脹”、“過量教育”、勞動生產率下降和青年嚴重失業等現象。在這種形勢下,西方一部分教育經濟學家便采用新的觀點、方法和研究途徑分析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于是出現了“篩選理論”、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社會化理論”等新的理論,代表人物有邁克爾•史潘斯、萊斯特•思羅、P•多林格、M•皮奧星、塞繆爾•鮑爾斯、亨利•萊文等。“篩選理論”認為教育的主要經濟價值就是對雇員進行篩選。“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認為,教育對個人的經濟價值不在于提高個人的認知技能,而在于它是確定一個人在哪一種勞動力市場中工作的一個決定因素。總之,上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新理論在許多方面與人力資本理論大相徑庭。

      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原蘇聯的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已經用的觀點研究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從教育與提高勞動生產率關系入手,通過大量調查,用事實和計算論證了教育的經濟意義,否定了把教育看作純消費的傳統觀點。他從列寧格勒五萬勞動者中抽到2602份比較完整的材料,從年齡、工齡、教育程度三方面分析他們對提高生產率的貢獻。他的研究表明:年齡對生產的影響在早期起作用,但如果教育程度不高,到三、四十歲以后就開始下降,工齡也是如此。而教育程度的作用則比較持久,每增加一年教育水平比之每增加一年工齡,在生產上提高的單位要大2.6倍。他還用定量研究表明,教育付出的經費所帶來的經濟收益,要比一些建設 (例如筑路、發電站、水壩等)所花費用的收益的增長額多。他認為教育是一種投資,是投資的最有效部門之一。

      我國對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起步較晚。1980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召開了教育經濟學研究交流會。以后又多次舉行了全國性或地區性學術討論會,出版和翻譯出版了若干論文集和專著,為建立、發展適合于我國國情的教育經濟學奠定了基礎。我國的教育經濟學專著將教育經濟學研究對象表述為:教育與經濟相互關系及教育領域內經濟現象及其規律。

      二、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王梓坤院士在寫給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的咨詢報告《今日數學及其應用》中指出:“當代科技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定量化”,“精確的定量思維是對當代科技人員共同的要求。所謂定量思維是指人們從實際中提煉數學問題,抽象化為數學模型,用數學計算求出模型的解或近似解。然后回到現實中進行檢驗,必要時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實際。”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不僅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而且在定量研究方面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用模型和數量化的結論來揭示教育經濟效益和規律。

      國外教育經濟學研究中使用了教育的生產和成本函數,例如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現在,我們許多地方也時興用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計算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所占的比例 (即科技進步的含量)。厲以寧對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在分析教育與經濟關系中的合理性提出質疑,還有學者撰文指出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不符合我國國情。有人認為,從國內外教育經濟學研究方法來看,“數量統計”的方法目前仍處于不斷研究和完善的過程。

      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其作用的機制和過程相當復雜。尋找適合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較精確近似教育對經濟作用的某種 “生產函數”或其它模型,應該作為教育經濟學者的任務。我們認為數學模型的建立不是惟一的選擇,從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特別是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方法在教育經濟學中大有用武之地。

      我們應當承認教育對經濟作用是宏觀的,是通過眾多受教育者在實踐中作用的“匯總”。對于每一個人,這種作用或者收益是隨機性的。正如同氣體分子的運動一樣,氣體分子各自以極不相同的形式運動著,但總體上的體現是氣體的溫度。概率與數理統計正是以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為研究對象的數學學科。所謂統計規律性就是在大量觀測、試驗的情況下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因此,用概率統計方法來研究教育經濟學問題是合適的。美國的馬克•布勞格在 《我們的教育經濟學正處在何種階段》一文中雖然對“人力資本理論”持有不同看法,但還是承認在“平均”意義下收益和教育之間有著密切的正相關關系,承認教育與收益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方差關系”。這里的“平均”、“方差”、“相關關系”都是概率統計的概念。而且所謂的“相關關系”本來就是在布勞格特別強調的“平均”意義下的關系。

      相關關系的產生大體上有如下幾種情形:第一,量間原本存在確定性關系,但在測量時有隨機誤差,于是測量結果得到的量之間呈現相關關系;第二,某些量間有因果關系,但是有影響的不止我們考察的這些量,由于種種原因而無法考慮我們所考察的量之外的量,于是我們考察的量間的關系呈相關關系;第三,有些量間表面上看來有一定的關系,但它們本身實際上受制于另外一些因素,這些因素的影響是相關性的,從而我們所考察的這些量間的關系是相關性的。

      從上面敘述可見,教育與經濟增長、收益之間的關系應當屬于后面兩種情形。用相關分析和同歸分析來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問題是很合適的。

      三、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下面我們用若干例子說明這種想法,看看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能夠做些什么?能夠得出什么結論?由于資料難尋,下面例子中數據的數量都太少,我們的討論內容只能是提出若干思路,僅供進一步探討的參考。

      1.全員勞動生產率與科技人員比重的關系。

      下表是上海經濟區全員勞動生產率與科技人員比重的數據資料。朱鈞侃 “定性”地發現了這兩組數據的關系: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隨著職工中科技人員的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兩者增加量幾乎成正比。通過計算,兩者的相關系數為R=0.9324,兩者顯著 (線性)相關 (臨界值為0.7348)。利用同歸分析方法可得如下稱為同歸方程的關系式:

      Y=1387.67X+1076.48

      其中,X表示科技人員占職工人數的比重 (%),Y表示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 (單位:元)。經檢驗,同歸效果顯著。式中,X的系數 1387.67稱為回歸系數,加數1076.48稱為同歸常數。同歸系數的意義可解釋為:若科技人員增加一個百分點.則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增加1387.67元。換句話說,一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增加100人,則按 “平均”意義這一萬名職工的產出就要增加13876700元。這說明教育對經濟增長的確有顯著的作用,在宏觀意義下這種作用還可以用數量化的形式給予表達。

      2.經濟建沒投入與教育部投入的比較。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58年至1988年的31年統計資料,研究國民收入與經濟建設費投入及教育部支出關系,知道國民收入與后兩者都有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得到二元回歸方程如下:

      E=2.398F+43.620H+129.149

      其中,E表示年國民收入 (單位:億元),F表示年經濟建沒費 (單位:億元),H表示教育部年支出 (單做:億元),經檢驗,此同歸方程效果顯著。

      此方程中F和H的系數 (同歸系數)表明:年經濟建沒費增加一個單位可使國民收入增加2.398單位,年教育投入增加一個單位可使國民收入增加42.62單位。這種比較方法可以用于人力資本投資與固定資產投資(或資金總額)兩者的比較。由于以全國為研究對象,關系和機制比較復雜,我們認為可局限于某一個產業或一個行業,用抽樣的方法進行深入的有目標的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更可靠。

      3.不同學歷相對經濟效益的比較及其應用。

      經考察、計算得知,全員勞動生產率與每萬名職工擁有的本科畢業生數、專科畢業數、中專畢業數及每萬名職工占有的資金投入總額存在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可建立如下的四元線性同歸方程:

      Y=4382.79+8.751X1+7.3412X2+3.4537X3+1.4077X4

      其中:Y表示全員勞動生產率 (單位:元),X1、X2、X3分別表示每萬名職工擁有的本科、專科、中專畢業生數,X4表示每萬名職工占有的年資金投入額 (單位:萬元/萬人)。經檢驗,回歸效果顯著。X1、X2、X3三個量的同歸系數可以作為不同學歷職工的相對經濟效益的一種象征。因為它們說明在萬名職工中本科學歷增加一個,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8.751元,這一萬名職工的產出將增加87510元,而專科、中專學歷者增加一個,萬名職工產出的增加分別為73412元和34537元。我們曾經以此系數為基礎,建立貢獻函數,用于研究高校招生各層次的合理比例,以及高校招生數與中專招生數的合理比例。

      參考文獻:

      [1]曾滿超等譯.《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教育經濟學概論編寫組.《教育經濟學概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

      [3]厲以寧.《教育經濟學》.北京出版社,1984.

      [4]朱鈞侃.《“蘇南模式”與中國農村教育發展道路》.江蘇教育研究,1987,(5).

      亚洲成av人无码亚洲成av人|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残暴在线|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亚洲美女在线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