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范文第1篇

      關鍵詞:東盟;直接投資

      一、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現狀

      一直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之間的投資基本上是單方面的,主要是東盟國家的資金流向中國。與東盟對中國的投資相比,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數額較小,發展緩慢。但進入21世紀后,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進入了一個寬領域的快速發展時期。截至到2009年末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規模累計為95.7億美元,基本接近100億美元的目標,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從2003年到2009年,中國每一年對歐盟的直接投資的流量都在逐步增加,體現了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逐步擴張的趨勢。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初步對東盟進行直接投資嘗試,直接投資產業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及原材料領域。隨著中國和東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合作的深入,中國在東盟的直接投資逐步滲入到制造業、建筑業、金融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2000~2003年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和制造業;到2004年中國的直接投資則更多的進入金融服務業以及貿易和商業領域,投資額分別為11659萬美元和7244萬美元;2009年在繼續保持傳統采掘和礦業以及制造業投資比重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了批發零售的直接投資。

      二、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一)投資的相對水平較低,總體規模偏小

      目前中國真正有實力、有條件“走出去”對東盟的企業還是比較少的。與歐盟、美國、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在該地區的投資相比,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水平仍然較低,總體規模并不高。2009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二十位的國家地區中,只有新加坡榜和緬甸上有名,位列第五和第十九,其余東盟國家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比重都非常小,不在前二十名之列。

      (二)投資的產業分布不合理

      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在產業分布上還與主要的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地調整和優化。目前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電力煤氣供應、采礦業,2009年末這三種產業分別占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存量的 33.6%、17.3%、13.0%。中國對東盟投資的服務業還處于初級階段,雖然占投資存量總額的比重較高,但直接投資數額的絕對值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遠遠落后。技術服務、計算機服務以及金融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較高,也是當今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在投資領域爭奪的主要產業,可是中國對東盟這三個服務業的投資額所占比重還不到10%。而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在農、林、牧、漁業和采礦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所占比重較大,說明中國的服務業在東盟的投資市場地位還很弱,而中國更看重的是對東盟資源領域的直接投資。

      (三)投資國別分布不平衡

      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尤其是新加坡就占了52.4%。這種投資不平衡的狀態將會持續,結局有對經濟發展水平高、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直接投資額繼續快速攀升,而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貿易關系不太密切的國家的直接投資額提高速度緩慢,這將會進一步拉大中國與各東盟國家間直接投資發展水平的差距。

      三、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建議

      (一)對于東盟等發展中國家,中國企業要以擴大市場和獲取資源為主。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的一些行業如紡織業、小商品制造業等發展迅猛,而國內市場容量是一定的,現在這些行業市場容量已經接近飽和,在國內市場中企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低,發展潛力有限,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很多行業和部門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生產、營銷上面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競爭相對較小,相對于他們,中國在這些行業上是擁有比較大的優勢的,利用中國在技術熟練度、營銷方式、人力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占領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一方面能夠解決我國產量過剩的問題,為企業創造利潤,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能使中國的企業積累對外投資的經驗,提升對外投資的水平。

      (二)充分利用東盟的資源優勢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其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借助于國外資源合作開發來獲取中國經濟發展所急需的某些資源,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利用國外資源滿足國內需求的有效途徑。東盟與中國地理位置相鄰,且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的擁有量十分富足,因此加強與東盟部分國家在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森林、橡膠、農產品等領域的合作開發應該作為中國目前對東盟直接投資的主要戰略標。具體來說,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應積極加強與文萊、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聯系,建立穩定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供應基地;東盟的農產品資源豐富多樣,中國應與東盟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合作,如在東盟部分國家建立農業技術合作中心,對中國具有優勢的農產品積極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工人到東盟進行技術指導,以帶動國內農產品和農業機械產品的出口。中國企業應繼續加強對東盟自然資源豐富國家的直接投資,在東盟建立戰略性資源開發供應基地,以彌補中國國內的資源短缺和滿足國內需求,能夠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和國民福利的有效改善提供可靠的資源供應。

      參考文獻:

      [1]李世澤.基于OLI模式的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動因分析[J].中國與東盟,2007,(06).

      [2]周雪春.加快中國對東盟服務出口的途徑探討―論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J].東南亞縱橫,2008,(12).

      [3]李建偉.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策略選擇[J].東南亞縱橫,2008,(10).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范文第2篇

      關鍵詞:服務業FDI;制造業FDI;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5-0012-02

      1 制造業FDI帶動服務業對華轉移的原因分析

      就我國而言,現代服務業的對象――制造企業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跨國企業。服務業(如貿易、金融)在某種程度上處于集中固定生產和分散變動需求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總是希望與一個服務商建立長久持續的關系,或者是希望與該企業的顧客(無論是本地還是國外的顧客)同時受到一個服務商的服務,以便于業務往來時往往會遇到想要把相關服務外包時卻發現相關服務的外包市場不成熟,尤其是很難找到接受外包的合格服務企業,沒有辦法進行外包。這樣,我國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就會陷入一個“僵局”當中。這是一種不良的鎖定狀況,使得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不能實現互動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在中國也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從服務業跨國公司的形成來看,主要有兩類:

      1.1 制造業跨國公司在服務業的投資

      隨著經濟的發展,制造與服務已經發展到高度相關的階段。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是在20世紀70 年代以后,而且其中較大部分是中間服務而不是最終消費服務業。投資主體并不都是服務業跨國公司,有相當數量的制造業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設立附屬企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以及實現市場導向的垂直一體化。一些制造業跨國公司還把他們的研究與開發、工程、營銷、咨詢、電訊和軟件開發等服務部門擴展成為面向國外、自主經營的盈利單位。

      另外,隨著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有些制造業企業還接管了與其主要業務并沒有關系的服務業企業,其目的是為了尋求將來發展的新領域。就制造業跨國公司參與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在地區分布上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沒有競爭優勢。隨著制造業競爭的加劇和服務業的不斷發展,制造業的跨國公司越來越依靠其附屬服務業的發展來擴大市場份額和長期占領市場。

      1.2 服務業跨國公司

      由于服務業跨國公司的出現及迅速發展都是在最近幾十年的時間里,特別是新經濟網絡時代的出現,給服務業跨國公司的飛速發展提供了便利,同時越來越多的服務業跨國公司也使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由于新興服務業的知識化和信息化特征,服務業跨國公司往往比制造業跨國公司的資本密集度更高,技術優勢更強,也更容易形成世界市場的壟斷局面。加之服務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服務業跨國公司對東道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東道國的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

      2 實證分析

      結合前面對影響服務業跨國擴張因素的分析和制造業FDI對服務業FDI的影響的研究,本部分將根據現有數據取相應變量,從東道國角度出發對影響服務業跨國轉移進入中國的相關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2.1 建立模型

      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影響服務業跨國直接投資動因的因素主要有市場容量、人力資本、勞動力成本、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水平以及制造業FDI的發展等。使用1997-2006年間服務業10部門(S1,地質勘查、水利管理業;S2,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S3,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S4,金融、保險業;S5,房地產業;S6,社會服務業;S7,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S8,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視電影業;S9,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S10,其他服務部門)實際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作為解釋變量(以SFDI表示),建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利用面板數據建立的Panel Data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其中,Xit為1×K階的解釋變量向量,βit是K×1階系數矩陣,K為解釋變量個數。模型中的系數隨著時間和個體的不同而改變,因此,可以反映模型中被忽略的不同時間因素和個體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被稱為“非觀測因素”),這也是Panel Data模型的主要優點。在本模型中,i代表服務業的各部門,一共有10個部門,t為時間段,一共是10年。

      2.2 解釋變量的篩選與模型具體形式的設定

      結合前述影響服務業直接投資的因素分析,我們選取8個解釋變量對其進行分析,各解釋變量單位均按歷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價加以統一。

      ①市場規模,用國民生產總值代表,即GDP。它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預期正相關。

      ②基礎設施建設,用一個國家的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國民生產總值來綜合代表,預期與其正相關。用INF代表。

      ③開放水平,服務貿易的依存度,服務貿易進出口總值除以GDP,用TRA代表。這個變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是居民和政府對外資的接受程度,也決定了是否能較快地、有效地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商的投資。但是由于服務業行業的特殊性質,對其回歸符號還不能加以判斷。

      ④勞動力成本用行業人員平均工資,勞動力成本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勞動力資源稟賦和供給水平。我們用LC表示。

      ⑤人力資本,用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來表示,預期與服務業FDI正相關,用HC代表。

      ⑥市場潛力,我們用服務業增加值來表示,東道國服務業產業發展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商的投資選擇。我們用SGROWTH來表示。

      ⑦其他產業發展對服務業的影響,主要用制造業國內生產總值和制造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實際投資額來表示,制造業FDI對服務業FDI的影響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分別用用MGDP和MFDI 來表示。

      2.3 計量結果的解釋和分析

      由表1的實證結果顯示,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有著顯著的影響,甚至其系數為負值,表明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服務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水平在下降,這顯然與客觀事實有所不符。由于我國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仍然存在著各種形式的限制和進入壁壘,導致目前我國吸收的服務業直接投資在規模上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還不相匹配,存在著嚴重的差距,這可能是計量結果上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除了國民生產總值這個變量以外,還有三個解釋變量在5%的檢驗水平下也不顯著,分別是服務貿易依存度、國內服務業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值和制造業國民生產總值。由于服務的特殊性質,使得服務業與制造業相比具有較大差異,而對于服務業的研究也與制造業不同。由于服務業的無形性(intangibility)、不可分離性(inseparability)以及品質差異性(heterogeneity),絕大部分行業要求提供者和接受者的物理接近,即服務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只有在同一時間、地點才能完成服務交易,因此服務業難以運用出口的方式來進入國外市場,而必須采取投資的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務業的存在要以商業存在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要完成跨國交易,直接投資的形式是必須的。這也是服務貿易依存度為什么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影響不顯著的原因。而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制造業規模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不顯著的原因,可能與我國現階段服務業水平還處于比較低的層次有關。在服務業中占生產總值絕大比例的還是傳統服務業,比如餐飲、房地產業等,不能與規模日益擴大的制造業和其它產業形成互動,對于國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增長不夠,導致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有機可乘,迅速進入中國市場。而我國制造業的發展也大多停留在規模上的擴大,在技術創新、研發等方面還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導致其對先進生產業的需求不夠旺盛,總之,我國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是國外服務業大量進入的原因,也是解釋為什么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制造業規模為什么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沒有顯著影響的原因。

      而其他四個變量對于服務業大量的國際轉移有著顯著的影響。勞動力成本對服務業投資水平的影響系數為正,雖然有悖于常理,但是由于對華服務業直接投資大部分都是市場尋求型性質,尤其是我國現在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一些行業,比如金融保險等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服務業跨國公司在選擇中國進行投資時,勞動成本并不是他們主要考慮的一個因素,相反由于他們投資的一些行業往往是平均收入較高的一些行業,所以造成了計量上出現系數為正的結果也是正常了。人力資本在對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影響是顯著的,而且系數為正,與我們預期是符合的。制造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也是對服務業進入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服務業與制造業在國際轉移中的協同性。但是由于服務業各行各業的特殊性,我們還需要對其進行仔細的分析,找出不同行業受制造業FDI的影響差異,我們利用變制造業FDI規模的斜率模型可以得到以下計量結果。

      由表2的實證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十個行業中有四個行業對制造業的外商直接投資的變化并不敏感,分別是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房地產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和其它行業。作為傳統業的交通倉儲和房地產業,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量引進使其已經有了很大的存量,以至于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他們的投資額急劇下降,所以他們對于制造業FDI的大量進入并沒有呈現出的相關的變動,而對于通信業和社會福利等服務業,政策上的限制還是比較明顯,其與制造業FDI上的協同效應,還不夠顯著。其他六個行業,隨著我國制造業的引進從勞動密集性初級加工制造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轉變,與之相關的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也呈現出結構性的調整和升級,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一系列生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在計量結果上,制造業FDI的投資規模對于服務業的大量進入都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尤其是與制造業有著密切聯系的生產業的進入,系數都非常顯著,彈性系數都超過了2,與現實情況是相符的。

      3 政策建議

      鑒于制造業FDI對于服務業對華國際轉移的正向影響,為了促進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水平的提升, 同時也為了我國產業間協作的融合能與國際接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1)繼續優化投資環境,提高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同時,深刻分析目前中國制造業發展對服務業的內在需求,并對此需求進行有效的整合和積極的引導,確定服務業招商引資的重點,從整體上提升國際制造業和服務業進入中國的協同程度以及外商在華投資的層次。

      (2)加快發展中國的服務業,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著力發展以生產業、知識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和扶植中國本土龍頭服務企業,努力推進中國企業由加工制造環節的優勢向服務環節的優勢延伸。通過政策引導,推動有實力的中國服務企業努力嵌入外商企業群居價值鏈條,成為其配套服務供應商,帶動中國服務業競爭實力的提升。本土服務企業與外資制造企業形成穩固、深度的業務合作關系也是增強外資根植性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Dominique,M.Gross,Horst Raff and Michael Ryan(2005):Inter- and intra-sectoral linkage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Japanese investment in Europe,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110-134.

      [2]Erramili,M and Rao,C.P. (1990)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s by Service Firms:Role of Market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Second Quarter: 30,2.

      [3]陳守明,韓雪冰.基于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生產者服務業發展模式[J].上海企業,2006,( 5).

      [4]陳憲,黃建鋒.分工、互動與融合: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演進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10).

      [5]李慧中.貿易與投資動因――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差異[N].復丹學報,2004,(1).

      [6]李珠峰.中國服務業吸引國際直接投資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7).

      [7]聶清.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關聯效應研究[J].國際商務研究,2006,(1).

      [8]孫文博.90年代我國服務業利用FDI投資環境因子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3,(10).

      [9]薛求知,鄭琴琴. 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擴張動因[J].世界經濟研究,2002,(5).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范文第3篇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7-0026-02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中有了不俗的表現。2014年末,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更是連續三年保持了世界第三的水平,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企業作為從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主體,國際化程度也逐年攀升,為中國實現對外投資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平衡、促進包容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全年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參與境外直接投資活動的投資者共對全球逾156個國家和地區的452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投資活動,累計金額達到1029億美元,同比上年有14.1%的增幅,其中非金融類投資898億美元,能源礦產領域仍為投資熱點所在。與此同時,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國家中,發達國家占比有了較大提升,其中對歐盟投資也有約1.7倍的增長,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對歐洲投資的“跳躍式”增長尤其引人注目。

      中歐長期以來穩定而密切的經貿往來,雙邊貿易在2013年底達到了5591億美元的規模,其中歐盟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市場,同時中國也是歐盟的第一大進口市場和第二大貿易伙伴。那么,作為一個新興發展經濟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伙伴國結構迅速從發展中國家和資源型國家向歐美發達國家集中的現象,內在的原因是什么?中國企業在歐洲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又有著何種形式和行業分布形態?歐債危機背景下,中國加大投資力度的現象是否是長期性的趨勢?這些問題,都將留待本文在余下部分逐一展開進行探討。

      二、中國企業對歐洲直接投資的發展狀況

      (一)中國企業對歐洲直接投資活動的規模與主體

      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的數據可知,2010年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存量僅為61億歐元,位居印度、冰島等國之后,而截至2012年末,這一金額已增長了4倍之多。與此同時,數據顯示2013年初中國在歐洲直接投資企業為7148家,企業資產總額為878億歐元,中國企業投資的歐洲國家也由兩年前的28個增至35個,且早在2012年末,中國在歐洲所設立的直接投資企業便覆蓋了全部歐盟成員國。由圖1的部分關鍵指標可以看出,單就企業數目而言,兩年時間內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的企業數目有了較大程度的增長,漲幅高達57.9%;且伴隨著對歐洲直接投資額的迅猛增長,相關企業的從業人員也有了大幅增加。此外,諸多數據也表明中國對歐洲ODI活動中企業偏向于“年輕化”的局面,中國企業在對歐洲直接投資的過程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水平也正在不斷的提升。

      (二)中國企業對歐洲直接投資的流量與存量

      伴隨著中國與歐洲雙邊資金流動規模的增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多,根據由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的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都有了跨越式的增長。2004年中國對歐盟等國的直接投資的存量和流量分別為5.37、0.73億美元,到2012年底則分別突破了315.38、61.2億美元,增長速度尤其迅猛。無論是直接投資的存量還是流量,亞洲始終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集散地;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了包括香港、開曼群島以及澳大利亞等傳統的避稅區,歐洲地區在2012年分別吸納了中國約8%的投資流量和7%的投資存量,相較之下規模較小,但是仍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全年對歐的直接投資占到了流入歐洲的全部外資的1.4%,這一比例顯著需要增強。

      三、中國企業對歐洲ODI的投資結構特征

      (一)中國企業對歐洲直接投資的投資結構

      自從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來,國際投資者紛紛撤資,而中國資本卻在此時背道而馳,加大了投資規模,大量中國資金進入歐洲市場。例如,中國山東重工集團收購德國叉車制造商凱傲集團25%的股份、國家電網投資21億歐元購買意大利國有存款銀行能源網資產35%股權、復星集團出資10.38億歐元收購葡萄牙儲蓄總行保險公司的80%股權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整體而言,通過對各行業的流量和存量占比、資金規模都不難看出,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以及金融業是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最為集中的三大領域,且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也是增長較快的行業部門。

      與此同時,也通過選取部分歐洲國家,詳細探討了中國對歐ODI的行業分布結構。如表1所示,在7個樣本國家中,能源、交通、技術和不動產部門的對外直接投資是覆蓋面相對較多、投資規模較大的產業部門。這與上文所分析得出的結論相一致,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以及金融業吸納了大多數的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

      根據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這兩種投資形式,結合企業投資的行業流向,本文借鑒Hanemann & Rosen(2012)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中國企業在對歐盟的直接投資中,綠地投資模式是投資者更多采用也更為偏好的投資方式,但并購的方式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在項目合作方面,通信設備及其服務、工業機械、設備和工具以及替代/可再生能源產業是相對集中的三大產業。當然,目前中國的對外投資領域開始向酒店、醫療、電信、地產等產業邁進。

      除了產業分布結構方面的特征,伴隨著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的不斷擴大,從國家和地區分布結構來看,2014年中國在歐洲直接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是意大利,而中國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的投資從2011年到2014年有大幅的增長。與此同時,盧森堡、英國、法國、德國、瑞典和荷蘭是吸引中國直接投資最多的歐盟國家。顯然,中國企業在歐洲的分布呈現出西歐多于東歐、北歐和南歐的局面。然后,在不同的地區內部,各類企業的占比也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例如,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占據了西歐投資者的主體,而東歐則以個體及家族企業為主。

      根據上述關于企業的行業和地理區位的分布,更進一步對企業所有權結構等特征進行展開。德意志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海外投資曾經主要來自中國的國企,但在2011到2013年之間,中國私企在歐洲大陸的投資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從之前三年的4%上升到30%。

      (二)中國企業對歐洲直接投資的特征

      基于上述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規模和結構的分析,不難發現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表現出三個明顯的特點。首先,中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的流量、存量不斷增加,增速明顯,但同時所占比重并不大。伴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同時歐債危機為中國企業投資歐盟提供了不少難得的機遇,中國投資者對于歐洲的投資興趣不斷升高,投資規模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長。但正如前文分析得知,歐洲地區在2012年分別吸納了中國約8%的投資流量和7%的投資存量,相較之下規模較小。其中2011年中國全年對歐的直接投資更是只占到了流入歐洲的全部外資的1.4%,相比之下,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無論是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在歐盟吸收的全部外國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都還比較小。

      其次,中國對歐投資重心逐漸從投資自然資源和促進貿易兩方面轉移到全產業鏈的投資模式,投資行業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當前,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幾乎覆蓋了大多數行業,但是主要集中在中國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截至2010年底,中國企業對這三個行業的投資存量占同期對歐盟投資存量總額的83.2%,其中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投資存量為58.76億美元,對制造業的投資存量為30.79億美元,對金融業的投資存量為14.51億美元,分別占對歐盟投資存量總額的47%、24.6%和11.6%。近年來,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行業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開始向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住宿和餐飲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發展。即便如此,工業仍是中國對歐投資的重點領域,化學產業、汽車、煤炭原油和燃氣的投資比重仍然相對較大。

      最后,中國企業對歐洲的直接投資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投資仍然集中于歐盟核心國家。據商務部統計,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傾向于市場規模較大的歐盟核心國家,截至2010年底中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存量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盧森堡、德國、瑞典、英國、荷蘭、匈牙利、西班牙、法國、意大利、波蘭,這十國的投資存量占對歐盟投資總額的94.7%。相比之下,中國對于其他新增的歐盟國家投資則極少,比如2010年對馬耳他的投資僅為237萬美元。

      四、中國企業對歐ODI投資的動因和變動趨勢

      (一)中國企業對歐洲進行ODI投資的動因

      國際投資理論將企業尋求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分為四類,包括資源尋找型、市場尋找型、效率尋找型和戰略資產尋找型四種。而且,根據該理論的表述,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一般會選擇自己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而從降低自己的生產和交易成本,以獲得比在母國更高的利潤回報。

      然而,上述理論的分析和研究框架卻很難與當前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現狀相結合起來,因為中國對歐洲PDI活動的范圍十分廣泛,很難將其歸于四種類型中的單一一種,更多情況下是多種原因的綜合作用結果。與此同時,在對歐盟的直接投資中,中國企業并沒有將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歐盟,而是將投資重點集中于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這恰恰又是中國企業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領域。因此,需要將分析視角與全球價值鏈相結合,中國主要是通過加工制造業嵌入國際生產網絡而參與國際分工并獲得產業發展的,這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參與全球產業鏈的主要方式,但是中國參與的部分位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并沒有主導整個產業鏈,所以,中國企業很難進行將自身優勢產業進行海外轉移的對外投資。上述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促進了中國企業對歐洲直接投資的現存局面,而隨著國際、國內競爭的日益加劇,走出去成了更多企業的選擇。歐盟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體,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完善的市場制度以及極大的市場需求,基本可以滿足中國企業投資發展的需要,因此,擴大對歐盟的直接投資是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中國企業對歐ODI投資的變動趨勢

      現詳細分析了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的現狀和特征,同時在特征部分指出了一些細微的不足之處。在近年來不斷增長的勢頭下,中國對歐ODI的投資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趨勢。

      首先,中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規模將繼續擴大。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凈額總體不斷上升,存量和流量每年都以較大的比重增加,按照這樣的趨勢,在雙邊貿易政策和國家關系穩定的情形下,中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規模必將繼續擴大。事實上,歐盟的主權債務危機為中國的投資帶來了機遇,同時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與歐盟“2020戰略”深度對接的背景下,中歐政策的高度一致,為中國企業對歐盟的直接投資提供了宏觀的支持,因而未來的投資規模將會有更進一步地擴大。

      其次,中國企業對歐盟新成員國的投資也將不斷的擴大。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國對歐盟新成員國的大部分國家投資非常少,更多的集中于歐盟的核心成員國。根據國際化相關理論可知,實際上這些新的成員國或地區是中國擴大對歐盟投資的潛在區域,伴隨著他們商業法律環境以及市場機制的日漸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通過對這些國家的投資,不僅能夠實現互補,同時也可以開拓新的國際市場。近年來,中國對于部分新加入的歐盟成員國的投資規模均有了大幅的增加。

      最后,跨國并購方式占對歐直接投資的比例將持續提高。跨國并購模式憑借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并占有市場份額,有效降低了進入新行業的壁壘,減少了對外投資的風險等優勢,風險較小、投資收益較快,是中國企業投資歐盟的主要模式,在今后的投資中這種模式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范文第4篇

      [關鍵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國際化動因;創新系統

      作者簡介:鄧志能,男,西安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安 710049

      劉丹丹,女,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一、KIBS國際化動因現有理論研究及評價

      由于服務的不可儲存性、異質性及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與制造業明顯不同,服務業進入國際市場不能采取線性的方式逐步推進,而需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行。[1]早期關于服務業國際化動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上。如Dunning(1989)將基于制造業的“國際生產折衷論”應用于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認為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也需要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及區位優勢,并且只有同時擁有上述三大優勢時,才能進行有利的對外直接投資。[2](5-39)之后,很多學者從更多角度對國際化動因進行了分析。Lovelock和Yip(1996)從市場驅動、競爭驅動、技術驅動、成本驅動、政府驅動五個方面分析了服務業國際化的動因。[3](64-86)李慧中(2004)認為,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論”對服務業的適用性是不突出的,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是產品差異條件下追逐規模報酬的產業內貿易導致的結果。[4]鄭吉昌(2004)則將服務業國際化動因概括為生產性和消費的拉動 、供給的推動(專長、勞動力)、服務業的競爭、進入壁壘降低(標準成本化、全球范圍優勢)和服務貿易自由化、贏得信賴以及全球學習。[5]魏江等(2004)認為,KIBS國際化是需求拉動及供給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需求方面是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化及競爭的需要,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它更擅長的企業,實現價值鏈的分工,使KIBS企業有了進一步生存的空間;供給方面是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及范圍經濟而主動向國外擴張。[6]

      以上學者盡管從不同角度對服務業及KIBS國際化動因做出了解釋,也注意到服務業與KIBS、與制造業的差別,但是,這些學者更多地是從產業角度來進行分析,注重的是服務的特征。KIBS不僅僅在于具有服務性的特征,還具有創新性特征,這也是KIBS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現有的研究忽視了KIBS具有創新功能的特征,忽視了KIBS在創新系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據KIBS的特點,在借鑒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創新系統的視角對KIBS國際化動因進行分析,以期獲得更為圓滿的解釋。

      二、KIBS創新特性及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及功能

      在知識經濟下,知識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并逐漸取代了土地、資本、勞動力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及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創新過程的關鍵所在。KIBS具有知識生產和知識擴散的功能,在創新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非一般的生產和消費部門。

      (一)KIBS創新特征

      KIBS創新是指發生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中的創新行為及活動,是KIBS與客戶利用各自的知識及技能,為完成一項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任務而做出的一系列合作行為。知識密集型服務創新具有顯著的高客戶相關性,即 KIBS與客戶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創新服務質量的高低依賴于KIBS與客戶的交互作用。在創新中,客戶與KIBS之間的知識流動是雙向的:KIBS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服務,在交互中傳播現有的知識,同時通過客戶反饋也加強了KIBS本身的知識基礎,擴大了KIBS的知識存量,并可能引起新的交互作用。Strambach(2001)建立一個模型(見上圖),將KIBS知識過程分為明晰知識和緘默知識的獲取、知識的重新整合、知識向客戶企業的轉移與擴散三個階段,說明了KIBS與客戶間的這種知識流動及交互作用。[7](53-68)

      (二)KIBS在創新系統中的角色

      KIBS創新具有高客戶相關性,這不僅僅促使其本身必須具備高的創新性,以滿足客戶的需要,也使其有可能將創新性知識傳遞、擴散給客戶,即KIBS不僅僅具有知識生產的功能,也具有知識擴散的功能。具體而言,KIBS在創新過程中主要有三個角色:創新推動者(Facilitator)、創新轉移者(Carrier)及創新來源(Source)。[8]

      1.創新來源(提供者)。KIBS在進行創新時是創新主角,KIBS為制造業或其他服務行業提供服務或知識,提供創新概念及思想,并與客戶企業緊密聯系共同完成創新。Hertog(2000)認為,KIBS作為知識及創新的合作生產者,是一種私人知識庫,即所謂的“第二知識庫(the Second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或“新知識庫”①。[9](491-528)如廣告商為客戶開發并組織實施一個新的廣告策略。

      2.創新推動者(合作者)。KIBS企業為客戶的創新提供支持服務,但創新本身不是來自KIBS,也不是由它從別的企業擴散到客戶企業。如管理咨詢公司協助客戶開發一種新的服務分銷渠道或引入一種新的會計制度,在這里,KIBS為客戶傳遞它們需要的知識或服務來支持創新。

      3.創新轉移者(購買者)。KIBS企業將現有的創新從一個企業或者一個行業傳播到另外一個行業或客戶企業,創新本身不是從KIBS產生的,KIBS只是一種中介。此時,KIBS也扮演著購買者角色,即KIBS從制造業或者其他服務行業購買知識、設備及資本品,但KIBS在購買后還承擔一個重任,即將該產品客戶化,適應客戶的需求。如KIBS企業為客戶引進及實施一個先進的、創新性的ERP軟件,并將該軟件客戶化。

      可見,KIBS在創新系統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它的知識生產和知識擴散的功能,是創新系統的節點及橋梁,是創新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KIBS在創新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KIBS本身作為一個創新主體,在不斷進行內部創新的同時,也為創新系統中的其它主體提供了創新的平臺,對創新起到催化作用。

      三、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擴展――KIBS國際化的動因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個開放式的、國際化的系統,國家創新績效取決于該國利用全球創新網絡及全球創新資源進行創新的能力,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已成為促進創新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Toivonen,2005)。[10]另外,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自身創新系統的不完善及創新資源的缺乏,通過國際化獲取創新資源,提高本國創新系統競爭力就成為一個必然選擇及必要的途徑。國家創新系統的國際化發展,增強了作為創新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KIBS國際化發展的動力及壓力,主要體現為實現如下四個效應的需要:

      (一)國家創新系統邊界的國際擴張效應

      Coase(1937)認為,企業的擴張與收縮在于交易成本的節約。[11](386-405)創新系統也存在由于交易成本節約而導致的邊界擴張與收縮。創新系統邊界的擴張表現為創新組織規模的擴大和創新行為的融合與協調兩個方面,前者是單一組織形式下的規模擴張,后者是對創新系統的改造 。[12]創新系統革新的動力來源于知識在系統內流動的機制。信息通訊科技的發展及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創新活動之間的互動與依賴日益加深,為了獲取更多、質量更高的創新資源,國家創新系統中的創新主體主動向外擴張,實現國際化發展。KIBS國際化一方面是實現本身規模經濟的需要,另外一方面降低了知識在創新網絡接點傳播的交易成本,使報酬遞增得以實現,并促進其他創新主體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同時,KIBS作為知識擴散的橋梁及中介,它的國際化有利于改造跨國創新組織結構,建立靈活的組織創新網絡,有效降低創新主體在國際化進程中由于規模擴大而帶來網絡接點之間連結不穩定的風險(規模擴大與風險加大之間存在“兩難”問題),實現創新系統質的擴張。

      (二)知識的放大效應及國際擴散效應

      知識系統要么是網絡結構,要么是層級結構,而無論哪種結構,KIBS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網絡結構中,KIBS加強了不同網絡接點之間的知識流動。在層級結構中,KIBS有利于知識沿著層級進行流動,如典型的專業會計服務就屬于這類。而創新系統競爭力的差異在于知識創造和擴散通過不同的中介和組織交互作用來進行。[1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各國國內市場日益與國際大市場融為一體,產業全球化以及企業生產、研究活動的國際化,使國際間的知識流動愈加強烈。由于KIBS具有知識生產性和擴散性并重的特征,KIBS在國際化發展中不斷吸取國外知識,并通過對知識的整合、加工,不斷進行知識創新,放大知識存量,提高了知識流動的質量,促進知識在創新主體之間的國際流動,在不同類別的知識網絡中傳遞,加強了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生產子系統及知識擴散子系統功能,通過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有效聯結來提高學習和創造能力,使國家創新系統立足于國際創新前沿,利用國際創新系統的優勢,迅速提高創新能力。

      (三)制造業、服務業創新子系統的國際互動效應

      KIBS所具有知識生產及知識擴散功能,使傳統的創新系統發生了變化,服務業創新子系統與制造業創新子系統出現融合的現象,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創新活動互相表現對方的特征。它們之間存在信息、知識及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并通過這些流動使兩者產生極強的互動作用,互相為對方的發展提供支持。制造業生產的國際化產生了對金融、會計和法律等服務的需求,為了滿足國內制造業國際化的需要,KIBS企業跟隨進入東道國提供服務。隨著服務水平的提高及在國外提供服務經驗的不斷豐富,KIBS企業有能力主動在國外尋找發展的機會,實現從跟隨戰略到主動尋求新市場的國際化戰略轉變。跨國制造業規模經濟的來源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服務的能力而不是制造產品的能力,[14](45-56)在制造業國際化程度較高情況下,KIBS國際化是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四)國家創新網絡的國際綜合協同效應

      創新系統創新效率的提高,不僅取決于各創新主體本身的高效運轉,更取決于各創新主體間相互聯系和合作形成的網絡協同。在強調知識流動的創新系統架構中,創新主體間的互動關系愈趨復雜。創新主體之間存在正、負向反饋及增強、抑制作用,有著顯著的非線性關系。要提高創新系統效率,不僅要提高內部效率,即各子系統(如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內部管理過程的效率;更要提高外部效率,即各子系統之間(包括區域創新系統、國家創新系統與國際創新系統的聯系)合作與交流的效率。KIBS作為連接國際、國內及區域三個不同層次的知識系統的重要橋梁,只有與國際接軌,保證知識在各個層次的創新系統、各個創新主體及創新主體各要素之間的橫向與縱向流動,產生互動和作用,形成創新網絡的國際協同,使國家創新系統在國際環境下有效地運行,降低創新風險,減少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

      四、結 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個更加復雜的開放性網絡系統,系統各部分密切相關和互動,系統各部分必須協調發展,任何一個部分的失衡都將影響到整個系統創新能力的發揮。知識互動是創新系統的關鍵所在,創新能力及效率的提高要求知識互動在國際間順利進行,要求創新主體之間通過互動發揮系統效應。KIBS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創新系統的主體, 是知識創新的來源,而且在于它成為創新網絡內信息、知識流動的主要管道及創新系統的接點及界面,促進知識在國際間及各創新主體之間的順利流動。國家創新系統國際化為KIBS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客戶資源、環境、產業支持,KIBS國際化是國家創新系統國際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創新系統在全球背景下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注 釋:

      ①第一知識庫為高等院校、研究組織,以及一些為公共部門服務的中介組織。

      主要參考文獻:

      [1]朱廷王

      [2]Dunning J.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 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89(1).

      [3]Lovelock, C.H. and YIP, G.S.Developing global strategies for service business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38(2).

      [4]李慧中.貿易與投資動因: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差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5]鄭吉昌.服務業國際化的動因與特點[J].商業研究,2004(10).

      [6]魏江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7]Strambach. S. Innovation processes and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 Koschatzky, K., Kulicke, M., Zenker, A. (Eds.), Innovation networks - concepts and challenges in the European perspective [M]. Physical heidelberg, 2001.

      [8]Bilderbeek, Rob and Pim den Hertog, The Interactiveness and Innovative Role of Technology 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T-KIBS). TSER-SI4S-project, TNO-SI4S Report No. 3,1997.

      [9]Den Hertog, P.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4 (4).

      [10]Marja Toivonen. Future prospects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and implications to regional economies[R]. The Inaugural Nordic Geographers Meeting, 2005.

      [11] 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 1937(4).

      [12]石良平,高菁.論國家技術創新體系[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4).

      [13]Bilderbeek, Rob and Pim den Hertog, The Interactiveness and Innovative Role of Technology Based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T-KIBS). TSER-SI4S-project, TNO-SI4S Report No. 3,1997.

      [14]Quinn J B, Baruch J, Paquette P C. Exploiting the manufacturing-services in interfac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8,29(4).

      Internationalization Drives of KIBS

      Deng Zhineng Liu Dandan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components of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have intensified the interactio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this further makes the NIS as a whole tow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Because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are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ny NIS, there should be an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se two. Based on a critical review of existing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unctions of KIBS in the NIS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rivers of KIBS from a NIS perspective.

      Key words: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drives; innovation system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范文第5篇

      公報指出,截至2005年底,中國近4000家境內投資主體共在全球163個國家(地區)設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6426家。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以下簡稱流量)12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3%;截至2005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以下簡稱存量)572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24億美元;2005年,通過境外企業實現的進出口額577億美元;境外企業就業人數達到47.4萬人。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為7302.6億美元,存量為97322億美元,以此為基期進行測算,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相當于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對外直接投資概況

      公報分幾個部分綜合闡述了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概況:

      一、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

      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首次突破百億,達到12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3%;其中股本投資38億美元,占31%,利潤再投資32億美元,占26%,其他投資52.6億美元,占43%。2002至2005年四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年均增長速度為65.6%,2005年流量較上年增加1.2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開始步入較快發展期。

      在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較快發展的動因時,公報指出,首先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同比增長9.9%, 這是中國經濟連續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長率。在世界銀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主要國家的GDP排名中,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意大利和法國,并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同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以8188.72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在人均GDP方面,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福建九個省市超過了2000美元,達到2004年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其中上海、北京人均GDP超過了5000美元,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物質可能。

      其次,政府部門積極推動對外投資便利化,建立、健全對外投資的促進、服務體系,為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004年,為了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的進程,商務部根據《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在2003年行政審批改革試點的基礎上,下發了《關于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事項的規定》,并與國務院港澳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內地企業赴香港、澳門投資開辦企業核準事項的規定》。上述規定在全國范圍內委托下放境外投資核準權限,簡化手續,進一步體現了在市場化原則下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精神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對推動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引導企業對外投資,商務部、外交部了《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一)》、《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二)》、并制定《在拉美地區開展紡織加工貿易類投資國別導向目錄》、《在亞洲地區開展紡織服裝加工貿易類投資國別指導目錄》,為企業境外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

      截至2005年底,中國共與87個國家正式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內地與香港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的安排》以及《內地與澳門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的安排》均已生效;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共與116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為中國企業通過法律的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國家財政對“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國企業主動對外投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2005年財政部、商務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決定對境外投資采取直接補助和貼息方式予以支持,引導和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設立研發中心、開展農林牧漁業合作等。

      第四,國內銀行、保險業主動參與企業大規模對外投資活動的意識不斷增強。

      隨著中國企業綜合能力的提高,近年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業務逐年增加,單筆項目的收購金額也越來越大。2005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收購哈薩克斯坦PK石油公司,收購金額達41.84億美元,是目前中國企業海外實際收購業務的最大金額,此項目得到了國內多家銀行的積極支持。

      公報認為,中國企業的總體實力增強也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按銷售收入排名的2005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中國內地企業有15家入選,其中中石化、國家電網公司、中石油三家企業進入前50強,中石化公司以年銷售收入750.76億美元位居第31位,是中國企業上榜以來的最高名次。2005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10家非金融類企業的當年投資流量76.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的62.2%;存量達201.3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35.2%。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中國非金融類境外企業的銷售收入較上年增長42.4%,利潤總額較上年增長46.6%。

      從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地區分布情況看,拉丁美洲地區為64.7億美元,占52.6%,主要流向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巴哈馬,亞洲地區43.7億美元,占35.6%,其中,香港地區34.2億美元,以下依次為韓國、馬來西亞、也門、蒙古、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老撾等國家,歐洲地區5.1億美元,占4.2%,主要流向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英國、吉爾吉斯坦等國家;非洲4億美元,占3.3%,主要流向蘇丹、尼日利亞、南非、幾內亞、埃及等國家;北美洲3.2億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國、百慕大群島、加拿大;大洋洲2億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亞。

      2005年通過收購、兼并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65億美元,主要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收購哈薩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投資,中國網通集團通過其BVI公司收購香港電訊盈科有限公司股份的投資,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公司股份的投資等。

      二、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

      從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地區分布情況看,亞洲地區406.3億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韓國、澳門、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國家(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存量114.8億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歐洲地區15.98億美元,占2.8%,主要分布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德國、西班牙、英國等;非洲地區15.9億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蘇丹、阿爾及利亞、贊比亞、南非等;北美洲地區12.6億美元,占2.2%,主要分布在美國、百慕大群島、加拿大;大洋洲6.5億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新西蘭。

      從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商務服務業(主要為投資控股)165.5億美元,占28.9%;批發和零售業114.2億美元,占20%;采礦業86.5億美元,占15.1%;交通運輸和倉儲業70.8億美元,占12.4%;制造業57.7億美元,占10%;房地產業15億美元,占2.6%,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業13.2億美元,占2.3%;建筑業12億美元,占2.1%;其他37.1億美元,占6.6%。

      三、中國對避稅地的直接投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把香港、英屬維爾京、開曼群島、百慕大群島、巴拿馬、新加坡、盧森堡、瑞士等近20個國家(地區)定義為避稅地,其主要特征有:稅率相對較低、銀行或商業保密程度高、金融業占主導地位、通訊設施現代化、不實行貨幣管制、無須向監管或統計部門提交財務報表等。隨著跨國公司日趨成熟,通過避稅地投資的做法在國際上被普遍采用,投資者以適當的組織結構使其投資的地理分布多元化,通過特別目的實體(SPE)的建立使融資可以從企業的內部和外部同時進行。這些組織結構通常被稱為管道公司、控股公司、財務公司和地區總部等,它們在將國際經營的稅收總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匯率風險,將貨幣管制降到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國際資本轉移。因此許多國家(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初始地或外來直接投資的來源地大多集中在這些避稅地。

      公報指出,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避稅地的金額為99.2億美元,占流量總額的81%,主要分布在開曼群島、香港地區、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群島。

      2005年,中國對避稅地直接投資的存量金額482億美元,占存量總額的84.3%,主要分布在香港地區、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群島、新加坡。

      四、中國對主要經濟體的投資情況

      (一)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的投資

      2005年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的投資流量34.2億美元,占流量總額的27.8%,同比增長30%;主要流向批發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房地產業、制造業等。

      2005年中國內地對香港地區的投資存量365億美元,占存量總額的63.8%。從行業構成情況看,批發和零售業占25.4%,商務服務業占24.1%;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占16.9%;采礦業占15.9%;房地產業占3.8%;制造業占3.6%;信息傳輸及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3.4%;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占3.4%;水利及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占2.4%;其他行業占1.1%。

      (二)中國對歐盟的投資

      商務部統計結果顯示,2005年,中國對歐盟25個成員國中的23個國家有投資發生,存量金額7.3億美元,其中2005年流量1.85億美元。

      從2005流量情況看,流向制造業的投資1.03億美元,占55.7%,主要分布在德國、意大利、英國、法國;批發和零售業0.62億美元,占33.3%,主要分布在德國、英國;商務服務業占2.6%,主要流向德國、荷蘭;餐飲業占1.5%,主要分布在荷蘭、英國;其他行業占6.9%。

      從2005存量情況看,批發和零售業2億美元,占27.4%,主要分布在英國、德國、瑞典、法國、意大利;制造業2億美元,占27.4%,主要分布在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瑞典、荷蘭;農林牧漁業1.25億美元,占17.1%,主要分布在西班牙;采礦業占12.7%,主要分布在丹麥;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占5.8%,主要分布在德國;商務服務業占3.1%,主要分布在德國、法國、荷蘭;居民和其他服務業占1.8%;餐飲業占1.3%;其他行業占3.4%。

      (三)中國對美國的投資

      對中國在美國設立的700多家直接投資企業統計數據的匯總顯示,2005年中國對美國投資流量為2.32億美元,存量為8.22億美元。

      從中國對美國的投資流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批發和零售業占62.4%,制造業占24%,采礦業占8.8%,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占4.7%,其他行業占0.1%。

      從中國對美國的投資存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批發零售業3.2億美元,占39%;制造業2.44億美元,占29.7%,主要分布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及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占10.5%;信息傳輸及計算機和軟件業占6%;商務服務業占5.7%;采礦業占3.3%;建筑業占1.8%;房地產業占1.7%;其他行業占2.3%。

      (四)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

      根據中國在澳大利亞設立的近200家境外企業統計數據的匯總顯示,2005年,中國對澳直接投資流量1.93億美元,占對大洋洲地區投資流量的95.2%;存量5.87億美元,占中國在大洋洲地區投資存量的90.3%。

      2005年中國對澳大利亞投資主要流向采礦業,占對澳投資總額的85.7%;其次為批發和零售業,占8%。從投資存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采礦業占41.5%;批發和零售業占36.4%;制造業占16%;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占3.1%;其他行業占3%。

      (五)中國對俄羅斯聯邦的投資

      對中國在俄羅斯設立的近400家境外企業統計數據的匯總顯示,2005年中國對俄的投資流量2億美元,占對歐洲地區投資的40.2%;存量4.66億美元,占中國對歐洲地區投資存量的29.1%。

      從2005年中國對俄羅斯投資的流量行業分布情況看,農林牧漁業占27.6%;采礦業占25.8%;制造業占16.6%;房地產業占12%;批發和零售業占6.3%;商務服務業占5.1%;建筑業占3.4%;交通運輸業占2.5%;其他行業占0.7%。

      從2005年中國對俄羅斯投資存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農林牧漁業占24.4%;制造業占22.2%;商務服務業占17.1%;采礦業占13.1%,批發和零售業占10.5%;房地產業占7.2%,建筑業2.6%,其他行業占2.9%。

      (六)中國對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投資

      2005年,中國對東南亞國家聯盟(以下簡稱東盟)十國的投資存量為12.56億美元,其中2005年當年流量1.58億美元。中國對東盟投資流量的44%流向批發和零售業,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其次為采礦業,占23.3%;以后依次為制造業(19.5%)、建筑業(7%)等。

      從2005年中國對東盟投資存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制造業4.37億美元,占35%,主要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國家;批發和零售業2.98億美元,占23.8%,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0.97億美元,占7.8%,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商務服務業0.81億美元,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建筑業0.77億美元,占6.2%,主要分布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采礦業0.7億美元,占5.6%,主要分布在老撾、印度尼西亞;交通運輸及倉儲業0.61億美元,占4.9%,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專業技術服務業0.46億美元,占3.7%,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農林牧漁業0.33億美元,占2.6%,主要分布在越南、柬埔寨、緬甸;房地產業0.31億美元,主要分布在越南;餐飲業0.14億美元,占1.1%;其他行業占1%。

      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的特點

      公報從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兩個方面分別闡述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

      在分析概括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特點時,公報指出,第一,2005年對外直接投資額首次超過100億美元。

      第二,通過收購、兼并實現的直接投資占到當年流量的一半。

      第三,境內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的貸款形成的其他投資在直接投資中占43%。

      第四,以投資控股為主的商務服務業投資占當年流量的四成。公報中顯示,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商務服務業49.4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的40.3%;制造業22.8億美元,占18.6%,主要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木材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等;批發和零售業22.6億美元,占18.4%,主要是從事進出口貿易類企業的投資;采礦業16.8億美元,占13.7%,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投資;交通運輸、倉儲業5.8億美元,占4.7%,主要是水上運輸業的投資;其他行業5.3億美元,占4.3%。

      第五,在開曼群島、香港地區、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傳統避稅地投資占當年流量的81%。

      第六,對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64.7億美元,占流量總額的52.6%,首次超過亞洲地區躍居第一。公報亦詳細列述了對全球各地區直接投資的情況:亞洲43.7億美元,占35.6%;其中,香港地區34.2億美元,以下依次為韓國、馬來西亞、也門、蒙古、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老撾等國家。歐洲5.1億美元,占4.2%,主要流向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英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非洲4億美元,占3.3%,主要流向蘇丹、尼日利亞、南非、幾內亞、加篷、埃及等國家。北美洲3.2億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國、百慕大群島、加拿大。大洋洲2億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亞。

      第七,地方的對外投資流量較上年增長一倍多。2005年,地方對外投資額20.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1.5%。其中,上海、浙江、廣東、黑龍江、山東五省市投資最為活躍,當年對外直接投資額均超過1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24%、119%、49%、195%、195%,以下依次為北京、江蘇、河南、河北等。

      公報同時概括了200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特點:

      第一,存量規模繼續放大,投資分布的國家(地區)更為廣泛。200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572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124億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較上年末增加14個。

      第二,從存量的構成情況看,股本投資197.3億美元,占34.5%;利潤再投資270.4億美元,占47.3%;其他投資104.3億美元,占18.2%,利潤再投資所占比重最大。

      第三,從行業分布情況看,商務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占到投資存量的一半。公報顯示,200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主要分布在以下行業:一是商務服務業(主要為投資控股)165.5億美元,占28.9%。二是批發和零售業即進出口貿易類的投資114.2億美元,占20%。三是采礦業86.5億美元,占15.1%,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四是交通運輸、倉儲業70.8億美元,占12.4%,主要是水上運輸業。五是制造業57.7億美元,占10.1%,主要分布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如鋼、鐵),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六是房地產業15億美元,占2.6%。七是信息傳輸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13.2億美元,占2.3%,主要是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的投資。八是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3.2億美元,占2.3%,主要為其他服務業的投資。九是建筑業12億美元,占2.1%。十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9.1億美元,占1.6%。十一是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6億美元,占1%,主要是專業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十二是農、林、牧、漁業5.1億美元,占0.9%。十三是其他行業3.7美元,占0.7%。

      第四,中國在亞洲、拉丁美洲地區的投資存量占到九成。公報顯示,亞洲地區406.3億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韓國、澳門、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國家(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存量114.8億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歐洲地區15.98億美元,占2.8%,主要分布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德國、西班牙、英國等;非洲地區15.9億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蘇丹、阿爾及利亞、贊比亞、南非等;北美洲地區12.6億美元,占2.2%,主要分布在美國、百慕大群島、加拿大;大洋洲6.5億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新西蘭。

      第五,從存量規模上看,中央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81.8%,地方的投資存量為93.8億美元,較上年增加28.8億美元,廣東省雄居榜首,以后依次為上海市、北京市、山東省、浙江省、江蘇省、黑龍江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從所占比重看,2005年末地方投資存量占16.4%,較上年末提高兩個百分點。

      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構成

      公報分析指出,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的主體多元化格局比較明顯,國有企業占整個境內投資主體的比重由上年的35%降至29%,而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重為32%,較上年增加4個百分點,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重超過國有企業躍居投資主體首位。

      公報還顯示,中央企業僅占境內投資主體總數的7%,地方占93%,其中浙江、廣東、山東、福建、江蘇、上海、黑龍江的境內主體數量占全部的62.5%;浙江省的境內投資主體數量居首位,共949家,占境內主體總數的23.6%;七成的私營企業投資主體來自浙江、福建兩省。

      從境內投資主體的行業分布看,制造業占到投資主體總數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紡織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等。

      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地區和行業分布

      公報指出,根據6426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統計資料匯總顯示:2005年底,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共分布在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國家(地區)的71.2%,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72億美元,從境外企業的分布情況看,亞洲、歐洲地區投資覆蓋率分別達到93%和85%。

      從境外企業的國別(地區)分布來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越南、德國、澳大利亞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45.6%;其中在香港的境外企業占16.5%,美國占10.3%,俄羅斯占5.8%,日本占3.8%,越南占3.5%,德國占3.1%,澳大利亞占2.6%。

      從境外企業的行業分布情況看,制造業占境外企業總數的34.7%,批發和零售業占17.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17.5%,建筑業占7.6%。

      從境外企業的設立方式情況看,子公司及分支機構占境外企業數量的96%,聯營公司僅占4%。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亚洲色欲色欲www|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亚洲Av无码国产情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爱爱帝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www77777|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456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www.亚洲精品.com|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亚洲短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男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