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藝術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藝術類高校作為設計師培養的搖籃,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藝術鑒賞能力這種有針對性的設計教育勢在必行。從教育出發,將民族文化融入到設計教育當中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吉首大學美術學院立足武陵山片區,面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文化素養寬厚、專業基礎扎實、設計技能熟練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全院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強化民族意識。
一是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湘西的民間建筑、音樂、舞蹈、服飾、戲劇戲曲等門類藝術;掌握各門類藝術的基本屬性、目的性、基本形式特征、發展規律、藝術風格等,從中總結出基本規律,探求其歷史淵源,并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民族文化與藝術進行了解并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民族藝術作品從形式美、內容美、材料美等方面,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辯證分析,從中找出規律,總結特點,從而更好地應用于現代設計,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與專業水平。
課程主要授課內容包括湘西戲劇文化藝術(大庸陽戲、辰州儺戲)、湘西歌曲藝術(桑植民歌藝術、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語民歌、兒歌、酉水澧水船工號子)、湘西建筑文化與藝術(土家吊腳樓文化與藝術、苗寨建筑藝術)、湘西服飾藝術(土家服飾、苗家服飾)、湘西舞蹈(擺手舞、茅古斯)、湘西民間樂器(土家族打鎦子、苗族咚咚喹)、湘西年畫藝術、湘西刺繡藝術等。授課重點是湘西歌曲藝術(桑植民歌藝術、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語民歌、兒歌、酉水澧水船工號子)、湘西建筑文化與藝術(土家吊腳樓文化與藝術、苗寨建筑藝術),難點是湘西戲劇文化藝術(大庸陽戲、辰州儺戲)等。
二是通過自編教材解決地域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研究。目前沒有專門制定教材,需要老師自編,該領域的參考書有張士閃的《中國民俗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齊濤的《民俗學導論》(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寧銳的《中國民俗趣談》(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郭立誠的《中國民俗史話》(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出版),僅能作為參考,需要任課老師將民族文化與藝術“本土化”,但武陵山片區民族藝術的豐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若要由單個任課教師完成自編教材任務量太大,又因民族文化涉及的門類藝術豐富,需要從各個門類對武陵山片區的藝術與民族文化有全面的、精準的理解,教學大綱僅僅為我們指明方向,需要進一步深化、模塊化,將教材的模塊與人才培養目標的三種能力結合起來。
三是擴大課程專業覆蓋面。《民族文化與藝術》課程目前僅面向環境藝術專業開設,僅有24個課時。《環境藝術教學大綱》比較清楚地指出課程的內容大致外延,包括湘西的民間建筑、音樂、舞蹈、服飾、年畫、刺繡等門類,也較明確地指出三點教學目標:了解大湘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與藝術、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介于課程特色與美術學院追求專業特色的關聯,該課程可以基礎課程或者專業方向課的形式循序漸進地進入視覺傳達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美術學專業的教學體系之中。
四是建立成熟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需要與人才培養的文化素養、專業基礎、設計能力相結合,整個課程與單節授課都應將課程的內容的設置圍繞文化的人、專業的人、設計的人展開。
課程的第一層需要重視武陵山片區的民族與藝術的厚度與廣度,利用吉首大學的地域優勢,培養學生的田野調研能力,善于從田野與現實生活中發掘設計資源與素材,并在調研中切身體會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培養其發現美的眼睛。
第二層面應關注環境藝術、視覺傳達、數字媒體藝術、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在專業設置層面將課程前后進行合理配置,讓課程優化值達到最大化。
第三層面是從具體的設計實踐與課程中將設計藝術元素與設計藝術理念完美融合問題。將民族特色的文化與藝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各個設計領域,善于將現代創意理念與民族元素相結合,完成富有創意、特色、時尚的設計方案,形成本地域的文化印記,從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創意設計的品牌。人才培養的三種能力與課程內容三大模塊間的課程體系論證與實踐是問題的重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文化傳承研究綜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文化創意產業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模式研究 地域文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金源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及發展探討 “以人為本”原則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初探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壯族嘹歌的保護與傳承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研究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陜北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 依法保護與合理利用、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游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豫劇的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汾酒的發展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語境下的江西地方特色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5]陳怡琳.藏戲近幾十年來的變遷-以自治區藏戲團為例碩士學位論文,2004(5).
[6]中國新聞網 http:///guonei/2012-12/15/content_1131965.htm
[7]田麗.我區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J].日報,2006(12).
[8]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0):330.
[9]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0):330.
摘要:世界上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產生設計的意識,也就有了設計,任何一個民族都有根植于其自身的文化藝術,這些藝術特性的形成和發展,在不同藝術門類中都有相似的體現。園林藝術作為人類藝術范疇中的衍生線,中西方園林藝術在其自身的文化藝術熏陶下,抒寫著動人的藝術曲線并且在文化錯位下相互交織發展。
關鍵詞:園林 文化藝術 差異 融合
1.中西方文化藝術淵源與傳統
無論是中國文化藝術還是西方文化藝術都是源遠流長,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中國文化藝術在整體上相對于西方文化藝術,更加趨向于靜態的文化藝術,而西方文化藝術更趨向于動態。中國文化藝術在其傳統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禪宗思想的影響下呈現出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強調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無為順應、意境體驗、平淡無奇的空靈精神從而達到某種審美體驗。
西方文明主要來自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文化藝術在其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的二元結構影響下,追求的是一種理性、自由性的美學審美意識與觀念。
2.文化藝術影響下的園林藝術
2.1中西方園林藝術的特點
中西方園林藝術作為世界兩大風格迥異的造園體系, 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整體上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穩步前進。
西方園林的造園藝術,在其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影響下完全排斥自然,力求體現出嚴謹的理性,一絲不茍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發展。追去均勻、對稱使得自然被迫具有抽象性的形式美,成為西方造園藝術的基本信條。西方文明影響下地思維習慣表現在審美上意識上就是對稱、均衡和秩序,而對稱、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簡單的數和幾何關系來確定的。
中國園林藝術在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世俗文化影響下追求的是一種“師承自然”的藝術理念,相比于西方園林藝術既不追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強調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意境審美體驗,將園林藝術自由性的山水意境發揮到極致。
中國園林藝術中崇尚自然原始的生動形態,將“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于園林藝術當中,巧妙地將園林藝術中的建筑、山水、植物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豐富隨意性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利用自然條件進行模擬大自然的美景,將自然美與人工美和諧的矯揉于自然環境當中。
2.2中西方園林藝術差異性
中國園林藝術與西方園林藝術在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對于園林藝術的形式與意境方面有著鮮明的自身特點。
西方造園是在理性的精神意識下,刻意追求的是一種有規律的形式美;汲取大自然形式美的元素通過人工的創造,符合西方的審美意識和習慣。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西方園林那種軸線對稱、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的韻律節奏感都明顯的體現出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西方美學著作中雖也提到自然美,但這只是美的一種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經過人工的改造,便達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說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備獨立的審美意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華為藝術美。而園林是人工創造的,他理應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
中國“繪畫”“詩意”園林中許多幽深曲折的園林景觀充滿了偶然性,是含蓄、虛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們置身其內有撲溯迷離和不可窮盡的幻覺,這自然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使然。與西方園林藝術通的是中國人認識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感官體驗,是一種心智活動,一種內在經驗的升華,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國園林的造景借鑒詩詞、繪畫,力求含蓄、深沉、虛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咫尺山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從而把許多全然對立的因素交織融會,渾然一體,而無明晰可言。
3.中西方園林藝術的交融
在封建社會中后期,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滲透,中國園林藝術上也融合了些外來因素。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也相繼傳到西方,到了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中國園林藝術開始融入到世界藝術發展的潮流當中,這一時期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園活動,而且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如中國古典園林,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園林,英國自然風景園林,伊斯蘭園林,日本園林等風格各異。例如長春園北面是一組風格獨特的歐式風格建筑群,其整體基調采用了歐式的建筑手法,局部融合了中國的建筑風格。建筑的形式、整體布局以及個體設置等都來自于西方,但細部如鋪地、紋樣等則源自于中國。
中西方園林藝術交融的代表就是圓明園。圓明園內西洋風格主要采用了歐洲18世紀盛行的巴洛克風格,如歐洲建筑典型的蝸旋紋樣、繁縟華麗的柱子、豐富多樣的雕刻等。巴洛克奢華、鋪張、張揚的個性和鼎盛時期的清代皇家建筑形成了很好的呼應。在規劃布局上采用了中西建筑風格結合的手法。就整個大體布局而言,強調的是歐洲的雷諾特式(Le Notre Style)布局,注重軸線控制、均其對稱,但又并不是依照一條中軸線貫穿整個園林,取用了中國院落式布局,有節奏地分為三段。
進入18世紀,英國造園藝術開始追求自然,有意模仿克洛德和羅莎的風景畫。到了18世紀中葉,新的造園藝術成熟,叫做自然風致園。18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漸漸興起,在中國造園藝術的影響下,英國造園家不滿足于自然風致園的過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層次、更濃郁的詩情畫意,對原來的牧場景色加工多了一些,自然風致園發展成為圖畫式園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氣質,中和了原有規則式園林的硬氣和冷漠,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的情意。
4.小結
縱觀中國的園林藝術史,就是一部以中國本土文化為主線,具有中華民族的精神藝術精髓,同時中國古典造園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長期積累的結晶,自然變化、曲折為特點,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將人工美與自然美相結合,從而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風景園的獨特風格,堪稱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環境之一。因此我們既不能否認傳統園林藝術,也不能受傳統的束縛,汲取西方園林藝術的精華,恰當的融合到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當中,將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繼續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2008(11).清華大學出版社.
舞蹈表演專業主要課程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的基本知識,熟悉我國的文藝方針和政策;系統地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
主要課程有舞蹈寫作教程、舞蹈形態學、中國舞蹈史、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綱、歐美現代舞史、舞蹈專業英語、舞蹈文獻檢索與利用、中國舞蹈意象論、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學等 舞蹈概論、舞蹈作品分析、編舞技法、表演基礎、美學、音樂理論、音樂鑒賞、曲式分析、少數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藝術概論、人體解剖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身韻、基本功、現代舞、拉丁舞、東方舞、敦煌舞、古典舞教學法、民間舞教學法、芭蕾舞教學法。
舞蹈表演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各類專業表演團體、企事業文化機構、各級各類學校、舞蹈培訓機構、健身俱樂部、社區文化機構、社團組織(協會)、影視傳媒等單位從事表演、教學、管理、科研等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教育、公關、廣告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訓/院校;
2、公關/市場推廣/會展;
3、廣告;
4、影視/媒體/藝術/文化傳播;
5、新能源;
6、互聯網/電子商務;
7、娛樂/休閑/體育;
8、酒店/旅游。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主持人、舞蹈老師、網絡主播等工作,大致如下:
1、主持人;
2、舞蹈老師;
3、網絡主播;
4、舞蹈演員;
5、主播;
6、舞蹈教練;
7、演員。
舞蹈表演專業培養要求
1.具備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2.具備舞蹈表演二度創作能力和初步參與編創的能力;
3.掌握各民族民間舞蹈的體態動律特征和表演技巧,具有較強的舞臺表現能力;
4.掌握基本舞蹈教學方法,具備舞蹈動作的講解、示范和指導能力;
5.了解不同舞種的動作語匯特點、編創結構及表現形式,具備良好的身心協調與動作感知能力;
6.了解藝術活動策劃與組織的基本方法;
一、美術欣賞的定義及其作用
美術欣賞課是最直觀地讓學生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的課程。藝術欣賞“是由于接觸藝術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也是一種通過藝術形象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在藝術被欣賞者接受的活動中,藝術欣賞作為一種最直觀、最主要的藝術接受方式是其他藝術接受方式的基礎。同理,中學生在課堂上欣賞美術作品,也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接觸過程。就是說,欣賞的過程:一方面,對于描繪真實、細膩、生動的畫面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喚起學生對思維的記憶,調動學生的審美情緒,從而獲得一種感情上的滿足和美感的享受;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觀看美術作品的具體形象會產生豐富的聯想,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畫面的色彩、線條、圖像產生共鳴。
二、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如齊白石畫蝦是通過多年的觀察,體察到蝦的生長習性和形體特征,做到胸有成竹,下筆一氣呵成。從《蝦趣圖》中可以看出,對群蝦的描繪栩栩如生,先用淡墨勾勒,再用濃墨點睛,蝦體就顯得晶瑩剔透、活靈活現、妙趣橫生。對蝦須、爪子的細節刻畫,細如發絲,剛如鐵勾,剛柔并濟,猶如蝦在水里游弋,傳神寫照,水色交融。學生在欣賞此畫時,深深地被畫中的蝦吸引住, 都在贊嘆白石老人高超的畫藝,能把蝦畫活了。因此,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觀賞,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審美能力,情感上得到了升華。
三、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
欣賞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自然會被畫中美麗動人、含蓄微笑的蒙娜麗莎所吸引住,也會聯想到蒙娜麗莎的身份,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況。欣賞珂勒惠支的作品《犧牲》,不僅被畫中高超的表現技法所吸引,也自然會聯想到二戰后德國貧民的悲慘生活,母親失去孩子后的痛苦表情,折射出珂勒惠支對貧民的深刻同情。欣賞吳冠中的作品《江南水鄉》,聯想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江南名鎮烏鎮、西塘、紹興等地,古色古香的白墻黑瓦建筑,小橋流水,小船悄無聲息地劃過。一幅幅畫面在煙雨迷蒙中呈現,就像吳冠中畫中的景象。
四、欣賞美術作品,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藝術教育說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簡言之,是修養、靈魂、做人的教育,對人的全身心的和諧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促進和補足作用。對藝術的欣賞,需要欣賞者把感情完全釋放出去。“在藝術欣賞中,不僅需要充滿了欣賞者的想象,而且在這種想象中,始終包含著感情。”像表現憂傷的音樂,會把聽者的內心情感調動起來,容易引起傷感的情緒。觀眾在觀看話劇《紅旗渠》時都是潸然淚下,現場的觀眾被帶回到當年林縣人民修筑紅旗渠的艱難困苦、可歌可泣的歲月里,在情感上完全被感動了。同理,美術作品能感動人首先在于作品本身包含著畫家的思想感情。如羅中立的作品《父親》,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羅中立創作的時候先是受到掏糞農民的感動,之后歷經曲折,最后融入了畫家的全部感情。畫面以細膩的刻畫、強烈的視覺震撼力把觀眾折服了。欣賞者在欣賞時都以激動的心情、真誠的感情去觀看,從畫中感受到一位普普通通農民的形象代表所有受到苦難折磨的千千萬萬的典型的農民形象,這種升華就是藝術作品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
五、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
美術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從原始社會的洞穴壁畫開始,人們就開始以圖像作為記錄狩獵、耕種、生活、巫術等的手段,逐漸在生產的過程中分離出實用與欣賞為目的的藝術作品。因此,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欣賞美術要使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美術優秀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價值,了解美術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反映出的特定的歷史背景、時代品味和審美趣味,懂得真善美、假惡丑,懂得繪畫的內容與形式,畫面的點、線、面、黑、白、灰、空間、色彩等造型規律。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其他學科來教,以此打破單一的美術教學模式。比如,在數學、語文、思想、常識、歷史、音樂等課堂上,以具體圖像的形式來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獲取盡量多的知識。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包涵了畫家的內心感受和藝術風格,學生在欣賞的時候也要領悟到畫家的創作意圖,真正走進到作品中去。
六、結語
美術欣賞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擴大知識面起著關鍵的作用,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增長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的發展,在將來的成長和社會工作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