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漁業資源經濟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直以來,送子女上大學幾乎是貧困家庭的唯一希望所在。很多貧困家庭為此含辛茹苦,甚至有報道過姐姐、哥哥賣血供弟弟上大學的悲傷實例。然而,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最終完成學業后卻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只能勉強在溫飽線上掙扎,無法幫助自己的家庭。如果連送孩子上了大學這條出路也變得黯淡無光,貧困階層豈不只能世世代代貧窮下去了嗎?
更讓我擔憂的是:迄今為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仍然很少有人有準確的認識。人們仍在重復“大學生供大于求”、“大學生所學不適應社會需求”、“大學生心態不正,不愿選擇中西部地區”等等陳詞濫調。這些觀點,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顯然無法解釋如此大規模、普遍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說大學生供大于求,但是我國萬人中大學生數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1995年我國每10萬人中有在校大學生461人,而世界每10萬人中在校大學生1434人,發達國家平均為4110人,中國只是發達國家的10%),我看到有文章稱目前仍低于印度,而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如我國。中國大學生并不是過剩,而是不夠。至于說大學生不愿選擇中西部地區,也沒有任何數據支持。我看到的一則報道說“近年北京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每年至少吸納了全國高校一半的大學畢業生”,猛一看似乎很多,稍微一想,北京和東南沿海地區占中國GDP的比重何止一半?從經濟發展相對水平看,發達地區并沒有吸收更多的大學生,而在中西部就業的大學生也并不少。
在我看來,大學生就業難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資源錯配”。簡單地說,就是經濟資源在一些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知識型服務業則處于低迷。特別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匯率政策扶持下,重型產業加速發展,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近3/4來自重制造業。說通俗點,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在明顯地走向“粗笨化”。這種產業結構失衡反映在勞動力需求結構上,就是知識型服務業崗位――基本上屬于所謂“白領”崗位――需求相對不足,對藍領型崗位卻產生了旺盛的需求。因此,才會出現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等新的“腦體倒掛”現象。
中國經濟的“資源錯配”有許多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國金融體系的僵化和錯位。事實上,資源錯配這個概念,我最早是聽到國務院發展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博士提出的。巴博士用它來指代我國低匯率政策導致的一種現象:低匯率造成中國產品成本被低估,造成出口“賺錢”的假象。這使得中國人把有限的資本投入到外向型產業中去,這些外向型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出口換來的外匯又只能大量用來投資于海外資本市場,促進了海外金融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因此,我的第一個結論就是:中國目前實現的人為低匯率政策,促使經濟資源片面流向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型產業,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造成大學生身價不如農民工的一個重要原因。
匯率政策造成了不利于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在此前提下,國內金融市場的壟斷和過度管制,造成的金融產業的不發育,則是抑制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內部因素。首先,金融產業本身就是極為龐大的知識型服務業,可以創造數以千萬計的白領就業崗位。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放開企業債券市場,按照企業債券數量達到美國(400萬種)的1/10、每種債券發行可創造10個就業崗位計算,這就是400萬個白領就業崗位。反過來說,對企業債券市場的過分管制,就相當于扼殺了這么多的白領就業崗位。
1 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對就業競爭力的影響
自我認知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其受多種情況影響,因個人的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和家庭環境等的不同,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高職院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大多數年青人一樣,其心理認知有其獨特性,同時也存在心理困惑等問題。
1.1 自我認知的含義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能力,即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等一切的認知,例如:對自己的身高、體重等生理特征的認識,對自己興趣愛好、性格等心理情況的認識以及與他人相處的關系地位等的認識。具體來說,自我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自我,而自我認知就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總體評價和認識。客觀、正確地評價自我,在個人健康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個體對自我認知過高,則會導致在個人成長道路上出現坎坷和曲折,從而常常導致失敗。反之,如果個體對自我認知偏低,則會導致自我心理封閉和自卑感,不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
1.2 自我認知在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競爭中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大學生有其特殊性,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但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學習的重點更偏于實際技能的培訓。但是,在企業更注重文憑的時代,他們可能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所以,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讓他們在就業時有著明確的態度和方向。反之,錯誤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說,可能會讓他們在就業遇到更大的困難和阻礙。自我認知過高,往往會導致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當心理預期無法滿足時,可能會出現巨大的失落感,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而自我認知過低,則可能會產生自卑感,出現一些消極的人生態度,從而嚴重影響其就業競爭力。所以,客觀、合理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大學生只有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尋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
2 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與就業競爭力的應對策略
不合理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會產生不利影響,影響其作出正確的就業選擇,增加其就業的難度。因此,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讓其充分就業,必須努力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力,培養全面的素質,確定正確的擇業目標,規劃合理的人生。同時,正確地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合理自我認知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和理解,需要社會、企業等對高職院校有充分肯定的認識。
2.1 加強自我認知力的思想教育
自我認知形成受內在和外在雙重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一方面需要學生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引導,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合理的自我認知教育課程,引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加強自我認知力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相應的認知教育,建立培養自我認知的社團,為自我認知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最后,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校企合作,重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讓大學生對社會環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客觀評價自己,培養其自我認知水平,引導其樹立一個合理的自我認知能力,從而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2.2 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就業時必須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客觀評價自己,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和優缺點。高職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大學生要合理地了解自身的條件,應該清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不能盲目就業。有些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時就給自己定了不進企業一線工作,要去就去事業單位或企業的管理層的目標。還有些大學生就業時只找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崗位,稍不關聯,就重新選擇,不給自己留余地。這樣的就業觀念顯然是不合理的,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先就業,再擇業,再積極創業的就業觀。因此,在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中,要給大學生們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培養他們客觀合理認識自我的能力,使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形勢,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在學校期間就給自己規劃一個合理的職業目標,擺正心態,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的是技術型和應用型的人才,所以在平時教學中可能會偏重于應用實踐教學,而往往會忽視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而且高職院校的培養周期一般只有三年時間,比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少一年,所以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招聘教師時既要考慮其專業能力,又要考慮到其有無學生管理的工作經驗等。另外,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職業教育的經驗,招聘一些企、事業單位的兼職教師隊伍。學以致用,學產結合,鼓勵這些兼職教師將工作中一些經驗和方法帶到教學中來,讓學生能夠更早地接觸校園以外的先進知識。最后,高職院校還應該鼓勵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積極開展職業規劃教育之類的課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提升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合理地規劃就業方向。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完善的教師考核制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大學生。
2.4 加強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技術型和應用型居多的,所以高職院校應該考慮市場的需求來合理配置專業課程,加強校企合作。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夠被企業所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就業率。所以,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要與時俱進,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就業,企業也可以招到需要的人才,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有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10余年沒改變,與校外企業合作的專業更是一個沒有,這樣的職業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市場需求日新月異,變化迅速,所以必須增強校企合作力度,讓職業教育成為企業的教育。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并且建立企業實訓基地,讓在校大學生能夠深入企業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的運用方法,從而可以根據自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及時地調整自身的職業規劃。同時,可以加強與企業的應用研究和技術的開發,讓企業分享到學校的資源,這樣企業可以加大對學校的支持力度,讓學校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
3 結 語
高職院校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要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單單提升學生自我認知力,可能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政府、家庭、社會的支持,高職院校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加強對父母的支持。此外,社會也要給予合理的引導。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能夠讓每一位高職院校大學生找到心儀的崗位,并且在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娜,李向陽,黎鴻雁.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自我認知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3).
焦建玲,女,漢族,1966年8月生,安徽黃山市人,合肥工業大學教授,資源經濟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曾先后獲得安徽師范大學數學專業理學學士,天津師范大學數學專業教育學碩士學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管理學博士學位。兼任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常務理事。曾獲得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合肥工業大學“三育人”先進工作者、合肥工業大學“十佳”巾幗人物等榮譽稱號,曾被遴選為合肥工業大學舉辦的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及團隊負責人培訓班學員。擔任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Natural Hazards,中國管理科學等國際國內十幾家知名期刊的審稿人。
二、研究領域
焦建玲教授自2002年起一直從事資源經濟與環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涉及能源—經濟—環境復雜系統建模、能源與環境政策分析、金融工程、風險管理、物流供應鏈管理等。
三、研究成果
焦建玲教授近年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1項,聯合主持科技部創新方法專項1項,聯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項目1項,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其他省部級項目多項。作為主要完成者參與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發改委委托項目等多項。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其中被SCI/SSCI檢索論文5篇,EI檢索論文9篇,以及國內知名期刊,如《管理科學學報》、《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中國管理科學》等論文多篇。
四、主要論著
1、基于VECM的汽柴油價格不對稱性分析,中國管理科學,2006年第3期。
2、基于Zipf的汽油價格行為研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10期。
3、石油價格理論與實證(專著),科學出版社,2008年。
4、石油儲備價值研究:基于供應鏈視角,管理科學學報,2011年第2期。
5、油價沖擊 貨幣政策調整與產出波動——基于中國的經驗證據,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年第7期。
6、中國石油依賴經濟成本的Monte Carlo模擬,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4期。
7、能源經濟學(教材,第2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8、高級能源經濟學(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9、石油價格風險管理(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印刷中)。
10、Analysis of the co-mov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7年第27期。EI收錄。
11、Energy Structure,Marginal Efficiency and Substitution Rate: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Energy,2007年第32期。SCI收錄。
12、Relationships between 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Energy Policy,2008年第36期。SCI/SSCI收錄。
13、The structural break and elasticity of coal demand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9年第31期。EI收錄。
14、Impact analysis of China’s coal-electricity price linkage mechanism:Results from a game model,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年第32期。SSCI收錄。
15、Impact of oil price shocks on Chinese industries,Energy Sources,Part B:Economics,Planning,and Policy,2012年第4期。SCI收錄。
摘 要:職教集團的組建和運作,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實現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和企業的對接,從根本上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文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牽頭組建北京現代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為例,從訂單培養,企業實踐,產學研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職工、教師培訓基地,引用企業人力資源等多方面,論述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及特點,以期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 :職業教育 集團化辦學 校企合作模式
課?題:本文為集團化辦學背景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研究(YYR2014074)研究成果;支持項目:國家體制改革項目——北京現代制造職教集團建設(委托)(PXM2014_014306_000066)。
一、職教集團組建的背景與意義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由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辦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的重要實現形式,是優化職業教育布局,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提高辦學效益,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的有效途徑。職教集團的組建和運作,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實現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和企業的對接,從根本上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適應職業教育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筆者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牽頭組建北京現代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為例,概述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及特點。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位于北京亦莊,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唯一一所高等職業院校,也是北京市首批國際級高職示范校、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建設單位。北京現代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市教委批準,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牽頭組建。集團面向北京市高端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有企業、中高職院校、行業協會以及科研機構等成員76家,北汽集團、京東方、戴姆勒(東北亞)、西門子(中國)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都是集團成員單位。
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鮮明特色,是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模式和社會服務模式的關鍵環節,更是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對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走校企合作、共贏發展之路,有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集團化辦學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基本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1.訂單培養模式
學校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校企雙方共同選錄生源,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訓標準、考核標準;學生的基礎理論課主要由學校負責完成,專業課主要由企業負責完成,學生的校內實訓環節企業參與指導,學生的生產實訓、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學生入學即成為企業的“準員工”,畢業達到企業用人標準,即按照協議進入企業就業。
從2006年起,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就與集團成員單位北汽奔馳汽車有限公司合作,雙方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開設“奔馳訂單班”。2011年9月,校企進一步合作成立了“戴姆勒中國汽車學院”。幾年來,校企雙方共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奔馳汽車實習實訓車間、發動機實訓室、變速器實訓室、車橋實訓室和戴姆勒中國汽車學院教學資源庫等。戴姆勒中國汽車學院教師團隊由國外專家,國內行業、企業專家和學校專業教師構成,校企合作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編寫教材、備課、授課、指導學生實踐、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訂單培養。學校引進奔馳公司先進的生產設備資料,展現真實生產過程和工藝過程的視頻和圖片資料,將企業車間規章制度或工作室規范搬進學校、引進教室,將工人行為規則和標準引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在學校,不僅加入包含企業特色的技術課程,還讓學生從進校開始就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訂單培養模式的開展,使學生從一入學就融入企業文化,實現了學校育人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至今,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已累計為北汽奔馳輸送了376名帶有“奔馳基因”的畢業生,極大助推了企業的發展。
2.企業實習模式
學生到企業實習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經典模式,傳統企業實習一般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認崗實習,學生通過在校專業理論學習后,為了解企業的產品、生產工藝、經營理念及管理制度,到合作企業對企業工作程序及生產、操作流程等進行現場觀摩與學習,并實地參與相關工作,親手制作產品,參與產品管理,提前接受企業文化、職業道德和勞動紀律的教育培養,較為系統地掌握崗位工作知識。第二階段是頂崗實習,學生在校內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教學內容后,采用學校推薦與學生自薦的形式,到用人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參與管理,合作培養,使學生成為用人單位需要的合格技術人才。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與北京中核東方控制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改革傳統的認崗實習模式,聯合開展“跟崗實習”試點。試點班級采用柔性教學組織形式,每周日、周一、周二在校內上課,周三、周四、周五在企業跟崗實習,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共同對學生開展指導。實習期間,企業為每名學生提供每月800元的生活補貼及中午工作餐,學生要服從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學生畢業經企業考核合格,企業擇優錄用,并保證學生每月工資不低于3500元。學生跟崗具有較強的“工學交替”性質,這既是專業教學思路的拓展,也是教學方式的創新。
3.產學研合作模式
學校發揮專業師資和設備優勢,加強校企合作的科研開發,幫助企業解決相關的科研難題,用專業優勢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需求推動專業建設,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幫助企業提升科技研發能力,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聯合北京地鐵通信信號公司等集團成員單位,成立了小型電子產品研發中心。中心將研發服務重點確定在小型智能電子信號檢測和測量設備研發方向上,從小項目、小型技術改革做起,逐步培養社會對學校的認知度。與北京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合作的地鐵信號系統車載CPU 板卡國產化技術改造等項目,合作資金達80萬元,標志著中心產學研一體的社會服務能力躍上新的臺階。
4.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模式
學校根據專業設置和實習教學需求,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師生不僅可以通過基地了解企業,學校還可以利用基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企業也可以從學生中優先選錄人才,達到校企雙贏。根據實訓基地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兩種。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現有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23個,校外實訓基地243個。學校與招商局物流集團公司合作,共建校外物流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硬件部分建設以企業提供場地、學校投入設備為基本模式,招商局物流集團提供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獨立作業庫區、300平方米的辦公區以及700平方米的配套生活區場地;學校提供基地設備和配套軟件,可安排常駐學生50名、教師4名的正常學制學習。校企合作開發了包含30個左右的物流核心崗位人才達標培養體系和5個方向的“融崗式”培訓課程,在招商局物流集團北京、長沙、上海3個網點公司推廣上述達標體系與培養課程,建立招商局物流集團實習履歷證書、實習達標證書、實習優秀證書3個層次的資質認證標準化體系,校企聯合開發了“倉管員融崗實踐”等30余個單元的訓練課程。基地的建立使校企資源高效地結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學校人才的培養效率,又高質量地完成了人才培養任務,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水平和科研能力。
5.共建職工、教師培訓基地模式
學校根據企業職工培訓特點、培訓方向以及學校師資和社會培訓的需要,與相關企業合作建立各種形式的服務于企業職工、學校教師和社會人員的培訓基地,培訓基地的地點可以在企業,也可以在學校。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和企業共建“西門子(中國)培訓中心”,搭建起與專業緊密結合,集科研、教學、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技術平臺。2011年至2014年,培訓中心共為北京地鐵、SMC等企業開辦培訓班,培訓達300余人次,培訓收入達20余萬元。為全國職業院校骨干教師、北京市加工制造類教師培訓基地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提供高端技術培訓,并舉辦了“西門子先進過程自動化技術全國高校教師培訓”“高職高專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和“全集成自動化技術”培訓等,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6.引用企業人力資源模式
學校與企業合作,引入企業優質人力資源,構建由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組成的具備開放、多重、互動特點的師資團隊,優化學校師資結構,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始終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的戰略性作用,充分利用首都產業人才資源的優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軟引進”理念,先后聘請北京琺瑯廠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傳承人鐘連盛先生,北京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鐵路信號高級技師、北京“十大能工巧匠”稱號獲得者楊才勝先生,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汽車裝調首席技師、“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趙郁先生,分別創建各自的“大師工作室”。通過工作室傳承大師和企業拔尖人才的技能和技藝,發揮企業拔尖技能人才的作用,全面促進學校專業師資隊伍素質的顯著提升。
三、小結
一、發展大園區,搭建平臺蓄勢趕超
我們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的原則,加快建設“三大工業園區”,打造產業集群板塊,為縣域經濟發展蓄積趕超能量。
一是全力打造煤焦電化工業園區。雞東縣曾是全國十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預測總儲量66億噸,但多年來綜合利用率較低,未實現深度轉化,資源優勢難以發揮。為此,我們抓住全省打造東部煤電化基地的機遇,申報、規劃、建設省級煤焦電化工業園區,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引導企業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向園區匯聚,構建涉煤深加工產業“集成板塊”。目前,該園區按照“一區多園”模式,規劃總面積475公頃,內設無煙煤深加工、煤焦電化、PVC樹脂、煤化工4個特色產業園,現已入駐企業12戶,實施項目18項,竣工投產10項,累計完成投資11.8億元。其中,無煙煤深加工產業園以雞東寶泉無煙煤炭有限公司為龍頭,已投產120萬噸洗煤和年產1.2億塊煤矸石燒結磚項目;總投資5億元的年產4萬噸碳化硅新工藝節能示范項目,現已完成投資3.5億元,預計2013年年末竣工投產。屆時,將形成從無煙煤生產、洗煤、煤矸石制磚、煤矸石發電到碳化硅生產、超微粉、多晶硅和單晶硅的產業鏈條。煤焦電化產業園以雞東北方焦化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現已建成120萬噸洗煤廠、年產5000噸粗苯生產線、2.4萬千瓦焦爐煤氣發電站,5萬噸硅鐵項目一期工程已經竣工投產,2013年末煤氣儲備站建成后,將形成從原煤、選煤、焦化到粗苯,從焦油、焦爐煤氣發電、硅鐵生產到還原鐵及鈦白粉生產的產業鏈條。此外,PVC產業園和煤化工產業園,我縣正采取分項招商的方式,引進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對園區進行開發建設。“十二五”期間,隨著一批龍頭企業的入駐和產業鏈條的延伸,我縣原煤將至少實現十倍以上的放大增值。
二是規劃建設食品工業園區。雞東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地肥沃,環境清潔無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多年來,我縣農業始終處于“原字號”生產階段,農戶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效益難以提高。我們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以食品工業園區為平臺,引進國內知名食品企業,承接食品精深加工的項目、技術、設備,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促進企業與農戶雙贏。目前,我縣已組建成立食品工業園區管委會,高標準編制了園區控制性(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詳細規劃,引進全國500強企業2家。其中,福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200萬頭生豬屠宰項目正在安裝生產設備,預計年末竣工投產,達產達效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稅金5200萬元;正邦集團5000噸纖維玉米粉項目已完成廠區道路和廠房建設,預計年末竣工投產;博旺飼料有限公司年產24萬噸飼料項目已投資4691萬元,完成主廠房土建工程和辦公樓建設,正在進行鋼結構安裝和成品庫房基礎施工,預計年末竣工投產。此外,匯源集團、光明乳業公司2家上市公司和北京藍莓科技、琴海生物制劑2家籌備上市企業計劃入駐。這些項目達產達效后,雞東將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現代化大企業的有效對接,加快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縣。
三是積極謀劃貴重金屬工業園區。我縣地下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品位高,素有“龍江礦產資源大縣”美譽,其中南部山區蘊含豐富的貴重金屬礦產資源。但多年來,由于沒有進行實質性勘探,儲量無法準確核定,阻礙了開發利用進程。今年,我們謀劃建設貴重金屬工業園區,借助黑龍江省第一地質勘察院,加大地質勘查力度,提高資源勘探精度,對銅、鉬、金、銀等礦產進行整裝勘查開發。目前,黑龍江省第一地質勘察院在我縣發現了一處中—大型銅鉬多金屬礦,現已投資4500萬元,完成鉆探1.5萬米、槽探2萬平方米,據初步估算,四山林場礦區可控制和推測銅資源量50萬噸,鉬資源量10萬噸;已提交金資源量5噸、銀資源量100噸。現第一地質勘察院正與有關企業洽談合作勘查開發事宜,預計明年年底完成詳查工作。“十二五”期間,我縣將全面開發利用貴重金屬資源,打造新的支柱產業,徹底打破“一煤獨大”的局面,形成煤炭、非煤礦產、食品加工“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
二、引建大項目,打造脊梁提速趕超
我們把項目作為財富之基、增量之源,集各方面力量引建重點項目,努力培植投資超億元的“脊梁型”項目群體,使潛在的資源優勢快速裂變為經濟優勢,為跨越趕超注入強勁動力。
一是立體招商引“龍頭”。近年來,雞東同其他城市一樣承受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但每一場大的危機也都孕育著大的發展機遇,特別是能為后發地區帶來跨越趕超的契機。為此,我們注重把握國際國內產業轉移與雞東產業的對接點,創新形式開展招商引資活動,重點抓實“四個層面”搞招引,即決策層面謀思路,縣級領導層面抓帶動,部門、鄉鎮層面挖潛力,節、會層面抓推介,形成了立體式常態化的招商引資新攻略,切實提高簽約項目的合同履約率、項目開工率、資金到位率和竣工投產率。三年來,我縣先后引進江蘇雨潤、江西正邦等國內500強企業和一批知名企業,形成每個主導產業都有龍頭企業帶動的格局。共引進市域外資金25.6億元,增加規模企業5家;實施重點項目92個,總投資107.6億元,現已竣工投產51個項目,完成投資57.6億元,結束了項目建設“山多峰少”的歷史,形成“多業并舉、項目林立”的喜人局面。
二是產業拉動壯“塊頭”。多年來,雞東縣始終高度重視項目建設,但由于產業發展模式落后,產業結構布局失重,導致項目雖然“鋪天蓋地”,但難以“頂天立地”,比較優勢不明顯,發展根基不牢固,生命周期短暫。為此,我們立足縣情實際,以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科學謀劃、準確定位煤焦電化、非煤礦產資源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新能源、北藥“六大產業”,并圍繞主導產業精選項目、引建項目、做強項目,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以延長煤焦化、煤氣化、煤電化產業鏈為核心,先后實施煤電化產業項目23個,初步形成了煤炭洗選、加工、煉焦、發電、化工項目群體,構筑起煤焦電化產業全面發展的主框架,形成鏈式開發、多路并進的新格局。目前,全縣原煤年產量達400萬噸左右,煤炭轉化率超過70%。銅、鉬、金、銀、油頁巖、硅線石等非煤礦產資源逐步從勘探普查向詳查、開發、加工演進,非煤礦產資源產值占全縣經濟的比重由2008年的2個百分點提高到4個百分點。其中,我縣油頁巖資源不僅儲量豐厚,而且出油率較高,達到10%以上,大連東瑞投資有限公司正準備聯手央企開發煉油項目。依托我縣豐富的農產品、畜產品資源,謀劃建設生豬、藍莓、水稻等食品加工基地,推進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目前,萬壽菊產品已由顆粒狀態進入色素油提純階段;藍莓苗木繁育基地已建設藍莓示范田4處。此外,柔性石墨、石墨紙、石墨密封材料、動力電池負級材料、磨料、燒結磚、保溫鋼板等新材料產品進入實質性生產階段,鋰離子電池正在進行測試檢測。產業和項目的有機捆綁,使優勢放大、項目做大,產業集群和項目集群呼應并進。
三是創新品牌造“拳頭”。多年來,雞東縣規模以上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營銷觀念陳舊,產品缺乏創新,與主導產業關聯度強的關鍵技術不多,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為此,我們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扶持企業技改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力打造高端化的企業品牌。三年來,縣財政撥付科技創新和品牌創優專項經費2300多萬元,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10戶,幫助企業解決重大技術難題60余項,引進先進實用技術30余項,實施國家級星火計劃、重大科技支撐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5個,省級科技項目7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0%。2011年,全縣省、市級民營科技企業分別達到9戶和22戶,實現產值22.7億元,同比增長20%,工業增加值7.82億元;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1戶和20戶,實現產值22.2億元,同比增長36.6%,工業增加值7.77億元,占全縣GDP的8.1%。更多的“雞東制造”轉化為“雞東創造”,有力地捍衛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的品牌。
三、營造大環境,優化服務合力趕超
我們始終堅持“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理念,不斷優化政務環境、金融環境和發展環境,形成“項目磁場”,營造“洼地效應”,確保企業建得成、養得大、做得強。
一是領導領銜,營造執行有力的政務環境。針對以往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存在的 “部署任務領導多、具體招商人員少”、“優惠政策出臺多、實際問題解決少”、“簽約項目數量多、投產達效個數少”的“三多三少”現象,我們從決策層抓起,制定《重點項目建設縣級領導領銜負責制》,把重點項目落實到縣四個班子領導成員和有關部門領導身上,實行一周一會辦、一旬一盤點、一月一通報,及時解決項目建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保障企業發展一路綠燈、全程暢通。三年來,縣級領導共深入企業調研400余次,現場辦公160余次,幫助協調解決項目建設用地、資金、供電等方面問題300余個。僅2012年第二季度,我縣就通過已經落地的客商、企業推介,與香港灝天金融集團、大連東瑞投資有限公司分別簽訂雞東縣雞西煤田長安礦區煤炭資源開發、硅藻土資源開發等意向性協議,預計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0億元,逐步形成“招一個、引一串、帶一片”的連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