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亞健康發生的原因

      亞健康發生的原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亞健康發生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亞健康發生的原因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大學生亞健康狀態 危害 干預措施

      亞健康狀態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介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離狀態”、“灰色狀態”等稱謂,是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肌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亞健康狀態的持續發展,可進入“潛臨床”狀態,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潛伏著向某病發展的高度可能,應積極進行干預治療。亞健康狀態可發生于任何人群,但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的人群中近年來發生不斷增加。樂虹等調查的武漢3所高校大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在70.45%,經常熬夜、吸煙、酗酒、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感覺學習與生活壓力大等與亞健康狀態的出現有關[1],范存欣等報道大學生亞健康占61.74%,個體心理行為與家庭因素、學習與就業壓力等是大學生亞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2]。亞健康狀態對在校大學生的危害,應引起高度重視與關注,并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其由亞健康狀態盡早轉化為健康狀態。

      1.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及危害

      高校在校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與其進入大學生活以后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心理因素等直接或間接相關。飲食不規律,當肌體攝入熱量過多或營養貧乏時,都可導致肌體失調;不良的生活方式,部分學生進入高校獨立生活以后養成吸煙、酗酒、缺少運動等習慣;沉迷于網絡游戲、聊天造成嚴重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生的常見現象。精神壓力過大、情緒低落、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及方法、學習阻力大,以及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是導致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

      1.1軀體亞健康及危害。亞健康現在還沒有明確的醫學指標來診斷,因此易被人們所忽視。一般來說,如果你沒有什么明顯的病癥,但又長時間處于以下的一種或幾種狀態中,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明顯疾病后而經常出現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關節肌肉酸痛、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癥狀,且不易緩解。以上癥狀均可以導致抵抗力下降使肌體向疾病轉化,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它雖然不像癌癥、心血管疾病那樣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但它卻是一個不被人們重視而嚴重危害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1.2心理亞健康及危害。心理亞健康是指在環境影響下由遺傳和先天條件所決定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健康問題,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多種表現形式。這些癥狀的持續存在,則無法自我解脫和控制,就會慢慢進入心理疾病階段。輕者影響學習和生活,重者可誘發抑郁癥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1.3人際交往亞健康及危害。在現代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它主要表現在人與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大,交往頻率下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穩定。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們接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逐漸增強,并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及時廣泛地接收大量信息,這些都會導致人際交往減少及關系的淡化。現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群體意識,孤獨、猜疑、自閉,是在同學之間樹起多條屏障,這也是現代大學生患心理障礙和疾患人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2.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

      亞健康狀態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在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干預措施。高校醫護人員要加大對大學生健康教育力度,切實提高大學生對亞健康狀態危害的認識,對存在亞健康的學生及時發現,盡早干預,積極尋找導致亞健康的原因。從家庭環境、社會因素、個體因素及周圍環境入手,重在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調整心理,勞逸結合,開展健康文明的休閑活動,消除亞健康對學生的威脅,從根本上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生活質量。

      2.1提高認識,自我修養。作為大學生要清楚認識到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面對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以及就業形勢壓力等各種復雜情況,要樹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不但要有健康體魄,還要有良好的個性,做到意志堅強,情緒穩定,胸懷坦蕩,豁達樂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及時適應不同社會環境及生活環境。要搞好人際關系,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為適應社會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礎。

      2.2學校應加強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必須開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建立規范的健康教育組織,通過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建立健全大學生的健康新理念。學校應開設大學生健康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及通過校園網絡、校報等多種形式進行宣教,提高大學生對亞健康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自覺防病能力,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采取各種措施有效應對大學生可能出現的亞健康問題,及時防止大部分學生進入亞健康狀態,對進入亞健康狀態的同學要防止惡化,積極進行康復治療,避免進入疾病狀態。牢固樹立“健康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3心理調治,適時干預。對亞健康狀態患者的調理治療應是綜合性的。善待壓力,把壓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會適度減壓,以保證健康、良好的心境。學校應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加強動態管理。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做到早發現、早控制,及時幫助他們擺脫影響心理健康的負面因素,通過心理調治,積極地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能正確地評價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在評價自己時,既不夸大自己的優點,又不用放大鏡來看自身的缺點[3]。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健全的個性面對人生,追求更多的生活和學習樂趣。

      2.4適度運動,強化體質:增加戶外體育鍛煉活動,每天保證一定運動量。現代多數大學生在高中時應對高考,進入大學后沉迷網絡,身體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少,身體素質下降,自身抵抗力降低。運動是鍛煉意志、強化體質、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加強自我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適度的體育運動,不但能夠提高肌體的免疫力,還可使情緒樂觀,精力充沛,提高心理素質,有效預防亞健康現象的發生,并促成亞健康狀態向健康轉歸。

      2.5均衡營養,合理膳食。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4]。保證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營養是健康的基礎,其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食”對于調養身體亞健康意義非凡:一些不起眼的五谷雜糧,能夠降血脂、刮脂肪、利腸胃等。暴飲暴食能引起肥胖、胃病、腸道疾病等,是身體亞健康一個比較重要的起因,拒絕暴飲暴食,規律飲食,腸胃各機能也能正常運轉,營養均衡,讓我們離亞健康也就遠了一些。當一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時,建議多進食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較多的食物,如牛奶、胡蘿卜、豬肝、雞蛋等食物及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增強抵抗力。

      2.6家庭教育,及早干預。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身特點,家庭教育在人成長中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以生命健康、生命價值、生命智慧為核心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與人相處,對預防學生出現亞健康狀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7戒煙限酒,勞逸結合。醫學證明,吸煙時人體血管容易發生痙攣,局部器官血液供應減少,營養素和氧氣供給減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氣和養料供給,抗病能力也就隨之下降。少飲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會削減人體免疫功能,必須嚴格限制。長期的睡眠時間不足,容易導致疲勞積累、情緒暴躁以及思維能力下降。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改變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狀態與健康緊緊相鄰,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但這些失調容易恢復,恢復了則與健康人并無不同,但又會向疾病方向發展,從亞健康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環境壓力和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與亞健康密切相關的外部和內部因素。因此,要擺脫亞健康的困擾,遠離亞健康的關鍵是早發現、早干預,因人而異采取行之有效的綜合措施,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抗亞健康,使亞健康早日走向健康。

      參考文獻:

      [1]樂紅,吳均林,王春榮等.大學新生亞健康現狀及預防對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4,17(3):13-15.

      [2]范存新,馬紹斌,王惠蘇等.廣州大學生亞健康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4):390.

      亞健康發生的原因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亞健康;中醫防治

      1 關于“亞健康”

      亞健康狀態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一組臨床癥狀,又稱“次健康狀態”,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表現為活力和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亞健康狀態出現的原因很多,例如伴隨社會發展而產生的各種污染對機體的損傷,生活工作壓力增大而導致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不良生活方式、遺傳因素及個性特征都會導致亞健康的發生。亞健康給人體帶來許多不適,如失眠健忘、頭暈頭痛、耳鳴多夢、胸悶氣短、面色無華、精神不振、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有的甚至失去正常的社交能力。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經體格檢查通常并不會有器質性病變,主要是功能性問題。如果這種狀態未能得到及時糾正,容易引起心身疾病。除了有不適癥狀外,亞健康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但如果突遇超強刺激,就可能出現無病先兆猝死、過勞死的現象。

      2 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

      對于亞健康,中醫學并未明確提出其概念,但卻有很多與亞健康相關的論述。從中醫學角度看亞健康的病因病機,主要在于情志內傷、飲食不節、起居失常、勞倦過度,耗傷正氣而致陰陽氣血失調、經絡暢,臟腑功能失常。中醫學認為健康是人與自然及社會環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亞健康狀態就是氣血陰陽輕度的失衡,但是并未達到疾病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

      3 亞健康防治中的中醫優勢

      中醫治療亞健康方法較多,療效明顯,且至今未發現值得重視的毒副反應。因此,中醫干預亞健康有較大的優勢。在治療方法上多方位綜合治療,以提高治療療效,體現中醫“天-地-人”整體思想。

      3.1 思維方法的優勢

      “治未病”所包含的意義: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未病先防就是說:在疾病未發之前進行保健治療,預防疾病的發生。疾病的形成雖與外邪侵襲有關,人體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關鍵。既病防變是指疾病雖未發生,但已出現征兆,應及時采取措施,阻斷其發展與傳變。

      《金匱要略》中有:“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說肝之病,多可傳變至脾,治療時應注意未病之脾臟,以防疾病深入。《醫學源流論?防微論》中云:“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是說疾病初期,病情輕淺,正氣較盛,所以易治;若未及時治療,病邪由表入里,正氣耗傷,不能抗邪,疾病轉為難治。

      3.2 預防手段的優勢

      3.2.1 調養情志

      情志變化是臟腑機能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可以自我調節,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機體保持生理上的協調平衡。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失調,所以防治亞健康可以通過調養情志來促進身體健康。中醫主張“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倡導以“恬淡虛無”的境界面對欲望和誘惑;“莫嗔怒養肝氣,少思慮養心氣”,即調養心神;倡導放松心境,調暢氣血,怡情放懷,維護臟腑功能,從而有效地減少亞健康的發生。當以“ 戒怒”、“慎思”為要的理念,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加強心理訓練,提高自控能力,當遇到嚴重心理障礙時,積極求助心理醫生。這樣就可以在無明確病因的癥狀出現之前進行治療,及時有效地預防亞健康狀態,阻止其向疾病轉化。

      3.2.2 起居活動調理:每天起居有一定規律,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體活動,使人體活動能順應四時而頤養其氣。

      3.2.3 食療調理:中醫在食療、藥膳方面有著豐富的內容,非常值得利用和開發。有順應二十四節氣的“嘗新食養”、“節轉食養”和“融情食養”,又有糾正體質偏頗的個性化食療藥膳等。

      3.2.4 理療調治:推拿、按摩、針灸、臍療等中醫特色的傳統技術,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中醫運動養生方法,都是中醫調理“亞健康狀態”的有效手段。

      3.3 治療思路的優勢

      用“以亞健康為框架、中醫病名為中心、辨證論治為原則,用現代研究方法總結評價”的亞健康防治思路。即在目前對健康總體認識的基礎上,根據主證納入中醫以下病名辨證治療:不寐(失眠)、耳鳴、眩暈、頭痛、郁證、痹證、虛勞、心悸、自汗、胸痹、便秘、泄瀉、內傷發熱、消渴等,在每一個病名下,再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3.3.1 辨證綱目清楚

      許多亞健康者的表現,在西醫看來是一個癥狀,而中醫則可以認為是病名,如“不寐”、“心悸”等,在心悸等病名下進行辨證,則能更好地體現中醫的辨病辨證思想,綱目清楚。

      3.3.2 有利于學習繼承中醫已有的豐富治療經驗

      中醫雖無亞健康病名,但對不寐(失眠)、耳鳴、眩暈、頭痛、郁證、痹證、虛勞、心悸、自汗、胸痹、便秘、泄瀉、內傷發熱、消渴等病的辨證治療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以中醫病名為中心的中醫診治體系,有利于對中醫臨床經驗的繼承,可以更好地學習應用歷代有效的經驗和方法。

      3.3.3 便于抓主證以提高臨床療效

      在臨床中診治亞健康,盡管亞健康狀態者癥狀繁雜,但總會有最突出的痛苦。

      即中醫的主證,只有抓住主證,才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中醫的病名,即體現了主證。在主證名目下的辨證分型,針對性強,更能體現中醫的辨證治療優勢。

      3.3.4 亞健康狀態以脾虛肝郁、腎虛證侯為主[ 1 ]。對于因為其證侯特點不明顯,人群仍出現不適癥狀,可考慮從中醫體質或生活習慣方向進行干預,對于有證可辨的人群應當遵循中醫辨證論治方法,以脾腎為重心補其不足,盡早切斷向疾病狀態發展的趨勢。

      3.3.5 辨證論治:

      根據辨證分型的不同,各醫家提出各自的治療方劑,多數醫家[2-8]都提出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治療亞健康,類似的方劑包括四逆散、逍遙散、小柴胡湯等。另外針對亞健康患者陰陽、虛實及病位的不同,還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劑。脾虛者予歸脾湯、人參歸脾湯、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歸芍六君子湯等;腎虛者予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等;心氣虛者予天王補心丹、養心湯等;血虛者予四物湯;血淤者予當歸芍藥散、逐瘀湯[7];挾濕者予胃苓散、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加減;濕熱者予二妙丸;挾痰濕者予二陳湯等。痰濕者予二陳湯等。但關于亞健康臨床有效率的報道較少,趙英明等[8]觀察病例87例,經過6~15劑中藥治療,總治愈率為94.15%,有效率為100%。

      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特殊階段,具有雙向性、可調性、可控性、可逆轉性、動態性的特性,順則健康,逆則疾病,并且永遠處于不斷變化的動態階段,其變化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亞健康不是等待階段而是應該管理、控制機體患病基礎的特殊階段。我是一名在中醫醫院從事社區工作多年的醫務工作者,中醫的思維方法對亞健康的系統、整體防治至關重要;國粹中醫世代傳承,預防手段高度生活化、個性化、人文化,其在社區衛生的落實、普及,是我們的責任,值得規范推廣之。

      參考文獻

      [1]黃鸝,原嘉民,歐愛華等.亞健康狀態的中醫特征聚類研究[J].廣東醫學,2012,33(1):25-28.

      [2]余靜.辨證分型在“亞健康”治療中的應用[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9(6):381-382.

      [3] 申保國.略述中醫對亞健康的診治[J[.光明中醫,2005,20(5):19-21.

      [4] 武維屏,邊永君.亞健康的中醫治療[J].中醫雜志,2000,41(4):251.[5]溫茂興.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治療亞健康疲勞[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13(1):31-32.

      [6]尉平平.亞健康的中醫辨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5,7(1):80.

      亞健康發生的原因范文第3篇

      1.1 學習環境亞健康。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學習求勝心切、精神壓力過大、注意力難以集中、神經衰弱、抑郁、煩躁,焦慮、失眠等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最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負擔較重,長期睡眠不足,大腦過度疲勞,整日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則精神壓力更重。

      1.2 生活方式亞健康。現代人飲食往往熱量過高,營養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劑過多,營養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機體的代謝功能紊亂。作息時間不規律,缺乏體育鍛煉等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原因;引食不節和嗜好煙酒等,已成為許多學生的通病。

      1.3 人際關系亞健康。由于年齡、閱歷及個性因素的差別,同學之間常為一些小事發生沖突,人際關系不夠和諧。心理素質差者感到壓抑、煩躁、焦慮不安;有些學生不能把握自己,采用自私、冷漠的態度對待他人和集體,導致同學和周圍人的人際關系緊張。

      1.4 社會因素亞健康。社會的激烈競爭,生活頻率的加快以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引起多慮、失眠、多夢、頭痛,所有這一切均是導致學生亞健康狀態產生的主要原因。

      1.5 家庭環境亞健康。家庭經濟負擔過重,父母離異或家庭出現突發事故,學生精神受到嚴重刺激,產生心理問題。

      1.6 個人因素亞健康。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鐘”,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調查發現,很多學生熱衷于“上網”、經常不顧正常的學習和休息,影響學業完成和身體健康。也有不少同學學習“開夜車”,違背了正常作息時間和個人的生物規律。

      2、造成“亞健康”的因素

      導致學生亞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學校、家庭等諸多因素,也有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壓力大,引起睡眠不足,影響人體的神經調節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不良衛生習慣,一些學生不吃早餐和不按時吃早餐,有些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隨便吃一點,從而影響上午的學習,造成營養攝取不足,久而久之,養成飲食無規律,對身體的傷害較大。

      作者從2007年調查的一組數據得知:許多學生由于課程多,學習任務繁重,每天參加體育活動時間少,并顯示,每天女生參加活動只有37.6%的人在15min以下,男生只有68.3%的人在30min以下,男女生達到1h或超過1h的人數很少,而且沒有組織課外體育活動,自覺鍛煉的意識不強,所以,平時自覺鍛煉就很少。每天參加lh體育活動得不到保證,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3、教育與對策

      3.1 增設健康教育的專業指導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生了解“亞健康”狀態的各種表現形式,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和心理放松的方法,以加強自我監護,預防或及早發現亞健康狀態,并將之消滅于萌芽之中。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構建與落實新型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豐富健康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不斷增強學生的健康與保健意識,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建立新的健康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健康教育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使之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態。

      亞健康發生的原因范文第4篇

      心理亞健康的概念界定

      目前,關于心理亞健康,多以描述某方面的癥狀來界定。不少研究者運用量表的方法來篩查心理亞健康者,并對其篩查方法進行了效度檢驗,以此來界定心理亞健康。如:研究者裴雯運用“SCL-90量表”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進行研究,并界定了其研究的心理亞健康概念;劉歡歡用“康奈爾醫學指數(CMI)” 對心理亞健康人群界定的方法是進行調查界定,并對其心理亞健康篩查方法的效度進行檢驗,結果具有良好的效度。筆者發現,研究心理亞健康,基本使用的量表有康奈爾醫學指數(CMI)、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社會應激評價量表(PSA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焦慮自評量表(SAS)、尊量表(SES)等。

      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現狀

      《心理危機干預及健康教育》指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青少年大約3000萬,其中心理和行為障礙者占16%-25.40%。陳軍發現,廣州地區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發生率為17.4%,且在性別、專業、居住地、年級、是否有工作經歷等各個因素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組對廣東某所醫科大學412名醫學生,運用康奈爾醫學指數(CMI)進行心理亞健康篩查,結果表明:心理亞健康的發生率為19.3%。山西農業大學曾對182名生命科學院的新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測查,發現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學生有12.79%。內蒙古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對新生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測查,發現有21.70%的新生心理問題明顯,需要盡快約請進行心理咨詢。

      2008年的《山東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調查與內化教育研究》,調查對象為山東省10所學校在校高職生,發現高職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表現形式大多為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依次為:記憶力減退、擔心自己的健康、注意力難以集中、失眠多夢、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長期持續疲勞、困倦、四肢無力等。研究還發現,心理負擔過大、飲食起居不規律、缺乏體育鍛煉、不良嗜好等是造成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的主要原因。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本市高校20余萬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心理測評,結果顯示:約50%的大學生心理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山西6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調查中,雷軍發現,在學習和工作中有疲勞感的學生占到76.70%,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感覺壓抑等狀態的比率較高。

      2009年,占華、盧曉文對浙江工業大學浙西分校、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對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整群抽樣,亞健康的檢出率為42.36%。其中,女性亞健康檢出率為47.4%;男性亞健康檢出率為25.15%。李力生等在《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及心理癥狀的相關研究》中,選取天津中醫藥大學各專業大一至大四共215名學生被試,研究發現該校學生心理亞健康發生率為61.8%,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性調查結果的75%。

      綜上所述,大學生群體中心理亞健康的狀態已經比較普遍。心理亞健康未達到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癥狀不明顯,很難診斷,它還有可能轉化為心理疾病狀態,也容易與心境、性格等日常心理實踐混淆,且與身體亞健康相似,因此對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并及時進行有效干預。

      心理亞健康的干預研究

      國內研究者運用了生理反饋治療、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運動療法、音樂療法、認知療法、舞動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法等等方式,對心理亞健康進行干預和研究。各種各樣的干預方式對于心理亞健康癥狀都各有側重,且具有一定的效果。

      貴州師范大學的裴雯在《不同放松訓練方法對改善研究生心理亞健康狀況的研究》中,探討了自生法、腹式呼吸法和瑜伽語音冥想法等3種放松訓練的方法,對高校高學歷的碩士生、博士生的心理亞健康癥狀開展干預效果。實驗發現,這3種放松訓練法對于改善情緒、睡眠和人際關系等都有效。因此,很值得推廣采用放松訓練法,改善心理亞健康癥狀。

      干預心理亞健康的另一種常見方法是運動療法。例如,夏洪安的《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成因與運動療法探析運動亞健康樣》,劉波的《高校新生亞健康狀態及其與體育鍛煉關系的研究》,還有劉君雯的《高校教師亞健康現狀分析與運動處方對策》等。尚明玉在《不同體育項目教學對低年級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作用的研究》的研究發現:網球運動對學生的抑郁癥狀、恐怖癥狀和精神病性方面,羽毛球運動對學生的恐怖癥狀方面,足球運動和橄欖球運動對軀體化和恐怖癥狀方面,排球運動對學生的焦慮癥狀方面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差異具有顯著性。

      李曉明在《長春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調查研究》中,提出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中醫調適方法:精神情志調攝、四時養生、飲食健康、保健運動、辨證論治。孫淑彩在《長春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調查研究》中,提出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用以情制情、重視心療等進行調攝精神,以順應自然、四氣調神等實現形神兼養,更好地運用中醫養生、保健等方法對有心理亞健康狀況的學生進行干預。

      金虹在《高職心理亞健康大學生不同干預方法實驗對照》中,采用太極拳鍛煉、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及綜合干預等3種方案,對高職院校75名心理亞健康大學生進行為期8周干預。結論:3種干預方案可操作性強,適合在高職院校心理亞健康大學生推廣,但通過設計的團體治療與有氧運動結合方案遠期療效更為明顯,對改善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效果顯著。

      陳瑜、張小遠《廣州某醫科大學新生心理亞健康綜合干預效果評價》,采用音樂放松訓練、健身操鍛煉、心理健康課教育以及綜合干預4種方案,對廣州某醫科大學168名心理亞健康大一學生進行為期4周的干預,干預前和干預后選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等量表進行測評,發現4種干預方案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對改善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短期效果顯著。

      此外,薛冰等采用道教認知療法干預具有神經質人格傾向的大學生,效果較好;李傳銀運用團體心理咨詢組織對有高孤獨程度的大學生進行干預,有效地緩解了孤獨情緒;高文鳳等采用觀察閱讀療法,有效地緩解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等。這些干預方法都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基本上采用的是單一的干預方法。通過對比試驗,發現對于癥狀的緩解都有積極影響,對心理亞健康癥狀的某一種或某些方面有改善。

      有研究發現,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干預的療法效果會更好。潘立等采用太極拳鍛煉、保健刮疼廣播操、中醫中藥診療、飲食指導及心理咨詢等綜合治療方法,對心理亞健康者實施干預,干預前后比較發現,綜合運用多種干預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心理亞健康癥狀。

      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研究的思考

      現有研究成果與不足 一是通過綜述文獻表明,關于亞健康的研究,多是臨床方面的、身體亞健康方面的研究;再有就多是對于特殊群體的心理亞健康的研究,如醫務工作者、醫學專業學生、教師、師范類學生、體育專業大學生等特殊群體心理亞健康研究,而對于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很少。關于心理亞健康產生的原因研究,也僅從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來研究,沒有具體到某一因素的詳細分析與比較。二是“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為主題,在中國知網(CNKI)發現,搜索到相關文獻80余篇;以“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為主題,僅搜索到文獻3篇。這說明關于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特別是對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關于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是不豐富,特別是關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還沒有檢索到。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其心理亞健康狀況、影響因素以及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方式方法等亦應得到重視,以便更為有效地促進高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開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相關研究的意義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生在學業上和社會上都會遇到很大的挑戰,開展相關研究,調查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路徑,在理論創新以及實際價值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在理論價值上,文獻檢索發現關于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的研究還是比較匱乏,特別是對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的參考文獻還比較少,再加上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開展高職生心理亞健康教育影響因素調查與干預措施研究,有利于豐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填補研究不足與空白。在實踐價值上,研究高職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和相關的影響因素,提出有效的心理亞健康干預方案策略和建議,提高實施干預的效果,有利于高職院校制定適宜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和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開發其心理潛能,提升其整體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心理健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研究的思路方法 項目研究思路是提出研究假設,制定方案,組織實施,總結分析,推出可行性方案以及等。本課題研究假設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與睡眠質量、人格、生活事件和心理資本等因素相關;對這些因素進行干預,有利于心理健康由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利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發的《中國人亞健康診斷量表》等量表進行測試,選擇若干高職院校各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訪談進行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對比篩選出的亞健康狀態群體與非亞健康狀態群體在性別、民族、年級、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是否獨生子女等人口學變量因素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比較心理亞健康狀態群體與非心理亞健康狀態群體在心理資本、人格、生活事件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探究心理亞健康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心理亞健康的干預策略和建議。

      參考文獻

      [1]王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影響因素調查及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尚明玉.不同體育項目教學對低年級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作用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3]王俏.我國不同層次學生心理亞健康調查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23)

      [4]張樂.基于集對分析的心理亞健康篩選及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09

      [5]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及心理癥狀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8)

      [6]唐崢華,劉婕,唐耀華等.廣西醫科大學本科生心理亞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6)

      [7]周玉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原因分析[J].中國校醫,2012(10)

      亞健康發生的原因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亞健康狀態;進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社會生活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對于身體健康狀況日益關注。健康,已成為一大主干學科。近年來,亞健康一詞被提出,并日益深入人心。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Berkman率先提出人體除了健康狀態(第一狀態)和疾病狀態(第二狀態)之外,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稱為第三狀態即亞健康狀態[1]。亞健康狀態指人體在無器質性病變情況下所發生的一些功能性改變,大體上分為軀體性、心理性和人際交往性三種亞健康狀態。2003年10月美國M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十四大挑戰,其中有兩條就是專門針對亞健康狀態提出的。本文就近年來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我國古代醫家早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了“未病”的概念。 “未病”是機體開始已有或無病理信息,未有任何臨床表現的狀態或不能明確診斷的一種狀態,是病象未充分顯露的隱潛階段。與現在亞健康狀態所指的非疾病、非健康狀態基本相似。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4年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與虛弱現象,還包括心理與社會上的完滿適應。根據這一定義,WHO的章程序言中提到:全世界屬于健康狀態者僅占5%,找醫生診病者約占20%,剩下的75%就屬于亞健康狀態。趙瑞芹等[1]提出,亞健康又稱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臨床前期。包括無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何裕民等[2]則認為:亞健康包括三條:首先,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及可明確的精神心理障礙;其次,它可以涉及軀體上的不適(如虛弱、疲勞等)雖夠不上疾病,卻又偏離了健康的癥狀;再次它可涉及到精神心理上的不適以及社會生存意義上的適應不良。董玉整[3]認為:所謂亞健康,是指人們表現在身心情感方面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這一概念在國內的有關亞健康網站上被普遍采用。

      綜合上述觀點,總的來說目前達成共識的一點是: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的一種中間狀態,持續3個月以上,經系統檢查未發病,而自己確實感覺到軀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從而呈現出活力、反應能力和對外界適應能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是人體多種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礎。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即輕度心身失調階段、潛臨床階段、前臨床階段。

      2 亞健康狀態的流行病學

      有資料表明,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成年人占25%~48%。目前國內學者十分熱衷于本課題,做了許多相關的研究和調研,對不同區域,不同職業,不同階層都有所涉及,在較發達的城市從事腦力勞動人群發病率較高,在曹露[4]的十堰市119名腦力勞動者的亞健康問卷調查中亞健康的發生率達到了80.1%。而在不同的職業中,知識分子高達70%處于亞健康狀態。在部隊中,由于軍人職業特殊,體力負荷及心理負荷遠遠超出普通人水平。長期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突發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及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官兵中心理亞健康狀態較多,邊強[5]對某軍隊療養院接待的療養員322名進行問卷調查,亞健康的發生率為67.7%,而王俊[6]采用對照亞健康狀態診斷標準對軍隊在職干部1325名進行調查,共有892名處于亞健康狀態,占67.32%。

      3 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方法

      3.1 癥狀標準診斷法

      1988年美國CDC對亞健康狀態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制定了診斷標準[7]。1994進行了修訂[8]。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日本分別于1992年也制定了自己的關于CFS診斷標準。依據病人的自覺癥狀,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具體疾病的癥狀以及自己感覺不到或被忽略的狀態,對照上述標準診斷。

      3.2 MDI健康評估法

      是WHO用于對人類死亡危害最大的疾病所提示的各項指標進行測量,依據被測者的實際檢測狀況逐項打分(采取百分制,滿分100分),進行綜合評價。其標準是:85分以上為健康狀態,70分以下為疾病狀態,70~85分為亞健康狀態。

      3.3 問卷評定量表調查法

      目前亞健康狀態的確定主要依據量表測量,有SCL-90(癥狀自評量表)、康奈爾醫學指數(CMI)、Delphi法評價。

      4 亞健康狀態的檢測技術

      近10年來,我國可評估人體多種狀態的檢測技術有了一定進展,有熱斷層掃描儀、超高倍顯微診斷儀(MDI)亞健康檢測法、人體功能代謝分析儀及清華多媒體顯微診斷儀(THMMDI)、量子亞健康檢測儀、福貝斯遠程健康監測系統(TDS)。

      5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

      亞健康由于其年齡、適應能力、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現各異,但一般均涉及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的改變,這三方面互為因果。就身體要素而言,首先為疲勞,其次涉及虛弱,免疫失調,消化不良、頭昏,性功能低下的綜合狀態,再次僅表現為睡眠困難、肌肉酸痛、便秘等單一癥狀。心理方面表現為情緒低落、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焦慮煩躁、神經質等。社會適應方面表現為冷漠、無助、無望、孤獨、空虛,在家庭生活、情感交流、人際溝通、知識學習和創造性勞動等方面感到困惑、壓抑和郁悶。

      6 亞健康狀態的發生原因

      關于亞健康原因與機制,學者們進行了較多的研究,有研究認為,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工作的壓力,職業的競爭以及繁多的信息刺激都是應激原(應激是一種非特異相當泛化的反應,其基本的反應是以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興奮為代表的神經內分泌反應),應激原使人的交感神經系統長期處于興奮狀態,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功能失調,從而引起亞健康。如交感-腎上腺髓質的激活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激活都參與升高血壓,糖皮質激素的持續升高還引起代謝的改變,使血膽固醇升高,血管平滑肌細胞鈉水潴留,導致動脈硬化[9]。總之,人們認為導致亞健康狀態原因是多方面的:(1)過度的疲勞造成精力體力透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酗酒等)。(2)社會的壓力環境以及人性的欲望和需求產生的壓力。(3)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導致維持生命的器官運行和新陳代謝等生物節律的紊亂。(4)環境污染的影響。這既有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失調而導致機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又有生活條件、環境污染和工作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所致。

      7 亞健康狀態的防治

      健康與疾病之間存在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即健康亞健康潛臨床前臨床疾病,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果給予適當的干預和防治,就可以促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其措施有:(1)保持心理健康,正確對待壓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克服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保持心理平衡。(2)健康的生活方式:①飲食結構造就健康:有研究證明,冠心病、某些類型的癌癥、三高癥、糖尿病都可以通過進食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得到緩解。多吃蔬菜水果,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合理攝入蛋白質,限制脂肪的攝入量。②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睡眠充足,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合理安排每日活動。(3)治療:亞健康的癥狀多種多樣,不固定,因此治療上缺乏針對性,將向多樣化、專業化方向發展。①心理治療如認知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②中西醫結合治療。③生物-物理治療: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音樂不僅僅是人類一種古老的表達方式,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因為他能平衡植物神經系統,使人平靜放松,強化人的免疫系統,提高抗病能力,緩解失眠,從而有益于患者恢復健康。

      8 展望

      亞健康的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亞健康的診斷標準不統一,亞健康的發生機制未得到確證,對于某些特殊領域的人群亞健康研究較少,如特殊兵種部隊的官兵的亞健康狀態,特別是核潛艇部隊,出海時間長,一次潛航時間長,艇內空間狹小,環境密閉,噪聲大,高溫高濕,生活環境惡劣,加之海上形勢復雜多變,對艇員的生理及心理承受能力有極高的要求,航行中一旦出現生理、心理不健康問題,對核潛艇執行重大任務將有極大的威脅性。因此制定統一的診斷標準,深化亞健康病因和機理的研究,以及采取有效地預防和確立科學的治療,完善特殊領域亞健康人群的研究都是下一步亞健康研究的重點。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領域,應該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正確認識健康的內涵,干預亞健康狀態,降低發病率將成為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趙瑞芹,宋振峰. 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 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1):10-13.

      2 何裕民,沈紅藝,倪紅梅,等. 亞健康的范疇研究. 醫學與哲學,2008,29(1):2-4.

      3 董玉整. 亞健康初探. 廣州醫學院學報,1998,26(3):77-78.

      4 曹露. 十堰市部分人群亞健康狀況問卷調查. 中國誤診醫學雜志,2008,8(14):3526-3527.

      5 邊強. 軍隊療養員亞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4):2514-2515.

      6 王俊. 在職干部亞健康狀態海濱綜合療養的療效觀察. 醫技與臨床,2008,24(14):151-152.

      7 Holmes GP, Kaplan JE, Gant NM, et al.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working case definition .AnnIntern Med, 1988,108:387-389.

      相關期刊更多

      科學之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小雪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共青團黑龍江省委

      湖北造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北省輕工業管理辦公室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 亚洲一级特黄特黄的大片| 亚洲欧美第一成人网站7777|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亚洲bt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片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第一精品电影网|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精品国产肉丝袜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