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文學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中應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文言文中很多的語法以及字詞的意義和現代漢語是有很大區別的,學生初學會感到比較困難。由于學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如果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能利用各種方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課文有了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對以后的深入學習是大有好處的。講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不妨播放騰格爾的現代版搞笑歌曲《桃花源》,也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該文的興趣。學習《夸父逐日》時,不妨播放動畫片,或者介紹《格列佛游記》中巨人國的奇聞奇事。
教學中應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文言文學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常見的通假字:"說"通"悅","不"通"否","曷"通"何","見"通"現","識"通"志","有"通"又"等。文言虛詞的用法等。例如"之"的幾種用法,可作代詞,可作動詞,可作助詞等。掌握了規律,也就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側重于學法的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會學、善學。
溫故而知新。學生自主閱讀前,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歸類,然后運用知識的規律去指導學習新的知識。
注重誦讀。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經常采用的訓練方式。因此,在學生自主閱讀后應指導學生反復地誦讀課文,培養語感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一、設法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
學生不喜歡文言文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文言文,不知道為什么要學文言文,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適時地啟發引導他們。用大道理教育,學生們不一定能接受,我們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比如可以用都德的《最后一課》的小故事來告訴學生法國這個民族是何等地重視自己的民族語言,國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語言絕不能被占領。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只有善于把對自己民族語言的熱愛之情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才能在學生的心田根植下興趣的種子。
二、以朗讀為中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朱熹曾說過:“學者觀書……只要多讀幾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話頗有道理,從十幾年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凡是教師熟讀成誦的課文,教學時能脫口而出,帶領學生熟讀背誦也能得心應手。初中生剛剛從小學上來,以往文言文的學習要求是讀讀背背。所以,我們可以先讓他們回到過去讀讀背背的狀態,先范讀,糾正易錯讀音,接著,學生自由朗讀,再點名讀,最后齊讀。這些要求對他們來說,幾乎人人都能達到,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嘗到成功的快樂。給學生多一點朗讀的時間、空間,“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反復的誦讀中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走進古人的心靈世界,和古人對話。即使學生通過誦讀尚未走進,也不用著急,畢竟學生年齡尚小,就像幼兒園的孩子背唐詩,開始他不能理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體驗的增加,那些東西自然而然地就會在心里化開,頓悟開朗,正所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過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學生的興趣必然會有所提高。
三、切合實際,教會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地記下。這樣的方式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和譯文的分離,其結果是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而事倍功半。我認為文言文翻譯這一項內容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規范語言。我們可以先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則保留就可以了。這一系列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預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缺乏預習的自覺性,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就容易疑點重重,感到吃力。對教師而言,不只要授業解惑,還要教給學生開鎖的鑰匙,讓他們自己去打開緊鎖的大門。而學習習慣就是把鑰匙,他能使學生受益終身。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惫耪Z也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1.用講故事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在學習難度較大的新課文之前,先把課文的情節內容用故事的形式和學生講一遍,或者文中描寫的景物先用現代漢語的形式為學生描述一下,然后再要求學生翻開課文學習。以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的難度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上來了。
2.自編自改文言教材。新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有所增加,為了讓學生趁熱打鐵再接觸一些文言文,可以在課外找一些文言材料,這些文言材料可能比較復雜,未學過的文言實詞太多,這時候,我們可以把難解的字詞自己先翻譯一遍,然后向同學印發修改后的文章。這樣,學生閱讀起來就感覺順暢多了。當然在修改的時候,也不能失了文言的意味,凡是對文章理解影響不大的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兒。這個方法,我們要多動腦筋,辛苦一些,但學生學得可能就輕松了,效果也會更顯著。
3.進行一些課本劇的表演。比如《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我們可以結合誠信教育的主題,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演元方、陳太丘,我演那位友人。通過課本劇的演出,學生既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也減弱了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還縮小了師生間的距離。
五、注意質疑,舉一反三
一、說書,抓關鍵環節
古人最欣賞說書,不僅是說的內容比較逗,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抓住了聽眾的獵奇心理,往往在越發緊張環節之處忽然來個“欲聽后事如何,且聽下回道來”的戛然而止。借用這樣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運用說書來引導學生緊扣關鍵環節進行評述,能使得學生將所謂的“之乎者也”轉化為一種語氣語調堅決的模擬形式,定能打動學生的好奇探知之心。
建議學生改編原來的文言文,鼓勵學生從相關環節的文本入手,緊扣中心有針對性地闡述。如,在蘇教版語文(下同)9年級上冊的《陳涉世家》教學引導中,教師不妨放手讓學生探尋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邁氣概。有的同學以陳勝為例,運用說書的形式作了如下的展示:話說陳勝者,陽城人。此后生非常不安本分,常常異想天開,幫人耕田休息時,說如果有天我們發跡了可不能忘記在一起勞作過。公元前209年,陳被發往漁陽,可事不湊巧……有的同學則以吳廣為例,說道:今天給諸位聽客介紹的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民間草根――吳廣是也。吳廣為人友善,深得朋友愛戴。話說秦二世時,吳廣與其一幫弟兄被發配到漁陽守邊關,哪知到了大澤鄉,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雨,那雨下得似瓢潑,一連七天七夜,好不厲害。吳廣便趁機說自己要逃跑,負責戍卒的士兵聽到消息后預備殺吳,哪知吳是眼疾手快奪下兵器,此時將尉……
借助說書讓學生發現其中有趣的環節,能使得學生在充分預學探知的基礎上,獲得深刻印象,讓他們將“要我背誦”向“我要學習”轉變。結合文言文學習主要內容,可要求學生根據閱讀理解發現,主動摘錄出相關的環節情境,幫助他們在自我改變表達形式的基礎上生成不一樣的感知體驗。
二、競賽,曬出真才實料
競賽,能讓學生在PK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實力,能讓學生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曬出自己的真才。文言文不是平鋪直敘的表述,而是充滿著曲折與神奇。組織學生運用競賽的方式參與教學,能使他們在展現學習認知能力的基礎上主動拓展,讓文言文學習充滿濃濃的“火藥味”,給學生點燃主動比武的“導火線”。
圍繞教學內容要求,多給學生競賽的舞臺,引導他們在比賽中主動參學。如,在《捕蛇者說》教學中,我通過運用競賽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深入閱讀文章,讓他們在充分知曉文章主題大意中獲得更多的感思。設置競賽的項目有:情感朗讀、故事改編、限時背誦、現場采訪等形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不少于一個項目參賽。有的同學與其他同學合作,運用現場采訪的形式將蔣氏的悲苦通過適當的語言予以展現,有的同學則是以課文第4段為素材,通過5分鐘閱讀背誦的方式看誰記的內容更多,有的同學則是通過有感情朗讀,讓課文在充滿情韻的環境中升華其特有的情感氛圍。這些競賽,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認知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能在相互比較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自我調整的空間,讓他們在知此知彼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深刻記憶。競賽模式運用,使得學生不再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是在相互合作的探知中深化理解。
針對課程學習要點和學生認知的不同,設計多樣化的比賽項目,讓學生能夠根據這些項目主動參學。多給比賽中優勝者獎勵,通過筆記本、好書等獎品,讓他們在競賽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關注他們的閃光點,多請他們上臺表現自己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在接受表彰的過程中產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
三、模仿,展現家底絕活
模仿運用,使得學生在動態化學習感知中領略文言文的不一般。借鑒娛樂類的脫口秀節目,讓學生在惟妙惟肖的模仿中獲得深刻感知。模仿運用,開啟了不一般的文言文學習,讓學生在展現家底絕活中找到認同感。
如,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我建議學生模仿鄒忌、齊威王、妻、妾、客等不同的角色,圍繞“納諫”,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鼓勵他們就彼此之間的對話予以陳述。有的同學模仿鄒忌,運用情真意切的口吻,對君主要求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提出了殷切的請求。有的同學模仿齊威王,根據鄒忌的建言,讓他們深受感動和啟發,并決定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改良治國之策,讓老百姓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展開了對“言語非常規處”的研究,旨在引領學生抓住、抓準文本的獨特個性,帶領學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品出真真正正的語文味,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第一階段——引導學生發現文本的“言語非常規處”
1 發現的時機
(1)在初讀時迅速捕捉
初次閱讀文本,作者對于人生獨到且新鮮的觀感及表達這些觀感所采用的獨到且新鮮的表現形式,特別容易激活我們的感官和思維。這時的我們會變得異常敏銳,于是問題視野由此產生。這時引導學生迅速捕捉這種閱讀的第一感覺并緊抓不放,帶領他們將文本解讀帶往獨特、深刻的大道。
(2)在研讀中盡力求索
對文本的第一感覺僅是粗淺的了解,這樣的了解是不夠的,要真真正正地走入文本還需要細細地研讀。更多時候,是需要透過表面的文字去認認真真、反反復復地研讀,從而發掘文字背后潛藏著的深層內涵。
2 發現的內容
每篇文章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正如硬幣的兩面,都有其獨特之處,所以不管是從文章的內容上,還是從文章的形式上,我們都可以引導孩子從中找到“言語非常規處”。
(1)言語內容的非常規
言語內容的非常規處通常體現在文本前后“矛盾”,不合常理處,言語的留白處以及語言冗余處。
①文本前后“矛盾”
部分文章前后矛盾,引得讀者疑竇叢生,順著“矛盾”往往能深入、獨特地解讀文本。我們的許多學生對于這些“矛盾”之處卻是“視而不見”的,這時老師的適度引導與質問,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②不合常理處
有些文章中會出現一些不合常理的反常句子,這不僅需要我們老師格外小心地加以研讀,更需要指導學生將“為什么”追究到底。
③言語留白處
中國畫中的留白手法在文學創作中也是屢見不鮮,作者有意無意地省略、中斷、隱藏某些內容,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與思考的空間。找到了這些空白點,也便找到了解讀文本的新大門。
④語言的冗余
語言簡練、不啰嗦一直是我們寫作的要點,可有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卻常出現一些“啰嗦”的“廢話”。這些究竟是不是廢話,對高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只知非也,卻未曉何故,若能從這些“廢話”人手進行教學,學生也就不難發現其成為經典的原因了。
(2)言語形式的非常規
言語形式的非常規通常表現在出乎意料的標題、打破常規的用詞、出其不意的標點、別出心裁的句式、別具一格的結構等方面。
①出乎意料的標題
題目是文章最先與讀者見面的部分,很多作者會在標題上極盡創意之能事,力求先聲奪人,從標題開始就抓住讀者。而往往獨特的標題有著不小的研究價值。
②打破常規的用詞
詞語是文章的細胞,每一位作者都對用詞用盡心思,力求精益求精。打破常規的用詞可以帶我們走進作者獨特的內心世界。
③出其不意的標點
標點符號不但表示文本中句子的停頓,也是作者表情達意的重要形式。每個標點都有其特定的用法,當作者出其不意地使用標點時往往有著不同尋常的目的。探尋這個目的也能讓我們深刻地理解文本。
④別出心裁的句式
句式的選擇、句子的組織同樣受到文本主旨的制約。對于文本中超乎尋常的句子,即讓我們感到陌生、新鮮的句子,我們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因為它們往往與題旨的表達密切相連。
⑤別具一格的結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要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對一些別具一格的結構的揣摩能更深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第二階段——開發非常規的教材資源
1 對教材內容的開發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必須用的課程資源,但教材又有其局限性,因此當學生通過教師引領,對教材文本中一些非常規處基本了解之后,我們還可吸取不同教材的長處,使教材緊密地結合學生的經驗與生活實際。因此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開發,與此同時,引領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嘗試,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
2 對教材情感的開發
在初步閱讀文章后,根據文本閱讀的具體目標組織學生作針對性的寫作訓練,這更是對情感型文章的深度開發。由于學生有了創作的經驗和教訓,閱讀的自覺性、領悟的敏銳性也就相應地得到了提高。
(1)情感噴發處,將感悟沉淀下來
許多感情豐富的文章,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若沒有凝結成文字,過不了多久,就會消解、淡化。而且學生寫的過程,正是情感的開發過程,這當中有作者的情感,更有我們每個讀者自己的心聲。
(2)空白補充處,讓情感豐滿起來
還有許多文學作品在表達上留有空白,這使作品顯得含蓄蘊藉,意味無窮,但也給讀者造成了意義理解的空白。而消除這一閱讀陌生感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捕捉住這些空白空間中的有效練筆點,以觸動學生的真實思想。
(3)文本拓展處,使感情圓滿充盈
教材中許多內容留有發揮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喚力,在言而未盡之處拓展練筆,充實了文本,也圓滿了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胡海舟.語文創意教學,從對文本陌生感的關注開始.江蘇教育.
[2]馮旭霞.領域“文本陌生處”的風景.語文教學通訊,2009(3).
一、合理運用好多媒體,積極開展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要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師生間要做好角色轉換,教師要扮演好傳授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己探究進步。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模式,網絡技術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工具。如,在教學《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時,為了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我們要鼓勵學生對司馬光砸缸這個行為的好壞進行分析,并創設教學情境,提問學生如果是他們自己碰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有的學生覺得用石頭砸缸有可能會傷害缸里的小朋友,也有的學生好好的缸砸壞了挺可惜……對于司馬光砸缸這個事件,學生都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非常有新意,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在學習《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在導入課堂之前,先為學生播放圖片或者視頻,展示一幅寧靜的鄉村清晨,炊煙裊裊,萬物伊始,一派其樂融融的美好景象,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希望的田野給他們帶來的歡樂與希望。
二、積極運用歸納演繹,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歸納演繹指的是把已經掌握的學習方法及認知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與舊的知識框架加以重新整合,形成完全不同的新認知體系,掌握新的自學技能,并在新情境中運用它來解決重難點問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學弈》的教學為例,由于學生對文言文是第一次接觸,學起來有一定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加以耐心指導,幫助他們歸納學習方法,并逐漸學會如何自學文言文,等到了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再啟發他們回顧學《學弈》時使用的方法,掌握自主歸納法,如此一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歸納演繹法是不斷發現、深入內化和自主運用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積累,由量變過渡到質變,才能真正實現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三、發揮小結“點睛”優勢,讓學生更好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