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方色觀;色彩構成;藝術靈感;戲劇影視美術

      試析匈奴騎兵四方色馬陣的文化內涵以及對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啟發

      《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騎兵在白登之圍中,對戰馬進行編陣,以圍迫漢軍:

      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於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U馬。

      匈奴騎兵的東西南北四方馬陣對應青白赤黑四種不同顏色,之前的學者們曾對匈奴四方色馬陣提出過三種猜測:

      第一,匈奴四色四方馬陣是受中原樸素哲學五行五方色觀念的影響。

      第二,草原匈奴民族在勞動實踐中獨立形成的方色觀與漢民族不謀而和。

      第三,匈奴的四色馬陣對應早期匈奴的四個部落,白狄,青狄,黑狄,赤狄。

      這三種觀點在考古學上都難以得到證實,僅限于推測的層面。因為匈奴民族在世界考古史上仍是個尚未破解的謎題,雖然中國是記述匈奴歷史最早、最完備的國家,《史記》《漢書》《后漢書》《魏志》《晉書》《魏書》等匈奴同時代史書,均有專門章節記述匈奴歷史,但古代文獻著重強調了匈奴強盛時期與中原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關系,而匈奴的淵源來歷,風俗習慣,思想文化,的記載卻寥寥無幾。《史記•匈奴列傳》中匈奴人“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匈奴社會靠語言約束,沒有自己的文字,關于匈奴的史料完全依賴于漢族史家的撰寫,只有到了匈奴發展到一定程度對漢族鄰居足以構成軍事威脅,才會被漢族人記載,所以早期匈奴的思想文化的演變仍然是個迷。學者們只有依靠為數不多的史料去分析,因而匈奴四方色馬陣的形成原因在考古上沒有定論。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歷史上匈奴曾用不同顏色的馬匹分類,編成方陣,圍逼漢軍,這種在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戰陣還沒有被歷史影視劇的創作所采用,是一大遺憾。我認為歷史上匈奴四方色馬陣的懸疑與神秘感,能給戲劇影視美術人帶來新的創作空間,激發更多的藝術想象,所以有必要對匈奴四方色馬陣的文化內涵進行探討,通過本文淺略的分析,希望能喚起影視美術設計人的注意。

      一、匈奴四方色馬陣具有的深厚思想文化內涵

      匈奴民族是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遷移時不斷向外征服擴張,因而在匈奴部落內包含了許多其它民族,匈奴族的方色觀念很有可能受到了被征服的華夏族的五方色觀念的影響。《史記,匈奴列傳》關于匈奴的起源有這樣一段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司馬遷這一位嚴謹的漢代史家,以華夷一體,同宗共祖的觀點來解釋匈奴的來源,從這一觀點出發,匈奴族的四方色馬陣也許正體現了華夏族的五方色思想觀念。中國古代傳統五方色觀念《周禮•冬官畫繢》里說:“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這種東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的對應關系在遠古時期就已形成了。《呂氏春秋•大樂》中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太一生陰陽,陰陽一變一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陰陽對應黑白,木以蒼為盛,火以赤為熊,土以黃為宗,金以白為貴,水以黑為玄,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白青黑紅黃五色。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色與五行一樣,具有相生相克的關系。

      方色也反映了中國古天文學觀念。上古時代,古人把天空分為東西南北四宮,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東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如龍,稱東宮為青龍;西方七星奎、婁、胃、昂、畢、觜、參,形如虎,稱西宮為白虎;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形如鳥,稱朱雀,北方七星斗、牛、女、虛、危、室、壁,形如龜,稱玄武。之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衍變為鎮守天官的四神,可辟邪惡、調陰陽。由于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夏天氣溫熱如火,故以火配之;秋天草木金黃,故以金配之,冬天氣溫冷如水,故以水配之,每年調整節氣的時段以土配之,稱為土季。由此可知,四色,四象,四季,四方,五方色與五行相配,可以類指萬物萬象,并形成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萬物的結構、關系、性質、狀態或過程的抽象哲學范疇。

      匈奴騎兵以東西南北青白赤黑,四色馬陣圍逼中央的漢民族,這種戰陣的方色安排絕不會是偶然巧合,反映了匈奴人對于天地宇宙的崇拜與漢民族十分相似,他們的色彩觀念也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對于四色的運用具有很強的宗教目的性,色彩已經轉換成他們思維的認知符號和圖式,是一種對內心視象的信仰文化體現。也許匈奴人也信奉物質間相生相克的關系,四方色圍逼中央,反映了邊緣的游牧民族,想借助宇宙的神秘力量,征服位于中央的漢民族的愿望。中國古代方色觀有著豐富的含義,哲學的、宗教的、天文的……包羅萬象,為戲劇影視美術設計中的色彩分析及處理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匈奴四方色馬陣的審美價值以及對影視美術設計的啟發

      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U馬。

      這白青黑赤的四種不同色相,是四種不同的馬匹,白馬、青馬、黑馬、棗紅馬,身上的天然顏色。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的色相更具有微妙的變化,不是調色板上的顏色可比擬,比如白馬方陣中的馬匹,它們白的程度,不可能完全統一,有的白純一些,有的白灰一些,有的白冷一些,有的白暖一些,有的白偏青,有的白偏紅,這樣白與棗紅,青,在視覺上既有對比差異,又有近似協調的感覺。白色和黑色,陰陽兩極相撞,對比十分鮮明。青色馬的青色,不是飽和的藍,也不是飽和的綠,是介于藍綠之間的一個灰色,例如唐玄宗的一匹青馬,名為玉花驄,會讓人聯想到美玉的色澤,或天青釉瓷的顏色,像是雨過天青,云彩的顏色。而紅馬也不可能是鮮紅色,而是偏灰的棗紅色,青灰色和棗紅色的飽和度都較低,放在一起顯得融洽柔美,古樸沉渾,青灰色和棗紅色分別含有綠和紅這一對補色的元素,在穩重自然中又有跳躍沖動。黑,白,青,赤,四種不同顏色的方形組合,使人聯想到蒙德里安的《紅藍黃構圖》也是方形的組合,色相間微妙的聯系,恰到好處的搭配能給人以視覺上的平衡和享受。但四方色馬陣的優勢在于,它不是一幅靜止的畫,而是一個運動的色彩構成魔方。歷史上的白登之圍是一場氣勢磅礴的戰爭,對于影視創作來說它可以化為一出大型的方陣舞,對于觀眾來說就可享受一場視覺的盛宴。每一匹馬都有所不同,在運動中,皮膚光澤色度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整個馬陣的形狀也在變幻之中,四個不同顏色的方塊可以組成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四個馬陣的包圍圈可以變成十字形、菱形、回子形……四個馬陣在匈奴單于的指揮下,依次運動,一齊運動,奔跑追逐,揚蹄逼近,匈奴馬的動態,匈奴騎兵的動態,匈奴騎兵的戰衣與漢代騎兵的戰衣的不同,面部情緒的不同,戰場的光線,地平線天色的色調,匈奴四狄軍旗的不同顏色,不同圖案,有諸多歷史元素可以利用組合。美術設計的任務就是把創意和歷史巧妙的結合,營造古戰場運動變化中的形式美。

      四方色馬陣,這種同時具有豐富色彩和形式的古代戰陣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極少見的,值得影視戲劇的美術設計珍視。色彩是最能刺激人的感受的,但在大多數歷史影片的古戰場復原中都缺乏對比鮮明的色彩。古戰陣缺少變化,缺少新意,是因為缺乏設計上的色彩感和形式感,這是由于美術設計缺乏歷史知識的原因造成的,在冷兵器時代,古代戰場上士兵必須能清楚的分清敵我,色彩是最醒目的視覺符號,因而敵我雙方的顏色絕不可能都是一片黑。一般的兩軍對壘,即使色彩的不同做到了,也只有兩種顏色,而四方色馬陣,卻有四種顏色,加上漢族與匈奴族不同的戰衣,不同的馬具,不同的武器,不同的軍旗,色彩,材質,機理的對比,會非常豐富多樣。

      在歷史大劇的創作中,古戰爭的復原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影片的成敗,一場戰爭的成功表現,每個士兵的砍殺動作,每一聲吶喊,每一次流血,每個人的鎧甲,每個人的坐騎,都關系著整體視覺效果,都應該是有考究的,必須精道的配合蒙太奇的節奏、音響效果、色彩處理,戰爭場面的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才能得到最大化,才會給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暴力美感效應。凡是成功的歷史大片,戰爭場面都其具有獨特的形式,如美國大片《特洛伊》,軍陣形狀的變換,無數挺起的盾牌,滾落的大火球,造成的形式感,中國大片《赤壁》草船借箭,戰船在水霧中變換隊形,萬箭齊發,草人搖擺,造成的形式感等。

      匈奴騎兵的四方色馬陣正是一種獨特鮮明的形式,它具有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式的暴力美學特征,能產生不可估量的視覺沖擊力。四方色馬陣運用到歷史影視劇的創作中,不僅可以體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影視戲劇的審美價值。考古學者讀史料是為了找尋證據,美術設計師讀史料是為了找尋靈感。我認為對于四方色馬陣這個歷史元素的挖掘,會給美術設計帶來不一樣的藝術靈感和創意構思,會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大的發揮空間,會給歷史戰爭劇帶來新的看點,影視美術人不應該忽略這個精彩的歷史元素。

      參考文獻:

      [1]馬利清.《原匈奴,匈奴歷史與文化的考古探索》

      [2]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3]白鳳岐.《匈奴人的原始信仰》

      [4]彭吉象.《影視美學》

      [5]《周禮•冬官畫繢》

      [6]《禮記•曲禮上》

      [7]《易經》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范文第2篇

      中國漢字具有漫長的演變和發展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當中,漢字也逐漸被賦予了歷史和時代的印記,記錄了文化深層的思想內涵。漢字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工具,非常完美地承襲了上古歷史和文化精髓,而漢字本身也成為一種具有文化靈魂的記錄符號。通過時展,漢字的字形和結構也在逐漸變化和發展,呈現出獨特的藝術和觀賞價值。漢字所具有的觀賞性和文化傳播性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正是以漢字為基礎,通過轉換和變形為漢字注入不一樣的風格和靈魂,使其別具一格呈現出不同的美感。經過漫長的發展,以及上古文化的洗禮,漢字書法藝術已經具備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并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逐漸應用到各個領域,衍生出更多的書法藝術品。

      2 中國書法藝術在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

      2.1 中國書法藝術在建筑裝飾與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書法藝術在建筑設計當中也可以作為點綴,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就書法藝術而言,其本身所具備的獨有的內容涵義是一種精神象征,而字形又會令欣賞者感受到直觀的視覺沖擊力。在書法作品當中,作品的含義和書法的字形往往會達到一種協調統一。如果要在建筑當中選擇一幅書法作品作為裝飾,那么就必須考慮到書法作品透過內容和字形所傳達的意境,是否與建筑的內飾風格協調一致,運用得好可以為建筑內飾錦上添花,透過書法作品彰顯出建筑的魅力,彼此相得益彰,令身處建筑內的人身心愉悅。

      書法藝術在景觀設計上同樣有著非常良好的裝飾作用。在園林當中或建筑周圍往往會放置一些造型奇特的石頭作為點綴,但是,如果僅僅將石頭置于此,雖形態奇俊,但是與周圍的環境無法真正相容,其獨有的雄起也就會缺乏主旨。此時,如果將書法藝術運用其中,結合其所處環境在奇石上題詞或鐫刻詩詞,那么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令奇石的形態與書法藝術相得益彰,體現美妙的景致。

      2.2 中國書法藝術在標志與會徽設計中的應用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最初的設計者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對漢字的字形進行的設計。之后,隨著使用需求的增長,人們所表達的意境也越來越復雜,漢字才逐漸向表意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漢字具有良好的圖形化特質,是進行圖案設計的天然素材。在標志和會徽的設計中,漢字的表象和表意功能相結合,往往能夠很好地突出圖案的主題元素,使其內在精髓得以順利表達。此外,由于時代的發展,漢字還具備不同的字形,這不僅為漢字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也為以漢字為基礎進行的標志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設計空間。例如,甲骨文、隸書、小篆等字體,根據設計標志的不同需求可選擇不同的字體作為設計基礎,這樣設計出來的標志不僅好看,具有辨識度,同時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2.3 中國書法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書法藝術與服裝設計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細致地觀察分析后就會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相通之處。眾所周知,書法藝術是通過線條的虛實變化、行走騰挪來表現書法家的心胸和情感,而服裝設計也正是基于線條進行的一場視覺盛宴。幾乎所有的細微點綴和變化都是服裝設計師通過線條的改變和點綴來實現的。所以,對于書法藝術和服裝設計來說,線條是進行創作的媒介,是實現思想和創意的基礎,是承載靈魂的殿堂。所以,在服裝設計中引入書法藝術,可以豐富設計師對于線條的處理方式,使服裝設計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變化和美感。而服裝設計師也可以借此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將書法藝術的韻致透過線條建立起一種媒介,在服裝和書法藝術之間搭建起一座審美橋梁,使書法藝術飄逸灑脫的特質體現在服裝設計當中。利用書法藝術對于漢字字形的變化處理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表現效果,服裝設計師也可以進行效仿,使服裝設計通過合理的結構安排呈現出新穎別致的美感。

      3 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發展方向使社會各界人士廣泛討論。就過去的發展經驗來看,很多所謂的新生事物最終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被替代。步入新世紀,隨著各項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革新,書法藝術的發展之路又將去向何方,這是必須面對和討論的問題。

      縱觀漫長的時代變遷,時代的興衰史同樣也是書法藝術的一部變遷史,書法的興衰與時代環境密切相關。物質生活決定著人們對于藝術和思想的重視程度,一般情況下,越是在太平盛世人們對于書法藝術的研究和熱愛越興盛。反之,如果時代動蕩,民不聊生,人們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解決不了,對于藝術的研究和傳承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就目前來看,我國正處于經濟穩定增長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穩定富足,大多數人都不必為基本的溫飽所擔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對于書法藝術的研究熱情就會更加強烈。因為書法藝術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富足的情況下可以成為一種精神寄托,是一種休息和放松的方式。只有使多數人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在書法藝術的研習上,使其與研習者的精神融為一體,才能更好地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書法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同時也是一種鍛煉工具,其獨有的書寫特點能夠使聯系著的精神和形體高度協調,起到調整氣血、修身養性的作用。

      傳統的書寫模式本來只是筆和紙的相作用的關系,但電腦的使用使得這種傳統的書寫方式發生了變革。文字書寫不再只依賴于紙和筆,相對于傳統的辦公模式,人們似乎更推崇方便快捷的無紙化辦公,不僅方便而且高效,更便于信息共享。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書法藝術是不是就會被新的科技產品所淘汰呢。事實剛好相反。就目前的觀察情況來看,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書法藝術的熱衷程度不但沒有減退,反而在持續升溫。這是由于電腦輸出僅僅是對于文字和書法字形的一種機械復制,但是,書法藝術的精髓是通過書寫者腦、眼、手并用所呈現出的一種或瀟灑,或莊重的美感,這種美感是靈動鮮活的,不會因為技術的發展就被完全替代。未來,基于電子設備對于書法藝術的機械復制,書法藝術將會成為一門純粹的藝術形式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歡迎和推崇。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范文第3篇

      【關鍵詞】:陶瓷,書法,藝術魅力

       

      引言

      陶瓷是泥與火的藝術,書法是筆含墨的藝術。藝術都是相通的,陶瓷與書法原本屬于獨立藝術,然而藝術間不乏契合。陶瓷同書法藝術的契合給欣賞者感覺無疑是錦上添花。對兩者成功的駕馭,在于對兩門藝術的解讀和深掘,而后達到綜合藝術的完美和統一。

      1陶瓷與書法的歷史淵源

      中國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傳“神農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漢字起源同樣是歷史悠久。遠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與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陶器上面常見有作為記事的符號,似可視為漢字的濫觴。可見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從一開始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上面多帶有篆書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為后人研究戰國文字和制陶業的寶貴資料。秦兵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陽午”等,字體有的是篆書,有的則近似草隸。三國、兩晉時期是青瓷器普及和發展階段,同時也是陶瓷書法藝術進一步提高與形成典范的過程。唐代楷書、章草、大草、行書等書寫體系逐漸完善,這一時期由于飲茶之風盛行。書法裝飾便出現在茶壺、酒壇上,有楷、有草,均有大書法家張旭、懷素、顏、柳之風韻。多寫名人詩句或“酒”、“茶”文字,酣暢淋漓,圓潤遒勁,純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極具古樸、簡約之美感。宋代書法是我國書法發展的一次高峰,書法藝術方面趨于完善和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韻。陶瓷上的書法裝飾在這一時期自然也就成為其明顯的特征,且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窯用書法裝飾的酒具、茶具,其書法亦頗有“蘇、黃、米、蔡”之韻。以至元、明、清各代書法裝飾陶瓷也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裝飾形式和藝術美感,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諧。

      2 0世紀6 0年代以后,隨著陶瓷藝術的豐富和發展,畢業論文隨著人們對陶瓷藝術視野的擴展。陶瓷和書法的結合樣式也越來越多地出現,表現手法也越來越多樣化,藝術品位也越來越有所提高,書法也逐漸地成為陶瓷裝飾中所獨具魅力的種類。眾多陶瓷書法作品,或以筆寫,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風采盎然。近年來各地陶瓷藝術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質和工藝,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如廣東佛山的現代陶藝、山東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鎮的陶瓷書法刻劃和堆字等。這些作品充分利用書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質美在文化內涵和形式上的聯系,和諧而自然地結合起來,為陶瓷書法藝術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境界。

      再從陶瓷發展的歷史來看,從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繪陶,再到后來陶與瓷的流脈和傳派,陶瓷藝術的奧秘既深藏在歷代傳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從配料、拉壞、成形、裝飾到燒制的個體經驗之中。因此,陶瓷與書法一樣,它的原則、法規、模式、風格、內涵也都受到整個中國文化內涵與形態的制約。

      簡言之,我國自古以來陶瓷工藝與書法藝術的發生和發展,歷史悠久,關系密切,是當時文化、藝術及至政治、經濟狀況的具體反映。

      2陶瓷與書法的藝術特征

      陶瓷與書法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從其實質來講,有相通之處,碩士論文兩者有著許多共同的文化內涵,有著和諧的審美情趣。

      首先,兩者都是造型藝術。書法是以線條的流動來表現作者的情感心緒和品格修養。陶瓷造型通過各種線型和體面結合變化,空間的虛實、體量大小關系、輪廓的起伏等,構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從審美特征來看,兩者都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書法無色而具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自自然形象而又遠離了自然形象。書寫者將自己的精神意蘊、生命情絲、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并通過這些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的個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漢代的楊雄在《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可以看出書法藝術家的情感,即“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清代劉熙載更是一語道明:“寫字者,寫志也”、“書法,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

      中國作陶的祖先似乎一開始就賦予了陶瓷以藝術和精神文化的涵義。“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濾土,和水成型”,一個“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為精神與文化象征的本質。在窯爐面前,每一個陶瓷藝術家都充滿了希冀和期待。他們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靈魂。陶瓷藝術家在陶瓷創造過程中把精神與語言統一起來,從精神層面出發,尋求語言的自然表現,創造富有文化內涵和個性特征的作品。他們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與自己心靈、情感相對應的語言形態;他們關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題,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再次,從表現特征來看,陶瓷與書法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們都不適宜于表現持續性的情節性的事件,而長于表現一動作瞬間,并在動作瞬間內創造出頗富生命力和表現力以及想象力的藝術形象。另一方面,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兩者都講究和強調變化。清人陳介祺在其《習字訣》中主張“練字不如練氣”,正是受到陶文與金文布局結構的啟發。因為有些陶文、銘刻的書法多是隨同器形裝飾上的需要而自然變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齊;字體大小也不規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橫生。我們知道“秦磚漢瓦”這一膾炙人口的成語,其所表達的含義,不僅表明當時的制陶工藝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說明了“秦磚漢瓦”的創造性和富于變化性。陶上的圖案、文字既表現了淳樸的時代風格,又富有天然的藝術情趣。刻的無論篆書或隸書,多在一圓形或方形、云形輪廓內變化其形體,介乎文字與圖案之間,別有一種圓渾典雅的神韻,令人百觀不厭。

      總之,對陶瓷藝術和書法藝術兩者特征的深入、完整的理解,有助于藝術家們在創造過程中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從而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品。

      3書法裝飾陶瓷的文化內涵

      盡管自古以來不少陶瓷作品中都不乏有書法題詩銘款,但書法的布局位置往往放在主體畫面的背面或留白的地方,顯然是處于一種從屬的輔助地位上。這一方面是受社會審美標準的影響,一味強調工藝而忽略藝術性,另一方面,受陶瓷工藝和材質局限,所以書法的附屬性就表現得很突出。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范文第4篇

      關鍵詞:標志;書法;造型;意境

      中圖分類號:J0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0-0177-02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在國際化的溝通和交流中標識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標識從最早的圖騰、符號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標識設計源于現代的西方商業社會,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功能、語意和表現形式上都深受西方文化思潮和藝術風格的影響。但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審美情趣,也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 怎樣將民族文化融入到設計當中并有所發展,建立起地域和傳統風格化的設計思想,是現代的設計師們面臨的最大課題。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書法則是由漢字之美得以產生的一門藝術。將傳統書法藝術運用到現代標志設計領域當中,使其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審美價值,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一、書法藝術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將書法藝術應用到現代標志設計中不僅是品牌和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也是設計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品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WTO加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的標識設計進入到全球范圍的激烈競爭當中。這就要求設計師們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來全方位的把握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在設計中確立民族化與世界化相融合的指導思想,在符合時代潮流的基礎之上保持中國特有的民族特色。在現代標志設計中融入傳統書法藝術,能使中國的標志設計在實現與世界化、國際化接軌的同時,立足本土的文化傳統展現獨特的民族特色。從而增強中國品牌和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如,大連一品形象設計有限公司為大連非得生物產業有限公司的產品“非得海參肽”設計的標識(圖1),把“非得”兩字用書法的形式表現出來,既是“非得”的品牌文字,又似胖胖的海參形象,用簡潔的設計語言敘述出一個信息流暢,中外共識的視覺形象符號。

      (二)設計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進入20世紀以來,全球化的文化環境成為影響現代設計發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的設計文化通過頻繁而且緊密的相互交流,逐漸融合在一起。在標志設計發展的過程當中,不僅要以國際主義設計為主要發展方向,同時要注重多元化、多樣性的并存。將傳統書法藝術融入到標志設計當中,能夠形成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建立中國新的設計文化結構。

      二、書法藝術在現代標識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在現代標志設計中,把書法藝術作為創意元素,可以很好地傳達出民族文化意象的視覺信息,形成充滿文化內涵的具有強烈個性的視覺形象,顯示出中華文化獨有的魅力。書法藝術在現代標志設計中創新應用,主要表現在“形”、“意”、“勢”三方面。

      (一)“形”的利用

      標志設計的方法有多種,如幾何形、自然形、人物形、動物形、花木形等。使用漢字作為標志設計的主體元素是對圖形設計的一種新解和時尚,漢字的直接、可讀和準確的特征,為信息的傳達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書法既具有漢字的文化性、時尚性和可讀性的特征,同時還具有表形表義的雙重作用。它的“形”是用獨特的工具筆、墨、紙、硯書寫的線條,線條把書寫空間分割成不同形狀的塊面,體現一種“精神”內涵:氣韻、神采和情趣。現代標志藝術“以形傳意”的特征,使它有了融合漢字書法藝術的“形”,來傳遞標志的“意”的必然。它不是對書法藝術的“形”進行純粹的拷貝或者簡單的挪用,而是在此基礎上,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立象以盡意”、“以形傳神”讓漢字書法藝術成為設計師的一個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從而設計出有生命的蘊含民族意味的現代標志。如,韓玉春先生為杭州市政府設計的標識(圖2),該標識以書法形態的“杭”字為核心設計元素,直接點明了杭州的名稱,“杭”字創意成多孔拱橋的形象,線條生動,富有張力,表現出自然、大氣、灑脫的韻味,字中有形,形中有意,動靜結合,體現了杭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

      (二)“意”的傳遞

      書法藝術是一種書寫的藝術,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獨特性、自發性與偶然性,書法家在對書法線條的表現中,有意無意的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使書法有了個性化、人格化和社會化的特質。它不僅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更要求表達人文的意境,不僅是一種基本的記錄手段,更是富有個人才學和情感的高級藝術形式。將書法藝術融入標志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字體設計。運用抽象繪畫、圖形設計和構成藝術的處理形式,結合著書法藝術的線條美、墨跡美、空間美和意境美,才能完美組合成書法藝術標志。設計師在標志設計作品中利用書法的筆墨意韻,可以很好地傳達他們對標志設計理想的追求和思考。如河北本土最大的自主火鍋品牌釜洋齋的標識(圖3),以蒼勁流暢的書法筆觸勾勒而成,造型巧妙,既象延綿不斷的山峰,又如大氣蓬勃的海浪,給人以奮進的激情和無限遐想。書法筆觸的濃淡干濕和飛白,恰到好處的表現出標識既蘊含著民族餐飲文化厚重、古樸的氣息,又體現出企業與時俱進的靈動與創新的意境。

      (三)“勢”的傳承

      書法藝術里的“勢”,是指書法作品所蘊涵的氣韻及其所表現出來的態勢和氣氛,同時這種“勢”能夠傳達整個書法作品的精神。實際上,書法藝術中的“勢”就是指線條的力度和書法的神采。這與現代標識設計通過研究視覺形象大小、數量、位置的精心配置和重組得到視覺張力的美感異曲同工。這種書法的“勢”和設計的“視覺張力”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實際存在的“力”,而是觀者通過眼睛看到圖像,反應到心里的一種感覺。能直接影響人的心理,甚至比來自內容的東西更具有力量。氣“勢”之美一直被看作書法形式美的靈魂,書法技藝的集中體現。將書法藝術中的“勢”傳承于現代標志設計中,則標志設計作品更富于人文氣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如北京殘奧會標識(圖4),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準確地傳遞給了全世界。它以“之”字造型為主體,以書法的筆觸勾勒,仿佛一個向前跳躍的體操運動員,書法筆觸的飛白加強了運動的動勢,線條極富視覺張力。

      綜上所述,“形”、“意”、“勢”是傳統書法藝術在現代標志設計中應用的幾個啟示點,是迸發新創想的火花,要求設計者具備敏銳的感受力和對書法藝術內涵氣韻的深刻感悟力。我們要延承自己的特色,就要挖掘傳統書法藝術的精華,將其精粹自然而又清新地融入現代標志設計中,以現

      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范文第5篇

      關鍵詞:書法藝術 陶瓷書法 運用

      陶瓷藝術與書法藝術是兩門獨立的藝術,自古以來就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不同書體的漢字,同所裝飾的材料、器型合成一體,形成了以文字裝飾為主的藝術形式。伴隨著陶瓷藝術的豐富和發展,陶瓷藝術和書法的結合樣式也越來越多地出現,表現也多樣化。陶瓷書法藝術充分利用書法的形式美和陶瓷的材質美,在文化內涵和形式上聯系,和諧而自然地結合,為陶瓷裝飾領域開拓了新的境界。

      一、陶瓷書法的歷史淵源與發展

      漢字的產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一塊瑰寶。它發展至今一直承擔著漢民族思維和交流最重要的書面符號的角色。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然后形成文化。有了漢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漢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書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早期主要表現在書寫技法方面,其實用性占主導地位。陶瓷書法,是指以書法為陶瓷裝飾主體,是以陶瓷為載體,以書法為其主要藝術形式,通過陶瓷工藝技術制作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經化學反應而成的陶瓷藝術。陶瓷書法具有獨特的藝術性質、藝術形式與藝術效果。在瓷器上出現書法藝術,開始于新石器時期陶器上的刻符,也稱作為陶文。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中可以發現許多這樣的陶文。在河南豫西地區商代早期的陶大口尊的口沿上面就刻有陶文記號。唐代的長沙窯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長沙窯上詩文的裝飾填補了裝飾畫所不能表達的思想內容和布局死板的空缺,突出了文字藝術和書法藝術在陶瓷裝飾中的成就。

      二、書法在陶瓷裝飾中的運用

      書法在陶瓷裝飾中的運用和其他制作手段材料是有所不同的,除了書寫之外,表現形式更具有豐富的立體感,工藝手段也比較復雜,創作風格多樣,可刻,可雕、可堆,有釉上、釉下,微書等獨特的創作特色。陶瓷書法中采用的油料和宣紙上的書法墨汁是不一樣的,釉上裝飾中的料是一種呈粉末狀的油料,需要將乳香油、樟腦油與顏料充分混合,這一過程俗稱搓料。經過搓料之后,再與筆含料(即打料)。除以手寫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釉上裝飾和釉下裝飾之外,還有一種藝術形式叫做陶瓷書法雕刻。所謂陶瓷書法雕刻是指以陶瓷這一特殊材料作為載體,采用鎢金

      刀或金剛刀等工具將書法刻劃其上的一種裝飾技法。

      其表現方式主要為純粹書法裝飾、書法與繪畫配合的裝飾、 書法與陶瓷裝飾風格的巧妙結合。

      三、書法的審美特征在陶瓷裝飾藝術中表現的美感

      中國書法藝術的內在美主要體現的是點與線的搭配,筆與墨的濃淡和章法的稀疏上。所以在研究陶瓷書法時,不能只局限于其實用價值的使用功能,更應該重視其內在體現的審美感受。陶瓷書法的內涵是含蓄的,它將文字的實用性融合了陶瓷裝飾的藝術性,將書法的每一筆畫都給予了生命力與靈性,使它們之間構成特殊的節律,并通過藝術家的書寫,給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繪畫所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在陶瓷書法藝術中,文字有時脫離了實用性,只是作為一種具有審美性的裝飾語言符號出現,為藝術家自身的意圖和個性充當了完美的角色。

      四、陶瓷書法的創新之路

      陶瓷與書法藝術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然而在陶瓷上與在宣紙上表現的書法相比,由于材質和制作手段的不同,其最后表現的藝術特征也各有千秋。筆墨書法表現出的是藝術家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是一種直觀的藝術表達。陶瓷書法則不一樣,因為材質的不同,工藝上的表現手法也不一樣,可以表現得更加立體,層次更加豐富,形式多樣。如景德鎮的青花書法、宜興的刻字書法、色釉書法等等。陶瓷書法作品是藝術家個人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精神的匯集,是一種主觀意愿的呈現,一種很個性的思想目標。在現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藝術的發展也是一種必然和不可逆轉的趨勢。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給陶瓷書法藝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生機。中國的陶瓷藝術家們在保持傳統文化特征的同時,也應順應時代,利用先進科技對陶瓷的工藝、材料和制作工藝手段,進行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國際化。所以說,陶瓷書法是具有民族性的藝術,是具有地域性的,也是具有世界性的藝術。陶瓷藝術史與中國歷史文化共同發展并緊密相連。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奴隸社會的原始瓷器,從仰韶文化到民族文化,龍山文化,陶器上所展示的圖案繪畫,無不是一種象形書法的再現。不管是繪畫還是書法,都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陶瓷書法是具有地域性與民族性的藝術。藝術家自身的審美觀、設計意識、文化內涵為當下的陶瓷書法裝飾藝術呈現出別樣的特點,也為今后的陶瓷藝術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所有的藝術創作都需要理論的支撐,對書法藝術在陶瓷裝飾中的運用研究可以使從事當代陶藝的藝術家更加注重于作品創作內涵的表達,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為繼承傳統文化、對當代陶藝作品形式的表達提供創作的資源和靈感。

      參考文獻:

      [1]余鋒.論陶瓷詩書畫.北京:遠方出版社,2005

      [ 2 ]蔣勛.漢字書法之美.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陳道義.書法裝飾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范安迪.守望與拓展.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陳吉安.筆法正源.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

      [ 6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亚洲免费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男人都懂得羞羞网站|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亚洲色图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偷偷自拍高清| 亚洲人成色777777精品|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国产日韩成人亚洲丁香婷婷|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jlzzjlzz亚洲乱熟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