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范文第1篇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新聞這一概念也隨之而出現。其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傳播形式,網絡新聞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相比于紙質媒體新聞傳播,網絡新聞傳播速度更快,更加方便閱讀。也因此,網絡新聞的發展前景非常好。筆者對其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對于網絡新聞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利,而且也能幫助相關工作者及時發現不足之處。如今,網絡技術越來越發達,網絡新聞也開始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其發展前景非常好。

       

      1 網絡新聞的特點

       

      1.1 能隨時的進行傳播

       

      網絡新聞能隨時隨地的進行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人們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夠及時的查看和傳播網絡新聞。不僅如此,人們還能自己成為網絡新聞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的通訊工具,都給人們提供了傳播新聞的平臺。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新聞傳播,是網絡新聞的重要特征。同時,這也是新聞傳播的優勢所在。

       

      1.2 幫助受眾更好的進行溝通交流

       

      網絡新聞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夠幫助受眾更好的進行溝通交流。比如,微博有評論的功能,其可以更好的整合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微博這個平臺,大家還可以自己一些新聞線索,網絡媒體對這些新聞線索進行鑒別,然后甄選出真實性強的,有價值的新聞。同時,新聞媒體也可以根據大家的意見和反饋來進行改進,使網絡新聞的傳播更方便,更快。

       

      1.3 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務功能

       

      信息技術處于不斷的發展當中,網絡新聞也隨之而不斷的改進,提高傳播的效率。如今,網絡新聞已經不再和紙質新聞一樣。網絡新聞更加具有自身的特色,而且服務功能非常多樣化。舉個例子,人民網最近開辟了新聞信息服務功能,針對大家的閱讀需求,制定出了包括關于不同類型新聞的定制服務,比如軍事新聞、娛樂新聞以及社會新聞等。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新聞的需要。

       

      2 網絡新聞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2.1 缺乏監督,涉黃現象嚴重

       

      如今,網絡新聞媒體雖然在競爭當中贏過了紙質新聞媒體,但是相比起來,網絡新聞因為缺乏嚴格的監督,不但容易涉黃,而且在報道深度上有一定的欠缺,這就是網絡新聞的缺點。由于網絡如今已經普及,大部分人都是通過網絡來查看一些本地新聞。但本地新聞媒體因為缺乏監督,常常為了吸引:眼球,不惜采用“奸殺”、“尸體”、“美女”之類的字眼。盡管賺取眼球很重要,但是這也會對閱讀新聞的人產生不好的影響。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后發現,一家新聞網站在一個月的時間段內,社會新聞里涉及到性的占了39.4%,涉及到犯罪的占了32.6%,靈異類的新聞占了12.3%,這幾項內容占了所有新聞的84.3%。除此之外,關于宣傳正能量的新聞、正面性強的新聞僅僅只占了10%左右。

       

      2.2 網絡新聞的侵權現象嚴重

       

      除了以上兩個缺點,網絡新聞還存在侵權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如今,大部分新聞媒體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為了取勝,不惜制造虛假新聞,夸大事實,因此造成了侵權的現象。因為網絡媒體和紙質媒體比較起來,具有交互性和分散性的特點,所以難免會出現侵權的現象。比較突出的現象是對著作權的侵權。根據網絡的內容進行剿竊,占據別人的作品,所以侵犯了著作權。除此之外還有名譽權的侵犯,名譽權對于公民而言非常的重要,一旦在傳播新聞的時候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對事實進行捏造,給他人帶來了一定的傷害。如今,網絡上這樣的事情非常多,越來越多的網絡新聞侵權事件發生。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人權非常重要,甚至超過了一切。甚至還有一些國家制定出了關于人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在我國,因為網絡媒體的發展太快,監督力度不夠,所以很容易出現侵權的現象。

       

      2.3 網絡新聞的文字表現形態及結構存在很大的缺陷

       

      如今,我國的網絡新聞大多數來自于紙質媒體和其他媒體,新聞網站對于轉發來的新聞都有所標注,有的甚至更改了新聞的題目,對原文進行了簡單的編輯。大部分內容都是一致的。因此,網絡新聞和其他媒體傳播的新聞有非常大的形似之處。所以,我國的新聞媒體傳播比較單一,和紙質媒體具有太多的相似。除此之外,媒體沒有關注到新聞閱讀者的需要,更沒有根據網絡的特點來對新聞進行撰寫,因此我國網絡新聞的文字表現形態及結構存在很大的缺陷。

       

      3 網絡新聞的下一步發展趨勢

       

      3.1 網絡新聞將進一步細化

       

      在未來,網絡新聞將會朝著專業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在過去,網絡新聞被幾家媒體所壟斷,這幾家媒體分別是雅虎、新浪、以及搜狐等等,其傳播方式非常單一的。而今后,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新聞也會被無限細分,并且向著無差異、大規模向個性化、集中化的方向進行轉變。這樣的轉變將會給人們的閱讀帶來越來越多的方便。而且新聞的傳播方式也不再單一化,而是呈現出縱向與系統連貫性相結合的特點,把某個相關領域的信息做深、做透,從背景、功能、前景等等各個方面都要涉及到。與此同時,新聞媒體還會根據人們的需要來設計新聞的傳播方式,最大程度上滿足大家的閱讀需要。

       

      3.2 網絡新聞將對從傳統媒體獲取的信息進行深層加工

       

      盡管網絡新聞在不斷的發展,但是也和傳統媒體有著很大的聯系。預測以后,網絡新聞不會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翻版,更不再只是對紙媒中的新聞進行照搬。而是對傳統媒體當中的新聞進行甄選,然后再加工,將更好的新聞呈現給受眾。網絡具有很多的優勢,其中一個優勢是其擁有大量的信息和資源。媒體要優勝劣汰,發現好的信息和資源,再對資源進行加工,這樣就能呈現出好的新聞。

       

      3.3 網絡媒體將與傳統媒體進行資源共享

       

      當前,網絡媒體雖然在競爭中獲得了一席之地,但是傳統媒體仍然存在,網絡媒體必須和傳統媒體共同發展,共同借鑒。兩者既有合作關系,也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只有達到了合作共贏、共同競爭的目標,才能呈現給受眾更多高質量的新聞信息。網絡媒體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所有的網友都可以在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些意見當中不乏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但是很多媒體并沒有引起一定的重視,更沒有進行采納。如果能結合網絡媒體的優勢,和傳統媒體進行結合。將一部分網絡新聞發表在傳統媒體上,這樣就能達到好的傳播效果。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范文第2篇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維度

      三、第二部分:理論基點----網絡傳播特點與網絡新聞編輯基本規律

      四、第三部分: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網絡新聞受眾的需求

      七、結束語:

      八、索引與參考書目:

      中 文 摘 要

      網絡媒體-----這一二十世紀最后幾年才出現的全新媒體,被人們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它的出現給傳播領域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一個全新的媒體、一個全新的傳播領域正吸引著學界對它的深入研究。 “網絡新聞編輯學”是網絡傳播學眾多研究內容中的一個重要且實用的方面。本文選取它作為研究的主題, 以受眾的多元需求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文中的所有考察都與受眾密切相聯。

      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提出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指出“‘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此外,本文還從“網絡新聞策劃的內容”、“網絡新聞策劃的功能”、“網絡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入手,探討了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策劃中的“度”的把握的問題;本文微觀方面,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內容建構”、“形式呈現”兩方面現狀的考察,提出相應的內容與形式的良性建構標準。

      主題詞: 網絡新聞編輯規律、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開放式、受眾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nb sp;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網絡傳播是一個全新的傳播模式,基于“技術”而生的網絡特點賦予網絡傳播一些全新面貌,對網絡傳媒這樣一個“嶄新的、上升的”媒體進行研究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在網絡傳播學眾多的研究方向中,選取其中一個方面-----“網絡新聞編輯學”作為研究主題; 在眾多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中,選取目前網絡傳播研究中選用較少的心理學視角,從受眾的多元需求出發,探索網絡新聞編輯規律。

      為了全方位反映“網絡新聞編輯學”的各個方面,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中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微觀視角----網絡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過對網絡傳播特點的深入分析,提出“‘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這一論點。文中各個部分的論述都是基于對這一基本規律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討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編輯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研究是網絡編輯研究中一個嶄新的領域,學界目前對這一命題的研究還顯不足。文中從“網絡新聞策劃的內容”、“網絡新聞策劃的功能”、“網絡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展開論述。 特別注意到了“經濟功能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絡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絡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問題, 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本文第五部分將研究聚焦于“網絡新聞編輯實務”這一微觀層面,通過對“網絡新聞內容媚俗化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網絡新聞編輯內容建構標準與規律”;通過對“網絡新聞形式呈現方面不良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網絡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標準與規律”。文中還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術而形成的網絡新聞編輯中的特殊手段-----“郵發之最 / 閱讀之最---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等。

      研究過程中,注重“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維度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論題的選定與論述的確立基于這樣一個現實層面:自1995年因特網在全世界出現,此后數以萬千計的大小網站雨后春筍般地成長、發展。盡管各網站主營內容、經營模式紛繁復雜,但是提供信息與服務幾乎是所有網站共同的目標。在這期間,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網絡新聞編輯-----以向受眾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務為工作任務的全新職業。伴隨著新興事物而來,學術領域可能更為關心“受眾的需求對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影響”以及“受眾的需求在網絡新聞編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這一命題。具體來講,就是要求學界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以下問題展開研究:“什么樣的信息及服務是受眾關心的?怎樣提供這些信息與服務被證明是有效的?有沒有一些切實可循的標準可供參考?網絡新聞編輯應涉及和不應涉及的領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廣度是怎樣的?網絡新聞編輯過程中所涉及的受眾、傳者(編輯)、傳播技術、信息等諸要素之間是何種關系?如何在它們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研究網絡新聞編輯----這一網絡傳播中的重要內容,源于現實的需要與緊迫性:

      一、網絡傳播是一個全新的事物。 對于整個互聯網來說,它至今仍然處于兒童期(從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缺乏經驗的累積與規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猶如空白的紙張,充滿著待墾的誘惑。

      二、網絡傳播是一個上升的領域。 全新充滿著懸疑,而“上升趨勢”則意味著研究更有價值。不論從全球還是我國范圍來看,整個網絡事業仍然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網民數量連月增加、網頁內容不斷翻新、網絡普及范圍日益深廣。這一切都說明,對于網絡傳播的研究有前瞻與實際意義。

      三、網絡傳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較于傳統媒體,對于網絡傳播這樣一個全新領域,,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薄弱。臺灣學者在1997年曾經做過一項對“全球資訊網傳播學術資源”的研究,他們利用關鍵詞查詢“與大眾傳播相關的網站”,在亞太地區共找到56個中英文傳播研究和教育網站,其中臺灣有38個,澳大利亞有9個,香港有3個,新加坡2個,日本2個,泰國1個,新西蘭1個。至于中國大陸則未找到任何網站。[1]

      雖然到目前國內也有了類似“中國傳播學評論”的傳播學術網站,但關于網絡傳播的學術研究與日益增多的網絡傳播現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依然顯得不足。

      心理學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有自身優勢與獨特性。 本文在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時選擇心理學視角,從受眾多方需求的角度審視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在論述中,更為關注受眾需求的多樣性特征、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機制、以及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在滿足受眾需求方面的“足”與“不足”等問題。

      我們知道,技術賦予網絡的交互特征,使得傳、受者的心理互動較之傳統媒體而言更為經常更為深入,而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深刻影響著網絡傳播過程的各個方面,因此,從這一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更易貼近與深入問題的實質。從另一方面來講,目前學界對于網絡傳播的研究仍較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的理論探討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討第四媒體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2)探討第四媒體與傳播新聞傳媒的關系;3)探討新聞媒體網絡的建設與經營;4)對國內外網絡法規的評介;5)調查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絡的狀況。”[2] 而對于微觀層面,比方說用心理學視角、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網絡傳播實務進行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則試圖從這一角度進行一些學理意義的嘗試性探討。

      由于技術的密切介入,與傳統新聞編輯不同,網絡新聞編輯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著它的內容、趨勢等都將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術的影響,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將影響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內容與方式方法。這種影響可能表現為漸進式,也可能表現為瞬間突破性。正是技術的深度介入,使得網絡新聞編輯工作表現為更多的動態性、開放性。因此,對它的研究也必然應該選取動態、多維、開放的視角。

      二、研究的維度:

      傳統意義上的編輯研究一般關注報道方針、報道策劃、報道實務等三方面。這三方面立體地構成了編輯學的全部內容。 網絡新聞編輯雖然是一門全新課題,但對它的研究依然離不開上述三個層面的內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維度的選擇上采用了傳統編輯學的方法,從宏觀---網絡新聞編輯思想、中觀---網絡新聞編輯策劃、微觀----網絡新聞編輯實務三個層面進行研究。

      宏觀----網絡新聞編輯思想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本文將“編輯思想”做為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編輯思想”是傳統編輯學研究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編輯思想”一度被人忽視或者說從來被人重視不夠,這或許由于網絡傳播的“技術決定論”或許是“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的網絡編輯工作的“唯技術”或“人人皆為傳者,無需編輯”的現實傾向;而對網絡編輯工作理解上的錯覺與誤讀已經并且還在給現時的網絡編輯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正本清源-----從源頭上的重新認識將有助于網絡新聞編輯具體操作的良性發展。本文從“更好地滿足受眾多樣性需求”出發,提出“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網絡新聞編輯思想,著重強調了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具有的對歷史、對社會、對受眾的全面負責態度。

      中觀----網絡新聞編輯策劃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長期以來,對于編輯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策劃的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來,隨著媒介產業化進程,這一問題又重新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毫無疑問,對于網絡新聞編輯研究來講,網絡新聞策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網絡新聞策劃的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新聞產品能被更多的受眾接受、喜愛,因此,對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對受眾的心理特點、多元需求仔細分析基礎之上的。

      網絡新聞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立于媒介產業化的前沿,較傳統媒體而言,它帶有更強的商品屬性、經濟功能。這使得網絡新聞策劃在功能與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本文試圖探討“經濟功能對于網絡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絡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絡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問題。目的就是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絡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微觀----網絡新聞編輯實務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對宏觀編輯思想與中觀編輯策劃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網絡新聞編輯工作應有的一種寬廣視界與胸懷,它們是隱性的、穩定的,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常態。而具體到“每篇稿件的選擇、每個網頁的建構、每條鏈接的設計”這些屬于編輯實務方面的具體編輯工作,則更多表現為顯性的、動態的、受眾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編輯成果。因此,對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現實指導性。

      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內容選擇方面的“長與短”、“新與舊”、“軟與硬”、“深與淺”“真與假”、“原創與整合”的研究;通過對網絡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方面的“網頁空間”、“信息編排”“版面色彩”“導航結構”的研究;通過對基于網絡技術而形成的特殊編排手段----“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的編輯手段”等等專題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眾討厭的?”“什么是受眾喜歡的?”、“如何滿足并提升受眾的喜好?”等一系列問題。 從而為傳受良性互動與網絡新聞的高效傳播找到實現途徑。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傳播模式;網絡新聞;雙向流動

      【中圖分類號】 G21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6-010-3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新事物也在不斷涌現,網絡也隨之發展成人們必不可缺的一項獲取信息的手段,互聯網技術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人們對新聞的獲取自然也必然依賴于網絡,因為網絡新聞比傳統新聞的獲取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也比較及時,相關工作人員對網絡新聞的傳播也越來越重視。網絡新聞具有的一些特點是傳統新聞無法具備的,包括數字化、多媒體等的特殊優勢,在全球范圍內被迅速推廣和應用,信息量特別豐富,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于整個中國的發展來說,網絡媒體順應時展的潮流,普通百姓通過網絡新聞,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當前我國的發展狀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手機了解每日新聞,所以,網絡新聞勢必成為研究的熱門話題。

      在對新聞信息傳播進行研究時,一些業界人士通過構建模式來對新聞信息傳播的性質和結構進行合理的分析。透過構建模式來了解新聞信息傳播雙向流動性,指的是研究者通過圖形或程式的方式對其進行解釋,而首次提出用模式來研究傳播過程的學者是美國的H?拉斯韋爾,他的“5W模式”也稱為“拉斯韋爾程式”。除此之外德弗勒的控制論模式、申農-韋弗的數學模式也是研究傳播過程的幾種模式。以上的這些模式能夠保住研究學者正確認識和掌握傳統大眾媒體的特性,同時對于大眾傳播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很大的幫助。其中模式是將要研究的對象簡潔化的一種方法,也是對被研究事物內在機制與外部聯系的一種比較直觀的表述,模式隨著所表述的方式的差異被分為數學、言辭、文字等,通過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對網絡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優勢進行表述。網絡新聞傳播模式的構建讓大眾可以直接、簡明的了解網絡新聞傳播的優勢和交互性,把新聞傳播這一無形的事物傳達給大眾,讓人們對新聞傳播的理論有新的認識。因此,本文通過新聞傳播的特征建立網絡新聞傳播模式。

      一、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平面媒體,包括雜志與報紙上的廣告都是傳統媒體的范疇。而傳統媒體概念是針對網絡媒體這一新興的媒體提出的,它通過一些機械裝置傳播信息,而電視、報刊、廣播被稱為三大傳統媒體,也就是所謂的“平面媒體”。

      作為傳統媒體,它是以圖像、文字和聲音向大眾提供新聞信息或娛樂信息,下面是電視、報刊、廣播三大主流傳媒所共有的一些特征:(1)傳受關系明確;(2)接受者對于新聞信息是互相孤立的,很難進行信息交流互動和評價;(3)報紙、廣播、電視等只能將新聞信息單方面的傳給大眾,而大眾對于新聞的反饋很難逆向傳播回者。通過以上三點可以得出此三大主流傳媒往往掌握著“話語權”,信息完全由傳播媒體所控制,大眾只能被動地成為接受者,他們對于信息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普通大眾對信息的理解,其他人之間只能是通過交談的方式傳達信息,不能以媒介的形式傳播新聞信息。其中報紙采用的是文字的方式傳播新聞,而記者對于復雜的新聞事件需要做抽象的文字總結,在寫作的時候難免與時間的真實性有所差距。雖然如今的一些電臺和電視相繼開設了“聽眾熱線”等環節,但還是不能讓大眾廣泛傳播,也就是說,傳統媒體存在著信息的延遲性,這一缺點就決定著其很難在當代網絡普及的社會生存,因為它無形中在大眾與媒體之間樹立了一堵“墻”。

      當代社會傳統新聞所面臨的挑戰:傳統的讀者只能被動地接受新聞傳播者傳播出的新聞和信息,而現在的信息獲取者可以通過自行制作從被動變為主動的信息傳播者;面對新興的網絡媒體,如何保證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面對網絡媒體,傳統媒體如何保證自己能從營銷中獲得更多收入。

      傳統傳媒面臨的市場沖擊及其發展狀況:根據調查統計,大約有1/3的在線電子讀者不愿再去接受傳統的媒體形式,而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使傳統媒體面臨很大的創傷,與新興的網絡新聞傳播相比,傳統的新聞媒體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不能為傳播者和接受者提供很好的交流媒介,新聞者也不能及時的掌握信息獲取者對于信息的需求和理解,更無法進行相互交流,而對于網絡媒體而言就不存在這些問題,這也是網絡媒體較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

      二、網絡媒體

      網絡媒體采用的是超鏈接或者超文本的形式進行信息和新聞的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屬于比較新型的傳播媒介,可以通過點對點的方式進行連接,信息可以快速的從一個地方傳到想傳達的地方。超文本超鏈接使網絡媒體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在網絡的世界里,信息是網狀的,大眾可以通過查詢方式篩選出自己想要獲取的信息,也就是說網絡媒體的檢索功能比較強,而且他的編輯窗口也比較多。所以,網絡媒介的功能比較強大。

      綜上所述,網絡媒介可以理解為以網絡作為信息的載體,采用一系列音頻、文字等方法為公眾提供新聞信息并實現自己的商業行為的一種傳播媒介。

      對網絡新聞傳播的特征進行分析,要同時考慮到技術層面和使用層面兩點:

      技術層面的特征:由于網絡傳播信息的與接收都不是固定的,接受者也會成為新的傳播者和者,所以界定不太明顯,也就是說網絡的傳播可以看做無數像蜘蛛似的網,從一個點出發,向外不斷擴散,并形成新的網,者和接受者都是網中的一點,不斷向外擴散。因此,網絡新聞的傳播是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多對多的結構形式,整個覆蓋面不斷向外擴張。者通過電腦或者信息交換設備與接受者進行信息交換,者和接受者同時扮演了“發”和“接”的角色。

      實用層面的特征:網絡新聞信息傳播較傳統信息傳播最大的優勢就是雙向流動性和交互性。社會不斷的進步,信息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獲取到的信息也在不斷的進行反饋,而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接受者也是通過網絡傳播進行反饋,這也是傳統傳播無法取代的一個優勢。網絡傳播的用戶還能與其他的接受者進行信息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形成新的信息,繼而再向外通過網絡傳播。在傳播時,可以以真實身份出現,也可以匿名傳播,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掌握話語權。

      三、網絡媒體新聞信息傳播模式

      在麥克盧漢看來,每一種新媒介產生都開創了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在技術上的變革和飛躍對網絡信息的傳播也是一次革命。網絡新聞的傳播是以互聯網為媒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的傳播方式也千變萬化,可以說文字形式、語音形式、視頻錄像、flas等等,人們對于信息的接受也更加多元化,通過網絡,可以不用準時準點的守在電視機旁等待節目的播出。所以,信息的獲取者可以自由獲取想要的信息,而且網絡新聞通過安排新聞內容、選擇合適結構使新聞信息達到最好的狀態,這有利于新聞閱讀者清晰明了的深刻了解新聞信息。而雙向流動性也成為網絡新聞傳播的一大優勢。

      (一)構建模式時,要考慮的一些問題

      通過模式構建可以清楚的對新聞信息傳播雙向流動性進行分析,通過上述對網絡新聞傳播的技術和實用層面的特征分析,在進行模式構建時,首先要考慮以下一些問題:

      對于新聞的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來說,他們之間的信息傳遞、交流、對問題的意見和反饋、討論如何處理。這也是對如何將論壇、校園BBS等的內容很好的表達出來,實現互動的一種考驗。網絡新聞實際是一種虛擬的新聞傳播途徑,通過虛擬的網絡使信息實現雙向流動。

      網絡新聞的傳播是多交流和溝通反饋的,者占主導地位,而接受者又帶有自主性,所以要讓接受者接受,就要研究大眾的閱讀習慣和她們的心理活動,接收者與者通過信息交流和互動實現雙向流動。

      把握網絡新聞傳播的整體性和社會性,我們在構建結構模式時,首先要考慮新聞者與接受者的個體因素,而不是單純的在整個社會環境下進行考慮。

      (二)網絡新聞傳播模式: 新聞信息傳播雙向流動性

      大眾對于一些比較新穎或奇特的新聞題目會更容易產生興趣并點擊閱覽,而對于像《最新播報》等興趣不大,如果新聞題目比較奇特那么點擊的人數也會大幅增加,閱覽者之間也會在網頁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如果對新聞沒多大興趣自然不會查看更多關于此類新聞的鏈接和報道,更不會就此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評論。也就是說網絡媒體對于新聞的要首先充分考慮大眾的心理,設法吸引大眾點擊查看子頁的內容。

      對于網絡新聞的接受者而言,都會對看到的每條新聞做出自己的反饋,感興趣的點擊瀏覽、與者或瀏覽者自己之間的互動交流、或者沒有反饋等幾種情況。比如我國的載人航天飛行首次獲得成功時人們都在關注此類信息,而時隔幾個月后,有些大眾還是對此事比較興趣,想再查看相關新聞,而報紙或電視就很難看到相關報道,而在網上,比如鳳凰網或新華網上,讀者就可以查看到相關信息,還可以進入論壇進行互動交流并點擊之前的一些資料,比如關船的一些報道,基本所有想要的資料都可以閱覽到。但同時,大眾選擇了此類信息,就自然忽略了對其他新聞的查看,也就是無實際反饋,其實也是大眾在瀏覽時對新聞信息已經有了心理排序,哪條新聞最關注最想了解,就是先點擊查看,并可能進行互動交流,而有些可看可不看的就會最后去閱讀,也就是新聞接受者的選擇――交流――反饋。

      網絡新聞傳播的雙向流動性符合網絡新聞傳播的一些特征:一是體現了當前新聞或信息在互動交流過程中網絡這一重要因素。網絡新聞傳播受大眾和媒體的喜愛和廣泛關注就是因為它能方便快捷的為大眾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大眾之間可以進行對話,表達自己對于某條新聞的看法,發表評論,而這些都是以網絡作為中介的。二是是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的媒體之間最重要的區別――雙向流動性通過網絡新聞的傳播表現了出來。三是當代網絡新聞傳播具有整體性以及社會性。

      (三)網絡新聞傳播雙向流動性的特點

      海量性:網絡新聞提供的信息量特別多,對于傳統新聞來說,報紙或電視提供的只是有限的幾個重要新聞,成千上萬的大眾面對的只是這幾個新聞,而網絡新聞傳播更具有社會性,傳播方式也比較多元化一些,所有的信息都是對外開放的,大眾可以閱讀、聽音頻,也可以查看視頻。

      時效性:網絡新聞可以及時快捷的將最新的新聞咨詢傳播給大眾,將最新的消息及時出來,而作為大眾可以在任意時段去點擊查看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信息,也就是說現在是一個信息量及時的新聞時代。而且,新聞可以很快傳播到全球各地,這也是新聞傳播上的一個里程碑。

      交互性:交互性能夠讓大眾參與到其中,也就是發揮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網絡新聞有別于傳統新聞傳播的一個優勢,而且它讓大眾更加自由的發揮自己的話語權,沒有溝通的限制。在網絡的世界里,人們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陳述自己的觀點,而報道的只能是真實的新聞,及時監督其真實性,虛假的和騙人的新聞隨時都能被大眾揭穿。

      (四)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

      第一,對于網絡新聞來說,由于其具有的雙向流動性的特性,使得新聞能在民眾之間快速傳播,傳播的對象相對是小眾化的,不管是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的新聞傳播還是現如今比較新興的網絡新聞傳播,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傳播新聞信息,讓大眾都能快速方便的接觸到最新的新聞信息,而且網絡新聞傳播需要的網絡資源比較強大,所以提供的信息量自然也就比較豐富,而新的計算機技術使信息的趣味性更加飽滿,能夠吸引大眾的眼球。

      第二,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網絡新聞的發展問題,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新聞傳播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要求,政府也在積極的用新的網絡媒體對其進行變革,因此,我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來推動網絡新聞的發展,國家對于網絡媒體的重視也是網絡新聞能夠迅速發展的堅實后盾。

      第三,隨著現在的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不斷發展,網絡新聞傳播有了新的技術支持。通過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對其支持,網絡媒體的技術水平也在不斷突破,而且新聞的傳播方式在更加多元性,更能夠滿足現代人們對于信息量和互動交流的要求。

      現在是網絡社會的時代,是全民自由發表自己觀點立場的時代,民眾的看法也是新聞工作者的一部分,它能積極的推動網絡新聞的發展與雙向流動性。網絡新聞的雙向流動性能促進人們積極的去認識當代社會,甚至改變世界。網絡新聞的雙向流動性對于網絡新聞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積極參與其中,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在對網絡新聞傳播進行推廣時,同時要重視傳播主體的道德建設,不能忽視了道德的自律作用,網絡媒體同時也是一面鏡子,讓民眾可以隨時監督政府機關,在輿論的形成下促進網絡新聞媒體的蓬勃發展,同時推動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靖鳴,申雪鳳.網絡新聞傳播模式:新聞信息傳播雙向流動性的體現[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3):83.

      [2]王勝江.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立法不足及完善建議[J].產業與科技壇,2008,(2):134.

      [3]曾萍.網絡信息資源淺析[J].當代經理人,2006,(6):279.

      [4]楊保軍.論網絡新聞真實的特征[J].現代視聽,2007,(11):6-8.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范文第4篇

      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優化和網絡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網絡新聞傳播日益拓展。初露頭角的新聞網絡化寫作,正以其特色成為網絡新聞傳播的鮮明優勢,并被其他媒介廣泛借鑒,混搭并相融于傳統寫作的文本格式中。研究并確認網絡新聞文本的特色,提出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法,是面對網絡媒體發展和網絡新聞傳播日漸提升的有效辦法。本刊特約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者撰寫了一組《網絡新聞文本與寫作初探》的文章,探討網絡新聞文本,一種在不斷變化提升中走向規范并產生外溢影響的嶄新新聞文體。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了內容。一個習以為常的道理,又一次讓我們對網絡化新聞的文本與寫作作出新思考:新聞的網絡化寫作已經成為當下新聞文本的重要變革內容之一,正在深刻改變其形式。其中網絡新聞消息的文本與寫作,更首當其沖成為網絡新聞文本與寫作形式發展中應該研究并解決的重要問題。

      盡管網絡新聞消息的寫作要遵從傳統新聞媒體寫作的一般要求,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日益明顯。網絡新聞消息文本從傳統媒體消息文本中脫胎、解構而來,已經成長為相對獨立、體現優勢與特點并正在重構的新文本。研究這些差異,探討網絡新聞消息寫作的特殊要求,掌握網絡新聞消息的寫作與文本重構方法,對于提高網絡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網絡新聞消息文本:更現場,更時效,更多源

      由于當前各網站直接采訪獲取新聞信息的條件還不充分,網絡新聞仍以轉載傳統媒體的為主,優秀的原創文本仍然鮮見。

      2011年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鐵10號線發生的兩車追尾事故,因其突發性和傳統紙媒報道刊發的時間差,網絡成了報道最快速、最重要的媒體,相應的消息文本,也顯出其特質與特色,新民網的報道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范例。該消息的基本文本如下:

      上海地鐵10號線列車追尾 地鐵證實有人受傷

      2011-09-27 14:32 來源:新民網

      記者:李欣,蕭君瑋,胡彥,許明,袁蓉,陳炅瑋 新民網編輯:張嘉佳

      【新民網?獨家報道】9月27日下午,地鐵10號線發生一起兩車追尾事故,造成多人受傷。事故發生后,有關方面立即投入應急處置,將受傷人員及時送往市九醫院、瑞金醫院和盧灣中心醫院等處救治。在這起事故中,有260余人到醫院就診,目前無乘客死亡。

      上海地鐵運營信息,9月27日14:10,10號線新天地站設備發生故障,交通大學至南京東路上下行采用電話閉塞方式,列車限速運行,發車班次間隔延長。期間14:51分,在豫園至老西門下行區間,兩列車發生追尾。

      新民網記者從地鐵方面了解到,10號線突發設備故障,全線路實施人工調度、手動駕駛,可能會因此導致列車的運行速度降低,同時老西門站和南京東路站實施換入10號線限流,建議乘客換乘其他線路。

      這條網絡新聞消息與傳統紙媒消息的報道在文本上有兩個明顯不同:一是報道時間、消息來源和記者、編輯一齊在標題下全部出現,時間精確到了分秒,而這些內容因傳統紙媒的整體性并非要在文本里全部出現。二是該消息的主體提到的重要內容因時效非常接近現場情況,報道更為細致,更具現場感,而相關部門的建議因明顯的時效性在傳統紙媒報道中也并不常見。

      網絡新聞消息報道,特別是對突發事件和發自現場的報道,對其文本提出了鮮明要求,這就是要更現場,更時效,更實在。

      而傳統紙媒在同樣消息的報道中,因其時間差,不會太多注意這樣的現場感和時效有效意義,實用價值。

      我們再看一條中國新聞網發自前方報道的一則消息。

      中國船員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劫 12人遇難1人失蹤

      2011年10月9日 22: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昆明10月9日電(記者 張丹)云南省外事辦公室9日晚證實,10月5日上午,“華平號”和“玉興8號”兩艘搭載13名中國船員的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槍擊事件,致使12人遇難,1人失蹤。

      10月7日,有網友發帖稱,5日上午9時左右,“華平號”和“玉興8號”在湄公河流域被兩艘不明身份的武裝快艇劫持。據“玉興8號”股東郭志強介紹,事發時“華鑫6號”也在,但由于處在較靠后的位置,未被武裝快艇攔截。“華鑫6號”船員證實,有7到8名武裝匪徒登上兩艘船挾船離去。5日中午12點左右,“玉興8號”船長突然用緊急廣播呼叫,只說了四句話,“我現在在吊車碼頭!馬上叫救護車!馬上報警!有人受傷了!”之后便沒有了消息。

      這條網絡新聞消息的主體文本特點與新民網消息的第一點相同。但由于該消息是在現場情況后幾天報道的,特別是這一事件的復雜性和相關情況核實所需要的時間,所以消息并無上文的第二個特點。但它呈現了這一文本的另一特點:即網友的報道成為重要的消息源,補充并強化了該消息的內容,成為與記者采訪中消息來源的重要印證。多源的新聞線索,特別是網友這一源頭,是網絡媒體新聞報道的優勢,是網絡新聞消息文本寫作不可忽視的重要基礎。

      更現場,更時效,更多源,可以說形成了網絡新聞消息文本及寫作的突出特質,它不僅對網絡新聞的消息報道提出了新要求,也是網絡新聞消息報道應該堅持的優勢表現。

      二、網絡新聞消息的標題與導語:關鍵詞一目了然

      網絡開辟了當下閱讀的新時代,掃描式閱讀打破了以往翻頁中可斷可續的閱讀方式。網絡讀者拋棄了對傳統紙媒逐字逐句的解讀,而更樂于“浮光掠影”,在對大量網絡信息快速掃描的過程中“獵取”關鍵詞句,挖掘對自己有用的新聞信息。

      網絡受眾這種掃描式閱讀帶有的跳躍性特點,便要求網絡新聞消息首先在標題上要更鮮明更具體,在導語寫作時應更強調關鍵詞,盡可能突出重要信息的字詞,削弱整個句子或者是一個段落的整體表達,以適應快速掃描狀態中眼睛一次只能掠視兩三個詞的可視限制。

      傳統媒體的新聞中,標題被稱為“新聞的眼睛”,作用非常。而在網絡新聞消息中,標題的重要性尤顯突出。由于新聞網站采用在首頁集中顯現新聞標題的逐層導入式版面布局,最先映入受眾眼簾的是新聞標題,受眾只有通過點擊標題的鏈接才能看到新聞正文。正是這一特點,網絡新聞標題成了受眾是否閱讀這一文本深層內容的第一個入口。

      傳統紙媒的新聞標題常見采用正副標題、單雙行標題、實題、虛題等形式,但在網絡新聞中顯然不太適宜。由于網絡新聞以網頁的形式存在,消息的標題和正文是分開的,顯然難以容納正副標題、虛題的復雜形式,同時也會使內容變得模糊,難以搶來受眾眼球,可能導致受眾放棄閱讀,從而影響其點擊率。因此,網絡新聞消息的標題要更明確,更簡潔,更突出主題。

      網絡新聞消息宜采用單標題的形式,以更為直接、簡單、實用的主謂賓結構或一個精煉句子,概括整條新聞的主要信息。單標題有益用精煉文字清晰、準確地表述新聞事件,使內容更具體化,從而吸引受眾關注并閱讀。

      網媒確實是最適合報道突發性事件的媒體。各大門戶網站及專業新聞網站的即時新聞和滾動新聞欄目,都以最快速度為受眾提供事件發展的最新進展。為適應這種閱讀,網絡新聞消息文本也需要采用更為“骨感”的寫作方式。如傳統消息文本中的多少個“W”并非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最關鍵的2到3個“W”即可,以側重點吸引人,收到更佳的閱讀與傳播效果。

      新民網上則消息的導語,可謂非常典型。它只是側重報道事故人員受傷的情況,突出了關鍵詞“260余人受傷”和救治傷員的醫院,它回答了受眾最關心的“誰”、“何地”的關切,這兩個要素成為網民辨識新聞主要內容的標志,濃縮了新聞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同時也引起了受眾的強烈閱讀興趣。

      盡可能鮮明、精煉并單句的標題,更加突出關鍵詞的導語,是網絡新聞消息文本與寫作的又一特質,也形成網絡新聞消息報道直觀化、具體化的傳播魅力。

      三、網絡新聞消息文本與寫作的解構可能:輕形式,重內容

      由于網絡新聞消息大都來自傳統媒體,大多原文轉發,或是對標題進行略微修改,對原文進行一些刪節,網絡新聞消息的描述方式和內容布局結構總體上沒有大的改變。因此,當下網絡新聞消息呈現出較單一的平面媒體新聞的結構形態,缺乏原創性,拖沓冗長,影響了網絡新聞消息的文本美觀和閱讀、傳播效果。

      進一步說,網絡新聞消息文本的解構可能趨勢已經突出存在,這種對傳統新聞消息文本的顛覆趨勢,正在大聲喊作者們回家重新設定思路:輕形式,重內容。

      在網絡新聞消息面前,傳統新聞消息的“倒金字塔” 結構的寫作形式,顯然落伍;希望讀者依然用閱讀紙媒新聞消息的方式按部就班在網絡上閱讀新聞的想法,已經失效。這不只是引起讀者視覺疲勞,更與讀者主動選擇新聞、深度索取新聞的需求背道而馳。

      網絡新聞消息顛覆傳統消息文本結構的沖擊還在于:這一新文本不再過分強調根據事件重要程度遞減的順序分段傳統,而在輕結構甚至消解結構的非常態中強調關鍵詞表達,濃縮內容,削減分段。網絡中的微博新聞,對此已經作出了榜樣,它文字簡短,事件核心突出,以140個漢字完成使命。微博這一文本的突出建樹,已經為網絡消息的文本革命先行了一步。

      一切皆有可能。網絡新聞消息文本的解構內驅力,已經銳不可當。中國新聞網的上則消息是一個明證。

      網絡新聞傳播中,速度和原創是網絡新聞消息的生命力。網絡受眾越來越崇尚新聞的原創性,原創新聞是網絡新聞媒體的靈魂所在。是否擁有富于沖擊力與滲透力的原創內容,對于網站的成功至關重要。一個網絡新聞媒體僅僅從其他傳統紙媒復制、粘貼來“搬運新聞”,是不可能占據新聞傳播的制高點的。從解構到重構,是網絡新聞消息文本寫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其發展與希望所在。

      網絡新聞媒體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同志仍須努力。如何通過變通的方式,例如網絡商業網站與傳統紙媒達成深層戰略合作關系,資源共享,追求雙贏,走出一條新路子,這既是網絡傳媒發展之道,也是網絡新聞文本重構的突破口所在。

      注釋:

      ①2011-09-27 14:32 新民網 《上海地鐵10號線列車追尾 地鐵證實有人受傷》,http://shanghai.xinmin.cn/tfbd/2011/09/27/12212218.html

      網絡新聞與傳播的特點范文第5篇

      網絡新聞以網絡為傳播平臺。一方面,網絡傳播的特點勢必影響著網絡新聞編采特點;另一方面,網絡新聞在編采過程中也要時時刻刻注重網絡傳播的特點,只有這樣網絡新聞才能更好地發揚技術帶來的優勢,才能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形式,有獨立存在的理由與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將通過對網絡傳播特點的分析、以及網絡編輯與傳統媒體編輯工作的對比研究,探索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開放式規律。以下各部分的論述都將建立于這一基本規律之上。

      一 、 網絡傳播特點分析

      關于網絡傳播的特點,目前存在多種解說。

      例如:有將網絡媒體特點歸結為:1)超越時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體;4)交互性;5)小眾化(實質上強調的是個性化服務);[1]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傳播主體多元化;2)傳播方式多媒體;3)傳播關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個人化和主動化;5)信息傳播的快捷性;6)傳播內容的廣泛性;7)傳播環境的全球化;[2] 還有將網絡傳播特點歸結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時性;4)超文本信息檢索方式;5)媒體個人化;[3]

      將散見于各報章、論著中的表述歸結起來,盡管各方表述在選取詞匯與著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網絡傳播的基本特點方面,大家還是有一定的共識。簡言之,就是普遍承認網絡傳播在如下方面擁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點: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即時性、個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傳統媒體將信息單向傳遞給受眾,網絡傳播則提供一種雙向傳輸的信息渠道。用“邏輯拓樸結構”(它是描述不同網絡系統中信息傳輸邏輯過程的方法)分析,傳統媒體的邏輯拓樸結構是星型結構,即中心制作,四面傳輸。其特點是1)中心節點:報社、電臺、電視臺是傳播中的唯一信息來源;2)單向流動:信息由信息源向終端點“受者”流動;3)終端點彼此孤立,沒有聯系;4)中心節點批量復制同樣信息,單向傳諸終端點。這種結構使得傳統媒體基本上只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什么樣的信息,受眾只能照單全收,形成了“我傳你受”的傳播定勢。網絡媒體基于完全不同的一個平等交流的信息平臺。網絡傳播的邏輯拓樸結構是環形分布式的,其特點為:1)拓樸結構中無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可向其他節點發送信息成為信息源;2)雙向流動:任何節點都可以向發送信息的節點傳回反饋信息;3)網絡各節點之間不是孤立的,任意兩點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雙向信息交流;4)任意兩點間的交流路徑不只一條。采用這種邏輯拓樸結構的網絡傳播本身就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這使得傳受雙方較之傳統媒體而言,雙向交流的發生更為經常也更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網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數據庫。世界上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發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為網絡的信息被廣泛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由于它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它可以逃脫報紙版面、廣播電視固定時段、節目容量等諸多限制。技術創造的電腦網絡時空,幾乎可以將全世界的新聞信息全部包攬;此外,由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為信息源”-----使得網絡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斷;其次,由于數據庫的存在,得以縱向保存歷史新聞信息,正是信息集納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了網絡傳播的海量特點。

      3)多媒體:報紙通過紙質媒介利用文字和圖片傳遞新聞,廣播以聲音發送信息,電視借助聲畫播放節目。網絡媒體則兼容了文字、圖表(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現信息、發送信息。網絡傳播的多媒體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并包”,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手段。受眾也有了眾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有字無聲、有聲有像、圖文并茂等多種形式,各種感官得以充分調動。

      4)即時性:報紙使用紙質媒介傳遞信息,傳遞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環節;廣播電視采用無線電磁信號的形式,由于受到信號傳輸覆蓋面的限制,傳輸范圍之外的地方還需其他手段幫助來獲得信號,增加環節會大大影響傳播速度; 網絡新聞傳播的載體是光纖通訊線路,光纖傳遞數字信號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瞬間可達世界上任何地方,從而在技術環節上保證了網絡新聞傳播的即時特點。此外,傳統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時間的限制。而網絡新聞傳播則不受此限,新聞稿件可以隨到隨發,24小時不間斷發稿,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知道所發生的一切。

      5)個人化: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眾傳媒應該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收個人化信息和娛樂的系統”。網絡傳播的個人化特征非常明顯,技術帶來的優勢可以使得受眾從容地利用各種檢索工具在各類數據庫中“各取所需”;受眾還可以自由的選擇信息接收的時間、地點以及媒介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作為網絡傳播另一端的傳者也可用一種“信息推送技術”,根據用戶的需求為他推送信息的專門化服務。信息的傳播在網絡中顯得個性張揚、特色鮮明。

      6)超文本: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鏈接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超文本,與用字符串來表達,以線性形式進行組織的傳統文本信息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結點(Node)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一個結點是一個“信息塊”,結點內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或其組合;它的信息在組織上采用網狀結構,結點間通過關系鏈加以鏈接,從而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絡。它對信息的存儲可以按照交叉聯想的方式,從一處迅速跳到另一處,打破了原文本系統只能按順序、線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靈活的檢索。超文本賦予網絡傳播許多優勢,比如說,形成網狀的復雜信息結構,系統能按不同查詢條件鏈接,從而使網絡傳播擁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編輯功能,可以進行多窗口編輯,使得網絡編輯可以方便地容納更多元素。

      二、 開放式------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

      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諸如宏觀的“把關”、“發言”以及微觀的“文稿(聲像)通順”、“節(欄)目整體感強”等編輯規律外,它們還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說,報紙編輯突出“版面和諧”,廣播編輯強調“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編輯則非常重視“聲畫合一”。正是這些特性構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編輯規律,那么網絡新聞編輯的根本特點、基本規律是什么呢?

      網絡是一個平臺,它本身可以容納報紙、廣播、電視的所有的傳播功能,因此,可以說,在網絡新聞編輯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網絡報紙)則要重視“版面和諧”、偏向聲音(如網絡廣播)則要重視“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偏向聲像(如網上電視)則要重視“聲畫合一”。從這一角度講,網絡新聞編輯要遵循傳統媒介編輯的所有規律。但是它有沒有自己的規律呢?有沒有自己區別與他者而獨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規律呢?

      本文認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現,更深入研究網絡新聞編輯,我們發現“開放式”是網絡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是滲透到網絡新聞編輯工作各個環節中的一條主線,它是網絡新聞編輯區別于他類媒體編輯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

      因特網實質上是一個時空開放的網絡空間。正是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最大限度開放”賦予網絡傳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等眾多特征。通過對網絡的這些傳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開放式”是它們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筆者以為,如同報紙的“版面和諧”、廣播的“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的“聲畫合一”等為上述媒體的基本編輯規律一樣,“開放式”規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律。

      這里指出的“開放式”包含三個層面:時間層面的開放、空間層面的開放、技術層面的開放。下面我們依次對網絡傳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進行分析:以此論證“開放式”規律是網絡媒體的基本規律這一命題。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時空開放,從而可以實現“此時與彼時、此地與彼地、此人與彼人”的共時或異時、同地或異地傳播,時空的開放賦予傳播更多的深度與廣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網絡傳播實現了地域上的全球覆蓋(這是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其二、網絡傳播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存儲(這是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網絡傳播可以橫向容納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數據庫可以縱向容納歷史信息);其三、網絡傳播中信息存儲的質的多樣性(網絡傳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存儲,這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結果)

      3)即時性:得益于技術帶來的優勢,因特網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時間上的開放性是新聞即時傳播的前提與保證;此外,每一個網民都是一個新聞線索提供者,也是新聞者。“地球上沒有一家報社、廣播公司或電視機構有實力把他們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區,去應付突發事件” [5], 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傳播即時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間上的開放性”。

      4)多媒體:網絡傳播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絡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并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

      5)個人化:個人化特點意味著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時收看”(時間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內容”(時空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模式(有聲有像或有聲無像或圖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組合)”(技術上的開放性)。正是時間、空間、技術上的開放性使得“個人報紙”、“我的新聞”等個人化的傳播得以實現。

      6)超文本(超鏈接):超文本(超鏈接)本身就是技術層面上的一種開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構成模式與超鏈接的傳播結構使得信息檢索得以時間、空間全方位開放,從而輕松實現了“此時或彼時”、“此地或彼地”、“共時或異時”、“同步或異步”的查詢功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網絡傳播最本質的特征在于“開放式”,正是“開放式”這一特征,使得網絡傳媒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類受眾的多樣、動態、個性化的需求。這決定著,網絡新聞編輯也要遵循開放式這一基本規律,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所涉及的“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等都應是基于“開放式”這一規律之上的。

      [1] 參見:張海鷹、騰謙編著《網絡傳播概論》第77頁----第8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

      [2] 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絡新聞傳播概論》第54頁---第7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3] 參見:《網絡季風叢書:人人都是國王》,山東文藝出版社]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黄色免费网址|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老年人|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尹人香蕉网在线视颅| 亚洲自偷自偷精品|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wwwxxx亚洲|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午夜福利717| 亚洲今日精彩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