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亞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亞急性濕疹;健脾利濕法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累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1]。亞急性濕疹由急性濕疹遷延而來,皮損的紅腫、水皰有所減輕,但仍然有紅斑丘疹脫屑,瘙癢依舊明顯,反復發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課題組使用健脾利濕法中藥復方聯合抗組胺等藥物治療亞急性濕疹,顯示了比較好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課題病例來源于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門診治療的亞急性濕疹患者90例,均符合亞急性濕疹診斷標準[2],排除真菌、細菌等感染性疾病。患者隨機進入治療組或對照組:治療組45例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21~59歲,平均39.5歲。對照組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23~61歲,平均41.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1次/d;酮替芬片1 mg,每晚一次。治療組在服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健脾利濕法中藥復方:人參、茯苓、砂仁、白術、白豆、山藥、蓮子、薏苡仁、甘草隨證加減,水煎服。服藥過程中定期查肝腎功能。兩組使用相同外用藥物,皮損滲出較多時給予3%硼酸濕敷;滲出較少者給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治療3周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治愈:皮損數目消退≥90%;顯效:皮損數目減少60%~89%;有效:皮損數目減少30%~59%以上;無效:皮損數目減少30%以下或增多。總顯效率為治愈例數與顯效例數所占的比例。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兩組總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的總顯效率(%)高于對照組(P
2.2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兩組之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亞急性濕疹,在中醫學屬于亞急性濕瘡范疇,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病變通常局限于表皮及真皮淺層,病理上表現為表皮海綿水腫、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厚等。常由急性濕疹處理不當,遷延發展而來;急性濕疹的紅腫、滲出等癥狀有所減輕,但仍有紅斑、丘疹、脫屑,以及苔蘚化等表現;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一般無全身癥狀。中醫學認為,本病因稟賦不耐,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生,或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兩相搏結,浸肌膚發病;或病程遷延,致使素體虛弱,脾為濕困,肌膚失養而發病[3]。故對于亞急性濕疹,治療上宜采用健脾利濕之法。本課題以亞急性濕疹為研究對象,使用健脾利濕中藥,并聯合常規抗組胺治療,觀察中西醫治療亞急性濕疹的臨床療效。
研究顯示,與單純西藥對照組相比,聯合使用中藥復方的治療組患者顯效率較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課題使用中藥復方以健脾利濕為法,選用人參12 g、茯苓9 g、砂仁12 g、白術15 g、白豆9 g、山藥9 g、蓮子12 g、薏苡仁9 g,甘草12 g,隨證加減。此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為四君子湯之組分,平補脾胃之氣;白豆、薏苡仁、山藥之甘淡,蓮子之甘澀,助白術健脾利濕;以砂仁芳香醒脾,通上下之氣機;諸藥合用,產生健脾利濕之功效。根據本課題組的臨床觀察,此健脾利濕法中藥復方聯合抗組胺藥物治療亞急性濕疹,可以產生相互協同的功效,提高治療亞急性濕疹的臨床顯效率,有比較好的實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 Bolognia.朱學駿,王寶璽,孫建方,項蕾紅主譯.皮膚病學.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
1 亞健康的概念及臨床表現
所謂亞健康,又稱次健康或第三狀態,即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造成過度勞累、精神極度緊張、心理壓抑、營養失衡、內分泌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代謝異常或生理功能低下等,機體雖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但已有潛在的器質性改變,使人進入了病前狀態(發病臨界狀態),也就是說機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此時主訴癥狀多,但客觀檢查無明顯陽性發現,即有軀體、心理、社會的各種不適癥狀。其主要臨床表現有:頭痛、頭暈、目眩、耳鳴、煩燥、焦慮、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夢、胸悶、氣短、盜汗、減退、食欲不振、腰酸、腿痛、人際關系淡化、經常性疲乏無力,有的女性出現月經不調。
2 亞健康的誘因及特征
目前學術界對于亞健康的確切病因不清,診斷標準尚不統一[2],筆者總結促使亞健康形成的誘因主要有:社會、環境、心理、營養、生活方式、行為運動、氣象等因素影響。而飛行工作是多相,涉及飛行人員的身體狀態、動機情緒狀態、知識狀態、信息處理與認識狀態,容易造成身心疲勞。由于亞健康是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的中間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必然要發生兩轉歸。隱匿性和潛伏性不被個人所重視,雙向性和可逆性,既可向疾病發展,又可向健康逆轉[3]。如果采取積極措施,加強保健,消除那些不利健康的因素,亞健康則恢復健康,反之,致病因素不消除,亞健康狀態持續存在,任其發展,一旦突破軀體免疫系統極限,則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3 定期保健療養 促進亞健康恢復
3.1 加強健康教育,普及航空衛生知識,使療養員掌握醫學科普保健養生知識,增強預防疾病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對發生某些疾病的警覺性。重視亞健康的危害,主動發現和防治亞健康狀態,從而防止疾病發生。
3.2 全面而合理的膳食,是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果不注意營養的合理性,會引發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膽囊炎等,這在空勤人員中發病率很高。療養膳食,營養結構合理,既保證機體攝入足夠的各種營養素,又可避免因過高的攝入各種營養成分給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
3.3 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療養期間保持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做到忌煙慎酒,不暴飲暴食,并保證良好的睡眠,做到身心放松而不是放縱。
3.4 定期療養,及時消除應激產生的環境和條件,完全脫離了飛行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的不利影響,不帶工作、學習、任務、家屬的療養,使療養員的身心真正放松,消除疲勞,有利于防治和消除亞健康。
3.5 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對伴有心理障礙、抑郁、焦慮、失眠的療養人員加強心理疏導,實現自我調控,可明顯減輕或消除癥狀,改善心理狀態。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所以,心理治療,心理調適針對因心理因素導致亞健康的飛行人員更有效。
3.6 體能訓練。每日由專業的體療教員組織進行綜合性體能鍛煉,不僅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而且可以消除不良情緒和疲勞心理,有效治療肥胖、高血糖、高血脂、血壓偏高,對于提高身體機能和消除亞健康狀態,維持良好的飛行心理和生理狀態,具有積極意義。
3.7 加強醫學觀察,促進從亞健康轉變為健康。對于主訴不適狀況多且與現行手段的航醫鑒定不符的療養員,嚴格按照《航空衛生條例》和《飛行員體檢鑒定標準》進行慎重復查,沒有問題也要耐心詢問、認真觀察,及時了解其身體變化情況,可按亞健康防治方法予以指導性治療,使其更好地完成療養任務。
3.8 對癥治療。對有相應癥狀的療養員,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如理療、針灸、按摩、中西醫相結合等特色療法。
總之,保健療養是以綜合的保健治療作用達到調節精神,改善功能,恢復平衡,祛病健身的目的。所以,定期有科學指導的保健療養,是消除亞健康,促進健康的極為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傅善來.21世紀健康新視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趙瑞芹,宋振峰.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1):10-13
關鍵詞:未病;亞健康;亞證候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9-1910-03
1 治未病
“醫學不僅是關于治病的科學,更應是關于健康的科學”;“好的醫生應是使人不生病的醫生,而不僅是把病治好醫生”。上述觀點是當今國際醫學界的共識也是醫學的最終目的。這種先進的醫學觀就是中國兩千多年前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既是高度概括又有具體內容。“上工”當指智慧高超之士或高明的醫生。中國古代的先哲如無聰穎的智慧,超前的觀念及對醫學觀的深刻理解,是提不出這一不朽的學術思想的。“治未病”的淵源為先秦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學思想。經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黃帝內經》及《難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此經典中的“未病”指健康狀態。《素問?刺熱》:“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處的“未病”應指先兆,屬亞健康狀態。《素問?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濟贏劣以獲安”。此處的“未兆”應指未有明顯的疾病征兆,“贏劣”當指虛弱或不太健康,可認為是亞健康狀態。《難經?七十七難》:“所謂治未病者,見肝知病,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此處的“未病”指未病的臟腑等,但對整體來說已處于疾病狀態,是已病防漸,防止疾病繼續發展,保護其他未受邪的臟腑。后世許多著名醫家都對《黃帝內經》及《難經》中“治未病”思想進行了繼承并有諸多發揮,如張仲景、孫思邈、朱丹溪、葉天士等。《內經》中的“未病”涵義有二,其一指健康,治未病即無病時養生、防病于先。其二指先兆。
治未病思想可概括為無病早防、已病防變。“治未病”中的“治”既有“防”又有“治”的涵義,“防”高于“治”。“防”指無病早防,養生保健的高層次預防觀;“治”既指調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臟腑向未病臟腑的轉變。也是先進的預防觀。“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傳之臟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當于亞健康狀態。
2 亞健康
疲勞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大敵、隱形殺手,以疲勞為主并伴生系列癥狀的亞健康狀態,亦越來越困擾著人們。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亞健康狀態之中,我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已超過了7億。防治亞健康已成為當務之急。亞健康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種動態過程,雖有癥狀甚或體征但未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主要表現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是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功能的低質狀態。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已隱含著亞健康的涵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其中的“虛弱現象”就屬于亞健康狀態。中醫應把亞健康概括為:機體在病因的作用下,雖呈現出陰陽失調,但尚未達到已病的標準,是處于健康與已病之間的陰陽失調臨界態。相當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狀態。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癥狀有:疲勞、虛弱、失眠、多夢、頭暈、頭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腦力與體力活動效率降低、情緒易于波動、易怒、抑郁、低落、焦慮等一系列身體、心理的不適癥狀。疲勞是亞健康狀態最典型、最常見的癥狀,是因勞力、勞神、房勞等過勞而導致的身體疲勞、腦力疲勞、心理疲勞、性疲勞等。《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概念》一書中列出了103項亞健康的表現并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前10項屬典型疲勞表現,在亞健康狀態中出現頻率較高,其他也有多項為疲勞伴隨癥狀。亞健康狀態的成因主要由于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導致機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整體協調失衡,功能紊亂而致。
3 亞健康的中醫證型及調治中藥分析
【摘要】 闡述亞健康狀態及“未病學”的概念,以及防治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關系,體現出防治“亞健康”與中醫“治未病”的醫學思想不謀而合。進一步就亞健康思維與中醫“治未病”醫學思想的契合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亞健康;未病學;養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的變化,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20 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人類的健康理念發生了轉變,健康被賦予新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有關健康的概念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
1
亞健康的基本概念
臨床上存在有一組以疲乏無力、精力不夠、肌肉關節痠痛、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學習困難、睡眠異常、情緒低落、煩躁不安、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困難等種種軀體或心理不適為主訴來就診的人群,通過運用現代的儀器或方法檢測卻未發現陽性指標,或者雖有部分指標的改變,但尚未達到西醫學疾病的診斷標準。這種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自 80 年代被前蘇聯學者稱為“第三狀態”這個新概念以來,得到國內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與重視,并將其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出現各種不健康的問題,有可能向疾病發展的一種過渡狀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身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狀態,不僅表現在生理功能或代謝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狀態的不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尚無確切的病變的客觀指征,但卻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亞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發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響,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工作效率明顯降低。 亞健康狀態已成為困擾人們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 中醫藥歷來重視治未病,對亞健康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醫療過程中顯示了肯定的療效優勢。
2
中醫學的“未病”學說
中醫學的健康觀念是“天人相應”和“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與自然環境及外界社會之間及其體內陰陽和諧的動態平衡。受時代所限中醫學的術語中雖無亞健康一詞,但早在 2000 多年前成書的中醫學經典《內經》中就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觀念,如《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未病”、“未亂”就是產生疾病前之狀態或征兆,是質變成為疾病的量變過程,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亞健康則應屬“未病”、“欲病”層次。中醫“未病學”的醫學思想,其主要體現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傳、瘥后防復三個方面。可見中醫學是極其重視養生的。
3
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未病觀的異同
“未病”的概念是與“已病”的概念相對而言,即非已具有明顯體征的疾病,亦非無病,而是指機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疾病前態或征兆。因此未病學主要討論的是疾病的潛伏期、前驅期及疾病的轉變或轉歸期等的機體變化。其宗旨可概括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從這一點上看可以說中醫“未病”的內涵應當是包括了亞健康狀態在內的所有機體陰陽失調但尚未至病的狀態。
中醫學認為,亞健康形成的主要機理與中醫“三因”學說密切相關,其成因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原因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正氣耗傷。而現代醫學則認為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心理和社會壓力加重、飲食不規律、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類疾病的 50% 是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由此可見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產生的認識是相近的。
4
[中圖分類號]R247.9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5(b)-111-01
亞健康(sub-health)是指人們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我國目前70%的人處于程度不同的亞健康,有著亞健康的體驗。而在高級知識分子、企業管理者中發生率可高達85%以上[1]。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觀、平衡觀等基礎理論在指導調治亞健康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1 亞健康的病因病機和表現形式
亞健康可見于中醫學的虛勞、郁證、失眠等病證中。中醫認為,亞健康主要的病因病機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2]。其具體病機為肝郁氣滯、氣滯血瘀;脾失健運、痰飲中生;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肝腎陰虛、陰虛火旺;脾腎陽虛、下焦虛寒等。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慢性疲勞綜合征(包括體力疲勞和心理疲勞)、時差綜合征、信息過剩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焦慮抑郁、肥胖、骨質疏松等多種心身障礙[3]。廣義上“七高三低”,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高血糖、高血酶、高體重、高負荷及免疫力低、活動量低、生活情緒低等,實際上都是人體基礎能量過度消耗、器官活動異常的一種狀態,是生理狀態向病理狀態轉變的一種中間形式,是可以逆轉的一種機能混亂和低迷狀態。
2 亞健康的中醫預防與調治
2.1 中醫學倡導未雨綢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思想
“治未病”理論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也涵蓋治療非顯性疾病,即注重疾病的臨床前期、先兆癥狀的干預[4]。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起已成”。《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對于亞健康,中醫強調應仔細檢查,及早發現,及早采取措施,先按未受邪之地,防止傳變。古代醫家張仲景倡導“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2.2 調節體質類型改善亞健康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不同體質類型的人,體內陰陽氣血盛衰不同,對致病因素的反應及發病的閾值也各不相同[5]。《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可見注重體質狀況、及時調整體質偏頗、積極改善特殊體質、阻止致病因子對人體的侵襲就成為一級預防(針對致病因素預防)的核心。
2.3 亞健康的中醫辨證論治
《內經》把“陰平陽秘”的“陰陽和平之人”作為心身和諧的健康標準。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通過調和陰陽,扶正祛邪,進行全方位的辨證施治,克服了許多有癥狀而無疾病的困惑,使中醫對許多病與未病的癥狀認識更深入、更具體,組方用藥更有針對性,大大提高了亞健康的調治效果。主要方法有,針對肝郁氣滯型,治則疏肝理氣解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痰濕內生型,治則健脾祛濕,代表方二陳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心脾兩虛型,治則補養心脾,代表方歸脾丸加減;肝腎陰虛型,治則滋補肝腎,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脾腎陽虛型,治則溫腎健脾,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合理中湯加減[6]。通過辨證論治,使氣血通暢,邪去正復,臟腑陰陽復歸健康平衡。
2.4 中醫養生預防亞健康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靈樞?本神》亦云“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現代張慶祥教授[7]強調內養正氣,增強體質;外避邪氣,防止邪侵;應用藥物,防病發生。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具體應做到順應自然,注意鍛煉,勞逸結合;合理膳食,營養平衡,飲食規律,勿暴飲暴食;節欲保精,防止過勞,調暢精神,淡泊名利,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中醫獨具特色的非藥物療法如針灸、拔罐、刮痧、推拿、食療、洗浴、導引、吐納等的使用,“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是中醫干預亞健康的理論寶庫。
3 結語
目前,中醫對亞健康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如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醫亞健康理論,如何系統化中醫診治亞健康的規范,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今后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中醫對亞健康的研究:①完善中醫關于亞健康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②中醫藥要跨上基因平臺;③堅持中西醫結合探討亞健康,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手段,挖掘中醫學的潛能,促進整個醫學的調整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玉整.亞健康及其產生的三個主要原因[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9):758.
[2]佟欣.亞健康狀態的中醫藥調治原則和方法[J].中醫藥學報,2005,33(5):13.
[3]陳以國,成澤東.甘溫除熱法在發熱癥和亞健康治療中的意義[J].新中醫,2006,38(2):6.
[4]錢會南.從亞健康狀態的特征探析中醫藥防治對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10):590.
[5]高京宏,蓋海山,李英帥.淺論調節體質改善亞健康[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4):225-227.
[6]馬云枝.亞健康狀態與中醫藥方治[J].河南中醫,2001,2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