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禮儀文化的異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方茶文化雖然源于中國,但中西茶文化在語言習慣、行為習慣、精神內涵及物質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西茶文化的差異盡管對語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卻也為我國英語教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素材,對于拓展英語教學范圍,培養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應該將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學中,通過文化對比激發學生語言學習興趣,提高語言學習效果。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英語教學;應用
茶文化雖然源于中國,但是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經與西方文明逐漸融合,形成了與中國傳統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盡管東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異,但毋庸置疑,它已經演變為聯系東西方文化重要的橋梁之一,而茶文化這種與生俱來的跨文化特點也讓其逐漸受到英語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并被積極地引入到英語教育課堂中。在兩種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語學習者可以形成對西方文化直觀的認知,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這對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文通過中西方茶文化對比,探究其對于英語學習的意義,以期推進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順利應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分析
盡管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但是自從茶文化傳入西方世界,并與西方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物理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與中國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1語言差異
語言不僅是文化的構成,更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反映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應用將中西茶文化的差異淋漓盡致地反映出來。兩者語言差異主要表現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詞匯應用范圍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蘊。我國茶文化歷史久遠,文化語境中詞匯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與社會活動密切相關的詞匯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歷史較短,茶葉僅是從17世紀末才逐漸與西方上層社會有所接觸,茶文化詞匯數量較少,同時受到上層社會生活方式影響,相關語言中如“Royaltea”具有較強的階級性。其次,詞性和詞義不同。我國茶文化相關詞匯多為名詞,而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詞性變化較明顯,甚至很多詞在英語中多作為動詞使用。另外我國茶文化中多數詞匯詞義簡單質樸,指向性較強,而西方文化中相關語言具有“喻義”、“轉義”的變化現象,語言內涵與西方文化語境結合,很多詞匯成為特殊文化的符號。例如,“blacktea”(紅茶)完全擺脫了中國茶文化關聯,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資產階級其糜爛的生活方式,可以說西方茶文化詞匯具有較強的時代烙印。
1.2行為差異
中西方飲茶習慣、飲茶禮儀等行為由于受到不同的傳統文化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別。首先,飲茶習慣差異。我國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視日常飲茶行為中對茶葉天然品質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屬性,以“清飲”的方式保持茶葉的單純,旨在尋求人和自然的聯系。而西方茶葉消費者一般推崇飲茶的個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將牛奶、糖等各種材料摻入茶葉中,以“混飲”激發個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飲茶禮儀差異。我國的茶文化中飲茶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階段,不受時間的限制,而禮儀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倫理要求,而西方社會大都根據貴族及宮廷禮儀傳統,將飲茶視作社交行為,嚴格遵循西方紳士禮儀。
1.3內涵差異
我國茶文化受到封建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成為培養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可以說我國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諸子百家的學說內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觀念讓我國茶文化超脫了物質的局限,升華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養。相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歷史較短,沒有與西方傳統哲學和價值觀形成密切結合,但是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實用主義特點,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質層面,茶葉、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為修養和財富的代表,階級意蘊非常明顯。
1.4物質差異
物質文化是揭示異質文化差異最明顯、最直觀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質文化層面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首先,茶葉選擇不同。我國是茶葉出產國,無論種類還是出產量都遠超西方國家,在我國,無論是六大茶類還是地方特種茶葉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總體上以未發酵的綠茶為主要消費種類。而西方世界,如英國受到氣候和地理環境影響,更青睞于易儲藏的發酵性的紅茶。其次,茶具差異。我國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響,以淳樸自然的瓷器為主,并且講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華為主要特點,茶具和其他輔器具具有典型的貴族和宮廷特點。
2中西茶文化比較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西茶文化盡管在語言、行為、精神、物質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反而成為語言學習及文化學習中重要的資源,對于提高英語學習的文化性、娛樂性,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文化思維。通過中西方茶文化的學習,英語學習者可以在課堂學習中養成文化比較思維,尤其可以通過文化比較可以讓學生形成對英語語言習慣、英語社會行為習慣較為直觀的認識,以西方的文化視角理解西方民俗、禮儀及行為,進而培養英語思維及英語行為習慣。其次,擴充英語跨文化教學知識。中西茶文化的學習和比較,能讓英語教師和學習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為基點探究其他文化領域的異同,同時茶文化內容彌補了英語跨文化教學語料缺乏的現實問題,讓英語教學更加具體形象,形成對中西方文化辯證性的認知。最后,創新英語教學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極具趣味性的英語學習元素,尤其生動、形象的案例能極大激發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實踐活動中參與跨文化交際和語言應用。可以說,茶文化教學有利于英語課堂擺脫傳統的書本灌輸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體驗、體驗式教學為主的現代教學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體、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較枯燥的語言知識,容易與現代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和語言交流的積極性,提高其語言實踐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要想讓中西方茶文化成為英語教學中重要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必須根據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和學生英語學習規律,選取合適的視角和內容,將其導入日常英語教學中,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異,強化學生文化認知
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習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異,在教學實踐環節中進行具體的比較,讓英語學習者意識到是文化差異導致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而思維模式差異有直接導致語言風格和應用的不同。在強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對中西文化的認知觀念,以茶文化對比為基點,讓學生去認識其它文化的異同,并由此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對英語語言習慣、語法規則、詞匯句法全面的認識,以提高英語學習者語言學習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在講解詞匯是,教師可以通過“紅茶”、“黑茶”與“Blacktea、redtea”的不同,講述相關詞匯的差異及其歷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為習慣,加深學生對英語社會文化的認識和把握。
3.2選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語學習范圍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語教學,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可以讓其領略西方文學藝術的魅力,同時也能調動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對原版英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茶文化相關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語教學的范圍,既能幫助其理解原文內容,又能提升其英語語法、詞匯及句式的認識,彌補了英語教學過于強調語法、句式的弊病。英語教師可以將英美文學中《簡愛》、《傲慢與偏見》等涉及茶文化內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課堂,通過文學作品中茶文化內容展示西方社會生活態度及行為方式,讓學生感受英語社會民俗文化傳統及與中國茶文化的不同,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對跨文化交際的認識,同時提升學生語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學習規律,重視學生認識能力
英語教學中以茶文化推動英語學習者學習質量時,教師必須重視對中西方茶文化學習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循序漸進,且勿生硬灌輸,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應該首先,理解掌握英語及文化教學相關理論,讓學生技能學習到英語知識,也能在教學活動中品味茶文化豐富的內涵。同時,教師應該善于總結茶文化相關語言規律,并與教學內容形成有機銜接,保障英語教學的完整性和目標性。其次,教師必須要保證中西方茶文化與英語教學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立足英語教學內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語學習的課堂教學體系,并要符合茶文化歷史背景及現代跨文化交際需求。最后,教師應該以茶文化學習為起點,將其他更為豐富、形象、具體的文化內容引導到英語教學中,幫助學者著建立系統的語言文化學習體系,由豐富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能力,加深對語境、語法、詞匯等元素的理解。
4結語
中西茶文化在語言、行為、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雖然為跨文化交際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但是也為我國英語教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語言學習資源,對于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理解力及語言應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英語教學中,無論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高度將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學中,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由茶文化學習開始,逐步形成對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圍的比較和學習,提高文化認知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作者:施維 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勇.茶文化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福建茶葉,2016(7):255-256.
[2]呂春.中英茶文化的內涵差異分析[J].貴州茶葉,2014(1):17-18.
關鍵詞: 禮儀文化;罪感文化;起源;作用機制;文明交流
東西方文明因有著文化本源差別,產生了“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的不同。東方儒家“禮”的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的“原罪”對禮儀文化罪和感文化的發展有著根源的影響。“禮儀文化”一直被東方文化所傳承,注重向善性,“罪感文化”根植在西方文化中,強調原罪性。兩者的本源差異在各自文明中不斷被推演和延續,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帶來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人生觀,影響著東西方的思維模式、為人處事、教育理念、行為規范等方方面面,也給當今中西思想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借鑒。
一、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定義闡釋
1. “禮”和“禮儀文化”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對“ 禮”的一種解釋是: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范、儀式的總稱;而“禮儀”則被解釋為“行禮之儀式”。現代社會的“禮儀”從傳統社會演變而來,已經成為是一個多維度的范疇。從倫理學的視角看,禮儀則是“禮”德的表現形式,是社會公德和行為道德的統一。因此要把握東方的“禮儀”文化,首先要領會“禮”。在中國千百年的文化中,“禮”既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野蠻與文明的分界線,又是儒家文化體系的總稱,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意識和制度規則,長久以來成為約束社會成員、協調人際關系的社會規范與準則。
中國俗稱禮儀之邦,自古重視禮儀文化建設。“禮儀”最早的起源與祭神有關。《禮記?標題疏》中說:“禮事起于燧皇,禮名起于黃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祖先崇拜的一種祭祀儀式,具有強烈的神秘感與敬畏感。孔孟之道將“禮”的情感基礎與“仁”的精神內核作了溝通,使社會規范的外在性與道德主體的內在性相接軌。“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連詞慣語,都體現出“禮文化”在儒家思想體系中起著突出的精神支撐作用。《荀子?禮論篇》中還寫到:“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強調了欲與爭、亂的關系,隱含了人以禮為善的行為準則。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禮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但其追求性善的根本思想傳承至今。
2.“罪感文化”闡釋
西方“罪感文化”成為確定的文化概念之前,“罪(Sin)”就己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原罪始于人類祖先亞當與夏娃偷吃惡之果被逐出伊甸園。西方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提出“原罪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有缺陷的,人需要有懺悔和悔悟之心。《圣經?詩篇》中說:“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天主教是廣義的基督教中的一部分,其教義將“罪”解釋為:對理性、真理和良心的冒犯,是由對特定物質的放縱的追求而導致失去對上帝和鄰居的愛。簡單地說,罪即對上帝的不服從。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支柱,受其傳統的影響,人們認為思想和行為受制于凌駕萬物之上、洞察一切的上帝,上帝會給人的善惡打分,也就是審判。西方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文明滋養下成長的。在罪感文化中,基督徒常把自己看作罪人,其目的不在于放縱自己、否定善的存在,而在于擺脫罪惡、向善靠攏。“罪感文化”一詞則首先由美國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提出。《菊與刀》中她將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明總結為“罪感文化”,即“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依靠它發展人的良心”的社會。
二 “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異同比較
“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雖然根存于不同的地域和文明,兩者的最終目都在于抑罪揚善,只是前者側重于“抑罪”,后者更加突出“揚善”;兩者的勸善的方式都是促使人在社會生活中遵從各自的“道德標準”,使得人們一旦違背了那個標準,便會產生心靈上的不安或者懊悔、羞恥或罪惡的感覺,進而又促使人為了解脫這種不安而不再犯下相同的過錯或罪惡,從而達到減惡增善的目的。但在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思想碰撞中,其不同點則成為文化沖突的重要研究對象。
1. 文化發展根源差異
基督教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支柱,罪感文化從中而來;“禮”雖最早起源于祭神,但并沒有固定的神的形象,而發到到儒家文化推崇的“禮”“仁”思想,則已成為強調“人”性本善。即,罪感的文化聚焦于人性的否定的一面,禮文化則更加注重人性中的肯定的一面,體現了中西想文化的根本差別之一。
2. 作用機制差異
根源的差異,也使得“罪感文化”和“禮文化”的“導人以善”的作用機制有所不同:前者倚重內部力量,后者更多依靠外部力量。西方人注重個人主義觀念,“罪感文化”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準,并且通過該標準發展人的良心,其向善力量是以自發和主動為主的,即強調內因:一個人只要犯下“罪惡”,違背了那個“絕對的道德標準”,無須外力的參與,靈魂上便會感到不安。中國禮文化注重集體主義觀念,“禮文化”之“禮”,一方面也要求節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另一方面,“禮”更表現為具體的集體行為規范,如一整套制度儀式,是德的保證。《荀子?修身》寫到:“禮者, 所以正身也。無禮何以正身。”顏元曰:“身有禮則身修。”禮就是要端正人的行為。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主要是通過學禮、用禮、保禮的禮教來熏陶人們的道德品質,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保證社會道德準則的實施。即“禮儀文化”中向善的力量主要是外部的促醒和推動,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人,時刻需要有外部制度、規則或輿論壓力來促其向善;如果缺少了外部的壓力,向善的力量便不會像“罪感文化”中的那樣自然而強大。
三、“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影響下的中西文明交流
中西文明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即異質文明。對中西方文化的本體作比較,就會發現其差異表現為“人本”與“神本”的不同。東方禮儀文化首先崇尚個體世界的道德操守,弘揚個體心性,認為個體完善的追求是需要社會來驗證的;西方的罪感文化中有神的存在,神是道德完美的化身,審視、督促人們堅守良知,神引導人們向善,人們甘認自己是不完善的。文化根源不同、導向機制的不同等,使得“禮文化”和“罪感文化”生發出不同的意義,影響著東西方的文明理念和對話。
如發生在明末清初中西教會內部、后擴展到羅馬教廷和清朝康熙皇帝之間的“中國禮儀之爭”,讓中國人和歐洲人首次深刻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文化中的禮制問題,即關系到儒家的“敬天”、“祭祖”、“祀孔”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其爭論的焦點在于判斷中國禮儀是否是一種宗教:如果是,中國人的宗教是“偶像崇拜”,是“異端”,嚴格神教教義的天主教是不能接受其兼信另外一種宗教中的“上帝”的;如果不是,則可以寬容。爭論持續了三百多年后,1714年羅馬教廷禁止了其教徒行中國禮儀,同時康熙皇帝也驅逐了傳教士。直到1939年,文化環境逐漸改變,雙方寬容精神提高,羅馬教廷才廢除了禁令,在中國和海外的華人天主教教徒被重新允許舉行中國禮儀。這場“禮儀之爭”在18世紀的歐洲和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表面上看是中西宗教之爭,而實質則是中西文化的沖突。
另一方面,異文化中的特質因素總是能導致一些非同尋常的思想解放,這是文化交流和比較的真諦。“中國禮儀之爭”的結論認為:中國文化是人文主義的,非宗教的,倫理型的,是值得啟蒙運動中的西方人仿效的。這使當時歐洲人了解了神秘的“東方大帝國”,形成了關于中國文化的基本概念;同時,這一爭論深深影響了包括伏爾泰、孟德斯雞、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家,尤其是影響了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也促進了中國思想與文化的變革。由此,這場根于“禮”的文化爭論成為18世紀以來一個世界性熱門話題,對中西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其深刻的社會影響至今尚存。
進入21世紀,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中國的“禮儀文化”在未來應該怎樣發展以適應新的需要已經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話題。筆者認為,在個性解放的國際化大背景下,應逐漸淡化“禮”作為社會政治秩序或國家機構模式的功能,突出其作為人際交往及品德修養的規范準則的功能,通過批判性道德教育,使其漸進地成為一種廣泛適用于國際交流、社會交往的道德約束與精神原則,同時肯定和弘揚“禮文化”倡導民本、主張“內省”、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觀念,以進一步推進中西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
四、結語
“禮儀文化”和“罪感文化”雖然根植于兩種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和自然地域環境,兩者最終理想都是要追求善的世界,但在勸善方式、導向機制方面各有不同。西方文化中罪感的產生是“我”犯了罪,如同保羅在《羅馬書》所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禮”在舊時原是群眾共同生活必須遵守的外在生活原則,但作為維系道德人心的觀念,是現有法文化所不能望其項背的,也是“禮”在當今中國尋求新發展的重要倫理依托之一。隨著信息時代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多、愈來愈深入。無論面對“禮儀文化”還是“罪感文化”,我們首先要認清其文明移植性,汲取兩種文化中贊賞勇于承認錯誤、真誠悔過的行為理念,不斷加強溝通、增進了解、相互吸納,才能為各自注入新鮮血液,使雙方獲得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宗坤. 原罪與正義[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2]李天綱. 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45.
[3]魯思?本尼迪克特. 菊與刀: 日本文化類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5.
[4]摩羅.原罪意識與懺悔意識起源及宗教分析[J].中國文化,2007, (2): 51-60.
[5]彭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 北京:中華書局,2004:8.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體態語;對比研究
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都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們共同作用使得交際和文化豐富多彩。作為非言語交際中的一項重要交際形式,體態語被廣泛、多樣地應用到不同文化生活中。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同一肢體動作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會有不同的含義。目前為止,言語交際研究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是非言語交際(尤其是體態語)研究卻往往受忽視。而且,已有的關于體態語的研究大多是出于商業或者外語教學角度。縱觀以往,關于體態語的對比研究少之又少。鑒于此,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體態語含義,提高大家對非言語交際的認識,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這方面的最出名的研究成果是來自美國萊克教授所著的《中國及英語國家的非言語交際對比》。這是第一本比較全面、直觀、系統地對比中國及英語國家的非言語交際的書。國內在這方面比較有影響力的是李杰群于1997年所著的《非語言交際學概論》。這本書對同一種體態語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手段的應用以及他們所表達的內涵意義上的異同作出了獨特的對比和分析。其他比較突出的研究作品有:耿二嶺在1988年引入的體態語研究經典著作《體態語概說》,劉潤清和鄧炎昌(1989)的《語言與文化》,賈玉新(1997)所著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畢繼萬于1999年引入的《跨文化非言語交際》,胡文仲(1999)所編譯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
二、中西方文化中的體態語對比研究
由于中國人和西方人身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他們都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受此因素影響,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體態語的含義會有所不同。
1.某種文化中獨有的體態語
顧名思義,這種體態語指的是只存在于中國或西方文化中用以表達特定含義的動作。比如,新西蘭毛利人傳統的最高敬禮――“碰鼻禮”。這是新西蘭毛利人的一種獨特見面問候方式。如果有客人來訪,毛利人必定要為來賓組織專門的歡迎儀式,安排豐盛的宴席。這一切過去以后,一定要舉行毛利人傳統的最高敬禮――“碰鼻禮”。主人與客人必須鼻尖對鼻尖連碰兩三次或更多次數,碰鼻的次數與時間往往標志著禮遇規格的高低;相碰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即說明禮遇越高;反之,禮遇就低。再如,在西方尤其是英國電影里常看到的“脫帽禮”,這一體態語的形成與西方的文明史有關。西方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著人類對禮儀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人類為了維持與發展血緣親情以外的各種人際關系,避免“格斗”或“戰爭”,逐步形成了各種與“格斗”“戰爭”有關的動態禮儀。如除了上述的“脫帽禮”以外,還有為了表示自己手里沒有武器,讓對方感覺自己沒有惡意而創造出的“舉手禮”(后來演進為握手)。在中國文化中獨有的體態語是磕頭。尤其是農村地區,每逢春節晚輩要給長輩磕頭以示尊敬和表達新一年的良好祝愿。這一體態語也普遍用于信仰佛教的中國人跪拜他們心目中的神――佛祖。“磕頭”這一體態語的形成及所表達的內涵與中國的文化息息相關。在古代,臣子或草民見到帝王時,需要“叩見皇上”,由此逐漸演變成了中華文化中最高級別的跪拜禮――磕頭。
2.動作相同,含義有別的體態語
這類體態語的典型例子有:用食指在太陽穴旁邊畫圈這一體態語在中國表示“好好想想”,但是在美國卻表示“腦子有問題,瘋了”。手捂嘴這一動作在美國文化中只有人說了謊話時才會這樣做,但是,中國人卻是在打噴嚏時用這一動作來遮擋“飛”出去的唾液,或者聞到臭味時用以捂住嘴和鼻子。如此看來,如果我們中國人當著美國人的面做這一動作就非常容易引起誤會。
3.含義相同,動作有別的體態語
在西方國家用以詛咒人的動作是用力握緊拳頭并豎起大拇指,但在中國用以表示詛咒的動作卻是拇指向下握緊拳頭。再如,表達吃飽了這個意思時,中國人會拍拍肚子表示吃飽了,而美國人就會用舉到喉嚨來并翻向下的手掌表達同一個意思。
4.動作含義基本相同,細節有所差別的體態語
這指的是動作表示基本相似但是表現方式或程度有所不同的體態語。此類是最易引起誤解也同時是最易被忽略的體態語。如中西方文化中都會用豎起的大拇指表示“好”,但是豎起大拇指的程度和場合不同則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我們很少豎起兩個大拇指,但英國人則通過這樣做來加強程度,并且西方人用豎起的大拇指表示“搭順風車”或“同意”的意思。
隨著跨文化交際的迅猛發展,體態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可小覷。不管是對商人、外交官甚至是平常百姓,體態語的系統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我們首先要認清兩方文化中的體態語所表達的內涵。這樣看來,對比分析兩種文化中體態語所表達的含義是十分必要而且意義深遠的。建議大家將來可以重點研究具體的某兩個國家之間有代表性的體態語;盡量多做一些問卷調查分析,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言語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5.
[2]耿二嶺.體態語概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賈玉新.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中西文化差異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基石和重要載體,文化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被傳承、傳達、記載、反映出來。另一方面,語言又是文化的產物和主要表現形式,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的變化發展,語言的正確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規則。由此可見,要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文化知識。如果忽視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就無法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確運用這種語言。毫無疑問,要讓學生學好英語,就必須重視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教學,要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培養他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感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
然而多年來,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知識輸入多、文化知識輸入少,對語言形式和語法結構重視多、對語言的語用目的及所達的交際效果注意少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將精力傾注在語言形式上,只強調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背后所依賴的龐大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文化知識的欠缺和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不了解,不僅影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而且導致許多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差,在跨文化交際中屢屢出錯,困難重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高職英語教學就必須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把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與傳遞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地、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英語基礎不太好,對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及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也不甚了解,那么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該如何進行文化教學呢?通過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
一、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深深地蘊含在該民族的語言中,制約著語言的表達形式。因此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度引入文化教學,避免單純的語言講解,合理地將傳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分析那些隱藏在語言背后,容易引起誤解和沖突的文化因素,使學生正確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例如,《新目標英語》Unit 6“Grooming and Personal Hygiene”中有這樣一句話:“If Americans have a bad hair day, they have no one to blame but themselves.”很多學生對這句話不理解。這是因為這句話中涉及到了美國人的一個生活習慣,美國人特別注重外表的整潔,并且喜歡自己洗頭和整理發型。如果哪天他們的發型糟糕的話,心情肯定不好,所以“a bad hair day”指的是“很不順利的一天”,而發型是他們自己整理的,因此他們也只能自責了。了解了這個知識后,學生不但理解了句子所載的信息和文化內涵,而且拓展了文化視野。
二、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分析,提高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語言的交際實際上就是文化的交際,而由于中西國家不同的歷史、地理、傳統等,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容易造成交際的障礙與失敗,甚至可能引起誤解和沖突。比如一個中國人得知其一位美國朋友到了婚嫁年齡而沒有結婚,就關心地說:“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girlfriend.”這句關心和建議的話反而使對方很不開心。這是因為在中國,對別人的婚姻和家庭狀況表示關心是禮貌的表現,但對英美國家的人而言,這些都是他們的隱私,別人不應干涉。所以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及時歸納總結。教師可以分別把中西方在、價值觀、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禁忌、英語習語等方面的差異作為教學中的話題,和學生一起進行比較討論。比如,在講到“Table Manners and Customs”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就課文內容讓學生比較中西方用餐禮儀上的異同,表演在具體就餐時“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意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三、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學習自主性
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英語學習自主性,對西方文化學習也不夠重視,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了解西方文化,促使他們主動自覺地學習西方文化。比如老師可鼓勵推薦學生多閱讀英美原版的書籍、報刊和雜志,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高職院校一般都配有多媒體教室,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將國外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還可根據需要,安排學生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的電影或錄像,并在觀看過程中指導學生觀察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此外,還可組織學生排演英美國家的經典話劇,寓教于樂地讓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但體驗和感受到了英美國家的文化,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異,而且強化了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增強了文化學習自主性。
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強化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傳授文化知識外,教師還應充分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這樣既拓寬了學生文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也強化了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具體可在課余時間利用校園網播放英語歌曲或教學片來增加學生的視聽信息輸入量,使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文化氛圍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還可幫助學生成立英語學習社團,開辟英語沙龍,定期舉行英語演講比賽,邀請英語專家就中西方文化、風俗、禮儀等方面進行專題講座。此外現在英語教學網站數量繁多、層次豐富,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資源。教師可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英語學習網站,鼓勵學生通過這些網絡資源查閱和學習關于語言和文化的資料,增強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注意語言教學,而要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重視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英語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英語。
參考文獻:
[1]尹錫榮.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合肥大學學報,2002,(6).
關鍵詞: 英漢禁忌語文化對比
一、引言
禁忌語是普遍存在于語言中的一種文化現象。無論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禁忌語無處不在。但是,由于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禁忌語的使用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禁忌語相同和不同之處的比較,可以探討隱藏在英漢兩種禁忌語中的文化的異同,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二、禁忌與禁忌語
禁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國際學術界對這一文化現象的通用名稱是“taboo”,漢語中有人將它音譯為“塔布”(陳原,1980)。“taboo”一詞源于湯加語,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觸摸的”,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種文化之中,指社會力圖避諱的某些行為、事物或關系,引申至用于表達這些內容的語言(Crystal,1987:8)。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在他的專著《圖騰與禁忌》中指出,“禁忌是表示一個人、一個地方、一件東西或一種暫時性的情況,它們具有這種神秘力量傳導作用或者本身即是這種神秘力量的來源。同時,它也常代表有這種事物禁忌預兆所產生的禁制”。
語言禁忌是禁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無論是原始部落,還是高度文明的社會,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語言禁忌都普遍存在。可以說,從降生到社會的瞬間,各種禁忌就規約著其言語行為。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語言禁忌有效地協調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三、英漢禁忌語的文化異同
“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刑福義,1990)。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個民族的語言中折射出來,語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潛藏著一定的文化。而各民族的文化模式有其個性和特點,中西方的歷史沿革、社會制度、價值觀念、風尚習俗、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兩者在語言禁忌的內容與形式上均有不同(顧嘉祖、陸,2002)。
1.英漢禁忌語的文化相似性
英語和漢語中,在講究禮貌的場合,都忌諱直接提到人體的某些器官、人體排泄、和死亡等。如人的“腿”不說“leg”而說“limb”,“褲子”不說“trousers”而說“unmentionables”或者說“inexpressible”。漢語也是如此,如果某些話不好張口,就用“×”或“……”來代替。再比如拿“死亡”這個詞來說,在英語中它的原詞是“die”,在漢語中,它的原詞是“死”,但是,無論是英語國家的人還是中國人,在提到這個概念時,總會用很多不那么刺耳的說法來代替它。漢語中,如,“去世”、“逝世”、“亡故”、“壽終”、“與世長辭”、“上西天”等。英語中,如go,depart,decease,pass away,to see the God,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等。另外,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一般都不隨便提到神靈或所崇拜的對象的名字,否則就被視為是褻瀆神靈。于是在英語中,就用gosh來代替God,用Goodman來代替the devil。在漢語中,同樣有所謂的“避諱”。比如,在中國有些地方,老虎被視為神靈。因此,“虎”字是不能隨便說的,凡遇到“虎”字就要用別的名稱,像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就改稱“老虎”為“貓”,而東北一帶的山里人則改稱老虎為“大蟲”。
通過上述的英漢禁忌語的相似處可以看出這兩個民族在文化觀念上的一些相似之處。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都認為表示人的排泄之物的詞語不堪入耳,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不慎用到了這類詞,就會被認為是粗俗的表現。在對待性方面,雖然英語國家對于性的問題比較開放,但是如果不慎使用了四個字母的詞語也會被認為下流,而對于一直受封建禮教束縛的中國人來說,有關性方面的事情更不能在公共場合提及,因為性會被中國人聯想到很不道德的行為。另外,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都有著不同的,所以他們認為如果隨便提及他們心目中的神靈是大不敬的行為,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2.英漢禁忌語的文化差異性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分別具有獨立完整的語言體系,而且英漢兩個民族在社會制度、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兩者在禁忌語方面又有所不同。
(1)
如上文所述,無論是英語國家的人還是中國人,他們都有著各自心中所崇拜的神靈,而這些神靈是不能隨意被觸犯的,于是就出現了很多言語上的禁忌。但是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中國人主要信奉佛教。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說,上帝的名字便是最大的禁忌語,不能被隨便提及,如果有人隨便提及上帝的名稱,則將會受到人們的譴責或回避。而在中國,因為對佛教的崇拜,所以對佛祖的稱呼上也有許多的禁忌語。比如“觀世音菩薩”一直被中國人認為是救苦救難的神仙,所以有許多人信奉這位保護神,他們相信他能保佑一家人的平安生活,因此買來供奉于家里的廳堂之內。但是“買”字是被忌諱的,所以用“請”來代替。
(2)姓名與稱謂
“稱謂是人類社會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稱呼”(戴昭銘,1996:211)。作為一種社會禮儀,英漢語之中的稱呼總能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在中國,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孩子對家長絕對不允許直呼其名。在與長輩或上級說話提到對方時,往往要使用敬語或尊稱。而英語國家的姓名禁忌是不多的,尤其是在美國,不論地位的尊卑、輩分的高低、年齡的長幼,人們都喜歡直呼其名。不論年齡相近的人還是年齡懸殊的人之間,彼此之間都可以直呼其名(如:Jack,Bill,Bob,Jane,Jenny,Susan),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也可以這樣稱呼。
通過以上在稱謂上的不同,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對稱呼方面的禁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尊卑有別的等級觀念。如果有人聽到子女對父母直呼其名的話,就會被視為不敬與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對談話對象不加分別的直呼其名,便會被視為高傲無禮、家教不嚴、沒有規矩。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里,尤其是美國文化,它強調的是個人主義、個性、個人權利。“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文化心理之中,于是對于關系較為親近的人,即使是長幼輩與上下級之間也可以直呼其名,所以被中國人認為是大不敬的做法卻被美國人欣然接受。
(3)個人隱私與話題禁忌
隱私,是指人們不愿意公開的個人情況或不愿意告知他人的個人私事與生活狀況。在中西方文化中,人們的隱私觀對隱私的態度和重視程度大相徑庭。在語言中,對于隱私等個人話題的言語禁忌也有著諸多差異。
西方人多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對隱私很尊重。英語中有句諺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這句話充分表明家是不可侵犯的,未經允許,不得入內。對于個人的隱私,不愿讓別人知道或者提及,更不能讓他人干涉。如被問及諸如年齡、體重、薪水等方面的問題,就會被看作是刺探別人的私生活,如: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紀?)
What’s your age?(你多大年紀?)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車是多少錢買的?)
What’s your 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結婚了嗎?)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鄧炎昌&劉潤清,1989:95)
如果在與英語國家的人交談時詢問這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產生誤解,甚至會感到受到冒犯顯示出厭惡與鄙視。中國人通常不理解西方人對隱私的看法,因為在中國“隱私”這個詞幾乎不存在,一個原因可能歸因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在中國農村,村莊之間是相互聯結的,分布很密集,這種居住方式一直沿襲至今,在這種背景之下,隱私幾乎不可能存在;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獨居一院,這就導致了人們不關心別人的事情。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人重親情、友情和同事情誼,彼此間相互關心、相互依靠,關系非常緊密,一個人的事情就是整個群體的事情,這與英語國家完全不同,他們總是依靠個人的努力。而且,中國人口眾多,并且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生活在整個國家偌大版圖中很小的一塊區域里,中國人一直這樣密集地生活在一塊土地上,使他成為具有社會觀念的人,使他時時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周圍的社會習俗;因為在他的一生中,很少生活在其他人問所不及的圈子之外。一個中國人,他不是一個個體,而是由他的集體文化塑造的群體中的一個成員,他更多地是被看作一個公司的雇員、一個國家的國民、他妻子的丈夫、他孩子的父親,而不是他個人這個個體,他習慣想到別人,這樣的無私和利他主義在中國文化中得到提倡。他頭腦中的集體主義使他會問別人一些諸如“你在哪里工作?”“你結婚了嗎?”等問題,實際上他是想表達“我對你的工作很感興趣,如果你遇到問題我愿意幫助你。”或者“如果你單身,我愿意幫你物色一個女/男朋友。”。對中國人來說,問陌生人問題是表明想和對方聊天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西方人以個體主義文化為基礎,他們更多地是被看作一個個體,而不是一個集體的成員。在西方世界,個體價值得到廣泛認可,沒有人賦予他關心別人的義務和權利,反之亦然。因此,通過問上述問題以示交流的愿望被看作是一種侵犯,甚至會引起激憤。可見,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語言的運用,語言禁忌的使用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四、結語
總之,由禁忌所形成的語言特殊形態是中西方社會共有的現象。禁忌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具有社會禁忌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識是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順利進行交際的必要條件。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到來,中國和西方社會在各方面的交流會日趨頻繁,因此通過禁忌語使用方面的不同充分了解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的異同點,必將給跨文化交際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rystal,D.The Cambri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CUP,1987.
[2]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M].三聯書店,1980.
[3]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語文出版社,1996.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顧嘉祖,陸.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