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傳播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近來網絡推手活躍于網絡傳播之中,其影響頗大。網絡推手之所以能誘導受眾,是因為其利用網絡的虛擬藏于受眾之中。本文對網絡推手在傳播過程中的身份做了分析,幫助受眾揭示其真正面目,從而抵制其誘導。
關鍵詞:網絡推手;雙重身份;五W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280-01
正如現實中的市場經濟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一樣,網絡世界的種種市場也因為強大的需求逐漸產生、發展。網絡推手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一例。
一、網絡推手的定義
目前對于網絡推手尚無統一的學術定義,下面介紹兩種目前最為流行的定義:
定義一:“知名網絡推手阿任認為,網絡推手又名網絡策劃師,懂得網絡推廣并能應用的人。推廣的對象包括企業,產品和人。網絡紅人離不開網絡推手,他們讓現實中的普通人以極快的速度紅遍網絡。”
定義二:“所謂網絡推手,就是指利用網絡平臺,通過在社區、論壇、博客等發帖、跟帖、轉帖、制造網絡熱點話題來引起網民關注,從而進行一些炒星、產品推銷等活動,并借助傳統媒體由虛擬世界轉向現實世界,從而完成獲取經濟利益或提升知名度的人。”這一定義從網絡推手的運作模式對網絡推手進行了定義。它對網絡推手的概括較定義一更為全面,因此,本文中我們選取第二種定義。
二、網絡推手的雙重身份
網絡推手的運行環境是網絡傳播,然而,在整個網絡傳播過程中網絡推手處于哪個要素之中?在拉斯維爾的“五W傳播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信息者和信息接收者是人,即Who和Whom。那么,網絡推手是信息者還是信息接收者?下面,我們將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拉斯維爾的“五W模式”。
美國學者H.拉斯維爾是傳播學史上第一位提出傳播過程模式的人。1984年,他發表了題目為《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首次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結構順序將它們進行排列,形成了后來人們稱之為“五W模式”或“拉斯維爾模式”的過程模式。
這五個W分別代表英文的Who(誰)、 Say What(說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 、To whom(向誰說)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中的首字母。后來,英國傳播學家D.麥奎爾等人將這個模式做了以下圖示。
下面我們結合“五W模式”對網絡推手的身份進行解析。
1、網絡推手作為信源
從網絡推手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推手主動選擇和尋找炒作對象,相關信息,并進行傳播。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信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他人。因此說網絡推手是信息的傳播者,即Who。
網絡推手的信源身份是其真實身份。作為信源,網絡推手的主要目的是信息,達到預先的傳播目的,最終獲取經濟效益。而這一身份主要由一些個人、企業或者機構扮演。
2、 網絡推手作為信宿
從網絡推手的運作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推手起主要作用的環節在于發帖、跟帖、轉帖、制造網絡熱點話題來引起網民關注階段。而這一階段,網絡推手搖身一變,和受眾坐在同一“沙發”上,混跡于受眾之中,成為了信息的“接收者”,即Whom。
網絡推手的信宿身份是為了掩飾其信源的身份而進行的一種偽裝。作為信宿,網絡推手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信源的所給的任務,擴大傳播效果,造成傳播氛圍。并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影響其他真實信宿的觀點,從而引導輿論。
三、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結論:在網絡傳播中網絡推手既是信源又是信宿,即網絡推手在網絡傳播中扮演了信息者和信息接收者雙重角色。網絡推手在網絡傳播之中的身份,顯示在“五W模式”則如下圖示: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網絡推手的真實身份是傳播者,即信源。其真實的目的也是傳播信息。作為受傳者的網絡推手,只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其傳播目的而做的假象工作。所以,我們必須仔細辨別,不為假象所迷惑,抵制網絡推手的誘導。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and internet game players is growing rapidly.Internet games as a media platform for advertising can become a new and influential market which deserves to be researched. However, research on this new form of Internet game advertising is relatively small.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game advertising as it is a typ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關鍵詞: 網絡傳播;網絡游戲廣告;廣告策略;特征;發展契機
Key words: on-line communication;IGA;advertising strategy;characteristic;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21 F71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5-0277-02
0 引言
回顧人類傳播史,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舉足經重的作用。每一次信息傳播革命都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更高的層次。人類傳播的各個階段,前后間的躍升無不是以信息技術的革命為前提的。網絡傳播也因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而飛速發展起來,為廣告主們不斷追求更新穎更有創造力更高性價比的廣告提供了發展契機。網絡游戲廣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
1 網絡傳播
身為中國現代傳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的任詩蘭概括了網絡傳播的三個特性,即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任定義網絡傳播為:“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者并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1]。
網絡傳播,簡而言之,就是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傳播形式。
2 網絡游戲廣告
網絡游戲已經成為了全球重要的娛樂產業。僅就我國而言,根據艾瑞咨詢推出的《2010-2011中國網絡游戲行業發展報告》統計,我國網絡游戲的市場規模有望在2014年突破461.1億元。龐大的用戶基數勢必也為網絡游戲廣告迎來春天[2]。
2.1 定義 目前,由于對網絡游戲廣告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所以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對此概念并無明確的界定。一般認為,網絡游戲廣告是以網絡游戲為媒體平臺,以網絡游戲用戶為用戶目標,在網絡游戲內部出現的靜態或動態的廣告形式。
2.2 分類 具體的來說,利用網絡游戲做廣告宣傳產品或品牌最主要有三種形式:
①道具使用型,是把產品或與此相關的信息作為游戲必不可少的工具或手段來使用[3],使廣告信息作為一種道具或任務存在于網絡游戲之中。當廣告產品變成了游戲中的道具,在游戲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那么這種變化不經意的發生時,玩家不僅不會像傳統說服性廣告那樣感到厭倦,反而會覺得增加了虛擬世界的真實感。②產品場景內置型,是把產品或品牌信息嵌入到虛擬游戲環境中去,使游戲在含有廣告信息的環境中進行[4]。相對來說這種廣告形式比較簡單,也比較容易操作,所以游戲運營商最先嘗試的就是這種廣告形式。③虛實結合型,是讓玩家在游戲中所購買的虛擬產品在現實中可以再次得到使用,實現虛擬和現實的雙向統一[5]。
2.3 網游廣告中廣告策略的運用 網游廣告策略包括品牌植入廣告策略和產品置入廣告策略。
近些年來,植入式廣告迅速發展,已成為各個商家提升知名度的有效方式。植入式廣告的廣告策略,因其鮮明而突出的植入特點,將廣告信息從硬性接受改變為雙向互動和潛移默化的潛意識影響,從而成功地將廣告信息的有效性和印象度大大提高[6]。根據艾瑞2007-2008年網絡游戲用戶行為大調查結果顯示,有52%的用戶表示他們無法接受游戲中有廣告存在,能無條件接受IGA的用戶僅21%,此外還有27%用戶能有條件地接受這個廣告形式[7]。
可見,太過明顯的網絡游戲廣告已經不再適合網絡游戲的發展。如模糊廣告和游戲的界限,降低玩家的抵觸情緒,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植入式廣告正是充分發揮了其優勢,將廣告和游戲巧妙的結合起來了。
關鍵詞:網絡傳播;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應用
一、網絡傳播下的大數據的誕生
自2005年Hadoop項目誕生,大數據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大數據無疑是在網絡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來的“新產品”,想要系統的認知大數據,就必須要全面而細致的分解它,應著手從三個層面來展開:第一層面是理論,理論是認知的必經途徑,也是被廣泛認同和傳播的基線。在這里從大數據的定義、特征、問題等方面進行剖析。第二層面是技術,技術是大數據價值體現的手段和前進的基石。這部分主要是從大數據的開源、存儲、分析和展示技術進行詳盡的分析。第三層面是實踐,實踐是大數據的最終價值體現。大數據目前已被廣泛采用到生活當中,此部分主要分析網絡中的大數據應用。
二、網絡傳播下的大數據的理論分析
(一)大數據之概念及特點
“大數據”的概念最早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在編寫《大數據時代》中提出,又稱為巨量資料,指需要新處理模式才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1]在網絡傳播時代下,大數據主要呈現了以下四方面的特點:1.數據體量巨大(Volume)。當前,典型個人計算機硬盤的容量為TB量級,而一些大企業的數據量已經接近EB量級。[2]2.數據類型繁多(Variety)。數據也分為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結構化的數據即以文字呈現的數據結構,非結構化的數據則包括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類型。3.價值密度低(Value)。海量數據并不能充足證明其重要性,換句話說就是,數據多并不代表價值高。4.處理速度快(Velocity)。這是大數據區分于傳統數據挖掘的最顯著特征。
(二)大數據之問題所在
大數據、網絡傳播看似是一種簡單的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但隨著這種關系的不斷行進和演化,一些問題也開始顯露。1.表面化。盡管大數據能夠非常好地檢測相關性,但是它并不會告訴我們相關性是如何得出的、得出的合理性以及哪一種相關性是有意義的。2.輔助化。盡管大數據搜集的數據是龐大的,有一定的事實證明比例,其可以輔助科學調查,但不可能成功地被完全代替。3.理想化。如今的大數據為世人展現的都是其不可估量的大好前途,但大數據的數據缺失、情況偶然、不準確數據不斷地被循環利用導致了更多問題的出現,會引發更多的以偏概全,會導致思維的引向,甚至結論的錯誤。
三、網絡傳播下大數據技術的分析
(一)開源框架
HadoopHDFS,即HadoopFileSystem,是一款典型的開源文件系統,其主要面向大文件的文件系統,是分布式數據庫的基礎。在文件存取方面,HDFS用NameNode存放文件位置信息,用DataNode存放文件數據。[3]當HDFS中存入大量的數據后,需要借助MapReduce完成工作分析。之后再從統計維度列出角度對統計值列出的數據進行排序,最后通過聚合完成統計維度數據項的計算工作。
(二)大數據存儲技術
目前數據存儲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存儲技術:1.分布式集群存儲技術。分布式集群存儲技術通常以大數據塊為單位,將數據切割存儲在多個節點,為保證數據的可靠性,需要在不同的存儲節點中保存多個數據副本。在分布式數據庫設計時,可以根據應用的特點,采用分別處理增加、刪除、修改、查詢操作的方式進行架構設計,既要保證事務操作的一致性,又要滿足海量數據存取的性能要求。2.關系型數據庫存儲技術。關系型數據庫的操作語言是結構化的查詢語言,包括數據定義語言和數據操作語言兩部分。DDL完成了數據對象和操作過程的定義,包括數據表、視圖、存儲過程、觸發器、主鍵、外鍵、索引、區分等,DML則完成了數據的操作功能,包括增加、刪除、修改、查詢,也就是人們經常聽到的數據。
(三)大數據分析技術
對大數據進行建模的目的是便于對數據進行分析和利用,即對數據進行多次ETL,經過多次ETL之后的數據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理解、使用和個性化,使得分析結果滿足特殊崗位甚至單個特定人的需求。
四、網絡傳播下的大數據應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數據服務能否幫助企業取得成功,還需要在行業應用實踐中得到答案。
(一)大數據在社交網絡領域的應用
1.SNS業務應用介紹。SNS體現了Web對于人類社會需求的滿足,人們通過Web應用滿足了不同的心理需求。SNS不同于支持組織互動和業務流程的傳統應用,其主要實現了人與人以及由人創建內容之間的協同與共享。2.大數據技術與SNS應用。不同的社交網絡應用的特點也是不同的,除了微博的熱點話題,商務人士在SNS上形成的社會關系以及留下的溝通、評論等記錄,用戶的通信行為也是反映擁護社會關系的重要數據基礎。
【關鍵詞】互聯網 新聞傳播 網絡新聞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較2009年底增加7330萬人,其中網絡新聞使用率達77.2%,用戶人數年增長4535萬人,年增長率14.7%,在網絡應用中排名第三位。這表明,我國互聯網發展日趨成熟,互聯網已經成為新聞傳播領域中影響巨大的、最具發展潛力的主流媒體。互聯網構建的網絡世界,比電視機對人們生活影響更大,網絡傳播把人類文明帶向一個新的高度,大大提高了人類處理、存儲信息的能力。那么在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在網絡新聞傳播中,互聯網新聞有哪些特點?它相對于傳統新聞有哪些突破和劣勢?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網絡新聞
關于網絡新聞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閔大洪從新聞傳播角度對網絡新聞下的定義是:網絡新聞是通過因特網、傳播的新聞,其途徑可以是萬維網(www)網站、新聞組、郵件列表、公告板,網絡尋呼等手段的單一使用或復合使用,其者、轉發者可以是任何機構也可以是個人①。簡而言之,網絡新聞就是在互聯網上和傳播的新聞信息。由此定義就引出了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
二、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
所謂網絡新聞傳播,就是通過互聯網這個新的媒介來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與傳統新聞傳播相比較,網絡新聞傳播具有以下特點:
1、傳播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高速數據傳遞系統,有了數字化技術才使將網絡新聞傳得更遠,傳播得更快。
2、媒體的綜合性。網絡新聞傳播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并包”,融合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視頻等諸多表現手段,集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的優點于一體,使新聞報道更具直觀性、生動性,帶給讀者全新的體驗,增強了新聞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網絡信息的海量性。網絡的容量之大,信息量之多,是任何傳播媒介所不能比擬,網絡傳播沒有報紙版面、廣播電視固定時段、節目容量等諸多限制,受眾可以隨時瀏覽資料庫內的信息資源。
4、網絡新聞的時效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信息的制作與傳播的速度要快得多。報刊要經過稿件的錄入、排版、印刷、發行等諸多中間環節才能送到讀者手中;廣播電視則需要前期拍攝、后期制作等環節,使新聞的時效性大大降低,而網絡傳播因其技術手段的先進性,使傳播周期大大降低,而信息量卻大大增加。
5、交互性更強。通過網絡傳播,受眾可以自主選擇需要的或者感興趣的新聞信息,并可以通過互動平臺,向媒體和其它讀者傳達自已的意見與見解,實現良性互動。
6、突破線性限制的超鏈接方式。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傳播是構建在超鏈接方式上的全新傳播模式。受眾可以根據興趣與需要,通過鏈接跳到另一個信息上去,網絡上有取之不盡的各類信息,而這些信息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②。
三、網絡新聞傳播的突破與劣勢
當今世界已經是一個在傳播中發展,在傳播中改變的世界。與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相比較,網絡新聞傳播的積極效用與劣勢主要表現為:
1、網絡新聞傳播突破了新聞傳播的時間界線和空間區域界線。新聞報道速度越快,新聞性就越強,新聞的作用和新聞價值也就越大。時間為新聞報道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新聞報道的這一基本要求,它可隨著新聞發展,不斷滾動推出最新消息。比如,最近的國產J20隱形戰機首飛,國內的諸多軍事網站實時滾動更新戰機圖片和評論,受眾可以及時了解最新消息。以往新聞傳媒的刊期界線、時段界限等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已經開始弱化甚至消失。
傳統的新聞傳播使許多新聞都成為地域性新聞,這實際上降低了新聞的價值。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信息傳播全球化得以實現,在突破了新聞傳播的時間界線和空間區域界線后,麥克盧漢在1962年提出的“地球村”概念正由理想變為現實。
2、信息傳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被打破。網絡新聞傳播不存在絕對的單一傳播者或信息接收者,通過網絡技術傳者與受眾之間互動,既有信息上的也有觀點上的交流。受眾的需求是立體的、多方面的,他們想知道不同媒體、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觀點,而網絡媒體傳者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受眾可以在網絡上自由選擇傳者作為信息來源,受眾在網絡上可以多角度、多層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個新聞事實包含的信息,從而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③。
3、網絡新聞傳播信息過剩和虛假新聞。網絡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然而鮮花和毒草并存,從網絡信息傳播中獲益的同時,又不能忽視網絡傳播帶來的問題和負面影響。網絡新聞的傳播和接收方式決定了它相對的自由特性,不可能像傳統媒體那樣有著嚴格的篩選,這樣使得網絡上信息和知識無限制的增長,大量相似、無用的信息充斥網絡,造成了信息過剩,導致受眾不能有效吸收和充分利用信息的作用,使受眾在閱讀新聞時花費了更多時間,使得信息貶值。不斷堆積的無質量區分的信息導致受眾不能區分哪些是主要的,有價值的,準確的信息,容易導致受眾盲從。
大多數網絡信息來源是無限制性的,互聯網的匿名性也為一些信息造假者提供了平臺,大量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虛假信息使受眾難以鑒別,使網絡信息可信度變差并造成損失。比如海南香蕉致癌謠言,在網絡上傳播,給海南的果農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另外由于網絡信息的快餐化,部分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眼球,網絡新聞的內容呈現惡俗化傾向。
總之,網絡新聞傳播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順應了信息時代受眾對于獲取信息的要求,使新聞的展示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它的出現與發展給傳統媒體及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帶來了沖擊,同時由于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時間較短和自身特性所帶來的缺陷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①閔大洪,《網絡新聞之我見》[J].《新聞與寫作》,2006(6)
②南宏師、張浩:《網絡傳播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16-20
③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網絡信息 模式 信息傳播 網絡信息 傳播
眾所周知,目前有關信息傳播模式的模型有很多,例如,以傳播學為基礎的信息傳播模式有:拉斯韋爾模式、申農——韋弗模式、格伯納模式、紐科姆模式、施拉姆模式、韋斯特利——麥克萊思模式;以情報學為基礎的信息傳播模式有:米哈依洛夫模式、蘭卡斯特模式、維克利模式、熱傳導模式、“傳染病模式”等。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弱點,即它們是針對一般信息傳播的模式。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特別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亟需一種刻畫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模式。
1網絡信息傳播概念界定
對于網絡信息傳播的定義,我國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
網絡傳播的基本模式是對網絡傳播過程的一個粗略的概括。它雖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網絡傳播的紛繁復雜,不能明確反映出各個階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傳播過程的,但是它通過一個簡單的圖例給我們展示了網絡中信息是如何流動的,可以幫助理解網絡傳播的過程。
3.3.2相對于一個節點的傳播模式
鑒于網絡傳播的過程非常復雜,不可能對整個過程進行詳細的概述。為了更好地理解網絡傳播的過程,他們提取網絡傳播中的一部分—從一個傳播者到一個節點—來構造一個具體的模型。這一模式稱之為“相對于一個節點的傳播模式。可以看出,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不管是信息的傳播者還是受眾,都受到一定的自我印象、人格結構、人員群體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些因素對傳播者選擇信息、受眾理解信息產生巨大的作用。
網絡傳播者對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根據信息的類型選擇具體的網絡信息傳播模式,傳播給受眾。受眾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幾個因素的作用下,對信息進行回應和反饋,并同樣通過網絡這個渠道,選擇適當的網絡傳播方式,將自己的反饋和回應傳遞到傳播者處。
這個模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明確指出在網絡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的信息傳遞都是通過同一個媒介——網絡。傳統的大眾模式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交流較少,而且不太可能通過同一個渠道實現,效果較差。而這個模式反映出在網絡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可以通過同一個網絡,實現彼此之間緊密迅速的聯系和交流。
這個模型所解釋的僅僅是網絡傳播過程中的一段,描述了信息怎么從網絡傳播中的傳播者處傳遞到—個節點,再從這個節點獲得反饋。事實上,在網絡傳播過程中,信息到達節點后,除了產生反饋以外,還會經由一個節點發散、傳遞到其他的節點,實現更廣泛的傳播,最終形成一個循環流通的網狀結構。 .4郝金星的網絡環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
該模型初步闡述了網絡環境下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時考慮到了信息交流的雙向過程以及與信息交流方式的結合。為了使模型簡化,忽略了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和干擾因素。在該圖中,粗實線是網絡環境下的主要方式,而細實線則是傳統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邊的直達箭頭,表示了沒有經過任何終結的“直接面對面”信息交流,最右邊的經過“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過信息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網絡之外的所有可能的渠道——信息棧。
應該指出,由于信息交流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信息創建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者也可以是信息執行者。同一用戶在網絡條件下可以扮演多種角色。創建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多個人或者一個組織,同樣,者、執行者和使用者也可以是一個人、多個人或者一個組織。
4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通過對上述幾種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的比較分析,找出各種模式的利弊,以及相互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明確這些模式中有益的觀點,進而提出“六度傳播模式”為了便于理解“六度傳播模式”,首先應明確“六度傳播”的涵義。六度傳播是指網絡信息傳播也表現為六度分隔理論。該理論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于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簡單地說,六度分隔理論認為在人際脈絡中,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六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舊因而筆者借助六度傳播來研究網絡信息傳播模式。
如圖7所示,網絡信息傳播中每個傳播主體既是傳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時每個傳播主體又受到個體的自我印象、人格結構、所處的人員群體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這一方面影響傳播主體作為傳播者時對媒介、內容的選擇、加工;另一方面影響傳播主體作為接受者時對媒介、內容的選擇、接收。這樣,在網絡信息傳播中,傳統的大眾傳播中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區別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傳播者對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根據信息的類型選擇具體的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傳播給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四個因素的作用下,對信息進行回應和反饋,并同樣通過網絡這個渠道,選擇適當的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將自己的反饋和回應傳遞到傳播者處。因此參與網絡信息傳播的每個參與者都具有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雙重身份,通過網絡,他們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個傳播者的信息,同時直接或間接地向網絡中的任何一個接受者傳遞信息。
雖然網絡信息傳播給每個參與者提供了一個虛擬的交流空間,用戶可以匿名查找和信息,較少受到社會環境和道德的約束,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過自己的社會經歷,獲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這些社會和心理因素會對每一個人產生作用,決定他們在網絡上的興趣和偏好,決定他們在網絡上尋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樣的信息輸入網絡中。
參與者參與到網絡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后,可以通過網絡與大量的其他的參與者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傳遞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靜態網頁、bbs論壇、聊天室、視頻和音頻等。網絡信息傳播的接受者根據自己需要獲得或者傳播的信息類型和自己對于傳播方式的喜好而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另外,在傳統信息傳播模式研究中,有對于噪音等破壞信息的因素的考慮。在網絡信息傳播中,噪音對信息的傳遞和解碼所產生的影響不會像在傳統傳播過程中所造成的影響那么大。不過接受者獲得信息也會受到網絡基礎設施、終端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只要必要的硬件和軟件需求得到了滿足,網絡信息傳播中的信息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