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范文第1篇

      關鍵詞:制造業;服務業;創新;比較;融合

      引言

      近年來,許多大型制造企業為了保持和提高競爭力,紛紛通過進入或兼并服務業來整合原有的業務,或者明確把提供服務作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如:GE(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已進入金融業為其客戶提供貸款,并明確提出要實行由制造業公司轉變為服務業公司的戰略調整,將原有制造業務進行轉移或外包;HP(惠普公司)通過兼并服務性企業為客戶提供從硬件到軟件、從銷售到咨詢的全套服務;IBM(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已經成功地由制造型企業轉型為服務型企業。同時,在宏觀上,服務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在就業和GDP中的比重已達2/3以上。我國的一些大中城市也已經初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京、滬、穗等市的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或高于50%。這一切都表明,服務業或者說服務活動已經成為決定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的主要因素。在工業經濟時代,我們注重制造業創新的研究,明確制造業創新是提高制造業績效的重要途徑。那么,在經濟服務化時代,服務創新也必將而且正在成為決定經濟績效的主要因素。然而有關服務創新的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大部分人還認為服務業只是被動地采用制造業的技術。并且在創新研究中,很多服務創新模型都只是對制造業創新模型的補充和修正。但是,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具有本質的區別,而且在當前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趨勢下,制造業創新和服務業創新都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本文系統比較了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的異同,并進一步分析了信息化條件下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融合趨勢。

      一、服務創新概念及特征

      熊彼特是首位用經濟學方法和概念分析創新的學者,但其創新理論主要針對的是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其關注的重點是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后來學者亦然。雖然熊彼特對創新概念進行了泛化,提出了開辟新市場、獲得原材料的新來源、實現廠商組織的新形式等創新形式,但沒有針對服務創新提出具體的形式。

      近期的服務創新概念也是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主要是利用熊彼特對創新判斷的兩個標準——創新是被應用于實踐的新思想、新方法,創新能給它的實施者提供收益。如Aa等(2002)定義了廣義的服務創新,指出服務創新是指對于廠商和環境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來說新的思想、實踐和目標,服務創新的典型形式主要有跨單位組織、新服務融合、消費者參與和技術創新;也有學者從服務業的本質特征出發來定義服務創新,如Gadrey 等(1995)指出,服務創新是針對特定的客戶提供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不提供有形的產品,它是人力資本、技術、組織和能力的集成,具有很強的異質性;Tidd 等(2003)認為服務創新是指產生新的、發生明顯變化的服務觀念或服務交付系統,它通過提供新的或改進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Ark等(2003)則從服務創新的影響要素出發,指出服務創新是新的或大幅度改變的服務概念、客戶互動渠道、服務交付系統或技術,它們單獨或共同導致一種或多種新的服務功能出現,這些服務功能對于廠商來說是新的,并確實改變了服務或產品提供給市場的方式;Berry等(2006)認為服務創新活動包括增加新的服務、擴展現有服務、改進服務提供方式,一個組織的成功與否依賴于它是否很好地通過服務創新來開辟新的市場。

      上述學者的定義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的,就服務創新來說,我們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的特征,即創新和服務的特征。一般說來,所有的創新都是“新東西”的產生和應用。因此,服務創新首先具有的特征就應該是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手段的首次應用。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廠商進行創新是為了獲取利潤。因此,服務創新應該是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應用到市場中,并給創新者帶來利潤。如果廠商擁有一種新思想、新方法或新技術,但沒有實現商業化應用并帶來利潤,不能稱之為創新。再次,服務創新的結果表現為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轉變成新的服務或新的服務方式。它主要是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通常體現在消費者使用和體驗服務的過程中。再再次,由于很多服務創新都是消費者參與的,因此,服務創新過程是不連續的、反復的,特別是在創新過程的早期,可能會表現為無序狀態。最后,服務創新是可被復制的。在服務業中,服務廠商會針對特定的消費者提供特定的新服務或新的服務方式,但如果這種新服務或新的服務方式是不可復制的,無論它多么新穎,多么復雜,都不能稱之為創新。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創新不僅有益于進行創新的公司,而且它能夠被復制,引導其他廠商跟隨,通過模仿使得創新能夠進行擴散。

      由服務創新的特征,可以給出服務創新的初步定義:即服務創新是指廠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在消費者參與下,經過不連續的、反復的創新過程,實現新思想、新方法、新的技術手段的首次商業化應用,并隨著時間的推進擴散到其他廠商中。

      二、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的比較

      制造業的產出——產品與服務業的產出——服務在特征上有很大的不同,已經有大量的文獻描述了二者的差異。諾曼(2006)對此做了比較全面的總結,指出制造業生產具體的產品形式,產品所有權隨購買活動發生轉移,產品可展示和再次出售,產品可儲存和運輸,產品消費在生產之后,由賣方進行產品生產,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一定在同一地點進行,企業與客戶可能有間接接觸;而服務業則提供無形服務,所有權通常也不發生轉移,服務無法有效的展示和再次出售,也不可儲存和運輸,客戶直接參與部分生產過程,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在同一地點進行,企業與客戶多是直接接觸等。雖然在當前信息化的條件下,某些服務也可以儲存和運輸,或者生產、銷售和消費不一定在同一地點進行,但上述制造業活動和服務業活動的大多數差異化特征還是存在的。

      由于制造業活動與服務業活動本身具有本質的區別,因而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于傳統的制造業創新來說,其結果是有明確的載體的,比如新的產品或新的生產工藝。即廠商可以通過提供新的物質產品,讓消費者試用并提供反饋意見。但服務業創新是提供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它往往表現為一個概念、過程和標準,比如一款新的保險章程、一種新的服務提供方式等。構造一個服務模型是非常困難的,通常服務廠商多是提供一個圖景或一種理念的模擬,從而能夠使消費者“體驗”這種潛在的新服務。

      其二,服務業創新與制造業創新具有不同的消費者體驗。當消費者購買某種物質產品時,購買是一種交易,交易完成后消費者把產品帶走并可以經常使用;而當消費者購買服務時,服務是由一個人或一些人在一個連續的時間內提供的,這意味著消費者與服務的提供者有很多的接觸點,所有這些點都可能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產生愉悅或不愉悅的體驗,這就導致服務創新更為困難,也意味著消費者在服務創新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在制造業創新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界線是確定的,生產者生產產品,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產品。在服務業創新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線是不確定的,某些生產活動可以由生產者轉移到消費者那里,如在許多消費者服務中的自助服務創新。在很多服務創新中,客戶扮演了“準員工”的角色(Schneider,et al,1995),因此,對客戶“準員工”角色的培訓以及激勵客戶參與創新已經成為服務生產商著力打造的競爭能力之一。

      其四,在制造業創新中,技術創新處于主導地位,其他創新要么是為了技術創新而進行的,要么是由技術創新推動的。但在服務創新中,創新形式則是多樣化的,而且很多服務創新與技術創新沒有太大的關系,如組織創新、范式創新、重組創新、特色創新等。其中,組織創新在服務創新中處于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地位,某些組織創新與技術創新相伴隨(Quinn,1992),某些組織創新則不需要技術創新作為支撐。另外,制造業技術創新主要是以自然科學技術為基礎,而服務業創新則主要是以社會科學為基礎。

      其五,在制造業創新中,R&D部門和R&D投入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些創新比較頻繁的制造業廠商往往都擁有強大的R&D部門。但服務創新對R&D的依賴性相對要小得多,很多服務創新廠商甚至沒有專門的R&D部門。即使存在R&D部門,其職能與制造業中R&D部門也有很大差別,它主要是一種誘發、搜集和整理創新概念的部門。如Forfás(2006)的實證研究發現,在制造業中,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密切相關,但在服務業中,這種相關性較弱,服務業的R&D支出水平遠低于制造業。在許多國家,服務業的R&D密度不到制造業的10%。

      上述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的區別見表1。

      三、制造業創新對服務業創新的影響

      雖然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存在明顯的區別,但作為經濟增長中兩個重要的產業部門,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并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們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特別是在工業化時期,制造業創新對服務業創新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服務業創新都是對制造業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和對制造業新技術的模仿。制造業創新對服務業創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制造業作為供應商影響服務業創新。服務業中所使用的機器設備要由制造業來提供,因此,某些制造業創新即機器設備的創新會引致服務業創新。如制造業中微波爐的發明就為餐飲業擴大了食物準備和加熱的可能性,從而引起餐飲業提供服務的方式和速度的變革。再如,當前的服務業信息化很大程度上都要通過采用計算機及相關設備來進行,而信息化是很多服務業創新的基礎。旅游信息化應用系統DMS(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就是以互聯網為平臺,通過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營銷技術的結合,把旅游宣傳營銷和本地的旅游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游客提供全程的高質服務。這種旅游的信息化是需要計算機和網絡硬件作為支持的。當然,它也離不開旅行相關軟件和數據庫的支持。再如,多年在《財富》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沃爾瑪公司建立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管理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和電視調度系統,并同休斯公司合作,發射了專用衛星,用于全球店鋪的信息傳送與運輸車輛的定位及聯絡,這當然也離不開制造業的創新產品和服務。

      2.制造業生產模式的變化影響服務業創新。標準化和大規模定制是制造業降低產品成本的重要創新行為,某些服務企業如麥當勞通過引入制造業的標準化設備和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服務效率。當前,制造業中出現了模塊化生產方式,用以解決滿足客戶特定需求和規模經濟之間的矛盾。很多服務企業也通過引入這種模式來提高競爭力。如美國航空公司格特威假日有限公司以標準假日旅游的價格提供了定制化的旅游服務。這家公司訂購了不同的旅游構件——飛機座位、旅館房間、汽車租賃和娛樂項目,這些都是大批量的,可以獲得規模經濟,然后由商或客戶親自設計滿足其需求的旅程,最后公司的信息系統對各個構建進行綜合匹配,在6分鐘內報出價格。

      四、服務業創新對制造業創新的影響

      雖然在傳統的研究中,學者們認為服務業本身是不具有創新性的,其主要是通過采用制造業的設備來進行創新。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發現服務業在采用制造業新設備過程中,也會采取人員培訓、組織結構變化等創新行為,而且隨著服務業創新的擴展和日益頻繁,服務業創新對制造業創新也開始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還在日益增加,尤其是在生產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方面。

      1.創新源。即制造業廠商通過引入服務業廠商的新服務來進行創新,這在軟件服務業中最為明顯。如制造業大規模定制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相關軟件和數據庫的升級和完善。再如軟件設計者通過他們設計的軟件系統及其與硬件制造者垂直一體化的聯系,創立了計算機產業中的實際標準,而這些標準在計算機產業中意味著強大的無形資產(魏江 等,2004)。

      2.創新載體。即服務業廠商把創新從一個廠商推廣到其他廠商中去,發揮橋梁和中介作用。如中介服務商通過提供知識、技術、信息和人才的交流以及幫助創新企業實現交互作用,聯結和整合制造業創新能力。再如,創業服務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不僅為企業提供實驗室、車間、辦公場地設施等一般,還協助新企業獲取技術資金和信息,制定評審業務計劃,培訓提高創業者的各種技能。

      3.助推器。即服務業廠商加快了制造業中某些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這主要表現在某些擁有市場勢力的服務商的行為上。比如在市場集中度較高的零售業中,大型零售商正在成為影響制造商技術采用和戰略規劃的重要因素,因為制造商在與大型零售商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要同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巧和水平,還要跟上零售商的一些戰略發展規劃,很多制造業廠商在一步一步地跟著零售商提升自己的相關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其他IT投入。比如超市商品上的條形碼技術,在很多年前已成熟,但當時愿意采用的企業卻為數不多,直到1984年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強制要求其供應商采用該技術,條形碼的應用才迅速擴大。當前,沃爾瑪公司又成為無線頻率識別(RFID)系統技術的推廣者[ZW(]RFID全稱無線頻率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采用非接觸方式,可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無須人工干預。作為條形碼的無線版本,RFID技術具有條形碼所不具備的防水、防磁、耐高溫、使用壽命長、讀取距離大、標簽上數據可以加密、存儲數據容量較大、存儲信息更改自如等優點。,沃爾瑪要求其供應商在供應的貨物包裝容器上粘貼RFID標簽,如果達不到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為沃爾瑪供貨的資格。

      五、制造業創新與服務業創新的融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制造業已經很難僅僅依靠產品本身的功能和質量來維持其競爭力,面臨多樣化選擇的消費者對產品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日益復雜的產品也要求制造業廠商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和服務。因而,制造業呈現出了服務化的趨勢,很多大型制造企業的營業額越來越多地來自銷售服務,有些公司則完全由制造業轉變為服務業。與此相對應,服務業則不斷地強化著標準化和規模化,使用更多的機器設備來替代人工服務。最典型的是各種自助服務,如ATM機、自動售貨機等。尤其在當前信息化條件下,很多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服務都已被或將被計算機所替代,如保險公司負責定價策略的專業人員。在不久的將來,醫生和律師的工作也會在某種程度上被計算機所替代。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制造業的服務化還是服務業的標準化,其目的都是為了以最低的成本滿足消費者的最終價值需求。消費者購買服務是為了直接滿足自己的服務需要,購買產品則是通過使用產品來滿足自己的服務需要,如消費者購買打印機是為了滿足打印這種服務需要,購買汽車是為了滿足出行這種服務需要。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的不再是制造產品本身,而是包括了有形產品和服務的全部內容,如消費者購買汽車,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一次交易過程,而是轉變為長期性地、持續性地購買、使用和維修汽車過程。制造業提供的不再僅是一種產品,也包含了持續的服務。因此,制造業的創新就在很多方面與服務業的創新相重合。Howells(2004)提出了服務包的概念,對產品、服務和創新的變化進行了總結,如圖1所示。

      在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的趨勢下,制造業創新和服務業創新自然也會出現融合的發展趨勢。具體來說,這種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主導力度趨弱

      在服務業創新中,隨著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擴展,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出現得更為頻繁,而通過引進外來設備進行的技術創新作用趨弱。如當前離岸外包正成為服務業組織創新的重點。在傳統的制造業創新中,技術創新發揮著主導作用,但隨著服務概念的擴展,無論制造企業所生產的是原材料、中間產品還是終端產品,其戰略都開始定位于向客戶提供超值服務上,競爭手段也不再是簡單的價格競爭,而更多地通過服務、可靠性、質量和送貨時間等來贏得市場和客戶忠誠,這些非價格競爭手段甚至已經成為了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制造業創新中的技術主導力度也在趨弱,如海爾除了提供高質量的家電產品之外,更注重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詳細規定了服務規范、服務禮儀、服務用語等,建立了閉環式服務體系。

      2.創新周期縮短

      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其創新都存在著生命周期,即新產品或新服務都可以分為引入、增長、成熟、衰退幾個階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制造業創新和服務業創新的周期都日益趨短。如制造業產品更新換代周期在19世紀為70年,二戰前縮短為40年,20世紀70年代進一步縮短為10年,當前僅為1~2年,有的甚至不到1年。在20世紀80年代初,設計制造一款新型汽車,從提出方案到批量生產,美國汽車制造公司一般需要4.6年。現在通過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和計算機輔助工程技術,使研制和制造新汽車的時間縮短了31個月左右。 在服務業創新中,創新周期縮短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尤其是表現在銀行服務、保險服務、軟件服務等方面,如微軟的SQL Server開發團隊開發SQL Server 2005 用了5 年時間,而現在的SRI(軟件再設計計劃)開發體系則將確保每隔2年都會有新版本發售。

      3.非R&D活動在創新中的作用增強

      R&D是制造業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的重要源泉,但在服務業創新中,它只是創新過程的一個環節,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跳過這個環節進行創新。隨著制造業的服務化,非R&D活動在制造業中的作用也逐步增強。無論是制造業創新還是服務業創新,其過程都包含了大量的非R&D活動,如工程設計、人員培訓、營銷方式設計等。并且隨著經濟的日益復雜化,這些非R&D活動在創新中顯得更為突出。Oslo Manual[ZW(]Oslo Manual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洲統計局合作出版的指導其成員國創新數據采集和分析的刊物,1992年出版了第1版,提出了關于創新分析的基本理論框架以及調查數據收集和解釋的指導原則,并在隨后幾輪的歐共體創新調查(CIS)中得以廣泛運用。其后,OECD根據實施創新調查的經驗,對Oslo Manual進行了兩次修訂,1997年推出了第2版,2005年推出了第3版。第3版就特別強調了創新中的非R&D活動,主要是市場創新和組織創新(人們通常把創新活動分為四類:產品創新、過程創新、市場創新和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和組織創新就是兩種主要的非R&D活動)。市場創新指新營銷方法的開發、計劃以及為其實施而進行的活動,同時包括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外部知識及其它資本貨物的獲取。市場創新在現實商業活動中經常體現新營銷手段的開發和實施,如新的產品設計或包裝、新的定價方法、新的產品布置方案、新的產品促銷方法等。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相互包含和交織在一起,區分兩者主要看產品的功能和用戶是否有顯著變化。組織創新指新的組織方式的開發、計劃以及為其實施而進行的活動,同時還包括外部知識的獲取,機械、設備及其它資本貨物的獲取以及與組織創新有關的培訓。組織創新具體體現為企業在商業實踐、生產效率、產品差異性以及市場等方面采用了新方法(鄧艷 等,2007)。

      4.專利制度對創新的影響增強

      專利制度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它通過賦予創新者對其創新產品獨占性的權利,提高專利期間的收益,激勵他們更多地從事創新。同時,專利制度也避免了技術創新活動的重復,加快了信息技術的市場轉讓。在制造業創新中,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方式可以較好地通過專利制度加以保護,因而專利制度是推動制造業創新的重要制度安排,并且隨著研發成本的增大和企業專利意識的增強,專利制度對制造業創新的影響進一步加大。在服務業創新中,專利制度的發揮則存在一定困難,因為服務業創新很容易被模仿,如旅行社設計旅游線路、保險公司開發新險種、金融企業進行金融創新等。但隨著專利制度的改進和服務業本身專利意識的增強,服務業創新也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到專利保護制度之下。湯姆森—路透集團同時的《2007年全球技術創新》報告顯示,消費電子、計算、電信及娛樂和商業服務四大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非常龐大,這表明服務業創新已開始更多地納入到專利保護制度之下。

      參考文獻

      鄧艷,雷家骕.2007. 從奧斯陸手冊的發展看創新研究的一些新視角[J]. 中國科技論壇(4): 141-144.

      HOWELLS J. 2004. 服務業創新:范式變遷[M]//魏江,BODEN M 等.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創新. 北京:科學出版社:50.

      諾曼.2006. 服務管理[M]. 范秀成,盧麗 等 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魏江,BODEN M 等. 2004.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創新[M]. 北京:科學出版社.

      AA W V,ELFRING T. 2002. 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155-171.

      ARK B,BROERSMA L,HERTOG P. 2003. Servic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olicy: a review EB/OL]. tp://ggdc.net/pub/SIID_papers/synthese%20paper.pdf.

      BERRY L,SHANKAR V, PARISH J,et al. 2006. Creating new markets through service innovation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7(2): 56-63.

      FORFAS J. 2006. Services innovation in Irelandopti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 [EB/OL]. tp://forfas.ie/publications/show/pub242.ml,09-28.

      GADREY J,ALLOUJ F, WEOMSTEOM O. 1995. New modes of innovation: how services benefit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6 (3):4-16.

      QUINN J. 1992.Intelligent enterprise: a knowledge and service based paradigm for industry [M].New York:The Free Press.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長江三角洲地區;服務業;分工

      [中圖分類號]F063.1;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09)08-0053-04

      一、引言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帶動作用。對長三角地區產業分工進行分析和探討,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①學術界關于長三角區域分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業(或制造業)層面的分析。范劍勇(2004)通過新經濟地理學分析框架,認為一體化必然帶來制造業的空間轉移和地區結構差異性增強,并以長三角為案例,通過一系列衡量地區專業化水平、行業集中度的指標計算證實了這一理論預期,同時發現浙江與上海參與長三角內部地區分工的程度明顯高于江蘇。樊福卓(2005)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分工進展及分工現狀進行了分析,發現,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的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的空間布局在優化,區域內分工與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各城市制造業的專業化傾向在增強。劉乃全、周維穎(2005)首先分析了上海及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的特征及其所處的階段,進而指出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優勢及布局特征,然后探討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分工的理論及現實基礎,以及產業分工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合理分工的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邱瑞平、楊海水(2005)發現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地域分工的變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內部工業分工呈不斷深化的趨勢,區域的專業化行業數量也不斷上升,不同區域形成了相對不同的專業化行業,并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他們認為,這種變化可能影響地域分工的其他因素,但這些因素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可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種積極性的發揮關鍵在于增加長三角內部的一體化程度。梁琦、詹亦軍(2006)以長三角制造業為對象,利用長三角區域內16個城市1998―2003年的相關數據進行的分析和計算表明:地方專業化能促進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升級,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地方專業化行業的技術進步增長率和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都明顯高于非地方專業化行業,地方專業化有弱化壟斷而強化競爭的傾向。孫彥軍(2007)對長三角地區的三次產業發展和制造業產業結構變動趨勢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 基本結論是長三角地區初步出現了產業分工,上海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周邊地區轉移,并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競爭、技術轉移和產業政策引導。胡國良(2005)認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既有垂直型國際分工,也有水平國際分工,在這兩種分工形式中,長三角制造業都處于分工體系的末端,這樣一種國際分工定位,使該地區制造業可持續發展陷入困局;因而提升產業層級、與國外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擴大高新技術中間產品的生產平臺是長三角制造業擺脫困局的主要路徑。

      二、度量指標

      本文選用樊福卓(2007,2009)提出的度量指標對長三角服務業分工進行分析和探討。

      用FRi表示i城市的專業化系數,反映其與長三角其它城市發生的城市間貿易的相對規模,則:

      其中,sij表示i城市j行業的增加值占該城市服務業增加值的份額,用sj表示長三角j行業增加值占其服務業增加值的份額。

      用FIj表示j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反映該行業發生的城市間貿易的相對規模,則:

      三、統計描述

      與長三角工業細分行業數據的可獲得性相比,服務業細分行業數據的可獲得性要低得多。原因在于,一是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1994)相比,《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關于第三產業細分行業的分類發生了較大的調整,這種調整使得兩種行業分類的數據可比性較低;二是長三角若干城市沒有提供服務業細分行業的數據,而且,在頒布實施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之后,有些城市的《統計年鑒》仍然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1994)提供數據。經過努力,我們收集整理了2006年長三角各城市服務業細分行業數據;數據來源包括2007年度長三角各城市《統計年鑒》,以及《2007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別行政區統計年鑒》。

      先從城市路徑分析長三角服務業分工問題。從表1可以看出,2006年長三角不同城市服務業的專業化系數存在差異,泰州、無錫和舟山的專業化系數較大,分別為0.1878、0.1729和0.1656,居于前3位,而臺州、寧波和嘉興的專業化系數較小,分別為0.0656、0.0689和0.0714,居于后3位。作為各城市服務業專業化水平的綜合反映,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分工水平為0.1063。當考慮城市的規模因素時,情況就有所變化。2006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6,375.27億元;分城市看,不同城市的規模差異懸殊,上海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244.20億元,占長三角的份額高達32.03%,而舟山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53.82億元,占長三角的份額僅為0.94%。忽略城市的規模因素,同樣可以發現,不同城市的服務業結構差異系數有所區別。泰州、無錫和上海的結構差異系數較大,分別為0.1535、0.1492和0.1388,居于前3位,而臺州、嘉興和鎮江的結構差異系數較小,分別為0.0304、0.0476和0.0507,居于后3位。作為各城市的結構差異系數的綜合反映,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結構差異系數為0.0954。把2006年長三角各城市的專業化系數和結構差異系數進行比較,發現,杭州、上海的結構差異系數較專業化系數分別高出46.64%和32.19%,其它城市的結構差異系數均比專業化系數小,其中,臺州、鎮江和嘉興分別低了53.69%、 45.33%和33.39%。這使得,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結構差異系數較服務業分工系數低了10.26%。

      接下來從行業路徑分析長三角服務業分工問題。從表2可以發現,2006年長三角不同服務業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差異較大,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地方化系數分別為0.1986、0.1437和0.1402,居于前3位,而住宿和餐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業的地方化系數分別為0.0548、0.0657和0.0680,居于后3位。作為各行業地方化水平的綜合反映,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分工系數為0.1063。在長三角服務業的行業分布中,不同行業的相對規模差異較大,批發和零售業占有23.37%的份額,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僅占有1.11%的份額。不考慮行業的相對規模因素,發現,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分布差異系數較大,分別為0.1843、0.1431和0.1412,居于前3位,而住宿和餐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業分布差異系數較小,分別為0.0565、0.0610和0.0692,居于后3位。把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各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和分布差異系數進行比較,發現,在14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的分布差異系數較大,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住宿和餐飲業的分布差異系數比地方化系數分別高出13.22%、5.87%和3.10%;有8個行業的分布差異系數較小,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的分布差異系數比地方化系數分別低了17.53%、12.73%和12.21%。結果是,2006年長三角服務業空間分布差異系數為0.1032,比服務業分工系數低了2.91%。

      進一步,我們計算整理了200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區位商居于前4位的服務業行業(表3)。不難發現,對于一個城市,專業化優勢排在前4位的行業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例如上海, 2006年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區位商為1.37,專業化優勢較大,而排在第4位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區位商為1.24,專業化優勢較小。再如杭州, 2006年教育的區位商為1.27,專業化優勢較大,而排在第4位的房地產業的區位商為1.15,從而專業化優勢較小。從表3還可以發現,不同城市區位商居于前4位的行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既表現在行業的差別上,還表現在區位商大小的差別上。例如上海和南京, 2006年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區位商在兩個城市均居于首位,分別為1.37和1.77,而兩個城市的其它3個行業各不相同。再如杭州和寧波, 2006年杭州的金融業、房地產業的區位商為1.27和1.15,居于第2位和第4位,而寧波這兩個行業的區位商為1.25和1.06,居于第1位和第4位;至于兩外2個行業,兩個城市有所區別。

      四、小結

      本文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服務業分工進行了初步探討。從城市路徑看,長三角不同城市的專業化系數有所不同,并且,與城市的專業化系數相比,城市的結構差異系數的大小及排名均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從行業路徑看,長三角各服務業行業的地方化系數存在差別,并且,與行業的地方化系數相比,行業的分布差異系數的大小及排名均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這表明,對長三角服務業分工問題進行分析時,是否考慮城市(行業)的相對規模因素,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另外,本文還對長三角城市區位商居前的服務業行業給予了簡要的討論。

      [注 釋]

      ①長三角的地域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2008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了這一內涵。狹義的長三角,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臺州等16個地級以上城市。在本文的分析中,我們使用的是狹義的內涵;即使使用廣義長三角的內涵。1978年~2006年期間,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2.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

      [參考文獻]

      [1]樊福卓.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制造業分工[J].改革,2005, (8) .

      [2]樊福卓.地區專業化的度量[J].經濟研究,2007,(9):71-83.

      [3]樊福卓.區域分工:理論、度量與實證研究[C].博士論文,2009,5.

      [4]范劍勇.長三角一體化、地區專業化與制造業空間專業[J].管理世界,2004,(11):77-84.

      [5]梁 琦,詹亦軍.地方專業化、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來自長三角的證據[J].經濟理論和經濟管理,2006,(1):56-62.

      [6]劉乃全,周維穎.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及產業分工問題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5,(2):19-25.

      [7]胡國良.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國際分工定位及其發展困局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5):59-62.

      [8]邱瑞平,楊海水.長江三角洲工業的地域分工[J].東岳論叢,2005,(6):109-112.

      [9]孫彥軍.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分工、產業轉移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2007,(1):40-43.

      On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in Yangtze Delta Area

      Fan Fuzhuo

      (Institute of Sector Economy,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轉型升級 ;國際競爭力;制約因素;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4)03-0038-008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特別是隨著生產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融合,一種新型文化服務業業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在我國許多地區特別是在發達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并對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明確這種新型文化服務業的內涵與特征,把握其對我國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重要促進作用,揭示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思路及對策,是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基本內涵與特征分析

      從內涵來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與文化產業、生產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首先,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著重體現了文化產業的生產。文化產業包括多種類型,但從所提品(或服務)的功能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消費性文化產業,如娛樂業、消費性媒體行業、電影電視行業等,主要滿足人們最終消費需求;另一類產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則主要是以中間性產品、要素投入的形態,滿足社會生產性需求,或為生產活動提供輔助,體現出文化的生產和特征,如工業設計、廣告會展、文化信息傳輸服務等,這類文化產業可稱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

      其次,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體現了生產業的“文化”元素。加拿大學者Grubel &Walker(1989)認為,生產是指“那些為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用作中間投入的服務”,因而也稱為“中間投入服務”,它與那些用來直接滿足最終消費需求的消費相對應,用來滿足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對服務的中間性使用需求。[1]因此,從滿足生產性消費需求的角度看,生產業與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二者的功能取向基本相同,均用來滿足中間性生產需求而非最終消費需求。但就所提供的服務內容來看,生產業與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仍存在一定區別。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直接以“文化”為要素參與生產,或通過在其產品(或服務)滲入大量“文化”或“創意”元素的方式來實現其生產功能。當然,這里的“文化”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

      與一般文化服務業相比,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廣泛的產業融合性。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不是文化產業和生產業的簡單疊加,而是兩者功能和內容的有機交叉、高度融合。以工業設計為例,它跨越了IT產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等多個行業,內容延伸到通信技術、文學、藝術、金融等眾多領域,具有廣泛的行業融合性和領域交叉性。特別是隨著信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各產業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表現出突出的產業融合特征,既包括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之間的交叉融合,更有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的跨產業融合。

      第二,密切的產業關聯性。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包括研發設計、咨詢、培訓、廣告及會展等多種行業,幾乎覆蓋了產業價值鏈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全部環節,具有明顯的產業前向關聯、后向關聯及旁側關聯特征,并通過這種產業關聯,進一步發展為產業集群,關聯性與集聚性逐漸成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的基本形態。以北京市制造業為例,早在2002年,北京制造業文化服務化指數(即制造業文化服務化程度,用以測度制造業與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關聯程度)就已達到21.7%,而上海市這一指數在2007年也達到了20.6%。[2]可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帶動能力。

      第三,突出的產業創新、創意性。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主要以“文化”要素實現自身功能,其中包含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知識、智力等要素的作用,特別是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科技創新因素在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發展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如信息服務業離不開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軟件知識,工業設計離不開科學設計理論。創新、創意對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以創意產業為例,創意的新穎性、奇特性和實用性是決定創意產業功能大小的主要因素。甚至可以說,只有通過創新才能維持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發展,更好地實現其自身的功能。

      第四,明顯的區域差異性。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功能主要通過文化要素來實現,而文化植根于特定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習俗、歷史傳統等眾多因素之中,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由此也使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區的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體系具體構成區別明顯,同一類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在不同的區域也往往體現出不同的特征。以創意設計業為例,北京市創意設計業主要包括時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集成電路設計、工藝美術設計等,上海創意設計業則側重于研發、工業設計、建筑設計,而深圳則更加注重IC設計、平面設計和建筑設計。

      二、 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分析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條件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成為我國面臨的艱巨任務,在這一方面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將發揮十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如圖1所示)。第一,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是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新引擎。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文化產業不僅發展速度保持較快增長,而且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也穩步提高,正穩步向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邁進。但需要指出的是,只從滿足最終消費角度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增長的拉動只能是一個逐漸和線性的過程,除非出現新的重大消費業態出現。而基于我國現階段工業化進程和產業升級的現實,從滿足生產消費角度發展文化產業,則易于出現爆發式、跨越式發展態勢。倫敦的創意產業早在2003年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即已超過了金融業。我國藝術授權產業2010年的產值即高達2.5萬億元,2011年,以該年國內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金額968.46億元人民幣推算,中國藝術授權所帶來的生產總值可達近3000億元。[3]可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在我國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引擎。

      第二,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正成為撬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杠桿。(1)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具有較為明顯的高增長性、高附加值和低碳環保等特征,是典型的“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對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要有三大重點:一是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提升現代服務業的比重;二是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應對新產業革命的沖擊;三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著力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在以上三個方面都大有可為。(1)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本身即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現代服務業中創新創意性較強、附加價值較高、文化藝術特質突出的新興服務業。其發展不但有利于提升現代服務業比重,更有利于優化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提升現代服務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2)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我國前幾年已確定了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再發展其他新興產業,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動態范疇,其內容和要求會隨著國內外產業、技術競爭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完全具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質與要求,是一種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現有戰略性新興產業難以具備的文化、創意內特質與內容。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技術服務、創意產業、教育和科學研究等產業將在自主創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產業具有高度的創新性,其創新力度和強度將會超過工業企業。[4]這對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對新產業革命沖擊具有重要意義。(3)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通過融通文化產業與傳統制造業,成為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般認為,現代國際制造業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智能化、綠色化和網絡化趨勢,實際上還應加上一個“創意化”。創意、文化、設計等要素越來越多地融入現代制造業,成為創立知名品牌的上佳要素。早在1996年,美國的軟件和娛樂產品在世界上的銷售額高達602億美元,首次超過其他產業,成為出口的支柱產業。[5]事實證明,通過融入文化、創意要素形成的品牌,往往具有更為持續和久遠的影響力。企業從產品競爭到服務競爭,再到品牌競爭,最終實際上歸結為文化、創意的競爭。制造業產品的創意性正成為現代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正在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存量規模巨大的傳統制造業,無疑是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較為受人關注的兩大領域。前者已被確定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后者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如果能將兩大產業內容打通,形成相互融合、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那么,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因此注入新的強大驅動力,而大力發展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即是打通文化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實現二者互動、融合發展的有效通道。

      第三,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是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強力催化劑。現階段,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不高的突出表現是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位置,從價值鏈分工中分得的利益較低。一項研究表明,每臺iPhone4的生產線上,掌握產品設計、軟件開發、產品管理和銷售等高利潤環節的蘋果公司攫取了絕大部分利潤,而負責制造與裝配的中國公司獲得的利潤僅占到整機利潤的1.8%[6],面臨著被長期鎖定在價值鏈低端的危險。面對新的國際產業分工,中國必須著力推動研發和設計能力的提升,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推動全球價值鏈的利益再分配。而研發、設計、品牌建立等高端環節無不與文化、創意要素息息相關,借助特定文化、創意要素形成的品牌,往往具有更為持續和久遠的影響力。在當今國際競爭中,如果說技術曾是超越資本、勞動、土地等傳統要素的企業制勝法寶,那么,文化、創意、設計等逐漸成為超越技術競爭之上的新的制勝利器。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將更多的中國先進文化要素和創意理念融入制造業,創立出更多在國際上具有獨特優勢和文化特質的中國知名品牌,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盡快攀升到國際價值鏈中高端的有效途徑。

      從微觀層面來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對企業國際競爭力提升作用體現在其微笑曲線上位置的變動(見圖2):其一,技術創新成為我國企業獲得長足發展的關鍵,最終決定了其在國際產業鏈上的位置,研發和設計處于產業鏈條的初始端,對下游制造和行銷環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是企業獲得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關鍵。而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包裝設計等研發設計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企業實現技術積累,突破其在工藝、產品種類及功能上的壁壘,是企業優先獲取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徑,表現為原附加值曲線向曲線1的移動。[7]其二,在技術更新加快、產品生命周期和盈利周期大大縮短的背景下,廣告設計、廣告策劃及產品展覽能夠將產品特性快速、有效地展示給消費者,成為企業發掘市場潛在需求、拓展渠道、塑造品牌、提高企業獲利能力的有效途徑,表現為原附加值曲線向曲線2的移動。其三,與研發設計和廣告會展作用具有明顯的業務邊界和周期限制不同,咨詢、策劃、教育、培訓、軟件開發等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則對企業生產和獲利的全過程和全周期提供支持和保障作用。以職業培訓為代表的培訓業除了對企業員工提供基礎崗位培訓,以保證產品或服務生產和提供的連續性外,還通過知識溢出和“干中學”效應提高員工隊伍素質,降低企業人力成本。而以計算機維護、軟件開發等為代表的信息服務業則為企業業務環節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信息支撐,對提高企業運行效率、擴大利潤空間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隨著動漫游戲為代表的授權經濟的崛起,企業產品邊界趨向模糊,開始出現融合,產品創新層出不窮,集實用性、觀賞性、技術性、藝術感多位一體,且文化作為壟斷性競爭要素的注入,顯著提升了企業獲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表現為原附加值曲線向曲線3的移動。

      在歐美日等經濟發達國家,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隨著經濟、技術和文化的發展得到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和升級過程中曾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并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在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發展正方興未艾,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作用正逐漸體現。正是由于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所表現出來的重要作用和遠大發展前景,2012年國家在對2004年文化產業分類所作的調整和補充中,增加了文化創意、軟件設計服務等產業門類,而新增加的這些產業門類主要屬于生產性文化服務業。

      三、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現狀的實證分析

      為全面客觀地把握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的現狀,有必要對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發展進行實證分析,為此,首先需要對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包含的主要門類進行劃分。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有關文化產業和服務業的分類中,都還沒有專門劃分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及其門類。這里我們根據生產性文化服務的內涵、特征,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我國國家統計局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及《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等為標準和依據,對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行業及門類進行初步劃分(見表1)。

      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主要包括文化信息傳輸、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會展、教育培訓等六大行業,各行業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相應的子類。由于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是一種知識、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行業,主要在我國經濟、技術相對發達的城市得到較快發展,并體現出較為明顯的作用。因此,這里對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狀況的實證分析主要以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作為考察對象。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表現出以下發展特征及態勢。

      第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增長迅速。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整體呈下行趨勢,但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規模實現持續擴大,增長迅速,增速顯著高于同期地區GDP增長率,呈現出明顯的逆經濟周期特征。以北京為例,2011年北京市廣告會展、設計服務、咨詢服務等主要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約1291.8億元,同比增長22.02%(2),高出同期GDP增速(8.1%)13.92個百分點。同樣地,上海市2012年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增加值達1605.42億元,較上年增長20.05%,超出當期GDP增速(7.5%)12.55個百分點(見表2)。可見,與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起步較晚,但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沖擊后仍保持了高速增長,顯示出良好的成長性。這可能與近年來我國居民文化需求不斷上漲,文化體制改革逐漸深化,政府各項扶持政策日趨完善等有較大關系。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正在成為地區乃至全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第二,占GDP比重穩步提升,經濟貢獻率顯著提高。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18071億元,占 GDP的比重為3.48%,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同年上海市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所占比重為7.95%,而早在2011年,北京市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占GDP比重即已達到這一水平,顯著高于同期文化產業所占比重(見表3)。不難看出,在北京、上海這類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也已然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3)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占GDP 比重的不斷攀升,有效地提升了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并可通過與制造業良性互動、藝術授權經濟的融合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隨著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持續增加,生產性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和拉動率迅速提升。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主要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10.90%和8.82%,2012年上海市主要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率更是高達27.19%,顯著高于同期文化產業5.5%的貢獻率水平(見表3)。2012年上海市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率達到2.04,即GDP8.1%的增長率中有2.04個百分點是生產性文化服務業拉動的。這表明,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作為新興產業,對國民經濟具有強勁的輻射、帶動作用。

      第三,產業門類齊全,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重點省市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門類齊全、相互補充的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體系。從產業地域分布來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作為一種具有大量文化元素的產業,植根于當地特定的文化、歷史、經濟環境,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以設計服務業為例,盡管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省市現階段均存在工業設計、建筑設計、集成電路設計等細分行業,但彼此之間又有區別,特點突出。比如北京、上海市建筑設計、工業設計、時裝設計發展迅速,較為領先,而深圳市則更為注重集成電路設計、平面設計等設計服務業;從行業發展來看,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包含了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咨詢策劃、廣告會展、文化軟件、教育及培訓等眾多行業,門類較為齊全,但各細分行業在產值、增速、就業帶動等方面存在結構性差異。[8]例如,軟件、網絡及計算機行業在京滬廣深等省市發展較早,在產值、比重及吸納就業人數等方面高居各行業之首,正在成長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廣告會展業緊跟其后,但設計服務業則相對處于較低水平,需要通過提高技術水平、企業組織管理水平、改善從業人員素質等方式提升其發展速度和水平。

      四、現階段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的

      主要制約因素分析

      盡管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已取得了快速發展,并對促進區域和城市經濟增長及產業轉型升級起到越來越明顯的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和制約因素,概括來說主要包括:第一,體制機制約束較為突出。長期以來,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處于文化事業范疇范圍,游離于市場經濟體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競爭力。[9]行業發展中長期存在政企合一、政府壟斷經營等體制問題,必然導致市場競爭的不規范,弱化競爭機制配置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抑制和削弱了工業企業外包生產的內在動力,嚴重影響了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發展活力。

      第二,制造業需求及拉動能力有待增強。目前,我國的工業經濟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地位,受競爭環境和自身素質的影響,有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在采用比較傳統的運作模式,競爭優勢單一,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較為緩慢。企業價值鏈過度集中于實體產品生產,對產品生產相關的咨詢、設計、研發、營銷、金融等潛在需求挖掘不夠,直接制約了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發展。

      第三,產業的技術、人才支撐能力有待提升。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就其本質而言是“科技+文化”雙驅動的產業,橫跨工學、經濟、文學等多學科,因而高科技水平及高素質、復合型的高端人才尤其重要。而目前我國科技水平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同時,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尚待完善,企業相關培訓投入較少,缺乏一流的具有國際市場經驗的開放型、創新型人才,這導致了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缺乏足夠的技術、人才支撐能力。

      第四,產業發展組織及發展模式有待優化。目前,從組織形式上來講,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集聚區分布較為分散,地區分布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空置率居高不下。這除了市場因素的原因外,各區政府跟進建設、缺乏有效合作和過度競爭也產生了影響。從發展模式來看,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企業規模化程度較低,以中小企業為主,產業市場呈現出“散、亂、小”的特征,企業資金、研發實力有限,難以形成獨創性的特色品牌和龍頭、骨干企業,不利于地區工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第五,產業標準分類較為混亂。統一的行業標準、行業分類是發展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前提和關鍵,是產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現階段,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政府、企業及研究機構對此關注較少,對其認識存在較大不足。尤其對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產業定義、行業分類缺乏統一的認識,缺乏統一的產業指導目錄和官方統計口徑。為企業進入認定、扶持政策制定和行業研究帶來了較大困難,不利于行業協會的建立和作用的發揮。

      五、加快發展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

      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時代的到來,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條件。而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又必將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我國產業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注入強大動力。為促進我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快速發展,現階段應重點采取以下主要對策:第一,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積極強化市場競爭機制。借鑒國外發展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實踐經驗,深化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監管制度和運行機制;積極引導非國有集體經濟參與行業競爭,提高市場化程度;加大對內和對外開放力度,出臺扶持政策,利用多種渠道和手段吸引先進的生產要素投向生產性文化服務部門,形成有利于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10]二是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有效發揮政府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建立相應的支持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包括技術研發中心和信息服務平臺等;通過規范市場競爭,維持市場秩序,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完善產業分類和細分目錄,完善產業統計制度,引導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三是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針對地區發展不平衡、功能定位不明確、各自隔離發展的問題,統籌各省市間及省市內部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布局,制定總體發展規劃,形成集聚區錯位發展格局。制定統一的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產業指導目錄,確立產業細分目錄,官方統計口徑,形成每年的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報告,定期披露產業發展信息。

      第二,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養,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一是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知識創新、技能創新和管理創新,培育扶持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利用豐富的高校資源和科研院所優勢,發展科技中介,推進產學研合作,為全社會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產性文化產業創新搭建良好的平臺。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管理制度,引導企業提高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能力。二是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集中力量樹立特色品牌,優化整合和推廣開發區域性文化資源,推動多產業融合發展。對新確定的國家、省、市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給予獎勵。鼓勵服務業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經營,促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實力的企業集團。[11]三是加快人才引進與培養。利用高校科研優勢,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高校培養文化、設計、咨詢等與專業人才,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和人才輸送機制,有效提高輸送人才的服務水平和專業素質;突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職業資格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市場準入制度;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并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吸收和引進國外尖端的生產性文化服務業人才,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促進與制造業的互動、融合發展,創新產業發展組織和模式。以已有的制造業集聚區為依托,實施高級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嵌入制造業集聚區戰略,促進傳統制造業集群的改造升級,形成產業共同提升機制,改善產業配套環境,打造現代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集聚區;加強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為制造業服務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如研發、設計、咨詢等文化服務,形成新的產業部門,發揮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產業集聚效應;依托制造業轉移和結構調整之際,大力發展與之相配套的信息通訊、研發服務等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同時加快本土制造業的創新與升級,努力尋求與之相應的高端知識型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產業的發展,全面提升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的服務等級。

      第四,大力改善社會環境。從“硬環境”來講,政府要合理引導政府的投資方向,科學規劃與生產性文化服務業高度關聯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形成職能配置合理、比較優勢突出的區域分工體系,構建公平、合理的產業發展環境,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12]從“軟環境”來講,政府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和規范促進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包括財政政策、融資政策、土地政策等,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創造良好的寬松的發展環境。同時,要構建信用體系平臺,在平臺上完善信用機制,優化社會信用環境,促進企業之間良性合作;要建立完善各種信息共享與交流平臺,為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供便捷順暢的交流與充足透明的信息。

      注釋:

      (1)一般來說,產業升級包括四種含義,一是第一、二、三產業依次轉移,二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升級,三是行業(產品)結構升級,四是產業內部企業升級。此處產業升級主要指第一、二、三種情形。

      (2)本部分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產值根據《北京統計年鑒2012》將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廣告及會展服務業、網絡信息業等加總得到。

      (3)按照國際標準,一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6%,即可算作一個經濟體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樊文靜.中國生產業發展悖論及其形成機理――基于需求視角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邱靈,申玉銘,任旺兵.北京生產業與制造業的關聯及空間分布[J].地理學報,2008,6(12):1299-1310.

      [3]中國行業研究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導向探討分析[EB/OL].http://,2012-08-09.

      [4]吳豐華,劉瑞明.產業升級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基于中國升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2,(5):57-69.

      [5]魏恩政,張錦.關于文化軟實力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理論學刊,2009,(3):13-17.

      [6]人民網.全球價值鏈固化,中國國際貿易如何突圍[EB/OL]. http://.cn,2013-07-23.

      [7]毛蘊詩,鄭奇志.基于微笑曲線的企業升級路徑選擇模型――理論框架的構建與案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2):162-174

      [8]張京城.中國文化創意發展報告(2011)[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9]鄭世林,葛沂.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中國軟科學,2012,(10):48-58.

      [10]張自然.中國生產業TFP變動分解[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8,(2):34-39.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范文第4篇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是服務業國際化的重要表征。服務業的擴張既與外部環境條件相關,也與服務業自身發展有關,概括而言,服務業國際化的動因有以下幾方面。

      1.生產和消費需求的拉動。

      由于技術進步和分工深化,引起了對生產需求的擴張,即生產者不是內部組織生產而是在市場上去購買的被企業用作進一步生產的中間服務的增加。企業之間的中間需求的增長更多地推動了新興專業服務業的發展,例如:管理咨詢、工程服務、市場營銷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

      而生產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及擴張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務業的特殊性質,因此B  to  B形式較不適用于服務業,即服務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于消費者,而通過中間商的轉接是不能或者是低效率的。眾所周知,生產業的對象——企業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國地方性的。生產業(如:貿易、金融)在某種程度上處于集中固定生產和分散變動需求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總是希望與一個服務商建立長久持續的關系,或者是希望與該企業的顧客(無論是本地還是國外的顧客)同時受到一個服務商的服務,以便于業務往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有力地占領市場,獲得更多的客戶,就需要服務企業建立全球性的組織為其顧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務。隨著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了。

      2.技術進步和分工的擠出效應。

      現代生產競爭激烈,靈活的管理和市場運作就變得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和市場運作等與生產的信息處理有關的部門的逐漸強化和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獨立化,也就是說原來合在一起的工作為了提高效率和靈活性而分開甚至分離出去。這種方式使得企業的各項工作更加具有專業性。為了專注于企業自身的核心專長,企業中一部分工作將被分離出去由更加專業的服務商提供,這就是分工所產生的“擠出效應”。

      目前服務部門較其他部門增長快得多,盡管服務部門中勞動生產率也有較大的提高,但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依舊較低。以富克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通過對美國部門生產率的比較研究發現,服務業的生產率增長幾乎為零,大大低于工業甚至農業。他認為,服務業相對于農業或制造業的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說明了國民經濟中服務業就業的日益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服務業生產率增長率意味著服務業平均成本高于整個經濟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務需求對于上升的價格相對不敏感,那么,隨著經濟的擴張,總就業中服務業的比重將增加。這就是著名的服務業增長滯后理論。可見,處于快速增長中的服務業往往能夠吸引大量的勞動力,其對就業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加;而且在創造財富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的社會中,其他部門對勞動力需求的下降要比服務部門快得多,因而勞動力的供給壓力逐漸增加。這種由于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尤為突出。因此,那些人力處理和實物處理服務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上逐漸增加,因為這些服務能夠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較少受到限制,因而,有人提出服務業的發展擴張不是由于需求,而是供給的推動效應。

      3.服務業的競爭。

      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中,像銀行、保險、醫院和教育這些成熟的消費者服務業,增長速度正在減慢。而其他一些行業,像美國的航空客運業,似乎被長期的生產能力過剩困擾著。所以,公司的成長只能以從國內的競爭者那里爭奪份額為基礎——或者通過開拓國際市場。那些以美國為基地的大型信用卡公司所采取的戰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應該看到,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速度已成為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服務業中,先動優勢表現尤為強烈,快速的顧客回應能力,比競爭者搶先一步占領市場,將有更多的機會建立影響巨大的聲譽以及贏得顧客的忠誠度,獲得大市場。而且在服務業擴張中,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制決定了市場進入的機會,并決定了市場結構以及競爭程度,這種做法往往給先進入者以較少管制的優勢。在許多情況下,即使已有競爭者先進入某個市場,許多企業仍然不惜代價進入該市場,以防止被競爭對手超過太多,這也是通常所說的“跟隨競爭者”戰略。服務業的對外擴張已經以勢不可擋之勢在全球范圍展開。

      4.進入壁壘降低(標準化成本、全球范圍優勢)和服務貿易自由化。

      進入壁壘一般包括自然形成的以及人為的壁壘。自然形成的進入壁壘在服務行業中典型地表現為服務產品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障礙。然而,現代電信和傳遞技術使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逐漸喪失了其重要性,服務的不可儲存性和運輸的傳統特性發生了改變。從此,許多生產和消費原需同時進行的服務現在可以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分離,銀行、保險、醫療,咨詢和教育等原需供需直接接觸的服務現在可以采用遠距離信息傳遞的方式,通訊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國際間可貿易性、生產的專業化迅速發展。

      由于最新的服務業發展主要由經濟網絡型服務帶動,使經濟網絡型服務與工業的發展形成互補。與此同時又由于許多服務產品無法出口,因此服務業更多地采用跨國公司形式。而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的巨大優勢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經營行為,也使其在服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由于新興服務業的知識化和信息化特征,服務部門跨國公司比制造業跨國公司的資本密集度更高,技術優勢更強,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場的壟斷局面,形成其全球范圍網絡優勢。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市場的融合,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費用進一步的下降,也即在更加完全的市場中,服務業將比制造業更加具有采用跨國公司形式對外發展的傾向。

      在服務行業中政府的管制是最主要的人為壁壘。由于許多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許多國家對服務行業實行較嚴格的管制,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當然在發達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一些發達國家對航空業實行管制,阻礙公司之間兼并聯合的擴張行動。在這種狀況下,使得許多服務業的跨國經營無法實現。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其中許多國際通行規則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更自由的全球經濟市場大大降低了服務業對外擴張的進入壁壘。

      5.贏得信賴以及全球學習。

      聲譽在服務業中占據了首要的位置。很多情況下,由于轉換成本較高,許多客戶傾向于固定服務商,形成長期的互動關系。顧客在選擇服務商時,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質量、競爭力、可靠性等。考慮到轉換成本高昂,選錯服務商的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所以顧客總是利用各種途徑去獲得服務質量信息,服務企業也盡力去建立自己的聲譽,并且試圖區別于競爭對手提供更好的服務。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顧客很難獲得準確的服務質量信息,也很難對服務質量做出合理的判斷。顧客往往以公司規模、公司經營的年數、以及公司主要顧客的清單來判斷服務企業的服務質量,因此服務企業不斷擴充規模推行國際化,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性顧客,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聲譽、贏得信賴,將自身的實力外部化表現出來,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

      在許多情況下,獲得全球網絡優勢是一些服務行業提升服務產品價值,贏得顧客信賴的重要渠道。

      二、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的特點

      1.服務業全球擴張的主導戰略由追隨型轉為主動型。

      服務業一般是跟隨在制造業之后推行其跨國活動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制造業跨國公司主要以利用東道國的資源及廉價勞動力為動機,曾帶動了鐵路、公用設施和基建等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企業的海外延伸,然而,從投資規模和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來看,服務業只是作為制造業的補充而落后于制造業。70年代起,一方面,制造業跨國公司不斷成熟,對外投資結構升級、形式多樣,為發達國家經濟地位日趨上升的服務業的對外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產品及技術的國際貿易蓬勃發展,對為工商貿易提供服務的全球發展要求日增。80年代以后,服務業已不再單純尾隨在制造業企業之后走向海外,企業跨國化形成的國際競爭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服務業尋求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分支網絡滲入世界主要市場謀取利潤的戰略意識的加強。特別是90年代以來,各國放松了對歷來限制甚嚴的電信、金融等服務部門的管制,這成為服務業迅速向海外擴張的契機;它們逐漸擺脫了純提供中間性生產投入的傳統角色;也開始參與制造業活動,如:跨國銀行接受跨國公司委托,承辦并直接參與為跨國公司所需要的銀團、企業組建和變動等有關活動。但服務業跨國公司更多的是向同行業其他部類的服務領域擴展,這種多樣化擴展主要強調相互銜接的一條龍服務。

      2.服務業跨國公司的實力大大提升,成為推進服務業國際化的主體。

      美國《財富》雜志每年一度的“全球500強”的評比是對跨國公司實力的一個綜合考察,由近年的數據可以看出,500強中的服務業公司在絕對數量和相對比重上都有了較大的增長,其所占的比重已超過所有其它行業跨國公司的份額加總。

      服務業跨國公司實力的提升還體現在其居高不下的營業收益率上,按照這一指標選出1996年和1999年500強中表現突出的幾大行業進行排序,1996年,營業收益率最高的10個行業中有4個是服務業,包括多種經營財務公司、電訊、證券和娛樂業;而至1999年,營業收益率最高的10個行業中有6個是服務業,包括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多種經營財務公司、證券、網絡通訊、飲食服務和電訊。

      3.服務業跨國并購活動頻繁,成為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隨著各國對外商投資的限制放松,跨國并購可以充分發揮其投資迅捷和有效避稅的優勢逐漸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1987年,全球跨國并購交易規模為1000億美元,1997年為3420億美元,1999年達到了7200億美元;與之相應,跨國并購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49%上升到1997年的58%,又躍升至1999年的83.2%。

      跨國并購在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中也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從具體行業來講,近年來全球并購市場的熱點是金融業,歐盟國家和美國的銀行業紛紛合并。最近5年中,法國和葡萄牙的銀行減少了25%,比利時、西班牙和美國分列其后,銀行數量減少幅度分別為22%、21%和16%,日本銀行和保險業在金融改革的推進下不斷整合,其中,保險業的合并在2000年達到了高峰期,一些超級保險公司相繼成立。電訊業是并購浪潮中的第二個焦點。歐美同樣是電訊業并購市場主力軍,其中,美國電訊和傳媒企業的合并以及歐洲市場上法國電訊同意收購英國第三大移動電話公司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美國在線收購時代華納的交易金額更是高達1470億美元,成為并購規模最大的案例之一。

      4.服務業國際化帶動技術擴散,成為新技術重要的促進者。

      服務業國際化的推進已成為現代技術的發源地、傳播者和推動器。制造業跨國公司建立國際分支網絡的目的是實施相似體系內的勞動分工,將勞動密集度相對高的那部分生產轉移至海外分支機構,母公司則保留資本和技術相對密集部分的生產,從而拉開母公司與子公司間的技術層次。與制造業相比,服務業跨國公司用于硬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投資并不多,而以軟技術優勢見長,而且由于服務業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難以分隔,從母公司生產中分離出技能相對低的那部分服務的可能性很小,因而服務業跨國公司向海外分支轉移的技術更安全,更接近母公司的水平。日趨發達的跨國界信息流動降低了服務業海外活動的成本,跨國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系統使服務業跨國公司的海外分支成為母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母公司能夠更有效地組織其全球范圍的活動,通過海外分支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當地并不具備的現代服務,而在發達國家則提供價格更低廉、質量更優異的服務。會計、保險、租賃、跨國銀行、數據處理和信息傳遞等現代服務領域的跨國公司對東道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5.服務業國際化成為全球產業與市場整合的黏合劑。

      服務業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核心所在,作為溝通全球經濟貿易活動和企業跨國生產經營的聯系紐帶,在構建世界統一市場的進程中,服務業有著傳統制造業所根本無法比擬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業,正在成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貨物商品競爭能力的關鍵投入,更是企業構成產品差異和決定產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一個國家社會生產力的長遠發展,一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普遍增強,新型服務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部門,已經構成某種特定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決定性因素。新型服務產業這種突飛猛進的深入拓展,一方面固然是國際間技術轉讓步伐加快和社會分工程度深化的集中體現,但另一方面卻突出地標志著國際服務業從全球經濟增長的客觀結果迅速轉變為世界貿易擴張的前提條件。國際社會的這一深刻變革,被眾多西方學者稱譽為“服務業的革命”。其具體表征和客觀趨勢是,推動以知識為基礎的新型服務產業的迅猛發展,進而擴大服務的可貿易性,而服務業國際化背后的根本動力,則來自于信息傳輸系統的全球聯網,以及這種網絡給長距離服務帶來的現實可能,因此信息技術的進步,是促使服務業本身產生革命的真正原因。與此同時,服務業實際上還是信息技術的主要投資者。就發達國家而言,拓展服務貿易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跨境設立商業機構,將國際服務貿易變成外國直接投資的一種基本補充。

      服務業的國際化過程必須依靠跨國投資來推進,而明顯區別于傳統的國際商品貿易形式。眾所周知,主要從事制造業的跨國公司通常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建立起垂直分工體系,由母公司控制生產工藝流程的核心技術,而子公司則負責制造標準化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但經營服務業的跨國公司由于技術優勢主要是現代的服務手段和管理方法,在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時無法將其(例如:信息的復制)徹底剝離,因而彼此之間多半只能構成水平分工的關系。也就是說服務貿易自由化在擴大服務出口的同時,還能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逐漸達到優質高效的服務水準。

      美國經濟學家謝爾普(1984)在《服務技術在發展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農業采掘業和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磚塊’(bricks),而服務業則是把它們黏合起來的‘灰泥’(mortar),”如今,服務業國際化已經超越一國經濟的界限,通過技術擴散機制和制度擴散機制,在全球產業與市場整合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黏合劑”。

      【參考文獻】

      1.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張漢林:世貿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

      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產業 制造業 融合發展

      一、引言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新發展鷴緣纜罰并明確了中國制造業經濟轉型升級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經濟"新常態下,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的選擇。提高生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勞動分工中,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聯系日益密切。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軟化和工業服務的發展,服務投資在制造業中間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服務業在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制造業價值鏈中起著主導作用,產業鏈的滲透和一體化效應增強。中國產業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服務業和制造業,面臨從共生互動向一體化的轉變,而服務行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地區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生產服務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服務業國際化的兩種基本形式。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產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制造業競爭力快速提升的一重要因素。在新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我國需要經濟快速發展、產業轉型和競爭力的提升,因此研究生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動因與模式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生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動因

      傳統制造企業以“產品”為核心,以生產和制造環節為中心,以產品的最終銷售為過程。經濟“新常態”下,制造業發生了三個重大轉變。第一,市場從產品短缺轉向產品過剩,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制造企業為了加強市場的競爭力,從加強企業自身的戰略為出發點,把重點放在消費者上,強調產品的質量和功能,并逐步延伸到相關的服務上。例如,產品服務升級、定制服務、交易服務、咨詢服務、運輸服務、保險服務、維修服務、回收服務等,提升了產品的整體價值,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產品的高層次要求。第二,制造業通過詳細的分工來提高生產效率,形成一個不斷延伸的制造產業鏈。制造業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從產品的競爭轉向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制造業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擴大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或向外拓展服務業。第三,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為制造業產業鏈環節的分離、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產業一體化和全球布局奠定了基礎。制造型企業要迎合從以“產品”為核心到以“消費者”為核心,從“生產”到“產品+服務”或“服務”的新趨勢。

      (一)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

      技術創新改變了原有工業產品的服務和技術路線,從而改變了原有生產行業的功能。不同行業的技術相互整合,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技術基礎,但不同的行業之間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這導致了產業融合的產生。信息技術在各產業融合發展,每個行業在客戶、生產、財務、倉儲、運輸管理等方面推廣在線信息處理系統,這樣客戶就可以立即得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從而逐漸使得行業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信和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使得產業融合成為了全球產業發展的浪潮。

      (二)在競爭環境中對利潤的追求是產業融合的企業動因

      企業在需要在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以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在競爭下尋求企業的發展和壯大。隨著技術的發展,企業能夠提供的產品也越來越多樣,而為了有區別于其他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必須在原基礎上進行一些創新,實現一定程度的融合。

      利潤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業永恒的追求。產業融合的發展可以加強行業之間的合作,降低進入壁壘,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最終形成比較優勢。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企業對利潤的追求是產業融合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同行業的企業都有多元化,多樣化的產品,他們追求經濟效益,他們通過技術集成和創新改變了成本結構,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業務整合形成了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引導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內容來實現市場整合,最終促進行業間的整合。

      (三)跨國公司的發展成為產業融合的巨大推動力

      一般來說,只有巨大的國際的直接投資,才具有支撐跨國生產經營的實力和能力, 因此,每個跨國公司的出現和發展,實際上都是國際金融資本整合的結果。在國際一體化運行中,工業部門轉變為工業一體化,“國民生產”產品轉變為“生產”, 可以說,促進工業一體化的主要載體就是跨國公司。

      三、生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模式

      (一)結合型融合發展模式。結合型融合模式就是把生產業的價值鏈融入到制造業的價值鏈之中。在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時,企業需要將實物產品和生產結合出售來滿足客戶的不同需要。在這種模式下,生產業和制造業是相關的,但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并沒有單獨銷售,而是通過資源、技術、管理和市場的互補融合進行組合銷售,從而產生1+1>2的效用。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生產業和制造業的不同優勢,占有不同的市場,即生產業的服務通過非替代性、低交易成本等優勢來,促進產品的銷售,生產的產品也可以通過它的優勢,如品牌和渠道來擴大生產的需求。

      (二)綁定型融合發展模式。綁定型融合模式是指基于同一價值鏈的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整合。換句話說,就是基于同樣的價值創造,即將實際產品和服務綁在一起出售來滿足客戶的需求。生產業與制造業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有通過這種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兩者的效用。在這種融合模式下,產品與生產有很強的相互依存性,產品以“產品+服務”的形式銷售,為客戶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延伸型融合發展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是制造業產業鏈的延伸,在同一價值鏈上衍生出與生產產品相關的融合性產品。對制造業的產品特性進行分析,從研發到整個價值鏈的售后服務都需要尋找新的生產,從而挖掘出新的利潤增長點,即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制造產品源于新的“用戶導向”和“產品擴張”的服務需求,不僅要開拓新的制造業市場,而且還要促進生產的發展。在這兩個不斷整合的過程中,生產業為了提高自身的服務和外包能力,將更加細化分工,向R禱和集聚化發展。

      四、生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基于結合型融合發展模式下的對策建議。在結合型融合模式下生產業和制造業表現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補性關系。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將充分發揮生產業和制造業各自的優勢,從而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由于轉型戰略多為大型品牌企業所用,而中小型企業易拘泥于陳舊體制,故管理和理念的創新是戰略轉型升級的前提和關鍵。我國的企業沒有高程度的服務外包水平,應積極引導企業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現狀,向專業化發展。建立結合互補發展的理念,創建高效的執行團隊,推進生產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式融合發展。

      (二)基于綁定型融合發展模式下的對策建議。在綁定型融合模式下生產業和制造業表現為相互依賴的捆綁性關系。其中制造業和生產業在某種程度上緊密相連、不可分離,兩者唯有搭配在一起才能發揮自己應有的價值。在該模式下,我國企業應通過緊密合作來實現產品和生產的捆綁銷售,但不能盲目選擇合作伙伴,應針對自身產品或是生產綜合考慮對方的信用、交易費用以及行業背景等因素,從而達到雙方利益最大化。

      與此同時,產品創新也是一大策略。投入一定的技術和資源對生產產品進行創新以開拓新的市場,在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帶動生產的發展,又因兩者的捆綁性而互相促進從而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兩者綁定型融合發展。我國應基于現有的產業優勢,不斷創新,積極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制造業和生產業共同發展。

      (三)基于延伸型融合發展模式下的對策建議。在延伸型融合模式中,服務是由制造過程中的資源需求和客戶對多樣化的產品的需求產生的。生產是產品價值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也是形成產品與價格自主競爭的重要舉措。在產品的完整產業鏈中制造只占了一小部分,研發、采購、銷售、售后等生產才是產業產業鏈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服務的創新有利于縮短產業鏈的周期,為產品創造更高的附加值。通過改良后的產品、服務以及各種營銷手段,結合口碑效應,能夠提高企業的品牌價值。在這種模式下,生產業將集中發展,所以應致力于建設綜合性的從設計、研發、采購、制造加工到產品銷售、完善的售后服務的一個產業集聚區,并合理規劃布局,通過政府相關政策引導,促進具有共同區位指向的服務業企業向集聚區聚集,切實做到布局集中、土地密集、產業集聚,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五、結論

      生產業和制造業在本質上彼此相互依存,但由于制造業的水平不足且生產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兩者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因而針對這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結合型、綁定型和延伸型三種融合模式推動生產業和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最終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樊琦.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與生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J].商場現代化,2016(5):246-247.

      [2]陳柳欽.產業融合的動因及其效應分析[J].西南金融,

      2007(4):10-11.

      [3]楊仁發,劉純彬.生產業與制造業融合背景的產業

      升級[J].改革,2011(01):40-46.

      [4]劉鵬,劉宇翔.基于產業價值鏈的生產業與制造業

      的融合[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17):113-115.

      [5]童潔,張旭梅,但斌.制造業與生產業融合發展的模

      式與策略研究[J].軟科學,2010(02):75-78.

      [6]高健.加快浙江生產業發展的思考[J].企業經濟,

      2009(03):143-145.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亚洲无删减国产精品一区|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国产亚洲精aa成人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九|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色偷偷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