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化差異 商務禮儀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商務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務禮儀活動的價值,幫助人們適應現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動,是廣大民眾熱切關注的問題。在長期的商務實踐中,筆者發現,文化背景的差異對商務禮儀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本文擬從文化背景、價值觀體系兩個維度出發,深入研究文化差異帶給商務禮儀活動的影響。
一、商務禮儀與文化背景
“商務禮儀是人們在商務活動中長期形成的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它在商務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務禮儀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商務禮儀從發展到成熟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成熟的標志正是較為穩定的社會形態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務禮儀的發展史,可以視為各種禮儀規程生發、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每當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商務禮儀程序產生,我們的商務禮儀就向前推進一步;每當一種商務禮儀程序成熟,我們的商務禮儀知識就會有所豐富。正是在各種商務禮儀的不斷產生和成熟的過程中,我們的商務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為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探討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活動產生的影響,必須從中國社會獨特的文化背景入手。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我的禮儀傳統。就中國的文化背景而言,“禮”是最為重要的特征。“禮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禮節,在具體內涵上是指中國古代的社會道德規范,在深層社會含義上是社會等級秩序的要求。”②但現代社會的商務活動早已不局限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它面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務對象成為當代商務禮儀活動主角。這一事實告誡我們,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就具體的商務禮儀活動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其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人稱模式的不同。在具體的商務活動中,活動雙方會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問候。如果對于對方的稱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習慣未作充分的準備工作,極有可能導致商務活動陷入僵局。以中國文化背景與西方文化背景作為對比的雙方,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更為強調長幼尊卑的秩序,同時對自身總是做一定程度的“貶抑”;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對自我的肯定,不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稱取代全名。其次,時間觀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文化崇尚輪回思想,西方人認可線性思維。前者催生了中國人在商務活動中拉長周期的慣性思維,也培養了中國人在商務活動中重視逐漸培養信仰的思維模式;后者則使西方人將是否信守承諾和接受事前約定列為重要的評判標準,他們的商務活動往往會作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相關問題加以處理。因此,常見的情況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下,急于進入談判正題的西方人顯示出的無奈和焦慮往往被中方誤認為缺乏誠意;而寒暄的中國人被認為東拉西扯、不務正業。”③同時,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中西方的餐飲文化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中國人往往將餐桌視為商務活動的延續,并力求排場,與西方人講究簡約、節儉的商務宴會有較大差異。
僅從商務實踐活動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對商務禮儀的影響是深遠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覺的。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商務禮儀的演進軌跡難以準確勾勒。商務禮儀活動的發生和發展被湮沒在習以為常的活動中。商務禮儀的演進和文化背景的關系自然也無法被我們完全揭示,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對某一具體商務禮儀形式的研究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怎樣在現實活動中,從文化背景的角度來認識商務禮儀活動的發展過程,探討商務禮儀的發展規律,了解實際行動中人的心理狀態,評價各種商務禮儀活動的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還是一項值得繼續進行下去的任務。
二、商務禮儀與價值觀體系
商務禮儀文化的差異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國家間的文化傳統的差異。自從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義后,“文化”就一直是學界的熱點問題。我認為西方學者弗·詹姆遜的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他在《:文化與政治》一書中明確說到:“所謂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種實質或現象,它指的是一種客觀的海市蜃樓,源自至少兩個群體以上的關系。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群體都不可能獨自擁有一種文化:文化是一個群體接觸并觀察另一群體時所發現的氛圍。”④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了解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具有客觀的必然性。受其影響形成的中西方人的價值觀體系也對商務活動的展開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西方的文化觀念中,個人價值是其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社會是圍繞著個人這個核心,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個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觀能動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維觀念中,個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價值層面。而奠定西方現代文明基礎的“藍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響西方人在商務活動中較少表現出顧及整體利益的“犧牲”行為,而是將如何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視為最終目標。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價值觀體系,作為源自“黃色”農業文明的國度,中國人更為注重一定范圍內集體的利益。這是因為,在農業文明的原始階段,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所有的農業活動,個人必須依賴于集體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則不同,他們可以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個偉大英雄的身上。價值觀體系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受此影響孕育的中西方商務禮儀活動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記。這里所謂的中西方價值觀體系的不同,不是一種邏輯上不同于當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傳統的思維方式。其實質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務禮儀活動準則,使得中西方人考慮問題的著眼點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會為例,中國人講求排場,而西方人崇尚節儉。因此,在商務宴請中,中國的宴會往往是杯盤滿盞、西方的宴會則簡約、大方為主;中國宴會重視等級高低,西方宴請強調女士優先。尤其是在商務禮儀活動中,為增進雙方的私人感情中國人更熱衷于勸酒,西方在追求隱私化的同時更多地表現為遷就于他人的情感訴求。這樣一些具體商務禮儀活動中折射出中西方人價值觀念的差異,在商務禮儀的學習和實踐中必須尊重不同服務人群的習俗,給予符合他們價值訴求的禮儀安排。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進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趨緊密,我們必須正視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性。只有真正落實了、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務禮儀的社會價值。商務禮儀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不是一時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機制的差異。在21世紀的傳媒時代,東西方文化交匯更加迅速,我們只有擺脫單向度的思維模式,才能在具體的商務實踐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成績,這一切的取得依賴于我們正確解讀商務禮儀下的文化差異。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對我們理解和認識商務禮儀活動提供了參考。從跨文化的高度認識商務禮儀活動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為人們認識商務禮儀背后的文化差異因素提供啟示意義。
注釋:
①汪洪梅.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張榮翼.沖突與重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頁.
③張波.中西商務禮儀差異淺思[J].對外經貿實物,2011(3):69.
④弗·詹姆遜.:文化與政治[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420頁.
⑤王書柏.淺談商務禮儀與文化差異[J].時代金融,2012(6):321.
【參考文獻】
[1]金正昆.商務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現代禮儀教程[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關鍵詞】商務禮儀; 國際貿易 ;文化差異
1商務禮儀中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
1.1處事風格差異中國人具有含蓄委婉的特點,而西方人喜歡直截了當。在商務談判中,西方人喜歡直奔主題,直接談論問題。而中國人則傾向于請對方吃飯或給對方贈送禮物,以此來增加對方對自己的了解和信任,從而使得接下來的談判更加順利。中國人對西方人的這種直抒心意的方式表示難以理解和接受,而西方人也不明白中國人這種含蓄、委婉的處事風格。1.2行為語言差異行為語言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具體表現方面,包括:手勢語言、肢體語言、目光語言、體間距離等。在國際商務場合中,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特點。例如,在商務活動中,最常見的肢體語言就是握手。在西方國家,雙方見面完成握手動作后會立即松開,兩人之間的距離也就隨之擴大;在這一方面,中國人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和敬意,常常會緊握對方的手上下晃動,還會跟對方閑談,握手時間略長。對于中國人的這種握手寒暄的方式,西方國家的人會覺得難以理解,他們認為雙方的距離太近會顯得過于親密,他們想要自己的空間不被人打擾;中國人會覺得西方人的這種時刻保持距離的行為是對自己的防衛和戒備,從而會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1.3中西方宴會禮儀的差異1.3.1使用餐具的差異中餐宴會所使用的餐具一般是:餐盤、筷子、羹匙、酒杯、調味碟等。西餐宴會一般使用的餐具為:刀、叉、紅酒杯、湯匙等。通常情況下,吃西餐時,不同的菜品要用不一樣的刀叉,飲不同的酒也要有不同的酒杯。1.3.2停餐方法的差異在我國宴席中,暫時停餐時,可以把筷子垂直放在碟子上。如果將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那就是表示停止進餐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停下來休息一下,應把刀叉交叉擺放在餐盤的正中央。用餐過程中,揮動刀叉是十分失禮的行為。1.3.3座位次序的差異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座次高低一般以進門方向為準,面門方為上座,背門方為下座。如果客人是成對的夫妻,應成對地安排座次。舉辦宴會的主人坐面門的上位,主人的右側為第一主賓,左側為第二主賓。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為表示對主賓的尊重,主人應該讓出主位。西方的排席位習慣不考慮進門的方向,而是以主人的位置為準,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一般情況下,男女主人分別坐在桌子的兩頭,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側,女主賓則坐在男主人的右側。其余客人按照身份的高低,男女依次錯開坐在桌子兩側。在大型宴席中,桌次以主桌位置為準,基本原則是右高左底,近高遠底,即桌次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和左右而定。
2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文化是天地萬物信息產生、融合與相互滲透的結果。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文化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導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2.1受不同思想學派的影響在中國,儒家思想經過歷代王權貴族的推崇,以及孔子及其門下學生的繼承與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性的作用。儒家學說提倡忠、孝、悌、禮、義、信、廉、恥,其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倫理關系,要以理行事。中國文化的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封建社會時期《,四書》《五經》作為科舉考試的大綱,想要成為上層統治者,就要受到四書五經的熏陶與洗禮。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當時的整個社會,尤其是統治階層的影響是無微不至的。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它起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對教會控制精神世界的不滿。“復興”是對知識和精神空間的空前解放與創造。人文主義精神之所以得到推崇與發展,是由于它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解放天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這一運動所提倡的精神對西方人性格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2.2受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中國社會講求和諧,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要以和為貴,人與天之間要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強調個人不能太突出,做“中等”之人,不爭不搶,不能破壞和諧。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而西方人則注重個性的發展,推崇個性的解放,強調個人利益,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2.3受不同自熱條件的影響中國人都有一種“故土情節”,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想,這種思想形成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的文明屬于農耕文明。中國地域廣闊,多高山大海,丘陵盆地,只要一個地方有水有耕地,人們就可以在同一個地方生活一輩子,這也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原因。這種生活方式可以確保人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用依賴別人所生產的產品。這種自給自足的模式造就了東方人安分保守、沉穩內向的性格,不喜歡向外擴張,也不喜歡別人占領自己的土地。西方大多數國家海岸線綿長,國土面積不大,在古代,歐洲的農耕所占的比重遠低于中國的農耕,資源貧乏,需要向外擴張以滿足生活需求。所以歐洲人便以海洋為依托去征服別的領地,喜歡向外探索新的資源。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最好的例證。西方人多樂于冒險,具有開拓精神與英雄情結。
3在商務場合應注意的問題
在國際商務合作中,如果可以掌握并運用好商禮儀,往往會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并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合作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細節:3.1尊重隱私在初次見面時,中國人會問及對方的年齡、工作、家庭情況等,以此作為談話的開端。而西方國家的人卻不喜歡這種尋找話題的方式,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別人不應該詢問。在與西方人交談中,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詢問對方的年齡,因為他們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是充滿活力的,女士更是如此。3.2尊重習俗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涉外場合中,要尊重交往對象,就要了解對方所忌諱的東西。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如對方信奉伊斯蘭教,在談話過程中,就不能對對方所信仰的宗教進行不恰當的評論或指點。在就餐時,不點豬肉或酒。3.3信守約定在所有正式的商務場合之中,都必須遵守自己的許諾,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提前五到十分鐘赴約。若未按約定的時間赴約,自己在對方心里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會影響到自己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所以在有確切時間的約定中,要注意按時赴約。3.4不宜先為“不宜先為”原則,它的基本要求是:在社交場合,面對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內的問題時,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按兵不動,在充分考慮好的前提下再給對方答復,不要冒昧行事,由此可以避免一些麻煩的產生。3.5不必過謙在商務交往中,不能自我吹捧,自夸自大,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也沒有必要貶低自己,放低身價,過多地跟對方謙虛。
4結語
文化,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和滲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禮儀是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對其吸收和傳承。中西方禮儀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涉外商務交往中會出現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困擾呢。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行事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由于國際商務禮儀強調交往中的規范性,對象性,技巧性,所以在交往過程中,要采取措施來應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障礙,以真誠守信為原則,增加彼此之間進行貿易合作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2]周朝霞.商務禮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李雅靜.文化差異對商務禮儀的影響[J].青育學院學報,2002(3).
[4]趙燕霞.透視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11).
[5]杜維明.儒家傳統與現代文明對話[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一、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逐步讓學生了解一些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思維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語言行為也會有差異。同時,它也會導致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禮儀,以下簡單介紹高中英語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東西方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1.標準稱謂:講英語的人對這些家庭成員或親屬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來稱呼他們,總之,在英語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員或親屬之間經常使用的稱呼方式。但是,在漢語中,稱呼長輩家庭成員或親屬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來稱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嬸、姨。在稱陌生人時,中國人常用“同志”、“師傅”、“小姐”、“先生”等稱呼語,但在英語中,用來稱呼陌生人的稱呼語是很少的。
2.贊語與應答:在英語國家中,人們可以贊揚自己的家人。人們經常會聽到婦女贊揚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業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婦女也會夸獎自己的孩子,說他們在學校表現如何好,在做事情時如何積極主動等。而在中國,這樣做會被認為愛炫耀自己。
3.社交禮儀:英語中的“please”比漢語中的“請”用得更經常,更廣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詞:“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漢語中使用“請”相對來說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貴府”、“令堂”等,這些詞都可以用來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語的文化習俗,任何涉及隱私或個人問題,都屬于禁忌的范圍,例如:年齡,收入,婚姻、政治、宗教信仰等都被認為是個人問題,不可談論。因此,中國人在學習英語時,一定要記住在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不要將這一做法照搬到英語中使用,這一點至關重要。
以上這些都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作為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逐步滲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積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盡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際沖突,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 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盡量避免中西方文化沖突
1.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為了適應新世紀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從跨文化教學入手,通過西方文化的逐步滲透,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2.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開發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能,引導他們主動探究,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師應挖掘教材,精心備好課 ,通過改進一些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在課文教學中。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課文無論題材和體裁都比較廣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教師在進行這些課文教學時要注意挖掘這些課文的文化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課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外,我認為對英語語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比如在進行新課標英語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課文教學時,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分組布置作業,讓他們通過網絡、書籍、報刊等多種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節日,第二天進行5分鐘的總結交流,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通過對西方節日的了解,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能力。(2)在課外閱讀中。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個很好的補充。教學之余可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學作品簡易讀本,還可以引導學生讀一些報刊、雜志(如英語沙龍等),同時,在閑暇之余,觀看原聲英文電影,看CCTV-9的英語節目等,提醒學生們通過網絡,書籍,報刊等,留心積累有關中西方社會習俗以及日常交際等方面的知識。
學生在中國的文化氛圍中長大,中國的語言文化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制約了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在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注重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需要重點培養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形成跨文化的交流意識,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一、利用西方的詞匯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高中生學習英語時除了掌握語法和背誦單詞外,還應該注重對其文化內涵的理解。對于新課程中英語的學習更應該從文化內涵入手,增進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該你行動了),而學生多數會理解為“球在你的場內”,這是對英語表達的不了解造成的。又如 “That makes two of us”,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大多數學生會理解為“現在就我們兩個人了”。西方人想表達的意思是“我也跟你一樣”,“我跟你有同感”。由此可知,在學習英語時,應結合西方國家的生活習慣和語境來理解。
在新課程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加深學生對詞匯以及西方文化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深入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生活的差異,熟記詞匯的同時,增加對詞匯以及中西方文化內涵的了解,有效促進跨文化交流。
二、利用英語文章的背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新課程英語文章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講解西方文化內涵,還應該利用文化中的背景知識增進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如可以增加對英語文章及文化背景的欣賞與體驗類的課程,如可設置“cultural corner”英語欄目,讓學生以篇章閱讀的方式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讓其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在高中新課程英語文章中,涉及到許多關于西方國家節日的文章。如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由美國人民獨創,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感謝印第安人的幫助。教師可以在這一天舉辦 “小型感恩節”活動,讓學生吃著烤火雞(Roast turkey)、南瓜餅(Pumpkin pie)等節日食品,用英語表達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從而鞏固了學生的詞匯知識,增強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三、利用英語語法結構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漢語及英語的句子在結構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側重點又各不相同。用英語表達句子時,會過多注意其表達形式是否合理、完整。因此,向學生講解英語語法結構,讓其熟悉英語表達中的模式,就讓學生具備了了解英語“框架”的能力,進而讓其用詞“填內容”,達到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如“His sister often gives him money.”(他的姐姐經常給他錢。),“His friends give him an apple.”(他的朋友們給他一個蘋果。)。兩句英語中,詞形會隨著主語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主謂語之間的聯系很密切,主語為“his sister”,謂語為“gives”,主語為“his friends”,謂語為“give”。教師可以將英語語法結構與漢語語法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其學會用跨文化的思想去學習知識。
四、利用教學媒介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學不能只是局限于書本和口語教學的層面上,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外知識的強化 ,如可通過國際時報、文學作品、影視劇等,讓學生了解書本外的英語世界,并逐漸習慣將英語融入日常生活中,達到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如教師可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室欣賞動畫片《貓和老鼠》,并讓學生回家用電腦看《大洋芋和小咪喳》,兩者都是同類題材,語言不同的動畫片,可以讓學生對比英語版和云南方言版的兩部動畫片中的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五、利用西方的文化習俗學習升華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要讓學生熟悉西方的社交禮儀、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從而避免在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誤解。西方人極其注重餐桌禮儀、服飾文化等,教師可以讓學生一一了解,并從中學會如何提升自己的修養,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Dress culture”在西方人的眼中,是極其重要的一門學問,如晚禮服的搭配風格,可分為簡約型、高雅型、小清新等,無論哪種搭配,都必須確保身上的首飾與晚禮服裝同色,并且不能超過三樣,它主要追求的是時尚美,這與中國“旗袍”追求整體性和曲線美存在極大不同,因此,讓學生了解西方的文化習俗,是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趙芳.“滲透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一、跨文化教學在初中牛津英語拓展課中應用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英語教學是包括了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多個方面的訓練在內的。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從這些方面來看,在初中牛津英語拓展課中的應用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上:
1.1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夠做到真正的有效的溝通。
中國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多方面的差異。中國人的思維往往比較含蓄,而外國人則表現得比較直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對贊美的回應上出現的差異可以看出來。所以在語言交際中一定要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夠在恰當的場合中作出得體的回答,避免鬧出笑話來。
1.2跨文化教學能夠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而不是單純地進行語言知識的輸入。如果不注重溝通交流,一味地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和試卷練習,是很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的,甚至會造成很多“聾啞英語”的出現。從這點上看,進行跨文化教學顯得更為重要。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中國和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進行英語教學絕不是為了升學考試,而是為了能夠培養一批能夠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人才。而英語人才的培養要從初中階段抓起,要從開始學習之前就有意識地灌輸文化的意識,讓學生能夠重視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差異。這樣既能夠正確地把握文化不同之處,也能夠在生活中傳播不同的文化。
二、跨文化教學在初中牛津英語拓展課中的應用的主要內容
在初中牛津英語拓展課中應用跨文化教學主要包括了解中西方的交往文化差異、認識語言交流外的交際表達方式和把握詞語中的文化內涵。
2.1了解中西方的交往文化差異。
在生活中的很多場合都會有文化上的交流,包括打招呼、問候、邀請、告別等等,這些都是有規范的語言要求的。在一些場合往往是需要講究表達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的。比如西方文化常常表現得比較熱情。他們在打招呼或者問候的時候,除了日常所說的“hello”,“I’m glad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之外,可能還會有一些擁抱、親吻的動作來表達親情或者愛情,但是中國人可能要含蓄很多。要理解這些交往文化上的差異,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回應,做到有效的溝通。
2.2認識語言交流外的交際表達方式。
在語言的交流外,很多時候還包括身體語言上的交流會出現差異。在中國,很多人沒有強調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一些關系比較要好的女生之間手拉手一起走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但是在西方,很多的人之間是要保持一定的交流距離。而相關同性朋友之間牽手在很多時候被認為是很不正常的。中國人在傾聽別人說話時,會盯著對方以表示專注聽,是一種禮貌的方式,但是這種行為在西方往往會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容易讓談話者有壓力,出現交流不自在。
2.3把握詞語中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語中包含著很多文化因素在里面。通過學習這些詞語背后豐富的情感色彩,可以了解其中的文化差異。這也是在跨文化教學中的一個必要的內容。比如在表達眼紅的詞語中,不能夠從字面上去理解為“red eyes”,實際上正確的表達是“green eyes”。在西方文化中綠色是生命之色、青春之色,含有“幼稚無知,沒有經驗,缺乏訓練”之意。而不是中國文化中理解的嫉妒得眼睛發紅之意。這些詞語上的差異是大量存在,需要進行必要的梳理,把握好詞語中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