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隨著中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翻譯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翻譯現狀卻不容樂觀。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使譯文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采取多種翻譯策略對譯文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處理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旅游文本;文化差異;功能翻譯;翻譯策略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數千年的發展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旅游資源,不僅有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更有蘊含著民族氣息的人文景觀。中國特有的旅游資源每年吸引著大批國外游客來中國旅游觀光。根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屆時將有1.4億人次來中國參觀、訪問和游覽。令人欣喜的同時,我們又不得不考慮隨之而來的問題和挑戰。大多數海外游客對我們的語言和文化知之甚少,中國文化要走出去,翻譯工作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旅游翻譯質量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海外游客的旅游興致,而且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整體形象息息相關。
二、旅游翻譯現狀
雖然近年來一些學者不斷致力于旅游翻譯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國內現存的很多英文旅游文本中仍然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錯誤,嚴重損壞了中國的對外旅游形象,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極不相符。文軍等人(2002:1)在對當前旅游翻譯的一項調查與分析中總結出了中英旅游翻譯中普遍存在的錯誤,即拼寫、遺漏、語法、中式英語、用詞不當、表達、累贅和文化誤解。除了拼寫和語法外,其他幾大錯誤或多或少是由中西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旅游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陳剛,2004),其本質是如何把當地的地方特色展現出來,應該是文化的傳播,而不僅僅局限于語用學和譯學范疇。中西文化差異,不可避免會在局部發生沖突,給旅游翻譯帶來障礙和困難。
三、中西文化差異和旅游翻譯
正如翻譯家尤金·奈達所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此譯者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還要掌握兩種文化,保證文化之間的有效交流。筆者從心理差異、審美差異、思維方式差異三方面來探究中西文化差異對旅游翻譯的要求。
(1)心理差異。中國人歷來崇尚謙虛美德,對自己的價值判斷通常以自貶的形式出現,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自我價值上的心理定勢。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普遍強調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獨立性,對個性的尊重甚于社會性,因此英語中沒有與此相應的謙稱詞語,翻譯時漢語的這種語用意義往往難于表達而造成語用失效。語用失效源于語用沖突,而語用沖突又源于民族心理上的文化沖突。對于這種由心理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沖突,在翻譯時必須通過適當的語言手段,依據語境進行文化調節,譯出其語用涵義,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
(2)審美差異。中國自古以來注重“ 天人合一”,喜歡將主觀與客觀交相融合,注重藝術感受。而西方哲學只是對客體進行冷靜的分析,直面物體本質特點,再現事物原貌。受審美觀的影響,在語言文化方面主要表現為對節奏韻律、詞匯選擇、句型結構、修辭技巧、篇章布局等方面的接受或排斥、認可或否定、愛好或拒絕、欣賞或反對的心理趨向。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考慮不同民族的審美差異,適當調整語句結構以達到較好的審美效果。
(3)思維方式差異。人類的思維方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長期以來,東方民族習慣于具象、綜合型、本體型和順向思維,而西方民族見長于抽象、分析型、客體型和逆向思維,并由此導致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按照譯入語民族思維方式的特點,調整語句結構,以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四、功能翻譯理論在旅游翻譯中的應用
(一)功能翻譯理論
20世紀70年代,德國學者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明確指出僅靠語言學是不能解決翻譯問題的,給國內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一個新視角。它以翻譯目的為總原則,將翻譯的焦點從對源語文本的再現轉移到更富挑戰性的譯語文本的創作,給翻譯,尤其是實用文本的翻譯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翻譯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翻譯策略
根據功能翻譯理論的觀點,旅游翻譯一定要根據譯文的預期目的決定翻譯策略與方法,同時要考慮譯文的可接受性,采取靈活的方法有選擇性地翻譯原文的信息。下面以紹興旅游文本為例簡單介紹一些常用的翻譯策略:
(1)增譯。中文語言簡潔凝練,濃縮大量信息,往往兩三個字,或代表一段歷史,或暗指一個典故。這對中國游客而言不是問題,但外國游客看了卻一頭霧水。因此有必要在翻譯時適當增補一些詞。
如:“禹陵左側是禹祠,祠前一泓碧水,名曰‘放生池’。”
譯文:“To the left of the Mausoleum is the Shrine of King Yu, where his descendants and admirers offered sacrifices to him. And in front of the memorial temple lies a limpid pool called Fang Sheng Pond at which believers in Buddhism freed small animals they had bought from their captors as a philanthropic act.”
譯文對原文中的“禹祠”和“放生池”分別作了增譯。“禹祠”是大禹的后代子孫為了祭祀他而建造的一個祠堂。“放生”則特指那些信佛者把別人抓住的活的小生物買來然后放掉的善舉。如果按照原譯,外國游客將不知所云,增譯之后就一目了然了,從而也能增加游覽的興趣。
(2)減譯。在中文旅游文本中我們常可看到四字成語,但若翻譯成英文,則原文的結構和過多的修飾語會使西方讀者認為華而不實,因為他們的審美心理崇尚行文結構的簡潔美。因此,翻譯時必須考慮西方讀者的這種審美心理,對原文四字結構的語義進行提煉概括,以使譯文簡潔明了而又通順達意。
如:“(魯迅公園)……徜徉期間,但見白浪激礁,松林覆坡,紅巖嶙峋,沙灘如銀,景色如畫如詩。”
譯文:“Strolling in the park, you can enjoy a scene full of poetic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waves, rocks, white sands and pinescovered slopes.”
譯文充分考慮了西方讀者的審美情趣,靈活處理了中英文在行文習慣上的差異,調整句子長度并刪去了一些不必要的華麗辭藻,以簡潔明快的語句表達了原文中公園如詩如畫的美景。
(3)釋義。旅游文本中有些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產物,如果逐字譯成英語,對理解原文并無多大幫助,甚至外國游客根本看不懂,翻譯時應在忠實原文內容的前提下,用釋義的方法,利于游客理解。
如“同志曾賦詩稱紹興為鑒湖越臺名士鄉。”原文中的詩里用了兩個轉喻“鑒湖”和“越臺”來指紹興,譯文中直接譯成“Shaoxing”簡單明了,但如照詞直譯成英語,外國游客卻不太容易理解。
五、小結
在旅游翻譯中,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往往使譯文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靈活采用增譯、減譯、釋義等多種翻譯策略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使得譯文既能被西方讀者所接受又能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 賈文波.功能翻譯理論對應用翻譯的啟示[J].上海翻譯,2007(2).
關鍵詞:旅游;旅游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貴陽市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公眾的注意力越來越成為稀有資源,旅游文化產業是典型的注意力產業。旅游環境的營建和產品的打造,是為爭奪更多的市場關注,旅游文化產業的一切離不開展示、少不了關注。旅游文化產業極具商業化個性、人性化品格、文化性內涵,包容了來自幾乎整個世界的注意力。
文化既是旅游業的特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和支撐。誰擁有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誰就掌握了旅游業發展的主動權。同時,又因為旅游產業能夠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就業機會和生產總值,人們又將旅游文化產業看作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
旅游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以自然歷史文物景點觀光服務為核心,以享受人類文明成果、開發快樂精神資源和獲取自然歷史知識為動機,帶動飲食、旅館、交通、商業、娛樂等配套發展的大型文化產業群。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人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持續快速提高,國民旅游消費迅速興起并呈現爆炸式增長,滿足多層次的國民旅游消費需求成為旅游業重要的功能和任務,進入本世紀以來這一趨勢進一步增強。
在旅游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旅游業發展,正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2009年以來,隨著《貴州省旅游產業知識產權工作意見》的出臺,尋求對我省旅游產業實施知識產權保護開始迅速升溫,逐漸形成熱潮。 在各地旅游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以景區景點名稱為核心要素進行商標申報,探索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手段,通過打造地理標志農特產品,豐富和提升我省旅游商品成為強化我省旅游知識產權保護的三條重要路徑。
1.1.1文化產業及其分類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這種生產和經營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文化產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
文化產業功能:經濟增長功能、意識形態功能(滿足人的需要、引導輿論宣傳、防御文化殖民)、文化傳播功能、審美與評價功能。
圖1.1
如圖1.1所示,文化產業主要分為三層,分別是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和文化產業相關層。
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包括了新聞書刊、音像制品、文藝表演、電影電視、文物保護、博物館、文化研究、會展等行業。是文化產業的主要行業,作為核心行業而存在。
文化產業的外圍層是服務于文化產業核心層,外圍層中的互聯網、旅行社服務、休閑娛樂服務、文化產品銷售等行業均服務于處于核心層中的核心行業。
文化產業的相關層,是文化產業核心層和文化產業外圍層衍生和相關聯的上下游產業,主要涉及到了服務于核心層和外圍層的產品的生產和加工。
1.1.2旅游文化產業及其分類
旅游文化產業是一個以旅游資源為核心,以旅游經紀、旅游食宿和旅游交通等為外圍產業和相關產業而向外不斷輻射的綜合性產業。
一是自然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亦稱“自然景觀”,這是指能夠使人們產生美感,并能構成景觀的自然環境或物象的地域組合,所突出的是物質的物理屬性及其對人的心理產生的新奇別致的美感,注重的是官能感受、切身體驗和心境快樂。
為了深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讓我國的旅游市場開始走生態化建設道路,文化和旅游的結合已經逐漸成為了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現階段旅游和文化這兩大產業的結合,還依舊滯留在文化和旅游景點的結合上,未對旅游文化產品這一關鍵要素給予高度重視。
一、目前旅游文化產品設計存在的缺陷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的旅游文化產品在設計上還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之處。首先是工藝較為毛糙并且質量不好,對成本的過度控制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些年來旅游產品制造商慣用的伎倆。其次是外形不美觀,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旅游產品都是非專業設計者設計而成的;再次是偏離了市場的實際需求,因為缺乏對產品的創新,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隨著旅游文化產品實用價值的缺失而流逝了。最后一點則是旅游文化產品過于單調,缺乏特色,一項成功的旅游文化產品必須涵蓋豐富的民族文化以及鮮明的地域風格,才可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二、現階段旅游文化產品市場的實際需要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旅游產品的設計要求也在持續提升。當代旅游文化產品的市場需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產品的功能,即對產品的實用性的需求,設計者可以拓展原有的思路,將更多的使用產品作為媒介;其次是技術,設計者可以充分借助先進的科技對產品材料進行優化創新,緊隨時代步伐;再次是外觀,大眾開始追求流行元素以及新鮮文化,廣大旅游產品設計師們可以憑借二次設計,對以往旅游產品的固有形態進行深加工或進一步完善。
三、旅游文化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究
(一)旅游文化產品的功能創新
1.功能的嫁接所謂的嫁接法,就是將民間傳統文化這個“芽”嫁接到新型產品這一“根”上。比方說,圖1所展示的是七夕烘鞋裝置,其是把七夕節傳統文化融入于現代烘鞋產品之中,把烘鞋器雙雙對對、帶來溫暖的特點和七夕文化寓意結合起來,為廣大戀人之間情感的傳遞設計了一個新型產品媒介。嫁接法的使用可以讓民間藝術以及現代產品均發揮自身的優點,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慎重選擇傳統藝術,嫁接“根”要區別于傳統旅游紀念品的現代產品。圖1 七夕烘鞋器2.技術組合金磚過去是運用于重要建筑之中一種高質量鋪地方磚,造型呈四方狀,平淡無奇,審美價值不高。但是聰慧的設計師們把金磚工藝和中國的書法文化融合在一起,創新設計出了金磚書寫板(見圖2),用清水便可以練字。此產品運用了組合的設計方法,也就是把兩種毫無關聯的傳統工藝結合在一起,取得奪人眼球的設計形式。
(二)旅游文化產品的技術創新
所謂的技術植入法指的是在原有旅游產品的基礎上,植入一種全新在旅游文化產品的技術創新方面,通常會采用技術植入法,的技術,讓產品的外表及作用均獲得顯著的進步,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有效方式。馬特•傳奇公司設計了一款獨特的青花瓷共振音響,這一新產品是將陶瓷制品的共振發聲原理植入于青花瓷工藝品之中,設計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青花瓷音箱,突破了以往人們對音響的常規認知。
(三)旅游文化產品的外表創新
旅游文化產品的外表創新通常是實施重塑形象法,也就是根據當前群眾的審美需求,對過去的人們心中的經典形象進行再創造,重塑經典。例如“金陵十二釵”主題的明信片,著名設計者李冬根據這十二個人物的具體性格特征以及身份地位,把傳統符號以及當代的流行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推陳出新,締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形象。但是在用重塑法設計旅游文化產品是要尤其注意,被重塑的文化對象一定要包含濃烈的民族地域風格,并且在經過二次之后,藝術形象必須擁有較高的識別性,切忌和大眾心中的文化形象相差過大。
(四)創新旅游文化產品的設計理念
1.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
我們蘇北旅游資源豐富,每個旅游資源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且地域性較強。旅管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對本地旅游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旅游文化的積極性。此外,旅管專業教師要通過地方性旅游文化資源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以實現素質教學的目標。
2.旅游市場的需求。
旅游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導游的講解和展示,因此,旅游文化教師要針對旅游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旅管專業學生來說,不但要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而且要全面了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及歷史淵源,為以后的職業發展作好鋪墊。旅游文化不僅僅是一門專業理論課程,更是一門富有指導意義的實踐性課程,教師在教學時既要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責任,及時向學生傳播本地的旅游文化,又要為學生以后的發展考慮,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二、地方旅游文化資源下旅游文化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
1.旅游文化教學現狀
(1)旅游文化教學理念模糊,基本沒有利用信息化進行教學。
旅游文化課程內容涉及歷史、建筑、藝術等多個方面,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傳統的旅游文化教學中,教師簡單地給學生介紹某個地區的歷史建筑、風土人情和民俗風情,教師未對一些旅游文化現象的歷史淵源和空間演變規律進行分析、講解,導致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旅游文化教學理念不夠明確,沒有準確地對課程進行定位。同時對于大量的旅游和地方文化知識,教師仍一味地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激發興趣,更難幫助學生感受旅游和地方文化,進而愛上旅游和地方文化。
(2)旅游文化教學內容中缺乏地域文化。
關于旅游文化教學的教材種類眾多,教師的選擇性很大,但這些教材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沒有融入到旅游文化教材中。大多教材只介紹了我國典型的區域文化特征,很少涉及具有地方特色建筑、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本土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沒有把地域性文化資源融入到教學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滿足不了當地旅游業的需求。
2.地方旅游文化資源下旅游文化教學改革措施
(1)合理設計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學的文件,也是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依據。對于旅游文化學科來說,要在面向旅游業需求、順應本地旅游資源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制定適應人才需求的教學大綱,從而真正實現旅游人才培養目標。總之,旅管專業教師要不斷對地域性旅游文化進行深度提升,把本地旅游資源合理的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學中,并重點講解與分析旅游文化主題,真正實現提高旅游業學生文化素質的教學目的。
(2)把地域文化融入教學內容。
地域性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游客可以從中直接感知到該地區的本土文化,這是旅游文化教學的核心內容。旅管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熟練地掌握本地旅游文化,有利于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游客的認同感,出色的完成旅游相關工作。因此,旅游文化課堂教學一定要讓地方旅游文化資源融入教材,加深學生對本地區旅游文化資源的認識。此外,旅游文化教材中還應該涉及本地旅游現狀研究和旅游發展規劃等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旅管專業學生的職業潛能。
(3)提高地方社會服務能力。
目前,旅游文化的教學一般以課堂理論講解為主,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達不到旅游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滿足不了旅游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們要把旅游市場需要與地方性旅游文化資源結合起來,提高旅游文化教學的綜合功能,不僅要給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而且要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實習、實訓,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本地旅游文化資源的認知,提高旅游文化教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
(4)提高信息化利用的概率和水平。
關鍵詞:旅游文化內涵 形式 意義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3(a)-000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的提高,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加快了腳步,各種大型節假日旅游套餐,特色旅游線路,經典旅游行,紅色之旅等詞匯紛紛出現。旅游無疑成為人們休閑度假,放松心境的一種方式,旅游不僅是觀光,其實也是一種文化,是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藝術性等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特色產物。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發現旅游文化,剖析深層內涵
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經營者創造的觀賞對象和休閑娛樂方式為消費內容,使旅游者獲得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旅游體驗的旅游活動的集合。
1.1文化資源的體驗過程
旅游文化存在地域差異,以文化的交叉互動相互融合,并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征。旅游的過程就是旅游者對旅游資源文化的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也是感受旅游文化的一個獨到之處,它給人一種特殊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承載著旅游文化的內涵,并以景點為媒介,體現了審美情趣的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1.2文化活動的再現過程
旅游文化也指鑒賞異地傳統文化、探求文化名人古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特色文化活動為特定目的的旅游。這種文化活動在現行的旅游中還較為時尚。這種文化活動是一種傳播過程,是一種旅游文化重復再現過程。具有關聯性高、涉及面廣、輻射性強、帶動性強而成為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旅游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
1.3文化背景的還原過程
旅游的項目包含眾多,但是近些年來,人們更加注重其中旅游的文化背景和深層次的內涵,在相應的歷史遺跡條件下,真是重現當時的歷史情景,展現歷史文化風貌,還原歷史,扣人心弦,在這一過程中,把文化背景的作用突出的展現出來了,這一特點也與游客的需求息息相關。其目前較為普遍的是以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活動,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和民俗、宗教等方面特色旅游。也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于一體的大旅游活動。
2 研究旅游文化,區分內在層次
2.1歷史文化,重現歷史
歷史文化文物所展現的歷史風貌,其中所包含歷史知識更具文化內涵,對曾經的社會關系,文化風俗很好的展示,是旅游者所關心和進一步了解的,歷史文化旅游就更注重這一方面的導向,及時的給民眾以歷史教育,真實反應當時社會的情境,影響人們珍惜歷史文化,樹立民族感和對歷史的繼承感。
2.2現代文化,展現風范
現代文藝作品給人以陶冶情操,養心凝神,提升欣賞境界,在旅游活動中廣泛存在,新的科學技術展覽、令人驚嘆,從而在旅游文化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旅游者對科技的追求,追求環保高新等科技,促使創新發展得到繼承。這也是文化旅游的一個積極方面。展現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是提升國力,凝聚人心的過程,不僅展示的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民族的向心力。
2.3民俗文化,陶冶情操
旅游景區中還包含著一種類型,就是以當地的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為主要特征的民俗文化。這種文化所展現的是當地地域特色,一個區域或者說是一個民族特有經歷所保留下來的獨特的生活習慣以及節日的特性,其中包含著這個民族的所區別于其他區域的獨有風范,讓人回味,值得紀念,這也是吸引旅游者的一個特有現象,能夠讓人們更多的了解歷史文化,起到傳承和融合民族情感的作用。
2.4道德文化,樹立文明
旅游文化所展現的人際交流、歷史故事很大層面上展現的了道德文化的追求,給旅游者一個真實的教育啟迪的過程,一些從古至今的道德情操,以及文化理念,并非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褪色的,反而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認知。成為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給人們重現歷史場景,并進行道德層面的一次洗禮和加深的過程,是旅游文化的突出組成部分。
3 弘揚旅游文化,推動文化發展
3.1帶動經濟發展
旅游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繁榮,對于人們的消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近些年來,旅游的人數增加,無論是小長假、假期、蜜月旅游、紅色之旅等旅游線路,都是異常的火爆,一定程度上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這也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發展進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旅游產業上就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人數的增加也說明了人們精神生活的提升,也是文化發展的一個側面反映。
3.2提升價值觀念
旅游文化的發展,旅游產業的進步,對旅游者的認知有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作用,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可謂是較為深遠,能夠對歷史有進一步清晰的認識,對科技有更深層次的追求,對民族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對價值觀念有進一步的方向。旅游文化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不僅放松心情,還能學習和領會文化內涵,推廣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從歷史中歸納總結,從現實中反思自己,無論對青少年的成長還是歷史觀的培養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3尊重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的發展,讓我們看到過去,尊重歷史也讓我們銘記歷史,旅游文化也真是歷史在現實中的反應,讓我們清醒認識過去,有驚嘆、有奇跡、有悲歡、有更替。也正是這些歷史故事、歷史遺跡還在默默發揮著他的獨特魅力,也真是這種魅力,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文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積淀物;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繼承性,現代的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文化導向,追求正確的文化價值,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旅游文化進一步發展,為國家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陸仁柱.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文化[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11).
[2]王麗梅.論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影響[J].吉林商業高等專科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