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上級要求,按照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部署,結合我鎮實際特制訂如下實施方案。
一、提高思想認識
農產品是人們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頭,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事關國計民生。加快健全農產品監管工作體系,加強農產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聯動,落實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有效供給,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我鎮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二、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XX鎮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
由鎮黨委書記XX同志任指揮長,農業農村辦公室、應急管理辦、司法所、衛生院等部門負責人及各村支部書記為成員。二是成立XX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副書記、鎮長XX同志任組長,農業農村辦公室,應急管理辦等部門負責人及各村村主任為成員,日常監管工作由鎮農業農村辦公室牽頭負責,各部門各成員加強溝通協調,密切配合,確保我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序開展。(具體組成人員名單附后)
三、廣泛宣傳教育
采取各種形式,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加強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企業合作社組織培訓,全面提升公眾的農產品安全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圍。
四、強化監管職責
1、加強產地環境安全監管。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保護重點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工業“三廢”污染的監測與管理,積極推進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治理修復工作.
2、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強農業投入品經營監管,建立農藥審查備案登記制度,堅決杜絕本轄區內蔬菜、水果、水稻、畜禽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他明令禁止使用的化學物質,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的規定。
3、加強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組織本轄區基地農戶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加大農業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
4、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督促本轄區的農產品基地建立農產品農殘檢測室并搞好農藥殘留自檢,同時接受省、市、區、三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部門的抽檢。對采摘、收獲上市的農產品,特別是蔬菜做到批批檢測,合格的入市出售,不合格的堅決不流入市場。加強規模養殖戶的監管巡查,實施痕跡化管理,對檢查的內容、時間、發現的問題以及整改時限都記錄在案,進一步規范監督執法行為。
5、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組織相關執法單位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環節、重點時段,開展執法檢查,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案件。
6、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大戶積極開展
“兩品一標”農產品質量認證,支持認證企業,加強“兩品一標”基地建設,不斷壯大認證農產品生產規模。強化對“兩品一標”農產品的證后監管,堅決打擊假冒行為。
7、做好國家追溯平臺和省“省份證”平臺應用技術推廣和運用,打造我鎮優質農產品。整鎮實行“合格證”管理制度,負責轄區內“合格證”開具和出具督促指導工作。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河北廊坊
AbstractBased the 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Langfang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its exsiting problem was indicated and the reasons was analyzed for the status and effect of the manage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in Langfang.
Key wordsagriculture products;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status;Langfang Hebei
近年來,隨著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中亟待解決的主要矛盾之一。諸如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農產品的不科學收獲,市場準入制度尚未完善以及市場監督管理不嚴等,導致農產品污染比較嚴重,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引發的人畜中毒事件以及出口農產品及加工品因農藥殘留超標被拒收、扣留、退貨、索賠、停止貿易交往的現象時有發生[1-3]。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到貿易,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廊坊市地處河北中部,位于京、津2大城市之間,幅員面積6 429 km2,總人口381.6萬人。現轄2市6縣2區(三河市、霸州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廣陽區和安次區),96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其中建制鎮60個),3 229個行政村。廊坊農產品主要供應北京及廊坊周邊地區,僅蔬菜在北京市場上的占有率就達17%。廊坊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不但涉及到廊坊市的基本民生問題,而且也關系到全省乃至京津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因此,研究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意義重大。
1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成效
1.1農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近幾年來,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未發生一起因農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中毒事件。廊坊市蔬菜產業迅猛發展,在種植面積和設施建設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逾12萬hm2,分別在永清、三河、香河、固安、霸州、廣陽等地,主要栽培黃瓜、西紅柿、豆角、茄子、西葫、甘藍、油菜等20多個品種,年產量650萬t,其中450萬t銷往北京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北京市場的占有率為17%。目前,全市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環評認證基地面積達6.67萬hm2,獲證無公害農產品79個,擁有綠龍、翠仙、營綠綠色食品和經認證的有機食品6個,建立“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1.2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
廊坊市成立了市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在完善市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10個縣鎮的農產品質檢站建設,并在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貿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專院校、賓館、食堂、陪送中心等地新建23個農殘速測點。每年完成農產品檢測品種5 200個,其中農藥殘留快速檢測4 200個,農藥殘留常規檢測1 000個,國家禁止的5種高毒農藥檢出率降低到零。廊坊市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基地83個、檢測市場30個,抽取蔬菜樣品、水果樣品全部合格。
1.3切實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
近年來,廊坊市每年組織各相關職能部門通過集中打擊和不定期抽查等多種形式依法開展對農業投入品的綜合整治。對種子、農產品、肥料等農貿經營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凡不具備經營資格的農貿企業、門店一律取締,規范農貿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全市上下聯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通過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行為和依法查處其不法活動,有力地控制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的非法銷售,凈化農業投入品市場環境。
1.4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建設試點
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由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牽頭組織,廊坊市農業局主要負責蔬菜生產安全信息體系建設試點的實施工作,具體是2個批發市場和23個蔬菜基地共47個單位的試點,主要是通過工作管理檔案、生產經營檔案建設,推動蔬菜生產、經營規范化和誠信建設,促進蔬菜安全生產與放心消費。在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統一組織下,對47個試點單位逐一進行了初步檢查驗收,基本合格。
2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意識淡薄
目前,全社會的食品衛生法制觀念不強。大部分消費者專業知識較少,缺少識別食品質量的基本常識,對假劣食品的危害認識不足,選購食品往往只注意價格,而對質量要求不高,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強。食品生產經營者數量多、分布廣,尤其是一些游擊式、分散式、小規模的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和誠信經營意識相對較差,對自身管理不嚴,對從業人員培訓不夠,在食品生產經營現場,經常可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操作行為[4]。
2.2監管系統不夠完善,監管部門查處難
許多食品生產、經營者特別是一些無證的個體業主和制假販假者常常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法,讓監管部門很難查處。主要是因為在監管過程中還存在漏洞,使管理工作沒有完全到位。從布局上看,這些地方主要是分布在學校、集貿市場、農貿市場周邊。
2.3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
近年來,廊坊市農業局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屬起步階段。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基礎還很薄弱,存在著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廊坊市發展標準化的意義和緊迫性沒有被普遍認識,計劃經濟農產品短缺條件下形成的重產量、輕質量、無標準的思維定勢和慣性阻礙了農業標準化的推進,農業生產小規模、分散化和非組織化加大了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難度,農業標準化體系不完善,實施標準缺乏先進性、配套性、操作性,農業標準推廣實施體系不健全[5-7]。
2.4消費者防范意識不強
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食品的供不應求,使廣大消費者形成滿足于“吃飽、吃好”的觀念,缺乏食品安全防范意識。2008年廊坊市在對500份農產品質量安全隨機調查中,有30%反映自己或親友中曾遭遇不安全、不潔食品的危害。當遭遇不潔食品侵害時,多數被調查者都采取消極應對的態度;47%的人表示“以后不再購買該食品”,32%的人“無可奈何,自認倒霉”;只有21%的人提出“向有關方面反映、投訴”。由此可見,廣大消費者防范食品污染的意識不強,應對食品中毒態度消極,也是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大隱患。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識和食品安全知識水平不僅有利于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而且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程度的有效途徑。現實表明,在現有的監管機制下,食品安全監管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對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進行全面改革,從機構設置、法規和標準制定、執法力度、監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廓坊市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不利局面。
3參考文獻
[1] 丁長琴.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5):96-99.
[2] 宋怡,孫翔.農產品出口如何突破綠色壁壘[J].農村經濟與技術,2003(10):8-9.
[3] 郝艷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完善農產品監測體系[J].中國園藝文摘,2010(3):170-171.
[4] 劉躍平.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黔東南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調查[J].農技服務,2008(3):118-119.
[5] 何樂琴,李劍鋒.慈溪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調研與思考[J].農業質量標準,2005(4):20-22.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廳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堅持依法履行職責,不斷完善監管體系,著力提升監管能力,努力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全市從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為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安全,給全市人民提供放心、安全的農產品,我們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縣目標責任書,并將指標分解細化,層層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做到了責任主體明確、目標任務清晰、措施辦法具體。
同時,市縣兩級政府深知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對一個地方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也至關重要。我委從年初就積極謀劃,制定方案,廣泛動員,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實施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三位一體的全程監管,努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水平,確保全市不發生重大農產品|量安全事故,有效地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了社會穩定。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監管工作開展情況
1.1 加強領導,強化組織措施。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新形勢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也是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社會穩定的需要。為此,委領導高度重視,做到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分管領導親自抓,各科站所密切配合,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格局。一是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成立了以委主任為組長、分管副主任和紀檢書記任副組長、職能科站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整治工作的領導。二是制訂工作意見。根據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下發了2017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方案,明確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目標和重點;并針對各縣(特區)、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成后日常監管工作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及時下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方案、例行監測、監督抽查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督促縣鄉監管、檢測站的日常工作盡早走入正軌。
1.2 加強“三品一標”的監管認證力度。 今年我中心對區內“三品”生產企業,不定期進行檢查,重點檢查生產記錄制度執行情況,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情況和“三品”標志使用情況;對擬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綠色食品認證的產品實行提前介入,在指導申報的同時,督導申報業主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水城紅心獼猴桃、保田生姜、月亮河鴨蛋、牛場辣椒、盤縣核桃已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證書。
1.3 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監管力度。 蔬菜生產一直是安全隱患比較大的一項農業活動。今年我委將開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做為蔬菜發展項目的前期要件,即要求業主在項目實施前就做好規劃和技術培訓,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要求進行項目建設。 二是將上規模的蔬菜基地全部納入監管監測范圍,隨時進行監督檢查。截止目前抽檢樣品1778個,農殘合格率為99.5%。
1.4 強化宣傳培訓
一是按照市食安委食品安全宣傳周要求,開展市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周活動,到縣、鄉開展農產品質量宣傳,發放宣傳材料3000多份,現場咨詢服務群眾400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是組織企業內檢員參加市我們舉辦的無公害及綠色食品內檢員培訓班,提高企業自身的監管能力。
三是結合職業農民培訓舉辦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班,最大程度地引導農民、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嚴禁使用和添加違禁藥物,目前,每年至少舉辦培訓班2期,培訓農民、農業技術員800余人次。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外向型農業的要求和滿足人民群眾講質量、講安全、講健康的消費需求以及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實行農民增收的目標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2.1 部分農民和生產單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還不夠強。我市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分散、粗放、小規模為主。一部分農民缺乏安全意識,掌握的無公害生產技術不全面,導致不能很好的掌握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養殖過程中濫用抗菌素的現象仍較普遍,同時受利益驅動,投入品的使用還不規范,查處任務還很艱巨。
2.2 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認定及其產品認證、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工作還有待提高。特別是近年市委市政府對“三品一標”認證的扶持獎勵力度逐漸加大,鼓勵和幫助有實力的企業、農戶、合作社完成“三品”的認證工作。
1.健全機構,把著眼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
實踐證明,要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關鍵的問題是強化機構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此,2009年,舒蘭市農業局設立了農產品安全監管科,經舒蘭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成立舒蘭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核定全額撥款事業編制12人,為獨立法人、獨立辦公的科股級事業單位,是吉林市農業部門首家單獨設立的農產品質檢機構。投資400萬元改建543平方米辦公樓,設有常規理化室、原子吸收室等11個實驗室;配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全自動農藥殘毒檢測儀等80臺(套)先進檢驗、檢測設備。每年可完成蔬菜、水果、糧食等4大類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12項、重金屬5項的定量和定性檢測,年可檢測3000個樣品以上。
2011年,舒蘭市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覆蓋為目標,結合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積極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在全市17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在不增加人員和編制的情況下,確保每站有2名以上專業技術人員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做到“職能明確、人員到位、力量匹配、業務規范、服務有利”。在基礎設施方面,每個鄉鎮建設1個快速檢測室,配備2~3套速測儀器及相關辦公、監督、抽樣等工作設施,承擔本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定性檢測任務。使全市上下形成了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和工作隊伍。市財政每年還撥付了3~5萬元專項工作經費,確保了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必要的經費保運轉。
2.落實責任,把著力點放在健全工作機制上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創新思路,健全機制,用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和指導工作。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農業局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小組,由農業局長任組長,分管局長任副組長,各農產品質量監管單位和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辦公室。每年年初農業局與各成員單位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狀,層層分解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成員單位的職責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定期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和誠信守法意識。
二是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示范,推廣普及科學種植知識和安全生產技術。
三是承擔對種植過程的督導巡查。重點對農藥、種子、肥料等投入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嚴防禁用藥物和有毒有害物質流入生產環節,督導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生產經營檔案。
四是對產地農產品進行快速檢驗檢測,協助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等。收集、報送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配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指導農資經營門店建立進貨查驗和銷售檔案記錄,受理假劣農資投訴舉報。
職責明確后,每年年中進行半年考評,平時不定期進行抽檢,年末進行全面考評,兌現責任狀,獎優罰劣,不斷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除此之外,對市站和各基層站分別建立各自的規章制度,特別是市質檢站,從站長、副站長、財會人員到各檢測試驗室共建立規章制度14項。通過建章建制,使站內工作逐漸向規范化、正規化軌道邁進。
3.強化措施,把著重點放在農產品質量監管上
一是加強宣傳,營造氛圍。農業局一貫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宣傳與貫徹,充分利用電視、傳單、板報、條幅等形式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2011年,舉辦了3次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大集,同時結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動,進村入屯組織培訓,培訓人數達6200人次,接受咨詢2280人次。發放《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2700冊,安全消費傳單14500份,張掛宣傳條幅5條,出宣傳板3塊,進村屯社區25次。同時在吉林農網、舒蘭電視臺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使食用農產品安全消費深入人心,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圍。
二是加大力度,強化監管。2011年舒蘭市農業局共組織農業行政執法人員324人次,出動車輛94臺次,對全市152家農資商店進行了常規性及拉網式檢查,并對重點區域、重點產品進行了重點檢查。與經營業戶簽訂了承諾書,明確規定了嚴禁銷售甲胺磷等國家規定的高度高殘留農藥;不經營劣質、過期農藥及準用農藥中添加違禁農藥產品;對國家限用高毒農藥要建立來源及去向臺賬。查處假劣農藥案件2起,查封農藥10箱,送到省統一銷毀。同時發放了“拒絕高毒農藥珍愛生命健康”宣傳掛圖1800張,農藥安全使用知識、國家禁止生產、銷售、使用的高毒農藥清單等宣傳單3200份。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現狀;對策;陜西榆林
中圖分類號 TS2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9-0305-02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
SUN Rong GAO Qiang YANG Zhi-biao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spection Test Center of Yulin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current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system of Yulin Ci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quality safety inspe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Yulin Ci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quality and safety;examination system;status;countermeasures;Yulin Shaanxi
近年來,自然環境不斷惡化,農作物病蟲害日益加重,各類農藥濫用嚴重。我國每年平均發生病蟲害1.8億~1.9億公頃次,施用農藥的防治面積約1.5億公頃次[1]。這些情況導致農藥殘留量日益嚴重,在影響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時,也給農產品出口創匯帶來挑戰[2]。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在一些國家已經被視為繼人口、資源、環境之后的第四大社會問題[3],因此控制農產品農藥殘留實屬必要。現通過分析榆林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和問題,提出完善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對策,以供參考。
1 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
2006年12月6日,市編委批準成立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主要負責全市種植業產品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農產品市場準入和“三品”認證工作等。在加強市級檢測機構建設的同時,市農業局積極推動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籌建。
為了加強市場監管,2008年榆林市政府出臺了《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實施方案》,2008年7月1日,榆林市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在榆林城區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建立檢測室,配備檢測儀器,招聘檢測員,經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堅決予以退市處理,以確保市民消費安全。
2010年5月,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實驗室正式啟動運行。2013年通過陜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認證和陜西省農業廳機構考核審查認可。經過幾年的建設,陸續已投資儀器設備約 600萬元,已基本能夠開展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檢測參數達70余個,基本能夠滿足農產品質量農藥殘留常規檢測項目要求。
2 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監督檢測標準不完善
當前,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標準陳舊、技術指標落后,存在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針對性不強、重點不突出等問題。因此,應加快制定與國際檢驗檢測技術接軌的標準,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農藥殘留、安全用藥等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
2.2 監管分散,缺乏統一協調,難于形成合力
目前榆林市各職能單位分別根據自身的工作職責開展工作,存在多頭監管現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不順,缺乏統一協調機構。諸如畜牧獸醫局負責動物產品備案報驗監管,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負責水果蔬菜農藥殘留監督抽樣,缺乏統一協調的機構,一旦發生上色雞蛋、毒豆芽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很難及時有效解決[4-6]。
2.3 檢驗檢測技術相對落后
就檢測技術來說,榆林市檢測技術的發展一種是跟蹤先進技術,另一種是面向市場的一些快速、簡便的檢測技術,以滿足監管部門日常監管工作所需,比如一些便攜式的檢測儀,可以在執法過程中,現場就對一些農產品不安全因素進行檢測。但據了解,美國FDA的多殘留檢測方法可同時檢測農產品、食品中360余種農藥殘留,德國的方法可檢測325種,加拿大的方法可檢測251種[4];而現有的檢測技術手段明顯不足,特別是檢測速度、人員素質等還未能滿足要求,不適應短時間、大規模批量監測,這直接導致對一些問題產品檢驗的困難。目前,榆林市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檢測已配備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氣質聯用儀,而獸藥殘留、激素殘留等參數的檢測,尚缺乏較先進的儀器和技術,特別是一些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指標,多數機構無法檢測[7-9]。
2.4 監測覆蓋面有限
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設備和人員不足,檢測項目和檢測覆蓋面有限。現有的檢測機構數量與社會需求尚存在較大差距。農產品生產、銷售點多面廣、品種繁多,加上農藥新品種層出不窮,品種更新快,都給質檢中心帶來了人力、物力、財力及檢測手段和檢測方法上的壓力。
3 加強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對策
3.1 加強領導,合理布局,整合資源,健全監管組織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質量技術監督、農業、環保、工商管理等多領域、多部門。當前應以關系國計民生的檢驗監測手段建設為重點,圍繞社會最關心的問題,重點研究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快速檢測技術,建立農產品市場快速檢測體系。要合理布局、系統配套、避免重復,以現有法定檢測機構為依托,整合現有檢測設備和技術力量,盡快建成技術含量高、檢測項目齊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4-6]。承擔并指導全市農業生態環境以及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檢測監測工作,加強對果蔬、糧油、水產、畜禽等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和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的監測[1-6]。
3.2 提升檢測技術水平,擴大農產品質量檢測范圍,規范檢驗檢測體系
在現有農殘檢測的基礎上,學習、借鑒成功經驗,開拓創新,建立起機構健全、手段先進、功能完善,適應生產和市場需要的,市、縣相配套,生產基地、加工、流通相銜接的,涉及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完善與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相配套的“速測”與“定量檢測”手段。首先,對產地環境中的水、土、氣,以儀器精測為主進行監控。同時為提高配方施肥、田頭診斷等水平,建立速測土壤肥力、疫病等指標。另外,對肥料、農(獸)藥、各種生長素或生長調節劑、農膜等農業投入品,以各專業儀器檢測為主。最后,采取實驗室儀器檢測與現場速測相配套的檢測手段,監測農產品及其初級制品等。還應根據農產品在生長各期間的農藥和其他化學投入品使用特點,對有可能出現高殘留、長殘留的農產品進行重點監管取樣,增加其在抽樣中的比率,提高檢測的準確性。
要加快研發便攜式的農藥、獸藥及其他有害物速測儀。充分利用微型化的氣譜、液譜、毛細管電泳以及生物芯片技術、特種生物傳感器、特種酶反應技術研發藥殘快速檢測儀[5],對農產品進行先定性(快速)檢測,再對出現陽性的樣品進行定量分析。
3.3 完善質量標準體系
加快調整、修訂、補充、細化農業質量安全標準,注重標準的配套性、具體化、系統化、規范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檢驗性。使標準涵蓋農產品本身、產品的環境、包裝銷售、加工、配方、運輸、食品添加劑儲存、品質等級、標簽和污染物、最大獸藥殘留物允許含量和最大農藥殘留物允許含量等[7-8]。另外,加快更新標準,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標準執行。標準制定和實施都要有超前性,注重與國際接軌,并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加以細化,既符合本地實際情況,又具有可操作性。
4 結語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保障消費者安全的需要,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需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需要政府統一領導、農業主管部門依法監管、其他有關部門分工負責,還應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技術的研究,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建設及標準化的發展進程,加大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引導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加強質量安全意識、普及和示范、推廣的力度,提高全社會對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進而達到保障公眾健康和安全,促進農業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5 參考文獻
[1] 鄧啟明,黃躍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初探[C]//2004年浙江省科協重點學術研討項目(5)浙江省農業標準化建設對策研究論文集.杭州: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04:6.
[2] 涂田華,張道新.加強江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07(12):136-138.
[3] 錢芳.淺談加快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J].河北農業科技,2008(5):4-5.
[4] 郭玉英,黎書偉.韶關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310,313.
[5] 鄧啟明,黃躍東,連偉如.福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的建設與發展[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3):8-10.
[6] 邢宗和,張錦生,趙蘋,等.對廣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南方農村,2005(2):23-27.
[7] 王冬霞,楊煥來,呂愛英.嘉祥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現狀與對策[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