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和管理

      公共管理和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和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公共管理和管理

      公共管理和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整合

      一、新公共管理

      20世紀中后期,西方世界各國深受凱恩斯主義理論影響,政府干預加劇,政府職能大大加強。但是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與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之前的政府管理體制難以應對:行政職能的擴展,政府也隨之膨脹,機構冗余;在政府部門蔓延,行政效率嚴重受到制約;政府財政赤字嚴重,難以保證公共服務質量,公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日益增加;這些危機嚴重挑戰著西方政府的地位。為應對這些危機,西方國家掀起了一系列的政府改革浪潮,即“新公共管理”運動。它主張采用私營機構的管理技術與方法,以職業化管理,分權,小型化為手段,并以效率、效益、經濟為結果導向的政府管理模式。在這一政府改革運動中,西方各國政府行政效率確實是有了相應的提高,并且在社會管理方面也有了質的改變,相應的緩解了民眾對政府的質疑危機。第一,通過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市場化服務手段引入政府,使得經濟活動脫離了政府的直接控制,在競爭機制下,政府活動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有所提高。第二,通過政府機構重組來有效應對僵化無效率的科層制管理。盡管科層制曾在公共管理重發揮過巨大作用,但是在變化迅速、競爭激烈、信息知識密集的時代,它嚴重阻礙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因而,建立精簡、高效、合理的政府機構是勢在必行的策略。第三,精簡程序,改進管理方式。通過精簡程序、縮小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廢除時效過時的條例、合并重復審批程序和審批制度、簡化申報程序和審批手段、發展電子政務等做法來改進公共管理方式。同時對于舊的政府管理模式,人事行政模式通過合同雇傭、與技術機構合作有力沖擊著公務員終身責任制,更加突出了行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然而,對新公共管理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首先,新公共管理體現了對市場機制的熱崇,私營企業管理方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共部門的公共屬性,畢竟政府的運營是無法完全照搬企業的管理模式,效率與結果畢竟不是政府所要追求的目標。其次,政府的公共產品與公共產出是在事實上是很難量化的,總是想要將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與公民需求強制性的以數值表示出,難免會產生些許偏差,反而不利于政府的綜合協調管理。最后,新公共管理的各種具體措施受到質疑。分權能夠提高部門的靈活性,但容易造成本位主義,嚴重阻礙政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私有化能夠有效提升政府部門的競爭力,但是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地方極易產生尋租現象,導致資源不必要的浪費;結果導向能夠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但是如何與公平、公正有效結合還是未知數;放松規制增加了部門的靈活性,但也帶來了管理真空地帶,而這一地帶無論是公共基礎還是法律機制可能都不夠完善,反而是帶來了新的問題;分散化的做法,使得協調工作難以開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小政府”并不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最佳目標,“好政府”才是公共行政的不懈追求。對新公共管理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是作為一種政府管理的新模式,它確實為之前的政府管理困境提出了些頗具建設性的舉措,同時也為之后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研究方向。

      二、新公共服務

      以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美國公共行政學者基于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反思,以及在新公共管理實踐中所遇到的種種質疑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新公共服務的主要觀點。

      (一)服務而非掌舵

      盡管在過去,政府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手段與方法掌控社會發展節奏,指導社會不斷發展,也的確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日益復雜的現今,想要僅僅通過管理而不是滿足公眾需求,并不能夠切實推動社會的進步,也就是說政府如今的角色并不是要強調政府與公民的依附關系,而更多的是在公民參與積極的社會中,充當“裁判”這一角色,來滿足公民的需求,并且使公民行為不俞越法律與道德所不允許的行為。這就要求政府的公務人員不僅使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更要了解中介、協商等新技巧。

      (二)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

      政府應該以滿足公眾需求,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而非僅僅是從政府自身內部的利益集團出發,通過尋租活動滿足自身集團需求。因而要重視公民組織或者公民的需求,政府與公民應該不斷協商,政府要盡可能根據公民訴求滿足不同的利益需求。同時,公民也要做好監督政府行為的工作,使得政府行為在制度內合理運行。

      (三)戰略的思考,民主的行動

      在政府政策制定過程中,政府將不再是唯一的政策制定主體,而是相關各方都應該要參與到政策制定過程中來,共同制定政策,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也是要各個主體共同來執行,政府的適當分權與下放,能夠讓公民社會有一個質的發展,公民參與積極性提高,并不會打亂政府的工作計劃,相反能夠為政府的未來規劃與行動提供給一個有益的方向。政府充分滿足,回應公民需求,竭力為公民服務,又促進公民權益的實現,政府與公民得到了良性發展與互動。

      (四)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盡管在企業中,顧客導向能夠有效提升企業服務質量,進而能夠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政府不能夠完全像企業一樣使顧客導向這一方法完全發揮作用。首先,政府很難界定誰是顧客。因為政府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有直接的當事人,還有很多間接當事人;更注重的是公共利益的實現而不是個人或者某些集團的利益實現。其次,在市場經濟中,有些顧客可以憑借自身所擁有的而其他顧客并沒有的資源,來與政府討價還價,進而使其利益能夠優于其他顧客而實現。

      (五)責任并非唯一的

      政府工作人員不能僅僅關注效益這些可以量化的東西,更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法律,價值觀與公共利益上來。盡管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工作人員應該像企業家一樣,采用一些企業管理方法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使本就僵硬的管理體制能有所活力,但是這有些將責任問題過于簡單化了。

      (六)重視人而非僅僅重視生產率

      為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可以通過提高薪水或者待遇等標準來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在公共組織中,尤其是在現如今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薪酬不可能是唯一一個影響行政官員積極參與行政事務的動機;同樣對于公民來說,他們所要求的人身權益也不單單是資金的保障。新公共管理理論所提倡的注重經濟效益的做法,是無法培養出具有責任心和關注社會公共利益的公民的。不僅在政府內部,需要行政長官下放行政權力,與基層行政官員協同處理行政事務;在政府與公民的關系上,政府也要給予公民處理公共事務的機會,不但能有效拉近政府與公民間的關系,也能夠把關注的焦點普及到更大范圍內的公民間。通過分享權力,政府與公民在尊重的基礎上相互協作與支持,就能夠很好的實現公共利益。

      (七)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

      企業家總是試圖將公共資金劃歸個人所擁有。但是,將注重經濟效益的企業家精神引入到政府工作中來,只會使得政府的工作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政府應當明白,服務對象應該是全體公民,政府不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在工作,得面向宏觀整體利益,有的時候利益出發點并不一定是非要盈利的,可以是一種價值觀的提倡,可以是公民的訴求。這是與注重企業利潤的企業家所不同的。因而政府在今后的治理過程中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而不應該將自身視為單單為盈利的企業家。通過對新公共服務的描述與分析,公民參與,重視公民權與公共利益是其主要支撐點。新公共服務倡導的是政府最大的作用不是對公民的控制,而是對公民的服務,民主的觀念要在公共組織中自始至終貫穿著。并且新公共服務理論突破了政府失敗與市場競爭的視角,重新來定義政府在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所擔任的新角色。盡管新公共服務是作為一種新的管理范式出現的,但與新公共管理理一樣面臨著不少質疑。對于新公共理論所強調的“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它所針對的是新公共管理所采用的企業家政府理論,認為其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按照經濟與效益原則,力求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盡管在節省財政開支上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公共服務始終不是根本目標。

      三、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的整合取向

      關于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不能夠明確判定孰優孰劣,哪一個能夠在未來的公共行動中更具有潛力,哪一個能夠更具生命力。兩種理論都各自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又同時存在著不足,但我們更應該將重點放在二者的融合性上而非是二者相互替代的關系上。新公共管理在對當前公共部門的效率低下,公民信任危機以及應對外部變革的挑戰上有著顯著的效果,引入企業管理方法和技術,追求經濟效益,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對于之前的僵硬式的管理模式有著良好的改善意義,也確實為之后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出現做了鋪墊;但在追求對實際問題的改善時,必定要更加強調效率的工具理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對價值的追求。而從價值追求的角度來看,新公共服務所倡導的公民權,民主,公共利益對于21世界出現的一系列復雜問題來說有著新的解決途徑,協同治理,平等協商,共同處理公共利益的政治事務等管理新方式都是有著無限潛力的。在當下,基于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物質生產的愈發發達,公民的個性化訴求也愈發突出,如何使公共部門滿足公民日益豐富的個性化需求呢?在新公共服務理論所倡導的“為公民服務”的價值指導下,結合公共云服務即借依托于信息技術的平臺,在網絡中掌握各公共部門的擁有的資源與政策執行過程,并以法律與制度的完善為基礎,由公民與其他公共機構選出一公共機構作為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機構,能夠在有效時間內掌握公民的需求與政府資源的合理輸出,以達到為每一位公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個性化服務等技術手段,有效了解公民的需求;引入公共管理所倡導的結果引導過程的結果導向手段與根據顧客需要而非自身臆測顧客需求的顧客導向的手段,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的方法對公民需求有細致的了解,從而有效針對公民需求來進行服務。如果將新公共管理看作技術工具的形式,新公共服務可以看作是價值導向的形式,也就是說一架音色極其悅耳的鋼琴,還需要一位技術一流的鋼琴家,二者需要完美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如果不是將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二者明確區分開來,而是將新公共管理所倡導的工具效率與新公共服務所強調的民主價值二者綜合起來,也許會為公共管理提供一個有益的方向。

      作者:栗寧遠 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珍妮特•V•丹哈特,羅伯特•B丹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石杰琳.反思與超越: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J].鄭州大學學報,2011(9)

      [3]于偉.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比較研究———整合的視角[J],社科縱橫,2007(11).

      公共管理和管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區別與聯系

      中圖分類號:F203.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都屬于管理學學科范圍內,具有管理學的共同特征,能夠通過計劃、組織、協調等手段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又存在本質性的區別,了解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間的區別與聯系,能夠有效防治二者管理主體與客體錯位問題。

      一、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的,也是公共行政發展過程的必然結果,也是傳統公共行政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的延伸與轉變,二者沒有實質性的區別,但是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與平等。公共管理的產生是公共組織的一種職能,主要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很多內容,主要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發展管理等,是現代管理學科的重要分支,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政府,通過對政策、經濟、法律等方法增強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成績和服務品質,促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具有多元化的主體,能夠推進社會公共事物的進一步發展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過調節和控制公共資源來實現公共管理的職責,建立公共管理體制和有效方式是其面臨創新的迫切任務。[1]

      二、工商管理概念分析

      工商管理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分別是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管理企業內部行為。工商管理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是企業必不可少的行政部門。工商管理的專業性要求較高,通過對管理學、經濟學等知識的運用,通過現代管理手段實行企業管理和經營戰略制定,保證企業的生存和順利發展。作為管理學方向下的重要分支,穩定企業生存,促進企業發展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目標。工商管理涉及內容較廣,專業性較強,對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企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基礎。[2]

      三、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的區別

      1.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涉及領域不同

      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涉及的領域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共管理主要對公共領域負責,涉及的內容是公共問題。而工商管理涉及的是私人領域,是以企業為基礎,具有競爭性的工商企業。公共領域主要指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等,其中公共問題就是指社會成員在工作中廣泛受到公共性影響,且具有不可分性,又與公共利益直接相關的社會問題。公共問題一般涉及面廣,問題復雜,包括環境問題、交通安全、食品衛生等,公共問題造成的影響較大,不僅僅是影響單一個體,更多是對團隊或大多數人的影響。其次,工商管理涉及的私人領域則與公共領域截然相反,工商管理是對盈利性組織的管理,也就是企業管理,其基本性質存在差別。工商管理更注重的是企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優化處理,目的是獲得最大效益。

      2.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資源配置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體是政府部門,要想實現公共管理的有效實施,需要以公共資源控制為基礎,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公共權力。公共權力是政府實現公共管理的約束力和強制力,能夠實現對社會公共事務享有資源的合法資格進行管理。公共權力歸屬于全體社會成員,不歸私人所有。其功能是實現公共利益,具有權威性強、強直性強,不受任何約束等特征。其次,政府資源。政府資源包括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重要的是財力的控制。政府財力是公共財產,是政府從事公共事務的基礎。最后,自然資源。各種自然資源也屬于政府資源,包括國土、礦山等。工商管理的主體是非公共資源,其具有的權力是私權利,也是企業組織的一種力量。企業是一個能夠從事商品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通過對企業經營管理實現組織目標,其私權利包括約束力和產權。企業的私權由私人享有,是一種非公共資源。工商管理的物質資源與人力資源的來源與公共管理不同,并非政府扶持,而是由投資匯報所得,因此,工商管理面臨市場競爭,更注重企業生存和發展。

      3.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目標不同

      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管理主要代表社會的公共利益,其本質是公共利益的好壞,其評價標準也以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為指標。公共管理更看重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其目標是最大程度的維護公共利益,然后公平、公正的實現公共利益個體化分配,促進社會福利。工商管理代表的是盈利組織的管理,其目標是追求私人領域的利益最大化,其主體是經紀人,以市場規則為基本準則,被市場規范所操控。工商管理以效率為基礎,實現私人利益的擴大化。雖然工商企業也為國家財政作出貢獻,但其最終目的還是實現自身利益。

      4.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運行機制和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通過運用公共權力進行公眾事務的管理,其運行機制的本質就是公共權力的運行機制,其基本依據是法律法規,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種法制化的管理,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依法行政,依據法律的權力和條款進行公共事務管理,劃分責任,力求管理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遵循法律法規。第二,法制監督。公共管理的全過程需要在法律法規的內部和外部監督下進行。工商管理是按照市場規律運行的,雖然市場經濟也需要遵循法律要求,但是這種規范只是外在的,市場經濟規律還存在隱性約束,維持市場的正常運作。

      四、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間聯系

      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同屬于管理學的重要分支,具有區別,又存在一定的聯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都以管理學基本理論、方法、知識為基礎,通過組織、控制、領導、決策、執行、監督等手段實現管理。在管理過程中,雖然管理對象不同、運行機制不同,但遇到的問題基本相同,例如組織問題、監督問題、執行問題等,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探究,構成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間的共性問題,是二者最大的共通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同屬于管理學范疇內,二者在管理本質、管理領域、資源配置、管理目標和運行機制方面都存在區別,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問題方面又存在共通性。掌握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區別與聯系,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公共管理和管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務;公共行政

      1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新公共管理認為,那些已經和正在為私營部門所成功地運用著的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運用到公有部門的管理中。

      2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對政府職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務”的官僚機構,政府公務人員應該是負責任的“企業經理和管理人員”,社會公眾則是提供政府稅收的“納稅人”和享受政府服務作為回報的“顧客”或“客戶”,政府服務應以顧客為導向,應增強對社會公眾需要的響應力。

      其次,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視政府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即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由此而重視賦予“一線經理和管理人員”(即中低級文官)以職、權、責,如在計劃和預算上,重視組織的戰略目標和長期計劃,強調對預算的“總量”控制,給一線經理在資源配置、人員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以適應變化不定的外部環境和公眾不斷變化的需求。

      第三,與上一點緊密相聯,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即主要通過法規、制度控制),而實現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示標(performanceindicator)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由此而產生了所謂的三E,即經濟(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變量。

      第四,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一效益分析、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等)和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如“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等,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能固然是向社會提供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公共服務都應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應根據服務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供給方式。

      第五,在看待文官與政務官的關系上,新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存在著明顯的分野。傳統公共行政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強調文官(包括高級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則;新公共管理則正視行政所具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強調文官與政務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和滲透關系。特別是對部分高級文官應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應將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開。事實上傳統公共行政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在現實中也根本行不通,因為國會、總統等政治機構及政務官對于政策問題往往只是提出原則性目標,而具體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機構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實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即政治決策的過程,其間不可避免地摻雜著文官的個人信仰和價值觀。當文官對政務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慮甚至不滿時,他們甚至會蓄意阻撓執行。除此以外,文官所擁有的五大優勢決定了文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支配政務官的決策,一是任期優勢,事務有的任期長,而政務官隨政府更換任期短(美國政務官平均任期僅22個月)。二是專業知識優勢,這是事務官長期在一個部門任職而政務官調動頻繁的必然結果。三是信息優勢。送達政務官的信息由事務官篩選加工,而篩選加工信息大有文章可做。四是時間優勢。事務官主要精力放在部內工作上,而政務官主要精力放在應付議會質詢、內閣會議、聯系選民等事務上。五是人數規模優勢,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比例嚴重失調。在這種情況下,若硬性規定文官的政治中立,既不可行。也不合理。它只會使文官失去政治敏感性和對公眾要求的響應力,只有正視行政機構和文官的政治功能,才能提高他們的自覺意識,即除了盡職盡責地執行政策外,更以主動的態度設計政策議程,并善用裁量權發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決社會問題。

      3公共服務理論

      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盧梭、霍不斯至馬克思,他們對于政府的產生與性質的論述有根本的差異,但是在政府為人而產生和存在這點是共同的。柏拉圖將政府的產生和存在當作一種正義或者一種“善的實現”,是人類自覺地通過政府這種組織實踐達至幸福的途徑,人們“由于需要許多東西,我們邀集許多人住在一起,作為伙伴和助手,這個公共住宅區,我們就叫它做城邦。”亞里士多德進而指“出城邦是一個至高而廣闊的社會團體,人類的生活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給自足,而其實際的存在卻是為了優良的生活。”發展到盧梭時,他提出政府是一種公意。有人們各自讓渡一部分權利所訂立的契約,本質也是為人民所擁有,為人的目的服務的。霍布斯把政府的本質定義為:“一大群人相互訂立信約,每人都對他的行為授權,以便使它能按其認為有利于大家和平與共同防衛的方式運用全體的力量和手段的一個人格。”而與上述不同的是,馬克思對政府的產生和發展進行了歷史的劃分,發現兩種不同性質的政府:私有制度下的政府和公有制度下的政府,后者是政府和人民的價值高度同一的政府,實現人與人的本質的完全同一。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范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于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并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并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并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①新公共服務呼吁維護公共利益,“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并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②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③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并不屬于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4啟示

      第一,新公共管理調整政府與社會、市場之間的關系,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如實行“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競爭性招標”,鼓勵私人投資和經營公共服務行業,打破政府的壟斷,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緩解了政府財政困難。我國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行業長期存在著因資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礎瓶頸”的狀況,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因此,可以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加強“產業管制”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非國有產權進入這些領域與國有產權合作或單獨投資和經營,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和壓力結構,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向注重實際工作績效,特別是顧客(社會公眾)的滿意程度方向發展。這應被視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為成熟的一種標志。當然,在我國現階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規和人事法規(如制訂《國家公務員法》),并保證這些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實現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但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政府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實施法律法規時,應始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取向,始終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公眾需求。

      公共管理和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政府公共管理;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31.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改革開放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逐漸完善,我國政府在政治體制方面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要求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政府公共管理的能力,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建設直接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政府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自身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協調好政府與社會公眾的關系,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各級政府公共管理和協調能力。

      一、政府公共管理在和諧社會構建的中的重要意義

      政府的公共管理體系對創造和提升國家競爭力有重要作用,一個負責、民主、有效、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不可或缺。政府的職能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在當今社會,要成為一個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務社會、管理社會以及協調社會的新型政府。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社會進入急劇的轉型期,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不斷的充斥著人們,與傳統的思想理念產生碰撞,導致人們的精神生活出現一些混亂;另外,轉型期社會利益重新分配,會導致更多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有可能引發社會危機,這些現狀嚴重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對政府公共管理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構建和諧社會,取決于社會的自我管理水平和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當社會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強時,對政府的管理能力就沒有太高的要求;如果社會的自我管理水平很差,就需要政府有強大的管理能力來補償。政府的公共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構建和諧社會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最終目標。因此,轉型期的政府在社會公共管理中起著關鍵和主導的作用,必須進行系統、深入的改革。

      二、政府公共管理現狀及其對策

      21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社會組織、社會結構以及社會關系都在調整變化,和諧社會的構建成為時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矛盾和問題也隨之出現,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面臨嚴峻的挑戰。

      1、就業壓力大,保障制度不健全

      人口數量大,整體素質低,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趨勢,尤其在當今經濟危機的狀況下,我國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由城鎮失業率高、就業難,發展到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狀況。我國醫療、教育、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存在看病難、老百姓看不起病的情況,各種社會保障不健全且分配不均。

      2、公共設施不健全,人們安全保障低

      盡管在交通、建筑以及一些公共場所,政府做了較好的建設和規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方便,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交通事故頻頻發生,除了人為的因素外,一些道路建設不合理、質量不過關也是重要原因;一些公共交通工具的質量不合格,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由于偷工減料等原因,一些公共設施未達到應有的效果,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3、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不能有效的管理社會

      近些年,政府加大向公共政府邁進的步伐,但其基本思路還是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的平衡發展。一些先富起來的人通過不正當手段掠奪財富,貧富對立嚴重。這也說明我國法律不健全,讓一部分鉆空子,離成為一個具有法制化國家的政府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另外,社會分配不公導致貧富分化更嚴重,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差距和地區間的差距逐漸拉大,貧困問題更加明顯。這主要是由于社會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的穩定就受到威脅。

      針對上述對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現狀的分析,還遠遠達不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政府形態,因此,政府要大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來營造一個適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環境。首先,政府要縮減職能,走向“有限政府”的模式,合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保證市場經濟有序、正常運行。政府還要提高其公共服務的能力,確實做到為人民服務,提供令人民滿意的高質量、高數量的公共產品,政府要把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現代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逐漸發展,政府要提高法治和服務管理,以知識和科技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需要公平和透明的法制環境。另外,政府還要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復雜局面的能力,盡管中國處于和平時期,整個國際局勢的主流也是和平,但近幾年國內外突發事件時有發生,政府要認真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提高決策能力和應變、協調能力,真正做到保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和諧社會構建對政府管理能力的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舉措。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其實現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段時期公共治理的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都體現出公共管理是否和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政府更加法制化、民主化。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主要標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統一,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是政府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政府作為權力的代表者,迫切需要法律的制約,否則會走向權力的腐敗,因此,需要把一切行為納入法制化軌道,政府要嚴格依法來配置權力、設置職能。只有以法律來規范政府的行政行為,才能保證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從而促進法制化社會的實現,這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要求。

      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政府的行為要充分體現對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這就要求政府實現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社會生活,同時,政府要與社會、公民、市場等廣泛合作和交流,這樣有利于解決各種矛盾和沖突。政府廣泛發揚民主,充分調動社會成員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環境,是構件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在法制健全的條件下,實現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從而安居樂業,形成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和諧,最終實現構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的。

      和諧社會要求有堅持公平正義的政府做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公平正義、各方面利益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和公平正義的理念。只有實現公平正義,才能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保持社會安定團結,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作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四、結語

      總之,構建和諧社會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要求政府加強能力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造服務型政府,健全政府管理機制,營造穩定、積極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環境,加強公共管理和變革,是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雷雯.論政府公共管理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廣東社會科學,2008(03)

      [2]張穎.構建和諧社會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建設[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09(06)

      [3]李春成.公共管理改革與和諧社會構建[J].探索與爭鳴,2009(02)

      公共管理和管理范文第5篇

      建立和諧社會是當下政府公共管理價值目標的終極取向。從古至今,政府擁有著對整個社會強大和有效的控制力量,社會秩序的保障和供給也一直是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義。一切政府權力的運用,都優先服務于社會秩序供給的目標。所以人們把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寄托在行使公共權力者———“政府”的身上。在當下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和諧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有序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可以說,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建立一種完善的社會制度需要有序與和諧,也是當今各國政府的基本職能。

      充分發揮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建立和諧社會的前提要件是全體社會成員對公共價值觀的認同。這里所說的不是平均主義和以犧牲效率的公平,而是在整個社會中,使個人在國家整個社會變化中自我的發展得到實現,個人權益有所保障,國家經濟得以持續健康的穩步發展。然而當前在我國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市場經濟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對市場的規則制度卻仍然沒有建立和完善起來,這就會對人民應有權益的獲得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在這種情景之下,政府在公共管理層面上面對的不僅是引導和規范社會組織的任務,而且還需要在各種社會組織與公民個人的交往行為中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公正的角色。建立和完善一個能夠使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都能夠有效地發揮和遵守的制度框架,顯然,對于促成這一制度框架不是任何一個社會組織和部門所能夠做到的,只有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才有能力建立和完善這一制度框架。換句話說,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促成必須在政府的主導下才能夠實現。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容的公共管理價值

      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一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誠信友愛”的社會。這個美好藍圖從倫理學角度來看,展現出倫理學在當今政府實現有效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1.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永恒主題,也是當今我國政府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所在。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關鍵在于如何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以及如何合理的分配社會利益,這種情況下就要求作為公共權力主體的掌握者在管理活動中將公平正義自覺地從外在的約束內化為自身認為合理和應當具有的倫理道德品質,自覺地樹立作為政府公共權力掌握者的公平正義形象,主動地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責任,公平處事、平等待人、妥善協調好社會各個組織利益的關系,營造出和諧的社會組織成員氛圍。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

      2.民主法治

      民主體現的核心內涵就是:“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與自由的實現”。使民主觀念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意識并有效付諸實踐,公共管理者要以民主觀念來保證公眾民主意愿有暢通的表達渠道,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得以實施,這就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的實現打下根基。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沒有法治就不會實現社會的和諧。從倫理學講:法治是一種他律。在當今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式下,使法治的他律最終內化人們自身具備的道德意識,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安定有序

      一個動蕩不定、各種矛盾凸顯的社會,是無法實現人們之間和睦相處,整個社會的和諧局面也就無法建立與完成。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要有條不紊的社會生活秩序和安寧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社會是不是安定有序,與掌握和實施公共權力主體的道德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公共權力主體所具備的行為道德是社會的主體道德,在社會中有著極強的示范效應。“官德好,則民德好”。表達的意思就是整個社會如果有了優良的道德意識基礎,社會就會安定有序,就會長治久安。所以說沒有共同的價值理念,沒有優良的道德意識,在社會和諧上是無法得以實現的。

      4.誠信友愛

      宋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簡言之就是:說真話,做實事,反對欺詐、虛偽。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可見“,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而“信”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一個優良的政府信任關系對社會成員之間的誠信友愛品格的養成占據著重要地位。由于政府的獨特作用使它更有利于贏得公眾對政府的廣泛信任;有利于社會成員之間信任關系的確立;有利于感召和引導社會公眾自覺塑造誠實信用的品質,進而推及到整個社會誠信友愛氛圍的形成,以最終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終極目標。所以說:掌握著公共權力的政府主體要在構建政府信任關系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強化合理行使權力社會道德意識上下工夫,為建立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任關系方面要做到率先垂范。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共管理價值原則

      “政府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民提供最大的幸福”,體現出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本質要義。因此在以人為本、和諧原則指導下構建的社會應是一個人性化的價值載體,無論是在目的性管理價值、還是在手段性管理價值上,都是以人的需要即滿足人的需要為指歸,通過加強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和制度創新與設計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與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因此,面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和轉型期的社會現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公共管理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的公共管理價值要求與原則,具體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我國政府所進行的公共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確立的公共管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以全體人民群眾的福祉為指歸。其出發點就是強調: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根據以人為本的宗旨意義,政府所進行的公共管理要本著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及不斷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公共管理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和諧與秩序原則

      社會的有序與和諧,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類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件和依托的保障。同樣任何一個具體的人,如果不能得到社會政府組織的支持,想獲得常人的生活就很難以實現。所以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就在于人具有社會性。人所具有的社會性離不開組織性。社會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價值就體現于優化資源和利益的產出與分配社會。正如英國社會學家科亨所概括所反映出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等方面的有序與和諧:一是人們的行為具有相互吸引相互補充和配合的互動特點因而是有序和諧的;二是社會生活的穩定性,政府的公共管理持續的維持某種狀態的過程;三是社會公共活動的各種因素是可測的;四是社會的可控性,即社會體系中存在著各種調控因素,包括限制和禁止性因素。總之,維護社會有序與和諧,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價值訴求與和諧社會目標的統一。

      3.公共管理必須堅持社會公平與正義原則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所有公民在人格上、權利上和機會上平等的社會。所有的公民都是獨立的人格,都是社會的主人,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教育上享受同樣的權利和機會。所以我們討論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應該體現為社會和諧與人民共同享有;而公共管理的服務宗旨是向社會提供及合理分配公共物品,提供及分配公共物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提供與分配社會創造的價值。伴隨政府公權力的介入,公共管理對社會所存有價值的分配也就具有了權威效能。單從社會分配階段過程分析,公共權利的分配屬于社會利益的再分配過程。在當今社會歷史階段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情況下,作為社會利益再次分配的公共權力,對于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公平與正義,我國的公共管理應該是使全體人民共同受益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過程應該能確保公共物品的共享性,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盡可能地縮小不同地區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以及不同的社會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盡最大可能地滿足社會中存在的弱勢群體的共同需求。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朝桐光亚洲专区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怡红院亚洲红怡院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 亚洲伊人色一综合网|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