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嚴重骨質疏松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老年人 骨質疏松癥 預防保健
中圖分類號:R5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c)-0225-01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又稱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是生物衰老在骨骼方面的一種特殊性表現,屬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它是隨著年齡不斷增長,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減少,骨質變薄,骨量丟失,骨小梁數目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代謝障礙的退行性疾病[1]。骨質疏松癥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多數病人在嚴重的骨痛后才會發現自己患了骨質疏松癥,其中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將上升3~5倍,成為當今五大老年病中最兇猛的殺手之一[2]。因此,本文通過對老年人骨質疏松癥如何從飲食、運動、藥物等多方面加以保健進行指導,旨在減少老年人骨質疏松癥后骨折的發病率,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
1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1 休息
老年人要養成有規律的習慣,保證充足且規律的睡眠休息時間,情緒放松,精神愉快,避免精神緊張與喜怒無常。并且還要創造良好的休息與睡眠環境,避免在潮濕、陰暗、不見陽光的室內久居。
1.2 飲食
1.2.1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無節制的煙酒、嗜飲濃咖啡等可使骨量丟失和影響鈣、磷、蛋白質和維生素D的吸收,每日咖啡因的攝入量不因超過400 mg,當超過時應增加鈣的攝入量,以對抗咖啡因對鈣丟失的影響[2]。因此,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癥的一大重要措施就是要戒除吸煙、嗜酒、喝濃咖啡和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
1.2.2 養成正確飲食習慣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骨量也在不斷流失減少。平衡膳食是預防骨質疏松癥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攝入比例適當的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和水等[2]。此外,特別要鼓勵老人多攝入含鈣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含鈣高的食品有牛奶、乳制品、大豆、豆制品、芝麻醬、海帶、蝦米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有禽、蛋、肝、魚肝油等[3]。
1.3 活動
1.3.1 安排合理運動
骨質疏松的發生與運動有著直接的關系,運動可以延緩骨質疏松的發生時間,也可以減輕骨質疏松的程度[4]。適當的運動可增加和保持骨量,并可使老年人軀體和四肢肌肉和關節的應變力增強,對預防跌倒、減少骨折的發生很有好處[5]。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應當避免各種高強度運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活動計劃。適合老年人鍛煉的項目以動作緩慢柔和,能使全身得到運動,運動量容易調節掌握而又簡便易學為原則,如步行、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4]。
1.3.2 保證充足光照
人體皮膚下存在的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線照射下可轉變為維生素D3。經常參加戶外,增加太陽照射可以有效預防維生素D缺乏,尤其是兒童和老人,由于膳食攝入維生素D較少,更應注意多增加日照,預防老年人骨質疏松癥和兒童佝僂病[6]。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老人應該每天走向戶外進行日光浴,每天戶外活動不少于1小時。這是一種經濟方便又有效的預防骨質疏松癥的天然良方。
1.4 保持適當性生活
性激素與骨代謝密切相關,可以促進骨骼生長發育,減少骨丟失,國外有學者認為:正常的性生活可增加體內性激素水平[6]。老年人保持適當的性生活,不僅有利于預防骨質疏松癥,也有利于保持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愉悅和健康。
1.5 保持積極樂觀心理
良好的情緒能夠消除精神緊張,放松肌肉,促進飲食的消化與吸收,同時亦能調節人體的內分泌系統,調節激素代謝,有利于骨量的保持,對防治骨質疏松癥是非常必要的[7]。因此,老年人應當學會自我情緒調節,保持樂觀情緒和愉悅的心情,樹立能夠戰勝疾病的信心,這一點也是預防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因素。
2 藥物預防
骨質疏松主要是由于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骨吸收量大于骨形成而引起的骨量減少的一種疾病,而骨吸收量增加是破骨細胞增加導致。破骨細胞活性增加受多種激素和細胞因子影響,如降鈣素、雌激素等。老年人破骨細胞增加而使骨質疏松發病率增加。目前普遍認為,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應具有增強鈣吸收、調節內分泌平衡及抑制骨吸收、增強骨形成的作用,老年人預防骨質疏松可選用促進骨礦化的藥物,如鈣制劑和維生素D類藥物;抑制骨吸收的藥物,如雙膦鹽酸、降鈣素、雌激素等藥物[2]。
3 中醫中藥預防
《醫經精義》云:“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者則骨強”。由此可見骨質疏松與腎的關系十分密切。近年的科研成果表明,以補腎為主,健脾為輔的中醫療法對對骨質疏松有一定療效,可配合使用[3]。
4 加強宣傳教育
首先,應當向全社會,特別是骨質疏松癥高發人群的老年人普及骨質疏松癥的知識,讓人們認識到及早預防骨質疏松的重要性,并且學會該病的預防保健的方法。其次,提高全社會對骨礦物檢查的知曉率和骨礦物檢查率,做到骨質疏松癥的早期診斷、早期預防。
參考文獻
[1] 胡鋼.張鐘愛防治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經驗[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8):16.
[2] 李隆慧.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治療與康復[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29-286.
[3] 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78-179.
[4] 李恩,孔德娟.骨質疏松防治生活指導[M].廣東: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9-30.
[5]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616.
【關鍵詞】 老年人;腰背疼痛的病因;骨質疏松;治療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tiology of aged patients’ back pain and its therapy.Methods The clinial data of 51 case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from Feb.2005 to Feb.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Most back pain of aged patients was not caused by traumatic factors but by osteoporosis.Conclusion The back pain of aged patients was mostly caused by osteoporosis.Vertebral compression was usually conplicated with osteoporosis.So effective therapy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should include anti-osteoporosis measures.
[Key words] aged;etiology of back pain;osteoporosis;therapy
老年人腰背部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數原因是由于骨質疏松所造成。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影響骨骼導致骨量減少和骨微結構異常的代謝性疾病。其骨量下降、骨組織微結構異常導致骨脆性增加,極易造成椎體壓縮性骨折,髖部骨折或橈骨遠端等部位骨折。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骨質疏松被認為是骨量和骨強度下降,不能適應機體運動負荷的要求,在正常活動時可出現自發性骨折和骨痛,主要發生于椎骨[1]。過去傳統的對癥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我們早期采用抗骨質疏松等方法治療療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門診治療腰背部疼痛老年人51例,男15例,女36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50歲。無外傷史患者29例,男8例,女21例,其中無椎體壓縮性骨折者8例,男2例,女6例,合并有椎體壓縮性骨折者21例,男5例,女16例,其中胸椎8例,腰椎6例,多個椎體7例。有外傷史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合并有椎體壓縮性骨折者8例,男3例,女5例,其中胸椎4例、腰椎2例,多個椎體2例。其余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其中腰椎轉移瘤2例,輸尿管結石腎絞痛2例,尿路感染3例,腰椎滑脫癥2例。本組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者13例,糖尿病7例,慢支肺氣腫5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9例。病史最長20年,最短1周。本組隨訪時間6個月~3年,治療效果良好。
1.2 腰背部疼痛的原因 腰背部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外傷引起的腰背痛患者有外傷史,腰背部疼痛與外傷有關。老年人往往合并有老年病,肌力減退,平衡功能衰退和視力障礙及對事物的反應調節本能差均會容易造成老年人易跌倒[2]。甚至有的是自身肌肉活動或輕微牽拉動作造成腰背部軟組織損傷而出現腰痛。根據本組病例分析,更多的老年人腰背痛是沒有外傷史,超過半數患者存在椎體壓縮性骨折(72.6%),X線片顯示椎體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骨密度降低,骨小梁減少,骨皮質變薄。特別是絕經后的女性,由于年齡增長,雌激素水平逐漸降低,出現骨量減少而發生骨質疏松。臨床上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X線攝片檢查不難作出診斷。但骨質疏松早期X線較難發現,一般認為骨量減少達30%X線平片方可顯示[3],如有椎體骨折存在時骨量減少已超過30%以上。骨質疏松腰背部疼痛易出現在勞累時、坐位或立位 姿勢時,而臥床休息常使疼痛癥狀減輕或緩解。疼痛嚴重時患者夜間不能入睡,轉身及起坐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休息及日常生活。值得提出的是患者出現明顯的腰背痛時,應想到有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可能,應及時拍片明確診斷。當患者出現椎體壓縮性骨折時,相應椎體棘突及椎旁有明顯壓痛,胸椎及腰椎X線拍片檢查均見椎體骨小梁有不同程度稀疏外,椎體有不同程度的楔形改變。嚴重者疼痛可沿肋間神經放射至胸壁而致側胸部疼痛,或疼痛沿腰背部脊神經放射致腹壁而致側腹部疼痛。本組有5例多個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出現上述癥狀,其中3例胸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出現胸背部及側胸部疼痛,2例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出現腰背部及側腹部疼痛。診斷時需詳細詢問病史及檢查以做出正確鑒別診斷。
1.3 老年人腰背部疼痛的治療 對于老年人腰背部疼痛的治療,應結合對因施治才能收到較好治療效果。在有外傷史患者應適當休息及對癥治療,以利腰背部損傷軟組織及早恢復。而無外傷史出現腰背部疼痛患者主要是由于骨質疏松所引起,采用對癥治療效果往往欠佳。應同時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才能收到滿意效果。本組有外傷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及無外傷史腰背部疼痛患者采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物結合阿侖膦酸鹽抗骨質疏松治療。服用固幫者,每天早上服1片,服用福善美者每周1粒(75 mg/粒),均為早上空腹服用,同時服用鈣劑,如鈣爾奇D每天1~2片(600 mg/片),羅蓋全(骨化三醇膠丸)每天1片(0.25 μg/粒)或阿法迪三(阿法骨化醇)每天1次,每次2粒。治療早期因腰背痛明顯需同時服用非甾體抗炎鎮痛藥物,如西樂葆、莫比可或扶他林緩釋片,根據身體情況不同而選用其中一種。疼痛減輕或緩解時停服。本組患者抗骨質疏松治療3個月8例,3~6個月15例,6~12個月9例,1年~1年半者5例。用藥3~6個月抽血檢查監測血鈣濃度,6個月拍攝X線片觀察椎體骨密度改善情況。
2 結果
在有外傷史5例患者中,經過2~3周對癥治療腰背痛逐漸恢復。2例腰椎轉移瘤患者及2例腰椎滑脫癥患者行手術治療。2例輸尿管結石腎絞痛及3例尿路感染患者經過抗感染、解痙及排石利尿治療癥狀緩解。其余37例患者經過抗骨質疏松治療后,13例在治療2周后腰背部疼痛癥狀開始減輕,11例在治療3個月后腰背部疼痛癥狀明顯緩解。8例在治療6個月后腰背痛逐漸緩解。5例腰背部疼痛嚴重多個椎體壓縮性骨折者來診時需坐輪椅或在家人扶持下就診,經抗骨質疏松治療6個月腰背部疼痛癥狀消失,可以放棄輪椅慢行,經抗骨質疏松治療12~18個月能正常行走,生活自理,隨訪2~3年腰背疼痛癥狀無復發。有4例在服藥3個月停藥6個月后,腰背部疼痛癥狀復發,再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4個月后癥狀逐漸緩解。另有5例在勞累后易出現腰部及四肢肌肉酸痛,后經對癥治療及物理治療癥狀隨之緩解。所有病例在治療及隨訪期間均未發生再骨折現象,抗骨質疏松治療期間抽血檢查監測血鈣濃度均在正常范圍。6個月拍攝X線片檢查胸椎及腰椎正側位片觀察顯示椎體骨小梁增多變粗,骨小梁分支增加,椎體壓縮性骨折者顯示椎體骨小梁增多,椎體骨皮質增厚。隨訪時間6個月~3年治療效果良好。
3 討論
腰背部疼痛是老年人特別是骨質疏松患者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本組51例患者中29例無外傷史(占56.9%),其中合并椎體壓縮性骨折者21例(占72.4%)。有外傷史13例(占25.5%),其中合并椎體壓縮性骨折8例(占61.5%),其余9例(占17.7%),超過半數患者腰背痛的原因與外傷無關。而在本組患者中,椎體壓縮性骨折率占患者總數的72.6%,由于日常自身肌肉活動或輕微牽拉動作而出現腰背痛,在骨質疏松嚴重的情況下,行輕微的運動或提物時,可造成椎體壓縮性骨折以致腰背痛加重,這顯然與老年人骨質疏松有關,防治骨質疏松應引起高度重視。骨質疏松的病因是復雜的,現在普遍認為絕經后雌激素的喪失,鈣調節激素的失衡和種種危險因子為骨質疏松的病因。骨質疏松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婦女,老年婦女發病率高,這可能與隨著增齡、性腺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骨形成減少和骨量丟失有關。亦與老年人組織器官功能衰退,營養要素攝入量減少,尤其是戶外運動減少,易造成吸收鈣和維生素D減少,使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有關。國內有報道60歲以上女性骨質疏松率高達40%以上[4],結果與本文相符。結合近年來人口普查結果,預測原發性骨質疏松人數約占總人口的6.97%,認為60歲以上的女性將患有絕經后骨質疏松和老年性骨質疏松,75歲以上的男性將患老年性骨質疏松[5]。本組在51例患者中,女36例(占70.6%),男15例(占29.4%)。合并椎體骨折者24例,占該組患者64.9%,支持婦女絕經后易患骨質疏松及易引起骨質疏松性骨折。可見老年人特別是女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與骨質疏松有關。除了無外傷史患者腰背痛由于骨質疏松造成外,本組有1/4患者腰背痛是由于外傷引起(占25.5%)。可見外傷是造成老年人腰背部疼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于老年人反應遲鈍、肌力減退,平衡能力差,視力模糊或由于合并老年疾病、老年人應變能力差,易造成腰部損傷或易跌倒,跌倒時易造成椎體壓縮性骨折[6]或髖部骨折及橈骨遠端骨折[7,8],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老年人防止跌倒,亦是防止骨折的有效措施。老年人腰背部疼痛的治療應結合病因的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外傷史引起者應多休息有助身體損傷恢復,有效對癥治療能進一步緩解疼痛。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有明顯骨質疏松及腰椎壓縮性骨折者應結合抗骨質疏松治療,才能標本兼治的目的。骨質疏松腰背部疼痛的治療,單純應用止痛藥及物理治療效果欠佳。應及早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在治療早期我們常同時采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藥和阿侖膦酸鹽類藥物,并同時服用鈣劑,待腰背部疼痛癥狀減輕或緩解后再逐漸停服鎮痛藥物。阿侖膦酸鹽有抑制破骨細胞的功能,臨床應用證實可增加骨量,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發生率,防止再骨折有明顯作用,目前是用于抗骨質疏松癥常用的藥物。一般主張服用時間最短應為3個月,根據患者骨質疏松情況而延長服用時間。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提倡服藥6~12個月,甚至1年以上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疼痛癥狀緩解及骨量增加骨密度改善后停藥。停藥后建議最好再間歇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臨床療效。總之,對骨質疏松腰背部疼痛及有椎體壓縮性骨折存在時,應及早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Frost HM.Defining osteopenias and osteoporoses:another view (with insight from a new paradigm).Bone,1997,20(2):385-391.
2 韋正超,蔡道章,戎利民,等.老年髖部骨折的病因與年齡、性別、骨折部位的關系:243例回顧性分析.中國臨床康復,2004,8(32):7110-7111.
3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072-1086.
4 李軍民,湯遜.腰椎骨折合并骨質疏松的治療.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1,7(1):66-67.
5 樸俊紅,龐蓮萍,劉忠厚,等.中國人口狀況及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和發病率.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8(1):1-4.
6 韋正超,蔡道章,戎利民,等.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臨床治療分析.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3,24(增刊):130-132.
【關鍵詞】 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X線檢查
近年來,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已成為老年人群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并帶來痛苦。為了做好老年人的保健工作,我們收集了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醫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80例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松病例(胸腰椎,骨盆)進行X線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80例全部有胸或腰椎正側位片,其中27例拍有骨盆正位片,男31例,女49例,男女之比為1∶ 1.6。其中60~70歲38例,70~80歲30例,80歲以上12例。臨床癥狀:多有常年腰腿痛史,活動不方便。
2 結果
2.1 X線表現
2.1.1 骨密度減低 8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減低,表現為骨小梁稀少,變細,中斷,甚至消失,皮質明顯變薄,嚴重者可呈線樣改變。股骨近端皮質變薄,非承力,主輔張力,主輔壓力骨小梁減少,變細,消失。Singh指數Ⅲ度以下。上述股骨近端表現在Wsrd三角區尤為明顯。
2.1.2 椎體雙凹樣變 58例,占72,5% 。表現為椎體上下方骨終板均在中央部向內凹陷,并常有SchmorI結節形成。嚴重者椎體中心高度不足椎體前緣高度1/2 。一般椎弓根保持完整。常同時伴有椎體邊緣不同程度骨質增生。
2.1.3 骨折 椎體壓縮骨折16例,占20% 。股骨近端骨折4例,占14.8%。椎體骨折多表現為楔狀,少數為扁平狀。骨折有時可多個椎體同時受累。股骨近端骨折1例在股骨頸,3例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表現為螺旋狀且后側或上部皮質粉碎骨折。提示股骨頸后側或上部皮質強度較差。
2.1.4 合并癥 ①骨質增生:14例表現較為嚴重,增生骨質呈刺狀或骨橋形成,其余均為輕度增生。②椎間隙變窄:20例表現單個或多個椎間隙變窄,提示椎間盤病變。③椎體滑脫:共8例,多為I度滑脫。④脊柱后凸或側彎:26例,以胸椎最為明顯,表現為曲度過大,如伴有椎體楔變,可呈脊柱后凸成角或側彎畸形。
3 討論
骨質疏松是一種代謝性骨病,以單位體積內骨量的減少及骨組織微結構改變為特征。皮質骨變薄和小梁骨量丟失是骨脆性增加和導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婦女是骨質疏松的好發人群[1]。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是引起女性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雌激素能拮抗甲狀旁腺激素對骨組織的作用,雌激素減少,則甲狀旁腺對骨組織作用加強,而導致骨質疏松。
在評價骨質疏松時,測量松質骨的骨密度比皮質骨的敏感性高,因為松質骨的骨轉換率比皮質骨的骨轉換率高8倍[1]。由于骨質疏松性骨折多發生于尺橈骨遠端,腰椎和股骨近端,因此在診斷上應首選上述部位,而以腰椎和股骨近端二者為最佳。
骨質疏松較早期DR平片上表現為非應力部分骨小梁變細,減少,疏松。隨著承力部分逐漸受累,部分區域骨小梁完全吸收,消失,骨密度減低。全身性骨質疏松最早見于含松質骨多的骨如椎體,因其幾乎全為松質骨構成。所以中軸骨出現骨質疏松最早[1]。骨皮質變薄常晚于骨小梁,表現為厚度變薄,分層,嚴重時可呈細線狀,其邊緣一般仍較清晰。有測試結果表明股骨頸基底部,轉子間區承受的壓力負荷分別為96%和80%[2] 。在股骨頸去松質骨的情況下,股骨頸強度僅小幅下降,提示松質骨在股骨頸強度中所起作用較小,皮質骨起主要作用[2]。
目前診斷骨質疏松的手段很多,骨密度測量是較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但X線平片診斷老年性骨質疏松仍不失為一種重要手段。且因費用低廉,操作方便,直觀的影像資料,有無并發癥等受到老年人的普遍肯定。
參 考 文 獻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2-0035-02
高齡老人是指80歲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學家將老年人按年齡段分成3種類型,即60~69歲為年輕老年人(也叫低齡老人),70~79歲為中齡老人,80歲以上稱為高齡老人。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骨質疏松的日益嚴重,老年人髖部骨折的發生率逐年上升。80歲以上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患病率也逐漸增高。本科2004年4月~2008年7月采用綜合療法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124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24例高齡患者中其手術治療64例,占51%;非手術治療60例,占49%;男54例,女70例;年齡80歲~94歲,平均85.5歲;按Evans&Kyle方法分類:I型12例,Ⅱ型26例,Ⅲ型40例,Ⅳ型35例,逆粗隆骨折11例;致傷原因:大部分為滑跌倒傷,車禍致傷10例;124例患者中腦血管病者13例,冠心病者7例,高血壓者48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者34例,糖尿病者46例,腦血管意外后遺癥者8例,合并2種以上疾病者32例;伴有老年性癡呆、帕金森氏癥、中風后遺癥、支氣管哮喘等其他疾病8例。
2 治療方法
1.2.1 方法選擇 由多科聯合會診后,進行評估,如果患者傷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半年內有心肌梗死及心絞痛史、有嚴重肺通氣功能下降或肝腎功能不全、有血栓形成史或出血傾向、有難以控制的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合并癥,手術危險增加,將此高危患者選擇為保守治療,術前全面檢查及對患者全身狀況進行準確地評估。如內科合并癥獲得有效控制可行手術治療。術前X線分析,參照Evans分類方法,將粗隆間骨折分型,必要時行螺旋CT三維重建,以制定手術方案及內固定術式等。
1.2.2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根據患者治療后有無可能下地行走可以歸為2類方法,對于根本無法行走的患者穿“丁”字鞋或短期皮牽引,行止痛對癥治療,積極護理防止皮膚壓瘡,鼓勵盡早坐起。對于有希望下地行走的患者,一般可采取股骨髁上或脛骨結節牽引,定期拍x線片,對復位和牽引重量酌情進行調整,床邊X線片顯示骨痂形成,改行皮牽引或穿“丁”字鞋固定4~8周。
1.2.3 手術治療 閉合復位PFN固定在C型臂X線透視下,在牽引床上持續牽引閉合復位骨折,部分矯正不滿意者術中部分暴露骨折線進行復位,于大粗隆頂端做小切口,在梨狀窩處用帶弧形錐狀開口器開口擴髓,插人內釘,利用鎖釘器將導針鉆人股骨頸內,透視證實其位置準確后按常規開釘道操作于股骨頸近端置人拉力螺絲釘及防旋螺絲釘,同法擰人遠端鎖釘。
1.2.4 抗骨質疏松治療 補充微量元素,以及鈣磷等物質,肌注降鈣素,以中醫補益肝腎法,口服獨活寄生湯,健步虎潛丸。
2 結果
隨訪124例,時間5~36個月,平均14個月。根據Harris療效評價:手術組64例,優64.8%,良23.2%,可9.6%,差32.4%,總優良率為88%;非手術組60例,優45%,良33%,可18%,差%,總優良率為78%,骨折愈合情況:5~8個月骨折愈合108例,8個月以上骨折愈合14例,3例骨折不愈合。
3 討論
3.1 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可否考慮為病理性骨折 骨質疏松越來越成為骨科創傷重要的危險因素,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所致骨折,為老年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增加患者痛苦、嚴重限制活動,縮短壽命。我國統計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為6.3%~24.4%,尤以高齡(80歲以上)女性老人為顯著,骨質疏松癥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橈骨遠端骨折多見,老年期以后以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見。一般骨量丟失20%以上時即易發生骨折。據統計,椎骨或髖骨骨折的老年人約有10%在3個月內死于手術或手術并發癥。20%在1年內去世,25%喪失活動能力,僅有半數可以自由活動。最常見的部位:髖骨、椎骨、尺橈骨骨折,而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轉子間骨折的發病率占老年骨折發病約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髖部骨折的35.7%。該病好發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是老年骨折的常見多發病。
3.2 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Evans分型I~Ⅱ型是穩定型骨折有待商榷 在60歲以后,年齡每增加10歲,骨折危險性增加1.4倍~1.8倍。Johne等薈萃分析提示,在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每降低1個標準差髖部骨折風險增加值在男性高達2.94倍,女性達2.88倍,骨質疏松性骨折使骨生物力學性能下降,骨脆性增加,因為骨質疏松脆弱的骨質不能給內固定物提供牢固的錨著點或骨支持,高齡轉子間骨折多考慮為不穩定型骨折,對于不穩定型骨折,有報道認為采用DHS內固定出現并發癥及失敗率高達21%,所以DHS用在高齡轉子間骨折Evans分型I~Ⅱ型有待商榷。髓內固定較鋼板固定縮短了力矩、減小了力臂,從而避免了因為傳統的鋼板螺釘固定出現的螺釘拔出或折斷現象,但對于高齡伴嚴重骨質疏松者,股骨頸內植入螺釘易造成松質骨切割現象,在早期功能鍛煉過程中常發生螺釘穿出股骨頭,造成內固定失敗等并發癥發生。股骨近端髓內釘(PFN)內固定是目前治療轉子周圍骨折較好的方法之一,具有閉合復位、髓內穿釘、固定牢固的優點,適用于股骨轉子間各種類型骨折,特別是對骨質疏松的老年人。
3.3 PFN的手術適應證 PFN固定適應股骨轉子間各種類型骨折,特別是對骨質疏松的老年人,內固定物在早期活動和負重時不易退出,符合生物力學要求,可降低髖內翻發生幾率。早期負重功能練習,可以改善髖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尤其對粉碎型骨折,不易造成骨折塌陷,肢體短縮。目前對老年人髖部骨折早期手術、早期功能鍛煉的治療原則已逐漸得到廣泛認可。
3.4 減少臥床時間是保守治療的關鍵 因粗隆間骨折保守治療有諸多并發癥,20世紀60年代AO/ASIF學派興起后,內固定治療逐漸成為粗隆間骨折治療的首選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使骨折得以良好復位,牢固固定,以允許患者術后早期離床行肢體活動及部分負重,減少因長期臥床帶來的各種并發癥及盡快恢復功能。但是,由于內科高危疾患的存在,有部分人群是不可能耐受手術治療的,此因素在高齡患者中尤其顯現。因此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有其獨特之處。保守治療對于根本無法行走的患者穿“丁”字鞋或短期皮牽引,行止痛對癥治療,積極護理防止皮膚壓瘡,鼓勵盡早坐起。減少臥床并發癥的發生。
3.5 兼顧抗骨質疏松治療 隨著年齡的老化,體內維生素D受體儲備減少,腎體積致腸鈣吸收障礙,引起血鈣水平下降,加快骨質的丟失,老年人的活動減少,日照不足,消化功能減退,易出現營養素及微量元素,如維生素K、維生素C、鋅、鎂、錳等攝人不足,都會影響成骨細胞的活性,加之隨著年齡老化成骨細胞的數量和活性降低,亦會導致骨形成的減少老年人體內降鈣素分泌的儲備減少,甲狀腺C細胞功能減退,致使降鈣素分泌不足,引起骨吸收增加及骨量少,故應加強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C的攝入。降鈣素治療,治療骨質疏松。
參考文獻:
[1]高堂成,張春才,王家林,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4,23(6):432
[2]Koeck CM,Schwappach DL,Niemann FM’etal,Incidence and costs of osteoporosis-associated hip[ractures in Austria[J],W ien Klin--Wochenschr,2001,113(10):371―377,
[關鍵詞] 老年;髖部骨折;致傷因素
[中圖分類號] R68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6-0040-03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主要指股骨近端的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以及轉子下的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和轉子間的骨折占到髖部骨折的90%以上[1]。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可合并較多的并發癥,甚至威脅生命。隨著我國老齡化的進度,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生率還可能繼續升高。因此,了解老年髖部骨折的致傷因素、高危因素,積極預防老年髖部骨折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回顧性分析了815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2012年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老年髖關節骨折患者815例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所有入選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女性年齡50歲及以上,男性年齡60歲及以上;②髖部骨折診斷明確;③急診入院,入院前未做特殊治療。排除標準:①骨折1周后入院治療;②陳舊性骨折;③病例資料不全。共有815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311例,女504例。股骨頸骨折615例,轉子間骨折200例。年齡53~96歲。受傷到入院時間1~91 h。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材料 查閱所有納入研究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收集包括骨折前一般情況、骨折時間、致傷因素、骨折類型、并存疾病等資料。①致傷因素:認為車禍傷、跌倒傷、墜落傷等。跌倒下落的直線高度≤1 m,墜落為下落的直線高度>1 m。②危險因素:不可糾正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認知缺陷、父母親髖部骨折病史、自身既往骨折史;易糾正因素:抗焦慮藥、安眠藥、皮質激素藥、左旋甲狀腺素、抗癲癇藥等,骨質疏松癥及與其相關的因素,酗酒、吸煙、性低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視力損傷等。
1.2.2 分析方法 按10歲間距分析各年齡段的發病情況,按性別不同分析與老年髖部骨折的相關性,按性別與骨折類型分析老年髖部骨折的致傷因素,并分析并存病與骨折發生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行×列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段分布情況
見表1和圖1。兩組患者均以70~79歲患者的比例最高,其次為60~69歲的患者,男性患者50~59歲的患者。男女患者不同年齡段分布情況比較(P
2.2 不同性別患者骨折類型
見表2。男性和女性均以股骨頸骨折的發病比例較高,但女性患者的發病率更高,與男性比較(P
2.3 常見致傷原因
見表3和圖2。跌倒導致的髖部骨折比例最高,其次為車禍。股骨頸骨折和轉子間骨折中不同致傷原因分布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髖部骨折危險因素
危險因素中,骨質疏松的比例最高,男女患者均以骨質疏松的比例最高,女性其次為服用某些藥物,而男性位于第二位的是酗酒,兩組不同危險因素分布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5 并存疾病與老年髖部骨折的關系
見表6和圖4。女性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多,男性患者以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最多,兩組不同并存疾病分布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髖關節是人體最深的關節,屬于球臼關節。髖部骨折包括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以及轉子下骨折。其中股骨頸骨折和轉子間骨折最多。老年人因多合并有骨質疏松以及其他系統的慢性疾病,是髖部骨折的高發年齡段[2]。而老年人髖部骨折后,因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可導致多種并發癥,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髖部骨折的致殘率也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
造成老年人發生骨折有兩個基本因素,內因骨強度下降,多由于骨質疏松;雙量子密度儀證實股骨頸部張力骨小梁變細,數量減少甚至消失,最后壓力骨小梁數目也減少,均可使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削弱,使股骨頸脆弱。另外,因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反應遲鈍,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加之髖部受到應力較大(體重2~6倍),局部應力復雜多變,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就能導致骨折。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而女性活動相對較男性少,由于生理代謝的原因骨質疏松發生較早,故即便受傷不重,也會發生骨折[4]。骨質疏松是引起股骨頸骨折的重要因素,骨質疏松的程度對于骨折的粉碎情況(特別是股骨頸后外側粉碎)及內固定后的牢固與否有直接影響。
在本研究中,老年髖部骨折的致傷原因中,跌倒的比例最高,815例患者中,有692例患者為跌倒導致的骨折,占84.9%。其次為車禍。可見老年髖部骨折主要是由跌倒引起的。老年患者神經肌肉反應遲鈍,身體平衡性下降,肌肉力量變弱,發生跌倒的概率較高[5]。而老年患者又多合并有視力下降、認知力下降等,更容易發生跌倒。某些藥物如鎮靜藥、抗抑郁藥也會影響老年人的反應能力,增加跌倒的風險[6]。跌倒時髖部受到撞擊,股骨結構的強度是影響骨折的重要因素[7]。老年患者多有骨密度下降、骨質疏松情況,因此跌倒時更容易骨折[8,9]。在本次研究中,492例患者合并有骨質疏松,占60.4%,在并存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并且男女患者的并存疾病均以骨質疏松的比例最高。但女性骨質疏松的比例更高,占62.9%,女性其次為服用某些藥物,男性為酗酒。女性患者骨質疏松的發病率高于男性患者,這是因為女性在絕經過渡期骨量丟失加快。有研究顯示,女性在絕經前18個月就開始出現骨量丟失,且丟失的速度逐漸加快,直到絕經后18個月,丟失骨量的總量可達10%。因此女性患者骨質疏松發生較早,發病率較高,成為女性患者出現髖部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10]。男性老年人因室外活動減少,鈣吸收率降低等,或者其他系統疾病導致運動減少,也會導致骨質疏松。骨質疏松后骨微結構遭到破壞,骨脆性增加,跌倒時容易導致髖部骨折。
在髖部骨折的危險因素中,部分是不能改變的因素,部分是容易改變的因素。年齡是老年髖部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對于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增加,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每增加10歲,髖部骨折的發生幾率上升2倍。在本次研究中,70~79歲患者的比例最高,考慮原因可能是這個年齡段的患者多存在骨質疏松,但其自主活動能力較強,日常活動量要大于≥80歲的老年人,因此導致骨折的幾率更高。
吸煙是男性患者第二位的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吸煙并不是髖部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是與骨質疏松有關,長期吸煙能夠導致骨質疏松。酒精能夠降低維生素D水平,也可影響骨細胞的代謝,從而導致骨質疏松。另外,飲酒后可導致患者步態不穩,增加了跌到的風險。父母有髖部骨折史也是老年髖部骨折的危險因素之一,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明了,有研究顯示母親有髖部骨折病史的老年人群發生髖部骨折的概率是母親無髖部骨折史的2倍。原因可能是與遺傳的骨骼結構不同有關。鎮靜藥物以及抗抑郁藥物、精神藥物等均可使患者處于震驚狀態,還能導致性低血壓,增加跌倒的風險。抗驚厥藥物可增加維生素D3的代謝,導致骨軟化癥,糖皮質激素能夠降低骨密度。在并存疾病中,女性并存疾病最高的是心血管疾病,男性為呼吸系統疾病。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系統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鈣磷代謝異常等,可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險或者骨質疏松的可能性。
針對老年髖部骨折的致傷因素的具體特點,根據不同的情況可采取不同的預防措施。老年患者應注意補充鈣質,適當進行室外活動,增加鈣的吸收,糾正骨質疏松,尤其是對于老年女性人群。男性患者應戒煙戒酒。服用特殊藥物的患者,家屬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減少跌倒發生的幾率。合并有其他系統慢性疾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同時在日常生活以及戶外運動中,應格外小心,降低跌倒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老年髖部骨折主要的致傷因素是跌倒,而骨質疏松是主要的危險因素,了解這些常見因素,積極預防可以改變的因素,從而達到預防老年髖部骨折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省偉,伍書氏. 淺析創傷性髖關節骨折脫位的臨床治療[J]. 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7):112.
[2] 高萍,梁喆,欒玲. 老年髖關節骨折內固定術臨床路徑的應用體會[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4):3796-3797.
[3] 張國祥. 創傷性髖關節骨折脫位38例臨床分析[J]. 基層醫學論壇,2010,14(5):143-144.
[4] 郎永利,李菊如,劉保劍. 老年人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同手術期的治療[J]. 中國醫學創新,2010,7(15):100-101.
[5] 羅彩虹,譚妃英,胡文娟. 家屬參與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現代醫院,2013,13(1):149-151.
[6] 鄭彩紅. 老年人使用高血壓藥將增加髖部骨折風險[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3,11(2):29-30.
[7] 戴鶴玲,孫天勝,劉智. 髖部骨密度和幾何結構與老年髖部骨折發病的關系[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94-296.
[8] 孫強,梁慶晨. 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療方法[J]. 醫學綜述,2013,19(5): 895-897.
[9] 吳敏,莊建華,王堯杰,等. 社區干預對骨質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的效果評價[J]. 浙江臨床醫學,2013,15(3):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