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說到養生,人們自然想到了食品的安全性問題,比如轉基因、農藥殘留、食品保鮮等,特別是蘇丹紅、三聚氰胺、海南毒豇豆、蛋白精、毒豆芽、毒韭菜、鎘大米、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后,相關部門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到了的議事日程。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尤為重要,關系著政策能否得到很好地落實,關系著人們能否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放心糧食、放心水果,更關系著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1基層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通過對辛集市農牧局、林業局、畜牧局、水務局等涉農部門的走訪,隨機調查了12家蔬菜種植戶、15家果品種植戶、14家養殖戶和5家養魚戶,同時與部分鄉、村干部進行了訪談。
1.1農產品質量監測尚未全覆蓋。該市只把重點蔬菜基地和規模市場上的外來蔬菜納入了抽檢范圍,啟動了農藥殘留定量檢測。每月只對大型奶站的抗生素、三聚氰胺及皮革水解蛋白含量進行抽檢,對規模化養豬場、生豬定點屠宰場及外運生豬進行瘦肉精和萊克多巴胺進行速測。只對重點果園定期進行農殘檢測,對果品規模市場、重點龍頭企業、大型冷庫及市區的重點超市進行監管,而對規模較小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市場尚未納入監測范圍。
1.2農產品質量監管制度亟待加強。相關部門雖已組建了市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農產品質檢中心等機構,但制度建設不完善,職能作用發揮不明顯,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產品的力度還不夠,沒有有效凈化市場環境。
1.3生產經營者素質有待提高。一些小規模生產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仍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劇毒農藥和落后的生產技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不按照標準管理各個生產環節,只追求高產量,不講求高質量,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監管經費投入不足,監測設備購置不足,遠不能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需要,致使一些必需的檢測項目不能正常開展,檢測效果大打折扣。
2.2農產品農殘檢測設備技術應用含量高,在設備維護、運行和正確使用上缺乏專業的檢測技術人員,檢測人員業務水平有待提高。
2.3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不健全,沒有專職機構,更沒有資質認證,沒有權威性。
2.4農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仍然比較淡薄,多數農戶沒有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去做,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從調查問卷看,多數農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時間和內容不了解,對農藥殘留包括哪些內容辨別不全,對5種禁用的高劇毒農藥說不準確。
2.5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超市因自檢設備投資較大,普遍配備較少,不能按照市場準入的要求做到自檢。
3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監管的幾點建議
農產品質量安全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要在基層源頭上抓起,不遺漏每個監管環節。
3.1把好源頭控制關。加大農業綜合執法監督力度,嚴禁國家規定的高毒農藥、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禁用品在市場上出現和使用。相關職能部門要按照日常監管、專項抽查和案件查處相結合的辦法,對制售假冒偽劣、無證無照生產經營等違法行為,露頭就打,堅決取締,始終保持打擊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的高壓態勢。
3.2落實好標準化生產。根治“餐桌污染”要從生產這個重要環節抓起,進一步修訂完善農產品標準化管理技術規程,幫助農民群眾掌握標準化生產技術要領,改變他們傳統的種養習慣。各生產環節要詳細記錄投入品的購進渠道、品種、品牌、使用時間和數量,建立和完善投入品使用檔案。繼續強化農產品編碼管理制度,使每一批次的農產品都能追溯到戶,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3加強檢驗檢測。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現有檢測設施的作用,加強相互協作和資源共享。另外,市政府應拿出專項經費,購置一批先進的檢測設備,充實到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場所,進一步提高檢測頻率和密度,使檢測檢驗逐步達到全覆蓋,杜絕超標和不安全農產品的出現。
3.4加大宣傳培訓力度。農業、林業、畜牧、水務等部門,要采取科技下鄉、電視講座、現場咨詢、舉辦培訓班、發放明白紙、開通技術熱線等形式,開展農產品宣傳培訓活動,做到“電視上能看到,廣播里能聽到,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能見到,各責任主體都知道”,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基地等通過不同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零散種養戶納入到標準化生產經營中,從而提高廣大農民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和生產技術水平。
【關鍵詞】農產品;安全監測;質量管理
一、大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現狀及問題
大連市各縣區均設置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站),配備了相應的檢測人員及檢測儀器。由于部門設置及管理問題,有的檢測機構為獨立法人單位,有的則掛靠在其他農業部門名下。從初步統計情況來看,大連市各縣級質檢機構從2010年到2014年均有一定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多,比如質檢機構人員數量及學歷、專業職稱情況差別較大,實驗室軟硬件條件相差懸殊,檢測能力差別較大,年承檢樣品量及政府資金投入差距很大。具體調查情況見表1。
二、目前各縣區檢測機構存在的問題
(一)體系不健全,定位不明確。各縣區雖已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人員編制不完善,儀器設備配套欠缺等問題,一些縣區下設的鄉鎮一級也都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點,在市、縣、鄉三級檢測體系中,缺乏一個明確的功能職責定位,造成檢測機構無法專注于“分內職責”。(二)檢測能力較低。已有的縣區檢測機構中,只有瓦房店市和莊河市在計量和資質兩個方面獲得了省級雙重認證,能夠出具有社會公信力的檢測報告。除開這二者,由于各方面原因,其他機構遲遲未通過計量認證。而且,由于人手少,設備少等問題,各中心都存在“一人多職”的問題,檢測人員通常還兼職著“行政”、“出納”等職責,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檢測工作中,而農產品檢測本身就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而且在國內外檢測水平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在各類儀器不斷推陳出新的氛圍中,不專注于檢測,勢必能力低下。(三)檢測儀器設備配套不齊全。大部分縣區儀器設施設備的配置數量并不完全充足,所配備的儀器大部分并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具體要求,無論是技術性能、精度還是數量或者檢測項目參數上均不能達標。各縣區現有的儀器設備專業程度低,故障率高,部分已屬于淘汰的型號,備件,耗材的維修、配置十分困難,價格更顯昂貴。有的檢測中心缺乏前瞻性和規劃性,不依據自身條件、能力而購買儀器,將儀器置于實驗室內純粹作為“裝飾品”而充門面。連最基本的氣源、備件都缺乏,根本無法開展檢測工作。大型分析儀器的運行、維護需要一定的成本,近年來化學試劑及耗材的價格水漲船高,給基層檢測機構運行帶來一定壓力。部分縣區財政未給予農產品檢測機構相應的資金保障,造成質檢機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開展新檢測項目比較困難,檢測技術水平停滯不前。
三、促進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對策與建議
基層農產品質量檢測是整個檢測系統的第一道門,是初篩的重要節點,這一個層級把握好將會大大優化整體系統的工作效率。(一)要從定位上找準自己的基點。按照層級明確對自身職能和職責進行劃定,確定好從市級到鄉鎮的各監測機構所負擔的不同工作內容和重點。例如:市級綜合性質檢中心職責內容為———上級和本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檢驗、農產品產地認定檢測、農產品市場準入檢測、對縣級綜合性檢測中心進行技術指導、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標準的制修訂,以及接受其他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委托檢驗、技術咨詢等工作;縣級綜合性檢測中心的職責內容為———承擔上級業務部門和本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驗任務、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日常監督檢驗、指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開展檢測工作、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咨詢等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的抽樣、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標準進行宣傳和技術培訓;鄉鎮檢測站(或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主要職責———常規檢測、自律性檢驗檢測工作。鄉鎮檢測機構存在的意義主要是為市、縣級綜合檢測中心提供一定程度的補充和預篩,以快速檢測為主,做好總體檢驗系統的第一步。(二)要加強各級單位對檢測工作的重視程度。農業是立國之本,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民生和社會穩定,尤其是近年來,關于農產品安全問題的話題日益火熱,受到民眾的關注,此時就更需要發揮行政單位的重點監督管理作用,在新農業發展時期理應作為各級行政主管部門一項主要工作來抓。要以健全檢測體系為主線,強化檢測能力為突破口,切實加強檢查機構建設與管理。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例如,在本地的財政預算中加入農產品檢測費用,由政府撥款對非盈利性質的農產品檢測機構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對其公益活動進行公開鼓勵,可以依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來執行上述工作,并保障其順利實施。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從物質上對相關檢測機構的活動進行維護,確保其存續性和公益性,同時可以幫助其改善檢測條件,提升檢測水平。同時,應針對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資質問題進行改善,幫助其獲得資格認定、通過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計量認證,取得法律效力。(三)從一線檢測人員方面提升整體專業素質。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有兩個途徑,一是增添優質的新鮮血液,二是加強內部管理,激發人才動力。要做到這兩點,就需要通過社會途徑,從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中擇優錄取,使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能夠流入體制內;同時,要通過教、學、做三步將人才的內在動力激發出來。例如通過建立同級檢測機構的交流與溝通,全面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和檢測技能;定期組織培訓,在法律常識、檢測手段、檢測方法、指標指數等各個方面使人員達到熟練的程度,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能夠有可靠的依據;同時,對于與實際檢測工作頻繁接觸的操作人員來說,還需要對其進行上崗前實習,將“生手”訓練成“熟手”,減少錯誤和疏漏的發生率。除此之外,為了維護整個團隊的穩定性和向心力,需要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增設鼓勵和懲罰機制,以盡職盡責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出發點,根據員工個人情況獎懲結合獎勵,在內部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以人才主觀能動性調動檢測機構的內生力量。
作者:孫程鵬 葛祥武 苗暢海 單位:大連市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
關鍵詞 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現狀;成效;經驗;建議;陜西商洛
中圖分類號 F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5-0314-02
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直接面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農產品生產源頭把關和質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要求,截至2011年底,在“菜籃子”產品主產縣基本已建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截至2012年底,完成全國所有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任務。商洛市農業局2010年已經建立了市、縣、鎮、村監管與市、縣、鎮檢測及企業內檢室的“三級四層”監管、檢測體系;2012年,全市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全面建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工作機制,規范工作行為,進一步提升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水平,逐步形成了齊抓共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監管機制、風險評價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總結商洛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的經驗和做法,不但能夠為其他地市提供借鑒,更能促進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更好開展。現將商洛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發展現狀、經驗及建議總結如下。
1 商洛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發展現狀及成效
商洛市市、縣各級政府始終把綠色食品產業的開發、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來抓。2002年明確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啟動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2008年全市7個縣區完成了無公害農產品整縣環評;2009年提出了“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思路;2010年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標準化推廣“四支隊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被省廳稱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廣。目前,全市126個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均掛牌開展工作,有16個示范鎮標準化檢測室,55個區域性重點鎮檢測室,46個企業內檢室建成運轉,1 750個村級監管員培訓合格后持證上崗,據統計,全市鄉鎮監管站有監管人員672名,監管車14輛,農(獸)殘速測儀200多臺件。
“商洛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能力,使“三品一標”農產品開發快速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已經覆蓋了所有鎮和83%的村;認證“三品” 241個,登記地標保護產品7個;綠色農產品產業貢獻率達到35%以上。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由2006年的75%提升到當前的96%以上,多年來未發生一起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2 經驗
2.1 政府重視,強力推進
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產業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意見》《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在全市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商洛市鼠藥經營管理辦法》等。2005年召開了全市綠色無公害產業新聞會;2006年召開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實施座談會;從2008年起每年都將綠色產業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對各縣區政府的目標責任考核內容,2009年市委書記親自向省委專題匯報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工作。市編辦2010年下發了《關于市縣(區)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驗檢測機構的通知》,核定了各級監管和檢測機構的編制、機構設置和職能。
2.2 健全體系,強化工作基礎
2.2.1 整市推進,健全監管體系。以完善監管體系和檢測體系“2道防線”為重點,市縣財政近5年來投入了經費近2 000萬元推進體系建設。一是健全“三級四層”行政監管隊伍。市農業局成立了監管科,7個縣區農業局成立監管辦公室(股),所有鎮設立了監管站,全市所有村都設立了監管員。二是建設“三級四層”檢驗檢測隊伍。2010年正式掛牌成立了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站)。在全市所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內設檢測室,并賦予了監管檢測職能。在生產基地、企業和市場建設自律性內檢室,設立企業內檢員。三是建立執法隊伍。市縣整合執法資源建立農業綜合執法支(大)隊,依法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四是完善技術服務隊伍。落實農業技術服務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技術研究、引進和推廣、信息等方面的職責,為生產者提供農產品質量相關的安全法規、生產標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信息服務。
2.2.2 突出重點,夯實監管基礎。市農業局專門制定印發了《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建設標準》,以有效地規范鄉鎮監管站的建設。一是統一監管站名稱,明確行政隸屬和業務指導關系,確定了監管檢測職能。二是核定人員的配置,確定了鎮領導小組、鎮監管站、檢測室、村級監管員、基地內檢員的職責。三是規定監管站辦公場所、辦公設備建設標準。四是要求監管站每年列入財政預算的工作經費不得少于2萬元。五是把村級監管員納入到鎮監管站的范疇,延伸監管工作到村組。六是量化了鎮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及成員單位及監管站、檢測室、村級監管員的工作任務。七是制定了監管站考核辦法。八是規范了監管、檢測工作等行為。各縣區根據按照標準,強化措施,不斷完善鎮級監管站建設。
2.2.3 健全機制,強化監管工作。為了強化工作,市農業局制定印發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局屬單位監管責任分工意見》《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量化考核辦法》《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等一系列文件,將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單位、各縣區,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形成了全市上下齊抓共管的有效監管機制、風險評價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
2.3 強化工作,全面提高安全水平
2.3.1 堅持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工作中應從生產抓起,努力做到“生產環境不污染、違禁農藥不使用、化肥施用不超量、農藥殘留不超標、產品質量有標準、包裝標識有規范”。市農業局編印下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手冊》3 000余冊,市、縣、鄉鎮農技部門積極地開展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攻關、引進、研發和推廣高效低毒農鼠(獸)藥、無害化肥料和抗病蟲新品種、新技術。指導農產品的生產從產地環境選擇、品種選育、種養技術、產品包裝、加工貯藏、檢驗檢疫等環節進行標準化生產與管理。全市“三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農產品的生產企業全面落實質量安全首責制,嚴格生產過程,規范生產記錄,使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做到有標準、有檢測、有標識、可追溯。
2.3.2 抓宣傳培訓,提升認識水平。抓宣傳培訓,提高全民意識,提升監管水平。一是制作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光碟,利用市縣流動農檢車廣播,在農村、社區、批發市場、鎮農貿市場開展流動宣傳[1-2]。二是在“商洛農業信息網”設專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動態、專項整治、縣區工作開展情況、監管經驗等進行宣傳。三是在“商洛農情”上開辟專欄,及時宣傳報導體系建設進展情況和相關信息。四是每年集中開展1次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月活動。五是縣區每年均開展2次以上鎮、村級監管員和生產大戶,企業、基地的內檢員的培訓活動。六是市區每次監管會都采取以會代訓的形式,對縣級監管領導和業務骨干進行培訓。七是每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作為全市農技干部繼續教育培訓主要內容進行安排。
2.4 加強市場監管,確保消費安全
為了加強監管工作,市農業局編印了《監管工作手冊》下發到基層。一是加強市場準入。全市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數據庫,對重點市場派駐監管員,實行一對一監管。結合市場準入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場創建活動,對達到標準的超市進行掛牌。定期對市場經營的“三品”開展查來源、查包裝、查產品認證有效期、查質量[3-4]。二是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從2004年起,全市實行農鼠藥經營的“三證”齊全、定點銷售、統一進貨、銷售檔案、售后責任追究5項制度。各級農業部門深入開展投入品市場整頓。三是加強生產過程監管。市、縣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生產基地、企業基本情況進行逐一登記,建立了農產品生產基地數據庫,對重點基地派進專門的監管員,定期對轄區內“三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和企業及市場的內檢員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四是加強監測預警。市級開展市區農產品市場重大節假日的安全抽檢和每季度1次的全市全面抽檢。縣級對轄區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開展每7 d 1次的抽檢和重大節假日的農產品市場抽檢。鄉鎮適時開展轄區內生產基地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和產品收獲前的檢測、鄉鎮集市的農產品抽檢。市、縣每季度進行1次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分析。五是扎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市農業局成立專項整治領導小組,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方案》,扎實開展單項整治活動。
3 建議
3.1 整市推進,健全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正常開展的有效保障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標準化推廣“四支隊伍”,建立健全“三級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體系;落實工作場地和人員,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和儀器,建立健全監管檢測機制,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才能保障監管工作有效開展。
3.2 堅持標準化生產,管好第一環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基礎
為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營造標準化生產環境,開展無公害農產品整縣環評。科學有效地指導農民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開展農產品生產,使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做到有標準、有檢測、有標識、可追溯,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打下良好基礎[5]。
3.3 政府推動,部門配合,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正常開展的關鍵
部、省高度重視,加大經費投入,市委、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為對縣區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內容。市、縣區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逐步形成政府部門協力推進的工作格局,才能促進該項工作的均衡開展[6]。
3.4 夯實責任,加強監管,才能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不斷發展
農業部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體,各單位、各部門都必須按照職責分工,對農產品從田間走向市場實行全程監管。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才能不斷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事業的不斷發展[7]。
4 參考文獻
[1] 雷百戰,鄭玉燕,肖廣江.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2):361-362.
[2] 胡蘭英.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構想[J].農村經濟,2004(9):7-9.
[3] 劉迎貴,方俊英.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思考[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2):104-106.
[4] 鄭國龍,陳美珠.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實踐與路徑[J].農業質量標準,2007(3):17-19.
[5] 王鵬祥,王笑亮.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2476-2478.
>> 盤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 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建設探析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思考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揚州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機構現狀及發展對策 加強安全檢測機構資質認定 防范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淺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相關措施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探討 巴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 紫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實踐與探討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實踐與探討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及設備新產品 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及監管探討 2010年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組織機構及職責分工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現狀及發展建議 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方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及釋義國認實〔2016〕33號[A/OL].[2016-10-01]..
[3] 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認可準則:ISO/IEC17025 2005[A/OL].[2016-10-01].http:///link?url=qrB8HuJ3O_X9L3MH3bsOjjQX-VhgIN2eph73Zq0K_MIiFq6KEHQuc9DzFBPM4YAq1ck4k3AMv_fu6i-GcfzRTtwq8JKmykLKptbFFrAGmSnHG.
[4] 彭文兵.藥品檢測實驗室的質量監督工作[J].中國藥事,2012(11):1169-1173.
[5] 李成,李興根,羅益群.淺談如何做好實驗室的質量監督工作[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1(5):58-59.
[6] 牛連杰.漫談種子檢驗室的質量監督員[J].種子科技,2012(8):4-5.
各市、區農林(農業、農發、地發)局、吳江市水產局、吳中區水產畜牧局:
為了做好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和《蘇州市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我們將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實行監督檢查和產品質量抽樣檢驗。現將實施意見通知如下:
一、生產基地的監督檢查
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必須兩年一次復檢要求,對全市357個生產基地進行復查和執法監管。主要檢查內容:
1、農業標準的執行情況。對生產基地的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規范標準、產品安全標準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2、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1)未經國家批準使用的獸藥、漁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2)國家和地方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農藥、獸(漁)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重點查禁用的甲胺磷、有機氯殺蟲劑、有機汞殺菌劑、呋喃丹、瘦肉精、氯霉素、硝基呋喃類、喹乙酸、各種抗生素濾渣、五氯酚鈉、孔雀石綠等;(3)假(偽)獸藥、人用藥品;(4)垃圾豬。
3、生產基地(企業)質量管理制度執行情況。重點查質量安全控制措施、質量檢驗制度、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記錄檔案,保證產品可追溯性。農藥要符合安全間隔期,獸(漁)藥要符合休藥期。
檢查工作由各市、區農林局負責,根據檢查內容對每一個生產基地進行實地監管檢查(表格附后),并提出綜合結論意見。根據檢查結論,由市農林局環能處和市農業行政執法支隊組織督查和抽查。復查情況和生產基地實地監管檢查表,在6月底前報市農業行政執法支隊。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樣檢驗
為了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今年計劃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進行抽樣檢驗。生產基地抽檢105個,樣品200個。其中蔬菜基地70個,樣品140個;畜禽基地10個,樣品10個;水產基地25個,樣品50個。抽檢計劃占現有生產基地面30%,蔬菜抽驗占78%,畜禽占12%,水產占34%。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產品400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抽樣350個,占87.5%;綠色食品抽樣50個,占12.5%。糧油類抽檢30個,蔬菜類抽檢245個(其中綠色食品樣品25個),畜禽類抽檢50個(其中綠色食品樣品10個);水產類抽檢75個(其中綠色食品樣品15個)。樣品抽檢要求:(1)到現場隨機取樣;(2)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抽樣標準;(3)抽取樣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按市場價格付錢,不增加企業負擔。抽取樣品由市農業行政執法支隊按生產季節組織實施,各市、區農業行政執法部門和檢測機構共同配合。檢測機構需經國家有關質量機構的認定認可,并提供法定依據的檢測項目和檢驗報告。
三、開展打假扶優相結合的整治活動
通過監督檢查、檢驗檢測、執法查處等活動,對生產基地技術規程執行差、產品質量不合格、使用違禁農業投入品等違法行為,將依據《蘇州市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試行辦法》和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查處。對產品質量檢測不合格的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無公害農產品名不符實的生產基地或基地退化將采取警告、限期整改、暫停使用和報省主管部門取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資格(處罰辦法另定)。對產品質量優、經營守法的生產企業和基地,將繼續采取扶持措施,開展推介活動,擴大市場供應量,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讓市民更了解、更方便、更放心,逐步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食用農產品安全信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