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基層醫院兒科;肺功能測定;呼吸系統疾病

      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是兒科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同時也是導致兒童死亡的最常見疾病。兒童肺功能測定通過測定人體呼吸系統指標包括肺容量、肺活量、余氣量、功能余氣量、肺通氣量、呼吸頻率、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等,對比正常人體肺功能指標從而判斷肺功能狀況,廣泛應用在人體健康狀況鑒別中[1-2]。兒童階段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在醫院兒科開展肺功能測定顯得非常重要[3]。本次探究選取本院未開展兒科肺功能測定時期,與開展肺功能測定時期對比分析其在基層醫院兒科開展的必要性,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未開展肺功能測定期間,與2018年3月~2019年3月開展肺功能測定期間,所收治的兒科呼吸系統疾病兒童共計150例作為本次探究的主要研究資料。選取未開展肺功能測定時期收治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患兒75例,男患兒38例,女患兒37例。選取開展肺功能測定期間收治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患兒75例,男患兒37例,女患兒38例。對比兩個時間段收治患兒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未開展肺功能測定時期,對于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患兒病史、病癥、胸部X線及CT檢查。開展肺功能測定時期對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通過肺功能測定進行評定患兒的肺部功能,主要測定指標包括:常規肺通氣功能、支氣管藥物舒張試驗、支氣管藥物激發試驗、潮氣肺功能測定等。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個時期對于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支氣管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的遺漏和誤診及診斷率。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探究數據分析時,均采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22.0。用(x±s)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對研究中的數據進行檢驗,本次研究以P<0.05存在差異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未開展肺功能測定時期,兒童呼吸科對于支氣管哮喘的確診率為42.3%,對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漏診于誤診率高達92.1%。開展肺功能測定時期,兒童呼吸科對于支氣管哮喘的確診率提升至87.6%,將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漏診和誤診率降低到21.3%。對比兩個時期的確診率、漏診和誤診率,存在差異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早期診斷; 治療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8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氣流受限是該病的特征,呈進行性[1]。它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病人數多,病死率高。其病程發展緩慢,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2]。該病療效較差,容易反復發作,患者往往終身受疾病困擾,生活難以自理。為了探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筆者所在醫院將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123例老年COPD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2月~2011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23例老年COPD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COPD診斷標準[3]。其中男71例,女52例,年齡45~79歲,平均61.2歲,病程為4~28年,平均18.5年。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2例,對照組61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吸入溴化異丙托品氣霧劑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麥味地黃丸,用藥7~14 d。

      1.3 療效標準 (1)顯效:咳喘癥狀顯著減輕,肺部音消失或顯著減少;(2)有效:上述各項指標部分減輕或有所好轉;(3)無效:上述各項指標均無好轉,包括咳、痰、喘及肺部音等均無改善或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取秩和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因氣流受限而形成的難以逆轉的呼吸系統疾病。COPD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反復咳嗽、咳痰、氣促和呼吸困難,急性期病情加重會嚴重損害患者的心肺功能,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患者呼衰而死亡。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應當及時治療,特別是急性加重期[4]。

      肺功能檢查可以判斷氣流受限的程度,是COPD早期診斷、療效評價等的重要指標,臨床上被作為診斷COPD的金標準。但由于COPD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且容易與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混淆,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時機。因此,老年COPD的早期診斷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方面。老年COPD穩定期的治療方法一般為采取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藥、茶堿類等支氣管舒張藥或者祛痰藥、糖皮質激素以及長期家庭氧療等治療,而在急性加重期,一般采取支氣管舒張藥、低流量吸氧、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祛痰劑等藥物治療[5]。

      在本次研究中,62例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 LM.Fabbri.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OPD[J].Eur Respir J, 2003,22:1-2.

      [2] 楊英,龔光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的護理[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9,34(6):692-693.

      [3] 崔德鍵.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的進展[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28(2):82.

      [4] 林維進,劉盛軍,屠德敬.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1(2):113-114.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范文第3篇

      [關鍵詞]精神病人;身體健康狀況調查

      [中圖分類號]R19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7-0285-01

      為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軀體健康狀況,對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軀體疾病情況進行了階段性調查,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樣本選自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17日在我院住院的621例精神病患者中合并軀體疾病的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相關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其中男576例,女45例,年齡15~78歲,平均(48.11±9.95)歲,病程2~47年,平均(24.05±8.76)年。

      1.2方法:對入組病例采用自制調查表回顧性查閱住院病歷,記錄患者一般資料、精神疾病種類、用藥及劑量、生物學異常指標、有無合并軀體疾病、軀體疾病的轉歸等。軀體疾病均符合《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分類》第10版(ICD10)診斷標準。所有數據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

      2結果

      2.1合并軀體疾病發生率:621例精神病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系統疾病132例(39.2%),消化系統疾病66例(19.6%),呼吸系統疾病47例(13.9%),內分泌系統疾病37例(11.0%),血液系統疾病27例(8.0%),運動系統疾病12例(3.6%),神經系統疾病11例(3.3%),泌尿系統疾病2例(0.6%),癌癥2例(0.6%),皮膚病1例(0.3%)。共337例,發生率為54.27%。其中,合并1種軀體疾病者158例,合并2種軀體疾病者124例,≥3種55例。

      2.2年齡與軀體疾病的關系:將患者分為≤35年、36~55年、≥56年齡段。結果顯示,各系統疾病發生率較高者大多在32~55年齡段,呈正態分布。其中,循環系統疾病與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年齡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χ2=18.242,25758,P

      2.3軀體疾病與精神疾病病程的關系將患者病程分為≤10年、11~20年、21~30年、≥31年,結果各系統疾病與病程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2.4軀體疾病與精神疾病分類:精神分裂癥309例(91.7%),情感性精神障礙8例,其他20例。

      2.5軀體疾病的轉歸:治愈104例,好轉166例,未治療67例(高脂血癥31例,心電圖異常及肝功能異常26例,高血壓10例)。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過敏

      頭孢哌酮鈉是第三代頭孢菌素抗生素, 于1981年在國內首次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近年來, 頭孢哌酮鈉因療效確切且價格適宜[1], 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但關于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的相關報道也屢見不鮮[2]。為深入了解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作者對本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收集的77例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展開統計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本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庫進行檢索, 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事件報告77例。

      1. 2 方法 對77例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患者年齡、性別、原發疾病、用藥情況、不良反應出現時間、累及系統-器官等資料進行收集。

      2 結果

      2. 1 77例患者性別與年齡分析 77例患者中男44例(57.1%), 女33例(42.9%), 男女比例為1.33∶1;年齡9個月~84歲, 其中0~10歲患兒占比最高, 為27.3%;其次為>60歲患者, 占比為18.2%。見表1。

      2. 2 用藥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77例患者中56例患者(72.7%)每天靜脈給藥1次, 21例患者(27.3%)每天靜脈給藥2次, 每天靜脈給藥1次患者占比較高。

      2. 3 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分析 77例例患者中47例(61.0%)出現于用藥后30 min內, 最短時間為用藥后1 min;23例(29.9%)出現于用藥后30~60 min內, 6例(7.8%)出現于用藥后1~4 h內, 1例(1.3%)出現于用藥后10 h后。其中用藥后30 min內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最高。

      2. 4 患者原有疾病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分析 根據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標準對患者原發疾病加以分類, 呼吸系統疾病54例(70.1%), 其中支氣管炎28例(36.4%), 呼吸道感染20例(26.0%), 肺部感染3例(3.9%), 支氣管肺炎3例(3.9%);消化系統疾病23例(29.9%)。其中呼吸系統疾病占比高于消化系統疾病。藥學

      2. 5 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和臨床表現分析 根據《WHO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對患者不良反應加以分類, 其中過敏反應62例(80.5%), 包括蕁麻疹24例(31.2%)、藥物熱15例(19.5%)、斑丘疹23例(29.9%);胃腸道反應15例(19.5%), 其中腹瀉10例(13.0%)、稀便5例(6.5%)。其中過敏反應占比高于胃腸道反應。

      3 討論

      隨著生活環境逐漸改變及現代社會生活壓力逐漸增大, 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細菌感染表現出明顯升高趨勢[3]。抗菌藥物在臨床治療中的廣泛應用, 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療方法, 同時抗菌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也引起了人們共同關注。

      頭孢菌素類藥物屬于半合成廣譜抗菌藥物, 有殺菌作用強、臨床療效顯著的優勢, 在臨床中的應用十分廣泛。頭孢哌酮鈉是第三代廣譜半合成頭孢菌素, 抗菌譜廣, 對革蘭陽性菌與陰性菌均可發揮有效殺滅或抑制作用, 該藥在呼吸系統感染、膽囊炎、腹膜炎、骨與關節感染、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及敗血癥等治療中應用較廣。為深入了解現階段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作者收集本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收集的77例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事件報告, 對頭孢哌酮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①患者男女比例為1.33∶1, 以0~10歲患兒與>60歲患者占比最高, 而青壯年發生率相對較低, 這是因為兒童及老年人機體免疫能力較差, 對藥物吸收、代謝和排泄能力較差, 同時老年患者通常有其他合并癥, 臨床用藥較多, 故而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因此, 在對兒童與老年患者用藥時應高度重視, 根據患者個體因素合理調節給藥間期和給藥劑量。②大部分患者為1次/d靜脈給藥, 不良反應多發生于用藥后30 min, 這說明臨床用藥不合理現象嚴重, 故而內科醫師應根據說明書用法用量準確給藥, 推薦將每天給藥劑量分次、等量應用, 特別是對于兒童患兒應高度重視單次給藥劑量的合理性。③患者原有疾病為呼吸系統疾病與消化系統疾病, 其中呼吸系統疾病占比較高。作者認為, 對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情較輕患者, 應盡可能給予口服藥物予以治療, 當患者實際病情需要時方可酌情給予抗菌藥物靜脈給藥治療。④不良反應以過敏反應為主, 同時還有部分胃腸道反應。頭孢哌酮鈉引發的不良反應可累及多系統-器官, 最常見不良反應為皮疹及藥物熱等過敏反應, 同時也有胃腸道反應。因此在給予患者頭孢哌酮治療時, 內科醫師應對患者有無頭孢哌酮鈉過敏史予以詳細詢問, 同時展開有效的用藥指導工作。

      綜上所述, 頭孢哌酮鈉易引發皮疹、藥物熱等過敏反應與輕微胃腸道反應, 在臨床中應用時應持續監測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促使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急診;重癥患者;回顧性分析;死亡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7(b)-0054-04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醫療水平逐年提高,加之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患者往往同時伴有多種疾病,發病突然,病情進展快,急診醫學作為近年新興起的學科,在臨床各專業的急性危重癥患者搶救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2]。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是急診工作的重點,了解被搶救患者的一般情況、疾病特點情況,有利于合理利用急診資源[3],而通過對急危重患者死亡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有利于實施有針對性的搶救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為急診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指導[4]。本研究分析急診重癥病例特點及死亡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急診工作的合理有效開展提供依據,現將情況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重慶市巫山縣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急診科急診重癥患者2251例臨床資料,選擇符合下列入選標準的內科急重癥患者[5]:①由各種因素導致的循環功能衰竭,需要以特殊設備或藥物維持者;②呼吸衰竭或可能發生呼吸衰竭,需要呼吸功能監測或應用呼吸機治療者;③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嚴重者;④心肺復蘇后治療者;⑤有其他死亡危險因素而需要緊急救治者;⑥患者在急診搶救時間為2~48 h。排除院前死亡、入院后2 h內死亡以及超過48 h死亡者。依據上述情況共得到符合條件患者657例,其中,死亡166例。研究符合倫理學標準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657例急診重癥患者中,男381例(57.99%),女276例(42.01%),男女比例約為1.4∶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齡9~92歲,平均(54.61±14.22)歲,其中,男性年齡9~85歲,平均(52.74±11.03)歲,女性年齡16~92歲,平均(56.25±16.88)歲;按年齡將患者分為:60歲(n = 217);按疾病譜分類:神經系統疾病者188例(28.6%),循環系統疾病者179例(27.2%),呼吸系統疾病者101例(15.4%),消化系統93例(14.2%),腫瘤40例(6.1%),血液系統24例(3.6%),泌尿生殖系統15例(2.3%),中毒12例(1.8%),其他疾病5例(0.8%)。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患者診斷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次修訂本(ICD-10)疾病診斷分類標準。對患者進行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疾病譜情況進行統計,并收集患者發病時間、平均動脈壓、呼吸功能障礙、循環功能障礙、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APACHE)Ⅱ評分情況,探討可能影響急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因素采用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疾病譜及基礎疾病與病死率病關系

      657例患者中死亡166例,病死率為25.3%。患者死亡構成比較高的疾病主要分布在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占總死亡構成比的70%以上,與危重癥患者的疾病分布情況基本一致。病死率較高的疾病主要為神經系統疾病(29.79%,56/188)、循環系統疾病(29.05%,52/179)和消化系統疾病(25.81%,24/93),提示急診中出現該系統疾病時應引起醫生的高度重視。見表1。

      657例患者中伴隨基礎疾病者818例次,其中伴隨高血壓163例次,糖尿病105例次,慢性心功能不全144例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9例次,腦血管疾病73例次,慢性腎功能不全97例次,肝硬化24例次,其他83例次,提示高血壓、慢性心功能不全及COPD為急診重癥患者的主要伴隨疾病。伴隨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及COPD的患者病死率較高,分別為54.17%、38.19%、31.51%、28.68%。見表2。

      2.2 急診危重癥患者死亡相關因素分析

      2.2.1 單因素分析 對可能影響急診危重癥患者病死率的因素行χ2檢驗,結果顯示,年齡、發病時間、平均動脈壓、有呼吸、循環、肝腎、凝血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GCS評分及APACHEⅡ評分均為急診危重癥患者病死率的影響因素(P < 0.05)。見表3。

      2.2.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X)進行賦值,并引入回歸模型。年齡:60歲=2;發病時間:

      3 討論

      本研究657例急診重癥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4∶1,男性雖稍多于女性,但差異不大,這與國內其他研究結果不同[6-7],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選擇是未將外傷患者納入研究范圍有關。657例患者平均(54.61±14.22)歲,按年齡將患者分為三組:60歲。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年齡急診危重癥患者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知,40~60歲為急診死亡高發年齡(OR = 0.503),提示急診臨床工作者對該年齡段危重患者應引起重視,留意其病情進展,即時開展治療。60歲急診危重癥患者數分別為119例和217例,表明急診重癥患者有老齡化趨勢。雖本研究中老年患者病死率未超過40~60歲患者,但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且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給搶救治療帶來了一定難度[8]。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應針對此種情況進行相關培訓,完善急救流程,從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9]。

      通過對患者疾病譜的分析可知,急診重癥患者的主要疾病構成為神經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將不同預后患者進行分組調查發現,占總死亡構成比70%以上的疾病分布在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腫瘤及泌尿生殖系統患者病死率較高,但由于患者疾病分布較少,使其所占死亡構成比較低。李小宇等[10]研究顯示,神經系統(40.5%)、猝死(12.9%)、呼吸系統(12.2%)及心血管病(11.6%)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死亡患者的主要疾病構成,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多因素Logistic分析顯示,呼吸、循環、肝腎功能障礙為急診危重癥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患有該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死率是未患該系統疾病患者病死率的2.374、2.533和1.738倍。神經系統疾病以腦卒中為主,循環系統疾病以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為主,該種疾病發病突然,進展快,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在急診中常見,需從急診科醫務人員配備和技術建設上提高對其的重視,即既要注重全科人才的培養,又要參考疾病的構成梯次,做到一專多能[11]。要鼓勵對循環、呼吸、神經及消化系統疾病的研究,將其作為急診科學科建設的重點,不斷完善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救治,以推動急診整體醫療的不斷提高[12-14]。

      GCS評分主要用于評價患者昏迷程度,滿分為15分,12~15分為輕度昏迷,8~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僅收集了巫山縣人民醫院一家單位的患者資料,存在一定偏倚,同時與其他醫院的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不符之處。急診工作的完善及科室建設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國內開展相關的大型多中心研究,從而更好的指導實踐,切實為挽救急診危重癥患者的生命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葉立剛,張茂,周光居,等.綜合性醫院急診搶救患者構成和分流的狀況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0):933-936.

      [2] 王宏秋,韓躍輝.7909例次急診搶救室患者病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2):156-157.

      [3] 蘇紹萍,沈洪,王禹,等.急診院前猝死事件的發生特點[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13(3):162-163.

      [4] 梁興民,姬忠良,陳子然.遲發性顱內血腫危險因素分析及急診治療策略[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6):804-805.

      [5] 宋祖軍,馬俊清,路偉,等.急診搶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9,18(12):1297-1303.

      [6] 陳翔,劉青.急診內科死亡145例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3):276-278.

      [7] 王艷麗,于長久,張素平.424例急診猝死病例疾病構成分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8):917-920.

      [8] 周偉梁,秦偉毅,蘇磊,等廣州總醫院2001~2010年院前急救現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9):5134-5136.

      [9] 華麗,羅梁賢,葉劍鴻,等.急診危重病例8821例流行病學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9(5):1120-1122,1137.

      [10] 李小宇,李亞林,秦儉,等.4349例急診搶救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08,28(10):950-952.

      [11] 張勁松,劉強暉,徐鑫榮.江蘇省急診醫學發展現狀調查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0,19(5):548-550.

      [12] 邱立志.急診眩暈321例臨床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1,6(3):266-267.

      [13] 譚雯,朱曉紅.阿托品救治急性有機磷中毒56例臨床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1):131-132.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亚洲无人区午夜福利码高清完整版|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豆| 亚洲色图校园春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亚洲6080yy久久无码产自国产|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videosbestsex日本|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