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理療知識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森田療法的理論認為,神經癥(過去通俗的稱之為神經官能癥)是具有特殊素質的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這種特殊的素質稱為疑病性素質,它是神經癥發生的基礎。具有這種素質的人易于對自己的心身過分地擔心,求生、求全的欲望強,過于關注自己的健康,將一般人常有的某些感受、情緒、想法等誤認為是病態而過分注意,甚至為此很苦惱、焦慮。實際上并沒有超出常態的表現或感受,卻在主觀上漸漸地認為是病態,從而緊張、恐懼。由于注意力過多地集中于這種疑病的感受上,故使此種感覺更加敏感,過于敏感的感覺又進一步導致注意力更加集中并逐漸固定,這種情狀被稱為精神交互作用,它在疾病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人的主觀和客觀、情感與理智、理解與體驗之間又常有矛盾,這被稱之為思想矛盾。如用理智去解決這些矛盾會導致和加重精神交互作用,也即思想矛盾是促使精神交互作用發生和持續下去的動力機制,逐使疾病遷延。
由于神經癥患者的疑病情緒,使之對事實的判斷失去真實性或將其歪曲,所以病人的主訴與事實有很大差距,這被稱作是神經癥患者的“虛構性”。神經癥患者的這種疑病性素質還表現在對“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特別強烈,前者包括自我的本能以及獲得被認可和向上發展等的社會心理欲望,后者則涵蓋怕引起失敗、怕疾病、怕失去和怕死亡等的擔心、焦慮與恐懼。生的欲望越強烈,死的恐怖也隨之越發明顯,這也是神經癥病態的根源之一。兩者平衡則身心健康。
森田療法的理論還認為,神經癥患者的疑病性素質是其精神能量的源泉。這種精神能量如果指向建設性的人生目標,發揮出來的形成生的欲望就是健康人的狀態。如果因某種情況受到挫折,精神能量僅僅指向自己的心身變化,就會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矛盾等的心理機制產生焦慮,使之注意固定于自己的心身變化,而不再指向外界。森田療法正是將指向自己心身的精神能量轉變成指向外界的一種治療操作方法,使之形成良好的認知評價,精神活動不再陷于上述惡性循環之中,從而達到緩解病情、恢復疾病的目的。
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簡述為一句話:“順應自然,為所當為。”順應自然是指對癥狀養成順其自然的態度。讓病人承認并接受癥狀的現實;不把癥狀當成自己的心身異物,不加排斥,也不設法排斥;對感覺到的癥狀認為無特殊之處,視其為平常的體驗,這樣反而會使癥狀逐漸消退。為所當為是指除了對癥狀采取順應的態度外,還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順其自然的態度,并不是說對自己的一切活動放任自流,對自己的癥狀和不良情緒聽之任之,而是依靠自己本來固有的上進心,努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即在癥狀存在的情況下,既要忍受“痛苦”、接受“癥狀”,還要努力將注意力和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上,投向外部世界。這樣,集中在行動上有助于打破惡性循環,其癥狀就會逐漸淡化,達到治愈的目的。
方法:選擇2011年6月-2012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76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8例給予盆底電刺激療法,2天1次,每次20分鐘,20天為1個療程;對照組38例給予常規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觀察組的治愈率為73.68%,總有效率為97.36%,對照組治愈率為31.38%,總有效率為65.7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盆底電刺激療法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療效比較肯定,安全有效,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關鍵詞:盆底電刺激療法壓力性尿失禁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028-02
壓力性尿失禁是臨床上女性中的常見病,嚴重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手術治療費用較高,術后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次對我院76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盆底電刺激療法,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6月-2012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76例,年齡在51-68歲,平均為53.2歲,病程為2-9年,平均為(4.7±1.2)年。尿失禁Ⅲ度患者23例,Ⅱ度患者17例,Ⅰ度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內科嚴重疾病或者泌尿系感染等疾病,經實驗室檢查均明確診斷為壓力性尿失禁。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觀察組:選擇盆底電刺激治療儀,參數設置為:頻率5-100Hz,電流0-25mA,治療時間20分鐘,波寬200-500s。患者膀胱排空后取仰臥位,把探頭消毒后置于患者陰道內,調整電刺激強度,以患者的耐受程度為限度,一般刺激強度為10-20mA,使患者沒有痛感的同時感受到盆底肌肉跳動,刺激20分鐘,休息間隔為8秒。2天刺激一次,20天為一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
1.3療效評價標準。臨床癥狀沒有變化或者癥狀加重,漏尿減少程度少于30%或漏尿次數不變為無效;漏尿減少程度大于等于50%,臨床癥狀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為有效;護墊實驗和抬舉實驗檢查陰性,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2]。
1.4統計學方法。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個樣本率的比較用X2檢驗,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3討論
雖然手術是膽管細胞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出現轉移或復發以后,往往只有通過化療才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延長其生存期。可選擇的化療藥物包括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絲裂霉素C、阿霉素、順鉑、吉西他濱、卡培他濱、奧沙利鉑、伊立替康等。ABC-02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研究[2],奠定了吉西他濱聯合順鉑(GP方案)在晚期膽管細胞癌的標準地位。在此研究中,該方案有效率25%,疾病控制率79.1%,PFS與OS分別為8.4月和11.7月,獲得了將近一年的中位生存期。當然,GP也給患者帶來64%的Ⅲ度以上毒性,因此,在保證療效不低于GP的前提下,進一步減輕化療毒性是治療晚期膽管癌的研究熱點。
Eckmann等的回顧性研究表明,GEMOX雙周方案可以達到13.9月的中位生存期,而且Ⅲ度以上毒性發生率很低,有鑒于此,臨床實踐中GEMOX有代替GP方案的趨勢。ABC-03試驗[3]就是以GEMOX雙周方案為基礎,268例晚期膽管癌患者以1:1的比例予以單純化療或聯合厄洛替尼治療,結果顯示厄洛替尼聯合化療改善了近期療效,兩組中位生存期均為9.5月,但Ⅲ度以上毒性發生率僅為4%。結論認為吉西他濱和奧沙利鉑聯合厄洛替尼表現出抗腫瘤活性,可以作為晚期膽管癌的治療選擇。
國內早期的回顧性研究[4]認為傳統的化療方案對膽管癌無效,需要選用吉西他濱、卡培他濱、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等新藥;在最近發表的研究[5]中,顯示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的Xelox方案有效率12.5%,PFS2.1月,OS7.0月;由于各方面原因,國內還是以3周的GEMOX方案為主治療晚期膽管癌,古偉光等[6]的近期臨床觀察則顯示,3周的GEMOX方案有效率20%,Ⅲ度以上毒性發生率在30%左右;林俊等則觀察到有效率21%,Ⅲ度以上毒性發生率在20%,PFS與OS分別為3.7月和6.5月,總體而言患者例數均在20-30例,療效均不甚理想。
在本臨床研究中,在40例晚期膽管細胞癌,創新性地采用2周的GEMOX方案,達到了22.5%的有效率,PFS與OS分別為6.9月和12.6月,Ⅲ度以上毒性發生率在僅為7.5%,在國內報道中療效比較優良。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奧沙利鉑聯合吉西他濱的雙周方案可能具有較好的協同抗腫瘤效應,在晚期膽管癌獲得了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可以在臨床酌情選用。由于國內膽管癌患者數目有限,大規模的隨機臨床研究可能有一定困難,但我們可以根據患者和藥物的特點,從療效和毒性預測方面,進一步探討一些基因檢測的可能性,以利于我們在臨床可以針對膽管癌選用合適的化療藥物,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Razumilava N, Gores GJ.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angiocarcinoma[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S1542-3565 (12):01050-01056
[2]Valle J, Wasan H, Palmer DH, et al. 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versus gemcitabine for biliary trac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0, 362(14):1273-1281
[3]Lee J, Park SH, Chang HM, et al. Gem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with or without erlotinib in advanced biliary-tract cancer: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 2012, 13(2):181-188
[4]李方華,陳曉勤,駱卉妍.84例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預后因素分析[J].癌癥,2009,28(5):528-532
關鍵詞 胃鏡檢查 胃柿石 高頻電 碎石術
資料與方法
器械:應用Olympus CV 240電子胃鏡,Olympus PSD-20高頻電發生器,胃鏡用注射針,自制高頻電切開針,高頻電圈。
本組58例資料來自我院2000~2004年間以上腹痛、消化不良、黑便等就診,并經胃鏡檢查確診病例。胃柿石直徑為3~10cm為入選病例,有黃褐色、棕綠色、黑綠色等顏色,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齡14~51歲,平均41歲。病程5天~2個月,胃柿石最大直徑達10cm,普遍存在潰瘍,潰瘍直徑>2.5cm者15例。位于胃體部56例,胃竇及胃底各1例。
方法:常規胃鏡檢查準備,抽吸胃內滯留液,所有病人均在胃鏡直視下用自制高頻電切開針打3~4mm孔10余個,以胃鏡用注射針向孔內注入5%碳酸氫鈉1~3ml,使其滲透進入柿石內,可見較多氣泡溢出,讓柿石變軟,并以自制高頻電切開針向一個方向呈線狀剝除柿石呈槽狀,然后應用自制圈套器碎石,使柿石變碎。個別患者由于石頭內部較硬,需重復進行,部分小塊柿石用網籃經食管從口腔取出。每次治療后口服5%碳酸氫鈉30ml,1日5~6次,20%甘露醇250ml,至胃柿石全部從腸道排出;同時口服洛賽克20mg,1日2次,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內酸度保持在pH4以上,加之碳酸氫鈉的應用,使胃柿石形成失去必要的酸性環境,亦可防止破碎的胃柿石再次膠合,還可使潰瘍愈合。有學者認為胃動力減弱時有利于胃柿石形成,可給予嗎丁啉口服[1]。
結 果
所治療58例均經第2~4次胃鏡復查,胃柿石消失,有2例潰瘍患者在術中有少量出血,予去甲腎上腺素2mg+生理鹽水50ml局部噴灑后出血停止。術后當天口服云南白藥或生理鹽水50ml+去甲腎上腺素4mg+云南白藥2.0g,1日3次,第2天停用。以黑便就診者3~5天大便轉黃。每次碎石時間為0.5~2小時,術后觀察所有病例無腸梗阻、胃穿孔、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合并潰瘍患者洛賽克治療4周后復查胃鏡均愈合。
討 論
陜西關中地區盛產柿子,系胃柿石高發區,因其鞣酸、柿澀酚含量較高,在胃酸作用下易與蛋白質膠合形成分子較大、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內。鞣酸蛋白再與柿子中的樹膠及果膠一起,將柿皮及柿核等植物纖維粘合在一起,而迅速形成胃柿石[2]。加之進食大量咀嚼不充分的高纖維食物或同時存在各種原因引起的胃蠕動緩慢,則更易形成結石。
胃柿石治療的目的是祛除柿石和預防復發。目前,經內鏡診斷胃柿石合并腸梗阻、胃穿孔等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治療。治療方法包括對胃柿石內注入碳酸氫鈉等堿性藥液使胃石崩解,也可用三爪鉗、圈套器、網籃等將胃柿石碎后取出或送至胃竇或幽門內。但往往胃柿石難以變碎,既往曾有應用微波、激光燒灼治療胃柿石的報道,文獻有用中藥排石的方法。我們試用對胃柿石較大者效果差。我院曾開展微波治療,但因該操作不好掌握,容易造成胃黏膜灼傷,甚至穿孔、胃出血,因而被高頻電取代。高頻電打孔后注入碳酸氫鈉可使胃柿石變得較松軟、易碎以利排出,這種方法治療胃柿石非常安全,特別是對于病史長、質地堅硬者,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胃柿石多為兩層,外層較硬,內層疏松,所以自打好的孔內注入碳酸氫鈉更能發揮療效。本組患者治療后無1例發現并發癥,術后恢復快,無需住院,患者在當天可進流食。有出血時亦可高頻電止血治療。胃鏡下高頻電治療胃柿石操作方便,且費用低,比手術等治療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廣。同時教育患者不要空腹進食柿子,達到預防的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胺碘酮;老年人;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亂,是常見的心律失常。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臟器功能減退,尤其有器質性心臟病合并其他多種疾病,心臟傳導系統逐漸發生退行性變,易發生心律失常。胺碘酮屬III類抗心律失常藥,是非競爭性的α及β類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且具輕度Ⅰ及Ⅳ類抗心律失常藥性質[1],筆者在臨床應用中觀察到,其抗心律失常效果明顯,副作用小,現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的64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52例,女12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8±4.5)歲,經心電圖及24h動態心電圖(Holter)證實心律失常類型,其中快速型心房顫動,心室率130~220次/min8例;其他房顫20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室率160~200次/min6例;室上性早搏24例,室性早搏6例。原發病中主要合并有冠心病35例,原發性高血壓病30例,2型糖尿病22例。
1.2方法 在針對原發基礎疾病治療的情況下,給予靜脈和(或)口服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療。對快速心律失常如快速型心房顫動、陣發性室性及室上性心動過速或影響到血液動力學障礙及引起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靜推和靜脈點滴胺碘酮注射液(12例)。具體方法為首次靜脈注射胺碘酮150mg,10min內注入,20min后無效時重復應用,仍無效予以0.5~1mg/min靜脈點滴,維持24~48h,24h總量
1.3療效判定 ①顯效:心電圖或Holter顯示房顫轉為竇性心律,心室率90%,早搏20次/min,或持續性房顫轉為陣發性房顫,偶有短時間心動過速發作(數秒至數分鐘),但能自行終止;其他各類心律失常早搏數量減少>50%,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或改善;③無效:房顫心室率未下降,用藥前后各類心律失常未糾正,或早搏數量雖然減少,但治療后早搏減少
2結果
2.1療效 本組64例老年人心律失常患者總有效58例,總有效率90.6%;無效6例,占9.4%,見表1。
本組中用藥效果最快為數十分鐘,多為急性快房顫及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靜推胺碘酮后心律失常很快消失,繼續給予靜脈點滴12h后停藥,未再復發;用藥最長者間斷用藥長達6年余1例,每次停藥后早搏即復發,再用胺碘酮后早搏消失。對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要以積極治療原發病為主,尤其是對于多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單純追求心律失常的糾正。
2.2不良反應 1例在靜推胺碘酮過程中出現低血壓,給予減慢速度并加用多巴胺后血壓恢復正常;1例治療后4個月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給予減量動態觀察,1個月后恢復正常。未見肺間質纖維化、神經系統毒性反應,無明顯肝功能異常,無眼角膜微粒沉淀,無皮膚色素沉著。
3討論
3.1病因 常見的心律失常通常分為三大類: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預后意義的室性心律失常、惡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于無器質性心臟病基礎上的心律失常,包括過早搏動、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心房顫動,大多預后良好;但如基礎心臟病嚴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預后一般較差。但QT延長綜合征患者發生室性過早搏動,易演變為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預后不佳;預激綜合征患者發生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且心室率很快時,除易引起嚴重血流動力改變外,還有演變為心室顫動的可能,但大多可經直流電復律和藥物治療控制發作,因而預后尚好。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極度緩慢的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心室自主節律、重度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可迅速導致循環功能障礙而立即威脅患者的生命。
3.2診斷 心律失常性質的確診大多要靠心電圖,但相當一部分患者可根據病史和體征作出初步診斷。詳細追問發作時心率、節律,發作起止與持續時間。發作時有無低血壓、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現,以及既往發作的誘因、頻率和治療經過,有助于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聽診心音了解心室搏動率的快、慢和規則與否,結合頸靜脈搏動所反映的心房活動情況,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鑒別診斷。
3.3治療 老年人心臟植物神經退行性變,各臟器功能減退,合并癥多,易發生心律失常。胺碘酮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抑制竇房結和房室交界區的自律性,減慢心房、房室結和房室旁路傳導,延長心房肌、心室肌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延長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應期的作用,同時具有交感神經調節作用,無負性肌力作用。在臨床應用中,胺碘酮作為一種廣譜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多種心律失常均有較好療效。目前國內外都沒有明確統一胺碘酮的使用劑量[2],胺碘酮的劑量應根據年齡、性別、體重和疾病等調節,進行個體化治療。
總之,胺碘酮治療老年人心律失常臨床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干擾素;電離子脈沖;臨床療效;尖銳濕疣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07
尖銳濕疣疾病(condyloma acuminatum, CA)是由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以生殖器部位增生性的一種性傳播疾病[1]。該病具有發生率高且傳播性強的特點, 對家庭和社會的危害極大,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臨床治療常以冷凍、激光或藥物治療為主, 在臨床治療中有一定的療效, 但是給患者帶來了心理壓力及經濟壓力等困擾, 據相關研究表明, 干擾素聯合電離子脈沖治療尖銳濕疣臨床療效顯著,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對于尖銳濕疣疾病的治療具有一定臨床意義[2]。現作者就本院收治尖銳濕疣疾病48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并對其中24例患者實施干擾素聯合電離子脈沖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48例尖銳濕疣病患者, 均符合《性病診斷標準與處理原則》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每組24例。其中男30例, 女18例, 年齡22~65歲, 平均年齡(38.4±9.6)歲, 病程(3.4±0.3)個月;男性皮疹分布于肛周、、尿道、冠狀溝、包皮;女性分布于肛周、、外陰、大小。初發36例, 復發12例。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均未使用任何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將受損部位進行清潔消毒, 在局部麻醉后給予廣西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提供的GX- Ⅲ型多功能電離子治療儀電灼, 去除肉眼可見的皮損, 將治療范圍擴展到2 mm, 在術后給予促進傷口愈合及抗炎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實施α-2b干擾素[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32]治療, 采用500 WUα-2b干擾素進行肌內注射, 3次/周, 總療程為4周, 再進行電離子脈沖電灼, 3次/周, 總療程為4周, 所有患者在治療后前3個月, 每個月按時到院復診1次。
1. 3 療效評判標準[4] 痊愈:在觀察期原皮損出與周圍無新疣體產生;復發:在觀察期內發現原皮損出或周圍出現新疣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復發率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的復發率為41.66%, 研究組為12.50%, 研究組治療后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出現肌肉酸痛、低熱、口干、乏力等癥狀22例(91.67%), 研究組患者出現肌肉酸痛、低熱、口干、乏力等癥狀10例(41.67%)。出現不同程度的局部脹痛16例(66.67%),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經處理后均可耐受。
3 討論
尖銳濕疣由周圍或生殖器皮膚表面病毒性贅生物人類瘤病毒感染所引起, 具有高復發率和感染率等特點。在臨床中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有激光、冷凍、藥物等治療方法, 其中最難攻克的難題就是復發率高。尖銳濕疣治療不徹底、瘤病毒亞臨床感染和潛伏感染是復發的主要原因, 據相關研究表明, 在尖銳濕疣的臨床治療和復發性治療中, 提高患者局部免疫能力比提高其全身免疫能力更為重要。為提高尖銳濕疣臨床治療效率及減少復發率, 徹底消除患者機體的病灶及提高其免疫能力是尖銳濕疣治療的關鍵。
單獨使用多功能電離子治療儀對尖銳濕疣進行電灼治療, 只能針對疣體進行治療, 對病毒的感染和擴散療效卻并不理想, 其愈合時間也相對較長, 無形中增加了細菌感染的機會。而α-2b干擾素是基因重組干擾素, 具有較為廣譜的抗菌和調節免疫力的作用, 可通過誘生抗病毒蛋白而起到抑制細胞感染和復制的效果, 增強了自然殺傷細胞的免疫力和活性, 達到消除和減少隱性感染和臨床感染的發生率。α-2b干擾素的使用方法有皮損基底部注射、局部外用以及肌內注射, 針對皮損基底部注射是當前治療尖銳濕疣的有效方法。在本研究中, 對研究組實施干擾素聯合電離子脈沖治療尖銳濕疣的痊愈率為87.50%, 復發率為12.50%, 顯著優于對照組的58.33%與41.66%(P
綜上所述, 對尖銳濕疣患者采用干擾素聯合電離子脈沖治療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 降低復發率, 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江濤, 熊健, 歐陽謹, 等.電離子與干擾素聯合泛昔洛韋治療尖銳濕疣的療效觀察及護理.海南醫學, 2012, 23(21):40-41.
[2] 陳富祺, 李雪蓮, 郭祖安, 等.α-2b干擾素局封聯合電離子治療女性尖銳濕疣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2, 11(4):242.
[3] 趙衛紅.電離子手術聯合口服轉移因子膠囊和局部注射干擾素治療尖銳濕疣療效觀察.河北醫藥, 2011, 33(16):2487-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