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扁豆的功效與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個月為大家介紹的雜糧是白扁豆,蔬菜是油菜,水果是檸檬,并介紹幾款簡單易做的保健食譜。
白扁豆
白扁豆又稱沿籬豆、眉豆、茶豆,是農家喜愛的庭院種植蔬菜。夏季的農家小院,白扁豆碧綠的枝葉爬滿了籬笆,白色或淡紫色的小花點綴在綠葉間,像一只只飛舞的蝴蝶,這美麗的田園小景讓人有一種恬淡安然的感覺。白扁豆除了花可供觀賞外,鮮嫩的豆莢可以做菜,豆莢成熟后剝出豆粒可以充當糧食。白扁豆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是健脾化濕的良藥。
中醫認為,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具有健脾養胃、解暑化濕、補虛止瀉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等癥,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胃腸炎,以及酒毒、河豚毒等也有解毒作用。現代研究發現,白扁豆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白扁豆煎劑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此外,白扁豆還具有抗病毒、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降血糖等作用。
白扁豆中含有對人體有毒的血細胞凝集素和溶解素,若食用未煮熟的白扁豆,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頭痛、頭暈等中毒癥狀。所以,在食用新鮮白扁豆或豆莢時宜高溫煮一段時間,以破壞血細胞凝集素和溶解素等成分,以防止中毒。
1.白扁豆粥
原料:白扁豆50克,粳米100克。
做法:白扁豆、粳米淘洗干凈,加水適量一起煮粥。
功效:健脾補中,解暑化濕。適用于脾胃虛弱、嘔吐、暑濕泄瀉、慢性腸炎、痢疾、糖尿病、食欲不佳等癥,尤其適宜夏秋季節的中暑、腹瀉等。
2.白扁豆小米粥
原料:白扁豆60克,小米80克,粳米100克。
做法:上述各味一同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至豆爛、米開花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養胃,止瀉。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嘔逆、慢性久瀉、夏季煩渴等癥。
3.白扁豆山藥羹
原料:白扁豆100克,紅糖30克,新鮮山藥50克。
做法:白扁豆用淘米水浸泡后,去皮;山藥去皮,洗凈,切成小塊,與白扁豆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豆爛熟,加紅糖調勻即成。
功效:健脾化濕,止白帶。適用于脾虛有濕、帶下量多等病癥。
油 菜
油菜又稱青菜、蕓苔菜、胡菜,是一種大眾蔬菜,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種植。油菜有炒、熗、扒、煮、燒、燉湯、腌制等食用方法,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療價值。
中醫認為,油菜性涼,味甘,具有活血化淤、解毒消腫、寬腸通便的功效,適用于肺熱咳嗽、癤腫、丹毒、漆瘡、乳癰、便秘等癥。現代研究發現,油菜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胡蘿卜素、鈣、磷、鐵等成分。油菜中含有豐富的植物纖維素,可促進腸道蠕動,從而減少便秘,對預防大腸癌有一定作用;油菜中的膳食纖維可與膽酸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減少人體對脂肪的吸收,從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油菜所含的植物激素能增加酶的形成,對進入人體內的致癌物質有吸附排斥作用,從而起到防癌作用。
油菜為發物,產后、痧痘和有慢性病者應少吃。油菜性涼,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有目疾者不宜食用。
1.油菜粥
原料:油菜150克,粳米50克,食鹽少許。
做法:油菜洗凈,切成2厘米長的段;粳米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入油菜及適量水,武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煮至粥熟,加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行血,散淤,消癰腫。適用于風毒熱邪、丹毒、瘡癰、女子熱結血淤等癥。
2.油菜拌海帶
原料:鮮嫩油菜200克,水發海帶100克,芝麻醬、味精、食鹽、蒜泥各適量。
做法:油菜洗凈,用開水焯熟,切段;海帶洗凈,切絲,開水略煮至熟。將油菜、海帶一同放入盤中,加芝麻醬、味精、食鹽、蒜泥拌勻即可。
功效:活血化淤,解毒消腫。適用于氣血淤阻所致的瘡癤腫痛、無名腫毒、乳腺增生等癥。
3.香菇油菜
原料:油菜400克,香菇100克,油、食鹽、味精、糖、淀粉各適量。
做法:油菜洗凈,切成6厘米長的段;香菇洗凈,一切兩半。鍋置火上,放入油燒至八成熱時,倒入油菜段翻炒,快熟時放入香菇,加食鹽、味精、糖炒熟,加水淀粉勾芡即可。
功效:活血化淤,補氣強身。適用于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便秘等癥。
檸 檬
檸檬又稱檸果、益母果,原產于東南亞,我國臺灣、福建、海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有栽培。檸檬中含有豐富的檸檬酸,被譽為“檸檬酸倉庫”。檸檬通常被加工成檸檬汁、檸檬果醬、檸檬片等。
中醫認為,檸檬味酸、甘,性平,具有生津止渴、祛暑、和胃、安胎、化痰的功效,適用于暑熱傷津、心煩口渴、神疲乏力、妊娠嘔吐、胃熱嘔噦、食欲不振、脘腹痞脹、胎動不安、肺燥咳嗽等癥。現代研究發現,檸檬中主要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膳食纖維、檸檬酸、蘋果酸、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鉀、鈣、磷、鎂、鋅、鐵等成分。檸檬中含有煙酸和豐富的有機酸,有較強的殺菌作用;檸檬中的橙皮苷和柚皮苷有抗炎作用;檸檬中含有維生素C和維生素P,能增強血管彈性和韌性,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及心肌梗塞;檸檬酸有收縮、增固毛細血管,降低通透性,提高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數量的作用,可縮短凝血時間和出血時間的31%~71%,具有止血作用;青檸檬中含有一種近似胰島素的成分,可使異常的血糖值降低;檸檬可促進胃中蛋白分解酶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檸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檸檬酸鹽,其中檸檬酸鉀鹽可抑制鈣鹽結晶,從而阻止腎結石形成;檸檬汁有很好的潔膚美容作用,可防止及消除皮膚色素沉積,能使肌膚光亮細膩。
胃酸過多、消化道潰瘍及慢性腸炎患者忌食。
1.冰糖檸檬汁
原料:檸檬15克,冰糖少許。
做法:將檸檬適量加水煎煮,煮沸10分鐘后,去渣取汁,加入冰糖調勻即可。
功效:和胃生津,止嘔安胎。適用于暑熱心煩、口干舌燥、干嘔、胎動不安、不思飲食等癥。
2.檸檬梨茶
原料:梨汁25克,檸檬1片,白糖30克,紅茶10克。
一、扁豆
扁豆又稱x豆、白x豆、南扁豆等,全國各地多有栽培。白扁豆嫩莢是人們喜愛的蔬菜,秋、冬季豆莢成熟后,剝出豆粒曬干可以充當糧食。白扁豆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是健脾化濕的良藥,常被用來作為補益之用,是夏季的保健良品。
中醫認為,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中、解暑化濕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暑濕吐瀉、胸悶腹脹、白帶過多等癥,對食物中毒、急性胃腸炎引起的嘔吐也有作用。
白扁豆具有較好的健脾和中作用,脾胃虛弱、食少嘔逆、慢性腹瀉者,可用白扁豆與粳米煮粥食用;脾失健運所致的嘔吐腹瀉者,可用白扁豆30~60克煮汁分2~3次食用;小兒脾虛泄瀉、飲食不佳、消瘦者,可用炒白扁豆、山藥各50克煮成粥,調入白糖食用;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可用白扁豆與蓮子共煮熟,調入白糖食用。白扁豆具有解暑化濕作用,對于暑濕吐瀉、女性白帶過多等癥有較好的療效,暑濕吐瀉、暑熱瘡癤者,可用白扁豆、綠豆、赤小豆各50克煮汁飲用;白帶過多者,可用炒白扁豆20克,水煎分2~3次服;也可用炒白扁豆與炒山藥各50克水煎代茶飲。
白扁豆中含有對人體有毒的血細胞凝集素和溶解素,若食用未煮熟的白扁豆,可能引起中毒,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頭痛、頭暈等癥狀。所以,在食用新鮮白扁豆或豆莢時宜充分煮熟,以破壞血細胞凝集素和溶解素等成分,防止中毒。白扁豆多食能壅氣,應注意不要一次食用過多。另外,傷寒邪熱熾盛者不可食用。
1.扁豆山藥紅棗粥
原料:白扁豆60克,山藥60克,粳米60克,紅棗15克,白糖60克。
做法:山藥洗凈,去皮,切成小丁。紅棗洗凈,去核。白扁豆與粳米分別淘洗干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沸后,改小火煮至米、豆將熟時,加入山藥丁、紅棗,繼續煮至粥熟,加入白糖調勻即可。
特色:這款粥具有健脾和胃、化濕止瀉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便溏帶下者食用。
2.扁豆荷葉粥
原料:白扁豆50克,大米50克,鮮荷葉1張,冰糖30克。
做法:白扁豆與大米分別淘洗干凈,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扁豆黏軟,放入荷葉和冰糖,再煮20分鐘即可。
特色:這款粥具有解暑清熱、和胃厚腸、止瀉的作用,適用于夏季暑熱、暑濕吐瀉等癥。
二、萵筍
萵筍又稱萵苣、萵菜、千金菜等,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約在公元5世紀傳入中國,現在國內有廣泛栽培。萵筍可以拌、炒、燒、熗、煮、做湯,也可以加工成腌菜、醬菜、泡菜等。萵筍葉的營養價值很高,不應丟棄,可以用水焯后涼拌,也可以炒后食用。
中醫認為,萵筍性涼,味甘、微苦,入腸、胃經,有清熱利尿、活血通乳的功效,適用于胸膈煩熱、咳嗽痰多、口臭、水腫、小便不利、乳汁不通、尿血等癥。
萵筍有較好的通乳作用,乳汁不通者,可用萵筍煎汁,以適量酒送服,或用萵筍與粳米、甘草煮粥食用;產后缺乳者,可用萵筍煨豬蹄食用。萵筍有清熱利尿的作用,適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癥。小便不利、尿血者,可用萵筍葉搗爛敷臍上,也可用萵筍與炒熟的芝麻及鹽、味精等涼拌食用。萵筍有清熱作用,還可以用于胸膈煩熱、肺熱咳嗽等癥,胸膈煩熱、咳嗽痰多、脘腹滿悶者,可生食萵筍或水煎飲用;肺熱咳嗽者可用萵筍與香菇共炒食用。
由于萵筍對視神經有刺激作用,過多或長期食用會導致眼疾,所以應注意控制食用量;如食用過多而出現眼部不適,只須停止食用,幾天之后就會自行好轉。萵筍性涼,脾胃虛寒的人、女性月經期間或寒性痛經者及產后不宜過多食用,尤其不能生食。
1.涼拌萵筍
原料:鮮萵筍250克,食鹽、黃酒各適量。
做法:萵苣洗凈,去皮,切成細絲,放入盤中,加食鹽、黃酒拌勻即可。
特色:這道菜鮮嫩可口,是夏季消暑開胃的美食,且具有清熱利尿、通乳的作用,適用于產婦乳少、小便不利者食用。
2.魚腥草拌萵筍
原料:魚腥草50克,萵筍250克,蔥、蒜各10克,姜、食鹽、醬油、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魚腥草擇洗干凈,切段,用沸水焯一下,撈出,加食鹽拌勻。萵筍洗凈,去皮,切成粗絲,用鹽腌漬后瀝干水。蔥、姜、蒜洗凈,切末。將萵筍絲、魚腥草放入盤中,加入蔥、姜、蒜末及醬油、醋、味精、香油,拌勻即可。
特色:這道菜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祛痰的作用,適用于肺熱咳嗽、痰多黏稠、小便短赤熱痛等癥者食用。
三、鯽魚
鯽魚又稱鮒魚、鯽頭、鯽瓜子,是常見的淡水魚,在我國分布廣泛。鯽魚肉質細嫩,是淡水魚中的佳品,自古就為人們所喜愛。鯽魚的食法有清蒸、紅燒、燉、熘、炸、做湯等。
中醫認為,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通乳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乏力、嘔吐、腹瀉、水腫、小便不利、產后乳汁不足、便血、癰腫、潰瘍等癥。
鯽魚具有健脾益氣作用,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可用鯽魚與紫菀、陳皮、生姜共煮食用;慢性胃痛者,可用鯽魚與胡椒粉隔水蒸熟食用;脾胃虛弱、嘔吐不食、倦怠乏力者,可用鯽魚與白術、粳米煮粥食用;慢性腹瀉者,可用鯽魚與陳皮、砂仁共燉熟,食肉喝湯。鯽魚具有利水消腫作用,對各種水腫有較好的療效。水腫者,可用鮮鯽魚與砂仁粉、甘草末清蒸食用;體虛浮腫者,可用鯽魚與商陸、赤小豆煮湯喝;肝硬化腹水者,可用鮮鯽魚與赤小豆煮湯食用。鯽魚還具有通乳作用,氣血兩虧、產后乳少者,可用鮮鯽魚去鱗及內臟清燉連湯食用,也可用鮮鯽魚與通草濃煎服用,或鯽魚與豬蹄共燉熟食用。
有內熱者食用鯽魚易生瘡瘍,應少吃為好。有體癬、股癬、銀屑病者應忌食。感冒發熱期間也應忌食。
1.清燉鯽魚
原料:鯽魚1條,橘皮10克,生姜50克,胡椒2克,吳茱萸2克,黃酒50毫升,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鯽魚去鱗及內臟,洗凈。生姜洗凈,切片,留幾片放魚上,其余和橘皮、胡椒、吳茱萸一同裝入紗布袋內,扎好口放入魚腹中。將魚放入盤中,加入黃酒、鹽、蔥和少量水,隔水蒸半小時后,取出料包,放入少許味精即可。
特色:這道菜味道鮮美,適宜于虛寒胃痛、腹痛腹瀉者食用。
2.鯽魚羹
原料:大鯽魚1條,蒜2瓣,胡椒、陳皮、砂仁、蓽茇各3克,蔥、姜、鹽、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鯽魚去鰭、鰓、鱗及內臟,洗凈,將各調料均放入魚腹中。鍋置火上,加入花生油,燒熱后放入魚煎至熟,再加適量水煮成羹湯即可。
特色:這款羹湯具有健脾理氣、和中止痢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也可用于脾胃失和而寒濕引起的痢下久治不愈者。但濕熱蘊毒而下痢膿血者忌食。
四、荔枝
荔枝又稱離支、荔支、丹荔、丹枝、燦荔等,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水果,為“南方四大名果”之一,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四川、臺灣等地。荔枝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罐頭、果汁、果醬、蜜餞、荔枝干等,也可用來釀酒。
中醫認為,荔枝味甘、酸,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補氣健脾、生津益血、理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脾虛久瀉、煩渴、惡心反胃、呃逆、胃痛、血虛崩漏、小兒遺尿、瘰疬、疔腫、牙痛、外傷出血等癥。
荔枝是很好的補益之品,老年體虛者,可用荔枝干與粳米一同煮粥食用;失眠健忘者,可早晚各食荔枝干8~10個。荔枝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虛泄瀉者,可用荔枝干與扁豆水煎服,或用荔枝干與紅棗水煎服;胃脘脹痛者,可用荔枝加水煎汁,調入少量紅糖飲用;胃脘冷痛者,可用荔枝加水煎汁,兌入少量白酒飲用。荔枝具有益氣養血的作用,女性虛弱貧血者,可用荔枝與大棗水煎服用;崩漏帶下者,可用荔枝與蓮子肉一同蒸熟,調入白糖食用。荔枝還可以用來治療瘰疬、疔腫等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瘤者,可用荔枝干、杏仁、茶葉與白糖煎湯代茶飲用;淋巴結核者,可用鮮荔枝搗爛敷患處,或用荔枝干、海帶,以黃酒適量和水煎服。
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出現發熱煩渴、口干衄血等癥狀,所以不要一次食用過多。患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癥時,不宜吃荔枝,以免加重病癥。凡口舌生瘡、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妊娠、出血病患者均不宜多吃荔枝。
1.荔枝粥
原料:鮮荔枝5枚,大棗6枚,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粳米淘洗干凈,與洗凈的大棗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燒沸后,改小火煮至粥熟時,放入去皮、核的荔枝及白糖,稍煮即可。
特色:這款粥具有理氣、益血、生津、止痛的功效,適用于氣血兩虛、體弱貧血、煩渴、腹瀉、慢性胃病等癥。
2.荔枝山藥羹
原料:荔枝(去皮核)7枚,山藥(切片)10克,紅糖少許,淀粉適量。
去中藥店購買適量的扁豆花、陳皮和白茯苓。如果自家種有白扁豆,可以在扁豆花開時,取未完全開放的扁豆花曬干也可以。將扁豆花、陳皮和茯苓一起打成粉末,每天用勺子舀取10克左右的粉末,放入茶杯中,然后倒入開水沖泡,燜上5分鐘,代茶飲用,以沖淡為度。
白扁豆花入脾、胃、大腸經,是百花中少有的健脾良藥。《四川中藥志》上就有“白扁豆花,和胃健脾,清熱除濕。消暑熱神昏,濕滯中焦,下痢膿血,夏日腹瀉及赤白帶下”的記載。
說到陳皮,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陳皮,顧名思義,就是存放時間較長的柑橘皮,其中,冬季出產的柑橘皮最為優質。柑橘皮經過長時期的晾曬后,成為干品,便是陳皮,放置時間越長,效用越好。在冬季,南方的許多農家都會自己動手做地瓜干,這地瓜干中就放了許多陳皮,咬上一口,橘香四溢,甘甜可口。許多人在熬湯或做菜時,也喜歡放上幾片陳皮,不僅能解油膩、去腥味,還能讓湯水更甘甜清新,可以使色、香、味別具一格。
別看這小小陳皮其貌不揚,除了飲食上的多用,它還能入藥,其藥用功效也是非同小可。《本草綱目》上說,“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龠,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二經,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適用于消化不良、胃部脹滿、咳嗽痰多等癥狀。因此陳皮在調理脾胃或在配制中成藥時被廣泛應用,古方“二陳湯”和“陳皮半夏湯”中的主要成分便是陳皮,是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良藥。
不只是中醫這么認為,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陳皮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道內的積滯之氣,增進食欲,同時還能使體內的痰液更容易咳出。
秋冬季節,老年人容易出現咳喘、多痰的現象,此時,不妨用陳皮泡水服用,或是多喝陳皮煲的湯,對于化痰止咳有很好的效果。
古代醫學家認為:“陳皮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為脾肺氣分之藥,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瘕,宣通五臟,理氣燥濕,能統治百病。陳久者良,鮮者不堪用。”新鮮橘皮和陳皮雖然是同是橘子皮,但兩者性質大為不同,功效也迥異。陳皮的作用是理氣化痰、健脾燥濕,而新鮮橘皮的作用是疏肝破氣、消積化滯,它主要用于肝氣郁結引起的胸脅脹痛、疼痛以及食積氣滯所導致的胃脘脹痛等癥。所以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花茶中的最后一個成分,便是白茯苓了。白茯苓的養生功效,古已有證。它是慈禧太后的養生珍品,據《清宮醫案》記載,慈禧太后十分喜歡吃茯苓餅,認為它味美爽口,易于消化,而且有很好的祛病延年的作用。慈禧太后除了喜歡吃茯苓餅外,日常的保健藥方中,也大多用到了白茯苓這味藥材。
白茯苓是健脾養胃的良藥,中醫認為它有健脾和胃、利水滲濕、寧心安神之功用,其健脾之功效尤為突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身體強弱狀況。白茯苓有健脾的作用,脾胃強壯了,人體自然能長壽,所以慈禧將白茯苓作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食物,是十分明智的。痰濕體質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造成聚飲生痰,服用白茯苓可以健脾又能利水滲濕,從而幫助化解水濕,消除痰飲。而且白茯苓“補而無礙胃之虞,利而無傷津之憂”,可以長期食用。
這道花茶,去濕化痰的效果非常好,只是茶中的陳皮偏于溫燥,所以氣虛、燥咳及陰虛體質者不宜多食用,正在服用其他藥物的患者在食用前最好先咨詢一下醫生,以免因陳皮影響藥效的發揮。
當然,脾胃虛弱并非是無來由的,多是由于過度食用膏粱厚味、肥膩濃厚之物所造成的,所以想要保護好脾胃,最好少吃這類食物。
(作者為著名養生保健專家、中國保健養生協會會長)
小貼士
百病皆由痰作祟
正常情況下,食物和水進入人體后,都會經過脾胃的運化,變成津液等精微物質運化到全身。如果食物和水不能被正常地運化吸收,就變成了中醫上常說的“水濕”。當然,吃進體內的食物和水能否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精微,關鍵在于脾胃的功能是否強健,因為是脾胃是后天之本,并且“主運化水濕”。如果脾胃出現疲軟的現象,水谷進入人體后不能轉化成對人體有用的精微,而是轉化為病理產物――水濕。中醫認為,“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水濕積聚過多就會變成飲,飲聚集久了,慢慢會變化成痰。
針對夏季的氣候特點,提示以下幾方面供老年人安度炎夏參考。
一、夏季宜養心。古人認為,夏季應注重對心臟的養護。因為:1,炎熱夏季,心神易受擾動,出現心神不寧、煩躁。《內經》日,“暑氣通心”、“暑氣入心”。所以,夏季不可有過激之舉,應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暴憂。保持心靜,“心靜自然涼”,靜則陽平陰和,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2,夏季炎熱汗多。“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傷心之陰陽,多汗引起血液濃縮及血液黏稠度高,而加重心臟負擔,為此應及時補充水分,多進水和適度的涼茶與飲料,以養護心臟。
二、夏季宜養脾。夏天人體消耗較大,需不斷地從食物中補充營養。夏天進食大量的冷飲和瓜果,易損傷脾胃。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故夏季應健脾益氣,以達到開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1,用生蒜泥、糖醋少許,餐前拌食,有醒脾健胃之功效,同時可預防腸道疾病。2,用山楂條和生姜絲拌食,有消食開胃之功效。3,選配各種藥粥以護脾益胃。4,常做摩腹功,即仰臥于床上,以臍為中心,用手掌順時針方向和反時針方向反復旋轉按摩,能起到健脾、護胃、助消化之功效。
三、補氣以防暑。古有“暑必傷氣”之說,故夏季人易感覺疲乏無力。據有關實驗表明,益氣藥可使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增加,助陽(氣)藥有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為此:1,西洋參,每日3~5克煎水服。西洋參味苦,微甘性寒,歸心、肺、腎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之功效。2,生曬參,每日5克煎水服。生曬參,即每年秋季采挖后,洗凈曬干的人參,其味甘性微寒,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3,北黃芪,每日10克,煎水服。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衛,斂汗固表的功效。在暑伏天來到之前,選取上述三味藥中任何一味,連服7~10天,可扶助正氣,預防暑邪2專A愛。
感覺食欲不佳,媽媽就
需要在輔食上下更多的工夫。
要讓孩子多吃豆類食品,
既能消暑清熱、健脾祛濕,
對生長發育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來看我們為你推薦的豆豆食譜吧!
雪菜蠶豆蛋餅
材料:土雞蛋6個,蠶豆80克,雪里蕻30克
調料:鹽、雞粉各少許
做法:1. 將蠶豆煮熟,撈出控干水分各切兩刀。雪里蕻擠干水分,切碎。
2. 雞蛋打散,加入蠶豆、雪里蕻以及少量的鹽與雞粉。
3. 在鍋底抹一層油,小火,將蛋液倒入,攤勻,蓋上鍋蓋,將兩面分別煎至金黃后,起鍋,改刀切成大小合適的塊即可(給蛋餅翻面時,可取與蛋餅同等大小的盤子覆蓋在蛋餅上,一手端鍋一手按住盤子,連鍋帶盤一起翻)。
蘿卜豌豆飯
材料:五花肉250克,蘿卜250克,豌豆100克,香干2塊,米飯1大碗,蔥、姜各適量
調料:老抽、生抽、糖、雞粉各適量
做法:1. 五花肉切小塊入冷水鍋,焯水后洗凈控水;蘿卜去皮切與五花肉同等大小的塊,香干切塊。
2. 油溫3成熱時,將五花肉炒變色后加老抽、生抽(以1:2的比例),加入糖翻炒上色。加開水沒過肉,大火燒開后改小火燜30分鐘。加蘿卜與香干再燜10分鐘。
3. 加入豌豆,隨即加入比平常做得稍硬一些的米飯拌勻,蓋蓋再燜10分鐘即可。
扁豆燜面
材料:拉面250克,扁豆(四季豆)100克,培根50克,蒜3瓣
調料:老抽、生抽、糖、雞粉各適量
做法:1. 將面條放入大碗中,倒入適量的油攪拌,使面條均勻地沾上油。
2. 扁豆洗凈,撕去筋,擇成寸段,培根切小塊,蒜切碎。
炒鍋內放油,3成熱時,加入培根,煸炒出油,加入一半的蒜末,炒香,加入扁豆,炒至變色后,加入開水沒過菜。
3. 略燒后將鍋里的湯汁倒出,改小火,將面條鋪在菜上,蓋上蓋,每隔1分鐘掀開鍋蓋,加入一勺剛剛倒出的湯汁,直至將湯汁全部回鍋(約10分鐘)。開蓋,加入另一半蒜末,用筷子將面與菜拌勻即可。
香糟毛豆
材料:毛豆250克,枸杞子25克
調料:香糟汁適量
做法:1. 將毛豆莢洗凈,剪去兩頭,放入鍋中煮熟,煮時在鍋中加入少量的油與鹽。撈出浸入涼水,撈起控干水分。
2. 取密封容器,放入毛豆莢,倒入香糟汁,加入洗凈的枸杞子,密封好,放入冰箱浸漬12小時以上(時間長一些更入味)即可取出食用。
蠶豆含有致敏物質,過敏體質的有極少數人(男孩較多)吃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過敏、急性溶血等中毒癥狀,就是俗稱的“蠶豆病”。小寶寶在新生兒篩查或第一次吃蠶豆時,一般就會發現其是否患有蠶豆病。這種病是因為體內缺乏某種酶類所致,是一種遺傳缺陷。發生過對蠶豆過敏者一定不要再吃。
豆豆營養檔案
蠶豆
有增強記憶力的健腦作用。考試期間的學生適當進食蠶豆會有一定功效。蠶豆中的鈣,有利于骨骼對鈣的吸收與鈣化,能促進孩子骨骼的生長發育。
豌豆
豌豆中的銅、鉻等微量元素含量較多,銅有利于增進幼兒的造血機能,幫助骨骼和大腦發育;鮮豌豆所含的維生素C,在所有鮮豆中更是名列榜首。
毛豆
其中的卵磷脂是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之一,毛豆中的鉀含量很高,夏天常吃,可緩解由于鉀的流失而引起的疲乏無力和食欲下降。毛豆中的鐵易于吸收,可以作為兒童補充鐵的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