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范文第1篇

      關鍵詞:美學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學者鑒于美學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研究文獻比較少,西方各國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學科研究主要是通過道德、倫理、美育等研究來體現,對美的關注體現在人性美、道德美。美國學者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1],促進了道德發展的階段,揭示了道德觀念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影響著道德教育。柯爾伯格主張,盡管社會文化背景有所差異,但我們的底線道德發展歷程和階段總體是趨同的和一致的。這些階段構成了較為固定的順利,并長久發展下去。英國道德教育學家麥克菲爾的德育課程是以道德情感為主要線索的。他認為有道德的人該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道德主要靠發自內心的相互體會與理解,而不單單僅靠講授,德育要致力于“教學生如何關心他人”。除此之外,威爾遜的新道德學習道德哲學,庫姆斯的關于價值探析的分析理論,鮑勒諾夫曾經提出的樸素道德理論等,梳理的評價理論和保拉洛夫的道德理論研究了行為科學,考察了人格的發展路徑,并注重對人的美的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厘清建立了邏輯。辛普森(Simpson)將其放在“杜威的藝術與教學”之前:杜威認為的“老師是藝術家”,反映了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的藝術性功能和我們的環境適應力緊密相連。這個觀點涵蓋了以下幾個關于道德的思考:教師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和改善社會活動中作為藝術家。西方的教育美學研究領域關系到教學方法的美學意味、教學內容的審美性改造、關于審美教育的教學理論方面,研究的宗旨都是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實現。[2]相關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領域:首先,重視“隱性”教育,同時配合“顯性”教育,教育中“教育”和“延遲”的結合不會產生強迫感,從而造成思想意識形態上出現障礙。其次,應重視個性化學習,并著重培養合格人員的學術水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特別關注人類自治,個人主義和個性的觀念,充分體現了上述教育理想。三是在西方國家,學校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重視廣泛的參與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試圖用所謂“普世價值”來宣揚資產階級意識的合法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自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從美學的角度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領域,并且還建立了意識形態和政策研究的細分。早期代表學者主要有王宰林、雷才明、陸道廉、袁芳仁、錢立火、梅廣才、檀傳寶等。陸道廉認為,美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美育建設可以有效促進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王宰林認為,美育除了增強大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還有自身的特殊功能,是德育、智育、體育不能取代的。[4]袁方仁等人認為,審美教育是大學生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因此,我們應該按照美的規律和邏輯去塑造人。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出發,用美學理論,用審美的觀點和原則,審美的方法來幫助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堅持創新的美學思維模式:樹立學生的審美觀;教育者和受教者建立和諧統一的審美關系。自2000年以來,知識界開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并開始從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美學視角多角度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這段期間主要的學者包括了陳章、郭長偉、丁兆罡、周芳、魏曉文、程衛國等。丁兆罡認為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凈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環境,創造和諧友善的外部條件至關重要。[6]郭長偉則主張,美育可以提高人們審美的能力和水平,借助鑒賞實踐,整體審美的品味和層次可以獲得全方位提高。[7]他把崇高和優美作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趣的目標。陳章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極具人文色彩的教育活動。具有豐富的美學含義。[8]從美學視角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習的影響和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自由式”教學方式 網絡化教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Network Perspective

      HUANG 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urrent began to focus on launching the "freestyle" way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lassroom"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simply extend the network to become its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twork reflects the freedom, equality, self-education interactive featur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ventions of the limit can be related to the network as a measur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consumer education as netizens importa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selection. Produce a more dive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such interactive way, and act on the recipi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Stage reflects the signific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will show more featur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eestyle" teaching mode; network teaching development

      1 自我教育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

      伴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深遠地影響和改變大學生學習的方式和行為,也在客觀上嚴重沖擊著高校傳統教育領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自由式”教學方式凸顯出自我教育的思想。這也就意味著網絡成為大學生尋獲政治信仰和思想追求的重要媒介,并可以進行自適應性學習,為日常相關課程的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教學實踐驗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課堂式”教學方式能深化提升教學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對學生將會產生受用終身的思想引導作用。但與此同時需要關注的是,選擇課堂式教學方式,將會成為應試教育的物化發展,注重知識的灌輸性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堂式”教育會對學生產生思維的巨大影響,成為成年人思維成熟的重要標志。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自由式”教育方式能更有效率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客觀上會起到輔助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學生有著自我意識,所以“自由式”教育體系會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層結構”發展。網絡可以提供思想政治教學資源,但不具備科學性和系統化。所以,需要引導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層結構”拓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自由式”教育方式更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體悟和對知識深層次的理解,要結合學生自身的思維和興趣進行學習。“課堂式”教學方式可以解決知識學習中的難點問題,“自由式”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習的體驗度,也能夠緊密結合現實生活。故此,二者的搭配融合,可以顯著提升教學的實際效果。

      2 “平等”是網絡思想政治主客體關系與交流的核心

      經過對比研究表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學中“自由式”和“課堂式”存在著顯著的不同,前者側重于教學活動的師生主客體互動,后者偏重于教學主體的自由選擇性,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資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關聯,這也就表明是在平等的情況下,沒有時空限制的狀況下,進行個性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其根本變化體現在教學主客體關系的改變。簡單地講,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淡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更注重教學互動環節中的共同認知效果,在學習進程中凸顯出網絡教學主體和網絡教學客體的平等關系,以及學生學習的自由性。

      依托于網絡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開展的途徑是網絡點擊和網絡信息了解,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具有上網需求的大學生。此種方式的教學內容不具備“課堂式”教學的價值指向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資訊的獲取。網絡教學更是呈現出市場化中的供應商與消費者間的關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更是體現出信息商品資源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網上進行的同時,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交流的主客體,體現出具有互動平等關系的網民交流。在彼此均認同的狀態下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交換。大學生在網絡中根據“課堂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和規范,以此作為海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獲取和整理的原則。從中可以發掘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化選擇難度要大于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它的體驗過程和了解內容更具有復雜性,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內化處理,才能將其轉變為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需要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提升學習的興趣點,并進行知識的轉移,并輔助“課堂式”教學內容開展。

      3 “思想政治可公約性極限”是網絡思政活動的突出特征

      現在闡釋思想政治可公約性極限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滿足主客體之間達到共識、共鳴效用的極底限閾值條件。其中需要參考的要素很多領域,并以此作為思想政治觀點引導的有效途徑和媒介。

      網絡環境不同于現實空間,具有開放性、多元化和資訊豐富等特點,它也成為思想政治活動的中介。網絡成為其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創造者,從某種意義上顯現出教育主體的特征,它具有多樣性的內容和機構體系,分為群體性主體和個體性主體兩大類型。與之相對應的是,網絡思想政治活動的客體具有單一特征。這也就造成信息交流的非對稱性,大學生面對海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會產生網絡思想政治綜合征。因為選擇太多,所以產生困惑,表現出明顯的“青蛙效應”這一傳播學現象。

      網絡思想政治主體扮演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生產者的角色,需要對網絡思想政治活動客體產生行之有效的影響,才能達成信息資源的交流和交換。為了顯著提升內容的興趣和關注點,需要在進行網絡思想教育資源分享的同時融合娛樂化效果。客觀上是需要隱藏其思想政治價值觀,要以點擊率的形式表現出交流的頻率,作為效果的衡量標準。

      網絡思想政治信仰具備著網絡化的特征,它成為現實生活空間中思想政治信念的網絡形式延伸,具有思想沖擊的特點。但以網絡載體表現出來的思想政治信仰不代表傳播媒介的主觀觀點,在“自由式”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中顯現出“平等”的特征和理念。這與“課堂式”教學理念中的思想政治信仰唯一化的表現形式差距顯著,“課堂式”思想政治教學體現出單一主體和眾多客體,“自由式”思想政治學習體現出眾多主體和單一客體(網民)。

      4 “可消費性”是網絡思想政治的效果生成的基礎

      “認同”和“共鳴”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學的主導性機制,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根本保障,需要網民先進行自我說服,體現出網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體現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互動。所以進行教學時,必須要保障教育資源的有效性和需求性,通過此種方式可以獲取更大限度的網絡思想政治教學效果。

      “課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體現出知識灌輸的特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體現出雙向選擇和使用價值的商品交換。或者換個角度進行思考,網民關注的是網絡產品可消費性,尋求最大化價值的網絡思想政治資源,這也成為網絡教學發展的特征。

      網絡思想政治教學體現出廣泛性、多元化的自由特點,根據網民自身的需求尋找最適合的思想政治資源產品。在互動中體現出高及時性特征,客觀上也展示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表層結構”教學效果。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長期教學的持續性,這會對網絡信息的“及時性”產生影響。在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假如缺乏系統性的構建,將會產生“青蛙效應”的傳播現象。

      5 網絡思想政治對大學生網民思想政治“表層結構”影響的效果特征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給網民帶來“表層結構”教育的同時,也會對網民思想政治理念產生影響,具有及時性的感情沖動元素。它也包含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網民思想政治思維的影響效應。

      大學生在學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其提供多元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以生產者的角色作用于網民的思維。實際上思想政治態度是體現出個人的思想政治價值內涵,它作為教育資源更是會產生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更是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特征,也會對其產生新式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學時,要注重相關網絡資源的娛樂性,它是指通過網絡化的包裝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娛樂化信息處理,使其在教學中能夠達到情感互動的教學效果。這也體現出網絡資源教學的可消費性,能提升點擊率,促進網絡教育產業的發展。但需要注重其中可能會產生的娛樂心理依賴性,要進行相關的心理解析處理。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其網絡思想政治產品的美化處理,要能夠充分滿足網民的審美價值觀。它有著自由感特征的展示,并通過思想政治的思考權力、話語權力以及批判權力等方式展現出自由式體驗思想政治教學的特點。在網絡遷移式教學方式中,能夠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和控制的雙重性作用。

      網民更熱衷于實時熱點問題,關注焦點信息。這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產生轟動性效果的內在保障,也能更深入地展示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采用先入為主的方式,讓大學生用更高的熱情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有效地讓雙方在此進程中達成良好的共識和認同。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的來臨,深刻地改變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網絡“自由式”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體現出“表層結構”的教學特色。所以,在未來的教學中,需要將“課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

      參考文獻

      [1] 唐亞陽,楊果.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美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路徑一、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首先,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兩者都是“以人為本”,按照善與美相統一的要求,塑造理想的人格;兩者都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兩者都是為了培養良好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兩者都共同統一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這一根本任務之中。

      其次,兩者都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學校美育指導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鑒賞,發展學生各方面的審美能力,使他們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進而美化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在階級、政黨或社會集團的政治目標指引下,使學生追求美好的理想,接受并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和思想意識。

      再次,兩者在情感上相通。向來重視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從根本上提高人的水平,還應十分重視情感的陶冶,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問題,不只是思想認識問題,有很多需要通過語言的疏導、形象的感染和行為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其立場、觀點向正確方面轉化。

      二、美育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

      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提出:“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美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美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有機的組成部分,任何以培養全面發展個性為目標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審美教育這種特殊的過程和行為。

      在目前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純粹的知識傳授,教育的應試性和專業技能性的偏向,往往會導致對受教育者高尚人格和堅毅品質的培養被嚴重忽視。尤其在高科技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面對社會多元化思潮的沖擊,學生往往對社會現實產生各種壓力和焦灼心理。美育通過培養正確的審美價值意識,幫助受教育者在關心物質利益的同時,追求精神價值;在追求知識技能的同時,重視內心世界的豐富與提高;在尋求個人需要滿足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社會與他人的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缺失的現狀分析

      1.對美育忽視,教育流于形式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往往重知識傳授,忽視了育人的本質要求。學校缺乏美育師資,缺乏美育主課堂,缺乏實施美育的保障機制,美育不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美育。有的學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長教育、技術教育,究其原因,首先,觀念上還沒有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以至把美育變成了只針對少數學生的天才教育,或者僅僅停留于知識技能的傳授上。

      2.將美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開

      思想政治教育同美育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為美育提供正確的向導,而美育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教學方式單調,缺乏形式美

      當前,大部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授課形式過于簡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主要方法。課堂上的照本宣科,教學形式的單一枯燥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究其原因,教學方式缺乏形式美,教育的內容過于抽象,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少關心學生個體權利與利益訴求,使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政治宣講和道德說教,形式美的缺乏往往很難使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

      4.教育者本身缺乏主體美

      身教重于嚴教。教師對學生進行施教,不僅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然而,有些老師自身形象與教育者身份不符,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調查中,學生認為有些老師“說一套”“做一套”,對自己要求不嚴,道理對人不對己,好說空話套話。這讓學生感到“聽到的”和“看到的”不一樣,并會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信任感和敬仰感。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份特殊、位置重要,對教育效果產生的消極影響不可低估。

      5.受教育者自身美建設不足

      作為受教育者的青年學生其主流思想是積極健康的,但一部分青年學生中出現了拜金主義嚴重,傳統美德丟失,理想信念缺失,審美觀念偏差現象,他們對美的認識還很狹隘和膚淺,更不能用美學的眼光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容易受格調低下,甚至不健康的作品的影響,在心理、人生目標、學習動力等方面陷入迷茫。

      四、寓美育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1.自覺實施美育,提升美育地位

      美育作為一種最為關注情感,以豐富、發展和完善人的情感為主要目的的情感教育活動,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加強美育研究。美育地位的提高,其首要條件是人們要在思想觀念上對美育有比較清楚、明確的認識,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澄清長期以來人們對美育的片面認識,要在“以人為本”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有學校特色的美育體系。其次,加強美育制度建設。學校除了要加強美育研究外,還應加強美育制度建設。再次,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只有體現美育特點的教學,才能使美育真正確立起自己獨立的地位。

      2.把美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

      先生說過,“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改變傳統的單純理論灌輸的說教方式,充分發掘教材本身蘊涵的豐富的美育因素,使之教學內容突出意境美、構思美、內涵美、科學美、邏輯美;其次,教育者應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著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與師生關系,善于用儀態、語言、品行等外在美,對學生進行美的滲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3.把美育引入校園文化活動中

      校園文化作為在校學生活動的重要載體,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為契機,發揮美育的滲透作用。利用公益性社團、學術性社團、藝術性社團等,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將美育融入其中,不但能提高他們認識美、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夠達到提高道德品質、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這里還特別強調,學校要善于將美育引入學校網絡文化,這在多媒體信息化時代對學生的影響很深遠。

      4.加強學生美育社會實踐

      將美育與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如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農村進行調研,感受大自然和農村原生態的美;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感受科學世界的神秘感;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走近高新企業,感受科學技術的成果美等。學生通過這些親身社會實踐的體會,發現身邊處處都存在美,從而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更有助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5.加強教生自身主體美的建設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主要的實施者,根本的任務是教書和育人,教師在學生的治學、為業、做人等方面都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引導示范責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能力與素質的高與低,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要重視教師自身美建設,做到品格美,學識美、儀表美、語言美。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其自身美的建設關鍵是加強內在美的修養,柏拉圖說:“應該學會把心靈的美看的比形體的美更加珍貴,如果遇到一個美的心靈,縱然他在形體上不美觀,也應該對他愛慕。” 因此,學生要加強自身內在美的建設,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學識修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增強審美自覺性,提升審美情趣和素養,促進自身和諧美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2]刁華,劉雨春.論學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12):45.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范文第4篇

      [關鍵詞]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G64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136-02

      一、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手機微博用戶規模達到2.02億,即使用手機終端訪問微博的微博用戶高達65.6%。由此可見,微博已經成為中國網民使用的主流應用。高校學生作為網民的主流人群,其微博使用率正在不斷增長。而關于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尤其是針對微博中的大學生用戶群體。

      筆者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對微博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論文的調查發現,一部分關注的是微博的媒體價值,研究如何宣傳和推廣信息;一部分關注的是微博的教育價值,研究如何將微博技術應用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來提升教學效果。大部分研究者已認識到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對此進行了大量廣泛的研究。但是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缺乏系統化,急需開展進一步研究。

      本文是在正確認識高校青年亞文化微博亞文化的基礎上,探究如何引導亞文化與高校主流文化相一致,研究微博文化對高校青年學生的影響及其在校園內廣泛傳播的原因,并共同作用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二、微博在松江大學城學生群體中的擴散狀況分析

      本次調查共訪問230人次,填寫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73份。問卷有效率為86.5%。下文對問卷收集到的樣本資料進行詳細分析。

      (一)學生結構分析

      在173份有效問卷中,有45.6%的同學使用微博,58%的女生使用微博,男生的比例為34%;不同學科的同學使用微博也存在差異:文科學生使用的比例為42%,理工科學生使用的比例為33.3%。

      (二)使用偏好、頻率、方式分析

      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數據分析表明(見圖1所示),開設微博的動機中,“取得信息”所占比例為最大,“記錄自己的生活”也占有相當多的比例。

      “記錄自己的生活”表明了大學生借助微博,尋求個人認同這一動機。作為心情的記錄,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化的信息,關注的話題具有較多的私人性和自我意識;“表達自己的觀點”,則體現了微博使用的深層社會價值,這一點,是微博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參與構建公共話語平臺的一個基礎動因。140字里,微博作者們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個人表達的機會。

      圖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2.閱讀微博的主要目的

      閱讀微博的主要目的見表1所示。

      表1閱讀微博的主要目的

      (三)微博關注度

      1.微博內容大部分為時政類、財經類、社會民生類、娛樂八卦、體育類、文藝類和閑文軼事。

      2.在大學生的微博關注度中(見圖2所示),最主要的是社會民生類信息,為64%。

      圖2微博內容關注度

      三、基于微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微博不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有利影響,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不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在必須解決如何在保證有利影響的同時消除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一問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微博這個新媒體并迅速占領微博客平臺,在增強高校主流文化建設的同時,開拓微博客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功能;明晰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針對性地對微博文化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進行干預。

      (一)搭建微博傳播平臺

      青年學生群體極易受任何一種新媒介的沖擊,進而滲透并且改變其生活方式。這些新興媒體既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好處。教育工作者應正確面對并且用好這些新興媒體。作為新興媒體的一種,微博必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因噎廢食,一味憑借教育者的地位去阻止學生的使用,而是應該去主觀上正視這種新興事物,主動去接觸、去了解,積極探尋其吸引人使用的原因、利弊,然后針對這些采取積極的對策,使其發揮有力作用,避免給大學生帶來不良影響。

      (二)強化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其校園文化尤其重要。其中加強高校主流文化建設對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特別重要。從學生的角度講,學生文化價值觀的精神內涵首先需要滿足“只爭朝夕、敢為人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追求卓越”這五種精神,其次需要體現學生群體的總體需求。微博式交往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機遇在于可充分發揮出微博積極因素的影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互動的新途徑。

      (三)對微博文化過度娛樂化的降低,加強審美培養

      如何在糟粕與精華中選出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和成長有利的信息是一個不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如何界定這個信息對自己有益還是有害,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生活常識、理論知識外,審美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高校青年學生使用微博的過程中,對“美”的正確辨識有利于避開低俗文化和不良沉迷。提高審美能力能夠降低微博文化的娛樂性,能主動促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的樹立。

      (四)對“微博控”進行心理疏導

      微博雖然給大學生提供了宣泄情緒、彰顯個性等精神活動的空間,但也帶來了很多心理問題,其中最主要的表現為使用者依賴微博的現象,即“微博控”。“微博控”會每時每刻用網頁或者手機刷新微博,關注博友們的動態。要使用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校園文化建設雙管齊下的對策。

      [參考文獻]

      [1]CNNI. 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韓恬恬. 微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J]. 教育評論,2013,(1):30-32.

      [3]國青松.微博文化的沖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1.

      [4]劉麗芳.微博客的傳播特征與傳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學,2010.

      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范文第5篇

      關鍵詞:音樂教育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the music education i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k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mpound talents indispensable content, and one that other art and other education methods can not substitute. This article on the current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se of the problems and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role of this paper.

      Keywords: music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蓬勃發展與不斷創新,多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如網絡、校園文化活動等被作為載體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音樂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逐漸納入高校學生工作者的視野。而音樂隨著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增強已經逐漸成為了廣大學生豐富大學生活、拓展個人素質重要的載體,音樂本身了除了娛樂身心的功能以外,還有強大的教育和治療功能,因此,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重視音樂教育作用的發揮,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當前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中面臨諸多問題

      1.許多高校利用音樂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淡薄

      音樂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這不可替代的作用。追求大學生人格全面健康穩定平衡的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對音樂教育逐漸重視,文化建設、隊伍建設、課程建設等不斷豐富,效果明顯。但是也有許多高校認為音樂教育的作用就是舉行一些比賽活動、文藝匯演就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了音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被重視,音樂載體的運用也流于形式流于表面,不能實質性地運用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狹窄,文化基礎知識和藝術素養欠缺,缺少想象力和創造力,適應社會的能力欠缺,與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嚴重脫節。

      2.大學生對音樂的鑒別力欠缺,音樂素質水平參差不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當今文化市場的初步建立及文化產業迅速興起,娛樂業也隨之發展并在國民生活中凸顯出某種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部分娛樂市場受金錢和名利驅動,逐漸變得膚淺、淡薄,使得音樂內容里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而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階段,他們的鑒別能力還不夠,同時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民族、家庭,音樂素質水平又參差不齊容易受到這些不和諧音符的影響,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對我們傳統的、主流的音樂教育產生懷疑,因此,加強大學生的鑒別能力,提高音樂素質水平是開展音樂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3.高校學生工作隊伍中善于運用音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較少

      高校學生工作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和直接實施者,他們利用音樂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的高低,決定著音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效能。目前高校學生工作隊伍中,能夠了解音樂、有能力并愿意將音樂作為載體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老師為數不多,有音樂專業學習背景的老師更是屈指可數,高校學生工作隊伍的招聘時,除對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要求較高外,對文體素養等的要求并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支隊伍中能夠運用音樂開展教育的人才缺乏。許多學生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不僅自身不具備文體才能,連指導、欣賞學生文體表演的能力也不具備,這使得高校音樂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沒有了組織者、實施者,再好的理論設想也成了空談。

      二、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音樂的審美教育(美育)功能能夠提高大學生審美情趣、構建和諧大學校園。音樂的美育功能可以燃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揚起人們對光明前景的不懈追求,激發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熱情,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音樂通過其豐富的情感表現力,在人們欣賞到音樂美的同時,體會到思想中的意境美,在潛移默化中使人們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并建立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健康的人生態度。大學生長期受到音樂的熏陶,不僅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愉悅和滋養,更能夠通過對美的鑒賞力的培養,提高創造美的能力,在享受“美”的同時,體會“真’、“善”的內涵。音樂的審美教育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個體的發展,更有利于協調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凈化大學生心靈,促進大學生心理與個性協調發展,從而營造出和諧有序的校園氛圍,為大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提供精神層面的保障。

      2、音樂的智力教育(智育)功能能夠提高大學生智力、培養大學生創造力。音樂的智育功能表現在音樂是開發智力,提高想象力、拓展創造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音樂教育更能夠培養良好的表達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大學生進入高等教育殿堂之后,所接受的已不再是之前的普通教育,而是開始針對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進行學習,思維模式更加固定化。面對高強度的定性思維學習,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大腦左右半球功能的特點,發揮音樂教育的益智效應。通過對學生右腦的開發,為右腦功能的發揮創造條件,使左、右半腦均衡發展、相互補充,能夠使形象思維配合邏輯思維平衡、協調發展,學生的反應能力、判斷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會不斷加強,學生的智力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音樂藝術的特點與大學生思維發展所處的階段完全吻合,音樂中鮮明的形象性、強烈的感染性更加有利于培養現代高科技人才的形象思維能力。音樂能夠喚起和展開人們的想象力,使想象豐富活躍起來,激發、引導人們對客觀世界作出新的探索,進而展現出在更廣泛領域中的創造能力。現代的高等教育要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高素質不僅僅是學識淵博型,更應該是才思敏捷,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人才。

      3、音樂的道德教育(德育)功能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價值取向。音樂的德育功能是指音樂對人類行為、思想具有影響作用,它通過潛移默化達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從而對培養人們的健康人格及引導社會的良性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音樂具有“凈化”作用,一是“凈化”人的心靈,二是“凈化”人的社會行為。音樂能夠構筑起一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人們在欣賞優秀音樂作品、參與音樂行為的同時,音樂的美感被吸收到人們的心靈之中,人們也因此感到身心愉悅,自己的心靈、德性和行為逐漸變得更加完美,更加高尚,并具備強烈的感受力和敏銳的判斷力。音樂能夠引導大學生健康的道德行為,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樹立崇高理想

      4、音樂還具有心理疏導、治療功能。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學生們在大學階段逐漸形成人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日趨定型,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然而由于生活經驗不豐富、社會閱歷欠缺,當大學生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常常會用不甚成熟的方式去處理,從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甚至是身心疾病。經研究表明,音樂在心理的疏導、情緒的調節和身心疾病的治療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在西方,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了音樂的醫療價值,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人們曾用亨德爾的《水上音樂》來消除疲勞,用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來催眠,用西貝柳斯的《悲傷圓舞曲》來化解憂愁等等。可見,音樂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決定了其在生理、心理的治療和疏導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利用音樂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不能企及的。

      音樂是大學生校園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融思想政治教育于音樂載體之中,將不斷地激勵、催生和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意識、民族意識和社會意識,將不斷得開發大學生的智慧與創造力,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引領大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對大學生優秀品德的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發揮空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米兆虎.試論音樂藝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國電力教育,2008.4.

      [2]王育霖.論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6.1

      [3]李愛麗.論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6.

      [4]李妲那、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簡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亚洲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网美国十次|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国产91在线|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专区一路线二|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av综合色区|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在线亚洲午夜片AV大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