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建筑設計策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范文第1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策略;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未來20~30年,中國每年大約有1200~1500萬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隨之而來的是住房、商業服務等各類建筑的大幅增加。麥肯錫(2009)的報告預測,中國總建筑面積將從2005年的420億平方米增加到2030年的910億平方米。建筑是城市發展中主要的碳排放源,同時建筑從生產到報廢整個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能耗也十分巨大,因此研究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建筑對于需要與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暖、能源危機,正處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發展綠色建筑產業的重要一環在于綠色設計。本文通過分析總結國內外經典綠色建筑案例的設計策略,以期對我國綠色建筑未來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與標準

      1、綠色建筑的內涵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并能夠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006)。根據美國綠色建筑協會的統計,相對于一般建筑,綠色建筑的CO2排放少33%~39%,能耗降低24%~50%。綠色建筑通過整體科學設計,集成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中水利用、地熱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可有效降低建筑的能源和資源消耗,降低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實現人文、建筑、環境三者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綠色建筑標準

      因國情不同、地區差異,各國對綠色建筑的定義和范疇有所不同。世界各國針對綠色建筑均出臺了相應的標準,這些標準是指導國家綠色建筑建設與規劃的重要規范。部分發達國家及我國出臺的綠色建筑標準如表1所示(Top Energy綠色建筑論壇組織,2007;王靜,2010)。

      表1 世界各國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

      二、國外綠色建筑設計策略分析

      國內外諸多優秀建筑在綠色建筑設計策略上具備很多值得借鑒之處,這些設計主要包括能源系統設計、自然通風設計、自然采光設計以及建筑物設計等。通過總結分析這些設計策略,可為我國綠色建筑未來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1、能源系統設計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建筑和建設促進會(SBCI)的數據,隨著建筑建設繼續高速發展,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建筑物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額還在上升。僅家庭供熱、供冷、照明和使用家用電器,就消耗了全球11%的能源(UNEP,2009)。

      丹麥的“綠色燈塔”項目與“生命之家”項目分別是迄今為止丹麥第一個按照碳中和理念設計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其中“綠色燈塔”通過精心的能源、采光等一系列設計,實現了建筑物供熱消耗低至22kWh/m2·a,建筑物總體能耗降低了幾乎75%。“生命之家”項目在能源設計上充分考慮自然采光和太陽能利用,產生的能源不僅可滿足一家四口使用,還有多余能源提供給公共電網(圖1),有效實現了能耗、舒適度、視覺美感等各項參數的統籌設計,實現了家居生活質量和住宅周圍環境價值的最大化。“綠色燈塔”與“生命之家”項目的能源設計總體原則包括:一是降低能源需求,二是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三是高效使用化石能源。具體的能源設計策略分析如下(郭成林和趙金彥,2010):

      第一,良好保溫性能的護結構使建筑整體極具保溫隔熱性能,建筑整體熱量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綠色燈塔”與“生命之家”項目均采用了與窗戶相匹配的多種智能電控室內外遮陽、節能窗、智能電控窗、電控遮陽、隔熱窗簾等產品,通過提高外墻、門窗等圍護結構的保溫系數,大大提高建筑的保溫能力。

      第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的利用。“綠色燈塔”與“生命之家”均在其南向屋頂設計安裝了太陽能集熱板和光伏電池,分別為“綠色燈塔”提供了35%的建筑物所需總體熱能,為“生命之家”提供了65%的建筑物整體能源需求,可滿足整棟建筑物照明、通風和維持熱泵的運轉需求。“生命之家”屋頂上的六塊太陽能集熱板可產生2000kWh電能,預計項目投入使用30 年以后所生產的剩余能量累計總額,將與生產所使用的所有建材所耗費的能量相等。此外,“生命之家”在屋頂外窗配備了太陽能電池驅動的電控室外防護遮陽卷簾,可降低90% 的太陽照射熱量從而提高窗體隔熱性能。

      第三,可再生能源——地熱能的利用。通過熱泵循環利用太陽熱能及地熱能,實現建筑物供熱和制冷,為建筑物提供65%的熱能,從而保證了季節性儲熱的優化利用,實現建筑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最小沖擊。

      第四,建筑設計中蓄熱技術的運用。結合丹麥當地氣候條件,設計的熱敏地板通過運用季節性蓄熱技術,可將夏季儲存于地下的過剩太陽能放出供冬季能源短缺時使用,有效彌補了冬季太陽光照有限的不足。

      第五,能源監控系統有助于采用最佳策略以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生命之家”的能源監控系統通過在建筑的9個分區設置光感、溫感、風感、CO2 等若干個探頭,通過中央處理中樞電腦和自控系統,采取開關窗、啟閉窗簾、啟閉電燈等措施,運用最佳策略以改善室內氣候。

      第六,建筑物開窗設計策略。開窗位置是“生命之家”項目能量設計中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該建筑的開窗面積相當于樓層面積的40%。窗戶的設置數量和位置確保了采光、通風和熱能吸收達到最佳狀態以確保能源技術和建筑外觀的完美結合。

      圖1 生命之家的能源數據

      (數據來源:郭成林,趙金彥. 丹麥的綠色建筑實踐. 建筑學報,2010.1)

      2、自然通風設計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綠色建筑 高校建筑學專業 建筑設計實踐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of College Architecture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WEI Xiao, CUI Lul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the global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thought university training. The impact of green building trends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hould be timely relative 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s and reform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core main course; you ca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green concept layout, graphic design, facade and design, choice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aspects.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lleg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1 綠色建筑思潮的興起

      建筑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活動的需要,利用物質技術條件,按科學法則和審美要求,并通過對空間的塑造、組織和完善所形成的人為物質環境。它是人類生存與行為的場所。建筑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類生活和行為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也會衍生出一些環境和發展的問題。比如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氣候惡化、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對人們的發展產生了大的威脅。綠色建筑作為建筑界應對環境問題的回應,已經成為世界建筑研究與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發達國家被不斷實踐與推廣。

      2 綠色建筑思潮給高校建筑學專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綠色建筑被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的概念特別關注建筑的“環境”屬性,它強調利用一切可行措施來解決生態與環境問題,不局限于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是一種更易為普通大眾所理解與接受的概念。

      高校建筑學專業是培養具備建筑設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搖籃,在推動綠色建筑人才的培養這一需求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與任務。綠色建筑的興起是綠色設計觀念在建筑學領域的體現,與傳統建筑設計相比,綠色建筑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在保證建筑物的性能、質量、壽命、成本要求的同時,優先考慮建筑物的環境屬性,從根本上防止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二是設計時所考慮的時間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從建筑的前期策劃、設計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報廢后對廢棄物的處置的全壽命周期環節。

      3 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應對策略分析

      綠色建筑設計設計的相關學科包括:綠色建筑文化與歷史、綠色建筑基礎理論、綠色建筑技術基本知識、綠色建筑分析、綠色建筑設計、綠色建筑評價、綠色建筑運營與管理等。它貫穿于建筑物的全壽命周期,只有通過對建筑學專業課程結構的調整與修訂,才能將綠色建筑的知識體系融入到建筑學專業長達五年的教學過程之中。圖1本文旨在從建筑設計實踐課的課程結構調整方面著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學專業基于綠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學調整和應對策略。

      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畢業設計是高校建筑學專業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實踐類課程。作為生產實踐類課程,它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課程設計的實踐,了解不同類型建筑自身的特點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類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學會處理各種流線的關系,學習建筑體型處理技巧和方案設計的表現方法。指導教師在進行設計指導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強調,幫助學生在設計過程之中融入綠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慮綠色設計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綠色設計的技術與手段。

      圖1 傳統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課程構架

      3.1 建筑的選址與布局

      建筑應選址在遠離自然災害與環境污染的地方,并應考慮使城市在現有的區域以內沿著已有的運輸線路集中發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過多功能建筑的開發和保持開發密度來減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狀態。為了達到節地的目的,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地下空間、舊建筑改造、城鎮廢棄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鎮中修建綠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氣候,提高城市空氣質量;在開闊地帶栽種密集的防護林以保護城市邊緣不受不利氣候條件的侵蝕。因此,在制定設計任務書的時候,指導教師就應充分考慮綠色設計的要求,根據不同課程設計題目的訓練目標,合理地選擇基地的地理位置,綜合考慮基地周圍的環境條件,包括所有場地、場所、場景的特征。

      規劃布局是建筑節能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師應指導學生從分析氣候條件出發,將規劃設計與節能技術、能源利用有效地結合起來,使采暖地區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減少熱損失;使炎熱地區建筑夏季最大限度減少得熱和利用自然條件防熱。在平面布局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片面追求構圖與形式,指導教師應提醒他們綜合考慮建筑布局、建筑朝向與間距、建筑采光與通風等因素。

      3.2 平面設計與形體組合

      建筑平面形式對建筑能耗的影響很大。通過墻壁、屋頂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減少建筑結構的熱量損失。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組合應充分體現當地氣候特點,炎熱地區建筑平面宜舒展開敞以利于加大通風量;采暖地區平面應集中布置,以減少外墻面積有利于節約采暖能耗。許多學生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形式的豐富感,可能會處理很多凹凸進退轉折分割的體形,造成建筑外墻表面積增加,建筑傳熱耗熱量增大。這一過程中,老師應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造型與節能之間的關系,既要兼顧造型的美觀與創意,又要考慮建筑的節能需求。

      設計中建筑的進深不要太大,必要時增設天井,并利用天井來促進以煙囪效應為基礎的自然通風。栽種植物來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氣候。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園、綠化帶等元素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載了一定的技術功能。

      3.3 立面設計與材料的選用

      在立面與造型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常因缺乏對窗地比、建筑遮陽、外門窗節能等概念的理解,為了追求建筑的純凈感、輕盈感、通透感,過度地選擇玻璃幕墻作為外墻材料。指導教師應給他們補充這些相關方面的材料與構造知識,有助于他們利用開窗形式、幕墻形式、遮陽構件等技術手段,找到進行立面和造型設計的有效方法。設計過程中,還應考慮到外墻保溫層、外墻材料構造方式等因素可能會對立面造型帶來的影響。

      3.4 材料與能源

      雖然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課程設計最后圖紙深度通常只要求達到方案深度,但老師亦可在設計過程之中,指導學生綜合考慮材料與能源的選擇。因為材料與能源的選擇一定程度要也會影響到建筑的形式與造型。設計過程中應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清潔的太陽能和風能。不論結構材料或表皮裝飾材料,應選用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的材料,或選用能夠改善環境的生態環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綠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學專業指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慶地區常見的礫石、條石、鵝卵石等進行立面設計的創作與探索。

      4 結語

      綠色建筑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課題,從人類鑿穴為居開始,人類的修建行為與自然環境就一直處于一種相輔相成的博弈狀態。合理地改造自然環境是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而肆意地開發與掠奪必定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為全人類的發展帶來隱患。綠色建筑不是一種新興的建筑形式,而是一種理念、一種意識,是無論決策者、投資者、設計者、使用者都應該樹立與提高的價值觀與倫理觀。培養綠色建筑人才迫在眉睫,及時修訂與調整高校建筑學專業的課程結構與教學方式,亦可成為對此全球思潮的回應。

      參考文獻

      [1] 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范文第3篇

      關鍵詞:住宅小區;綠色建筑;設計優化策略

      1 綠色建筑設計及意義

      推進綠色建筑設計的目的是為人類提供舒適、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綠色建筑設計要求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設計、運營維修及拆除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資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其含義有二:第一,從效果特征上看建筑設計對于使用者來說,應該是舒適、健康和安全的;第二,從運行特征上看,建筑設計對于社會來說,應該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建筑設計是建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建筑施工企業按照設計文件的要求,使用一定的機具和物料,通過一定的工藝過程將圖紙上的“建筑”進行物質實現的生產過程。綠色建筑設計實質上是以保持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為目標,對工程項目設計采用的技術和管理方案進行優化,并嚴格實施,確保設計過程安全和高效、產品質量嚴格受控的方式方法。所以綠色建筑設計不再只是傳統設計過程所要求的質量優良、安全保障、設計文明、CI形象等,也不再是被動的去適應傳統設計技術的要求,而是要從全過程出發,去統籌規劃設計全過程改革傳統設計工藝,改進傳統管理思路,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設計過程中降耗、增效和環保效果的最大化。當然與傳統設計相比,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更高,但其能源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更低,可以通過在設計階段采用被動式的低耗高效技術減少投資增量。可以認為,綠色建筑設計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工程設計中應用的主要體現,建筑設計總體框架由設計管理、環境保護、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節地與設計用地保護六個方面組成。

      2 住宅小區綠色建筑設計優化策略運用分析

      2.1 節地與室外環境-科學的規劃設計

      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住宅區附近的建筑熱環境產生的原因很多,以外部氣流的流動為主要,加之住宅區周圍輻射系統的影響,住宅區的室外環境可能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熱島”效應。該現象通常出現在夏季,一旦發生,不僅會使生活在這里的人出現不適,如果與小區通風不暢的因素疊加,還可能產生光化學煙霧,加重空氣的污染。因此,合理的規劃與設計,選擇屋頂綠化、墻壁垂直綠化和設置水景等綠化方式,對于避免熱島效應的影響,提高居住環境的質量效果非常的明顯。

      2.2 節材與資源利用-合理使用建筑材料

      設計時盡量就地取材,選擇本地生產的建筑材料;盡量使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無放射、低揮發、低活性材料;另外,對油漆、膠水、粘合劑、地板磚、地毯、木板和絕緣物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性能優良外,還要強調沒有毒性物質的釋放,特別注意混凝土外加劑的選擇。

      2.3 節水與節能-水資源循環利用及可再生能源利用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符合綠色建筑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證小區的水系統水質和水量的前提下,設立中水處理及回用系統,水系統將生活廢水、冷卻水、無達標排放的生產污水等水源經物化或生化處理,達到國家生活用水水質標準,然后再回用于廁所沖洗、灌溉草坪、洗車、工業循環水及掃除用水等。

      可再生能源利用近年已得到大力推廣,其設計要點是結合項目所在地的氣候條件、資源條件,根據設計項目的使用功能,進行多方案比較評估,選擇合理的技術類型。近年來各地根據具體實際條件,出臺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術導則及激勵政策,可以預見這一領域未來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3 探索與實踐-建科苑小區綠色建筑設計

      建科苑小區為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危舊房改住房項目(見圖一),設計目標為二星級綠色建筑。建筑基地為拆除20世紀70~90年代建設的舊建筑后平整的場地,用地局促,設計受周邊條件限制較多。在本工程規劃設計中,經過充分論證,多方案比較,采用了以下技術手段,順利通過二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評審:(1)應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室外風環境、室內通風、日照等進行模擬分析,根據模擬分析結果相應調整總平布局及戶型設計,使小區室外通風路徑順暢,室內有良好的穿堂風,滿足國家規定的日照標準要求;(2)景觀植物配置采取本土化措施,所選植物種類均為本地植物,適應本地氣候,同時采購、維護成本均較低;(3)地下室頂板設置光導管,將自然光引入地下車庫,減少地下室照明耗電;(4)墻面立體綠化與建筑立面一體化設計,既豐富了建筑造型元素,也降低了外墻輻射受熱;(5)結合外立面造型設計,利用凹凸有致的構件形成豐富的自遮陽,同時利用外挑陽臺立面挑板立體綠化等降低太陽輻射熱對室內熱環境的影響;(6)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用水量,在屋頂設計太陽能熱水系統,為住戶集中供應熱水,不足部分經過計算及日照模擬分析,在部分陽臺外側設壁掛式太陽能集熱板;(7)使用能量回饋型電梯,將電梯輕載上行或下行所發電量經處理后回饋到住宅供電系統,供其他用電設備使用,最高可節電70%;(8)建筑護結構構造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熱輻射鍍膜玻璃窗、外墻熱反射涂料、屋頂泡沫玻璃隔熱層等材料,經計算可節能60.5%;(9)其他應用的技術如照明節電、智能控制、節水器具等,對降低能耗也有明顯效果。這種系統化、集成化適用技術的應用,由于主要是低耗高效的被動式技術,經過精細化的科學設計,成本增量不高,但效果明顯,順利通過二星級設計標識評審,建成以來的運行效果反映較好。

      圖一 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危舊房改住房項目總體鳥瞰圖

      4 結語

      當前,綠色建筑設計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建設單位、社會公眾認為實現綠色建筑設計需要投入大量的投資增量,這種觀念的誤讀,是目前推進綠色建筑的主要阻力。對設計者而言,必須盡快改變粗放型的設計模式,因地制宜采用精細化的技術路線,將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法運用融合到住宅小區建項目管理的設計工作中,才能與時俱進,適應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王勇.室內裝飾材料與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策略;綠色施工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環境問題已經開始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綠色建筑是一種象征著節能、環保、健康和高效的人居環境,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類營造一個美好的居住、工作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一、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節約能源

      綠色建筑,最重要的是減少能源消耗、實現資源的可循環,包括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建筑圍護結構、屋頂、玻璃門窗及幕墻采用節能設計,通過減小熱能損耗來減少采暖和空凋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

      2、節約資源

      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中,盡可能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開發地底資源,利用水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冷、熱源,進行空調的冷熱轉換。

      3、回歸自然

      綠色建筑的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起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作用。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二、推動綠色建筑設計的策略

      1、尊重當地環境

      綠色建筑設計首先應該保證建筑物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在此基礎上,建筑物還應滿足舒適、便利和經濟。在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結合當地的環境特征,尊重當地環境。規劃、設計需要考慮當地的生態、地理、人文環境等因素,了解當地氣候、水文、資源、交通等各方面的資料,使得建筑設計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2、做好建筑物的整體設計與平面設計

      在進行建筑物整體設計的時候,從整體著眼、優化設計,做好對建筑物的整體設計工作。例如,在熱帶地區使用保溫材料和蓄溫墻體就沒有必要了,而在寒冷地區,使用昂貴的墻體保溫材料也不一定會達到保溫效果,因為熱量會通過門窗洞口等迅速散失,。在這種情況下,建筑節能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包括建筑圍護結構保溫、屋面保溫以及熱橋阻斷等。我國每年有10億平方米的民用建筑投入使用,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比例已從1978年的10%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大力發展節能型建筑已成為共識。而伴隨對節約能源與保護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技術也在日益加強,尤其是外墻保溫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并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建筑節能技術。合理的朝向設計能使建筑從陽光中獲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時彼此之間要留出足夠的間距保證冬季的日照時間。

      3、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

      建筑外表面應考慮圍護結構的熱效率,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的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28%,現有的住宅能達到節能標準的只有百分之零點幾,所以要根據國家住宅不同地區的節能規范標準,達到新標準的建筑,以降低原有建筑能耗,建筑外墻、屋頂、地面、門窗要進行隔熱處理;建筑構造使用可循環或帶有可循環材料(如鋼材、鋁材等)的產品,考慮建筑構件和建筑設備的再利用,盡可能減少建筑垃圾;廣泛應用建筑采暖節能、制冷節能、通風節能、照明節能等建筑節能技術。

      4、自然通風設計策略

      建筑物布局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著住宅區氣候的好壞。在建筑選址時,要考慮到除冬夏主導風向、強度等因素外,特定地形引起的地形風以及由周圍構筑物引起的風場變化。在自然通風設計時,必須全面了解住宅區的空氣流動情況,是確保住宅區氣候良好、通風情況合理的根本前提,有效提升建筑物內部的空氣質量和熱舒適度,住戶無需增加任何投資,就能實現居室環境的健康舒適。利用自然通風技術進行節能建筑整體設計。

      5、傳統遮陽技術

      我國北方地處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帶,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的高能耗以及相應的建筑及設備的高成本,要求建筑本身應該對氣候的變化做出適應。現代的建筑物,尤其是大型辦公建筑,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陽光來改善室內環境,往往會使用大面積的窗戶甚至是玻璃幕墻。有研究人員分析,通過玻璃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量是墻體的30倍以上,如果采取一定的遮陽措施,通過的熱量將明顯減少,適當的遮陽設計對減少太陽輻射是十分有效的。為達到遮陽效果,可參照一下設計措施:(1)減小建筑的東西向間距,適當利用傳統的院落布局模式進行建筑間、建筑與院落的遮擋。(2)采用整體遮陽,利用巨大的遮陽構件對建筑進行整體遮陽。

      6、綠色施工

      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具體實現方式包括,施工現場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將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包括紙板、金屬、混凝土砌塊、瀝青、現場固定垃圾、塑料、玻璃、石膏以及木制品等)分類處理,并將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環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建筑材料盡量從距離施工現場較近的地方采購,建筑結構材料合理采用高強度鋼和高性能混凝土(滿足耐久性設計要求)。

      三、現代綠色建筑設計發展

      1、重視建筑環境的綠化面積

      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物周圍的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的綠色建筑的發展過程中,綠色建筑主要包括周圍環境綠化以及立體環境綠化兩個方面。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周圍環境綠化相對較簡單,通常都會使用大量的草坪代替傳統的硬直鋪磚。如果在某些地面必須要使用硬質鋪磚,那也需要采用具有加強滲透性的生態型鋪磚。

      2、注重營造健康環保的室內環境

      室內環境是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六類評價指標中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考查室內聲、光、熱、空氣品質等環境控制質量,以健康和適用為主要目標。本著健康優先、舒適適度的原則,對項目進行合理設計及評價。建筑設計需滿足室內聲、光、熱、空氣品質等環境控制質量要求;嚴格控制并保證臥室、起居室(廳)、書房、廚房設置外窗的面積,嚴格控制窗地比指標,保證可開啟外窗面積及位置。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提高居住舒適性與健康性。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3、利用可再生綠色能源

      節能減排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非自然能源的應用與自然能源的應用這兩個大的方面。非自然能源主要包括電能、熱能、化學能、生物能等能源,而自然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能源。其實二者并沒有嚴格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單向轉化或是雙向轉化的。

      4、評估系統規范化

      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制度與體系。推進建筑節能產品能效等級分級認證和能效標識管理制度;推行建筑能耗性能評級和綠色建筑性能評定分級;通過建筑節能評審,對節能效果顯著的建筑頒發“綠色建筑之星”標識。建立合理的綠色建筑行業評估體系可以幫助行業在設計、施工、選材與管理方面提供更明確的指導與規定,能夠讓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推進。目前綠色環保的概念與技術非常成熟,很多國家已經有相當完善與健全的體系,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制度結合我國國情加以修改使用。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推行綠色建筑設計及發展已逐步成為建筑領域內的大勢所趨。而且綠色建筑是將可持續發展觀引入建筑領域的結果,建筑設計是建筑全壽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階段之一,它主導了后續建筑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消耗。

      參考文獻

      [1]黃奎.芻議綠色生態建筑設計[J].科技資訊,2010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范文第5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內涵;設計方法;設計策略;資源;環境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is the earliest rise in last century 9 O s England, and b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ea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method is still not perfect,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design strategy is expounded, hop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building career development, construct resources-conservation society for our country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nnotation; Design method; Design strategy; Resources;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的能源都面臨枯竭的困擾。建筑行業在我國是關系到民生大計的工程,在設計和建筑過程中,對材料、施工、后期的維護過程中考慮到環境因素,去發展綠色建筑。隨著我國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建筑事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就積極醞釀著如何構建資源節約型建筑與環境友好型建筑。綠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充分的將建筑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內容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

      1 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

      建筑專家們將綠色建筑的內涵科學的定義為:建筑與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努力減少因建筑對環境與資源所造成的負荷,為人類提供良好的、健康的、舒適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環境,通過綠色建筑物的構建實現人與建筑、資源環境的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

      1.1 節約能源。綠色建筑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建筑的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1.2 節約資源。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1.3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創造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1.4 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1)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2)利用可再生資源: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O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2 綠色建筑所應遵循的基本設計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建筑設計所涵蓋的內容與所要解決的問題正越來越復雜,為此針對建筑設計這一預見性的工作要隨著設計過程而逐步深化和完善。作為一名建筑工作者本人認為,綠色建筑在設計工程中對現場設計、建筑平面設計以及建筑節能設計有清醒的認識和系統的分析考量。

      2.1 綠色建筑的現場設計

      綠色建筑的現場設計是保障建筑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可靠保障,建設地址選好后,設計工作者要親臨現場,對施工現場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進行分析,并在現場設計時盡量避免建筑設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盡量減少現場熱島效應的發生;盡量減少使用自來水進行澆灌,此外設計時對還要對建筑綠地面積的數量與布局進行合理設計,為減少建筑周圍的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創造有利條件。

      2.2綠色建筑的平面設計

      合理的朝向設計能使建筑從陽光中獲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時彼此之間要留出足夠的間距保證冬季的日照時間。建筑的體形系數(建筑物表面積與其體積的比值)直接影響建筑能耗的大小,體形系數越大,單位建筑空間的散熱面積越大,能耗就越高。在相同體積時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熱耗大,從節能的角度宜首選高層和中高層建筑。具體設計時減少建筑外墻面積、控制層高。建筑層高固定時,對于確定的建筑面積,都有與之相適宜的最佳節能樓層數。減少體型凹凸變化,采用規則平面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現場的資源來減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內環境質量,仔細劃分建筑內的使用功能區,使不需要窗戶的功能區域盡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

      功能的功能區域盡量位于同一區域。

      2.3綠色建筑的節能設計

      建筑業是耗能重要產業,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建筑耗熱量主要是通過圍護結構的傳熱耗熱量構成,在傳熱耗熱量所占份額中,其中屋頂約占7%-8%,外墻約占23%-34%,門窗約占23%-25%,可以看出,外墻傳熱耗熱量所占比例最大,必須采用高效保溫墻體降低其耗熱量;其次是窗戶,改善建筑門窗的保溫陛能和加強窗戶的氣密性是節能的關鍵舉措。

      按照標準進行建筑熱工的節能設計和建筑節能設計的綜合評價應采用高效保溫隔熱外墻及屋面體系,選用高效門窗、幕墻系統及高性能的玻璃,以利于建筑的高效與節能。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設計靂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

      3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所堅持的基本策略

      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所堅持的基本策略應從我國建筑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綠色建筑的優勢與特色,應堅持以下相應原則:

      3.1 基地策略

      基地策略是指對建筑所處地質及周圍的環境進行系統分析,對基地所處環境進行合理規劃與充分利用,使其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協調一致,并且能夠充分運用周圍的各種資源,基地策略作為綠色建筑設計最基本的策略,也是對建筑進行通盤規劃的前提。

      3.2 采光通風策略

      采光是影響人工環境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可以將其分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兩種方式。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與自然采光之間形成一種平衡,即盡量減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采光策略體現的是綠色建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運用自然光與自然風進行采光通風的設計策略。通過對自然光和自然風的充分利用,可以降低因人工照明和空調所帶來的能耗,為人們營造良好舒適的生產生活空間。采光通風策略以充分的運用自然光與自然風為基本設計原則,努力使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資源,通過采光同分策略降低各種機械能耗,達到節能環保的設計目的。

      3.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陽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在建筑物中的合理使用既可以起到有效降低能耗的作用又可以減少因其他形式的能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太陽能產業發展迅速,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制冷空調、太陽能采暖能技術設備被廣泛的應用到建筑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就是在房屋的使用中在采暖、通風、采光等各個方面充分的運用太陽能這類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起到節能降耗的作用。同時新能源作為一種清潔能源還可以在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為構建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4水資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處理回收利用是建筑節水的有效措施,通過低技術的建筑處理及后續工種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澆灌用于景觀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態環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內的洗漱污水經有特殊設備的凈化處理后,再用于沖廁,或者澆灌等。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術的應用,使水資源利用最大化。系統可以長期穩定運行,且節省投資運行費用低。

      3.5其他策略

      在保溫隔熱的處理上,建筑外墻外保溫的處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節能玻璃,可以減少建筑護結構的能量交換,這樣在建筑運行中節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 同時在建筑屋頂處使用人工覆土可以減小屋頂的熱損失: 屋頂種植綠色植被既增加了綠化面積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4 綠色生態建筑的實現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生態建筑強調建筑與人文、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轉向高效生態型發展模式是建筑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立綠色生態建筑體系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這一工程,不僅需要環境工程師和建筑師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法和手段,還需要決策者、管理機構、社區組織、業主和使用者都具備環境意識,共同參與營建的全過程。

      結束語

      進入21世紀,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建筑界發展的趨勢之一。隨著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建筑這一耗能巨大的領域,建筑師可以抓住發展綠色建筑這個契機,將多種建筑設計技術與設計策略結合到一起,創造出新的建筑形態與環境,努力使我國建筑事業向可持續發展的領域邁進。

      參考文獻

      [1]曹麗新.淺談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7).

      亚洲精华液一二三产区| 亚洲性猛交XXXX|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456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男人天堂2018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视频|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