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工程及其基本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歷
層
次
星期五(1月7日)
星期六(1月8日)
星期日(1月9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計算機及其應用
080702 02331數據結構
04735數據庫系統原理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737C++程序設計 02333軟件工程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計算機網絡
080709 02331數據結構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4735數據庫系統原理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機電一體化
080307 02194工程經濟
02240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202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3709基本原理概論00015英語(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446建筑設備
02440混凝土結構設計 03347流體力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404工程地質及土力學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漢語言文學
050105 00540外國文學史
00812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 00814中國古代文論
00819訓詁學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541語言學概論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00600高級英語
00830現代語言學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603英語寫作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會計
020204 00162會計制度設計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159高級財務會計 00161財務報表分析(一)
00071社會保障概論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工商企業管理
020202 00067財務管理學
00149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71社會保障概論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金融
020106 00067財務管理學
00076國際金融
00077金融市場學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71社會保障概論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市場營銷
020208 00186國際商務談判 00149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71社會保障概論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0015英語(二)
行政管理
030302 00320領導科學
00319行政組織理論
00323西方行政學說史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22中國行政史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本
科 公安管理
030401 00372公安信息學 00235犯罪學(一) 04729大學語文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73涉外警務概論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法律
030106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62法律文書寫作
00227公司法
00257票據法 5680婚姻家庭法
0263外國法制史
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2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169房地產法
0015英語(二)
3709基本原理概論
教育學
040108 00464中外教育簡史 00469教育學原理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4教育預測與規劃 00458中小學教育管理
00451教育經濟學
00457學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人力資源管理
020218 06093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06089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06091薪酬管理 00182公共關系學
00321中國文化概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71社會保障概論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
學前教育
040102 00401學前比較教育 00883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00403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399學前游戲論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漢語言文學教育
050113 00037美學
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37中國現代文學史 000540外國文學史 06417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541語言學概論
00024普通邏輯
英語教育
050206 00087英語翻譯 00831英語語法 00604英美文學選讀
06425中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603英語寫作
地理教育
070702 03144環境科學基礎 02094人文地理學概論 02104現代自然地理學 02103計量地理與地理信息系統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101區域科學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思想政治教育
040202 05630中學政治課專題選講 00479當代資本主義
00034社會學概論 05629思想政治課教學法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0480中國傳統道德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483科學思維方法論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語(二)
00312政治學概論
歷史教育
060102 00768中國古代經濟史
00774史學理論與方法 00770中國近代史專題
05632中學歷史專題選講 00413現代教育技術 05631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775歷史教育學
0045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生物教育
070402 02079生態學概論 02084組織胚胎學
02082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 02078 生物統計學 02088生物教育學 02085細胞生物學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法律教育
030113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27公司法
00261行政法學
00262法律文書寫作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22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信息技術教育
080713 05935信息技術教育 05578有線電視技術 04347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04338音響技術及應用
計算機科學教育
080745 07839計算機教學法 00023高等數學(工本) 02197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441多媒體教學系統
數學教育
070102 02010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 02009抽象代數 06855微分方程 02018數學教育學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4電動力學 06857中學物理專題選講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本
科 化學教育學
070302 02051物理化學(二) 06441化學課堂教學技能訓練 00466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015英語(二)
音樂教育
050408 00732簡明配器法 07976音樂欣賞(二)
美術教育
050410 02200現代設計方法 00745中國畫論 00742美術技法理論
體育教育
040302 00499體育游戲 04551體育概論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學概論 01868民族文化概論
應用化學
081209 02066有機化學(二) 02483工業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民商法
030116 05558侵權行為法 06455社會保障法
05559海商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基礎教育
040120 04579中學語文教學法 06420中文工具書 05683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 3709基本原理概論
軟件工程
080720 07167多媒體計算機技術 07165軟件工程概論 07026網絡應用程序設計 3709基本原理概論
英語翻譯
050134 05349英漢語言文化比較 3709基本原理概論
汽車服務工程
082232 06906汽車運行材料 04446汽車營銷與貿易 06895汽車節能技術 3709基本原理概論
小學教育
040112 00464中外教育簡史
06231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 00458中小學教育管理 03330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3709基本原理概論
03301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高級)
制藥科學與工程
081204 07780化學制藥工藝學 3709基本原理概論
道路與橋梁工程
080807 06080高速公路
06082筑路機械及施工 06076結構設計原理 06079城市道路
06078交通工程 06081隧道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應用電子技術
080735 0342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
2202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6541現代通信技術
3709基本原理概論
護理學
100702 03006護理管理學
03203外科護理學(二)
03008護理學研究
03009精神障礙護理學 00182公共關系學
03005護理教育導論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010婦產科護理學(二)
03011兒科護理學(二)
04436康復護理學
00015英語(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國際貿易
020110 00100國際運輸與保險 00101外經貿經營與管理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02世界市場行情 03709基本原理概論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098國際市場營銷學
物流管理
020229 00067財務管理學
00009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3708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4184線性代數(經管類) 03709基本原理概論00015英語(二)
0418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0043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環境科學專業核心知識單元,代表環境科學各個知識領域的不同方向,知識點分核心和選修兩種,核心知識單元是所有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要求具有的基礎知識內容。
其中,專業基礎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環境問題,核心知識點包括水環境問題、大氣環境問題、固體廢物污染、全球環境問題,選修知識點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應。②環境科學基本原理,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生態基本規律、環境科學學科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③環境科學研究方法,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科學方法論體系、生態學方法論、環境體系解析方法論,選修知識點包括環境質量調控方法論、綜合/系統分析方法論。
專業原理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生態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種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態系統特征及過程分析、生態學原理的應用。②環境生物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行為、污染物的生物學效應、生物監測原理與方法、環境污染的生物凈化、退化環境的生物修復。③環境化學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中典型化學污染物、污染物遷移、污染物轉化、大氣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④環境地學過程與效應,核心知識點包括地球環境系統的基本組成運動規律及演化過程、地球環境系統有機圈層的組成結構及其功能、各圈層的演變規律及在全球環境變化中的作用、地球環境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遷移轉化及循環過程。
專業技術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廢污水的物理處理技術、廢污水化學和物理化學處理技術、廢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廢污水的自然處理技術、污泥處理處置。②大氣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原理、顆粒污染物的控制技術、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原理、典型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土壤污染源與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術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術。④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識點包括固體廢物分類與特征、固體廢棄物無害化技術與方法、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⑤環境監測,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標準、水環境監測、環境空氣監測、固體廢物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物理性污染監測、環境監測質量保證。⑥環境影響評價,核心知識點包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戰略環境影響評價。⑦環境規劃,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規劃的技術方法、水環境規劃、大氣環境規劃、噪聲污染控制規劃、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專業管理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環境管理,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管理學的理論基礎、環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選修知識點包括企業/產業環境管理實踐、區域一全球環境管理實踐。②環境法律,核心知識點包括環境法基本概念原則、環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環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國際環境法。
專業實踐類核心知識單元包括:①專業實習,核心知識點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綜合實習。②科研實踐,核心知識點包括觀察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③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核心知識點包括文獻查閱、論文開題、論文研究、論文撰寫、論文答辯。
二、建立核心課程體系
圍繞環境科學專業各專業類別的核心知識單元,建立核心課程體系,承載核心知識點。各門核心課程圍繞核心知識點組織基本理論、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實踐案例等內容,形成系統。同時,設置先導課,為核心課程和核心知識點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儲備。例如,“環境化學”課程,就需要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及物理化學、環境科學概論、環境監測等課程作為先導課,提供環境化學課程各知識點學習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儲備。
專業基礎類核心知識由“環境學基礎”和“生態學基礎”課程為基本載體。“環境學基礎”課程堅持“起點高、容量大和觀點新”的教學宗旨,系統介紹環境科學的產生與發展、人口、各環境要素污染與防治、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能力的培養,課程已經建設為國家精品課程,并積極探索慕課教學形式;“生態學基礎”全面介紹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應用方法,以及現代生態學的最新進展,該課程已經建設成為南開大學精品課程。
專業原理類核心知識由“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地學基礎”課程為基本載體。“環境生物學”介紹環境生物學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結合現實環境中污染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培養學生運用環境生物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環境化學”介紹大氣、土壤、水及生物相諸介質中環境物質遷移轉化的基本原理,環境中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其在環境中的歸趨,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過程及綠色化學中污染減量及消除的化學原理,“環境化學”課程已經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地學基礎”課程介紹地殼的基本物質組成特征,氣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氣穩定度和逆溫等與環境有關的基本知識,城市氣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環過程,各種水體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組成特征、形態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過程,地圖的基本概念、特征、組成要素、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分幅和編號的基本方法,地形圖的應用,遙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遙感解釋標志和方法,要求學生掌握地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學基本手段的應用,該課程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程。 專業技術類核心知識由“環境工程學”“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課程為基本載體。“環境工程學”介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工程以及噪聲防治與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該課程被評為南開大學精品課程;“環境監測”課程全面介紹根據監測的目的進行調查研究、設計監測方案、選擇監測方法、進行數據處理以及測試結果的分析評價,掌握環境樣品的采集、保存、制備、預處理、測定及質量控制等方法,培養學生實際環境監測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該課程被評為天津市精品課程;“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全面介紹環境評價和環境規劃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方法以及評價與規劃知識的實際應用。
專業管理類核心知識由“環境管理與環境法學”課程為基本載體,“環境管理與環境法學”課程介紹管理學基礎知識和主要原理、中國環境管理的原則與政策、中國環境管理的體制與制度、中國環境法體系及內涵、中國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門環境管理、區域環境管理、工業企業環境管理等。
三、圍繞三條主線推動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教學
1.環境問題識別和分析主線
環境科學是研究環境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的綜合性科學體系,其核心任務是揭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促進了環境科學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圍繞著環境問題的識別和分析,形成環境科學基本原理、技術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體實踐科學體系。圍繞具體環境問題識別和分析,組織核心知識單元、核心知識點和核心課程,課程之間科學邏輯關系緊密,便于學生認知和學習。
另一方面,在我國當前發展階段,資源環境限制與社會經濟發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環境科學培養專業人才,應對污染控制、生態修復與環境建設挑戰。圍繞我國面對的實際環境問題,針對性培養專業人才,建立起環境問題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直接聯系,建立以環境問題識別和分析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對應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有利于為國家培養具備解決實際環境問題能力的急需人才。
2.實驗與實踐教學主線
堅持“注重基礎訓練、強化教學實習、突出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實驗教學理念,圍繞核心知識單元和核心知識點,搭建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群,嚴格畢業論文環節,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作用。
(1)專業課程實驗。課程實驗和課堂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圍繞核心知識單元和核心課程,開設專業實驗課程,包括環境監測實驗、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環境化學實驗、生態學基礎實驗、環境生物學實驗、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著重訓練實驗步驟、實驗操作、實驗安全、藥品管理等基礎實驗技能,培養環境科學分析基本方法和技術。
(2)專業教學實習。合理安排專業教學實習時間,既能促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又能為后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經驗。圍繞核心知識點搭建專業教學實習平臺,建立教學實習基地體系,配合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環境管理等核心知識點和核心課程,建立環境監測中心、環保衛生管理中心、科學院、環保科技公司、垃圾處理廠等實踐教學基地,形成實踐教學基地群,提供直觀認識環境科學專業知識在實踐中具體應用的機會,培養知識運用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畢業論文。設置畢業論文環節,通過學生參與論文選題、查閱文獻、開展實驗或設計、結果模擬與分析等畢業論文過程,系統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實驗技能的綜合能力。
3.科研創新訓練主線
營造制度、平臺、師資環境,建立穩定的科研創新體系。通過國家級、省市級、校級、院級各級別科研立項機會,搭建“國家大學生創新計劃”“省市大學生創新立項”“學校大學本科創新立項”“學院創新立項”多層次立體化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創新平臺,為不同水平學生提供創新立項機會,逐步提高項目研究質量,嚴格過程管理,保障創新立項覆蓋面。通過團隊協作、教師交流、項目答辯等環節,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與交流能力,鼓勵學生科研成果報獎。
四、核心課程質量保障
(1)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2010年,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獲批為國家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特色專業結合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多年來的本科教學特色以及相關教育、教學理念,面向國際社會發展及現實中國社會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時考慮到學科本身的實踐特征、時代特征和應用特征,推動與現階段校內學習相補益的數個社會實踐與互動教學平臺建設。
(2)精品課程群建設。提出并實踐“精品課程群”建設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動各門課程精品建設,形成“精品課程群”體系,有效保障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教學的高質量。
(3)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2010年,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4)優質教材保證。作為知識的載體,教材是本科生質量的重要保障。為了提高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自編出版環境科學專業系列優秀教材。包括1本國家級精品教材《環境化學》,4本“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環境學基礎》《生態學基礎》《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等。
(5)推動天津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實驗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建設天津市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和創新平臺。提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現代化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實驗教學理念,搭建“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實踐、創新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實驗教學平臺,探索“堅守教學神圣,轉變師生角色,強化開放綜合,學科建設與實驗教學相融合”的實驗教學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改革與建設成果,學生教學效果突出。
(6)推行精細化教學管理。探索精細化教學管理模式并付諸實踐,制訂“教學效果的雙評議制度”“主講教師競聘上崗制度”“教學效果的雙評議制度(教學督導組評議和學生評議)”等規章機制,有效實現對教師“教”的目標導向和過程管理。
實行環境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課程小組負責制,實現了本科教學的優質師資資源配備,有效地促進了全體教師對本科教學的關注和重視。保證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參與本科教學,優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實行“本科生課程主講教師競聘上崗”。對列入核心課程群建設的課程實行主講教師競聘上崗辦法,結合學生評教結果,根據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優選課程主講教師。
[關鍵詞] 傳統園林 生態學 布局 山水 植物
我國的傳統園林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有造園活動見于文獻記載。傳統園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造園藝術,到宋代就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清代中葉以后,更是中國園林史上集大成的終結階段,現存的古典園林基本上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縱觀園林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時代的園林,生態學理念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其形式與風格正是取決于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經濟技術水平。
一、生態學理念的核心內容
(一)生態學的概述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相生相克關系。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二)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四個方面說明。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采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三)基本原理應用的思路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內容: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和生態系統生態。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它們的復雜性同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的應用思路,我認為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建立起人類社會組織,以自然能流為主,盡量減少人工附加能源,尋求以盡量小的消耗產生最大的綜合效益,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危機。
從生態學中分化出來的產業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以及生態工程、城市生態建設等等,都是生態學基本原理推廣的成果。
在計算經濟生產中,不應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或者無限的,而是用生態價值觀念,應考慮到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利用科技的進步,將破壞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時倡導一種有利于物質良性循環的消費方式,即適可而止、持續、健康的消費觀。
二、中國傳統園林規劃中的生態學理念
(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自然觀
人類按哲學觀與文化傳統去創造空間。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人類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樸歸真、向往自然。老莊哲學開起端,模仿自然山水營建園林成為一時風尚,形成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畫與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這類園林中極力模仿自然,貫穿了天人合一,順從自然的哲學觀[8]。其立意多為清高隱逸、超世脫俗,反映了守土重農的意思。其中“三境界”觀(生境、畫境、意境)對植物造景的影響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則是要求仿照自然狀態錯落有致地組合成人工群落,與山石、水體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狀態的環境,并要求園林建筑與環境協調。
這“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自然觀體現了生態倫理道德觀的生態學理念,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大量而隨意地破壞環境、消耗資源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對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發展模式。新型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應該是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考慮這些人類行為不僅有利于當代人類生存發展,還要為后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事實上造成當代世界面臨的空前嚴重的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類對自然的錯誤認識。工業文明以來,人類憑借自認為先進的“高科技”試圖主宰、征服自然,這種嚴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雖然帶來了經濟的飛躍,但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是不可彌補的。人類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二)中國傳統園林規劃中的生態本質
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后代謝趨于平衡,進出大致相當。
1.中國傳統園林屬于模山范水的景觀類型
中國園林強調的“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就是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與感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自然資源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主體和構成要素。鄉土材料的精工細作,園林景觀的意境表現,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2.中國傳統園林突出營造適宜人居的理想環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營造健康舒適、清新宜人的小氣候條件,是園林的物質生活基礎。由于生活環境相對惡劣,中國傳統城市與園林都十分注重小氣候條件的改善,營造更加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種植、亭廊的構建等,無不以光影、氣流、溫度、濕度等人體舒適性的影響因子為依據,形成適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環境。
中國傳統園林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其本質特征也說明中國傳統園林實施了可持續發展,同時體現了生態倫理道德觀的生態學理念,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協調社會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傳統園林物種間的生態關系
中國傳統園林模仿自然,做到了物種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構成食物鏈,即居于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捕食者的生存依賴于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
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并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中國傳統園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其中的生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
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達成互利共生的關系。
生物間的各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總之,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其造園手法已被西方國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園林熱”。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
參考文獻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6年 .
2、龐萬里.《中國古典哲學通論》.【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5年05月.
3、藍先林.《中國古典園林大觀》.【M】.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2年01月
4、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年10月. 第8頁
5、杜順寶.《中國園林》 .【M】. 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全書
6、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蘇州市園林管理局編印.《拙政園志稿》.【M】. 全書
7、曹林娣.《中國園林藝述論》.【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全書
8、劉曉明,吳宇江.《夢中的天地》.【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全書
9、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8月. 全書
10、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3月. 全書
11、王魯民.《中國古代建筑思想史綱》.【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全書
1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1月. 全書
13、陳金印,王強.《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探討》.【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6.12(4):70~72
下面是筆者對近幾年來高考中出現的相關生態農業模式試題進行的歸納、整理和分析,以期望了解其命題的主要形式和考查的主要方向。
例一 (2008年江蘇)江蘇某農戶創建的冬季生態型種植養殖模式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牛棚內產生的可擴散進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產生的可擴散進入牛棚。
(2) 秸桿除了作為牛的飼料外,還可與牛糞混合堆入進行,腐熟的產物肥效提高,這是因為 。這種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產量。
(3) 在牛的品系、飼料品種和用量不變的條件下,采用這種養殖模式,牛的生長速率明顯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4) 牛棚保溫所需的熱能來源于牛身散熱、地熱、和。
(5) 從生態系統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這種種植養殖模式較好地實現了 。
答案:(1) 二氧化碳 氧氣 (2) 發酵 微生物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3) 牛棚內溫度較高因而牛維持體溫消耗的能量較少 (4) 太陽光能 發酵產熱 (5) 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試題分析:
從背景材料上分析:本題是以我國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為原型,通過實物模式圖的方式展示其基本構成,該生態模式主要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學為基本原理;以太陽能為動力,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通過生物的質能轉換技術,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豬禽舍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
從命題的角度分析:本題第(1)小題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關系;第(2)小題考查了生態系統成分中分解者的作用;第(3)小題考查了關于動物代謝方面的知識;第(4)小題考查了生態系統成分中非生物的能量的來源;第(5)小題考查了生態農業的主要功能。
例二 (2007年廣東)近年來在防治稻田蟲害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如①構建稻一萍一魚生態系統,在該系統中,雖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蟲和雜草,但魚的活動可起到除蟲、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紅萍葉片內的藍藻固氮可促進紅萍和水稻生長;②培育轉Bt基因抗蟲水稻,減少蟲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蟲害時會釋放某些物質,引來天敵消滅害蟲,科學家稱之為稻田三重營養關系。
根據上述材料,請回答下列問題:
(1) 指出在稻一萍一魚生態系統中存在哪些種間關系。(各舉一例) 。
(2) 在稻田三重營養關系中,水稻通過信息引來天敵,防治害蟲。
(3) 轉Bt基因抗蟲水稻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蟲害問題,因為 。
(4) 畫出稻一萍一魚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不考慮與人的聯系)。。
答案:(1) 捕食:蟲吃水稻(或雜草),或魚吃蟲;競爭:水稻(或紅萍)與雜草競爭;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紅萍與藍藻共生。(2) 化學 (3) 昆蟲會進化(或產生抗性)。
(4)
試題分析:
從背景材料上分析:本題是以我國南方等地區的“稻―萍―魚共生水田農業”模式為背景材料,既在水田中起壟,壟上種稻,壟下水中養萍養魚,形成立體農漁業的生態結構。充分發揮水稻、紅萍等生產者與害蟲和魚等消費者之間的營養關系,以實現水稻和魚的雙豐收。
從命題的角度分析:本題第(1)小題考查了生態系統中的種間關系;第(2)小題考查了生態系統功能中的信息傳遞功能;第(3)小題考查了變異和進化方面的內容;第(4)小題考查了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示意圖的繪制,提高了試題考查的難度。
例三 (1997年上海)在我國南方某些地區建立了“桑基魚塘”農業生態系統,獲得了魚、豬、蠶和糧全面豐收。下圖是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 該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來自。
(2) 該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是。
(3) 該生態系統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種類外,還必須有等生物作為。
(4) 在該生態系統內,物質經多次重復利用,提高了率。
(5) 該生態系統是根據的原理建立的。
答案:(1) 太陽能 (2) 水稻、桑 (3) 腐生的微生物 分解者 (4) 能量的轉化和利用
(5) 生態學和工程學
試題分析:
從背景材料上分析:本題是以我國南方典型的“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模式為背景,通過提供文字箭頭示意圖的形式,展示了這種生態農業模式成分間的相互關系。該模式主要是在低洼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上種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水陸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
從命題的角度分析:本題的第(1)、(2)、(3)小題均是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屬于基礎考查;第(4)小題則是從生態系統的功能上考查生態農業和傳統農業相比較的突出優點,即提高了物質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第(5)小題則是考查了建立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
例四 (2009年全國卷Ⅰ)某種植玉米的農場,其收獲的玉米籽粒既作為雞的飼料,也作為人的糧食,玉米的秸稈則加工成飼料喂牛,生產的牛和雞供人食用。人、牛、雞的糞便經過沼氣池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沼渣,沼液作為種植玉米的肥料。據此回答(不考慮空間因素):
(1) 請繪制由雞,牛,玉米和人組成的食物網:
(2) 牛與雞之間(有,無)競爭關系,理由是。人與雞的種間關系是,人與牛的種間關系是。
(3) 流經該農場生態系統的總能量來自所固定的,無機環境中的碳以形式進入該人工群落。
(4) 假設該農場將生產玉米的1/3作為飼料養雞,2/3供人食用,生產出的雞供人食用,現調整為2/3的玉米養雞,1/3供人食用,生產出的雞供人食用,理論上,該農場供養的人數將會(增多、不變、減少),理由是 。
答案:(1)(2) 無,它們所需食物資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稈、雞吃玉米籽粒)捕食與競爭,捕食。(3) 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太陽能,CO2 (4) 減少,改變用途的1/3玉米被雞食用后,在雞這一環節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導致人獲得的能量減少。
試題分析:
從背景材料上分析:該題是用文字描述了某農場的種植及養殖相關情況,并明確提供了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沼氣池的設計使得農場中各種廢棄物的能量能夠得到最為充分的利用,所以應該可以把該農場看成是一個生態型農場。
從命題的角度分析:第(1)小題是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食物網的繪制;第(2)小題則考查了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種間關系;第(3)小題考查了流入生態系統的能量及物質循環的問題;第(4)小題則考查了能量流動流動的特點。
論文要:本文闡述了生態工程的定義及原理,重點介紹了污水處理技術的要點和意義。
1生態工程介紹
1.1生態工程
生態工程以復雜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對象,遵循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再生循環及結構與功能協調等原則,以整體調控為手段,以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為基礎,以高效和諧為方向,為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雙受益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設計的具有物質多層分級利用、良性循環的生產工藝體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1.2生態工程原理
生態工程涉及生態學、生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經濟和社會等領域,原理眾多。我國學者(馬世駿1986、顏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統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對生態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論述和提煉。把生態工程原理總結為整體、協調、自生、再生循環等基本原理。孫鐵珩,周啟星等[2]提出污水生態工程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采用工程學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等特征對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對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進行凈化的工藝技術,是污水治理與水資源利用相結合的方法。
2主要生態工程污水處理技術
2.1污水土地處理系統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是一種污水處理的生態工程技術,其原理是通過農田、林地、葦地等土壤--植物系統的生物、化學、物理等固定與降解,對污水中的污染物實現凈化并對污水及氮、磷等資源加以利用[3]。根據處理目標、處理對象的不同,將污水土地處理系統分為慢速滲濾(SR)、快速滲濾(RI)、地表漫流(OF)、濕地處理(WL)和地下滲濾(UG)五種主要工藝類型[4]。
土地處理系統造價低,處理效果佳,其工程造價及運行費用僅為傳統工藝的10%~50%。其中污水濕地生態處理系統又稱人工濕地,目前研究最為深入、應用最廣泛。通過人工濕地生態工程進行水污染控制不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還能使污水中的有機物、N、P、K等營養物得到利用。整個系統呈自然式良性循環,構成了具有自適應、自凈化能力的水陸生態系統。該系統管理簡單,穩定后幾乎不需要人的參與,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群體不需要另行施肥與灌溉,還兼有美化環境的功能,這種生態凈化方法實現了水環境可持續發展[5]。
以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為例,土地生態處理系統對污水的凈化機理如下:系統中的填料(介質)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經顆粒表面時,其中的污染物質通過沉淀、過濾、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污水生態塘處理系統
生態塘系統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作物,進行水產和水禽養殖,建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天然的生化自凈作用,在自然條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處理[7]。有機物質在生態塘處理系統中得到降解,釋放出的營養物進入了復雜的食物鏈中,產生的水生作物、水產都可以被收獲。生態塘處理系統能夠有效地處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機工業廢水,對有機物和病原體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資少、運行費用低、運行管理簡單的優點。但該系統占地面積大、易出現短流、溫度較高時易散發臭氣和孳生蚊蟲、對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穩定。近年來,我國生態塘污水處理工藝研究側重在兩個方面[8]:篩選、培育高效水生凈化植物;組合曝氣、水生植物、水產養殖多個生物處理單元的綜合功能,營建生化一體化水生動植物復合生態體系,是污水處理與資源利用的完美結合,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良好的內部良性循環系統。
2.3蚯蚓微生物濾池系統
蚯蚓生態濾池是濾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態系統,由濾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統等組成。系統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對污水中含有的各種形態污染物質進行處理和轉化。蚯蚓可對污水和污泥進行吸收和分解,清掃濾床,防止堵塞[9]。蚯蚓糞便可以濾除污染物,提高處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為家禽飼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過食物鏈最終被有效地轉化為蚯蚓的增長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機體及其排泄物又可成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對象,從而進行新一輪的生態循環。3生態污水新型處理技術
如利用土壤毛細管浸潤擴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細滲濾系統(theundergroundcapillaryseepagesystem,UCSS)[11]。地下毛細滲濾系統(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細滲濾槽,它通過土壤過濾和微生物降解來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常規土地凈化污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和運行費用問題,還可回收污水和營養物質(包括氮、磷和鉀)用于植物生長。
活機器(livingmachine)系統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托德(JohnTodd)發明的,是利用太陽能以及利用由多種多樣直接或間接從太陽獲得能量的生物組成生態系統,將水產養殖與人工濕地結合起來并封閉在溫室里,以創造一個高效的污水處理過程[12],包含了沉淀、過濾、凈化、吸收、揮發、硝化和反硝化、厭氧和好氧分解過程,在獲得高標準水質的同時避免了自然處理系統占地大、滯留期長、寒冷氣候處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結語
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基本上不涉及化學能的投入和化學品的消耗。根據國情,我國的污水治理必須走生態處理技術的道路[13]。
參考文獻
[1]欽佩,安樹青,顏京松.生態工程學.南京大學出版社[M],1997.
[2]孫鐵珩,周啟星,張凱松.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體系及應用[J].水資源保護,2002,3:6-9.
[3]錢文敏,陸軼峰,普紅平,張斌.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處理綜析[J].云南環境科學.2005,24(4):40-43.
[4]楊文濤,劉春平,文紅艷.淺談污水土地處理系統[J].土壤通報,2007,38(2):394-397.
[5]程璞,李多松,張雁秋.城市小區分散式生態污水處理[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6):4-10.
[6]鄭潔敏,牛天新,宋亮.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概述[J].杭州農業科技,2008(2):26-28.
[7]黃梅,李小兵.我國生態塘污水處理工藝的研究與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04,23(12):19-21.
[8]種云霄,胡洪營,錢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3,(4):36-40.
[9]朱繼紅,宋碧玉,王啟中,鄒鵬,劉琳.新型污水生態工程處理技術[J].污染防治技術.2003,16(4):107-110.
[10]楊鍵,楊健,婁山杰.一種新型環境友好污水處理工藝--蚯蚓生態濾池[J].國資源綜合利用.2008,26(1):16-19.
[11]SUNTieheng,HEYaowu,OUZiqing,etal.TreatmentofDomisticWastewaterbyanUndergrouderCapillarySeepageSystem[J].EcologicalEngineering,1998,11: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