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咨詢師學習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外教育家馬斯洛的人本理論、奧蘇爾的內驅力理論等都涉及到學生學習情感的研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甚至抹殺時,人的自我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展和實現。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提出:“學生沒有情感上的變化,就沒有認識上的變化。”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重智力理論,其中有關的內省智能和人際智能就屬于情感范疇。這些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情感的研究。
古代有孔子提出“寓教于貳鋇乃枷耄現代有朱小蔓情感教育理論、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魏書生課堂民主化教學等都涉及教育、教學中情感因素,它們為從情感的維度優化教學目標、結構作了先導性的探索。朱小蔓教授提出了情感素質理論,她指出:“知識和認知學習,如果不伴隨積極的情感活動,它對人的生命價值、對社會的功效都是不能實現的”。
從國外到國內,對學生情感研究的理論不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對農村初中的研究較少,我想從非智力因素和教育理論、實踐的結合點入手,針對農村初中不同性別和年齡初中生在學習情感的差異,提出優化策略,促進學生學習情感的發展與改善。教師運用心理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推動學生向學力發展,進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之不斷產生新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學生從“接受知識”到“自我求知”和“愉悅學習”的積極轉變,讓其學習的過程更好地成為“享受知識”、“享受教育”、“享受人生”的過程。為大面積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實現終身學習,更好適應未來生活而努力。
一、運用煽情、移情、調情技能,優化師生情感,培養學習興趣。
皮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與質量。教師充分挖掘刺激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過恰當的途徑和方法,激起學生健康、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優良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覺接受。
(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工作是一種極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師的豐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動力和源泉。平日,教師本身的感情狀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先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自豪感對待教學,以滿腔的熱情,富有情感地講授每一堂課、每一章節。因為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課堂上出現相應的心理氣氛,形成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內容。我們常常看到一名優秀教師的思想品質、教學形象、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往往給他的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僅能熏陶學生優良思想作風和道德品質,而且還會促成學生學業上的成就。這種言傳身教的“遺傳因素”會在他的學生的身上得到延續和回報。教師應該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質修養,并身體力行,為學生作出良好的表率;其次,教師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擴大知識面。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教學中善與人處,與人為善,學生為教師的和藹而嚴肅的態度所感染,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二)運用情感的感染和遷移功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所謂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個人的情感具有對他人情感施予影響的效能,情感的遷移功能就是指一個人對其它對象的情感會影響他與之有關的其它對象的情感。簡單地說,當學生對教師有感情時,那么對他所交的朋友、對他經常使用過的東西都會產生好感,教師所教的這門學科就更不用說了。首先要求教師要有一個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質就是:“深深熱愛孩子”。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于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往、溝通、探索的欲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作為一種積極的情感――“移情”,最早見于美學領域。之后被應用于心理學、語言學、醫學、第二語言習得、跨文化交際等領域,并由此而獲得了多種意義。近年來,許多教師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積極探索并嘗試了一些方式方法,這其中也包括對“移情”的運用。然而,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學課堂上,在中學課堂卻極為少見。我們應該嘗試在中學課堂上進行移情的應用研究。通過對“以理移情、以情移情、以意移情、以行移情以及以境移情”這五種教學片斷的應用展示,來達到構建中學課堂教學中“移情”運用的不同模式。
(三)運用情感的調節功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適當的情感對人的認知過程具有積極的組織效能,而不適當的情感會產生消極的瓦解作用。這里所講的“適當”與“不適當”,首先反應在情緒的極性上。一般說,諸如快樂、興趣、喜悅之類的正情緒有助于促進認知過程,而諸如恐懼、憤怒、厭煩之類的負情緒會抑制或干擾認知過程。根據這一規律,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端正和加強其情感的傾向性、深刻性和穩定性,讓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師要善于以情促知,針對學生苦學、厭學現象,要發揮情感的調節功能,增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學,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苦學、厭學轉化為“樂學”、“好學”。在教學中,對許多知識難點的分化,教師必須運用恰當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易學、易記,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非但不感到艱澀、困苦,而且還能夠飽嘗成功學習的歡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師必須善于探索,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寓學法訓練于教學之中。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激增的今天,“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的課堂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信息量大、接觸面廣的當代學生的要求,教師必須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之相適應。多媒體是一種提供文字、音響、圖形、動畫等多種信息的現代化設備,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充分調動人體的各種器官,擴大信息接收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增大教學容量,增強學生的新鮮感,使抽象、枯燥的教學形象化、具體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思維,培養興趣,從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創課堂教學的新局面。
二、運用“共鳴”原理,心靈溝通。幫助學生提高向學力。
古人云“親其道,信其師。”這就要求我們做老師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文化素養感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達到心靈的共鳴。
一是生本共鳴,利用教材,情感塑造品質。例如,通過電子白板,同學們共同回顧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情景,多數同學淚流滿面,痛哭流涕。過后,我們共同分析大難來臨時如何面對,從而在他們心靈深處烙下一個深刻的印記:上善若水,大愛無疆;眾志成城,共度難關。同學們體會最深最多的是同學朋友之間的友情、生活的幸福與快樂,很少有學生會想到自己的生日其實也是母親的難日。這時,就需要老師加以提醒,適當引導,讓孩子在享受快樂的同時,更要感謝母親的生養之恩、父親的養育之情,從而更珍惜現有的生活,更理解生命的真諦。每學期開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學生和家長一起聆聽感恩團隊老師的精彩演講,這樣,形象生動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塑造。由此可見,情感教育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滿懷激情、滿懷感動地徜徉于知識的海洋,他的情商與智商必定同步提升。
二是經歷共鳴,換位思考,充當心靈療師。我們做教師的,都是從學生時代一步步走過來的,誰不曾有過“人不癡狂枉少年”的青澀時光?明確告訴學生,他們的想法和做法,老師都能理解。對于學生而言,成長的代價便是舍棄一些放任自流,放棄一些天馬行空。現在,信息技術特別發達,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各種信息,有積極向上的,也有存在負面影響的。對于現在的孩子,我們有一種共識,他們普遍早熟,再加上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孩子任性、自我,人生觀、價值觀相對狹隘,這就需要我們滲透正確的審美觀、積極的人生觀。因此,在學生最敏感的階段,我們必須不時地抓住時機,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站在學生角度看待問題,教師以自己的經歷,適當的時機的“現身說法”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與他們進行最真誠的交流,引導他們健康成長,讓我們的課堂更生活化、更感性化、更能啟迪他們的人生。
三是批評藝術教育共鳴,能讓孩子理性接受。現在的孩子由于W習壓力過大、家庭問題、同學之間胡亂攀比等影響,內心變得特別脆弱,受挫能力差,極易走極端。因此,碰到一些問題,我們不能沖動,不顧場合,口無遮言,不管學生的自尊心,亂批評一氣。相反,我們應冷靜下來,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平心靜氣地找學生談心,個別交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反思自己的不良行為,用贊美的心去肯定他們的完善;用一顆寬容的心去接納每一位學生,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在孩子消除了心理戒備再說理教育。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以人為本,有利于開發他們的思維,啟迪他們的智慧,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與完善的人格,讓成績好的同學充分展示自我優長,讓后進生有勇氣站起來,培養自信。這樣,各種層次的學生在融洽和充滿溫情的教學環境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都找到了自我價值。
三、運用“情感宣泄”技能,構建社團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愉悅身心。
如何早日爬出應試教育的泥淖而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如何真正地解放教師和學生?如何創辦“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如何在當今追求升學率的枯燥學習中解放出來?
我校通過一些列的行知社團活動,來讓孩子放松心情,宣泄情感。學校將陶行知教育思想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將“求真行知”滲透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之中,形成常規,學生如魚得水。譬如全校15個行知社團組織,全部由學生自由選擇,全員參加,定人(組織的教師和分管領導)、定時(每周一三課表上的下午第四節課)、定點(各社團有固定的場所),一年半以來活動正常,學生激情澎湃,人人出彩,社社精彩,都愛上了自己發展的空間。“春園舞蹈社”編創的以弘揚四安剪紙藝術為素材的大型舞蹈《剪夢》,參加通州區第六屆校園藝術節展演,榮獲初中部唯一的一等獎;另外,“春蕾英語社”、“陽光合唱團”、“晨光足球社”、“飛天航模社”也是生龍活虎五彩繽紛。廣大教師在“行知社團”活動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家長開放日里,學生家長由衷地說:“在這里,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不比城市差的教育,我們滿意了!”學陶師陶的切入口是“求真行知”,“求真”是學校70多年辦學的追求和底蘊的積淀,“行知”是“求真”的新動力、新起點。我們通過“求真行知”來塑造高素質的師生群體,優化學生的學習情感,爭創合格加高效、規范加特色的現代化農村中學。可以說在活動中,學生情感得以及時宣泄,興趣愛好得以發展。
四、運用“尊重”、“積極關注”原理,作為內驅動力,優化班級管理策略。
尊重是心理咨詢師在價值、尊嚴、人格各方面與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為有思想感情、內心體驗、生活追求和獨立特性宇宙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
尊重感是班主任道德情感的起點。只有我們以尊重的態度去面對學生的時候,學生才會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誨。對學生的尊重離不開班主任公正的處事風格,可以說,公正是班主任職業道德教養水平的標志,培養公正感是班主任道德情感的基礎。在社會教育事業中,班主任公正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職業道德要求,而且應當是每個班主任必備的個人道德品質素養。有了這種高尚的道德品質,班主任就會在教育工作中,自覺遵循公正的道德準則,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作為班主任,對于孩子的教育需要我們積極關注,幫助他們深化認識,全面、客觀、準確的認識內部和外部世界,看到自己的長處、光明和對未來的希望,從而樹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的動力,從而完善班級管理。
總之,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情感優化首要運用心理咨詢中的技能原理,關愛學生,讓課堂教學具有溫暖的人性力量。比如,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情緒,學生的特長,學生的喜好等,關注了這些,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有吸引力。以活動帶動學生學習情感。學校的社團開展精彩紛呈的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地展現自己,特別是農村初中,充分利用農村這一次資源,開展各種興趣社,深入田間生活,學生會將這種情感轉移到老師所教的內容上,形成內驅力,有利于課堂有效學習。人的情感就像天上的太陽,有陰有晴,和孩子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起分析不足之處,甚至可以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在班主任的管理藝術中,以尊重和積極關注為主導,當著眾多學生的面贊美學生,會讓學生感到臉上有光。較之優秀生,后進生更需要教師用發現的眼光去贊美。
學生學習情感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我們要觀察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針對性地研究,充分調動他們每一個學習細胞,最大限度地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秦訓剛,晏濟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2]顧建新.求真行知,農村初中發脹的至善追求《名師之路》2015(10).
[3]姚志林.從情感因入手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文學教育》2012(11).
本文試圖通過構建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從小學生的行為特征角度探討影響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從而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依據。
一、勝任特征模型在小學英語學習中的應用
目前,國內外對于影響中學生、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因素研究相對較多,而對于具有什么素質特征的小學生能更好更快地學習英語的研究很少。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平臺,通過模型的建構和完善,可以建立相應的心理測評機制,為教師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對小學生的選拔、因材施教、獎懲等提供參考依據。
有關勝任特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管理科學之父”Taylor對“科學管理”的研究,稱為“管理勝任特征運動(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筆者結合小學英語教學工作實際,將本研究勝任特征定義為:能把小學生學習英語表現優異者和表現平平者區別開來的個體潛在的、較為持久的行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這些特征可以是認知的、意志的、態度的、情感的、動力的或傾向性的。勝任特征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征:1. 與學習表現有密切關系,可以預測學生未來的學習成績;2. 與學習情景相關聯,具有動態性;3. 能夠區分優秀學生與普通學生。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知識、技能、個人特征都被認為是勝任特征,只有滿足這三個重要特征才能被認為是勝任特征。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Spencer通用勝任特征模型,通過訪談法對小學英語特長生素質結構進行初探,以此作為編碼分析的依據和補充。以小學英語學習情況為樣本,通過行為事件訪談法(BEI)進行調查,將所得材料進行主題分析和編碼,經過t檢驗,構建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從而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研究思路和依據。
二、研究一:小學英語特長生素質結構(內隱)初探
訪談運用開放式問題就人們內心對小學英語特長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結構進行分析。人們往往根據內隱理論的概念去觀察、描述、考核、選拔人才。因此,我們有必要先找出當事人頭腦中的關于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的概念結構,這對研究實踐具有實際意義。
1. 研究過程
小學英語特長生素質結構內隱研究基本過程
■
被訪談者就是研究對象,我們對溫州地區40名小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男生20名,女生20名。
2. 工具設計
開放式問題:“你認為學好小學英語最重要的是應該具備哪些素質?請具體解釋一下。”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初步分析的基礎上,將資料進行歸類和深入分析。“歸類”是指按照編碼系統將相同或者相近的資料整合在一起的過程1。本研究采用類屬分析法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資料歸于同一個類別,給予一定的概念并根據資料的內容對該概念進行界定和解釋,從而得到一份小學英語特長生素質結構清單(內隱)。將談話按照主題詞進行歸類編碼,共收集30個主題詞,刪除重復的和明顯不符合要求的,將語意相近的條目合并,同時刪除只出現一次的條目,保留至少出現兩次的條目。這樣,我們整理出如下19個條目。
小學英語特長生被提及的素質情況
■
3. 結果分析
內隱理論研究結果與Spencer勝任字典對照表
■
通過內隱理論研究提及的素質與勝任特征字典中素質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內隱理論中提及的素質基本涵概了勝任特征字典中的素質條目,只多出了大膽、自尊、樂觀、危機管理、自主學習、壓力管理、吃苦耐勞、專心致志幾個條目,這可能與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有關。本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的素質,根據提及的人數,從高到低依次為韌性耐心、專心致志、吃苦耐勞、自信心、主動積極、謹慎細心、分析式思考等,而勝任特征字典中素質的權重從高到低卻是成就欲、影響力、分析性思維、主動性等2。筆者認為這與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理成熟度不高有關。與成年人不同,小學生的成就欲尚不成熟,學習動機尚不明確,往往是在學校和家長的督促下被動學習,學習主動性相對較低,所以韌性耐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勝任特征字典中重要的素質影響力在本研究中的重要性沒有得到體現,筆者認為影響力更多地體現在第三者身上,只要本人具備了其他成功的素質,自然就有了影響力。筆者發現,性格因素,如外向型和內向型的特征在該表中都有所體現,如外向型表現大膽積極、樂觀自信等,但也存在不夠謹慎細心的問題;內向型多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不足、害怕出錯誤、參與課堂實踐不積極的特點,但他們在學習上常顯示出認真細致的一面。這反映了兩種性格的人各有利弊,提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勇于實踐,同時力求謹慎細心。我們將這些素質在研究二中納入勝任特征字典,作為編碼的依據。
二、研究二:BEI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法、行為事件訪談法、主題分析方法和編碼技術,建構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通過團體焦點訪談法驗證模型的有效性。行為事件訪談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BEl)是一種開放的、回顧式行為探察技術,是揭示勝任特征的主要途徑之一3。行為事件訪談關注的是被訪談者在其關鍵的學習情境中的表現,要求被訪談者以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他們在學習中做的最成功的3件事和最不成功的3件事。
BEI研究基本過程
■
我們選擇英語學習優異者的標準是:1. 被評為校級英語特長生;2. 在校級以上英語比賽中獲獎;3. 學校教師的提名認可;4. 剛完成小學所有課程學習的學生。優秀組的被試人必須同時滿足以上四個條件,而一般組只是滿足了上述的條件4。根據我們確定的標準,選定了進行行為事件訪談的小學生共20人,英語成績優異者10人,成績一般者10人。被試20人中,男生12人,女生8人,平均年齡13歲。優秀組的被試人在英語學習方面表現突出,其中有1人還在“國際英語口語大賽”獲獎,有2人在“英語希望之星”比賽中獲獎。本研究邀請了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碩士及心理咨詢師參與訪談,研究采用雙盲設計,即被選擇參加訪談的人員不知道優秀組和一般組的區別,訪談者事先也不知道被訪談者是優秀組的還是一般組。將所得資料分類,在內隱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斟酌主題詞(如在內隱研究中,韌性耐心和吃苦耐勞是分開的,與專家討論后合并為一條)并進行主題編碼分析,通過t檢驗。本研究建立的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應該包括:韌性耐心、專心致志、主動積極、自信樂觀、謹慎細心、學習偏好、自主學習、分析式思考、信息收集共9項勝任特征。
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清單
勝任特征1:韌性耐心
定義:盡管面臨挑戰、困境,但能堅持學習,成功適應的能力、結果、過程。
行為表現:
學習遇到困難時,不氣餒,不放棄,直到攻克難題為止
面對困境能積極適應
能在逆境中尋求發展,獲得成長的能力
處理問題時不急躁,不半途而廢能吃苦耐勞
勝任特征2:專心致志
定義:學習過程中能一心一意,集中注意力。
行為表現:
學習中能聚精會神,不受外界干擾
能經受得住誘惑
能保持較長的學習注意力
“玩就玩得開心,學就學得認真”
勝任特征3:主動積極
定義:在沒有人要求的情況下主動采取行動,為的是更好地學習英語。
行為表現:
能在沒人要求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為了更好地學習,承擔額外的學習任務
不需要他人督促,自己高標準地完成學習任務
勝任特征4:自信樂觀
定義:相信自己具備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包括積極處理挫敗所表現出來的信心。
行為表現:
面對挑戰時很興奮
在挑戰和困難面前從不退縮,堅信自己有能力面對
對自己的行為或觀點充滿信心
與他人產生意見分歧時,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和立場
能夠從錯誤中學習,通過分析自己的表現找到錯誤原因,希望將來表現更好
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采取行動改正錯誤,解決問題 轉貼于
勝任特征5:謹慎細心
定義:對待學習一絲不茍,認真細致,注重細節。
行為表現:
遇事沉著、冷靜,不急于作出判斷
解決問題時細心,考慮全面、周到
學習中不輕易放過任何疑點,并積極求教
勝任特征6:學習偏好
定義:對英語學習感興趣,有積極的學習愿望。
行為表現:
能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獲得一種滿足感
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及認知
主動表達“我要學”
勝任特征7:自主學習
定義:為了更好地學習英語,能不斷自我總結、積累經驗,以獲得進步。
行為表現:
能從自我及他人的成敗中學習,總結出經驗
能主動向他人請教
能從過往的學習材料中學習
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不斷進行自我完善
勝任特征8:分析式思考
定義:能將所遇情況細分成較小的部分,具備一步步推理出結論的分析能力。
行為表現:
能自我化解問題,將復雜問題化解為幾個簡單的子問題
能看出問題的基本關系,比如因果關系
能做較復雜的計劃或分析
有較嚴密的邏輯推理
勝任特征9:信息收集
定義:愿意花費力氣去獲取更多的信息,而不是接受眼前現成的內容。
行為表現:
能對一些相關的人直接詢問與學習相關的問題
能多方面地收集閱讀學習材料
能主動接觸相關的對象,提高英語實踐能力
能在接觸對象中尋找需要的學習信息
能持續不斷地、多渠道地收集某主題的信息
四、驗證與結論
團體焦點訪談的目的是為了驗證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的有效性4。在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初步建立以后,我們根據模型編制了一份團體焦點訪談大綱,提出了一些涉及模型的問題,組織了一次團體焦點訪談。我們請學生、家長、有關教師共同參與。根據團體焦點訪談的數據,我們得到以下結論:
1. 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建立的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總體上較詳細與確切。但參與訪談的人都不能理解為何“吃苦耐勞”沒有單獨包含在勝任特征模型中。這是由于它已經體現在其他勝任特征上了,比如體現在“韌性耐心”這個勝任特征上。又如“大膽”“自尊”等和“自信”“樂觀”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合,有些勝任特征雖然很重要,比如人際洞察、溝通能力,但是不能作為區分優秀組與一般組的勝任特征納入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中,這也和小學生與成年人的學習方法和特點不同有關。另如智商,由于其與學習情景關聯不大,動態性不足,也不納入模型。
2. 大家一致認為造成該模型與中學、大學英語學習影響因素不同的原因是小學生的特定智力和心理特征,中學、大學英語學習影響因素更傾向于成就欲,而小學生英語學習更側重個性品質。
3. 對于勝任特征的層級,大家未能深入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小學生在各個勝任特征上達到何種層級為合格、達到何種層級為優秀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4. 研究不足之處是本研究的樣本量還需要擴大一些,這可以避免數據不足的情形。其次,Spencer(1993)提到的三種效度檢驗方法,由于條件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沒有實施。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用所建立的勝任特征模型為結構,編制勝任特征評價問卷,通過探討勝任特征與其他變量之間的關系來檢驗該勝任特征模型的交叉效度,或者使用行為事件訪談法或其它測驗進行選拔,或運用勝任特征模型進行教育,然后跟蹤這些學生,檢測他們在以后學習中是否表現更出色,即檢測該模型的“預測效度”。
5. 大家對于勝任特征模型應用于實踐表現出很強的期待。他們希望通過勝任特征模型能夠實際應用到對小學生的選拔、因材施教、獎懲中去。(1)可以將該勝任特征模型作為未來選拔、培訓優秀學生的參考;(2)可以開發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評價量表,作為日后選拔英語特長生的有力工具;(3)可以以小學英語學習勝任特征模型為基礎,建立不同學科的勝任特征模型。
參考文獻
1.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 Lyle M.Spencer, Jr. 等著,魏梅金譯(2003),才能評鑒法——建立卓越的績效模式,汕頭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