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醫藥生物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范文第1篇

      摘要: 對微生物轉化技術在現代醫藥工業應用上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在手性藥物或藥物中間體制備、借助微生物轉化手段實施組合生物催化在新藥篩選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行了闡述分析,并結合作者自身近年來在該技術領域的實踐和收獲對數個相關課題作了介紹。

      關鍵詞:

      微生物轉化技術;

      生物催化;

      關鍵中間體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KEY WORDS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Biocatalysis;

      Key intermediates

      1

      概述

      在過去的30多年中,微生物轉化或酶轉化技術在有機化學合成領域中的嘗試不僅使理論研究獲得廣泛開展,在實際應用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許多化學合成工藝相當復雜的藥物、食品添加劑、維生素、化妝品和其它一些精細化工產品合成過程中的某些重要反應,目前已經能夠用微生物或酶轉化技術得以替代。在許多國外文獻中經常能夠看到的描述這種技術的名詞有:microbial transformation、microbial conversion、biotransformation、biotransconversion和enzymation等[1,2]。微生物轉化的本質是某種微生物將一種物質(底物)轉化成為另一種物質(產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由某種微生物產生的一種或幾種特殊的胞外或胞內酶作為生物催化劑進行的一種或幾種化學反應,簡言之,即為一種利用微生物酶或微生物本身的合成技術。這些具有生物催化劑作用的酶大多數對其微生物的生命過程也是必需的,但在微生物轉化過程中,這些酶僅作為生物催化劑用于化學反應。由于微生物產生的這些能夠被用于化學反應的大多數生物催化劑不僅能夠利用自身的底物及其類似物,且有時對外源添加的底物也具有同樣的催化作用,即能催化非天然的反應(unnatural reactions),因而微生物轉化可以認為是有機化學反應中的一個特殊的分支。某種特殊的微生物能夠將某種特定的底物轉化成為某種特定的產物,其本質是酶的作用。因此,對酶轉化無需多作解釋,它與微生物轉化的差別僅在于:前者是一個單一的酶催化的化學反應,而后者為了實現這一酶催化反應,需要為微生物提供一個能夠生物合成這些酶的條件,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似乎是真正的生物轉化。另外,盡管用于生物轉化的酶大多來自于微生物,但也可以是來自于動物和植物的酶。而對于一個具體的生物轉化來說,究竟是采用微生物轉化技術,還是采用酶轉化技術,這要綜合考慮實現這一過程的諸多因素,如成本、環境、技術裝備和質量要求等。在研究一個微生物(或酶)轉化過程時,需要仔細地考慮諸多方面的問題如:所用轉化底物的選擇、所用微生物對不同底物轉化能力的考察、轉化路線或轉化反應的選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尋找適合于所設計轉化過程的微生物,以及如何來提高這種微生物的轉化能力,即提高這種酶活力。再則是發現一種新的酶或一種新的反應以便為設計一個新的微生物轉化過程提供一條線索。為了尋找能夠適合作為生物催化劑的微生物酶,除了有必要對原來已知的一些重要的酶或反應進行重新評價外,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是篩選新的微生物菌株或酶[3~6]。用于微生物轉化的菌株或酶的篩選的范圍應該盡可能地廣,因為至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3000余種能夠催化各種化學反應的酶,其中有些酶的催化效果比化學催化劑好;另外,微生物的多樣性和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多樣性(它們能夠修飾和降解許許多多有機化合物),使我們有可能找到某種微生物或酶來催化某種特定的和所期望的化學反應。

      2

      生物轉化與藥物開發的應用

      愈來愈多的研究表明,作為治療用藥物的外消旋體混合物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而美國FDA公布的手性藥物指導原則無疑加快了從頭開始開發單一異構體藥物或利用外消旋體轉換技術從已有的藥物中開發單一異構體藥物的步伐。手性藥物制備的關鍵技術是不對稱合成技術。多年來,有機化學工作者已經研究開發了許多種用化學的方法進行不對稱合成的技術,但近20多年來,很多長期從事化學合成研究的工作者對微生物和酶反應發生了興趣,與此同時,很多長期從事微生物和酶的研究的工作者對如何將此應用于有機合成發生了興趣,從而使生物催化轉化(biocatalytic transformation)成為一種進行不對稱合成的重要技術。應用生物催化轉化技術進行不對稱合成與化學合成法相比較具有的優越性有:1)轉化底物某一基團的專一性強,即對不需要轉化的基團無需保護;2)通過對用于某一轉化的微生物進行菌種選育和轉化條件的優化,可以得到極高的轉化率;3)生物催化轉化的反應條件溫和且對環境的污染很小。特別是近年來DNA重組技術的應用和新的轉化系統的開發應用,使愈來愈多的原來使用化學方法進行不對稱合成的化合物有可能被生物催化轉化的方法來替代[7~10]。利用生物轉化技術進行手性藥物的開發主要進行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進行藥物關鍵中間體的制備,因為利用生物催化轉化方法制備對映體純化合物(enantiopure compounds)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試圖利用這種方法來完成所期望的復雜的有機合成往往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利用這種方法獲得某一關鍵中間體是切實可行的;另外,盡管用化學的方法能夠在實驗室條件下獲得所需要的手性藥物,但往往是由于成本和技術問題難以實現產業化。因此用化學生物化學的制備路線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即所謂的“綠色合成工藝”;二是進行消旋化合物的生物拆分或轉化,得到單一構型的藥物分子。表1為一些利用生物轉化制備手性藥物或關鍵中間體的實例[11]。

      3

      組合生物催化與新藥發現組合

      生物轉化(催化)(combinatorial biocatalysis),是指利用一種以上的具有特殊轉化功能的微生物或酶,對同一個母體化合物進行組合轉化,以得到化學結構的多樣性,它是從已知化合物中尋找新型衍生物以及從簡單化合物制備復雜化合物的有效手段。從某種角度講,它比化學合成的方法更為簡單和有效。這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天然產物的多樣性和其結構的復雜性,是存在于生物體內大量酶的作用結果。生物體內負責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動的酶,在體外同樣具有相同的催化能力。因此,只要體外的催化環境與體內相仿,則能夠實現一系列復雜的,特別是用傳統化學合成方法難以實現的化學反應。利用生物催化劑或化學合成酶催化相結合的方法,能夠大大地增加衍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能夠有效地對復雜天然產物的結果修飾和從簡單的分子構建新的化合物庫,在這過程中,往往能夠發現新的生理活性物質。生物催化劑為擴大組合化學提供了各種合成的可能性[1,11~13]。表2為一些由酶或微生物催化的典型反應。利用生物催化發現先導化合物的優越性在于:1)可能進行反應的范圍廣;2)能夠定向進行區域選擇性和立體選擇性;3)不需基團保護和脫保護,一步實現所需的反應;4)在溫和和均一的條件下可容易地實現自動化和一步反應的重現性;5)溫和的反應條件保證了復雜易變的分子結構的穩定性;6)高的催化活性可以降低催化劑的用量;7)酶的固定化可以使催化劑反復和循環使用;8)生物催化劑可在環境中完全被降解。

      4

      近年來本中心開展的一些相關課題的進展

      近年來,上海來益生物藥物研究開發中心開始涉及微生物轉化課題的研究,特別是用微生物進行植物甾醇邊鏈降解制備甾體藥物關鍵中間體的開發以及抗糖尿病新藥米格列醇和伏格列波糖的開發。

      表1 利用生物轉化制備手性藥物或關鍵中間體的部分實例(略)

      4.1

      甾體類微生物轉化的研究甾體藥物包括激素類藥物和非激素類藥物:前者如性激素、類皮質激素和蛋白同化激素等;后者有抗細菌和抗腫瘤藥物等。由于其不可取代的用途及治療適應證不斷擴大,甾體藥物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利用生物轉化技術進行甾體藥物生產主要有植物甾醇的邊鏈切除,以得到關鍵中間體ADD和4AD,以及進行立體選擇性的羥化反應。(1)利用微生物轉化切除邊鏈,制備甾體藥物關鍵中間體ADD和4AD微生物對甾體邊鏈的裂解轉化是一個很慢的過程,因為底物和產物的溶解性都很差,且底物傳遞至細胞的過程和產物傳出細胞的過程都很慢。因此,如何提高底物的溶解性一直是提高微生物轉化率的重要步驟。我們在微生物轉化菌株的菌種選育、轉化條件的優化和轉化系統的研究方面進行了數年的研究工作[14~17],最終已經獲得了具有產業化價值的微生物轉化技術,即以天然維生素E生產下腳料(含有混合植物甾醇)為底物制備甾體藥物關鍵中間體ADD和4AD的工業化路線。圖1所示為混合植物甾醇底物和ADD以及4AD的化學結構。(2)利用微生物轉化選擇性羥基化,制備甾體藥物關鍵中間體11OHADD、11OH4AD,以及抗心衰新藥依普利酮關鍵中間體11OH坎利酮我們分別進行了以ADD、4AD以及坎利酮為底物的微生物轉化菌株的篩選、選育,以及轉化條件的優化等大量研究工作,最終獲得了具有產業化價值的微生物轉化制備工藝。圖2所示為11OHADD和11OH4AD的化學結構。圖3所示為從坎利酮到11OH坎利酮的微生物轉化。(3)利用微生物轉化技術,獲得多種4AD結構類似物很多甾體藥物的關鍵中間體與4AD的結構類似物有關,我們篩選了多種具有不同特性的微生物菌株對4AD進行轉化,結果得到了一系列的4AD結構類似物,如圖4所示[18]。(4)利用微生物轉化技術,從植物混合甾醇直接生產睪酮在我們多年對植物甾醇微生物轉化邊鏈切除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現象:即在經過誘變處理的大量微生物轉化菌種中,發現了一株能夠直接將植物甾醇轉化成睪酮的菌株[19]。同時,轉化條件的改變能夠使睪酮的轉化率大大地提高。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能夠將植物甾醇直接轉化成大量睪酮的微生物菌株,其17羰基還原酶的活性比較高,因而將已經轉化的ADD和4AD中17位的羰基還原成為羥基,分別獲得睪酮和去氫睪酮,以及另外一個17位邊鏈發生改變的結構類似物,如圖5所示。經過大量的菌種選育工作和轉化條件的優化工作,已經獲得了一條利用微生物轉化直接從混合植物甾醇制備睪酮的工業化工藝路線。

      圖1

      底物混合植物甾醇和產物ADD以及4AD的化學結構(略)

      圖2

      11OHADD和11OH4AD的化學結構(略)

      圖3

      從坎利酮到11OH坎利酮的微生物轉化(略)

      圖4

      利用微生物轉化4AD得到的一系列結構類似物(略)

      圖5

      睪酮和去氫睪酮的化學結構(略)

      4.2

      降糖藥物米格列醇的研究開發米格列醇(miglitol)的發現源于對微生物發酵產物野尻霉素的研究,研究顯示該原來作為抗沙門氏菌的抗生素具有較強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繼而成為第一個具有開發價值的淀粉酶抑制劑。1脫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由野尻霉素還原而得,也可由多種鏈霉菌和芽孢桿菌產生,同樣具有糖苷酶抑制作用。N取代1脫氧野尻霉素具有更好的降糖效果,米格列醇就是其中之一。米格列醇的結構與葡萄糖相似,能夠可逆地競爭性抑制假單糖α葡糖苷酶,減少單糖的代謝,降低在小腸的吸收。圖6所示為葡萄糖、1脫氧野尻霉素和米格列醇的化學結構。根據文獻報道,有多種制備米格列醇的化學合成工藝。其中有以6脫氧6氨基山梨醇為原料,經雷尼鎳催化還原后,再與環氧乙烷反應而成。也可以先與環氧乙烷反應后,再在鈀碳催化下還原制得。另外,也有多種利用生物轉化和化學合成相結合的方法,以及先用微生物發酵制備野尻霉素或1脫氧野尻霉素后再用化學合成的方法來制備米格列醇[20]。本中心研究開發的米格列醇制備工藝采用生物轉化與化學合成相結合的方法,簡要工藝流程如圖7所示。本制備工藝的關鍵是篩選具有高效氧化氨基葡萄糖的微生物菌株,以及能夠實現產業化的轉化工藝。

      4.3

      降糖藥物伏格列波糖的研究開發伏格列波糖(voglibose)是新一代的α葡糖苷酶抑制劑,最初是從某種放線菌培養液中發現的氨基糖類似物,口服后能競爭拮抗性地抑制腸道內雙糖類水解酶(α葡糖苷酶),延緩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從而抑制餐后高血糖。同時伏格列波糖明顯降低身體的脂肪量,肥胖的減輕使胰島素受體敏感性增加,進而使空腹血糖逐漸明顯下降。據文獻報道,伏格列波糖的制備除了通過全化學合成獲得外,還有以下幾條路線:一條路線是由有效霉素產生菌發酵,從發酵液中分離出大組分有效霉素A,經生物轉化后得到關鍵中間體valienamine和validamine,再經過化學合成即可得到終產物;或是從有效霉素發酵液中分離出小組分有效霉素G,生物轉化得到關鍵中間體valienamine和valiolamine,兩者經適當步驟的化學合成反應后即可得到終產物;第二條路線是從有效霉素發酵液中分離出小組分valienamine,經化學合成后得到終產物;第三條路線是從有效霉素發酵液中分離出小組分valiolone,同樣經適當化學合成反應后得到終產物;第四條路線是由D葡萄糖經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直接合成得到終產物。其流程如圖8所示。本研究中心利用第一條工藝路線,篩選獲得了具有高轉化效率的微生物菌株,以及適合工業化生產的轉化工藝。

      圖6

      米格列醇、野尻霉素及1脫氧野尻霉素、αD葡萄糖的化學結構(略)

      圖7

      米格列醇的制備工藝(略)

      4.4

      N乙酰神經氨酸的研究開發N乙酰神經氨酸(Neu5Ac)是合成抗病毒藥物扎那米韋的前體,其本身也具有多種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有三種不同的生物轉化方法制備Neu5Ac(圖9):途徑Ⅰ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醛縮反應;途徑Ⅱ涉及到反應前體ManNAc的磷酸化;途徑Ⅲ所合成的產物Neu5Ac9P需要進一步用另外的酶脫磷酸化。這些合成方法均可在體外進行,目前已經用于工業化生產的是途徑Ⅰ。

      本中心采用途徑Ⅰ的生物轉化方法,首先從E.coliC600中成功地擴增了N乙酰神經氨酸裂合酶基因(nal),通過同源性比較發現,它與來源于E.coli K12的nal序列完全一致。氨基酸序列比對結果表明,136和164位的氨基酸也為賴氨酸和酪氨酸,與文獻報道的活性中心位點一致。進而,將該基因通過EcoRI和BamHI兩個酶切位點,嚴格控制起始密碼子和啟動子間距離的情況下克隆到高表達載體pYG5上,構建成新的質粒pLY2,并進行其表達研究。然后對粗酶的制備、轉化條件的優化、分析檢測方法的建立,以及產物的分離純化等進行了研究, 初步獲得了一條適合工業化生產N乙酰神經氨酸的路線。

      圖8

      制備伏格列波糖4條不同工藝路線(略)

      圖9

      三種不同的生物轉化制備Neu5Ac的方法(略)

      參考文獻

      [1] Dordic J S, Khmelnitsky Y L, Sergeeva M V. The evolution of biotransformation technologies [J]. Curr Opin Microbiol,1998,1(3):311

      [2] Holland H 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s [J]. Curr Opin Chem Biol,1998,2(1):77

      [3] Bornscheuer U T, Pohl M. Improved biocatalysts by directed evolution and rational protein design [J]. Curr Opin Chem Biol,2001,5(2):137

      [4] Kazlauskas R J. Molecular modeling and biocatalysis: explanations, predictions, limit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J]. Curr Opin Chem Biol,2000,4(1):81

      [5] Harris J L, Craik C S. Engineering enzyme specificity [J]. Curr Opin Chem Biol,1998,2(1):127

      [6] Chartrain M, Salmon P M, Robinson D K,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and directed evolu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pharmaceuticals [J]. Curr Opin Chem Biol,2000,11(2):209

      [7] Johnson C R, Wells G W. Organic synthesis using biocatalytically generated intermediates [J]. Curr Opin Chem Biol,1998,2(1):70

      [8] Zaka A. Industrial biocatalysis [J]. Curr Opin Chem Biol,2001,5(2):130

      [9] Liese A, Filho M V. Production of fine chemicals using biocatalysis [J]. Curr Opin Chem Biol,1999,10(6):595

      [10] Pathak T and Valdmann. Enzymes and protecting group chemistry [J]. Curr Opin Chem Biol,1998,2(1):112

      [11] Ogawa J, Shimizu S. Microbial enzymes: new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from traditional screening methods [J]. Trends Biotechnol,1999,17(1):13

      [12] Harvey A. Strategies for discovering drugs from previously unexplored natural products [J]. Drug Discovery Today,2000,5(7):294

      [13] Nisbet L J, Moore M. Will natural products remain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rug research for the future? [J]. Curr Opin Chem Biol,1997,8(6):708

      [14] Wang Z, Zhao F, Hao X, et al.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compound in cloud point system [J]. J Mol Cataly B: Enzymatic,2004,27(4~6):147

      [15] 鄒膺,黃為一,戈梅,等. 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 HCCB 003Δ1脫氫酶的初步研究[J]. 工業微生物,2003,33(3):33

      [16] 郝雪秦,許激揚,陳代杰,等. 利用雙水相系統轉化雄甾1,4二烯3,17二酮的研究[J]. 藥物生物技術,2003,10(3):169

      [17] 李瑩,戈梅,王曰

      文等. 雄甾烯二酮轉化菌的誘變育種[J].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3,34(7):322

      [18] 付磊,李瑩,王曰

      文,等. 微生物轉化植物甾醇產物20羥基23,24二降膽4烯3酮的鑒定[J]. 藥學進展,2004,28(4):176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范文第2篇

      關鍵詞: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化;措施

      近年來,醫藥生物產業的飛速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將生物技術應用于醫藥產業,不僅使得醫藥生物產業發展迅速,也使得其成為相對活躍的產業之一。雖然醫藥生物產業目前發展的態勢良好,但仍然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和解決,才能使得醫藥生物技術產業跨向一個更高的臺階。

      1醫藥生物技術發展的總趨勢

      從全球醫藥生物技術發展的狀況來看,生物技術在醫藥行業的運用,正在引發著醫藥產業的重大變革。在2000年,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高達500多億美元,而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就占去了60%,實際上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技術藥品的銷售額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著。

      2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的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相較國外的發展情況而言起步相對較晚,但是隨著國家在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得醫藥生物技術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縮短了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在全球醫藥生物技術產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3我國醫藥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醫藥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發展過程中,不斷的涌現出了許多問題,如在醫藥生物技術領域的資金投入不足;生物醫藥產品的自主創新不足,產品的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醫藥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的更好發展。

      3.1自主研發產品能力有限,創新性不足

      在我國現有的生物技術藥物中,只有少數部分是自主研發,擁有產品的自主產權,而絕大部分則是依靠國外的醫藥生物技術進行產品的仿制,真正的自主創新其實很少,以至于出現藥品研制上的重復,藥品生產的過量等多種問題,再加上國內缺乏對醫藥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使得部分的醫藥生物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導致藥品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增大,企業的利潤不斷減少,嚴重的出現虧損現象,最終血本無歸。有的藥品生產商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選擇企業著重于仿制藥品的生產,因為仿制藥品可以減少自主研發的資金投入,相對來說費用較少,而且盈利較快,風險也就相對較低,這種思想的循環使得我國的醫藥生物技術難以實現突破性的創新。

      3.2醫藥生物技術的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醫藥產品

      這些年經過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方面專業人才的努力,我國的醫藥生物技術在研究方面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現實是很難將這種研究上的成果轉化為醫藥產品。

      3.3在醫藥生物技術及產業的投資不足

      從我國在醫藥技術研究中的投入資金來看,是遠少于國外在醫藥領域的資金投入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國的醫藥生物技術的研究難有創新性的發展。醫藥生物技術產業本就是高風險、高投資、高回報的產業,醫藥生物產業得不到充足的資金支持,勢必會阻礙其研發過程的進展,從而影響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健康發展。

      3.4我國醫藥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競爭力較弱

      隨著近些年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涌現出了較多的生物制藥企業,但是這些企業普遍的特點就是規模較小,經濟實力較弱,自主研發新產品的能力較低,因此在醫藥行業的國際競爭中的競爭能力較差,抗風險能力弱,這顯然對我國的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十分不利。

      4解決我國醫藥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發展問題的措施

      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每個國家、各個行業都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對醫藥生物技術產業來說也不例外。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大環境中,要加快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的自主研究與產業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端正態度,客觀認識到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的發展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

      在擺正態度的同時,總結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同時加強與先進國家的交流,積極吸取、引進國外的先進醫藥生物技術,自主研發創新醫藥產品,形成我們自己的國際競爭優勢。

      4.2加大在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資金投入。

      從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性質可以看出,想要實現我國醫藥生物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就需要我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大在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投入,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扶持醫藥生物技術項目,提高我們的醫藥生物技術水平。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醫藥生物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專業素養,為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4.3注重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向產品的轉化,實現上下游技術的完美銜接。

      在加強醫藥生物技術的研究的同時,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建立好高校的醫藥生物技術研究和藥品生產企業的溝通、合作橋梁,實現雙方的完美銜接。

      5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醫藥生物技術的研究與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仍有些許問題有待解決,但是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仍然勢不可擋,相信在其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將實現創新性飛躍。

      參考文獻:

      [1]田玲,張宏梁,孟群.我國醫藥生物技術發展戰略與措施[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8,S1:331-335.

      [2]茍仕金,茍鴻鷹.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藥業,1998,02:12-14.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生物與健康產業 概念 內涵

      1 產業概念

      以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產品及所形成的產業是國際上新興的產業,涉及現代生物技術本身所形成的產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的新產品,涉及傳統生物產業與現代生物產業的內涵差別、產業規模等諸多因素,至今國際上有關生物產業的定義尚無明確界定[1]。國家發改委在《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研究編制過程中,將生物產業定義為“將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應用于生產以及應用于經濟社會各相關領域,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統稱,主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2]。

      生物與健康產業密切相關且互為交融。健康產業主要包括醫療保健服務業和醫療保健相關產業。醫療保健服務業由向公眾和個人提供預防、治療、護理、康復等醫療保健服務的衛生機構和醫療保障組織組成。醫療保健相關產業包括老年護理、健康管理、醫療旅游、美容養生等延伸性保健服務,以及為醫療保健服務提品和支持的產業。

      我國廣州、寧波等市根據區域產業特點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生物與健康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為此,有必要探討生物與健康產業的概念與內涵,依此調查產業的發展規模、水平、結構等基本情況,及時為各部門制定政策、開展宏觀調控提供依據。

      2 產業構成

      目前,國內外關于生物與健康產業內涵的理論研究成果不多[3],我國相關的產業分類指導和統計管理等制度出臺相對滯后,導致國家的生物產業產值通過參考國內外材料估算的方法獲得[4],數據準確性差,甚至不能反映其中的核心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情況,國家亟須建立一套相關的政策體系。

      2.1 國家產業政策

      在產業構成上,2011年11月,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重點發展的生物技術產業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五大領域[5]。2012年12月,國務院《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服務七個重點領域[6]。然而上述文件對各領域的概念與內涵并無明確闡述。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公開征求意見稿)》,其中生物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服務、海洋生物六個小類和23個條目,初步勾畫了生物產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組成。

      2.2 產業內涵探索

      全面準確的產業統計需要對產業內各領域進行細分與測算。2008年,國家發改委著手建立生物產業運行監測系統。2008年7月,該委召開“建立我國生物產業統計體系研究課題”討論會,總結生物產業統計試點工作,提出生物產業統計體系主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和生物服務六大塊內容,討論完善我國生物產業統計體系。2012年初,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提交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統計目錄》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分類統計目錄》,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調查方法研究進行論證,提出認真做好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的監測和分析,加強信息引導,采取多種形式利用數據資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然而,由于生物與健康產業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廣泛,同時貫穿產業活動中研發、生產、流通和服務等多個環節,隨著技術創新、產業分化和產業融合的不斷發展,該產業的子產業關聯性強、產業邊界模糊等特征日益凸顯,對產業的分類和統計標準設計要求較高,相關的指導和管理政策一直未能出臺。

      3 國內部分省市相關政策

      在國家尚未出臺統一的生物與健康產業相關分類和統計辦法的情況下,國內各省市紛紛結合區域情況開展相關嘗試性工作,在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的同時,也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2011年12月,黑龍江開展全省生物產業統計工作,將生物產業分為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五大領域,然而關于各領域的定義與具體范疇未見,由科技管理部門負責推進。2010年,南寧市發改委委托南寧市統計局和廣西社科院開展生物產業統計體系與產業指標課題研究并于2011年3月通過了成果評審,界定了生物產業的統計范疇,提出了生物產業指標體系及具體統計方法,但具體內容未見。至2012年初,已有云南、四川等十多個省市初步設立了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對生物產業等新興產業進行統計,其中以云南省、江蘇省無錫市、浙江省寧波市對生物與健康產業的界定較為詳盡。

      3.1 云南省跨越一、二、三產業統計生物產業

      云南省實施“生物經濟強省”戰略,2007年4月,省發改委《云南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出“生物產業(煙草產業除外)指的是從事生物產品研究開發、生產和生物技術服務的產業,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輕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務業等。”2010年10月,云南省政府發展生物產業辦公室《云南省生物產業統計報表制度(試行)》,將生物產業界定為“指以生命科學理論和生物技術為基礎,結合信息學、系統科學、工程控制等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對生物體開展研究并制造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質特性,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業的統稱,包括生物農業、生物林業、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生物服務等領域。”該制度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為依據設置云南省生物產業統計指標及口徑范圍,對生物產業的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產品銷售和利稅等情況進行統計,指標體系涵蓋一、二、三產業。該制度將煙草產業納入生物農業統計范疇,因為云南省是我國最重要、規模最大的烤煙和卷煙生產基地,煙草種植業、卷煙工業是該省農業和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草產業是該省最具比較優勢、最有特色的產業之一,是省財政的主要支柱,所創稅收自1988年起一直位居全省各產業之首,最高年份占全省70%。此外,煙草產業還促進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是該省的重要產業。2011年,云南省生物產業總產值達4100億元,成為全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但是,關于產值的具體構成未見報道。

      3.2 江蘇省無錫市分十大領域統計生物產業

      2012年1月,無錫市統計局、發改委《無錫市新興產業統計監測制度(試行)》,對該市物聯網、節能環保、生物產業等十大新興產業開展統計監測,該制度將生物產業界定為“包括生物技術產業和新醫藥產業。生物技術產業: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工業、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新醫藥產業:是指以新技術、新工藝、新劑型、新裝備等的開發應用為特征,是蘊含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最具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生物技術藥、中藥、小分子藥物和醫療器械、生物試劑、醫用材料等。”在該制度的統計分類目錄中,將生物產業分為生物醫藥制造、生物藥品制造、中藥制造、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制造、生物工業產品制造、生物農業產品制造、生物環保產品制造、生物能源產品制造、藥用包裝材料、其他十大領域,統計生物產業的總產值、新產品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從業人員數。但是,對于各領域的具體統計范疇及其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關聯未見,由市科技局與市農業委員會負責核定相關企業名錄并組織統計工作。無錫市發改委公布的新興產業發展數據顯示,2012年1~10月該市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總產值(營業收入)為252.75億元,同比增長9.1%。

      3.3 浙江省寧波市采用匯總系數統計生命健康產業

      2013年3月26日,寧波市統計局、市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寧波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分類目錄(試行)》,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為依據,根據具體類別與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聯度確定不同的統計匯總系數,對該市節能環保、生命健康、新能源、海洋高技術等八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統計。其中,生命健康產業包括生物制品制造產業、生物工程設備制造產業、生物技術應用產業三個子產業,下分十個領域。

      4 生物與健康產業概念與內涵

      在我國現行的生物與健康產業統計體系下,本文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基礎,參考國內各省市產業界定方法,將生物與健康產業界定如下:

      4.1 產業概念

      生物與健康產業是指以生命科學理論和生物技術為基礎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業的統稱,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制造、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服務、健康服務產業領域。

      4.2 產業構成

      (1)生物醫藥產業:是指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與醫藥產業結合,利用生物體及其細胞、亞細胞和分子的組成部分或以其作為作用對象,結合工程學、信息學等手段開展研究及制造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質、特性,進而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手段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其內涵包括生物醫藥產品研制、規模化生產和流通、服務等。該產業主要包括化學藥品原料制造、化學藥品制劑制造、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制造、生物及生化制品的制造、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以及制藥專用設備制造[2]。

      (2)生物農業產業:是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以及生產農業投入品如生物農藥、獸藥與疫苗、生物肥料以及生物農用材料所形成的產業。該產業包括農業生物種業、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等重點領域[7]。

      (3)生物能源產業:生物能源是指由生物質轉變而成的能源,是從能源作物、林業廢棄物和有機廢料等生物質中產生的能源,包括來自樹木的木材能源和來自非木材的農業作物的農業能源,其中儲存著可用于產生電能、熱能、液體燃料及氣體燃料的化學能源。我國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糖、動植物油脂以及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氣以及生物質發電等[2]。

      (4)生物環保產業: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界定,一般認為凡是與生物技術結合,充分利用生物的特殊功能進行生物凈化、生物修復、生物轉化和生物催化,從污染治理、清潔生產、能源開發到可再生資源利用,多層面、全方位地為解決工業和生活污染、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荒漠化和海水污染等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行業,均屬于生物環保產業研究和應用的范疇,也是其發展的趨勢和方向[2]。

      (5)生物制造產業:包括采用微生物細胞、生物酶,以及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和細胞融合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及以發酵和酶轉化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術成果形成的生物制造業,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基礎大規模生產人類所需基礎化學品與原料等的一種工業方式,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制藥、造紙、紡織、采礦、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等許多重要領域[2]。

      (6)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指運用綜合工程學、生物學和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提供生物醫學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產品研制、規模化生產和流通、服務的產業。

      (7)生物技術服務業:是指以現代生物技術與其他要素為支撐,通過生物技術的研究、創新、應用、轉化、轉移、擴散,形成完整的生物技術產業鏈的服務活動的總和,是一種創造和傳播生物技術知識,提供、應用生物技術知識服務的產業體系[2]。

      (8)健康服務業:是指以現代或傳統醫學技術為主要支撐,以醫療服務、健康理療、康復調理、生殖護理、健康管理為主體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綜合性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學勇.中國生物產業調研報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北京生物產業發展報告編輯委員會.啟航2009北京生物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伍業鋒,劉建平.生物產業的界定及統計制度方法初探[J].統計與決策,2011,(20):35.

      [4]龍九尊.專家呼吁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體系[N].科學時報,2010-9-13(B1).

      [5]科學技術部.“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國科發社〔2011〕 588號)[Z].北京:2011.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生物技術產業,產業化,創業風險投資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澤慧2010年6月2日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將于6月上報國務院。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包括出臺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組織實施生物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加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等。200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加快把生物產業培育成高技術的支柱產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發展生物技術產業重大意義,它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應對金融危機戰略措施。

      各國紛紛制訂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專項政策,成立專門機構,加速培養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對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投入,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生物產業,促進生物產業在知識密集區域集聚化發展,努力搶占21世紀國際經濟技術競爭制高點。

      二、世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現代生物技術首先應用于醫藥和農業領域,生物醫藥業、生物農業快速增長。以生物醫藥為例,全球范圍內正在研制的2000多種生物藥物80%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批準了6000多例轉基因動植物進行試驗,批準生產的轉基因動植物已達100多種。由于生物制藥科技含量極高,受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影響較小,消費剛性特點明顯,且價格穩定,盈利能力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全球醫藥行業年均不到10%的增長速度。

      (二)生物技術產業將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規模巨大的主導產業。

      近十年來,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約每五年翻一番,許多國家生物產業銷售額增長率高達25%-30%,遠高于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到2020年,生物醫藥占全球藥品的比重將超過1/3,生物質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將替代10%-20%的化學材料。繼信息產業之后,生物產業將逐漸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推動力。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生物技術與發達國家差距相對較小,生物技術產業初具規模,在發展中國家中總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干細胞等生命科學領域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在雜交水稻、轉基因棉花等生物育種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間,生物制藥子行業年均銷售增長率為22%,而醫藥工業為19%,生物制藥產業的銷售規模雖然僅為整個醫藥行業的10%,但成長速度要明顯快于醫藥工業的整體水平。另外,生物技術棉花種植面積已經超過6100萬畝,生物農藥年生產總量達到12萬噸,燃料乙醇生產能力幾近140萬噸。目前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在發展中國家中總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

      (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生物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生物技術產品產業化程度低,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以生物醫藥為例,迄今為止,我國生產的中藥以外的醫藥產品,自主發明的不足3%。國內有6千多家的醫藥企業,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產品趨同,毫無國際競爭力可言。工程化研究開發薄弱,生物醫藥中上游技術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三至五年,而下游工程技術則至少落后十五年以上。

      2、融資困局亟待打破。

      發展生物產業的社會效益遠高于產業自身的直接經濟效益。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群體正在迅速形成。這是一個好的趨勢,需要進行正確引導和扶持,特別是加快建立有利于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環境、市場環境,完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解決新興生物產業發展面臨的融資困難、產業技術發展滯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問題。

      3、缺乏生物技術產業的高端人才。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極其嚴格,目前在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和產品生產經營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不高,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高素質人才十分稀缺,難以適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發展之路

      (一)建立生物技術產業基金

      美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步以來,始終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領跑者,其生物技術公司數量占全球總數的1/3。分析美國這方面的成功經驗,除了人才、技術、設備、研發能力、體制等等因素之外,美國生物技術產業之所以能得到迅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方面是,美國無論是政府還是私營投資機構對這個產業領域的連續多年來的巨大投資。可見風險投資對一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可謂至關重要。

      我國目前的風險投資以政府為引導,以國有資本投資為主體。即資金來源主要集中于政府財政專項撥款和金融機構貸款。這種特點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現行風險投資資金的低效率與盲目性,因此改革我國現行的風險投資體制已迫在眉睫。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優惠政策,拓展生物技術企業高風險時期的資金來源,調動社會資金支持生物技術企業的發展,通過多種渠道拓寬生物技術產業基金的資金來源,規范和發展資本市場,吸引民間投資,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推動貸款擔保機構發展,形成以民間資本和民間投資機構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主體和投資結構。

      (二)加強國際合作

      近年來,除了美國是傳統的生物技術產業強國,加拿大的生物技術產業也迅速增長,目前它已經發展成該國的第二大高技術產業,加拿大生物技術產業的成長速度是西方七國平均增速的四倍。北美已經形成了世界生物產業的領頭羊。盡管歐洲生物技術產業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北美相比,雙方的差距仍然非常大。為了縮小差距,近年來歐洲生物技術企業通過行業內結盟和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形成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別人創造的經驗和技術,達到迅速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收入,占領市場等目的。

      與北美相比,我們的差距則更大,據介紹,我國在生物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只有5年,而產業化差距卻達15年。以生物制藥為例,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第七大的醫藥市場,對全球醫藥市場的影響巨大,2007年的全國醫藥產業銷售總額是6392.69億元人民幣,到2010年,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五大醫藥市場,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市場,生物醫藥只占其中業務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國一年生物藥品的銷售額還不如美國一家中等生物制藥公司的年產值。生物醫藥由于具有特異性強、準確率高等特點,能進行研究的領域還有很多,只是中國的生物醫藥仍處于產業階段的初期,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培養。也就是說,在中國需要等待一些生物技術的研發成功需要再等上五到十年,研發成功后又會遇到資金的再投入及產業化的難題。

      因此,最好最快的方法是加強國際合作,將北美乃至歐洲的成熟科研成果引入中國,同時引入國外成熟的產業基金,在中國落戶后將其迅速規模化和產業化,創造利潤后會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國內生物技術的科研和開發上面,使生物技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參考資料

      【1】2006年生物產業發展情況及2007年政策建議【z】.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2007年

      現代醫藥生物技術范文第5篇

          1 生物經濟及其發展趨勢

          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的、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經濟形態,是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充分發展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生物經濟的概念最早是在2000年5月由美國管理咨詢專家斯坦?戴維斯和克里斯托弗?邁耶[1]提出,但其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出現則要更早一些,它是伴隨著現代生物技術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代生物技術從誕生開始就顯現出其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商業前景,并被迅速、廣泛地運用于農業、醫藥、能源和環境保護等領域,這直接促成了生物經濟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以基因組研究為代表的生物科技新理論和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這些技術運用深度和范圍的擴大,未來生物經濟將表現出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1.1 生物技術相關產業飛速發展,生物經濟時代即將到來

          生物經濟時代來臨的明顯特征是與生物技術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近10年來,全球生物產業的銷售額約每5年翻一番,許多國家生物產業銷售額年增長率高達25%~30%,約是全球經濟增長率的10倍。2005年,全球公開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的營業收入達到631億美元,生物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目前,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達到600多億美元,在整個醫藥工業的比重從1995年的不及4%迅速上升到11%;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9 000萬公頃,10年間增長了50倍。全球范圍內正在研制的2 000多種生物藥物中,有80%已進入臨床試驗,6 000多例轉基因動植物經批準正在試驗。因此,美國《時代》周刊于2000年5月22日撰文指出,我們現在正處在信息經濟時代的中期,從開始到完成它大約將持續75~80年的時間,到2020年代結束。接著,人們將迎來下一個經濟時代:生物經濟時代,生物經濟將產生10倍于信息經濟的規模[1]。

          1.2 生物技術運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生物經濟的范圍和影響日益增大

          隨著生物技術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發揮著越來越主要的作用,生物經濟的范圍和影響日益增大。目前,生物技術的應用已遍及農業食品、醫藥衛生、化工環保、資源能源、海洋開發等各個領域,顯示了它對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食物、健康、資源、能源、環境等重大問題所產生的巨大作用與潛力。而未來還將在如下領域發揮巨大作用:①農業生物技術將推動“第2次”綠色革命,為消除世界“糧食鴻溝”提供技術可能;②醫藥生物技術推動第4次醫學革命,人均壽命將進一步提高;③工業生物技術將推進“綠色制造”,發展綠色GDP;④能源生物技術將使生物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緩解能源短缺壓力;⑤環境生物技術將為“再造秀美山川”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⑥海洋生物產業逐漸興起,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⑦生物技術將在保障國家安全、防御生物恐怖威脅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世界各國生物經濟的政策選擇

          鑒于生物經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世界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本國生物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明確了生物經濟產業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潛力,紛紛確立生物經濟的戰略地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推動生物經濟的發展。

          2.1 確立生物經濟的戰略地位,列入未來重要發展規劃

          日本成立了以首相為首的生物技術戰略理事會,并于2005年頒布了生物技術戰略大綱,詳細闡述了具體的重點戰略和實施計劃,其中還包括一些已經列入政府重點開發項目的具體計劃,如國立癌癥中心及國立循環器官疾病中心,旨在提高在檢測解析儀器的研發以及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針對相關疾病開展蛋白質組研究計劃。印度是亞洲高科技產業取得迅速發展的國家,在軟件產業獲得飛速發展的同時,已深刻地認識到生物經濟產生的巨大潛力,并把生物經濟作為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2005年3月,印度政府公布了《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草案,提出了未來10年印度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的國家目標和政策措施。在人力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及貿易、生物技術園及孵化器、法規建設和科學普及等方面提出了戰略目標和具體的政策措施。

          2.2 設立高規格全局性的領導和協調機構

          日本在制造業中崛起,在信息時代相對比較落后,因此政府決定在生物經濟時代再創輝煌,提出了“生物產業立國”戰略,并將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日本的四大新興產業,同時成立了以首相為首的“生物技術戰略理事會”;印度政府成立了世界第1個生物技術部;馬來西亞建立了生物技術與產業聯合會,由副總統擔任主席;泰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生物技術委員會”,由總理擔任委員會主席;美國白宮和國會成立了專門生物技術委員會來領導和協調全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委員會制定生物科技發展宏觀戰略和規劃,同時負責跟蹤生物技術的發展,并研究制定相應的財政預算、管理法規以及稅收政策來促進生物技術的發展。

          2.3 加大對生物經濟的資金支持

          生物經濟作為現代高科技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的明顯特征。無論是前期的技術研發,還是產品生產和市場推廣都需要極大的投入資金。為了解決生物經濟產業高密度的資金需求,世界各國紛紛采取了各種舉措,來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加大對生物經濟的資金支持。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支持以及建立較為完善的風險投資制度。

          2.3.1 加大對技術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生物經濟作為一種高度技術依賴型經濟,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研究是維系其發展的基本動力。歐美國家在生物經濟的發展中都不遺余力地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研究,使得他們在生物經濟領域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美國是世界生物經濟第1強國,同時也是世界生命科學研發的第1強國。對基礎研究強有力的支持保證了美國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2003年,美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發經費已高達380億美元,同年美國總統布什還提出了“生物盾牌計劃”,撥款60億美元支持生物反恐研究。美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發投入已經占據了其基礎研究總投入的49%。其它發達國家為了在生物經濟浪潮中獲得先機,也紛紛加大了對生物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歐盟科技發展第6個框架計劃將46%的研發經費用于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2001年,德國生物科技產業的科研經費為12.28億歐元,大于其銷售額,比2000年增加了71%。2004年,聯邦教研部對生物技術的項目經費增加了14.5%。隨著這項投資的增加,德國基因研究的經費僅次于美國[3]。而亞洲各國盡管對生物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對其的研究投入也在大幅增加。例如,日本政府于2002年開始逐步加強了對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投入,并計劃今后5年內將科研預算增加1倍,達到8 800億日元。印度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注重加大對生物技術研發的資金支持,2002-2003年度的研究預算為23.56億盧比,在隨后5年的預算計劃中,聯邦政府研究經費投入將達到208億盧比[4]。加大基礎研發的另一重要舉措是吸引和增加社會資本的投入。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來刺激社會投資,如減免高技術產品投資稅、高技術公司公司稅、財產稅、工商稅等。目前,以大公司為代表的民間高技術研究投資總額已經超過了政府資助,在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3.2 構建順暢的融資渠道

          由于生物經濟產業具有很強的風險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資本對其進行投資。為了擴大生物產業的融資渠道,鼓勵風險投資已經成為各國通行的重要舉措。(1)政府引導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生物經濟領域。在風險投資最為發達的美國,政府通過各種政策積極引導資金投入生物產業。2003年,美國生物科技投資占美國風險投資總額的12.5%;2004年,這一比例增至13.5%,明顯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3]。美國風險投資對生物產業的高投入,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生物產業的高速發展。2002年,印度最大的風險投資商ICICI風險資金管 理 公 司 宣 布 成 立 生 物 技 術 孵 化 基 金,資 金3 200萬美元,現在已完成多項投資[4]。(2)政府投資設立科技創新基金。1998年,英國財政部建立了3個用于支持生物技術等高技術中小企業的風險資本基金,這些基金提供的資本為2.4億英鎊。印度政府正在籌建一個10億盧比的生物技術投資促進基金,由工業發展銀行、生物技術部、發展銀行和生物技術聯盟有限公司等共同參與組建。德國聯邦教研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于2001年聯合推出“面向小型技術企業的投資”計劃(BTU),籌集了30億歐元,用以滿足小型技術企業創業初期的特殊需要[5]。

          2.4 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保護和鼓勵生物經濟發展的法律和政策

          2.4.1 稅收優惠

          美國各州采取多種稅收優惠手段來刺激生物經濟的發展:銷售和使用稅減免或延期,減免或允許企業延期支付購買R&D及生產資料產生的消費稅或使用稅,鼓勵企業增加R&D投入;投資稅收信貸,生物企業投資現代 化 生 產 線 時 的 稅 收 可 以 抵 扣 購 買 計 算 機 等R&D設備時的消費稅和財產稅;資本所得稅減免,投資者在售賣股票后繼續投資生物企業上市公司至少一年,部分州允許投資者緩交投資所得稅;R&D稅收信貸,允許企業將其R&D費用的一定比例用于稅收抵扣[6]。英國政府新出臺了稅制改革。為了鼓勵風險投資,英國政府對小型高技術企業的投資減免了20%的公司稅;同時還引入針對中小企業的研究開發稅務信貸,年研究開發投入超過5萬英鎊以上的企業可以享受150%的研究開發費用免稅;對研究開發投入很大但沒有盈利的新企業,其研究開發投入的80%可以作為信貸累積減免稅收,等企業盈利后再從利潤中扣除[7]。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男男|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 亚洲人配人种jizz|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