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隧道 城市環境 影響因素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U8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0-0186-01
1、加強城市隧道施工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城市隧道工程的施工建設,其主要是為滿足城市的交通流量需求、解決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但由于具體的施工需要進行爆破、搭設臨時設施、大型機械設備的運行以及施工現場的排水,這些生產活動將產生大量的粉塵、廢水、化學液體、有害氣體以及振動、噪音,從而直接影響到了項目周邊居民的生活秩序、既有構造物的質量安全,或是直接破壞自然環境。為保證隧道項目能夠獲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就必須加強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治理,保證實體隧道與城市環境的和諧、共存。
2、城市隧道施工中的環境影響因素
2.1 現場排水造成的污染
長期以來,國內多數城市隧道項目的施工,均會采用各種由各種化學材料制備而成的漿液進行施工,而鉆機、挖掘機等大型生產機械的使用,也難免存在漏油的現象,這些帶有化學成分的液體將流入、深入地下水中,進而導致城市水資源的污染。此外,施工現場各班組的生活營地,也將直接排放大量的生活廢水、污水,加上一些工序操作所產生的泥沙、渾濁水,也將影響、污染到工程周邊水資源與植物。
2.2 爆破施工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由于隧道工程的施工多為地下作業,從而通常需要以爆破的方式開辟空間、通道,而實際的爆破施工所釋放的能量、空氣波將引發地面震動,一旦地面振動的頻率與項目周邊既有構造物的固有頻率相等,將引起共振現象,進而危害到構造物的質量安全,導致工程事故的發生。目前,雖然我國多數城市隧道項目所采用的爆破技術只會生成較小的能量、引發共振的幾率較小,但卻會造成隧道工程周邊地表的凸起、位移,在一定的范圍內,地面上的構造物受爆破震動的影響,雖然不會出現過大的損壞,但極易發生變形,大幅縮減構筑物的使用壽命與耐久性。此外,倘若爆破場地的周邊區域存有精密的儀器設備、機械設施,爆破所引發的震動將對其造成一定的破壞、影響。
2.3 施工造成的大氣污染
如前所述,城市隧道的施工建設需要進行多次爆破,這樣產生一定濃度的炮煙,其中含有氮氧化物、硫化氫、一氧化碳、亞硫酐等有毒氣體,其不僅會直接危害到施工現場的在崗工作人員,同時也將擴散、污染至項目周邊區域的大氣中,一旦人體吸入過量的有害氣體,將引發嘔吐、頭痛、痙攣等異常生理現象,嚴重影響了項目的生產與社會環境的穩定、安全。與此同時,隧道施工中的噴射作業、混凝土拌和、機械運行、車輛運輸等工序、活動,將直接生成或揚起大量的無機粉塵,而機械、車輛的運行也將排放還有一定有害成分的尾氣,極易擴散、污染到項目周邊區域的土壤、大氣。
2.4 水土流失問題
城市隧道的施工建設,通常需要占地、挖方,從而極易破壞原有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倘若沒能及時加以治理,在隧道后期的施工、使用中,受振動、降雨等多種因素影響,最終將造成地表土體松動、抗蝕性不足。此外,一些臨時工程、挖方施工,不僅會產生大量的廢棄土、渣,同時也會影響、破壞其周邊區域內的林草、植被,進一步加劇了原有地表的水土流失。
2.5 生產操作產生的噪音污染
在實際進行城市隧道的施工中,混凝土的泵送、電鉆的使用、空氣壓縮機的運行、鑿巖機作業等機械化操作,均會產生一定的噪音,一旦一次性同步運行多個設備,這種噪音也將被疊加、放大,從而形成噪音污染,以至于影響、干擾到在崗工作人員與項目周邊社會百姓的心理狀態、神經系統、聽覺感應,雖然我國有關標準、規范中列有明確的噪音限定值,但受機械、設備的出廠配置所限,實際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
3、城市隧道施工中的環境影響防治措施
3.1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城市隧道的施工在現場布置排水設施的基礎上,倘若需要將廢水排放至下水道、公共水域,則需要增設沉淀池、沉淀砂等過濾凈化設施,而對于漂浮在水面上的油污,則需要以吸附的方式去除、分離。此外,對于化學注漿材料的選擇,應綜合考慮隧道項目的施工設計與實際需要,盡可能的采用綠色環保產品,倘若仍無法解決污染問題,則需考慮改變設計與施工工藝。
3.2 爆破施工中的防治措施
對于爆破污染的防治,首先需要合理選擇、確定爆破時差,為避免爆炸所產生的振動波形出現重疊、加大,具體的爆破設計應綜合考慮各個雷管所用的炸藥量、爆破震速,保證每段雷管具備一定的起爆時差。其次,對于同段雷管的爆破設計,應盡可能的減少炸藥用量,以短進尺的方式布置,而對于掏槽眼則需要采用分層結構。再次,為有效控制爆破規模,應選用臺階法以人工操作的方式進行挖掘施工。最后,應在施工現場組織進行爆破測試,以得出相關的數據、參數,確定循環爆破可采用的最大裝藥量,并對總體的爆破設計進行調正,由具備相應資質的監測機構來執行全過程、全方位的動態監測。此外,城市隧道的爆破施工,應事先將相關的時間、規范、地點等信息情況,以書面的形式上報至有關部門,并通報至項目周邊的社會百姓,由公安部門負責協助、監督。
3.3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對于大氣污染的防治,城市隧道的施工建設,可采用濕式鑿巖機、濕噴法等濕作業工藝來實施具體操作,能夠大幅減少粉塵的生成量。與此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可采用水幕降塵器來控制施工現場的大氣環境,利用水滴吸附空氣中的粉塵。對于生產機械、運輸,應盡可能的采用軌道運輸方式、選用電動機械,并保證機械、車輛的通風效果、凈化處理,而為減少尾氣污染的排放,可針對生產機械的內、外結構,分別采用各種高效添加劑、凈化系統進行過濾處理。此外,對于爆破所產生的大氣污染,可采用水封爆破技術加以防范。
3.4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棄渣應遵循“少占農田,不占好田,盡量復墾”的原則進行設計,一般除用作路基填料外,利用荒坡、荒溝棄置。棄渣頂應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土質隧道棄渣,渣頂應整平復墾。石質隧道棄渣,將棄渣頂部整平后,當附近有土源時,要移土復墾,當附近無土源時,要在渣頂上覆以易風化的小巖石,并播撒草籽進行綠化。
3.5 嗓音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進行城市隧道工程的設計與布置時,應將運行噪音較大的機械、設備安排在遠離噪音敏感區的位置。施工過程中,可采用減震、小聲、隔振多種手段、技術來降低噪音,或是在聲波的傳送途徑中增設隔離、吸納設施,而在崗工作人員應配備齊全、完好的防護用具。對于機械、設備以及車輛,應加強質量檢查與維護,以保證運行使用期間的最佳狀態,最大限度的降低噪音、振動。
4、結束語
總之,相較于野外、山區的隧道項目,城市隧道工程的施工對于環境的影響較大,應盡可能的在設計中充分考慮項目周邊的自然、社會環境,而實際的生產操作不僅需要采取各種防治措施,同時還需加強對施工班組的教育培訓,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減少、避免環境污染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武靜.淺析公路施工噪聲污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交通科技, 2009,(07).
[關鍵詞]選礦藥劑 污染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E9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6-0011-01
一、關于選礦藥劑的污染
對于選礦來說,它包含了洗礦、破碎及選礦這三道程序。為了把它們加工成金屬含量較高的精礦,需要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一定量的各種藥劑,來達到預期的效果。選礦中使用的選礦藥劑種類很多,如捕收劑、起泡劑、調整劑以及抑制劑[1]。對于其中列入我國優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單的68種選礦藥劑中,就有24種含有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化學藥劑。可見,很多都是有毒有害物質。而這些物質也會隨著選礦廢水的排放以及通過尾礦庫等方式進入到環境中。并在水體、土壤和大氣的遷移轉化中,形成二次污染,再次對環境造成污染。
這些選礦藥劑所造成的污染包含了單一污染、二次污染和復合污染。第一、關于單一污染。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礦山不斷被開采。又由于對礦山開采技術的不斷更新,大量的選礦藥劑被用在礦山開采中。那些認為的無機、有機、高分子的化學品使用量已經達到百萬噸級。其中,所使用的選礦藥劑各種各樣,且其中所使用的有機藥劑已經接近農藥的用量。這些認為的化學品并沒有經過一定的處理,就進入到礦山環境中去了,對環境造成污染。第二、關于二次污染。二次污染主要是指礦業活動中所產生的污染物種類多,成分也很復雜。并且,很多污染物長期暴露在地表環境中,隨著光照、細菌和氧氣等這些條件的推動下,這些污染物特別容易發生各種不同形式的復雜反應[2]。而對于二次污染的治理也很不理想。主要是集中在對一次污染的治理,誤認為一次污染治理好了,便會消除二次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忽視了所產生的二次污染物的危害。第三、是復合污染。復合污染是礦山污染中,污染程度最深、問題最典型也是最突出、治理難度最大的污染。這是因為在這里,本來就集中了將近50多種重金屬以及有毒有害的元素。加之,人們在對礦山進行開采中,上百種人為化學品同時集中使用,其中含有很多在重金屬催化作用下的細小礦物顆粒。由于,礦山的尾礦壩屬于開放式的,又位于開闊地帶,陽光氧氣很充足,紫外線也很強。在這樣的復雜狀況下,尾礦壩內經過了一系列復雜的反應,進而,形成了一個復雜的污染體系。對于這種污染體系,它是很多污染物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反應。因此,它是一個多層次而累加的污染體系。它不僅使人為的有機化學品的污染加劇了,還使污染變得更加復雜,不便于治理了。可見,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污染,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影響,進而,造成相應的危害。只是其對環境影響的程度有大有小而已。
二、關于選礦藥劑污染的防治措施
1、選礦藥劑,低污染環保型選礦藥劑的研究。
針對低污染環保型選礦藥劑的研究,國內外都十分重視。目前,在國外,已經有數百種新藥劑用于工業應用,且還有許多新藥劑在不斷地出現。而這種新藥劑具有高選擇性、高效低毒或者無毒、污染小或者沒有污染。與國外相比,我國這種選礦新藥劑的研發,還在緩慢進行中,且很大的差距。除了使用常規藥劑,如黑藥、脂肪酸。對于藥劑的研制,大都采用國外的浮選藥劑來加以仿制,進行出售,沒有具有自己只是產權的產品。而對于我國有色金屬選礦藥劑的主要研究單位之一,西北礦冶研究院,從2002年就開始了高限低毒環保型的捕收劑的研發工作,希望可以進而為解決選礦藥劑的污染問題[3]。經過不斷的研發,新技術的使用,它里邊的很多有色金屬都具有報復環境`的功效。比如,這些金屬具有很低的毒性,在工藝過程中,也沒有“三廢”產生。這樣研發的新藥劑不僅實現了新藥劑的清潔生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相應減少了工業企業在使用它后,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2、對選礦企業,需要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減少選礦藥劑對環境污染最有力的幫手之一。因此,對于選礦企業來說,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要降到最低點。清潔生產,需要對企業現有和計劃建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相應的污染預先分析和評估,再對企業污染物所產生以及排放的工藝過程和相關途徑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找到相應的污染源,還有產生的原因。進而,針對污染物的種類以及危險化學品的安全和生態風險評價,來對暴露藥劑以及選礦藥劑的毒性進行更深的研究,找到更好的辦法。
3、對礦山尾礦進行綜合利用。
礦山的尾礦中含有大量可以利用的金屬和非金屬元素。而從中提取的大量有機成分是有很多用途的。它可以作為水泥原料、建筑材料,也可以在鐵路、公路的修建中發揮相應的作用,甚至可以用作礦肥來改良土壤[4]。可見,它的用途真的非同一般。而在對選礦廢水水質進行分析后,發現廢水中對選礦會產生影響的比較大的雜質含量并不高。而且,尾礦庫溢流出的水經過自然凈化后,水質也很穩定,可以對該水資源進行回用在生產中。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礦山開采后對神態環境造成的污染,也能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甚至變害為寶,讓它們發揮應有的作用,造福于人類。
總而言之,雖然我國的礦山開采業已經步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選礦藥劑及其法制措施的研究不容忽視。需要引起相應地重視,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來減少選礦藥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進而,改善并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彩霞.選礦藥劑二次污染對尾礦重金屬釋放與遷移的影響[J].分析試驗室,2010,11:80-82.
[2] 吳國振.選礦藥劑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甘肅冶金,2009,01:82-84.
近幾年植物保護工作的發展狀況,不但體現在防治技術的改進,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從而深刻認識了植保工作的方向。在農業生產中如何控制農藥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農業工作者需要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
針對環境的日趨惡化,人們對有害生物的認識逐漸發生了轉變,植物保護的策略從對有害生物的“斬盡殺絕”轉變為“適度容忍”,在防治過程中通過對害蟲天敵的研究、引進、釋放和保護,發揮天敵的控制作用,應用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方法治理有害生物,綜合利用各種措施,將其危害控制在經濟損失允許的合理水平之下,才能取得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生物防治法是經實踐證明了的,順應時代潮流的,最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蟲害的方法,通過生物防治法來防治病蟲害不污染環境,病蟲害也不容易產生抗性,而且還具有經常、持續控制病蟲害的優點,這種防治方法非常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是一項值得提倡并有很大發展前途的防治措施,是病蟲害綜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環。
應該說化學農藥的長期持續使用,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本身及環境帶來許多嚴重問題,主要表現為防效降低、農藥殘留超標、自然控制力減弱及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了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中,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基礎,創造一個適合作物生長、不利于病蟲發生危害的生態環境;優先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加強農用抗生素、微生物殺蟲殺菌劑的開發利用,保護利用各種天敵昆蟲,充分發揮其它防治措施,科學、安全地使用農藥,防止農藥對農產品及環境造成污染。
而改變病蟲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則為更好地解決植保問題創造了條件。人們曾想尋找一種單一手段以達到控制和消滅害蟲的目的。自從50多年前有機氯農藥發明后,以它空前的殺蟲效力,有人就盲目認為徹底解決害蟲問題已為時不遠。多年來有機氯農藥的連續大量施用,固然在生產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害蟲問題并未得到解決,有些害蟲反而更加嚴重。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藥量,可越加藥量,病蟲害的抗藥性就越強,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農藥引起的副作用也更顯突出。單靠一項技術措施如利用天敵防治,也無法令人滿意。所以在今天綜合防治的概念已經更加豐富了。
綜合防治是通過有機地協調應用各種防治措施,相輔相成,把病蟲壓低到經濟危害水平下,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將對農業生態系內外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說病蟲害防治是一個生態學問題。
筆者認為綜合防治的新概念,它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錯綜復雜的動植物、農作物的耕種和周邊環境構成一個生態體系。這里面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的變支,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整體體系的穩定,在關鍵因素上甚至可一發而動全身,進而影響病蟲害種群的消長。
2、綜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種群數量,使害蟲密度保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進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蟲絕滅,有時為使天敵能繼續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蟲害中發揮作用,在防治時還要有計劃留下一部分害蟲。
3、各種防治手段如化學防治、天敵利用、抗蟲品種、農技措施或昆蟲絕育,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采用多種防治手段,將其有機聯系,互相協調補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須全面考慮,使其對于生態系內外的副作用減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們對防治對象,作物和人畜的影響,還必須考慮到和其它害蟲、天敵、益蟲和其它生物的關系,同時還要注意環境保護問題。
綜合防治的配套技術是:根據綜合防治的原則和當地生態的特點,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術進行組裝和協調運用。其內容包括:
1、保護利用有益生物,結合農事操作為天敵提供棲息場所,注意合理用藥,減少天敵殺傷,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
2、以農業防治為主的預防系統,如有利控制的高產耕種、輪作制度,種植抗(耐)性強的優良品種及其合理的品種布局;培育無病蟲的種苗,針對性的種子消毒、土壤處理。
【關鍵詞】園林樹木;病蟲害;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年來,在園林綠化中,只重數量,忽視質量,植樹后缺乏正確的撫育管理,加之初期發生的林木病蟲害未能進行必要的監測和防治,因而病蟲害發生的種類增多,危害加重。制定園林樹木病蟲害治理方法時,應全面考慮生態平衡、社會安全、防治效果和經濟效益,放寬防治指標,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許的為害范圍之內。本文著重討論一下園林樹木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1.園林樹木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1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用化學農藥防治植物病蟲害的方法,化學防治作用迅速、效果顯著,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現已廣泛應用。這種辦法是應用有毒物質干擾有害生物的生理過程,從而將有害生物殺死、阻礙物質如抗菌素可阻止侵染物的擴展。排斥物質可影響害蟲的感官,如散布難聞的物質。引誘物質可引誘昆蟲而大量誘殺,性誘餌即屬這類物質。毒物可經口(通過昆蟲口器),經皮(通過植物表皮),或內吸(通過植物液流)起毒害作用。毒物有少毒類或多毒類,有的還具有植物毒性,因此也可為害寄主。
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許多優于化學防治的特點,如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不產生抗性,且由于參與了生態調控能起到保護生態平衡、持續控制病蟲害的作用。其缺點是防治效果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不如化學防治速效,人工培養有益生物的技術難度較高,能用于大量釋放的天敵種類不多等。總的來說,運用生物防治進行生態調控是園林病蟲害防治的發展方向,在園林病蟲害可持續控制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用于防治園林病蟲害的生物產品很多,包括天敵昆蟲、微生物(真菌、細菌、病毒、微孢子蟲、線蟲和農用抗生素)及其代謝產物、害蟲本身具有的化學物質的仿生合成產品(昆蟲激素、性信息素等)、不育劑和植物源農藥等。目前在園林病蟲害防治上應用較廣的生物產品有細菌類的蘇云金桿菌、白僵菌、周氏嚙小蜂、阿維菌素等。
1.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主要是通過某種特定的微生物侵入病蟲害體,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發育。紫云金芽孢桿菌是一種相當有效的防治蟲害的微生物它只對蝶類(鱗翅目)的幼蟲有致病效用。這種微生物能產生一種可在幼蟲腸內溶解毒素,是適用于約150種鱗翅目幼蟲的特有的腸毒劑。昆蟲病理學的研究目的,在于能取得象化學殺蟲劑那樣的快速防治效果,同時調節蟲口密度,使之保持在危險限度水平之下,以達到防治的長效性。
1.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過熱處理、射線、機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蟲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對熱有一定的忍耐性,超過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園林樹木病害防止中,熱處理分為干熱和濕熱兩種方式。機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蟲害的作用。例如覆蓋薄膜,許多葉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殘體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減少葉病的發生,如芍藥地覆膜后,芍藥葉斑病成倍減少。覆膜防病的原因濕膜對病原物的傳播起到了機械阻隔的作用;覆膜后土壤溫度、濕度提高,加速病殘體的腐爛,減少了侵染來源。對于蟲害來說主要是通過人工捕殺、誘殺(燈光誘殺、毒餌誘殺、植物誘殺、潛所誘殺),此外還可以通過熱水浸種、烈日暴曬、紅外線輻射來殺死在種子里的病蟲害。
2.加強園林樹木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方法
2.1合理使用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有收效快的特點。當一些病蟲害即將大發生或已經大發生時,及時采取化學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蟲的蔓延得到及時的控制。另外化學防治的適應范圍比較廣,受地區性和季節性影響較小,不同類型的地區和不同季節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長期大量使用農藥,也帶來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現在對環境的污染,對天敵有傷害,易引起病蟲害的抗藥性。
2.2發揮綜合防治優點
綜合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合理運用栽培、化學、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態學手段,把病蟲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如果協調起來,就能達到既能殺死病蟲害,也能較大限度地發揮天敵的作用。如采用內吸殺蟲劑,涂抹莖、干和根部澆灌等,早期控制蚜蟲、紅蜘蛛、介殼蟲的發生。選用對農藥抗性較強的天敵,配合施用殺傷天敵較少的選擇性藥劑,是避免或減少矛盾的途徑。在自然界里,多種病蟲害常同時發生,分別防治,造成重復。以一種優勢病蟲害為對象,掌握植物發育的關鍵和病蟲防治的有利時機,集中用藥,兼治其他。可根據當時、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抓住有利時機,采用施放天敵、使用菌劑、藥劑等針對性措施,達到兼治的目的。構成病蟲害發生的環境因素及影響其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長補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如防治地下病蟲“種蠅”時,注重施肥與藥劑殺滅成蟲相結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為害。
2.3建立園林保護體系
園林植物與農作物、林木有著不少共同點和內在聯系,但又有很大的差異。城市是園林病蟲害的載體,而城市是人造的環境,與農業、林業的自然環境相比較起了質的變化。如氣溫偏高、相對濕度下降、土壤結構復雜;城市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物,污染城市的大氣、水源及土壤,生態環境惡化;城市規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礙大氣的流通和交換,容易產生熱島效應,這樣的環境必然會影響園林植物種群的分布和生長,相應的也會影響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根據城市大環境的特點,利用植物群落內部相生、相克的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們互相促進、相互制約、共同繁衍,形成穩定的生態環境,控制災害性病蟲害的發生。建立生態健全、穩定的園林植物群落,即生態園林體系,有利于病蟲害的防治,能夠實現不用藥或少用藥的有效控制。當病蟲害超出控制允許標準范圍時,又要及時用藥防治予以遏制。生態園林防治體現以防治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它不僅能產生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而且會收到很大的經濟效益。
2.4完善養護管理機制
養護管理也是預防病蟲害發生的一項重要措施。進行適時的施肥、修剪、澆灌、養護,確保樹木苗木茁壯生長。一顆健壯的植株,要比生長瘦弱的植株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強。要注意研究立地環境,改善立地條件,創造抑制病蟲害的發生、促進植物群落茁壯生長的有利環境。 [科]
【參考文獻】
關鍵詞無公害蔬菜;病蟲害防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2-0220-01
近年來,蔬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品種日益增多,栽培方式多樣,復種指數提高,特別是大量種植保護地和反季節蔬菜,造成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尤其是露地蔬菜蟲害發生較重。而在蔬菜生產過程中濫用農藥,化學防治次數增多,嚴重影響蔬菜的產量和品質[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蔬菜的質量和安全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心的問題,發展無公害蔬菜勢在必行。影響蔬菜安全和質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蔬菜產品中農藥殘留是影響產品品質和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蔬菜生產中合理使用農藥,降低蔬菜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無公害蔬菜防治病蟲害存在的問題
1.1缺乏植保知識,農藥使用不合理
由于目前蔬菜病蟲害的防治仍以化學藥劑為主,不少菜農不能正確識別病蟲害,缺乏植物保護基本知識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能,依賴、誤用和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較為普遍,再加上廣大菜農對植保部門先進的防治技術難以及時、準確地掌握,不懂得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經常會出現打“便宜藥”、打“高毒劇毒藥”及打錯藥等現象,導致化學農藥污染的問題嚴重。另外,菜農不能掌握正確的防治時間,無形中增加用藥次數,用藥量增大,使蔬菜植株中農藥的殘留量增加。菜農對使用農藥的次數及濃度不了解,部分菜農對藥劑的選擇與使用難以準確把握,盲目亂用現象嚴重,誤以為農藥毒性越大防治效果就會越好,影響無公害蔬菜產品質量安全。
1.2農藥市場復雜,菜農易被誤導
農藥市場混亂,一部分農藥經銷人員不懂技術,以贏利為目的,常誤導菜農錯誤用藥。再加上對國家禁用、限用農藥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直接影響菜農的用藥水平,致使蔬菜殘留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2蔬菜病蟲害的無公害治理對策
無公害蔬菜生產應從蔬菜病蟲等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和有利于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化,減少各類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2]。就目前的狀況,首要的問題是病蟲防治中科學、合理、安全地用藥。
2.1加強預測預報
植保部門要加強測報網點的建設,制訂完善規范的測報方法,堅持系統監測及時為菜農提供病蟲信息,為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2.2完善農藥管理
從源頭抓起,搞好農藥經營市場的管理和監督,杜絕假、劣、高毒農藥流入蔬菜生產環節,同時要加強對農藥銷售人員的業務責質培訓,盡量減少對菜農的用藥誤導,指導菜農正確使用農藥。
2.3提高防治技術
要通過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等措施,大力進行植保無害化新技術的推廣,積極引導菜農科學使用農藥,綜合防治,從根本上提高防治水平,降低農藥殘留。
3具體防治技術措施
3.1做好植物檢疫
植物檢疫部門首先要了解豐寧縣的檢疫對象,比如美洲斑潛蠅、美國白蛾、番茄潰瘍病、黃瓜黑星病等。若需要引進外地蔬菜種苗,應通過檢疫部門檢疫,確保不帶入危險性病蟲害。
3.2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指利用農業管理手段和栽培技術,創造適宜蔬菜生長發育和有益生物生存繁殖而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環境條件,以避免病蟲的發生或減輕病蟲的危害[3-5]。農業防治措施包括農藝措施、物理誘殺防治技術、生物藥劑防治等。
3.3化學防治
無公害蔬菜在使用化學農藥時,要選用無毒、無殘留或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科學合理地用藥,既要防治病蟲害,又要減少污染,把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6-8]。因為化學防治措施會造成蔬菜農藥殘留,污染環境,所以只有在其他措施無法控制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時候,才要考慮使用合適的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
4參考文獻
[1] 徐世艷.蔬菜生產比較優勢與市場競爭力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2] 楊為芳.蔬菜發展現狀、面臨的制約因素及相關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3] 王寧堂,李毅.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J].北方園藝,2002(5):66.
[4] 史長生,朱佰軍.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5(2):32-33.
[5] 陳俐.無公害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2003(3):30-31.
[6] 盧瑤,楊淑華,劉娟,等.六盤水市無公害蔬菜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植物醫生,2010(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