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運動醫學的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康復醫學;理論研究;臨床實踐;檢驗分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35-01
1 康復醫學理論研究現狀分析
在醫學治療與護理工作中,康復醫學由于直接關系著患者接受治療后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復,因此其在醫學領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在康復醫學國際普及發展的背景下,其理論知識的研究也日漸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在康復醫學的理論研究中,美國與歐洲國家處于領先地位,康復醫學的發展正成為醫療技術的發展主流方向。就我國康復醫學的理論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康復醫學理念的日漸普及和康復醫療技術的推進,都充分表現出了我國康復醫學發展的廣闊空間。現代康復醫學主要研究的理論內容是對傷殘病患者病后機體的有效恢復方法,并通過將康復評測與訓練融入到康復治療中,從而更為有效的促進患者機體和心理的康復。由于康復治療的開展是繼臨床治療后的重要工作,因此,其理論研究的過程必須強調以患者為護理中心,并在滿足患者實際需求的前提下,通過督促患者鍛煉并加以鼓勵,從而使其機體健康狀況得到有效的恢復并保持。
2 康復醫學臨床實踐效果檢驗
康復醫學的開展必須要與臨床治療相結合。在康復醫學的臨床實踐中,就內外科醫療與婦幼醫療等康復醫學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復查醫學在臨床中的開展不僅有效促進了及腦癱,偏癱和截癱等患者臨床護理水平的提高,在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患者病情的康復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就中樞神經系統的康復醫學臨床成效進行分析,在對腦神經受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的康復治療方式主要是肢體運動的訓練。由于訓練過程中施行的康復治療能夠幫助患者重新構建腦神經功能,因此在康復治療中通過對患者的運動方式進行訓練,能夠起到良好的康復治療效果。
在對周圍神經組織受損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時,主要治療方法是利用神經生長因子刺激交感神經與背根神經節細胞蛋白進行融合,從而促進神經元體積的膨脹,增加神經元之間的遞質傳輸,更為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經系統興奮性。此外,神經系統的康復治療還采用了脈沖電刺激的方法,即通過對患者進行定期的脈沖刺激治療,促進患者神經細胞再生軸突的生長與分裂,從而有效的加快神經細胞的興奮傳遞效率,提高患者神經系統的恢復效率,提高康復治療的醫療效率。為了更為全面的保障康復治療臨床效果,在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還要針對康復功能進行評估,通過評估結果對康復治療的臨床實踐進行檢驗。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狀,康復治療在臨床中可以結合運動功能評估,心理神經評估以及機體運動控制能力評估等評估內容,從而更為全面的得出患者康復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以此為參照對康復治療手段進行調整,并更為有效的實現康復治療的多層次檢驗。
3 康復醫學發展前景展望
隨著我國康復醫學多元化發展的推廣與完善,康復醫學所接納的患者類型將會進一步豐富,加之社會進步與發展對臨床醫療康復要求的逐漸提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康復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了更為有效的滿足社會需求,康復醫學在今后的發展中將涉及到更為廣泛的領域中,在保證醫療護理質量的同,通過指導并監督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從而促進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后康復效率的有效提升,并為其體制的增強和健康狀態的保持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
結語: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將會在帶動醫學技術進步的同時,更為有效的促進康復醫學臨床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科學技術推動康復醫學技術進步的同時,醫學領域也應在臨床醫學醫療技術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康復醫學技術加以完善,從而使康復醫療手段能夠進一步豐富,從而滿足患者更為廣泛的康復需求,通過提高康復治療的人性化而實現醫療技術與患者間的互動,使得患者更為積極的參加到康復治療過程中。為了更深層次的發掘康復醫療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醫護人員還要對康復醫療和臨床醫學技術進行更為緊密的結合,為護理醫護工作的實際開展提供更為豐富的臨床參考。
參考文獻
[1] 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25-36
[2] 中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08-17
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認為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醫學哲學;醫學哲學思想史;醫學人文精神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當時盛行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中醫學將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以說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中醫學固有理論和知識相融合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挖掘和研究傳統醫學哲學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有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
精氣學說,是古代先哲們探求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精氣學說認為,精氣(氣)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和調控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此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促使中醫學建立了精為人體生命的產生本原,氣為推動和調控生命活動的動力的精氣理論,并對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藏象經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養生防治理論的構建具有方法學方面的重要意義。
陰陽學說,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石之上的樸素的辨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學說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明相對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存在著相互對立、制約、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長、轉化、自和等運動規律和形式,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世界本身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中醫學將陰陽學說用于解釋人體,認為人體是由各種既對立制約又協調統一的組織結構、生理機能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學說幫助中醫學構筑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并貫穿于其中的各個方面,指導著歷代醫家的理論思維和臨床實踐。
五行學說,既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辨證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又是一種原始而質樸的系統論。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可在不同層次上分為木、火、土、金、水5類,整個宇宙是由此5類不同層次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生克制化運動所構成的整體。中醫學以五行學說解釋人體,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五志等分歸于五行之中,構筑以五臟為中心的5個生理病理系統,并以五行的生克規律闡釋此5個生理病理系統的相互關系。五行學說幫助中醫學建立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和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整體思想,構筑了人體臟腑經絡的系統模型,并用于解釋疾病的病理傳變和指導對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雖是我國古代富含唯物辨證法的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歷史的限制,仍存在著較多的局限性。人體的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尚有許多深層次的規律和機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尚不能全面和從深層次來闡釋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規律和機制。因此,我們對精氣、陰陽和五行諸哲學思想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原始樸素的階段,應該結合現代自然辨證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個層次;對人體復雜的生命過程的研究,也不能僅用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來闡釋,而應該在中醫學整體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吸收中國古代人文學科的精華,一方面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細微層次的研究,以逐漸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
三、天人相應、心身統
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
3.1天人相應整體觀人與自然界有著相類相通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陰陽與天之陰陽的相通相應:“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自然界陰陽五形之氣的運動,貫通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于天氣”(《素問》)。
3.2心身統一整體觀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體性,人體的各種臟器,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協調、相互聯系地維持著生命活動;生理與心理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生理狀態決定著心理狀態:“黃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歧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素問》)。心理狀態影響著人的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
3.3臨床診治整體觀《內經》在對病因、病機、局部病變和整體狀況的關系、各種治療方法的關系等方面的論述,鮮明地表達了整體思維的特
征。如認為局部病變是臟腑病變的整體反映,因此在診治局部病癥時,要:“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強調將各種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病人得到適宜治療:“古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問》)。
3.4疾病轉化恒動觀《內經》借用哲學“恒動觀”的概念﹑原理,認識人體生命過程的永恒運動及其伴隨發生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轉換過程。它認為世界是運動的,生命在于運動。事物與現象運動的化與變,以及事物和現象量與質的狀態為基本內容。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篇》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搏,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篇》在論述臟腑功能之后總結謂:“恍惚之數,生之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靈樞·天年》篇關于人體生長發育的論述,《素問·熱論篇》關于熱病傳變過程的記載,都是以恒動觀為思想基礎的。
四、傳統醫學哲學思想的現實人文意義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易經》、《黃帝內經》闡述了醫學人文觀念、醫生思維素質和醫學職業品格等方面寶貴思想。為醫學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體要求。
4.1醫學人文觀念第一,以生命為本的醫學本質觀。《內經》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醫家當以病人的生命為本。因此,在為病人診治的時候,如同面臨萬丈深淵,極其謹慎;同時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堅定有力,全神貫注,決無分心:“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素問》)。第二,以人文關懷為本的醫學目的觀。《內經》認為,醫學的目的不僅是療病救傷,更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愛:“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時”(《內經·靈樞》)。《內經》認為,醫者應關愛病人的生命,對病人滿懷同情和仁愛之心,以尊重和珍愛病人的生命為出發點考慮問題:“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靈樞》)
4.2醫者思維素質第一,完善的知識結構。《內經》從整體論的觀點和醫學的復雜性出發,對醫者的知識結構有著獨特的見解:醫者不僅要具有醫學知識,而且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內經·素問》),這樣的醫者,《內經》稱之為“上工”。第二,主觀與客觀相一致。醫者的診斷屬于主觀認識,病人病情屬于客觀事實。《內經》認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為本”,醫者的診斷是第二性的,“工為標”。醫者的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而主觀背離客觀,治療就將失敗。第三,理論聯系實際。《內經》認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醫者才能掌握醫學的規律而不迷惑;對事物的要領了解極其透徹,才是所謂明事達理的人。
4.3醫生的職業品格第一,接診療病有方。《內經》認為,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需要從業者具有特殊的職業品格。在接診的時候,醫生應該注意起坐有常,舉止得體,思維敏捷,頭腦清醒:“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凈”。《內經》要求醫者診病時要具有高度負責的精神,全面觀察,全面分析:“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素問》),《內經》對“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素問》)的不良職業作風予以了嚴肅的批評。第二,醫患交往有禮。《內經》對醫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禮節作了首創性的闡述,首先提出“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的醫患交往的一般禮節,突出強調了“臨病人問所便”的重要性(《靈樞》)。
【參考文獻】
[1]唐·孔志約.新修本草序[A].唐·蘇敬等撰,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輯復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97:3.
【關鍵詞】預防醫學教學;重要性;實用性;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60-01
預防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醫學領域中有著較特殊的地位。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及現代醫學的發展,預防醫學在醫學教育中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而學生往往對預防醫學有片面的認識,認為這一學科不重要,沒有臨床學科實用。因此,為了使這門課真正讓學生掌握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本人總結了多年從事預防醫學教學的經驗,談幾點體會,供同道討論。
1 在教學中突出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針對醫學生普遍存在重視臨床醫學的學習而忽視預防醫學學習的情況,應自始至終反復強調此學科的重要性,尤其應高度重視第1次《緒論》課的教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例子強調預防醫學在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強調如果沒有預防醫學這門學科及其不斷的發展,恐怕我們的衛生工作到現在還處在與傳染病作斗爭的第1次衛生革命運動中[1],“反應停”(Grippex)這種致畸率很高的藥物還會被孕婦濫用,特別是曾威脅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從而引起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學科的高度重視。同時應讓學生看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老齡化趨勢,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加強預防衛生工作,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社區保健調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做到不僅會治病,更要會防病。啟發學生要想適應新形勢下衛生工作的需要,成為高素質的衛生工作者,不僅要學好臨床醫學,更需要學好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2 在教學中體現出預防醫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突出預防醫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新學期開始,就讓學生充分認識預防醫學是一門涉及面相當廣泛的綜合性學科,就業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防疫站,其他像環保部門、城鄉建設、建筑行業、飲水管理、食品衛生管理、氣象局、職業病防治所、學校衛生管理等行業都需要用到預防醫學的專業知識,就業途徑相當廣泛,從而意識到學好預防醫學大有作為。在教學中突出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實用。例如,講到三級預防的內容時,就可以結合國情適當舉例。比方說,在我國“SARS”流行期間,便可結合當時“SARS”疫情,給學生講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傳染源存在,極易造成大范圍的傳播和流行。因此,為了控制疫情,必須做好“SARS”的三級預防工作,特別是重在防止疾病發生的第一級預防措施,如室內定期消毒、通風、注意個人衛生、適時戴口罩、適當體育鍛煉、改善飲食等,以及重在早發現以控制疾病發展的第二級預防措施,如每天組織學生監測體溫等。這樣將學校制定實施的“SARS”防治具體措施用三級預防的思路一一列舉、講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不僅學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夠自覺主動地做好“SARS”的預防工作。在授課中也可以適當運用一些趣味性的表達和例子以調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介紹自我保健的內容時,就可以夸張地介紹說:“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們醫務人員就該失業了,各家都有齊全的診療設施,所有的健康問題在家就解決了,這多好啊!”學生一聽就笑了:這不太可能吧?這時就可以接著點出,自我保健是一種有局限性的非專業性的衛生保健活動,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賴醫生”,強調的是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保健來有效地防止疾病的發生,控制疾病的發展,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醫生”,對于這樣的小知識點使大家在笑聲中掌握會更加牢固。
3 將素質教育貫穿到預防醫學教學過程的始終
醫學生的素質決定著未來醫務工作者的醫療服務質量與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注重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如預防醫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環境與健康,在授課過程中,就可以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環境、群體意識及愛國思想。結合現在環境污染的狀況,讓大家觀察身邊那些不環保、不文明的行為和現象,如隨地吐痰、自來水管一開就沒人關、食堂里剩飯剩菜到處可見、一下課教室里粉筆頭亂飛等等,體會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環境負擔的不良行為,教育學生環保行為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意識到熱愛環境就是熱愛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關理論內容又恰恰在預防醫學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課堂上除了進行相應理論知識的講解,也可以結合不同篇章對學生實施適當的健康教育。如在飲食與健康中教會學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譜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中,教會學生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以穩定情緒,才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現等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識[1]。總之素質教育不是經過一時一事就能提高的,必須從小做起,而且確實可通過教師在傳授專業技能知識的過程中進行,這種點滴的滲透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的作用。總之,在當前社會和醫學發展的大趨勢中,預防醫學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作為預防醫學的專業教師更應認清形勢,在教學中注意突出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體現出預防醫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預防醫學教學過程的始終,隨時總結經驗,不斷進取,才能培養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質的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
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從《黃帝內經》開始,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它至今仍然不能脫離《黃帝內經》已形成的理論框架,這與現代科學在不斷突破和否定中實現知識更新和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任何自然科學的發展,都是思維辯證發展的前進運動。毫不例外,中醫學的所有學科的發展,也同樣是前人為了認識和控制疾病發生發展而展開的一系列辯證思維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科學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局限又使之存在著某些違背辯證思維發展的“唯心因素”,這些因素阻礙著中醫學理論的繼續深化和發展。因此,中醫學必須打破其“唯心因素”造成的桎梏,才能實現辯證的“揚棄”,在創新的突破中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辯證發展的沿革
早在《黃帝內經》的時代,古人就以自然哲學的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的最高理論規范,建立了最初的理論框架。歷代中醫學家以此作為理論發展的邏輯起點,立足于自身不同的醫療實踐,不斷豐富、充實了《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實踐內容;他們往往致力于某一特殊領域的研究,使之得到深化,并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學術見解,使之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一)大量總結臨床經驗,豐富了前人理論的實踐依據
在中醫理論發展過程中,前人提出的理論往往為后世醫家揭示了研究的方向、觀點和方法,但與后世醫家相比,其實踐內容又是顯得相對的貧乏。于是,和其它自然科學的研究者一樣,歷代中醫學家就在規范理論的指導下,“力圖擴大規范所能夠加以說明的事實的知識,加強這些事實同規范預測之間的配合,進一步詳細表達規范的本身”。這種以規范說明事實的過程,必然的結局是使理論體系所包含的、依據局限的事實材料得到的種種抽象,與日益豐富的科學事實和感性經驗聯系起來,用新的事實驗證、豐富著理論原則本身。這是中醫學理論從抽象向具體發展的第一種形態。
《黃帝內經》中對痹證已有相當深度的認識,《痹論》專篇論述了痹證的病因、病理、分證等。其言病因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其言分證:”其風氣勝者為 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顯然,這對痹證的認識仍是較為粗疏的。后世張從正指出:”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劇而夜靜;寒氣勝者為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濕氣勝者為著搏,濕勝則筋脈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勞力無制、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痹從外入“。(《儒門事親·指風痹瘺厥近世差玄說》)他還提出了”痹證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的觀點;這無疑對搏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作了重要補充。后世醫家就這樣在長期醫療實踐中,不斷地發現新事實,積累新的經驗,根據規范加以理論的說明。這些事實和經驗也就源源不斷地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客觀依據,擴大新的應用范圍,開辟新的發展領域。宋代陳無擇創立三因致病學說;錢乙、張元素以臟腑寒熱虛實論病機、辯證等等;后世諸家無疑地在具體內容并進而在理論框架方面更加完善了。
(二)立足于臨床各學科的研究,使中醫學理論在某些具體領域里率先發展
歷代醫家由于所處的不同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決定了他們各自不同的臨床實踐以及思維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使得他們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以其獨特的見解,提出一系列規范制約下的新理論原則。隨著認識的深入,他們日益深刻地揭示出各個具體領域的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彌補了規范理論只能抽象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最簡單的聯系的缺陷。這是中醫學理論從抽象向具體發展的第二種形態。是事實材料和規范理論互相溝通的邏輯中介。
如果說《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學的辯證論治進行了一般規律的研究;《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則大量收集、整理了臨床用的方劑。那么,與現今理法方藥辯證論治體系相比,對治法的研究在當時無疑是比較薄弱的。這大概就是金元四大家至明代溫補學派大都集中研究不同治法的邏輯原因。他們雖然在學術淵源上無不宗旨于《內經》、《難經》等經典,但是不同的實踐基礎使他們走上了不同的學術道路。這表明,中醫學和西醫學一樣,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的。
(三)積累對反常現象的認識,使中醫學理論在突破中發展
任何事物的內部外部均存在著互相區別、排斥、對立的關系。中醫學的陰陽學說認為任何事物必然存在與自身相互對立、統一的物質勢力。這種自然觀使得中醫學主要是從人體與自然界及其內部各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中來認識人體。當人們試圖認識事物內部的陰陽變化時,他們就以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已有理論中的種種規定,往往只能先認識事物的某些方面,然后才能認識到另一些方面,日積月累,事物內部各個方面包含的差異性就開始顯露出來,理論也就有可能更加全面,因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復雜規律。這是中醫學理論從抽象向具體發展的第三種形態。它是前兩種形態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最富有變革性創新性的一種形態。要使得人們從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對人體復雜多樣化的生理病理現象作出理論闡述,直接地推動了理論變革和進步。
中醫學的外感病學說從《內經》到《傷寒》和溫病學說,經歷了從同一到兩歧的發展。雖然《內經》還沒有分別闡述傷寒、溫病的理論體系,但它卻是二者共同的理論基礎。而《傷寒論》又使中醫學能夠在傷寒這個特殊領域,更深刻地把握外感病的發生傳變及辯證施治基本規律。這是《內經》的外感病學說所不具備的。雖然曾經也有過將之作為整個外感辯證論治的理論嘗試,但并沒有如愿以嘗。研究和認識的深入使得人們逐漸從更多的”反常“規象中認識到溫病對于傷寒的特殊性,導致了溫病學說的建立。中醫學關于外感病的學說由此實現了自我的辯證否定。《傷寒論》的適用范圍得到了更確切、具體的揭示,得到更加符合臨床實際的應用。隨著研究的深入,必將有新的理論使《傷寒論》,溫病學說互相區別的理論原則得到統一的闡述,使二者的合理成份構成為新理論中的一種局部情形,從而使理論在否定之否定中實現新的突破,達到新的高度。
二、中醫學理論發展中的唯心因素
由于時代和科學水平的局限,在中醫學理論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形而上學與詭辨論的干擾,這種干擾違背了辯證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阻礙著理論的深入發展。
(―)形而上學的”道守如一“
兩千年來,中醫學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但是,它卻始終沒有脫離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其具體的理論原則,都只是對陰陽五行學說及其相應的理論結構的一一映射,表現出各種學說之間的理論同構現象,以習慣的語言表述,就是“道守如一”,“天道守恒”等等。在中醫學的理論思維中,認識對象雖然是運動變化、復雜多樣的,而按陰陽五行制作的理論框架又是一成不變的,在這種理論內部,實際上存在一種難以導致創新和質變的惰性結構,任何運動調節,都難以超脫出陰陽五行結構界限的范圍。
(二)臆想矛盾的詭辨干擾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種種局限,中醫學不可避免地具有猜測和想象的特征,使得它至今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去把握各種互相作用、相互聯系的具體過程,對形態與功能的關系更是了解甚微。因此它無法象西醫學那樣回答這樣的問題:在事物的功能行為發生變化時,其形態結構的變化如何?其功能形態變化經過的各個具體環節及其條件如何?可能的條件與可能的變化趨勢及其相互關系如何?這方面的理論困難使中醫學難以把握人體形態結構上的運動規律,也難以在直觀領域以外確切地把握功能變化的具體條件和規律。因此,它不得不降低理論預測的準確度和精確度。以至出現這樣的情形,理論可能對已經成為過去的事實作出種種合乎規范的解釋,卻難以對將來的現象作出有把握的預測。
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用來說明氣候變化及其與疾病流行關系的理論。何年何月出現何種氣候,取決于運氣之間的相互作用。但這種相互作用的方式又不是確定的。根據五行生克乘侮規律,各年各月多種氣候都有出現的可能性。它規定了每年的大運、主運、客運,主氣、客氣、勝氣、復氣等,卻沒有規定何年歲運太過,何年歲運不及,何年歲勝氣不足,何年歲復氣有余。一切均有待于”善言天者,必有厭于物“,即根據已發生的事實來選擇理論說明的方式。以實踐第一來說,這是正確的;但從理論預測來說,卻反映了理論與現實的不和諧。這樣的理論說明并沒有把握變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只能是脫離了條件來談論變化,將臆想的矛盾強加于事物本身,終究陷入了詭辨的泥沼。
三、中醫學理論必須在辯證”揚棄“中發展
關鍵詞:醫學;化學;共性;區別;交互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069-02
眾所周知,自古醫學與化學的關系密不可分。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主要任務是對人體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等現象進行規律的探索,發現有效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以更好地保障人類健康。而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應用。兩者存在顯著差異的同時,彼此之間又相互融合和相互滲透。醫學的基礎少不了化學,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化學。而化學又可以通過醫學的發展來推動自身的進步。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將有利于運用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進而推動時代的進步。
一、醫學與化學起源
縱觀人類醫學的發展史,醫學是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逐漸積累救護經驗而形成并存在的,歷史上經歷了五種醫學模式:(1)神靈主義醫學模式: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人們依賴祈禱和巫術,同時用植物藥進行簡單的治療,對創傷進行簡易處理。(2)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對宏觀宇宙萬物有了粗淺的認識,出現了中國的陰陽五行的病理觀和古希臘的“四體液學說”。(3)機械論的醫學:文藝復興,一些科學家把復雜運動簡單歸納為機械運動或物理、化學變化,疾病就是生物體這種機器某部分故障。這種機械的自然觀和實驗方法當時促進了自然和醫學的發展。(4)模式生物醫學模式:19世紀后半葉發現了幾十種致病菌,人們就認為環境、宿主、病因三個相互作用的因素維持著生態平衡,如果失調就會導致疾病,這是從純生物角度進行理解的。(5)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發現抑郁癥、高血壓病、胃潰瘍病、心血管病等與人的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疾病的調控需要生物―心理―社會的相互作用。醫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化學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時期:(1)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該時期人們從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中累積化學知識,但系統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2)煉丹術和醫藥化學時期:人們記載、總結煉丹術,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3)燃素化學時期:隨著工業不斷進步和實驗室經驗不斷積累,人們認為燃素是可燃物燃燒的必需條件,燃燒的過程就是可燃物在燃燒中釋放燃素的過程。(4)近代化學時期:這一時期不少化學基本定律被建立起來,例如:提出了原子學說,發現了元素周期律,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這時期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5)現代化學時期:即是現代科學相互滲透的時期。例如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化學向生物學滲透,逐步發現了蛋白質、酶等生命物質的結構。醫學與化學在不斷發展中相互交融、相互滲透。
二、醫學與化學共性
由于醫學與化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其間自然存在錯綜復雜的聯系。從大的方向來看,醫學的研究旨在促進健康之完美,而身體機能的穩定與相對平衡即完美,與化學中常常追求的反應平衡有相通之處。從小處著眼,二者的原理、基礎乃至研究所需的技術與精細程度要求也時常相差無幾。醫學的合理實踐需要其他相關基礎學科的綜合理論,而化學可以推動建立一個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許多疾病要從分子水平上加以探究與解釋才能明晰發生機理,化學研究分子在體內的調控表達過程和反應就成為了解和認識疾病的發病機制、演變過程和臨床治療的基礎與熱點。因此,醫學可以說是化學在生命方面的應用,化學又是醫學從基礎學習到理論實踐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門學問。
人體是醫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人體各種組織主要由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和水等相關化學物質組成,含有數十種化學元素以及大量的微量元素。在人體中不斷有化學反應的發生、能量的轉化來維持人的生命進程,當人體內的化學反應向不良的方向進行時就會出現病理現象,這就需要用醫學來解決。醫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預防疾病,在預防疾病時離不開化學,例如:環境的檢測、消毒劑的使用等。血液、尿樣等成分的化驗更與化學知識密切相關,通過化學檢驗查出人體的異常。在治療疾病時,藥物的合成以及結構、性質、應用的鑒定,中草藥成分的提取、用途的鑒定,新藥的開發研制,都需要豐富的化學知識來解決。醫學科學日新月異,放射性同位素在醫學中的廣泛應用,臨床治療中使用的人造皮膚、人造器官、人造血管、人造血液等先進醫療方法不斷取得新進展,更是化學與醫學密切聯系的結果。在醫學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化學不斷的更新。醫學中新的化驗方法的出現要求新的檢測方法,新藥物的研發要求發現可用于醫學治療的新物質。醫學的發展依賴于化學提供的平臺,化學的進步依靠于醫學的更新。
三、醫學與化學的區別
盡管醫學與化學間存在很多的共通之處,他們的差別依然存在。這首先體現在本質及定義上。化學,即“變化的科學”,旨在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如今已發展出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二級學科,成為公認的“中心科學”。醫學,跨越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成為深深扎根于眾多學科之中的綜合性科學。醫學在于協調人體生理、生理良好狀態及其相關問題,目的是治療預防疾病,保障人體生理機能的健康。其次,化學和醫學分別呈現不同學科層次、內容及形式。最后,兩者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別。化學講求實驗出真知,它以現象和數據為階梯,以實驗和推理為基石,最終抵達問題的實質,是一種形式化的方法;它遵循的便是這種形式化的方法,把實驗作為研究的工具,遵循演繹的特征,是以抽象到一般的發展規律,通過不斷的實驗探索,能準確地用概念來表述一個問題的約束條件,達到解決這一問題的一般方式。醫學則更加強調實踐出真理,對已經發生和存在的情況進行調查、觀察,其研究目的明確,研究因素客觀存在,是一種實證性的方法;它遵循的這種實證性的方法,把儀器作為工具,以生命體為研究對象,講究以證實,通過實踐獲取經驗,再歸納、統計達到一般共性。相比于化學,醫學不企求認識研究對象的完整的方面及其全面的相互關系,而是以焦點為中心,從認識的目的出發限定認識的主要方面,得到一個實用的解。最后,醫學和化學的研究對象不同。化學從物質的原子、分子出發,研究單一的物質個體,從個體出發研究整體,就是從局部到全面的研究過程。而醫學主要使用生命體這個整體,要從整體出發,再來研究某一方面,就是從全面到局部的研究過程。
四、醫學與化學交互促進作用
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迅速變化決定了一些重大發現必須依賴學科的交叉。化學作為基礎學科,其發展水平足以為其他相關學科研究提供發展平臺,醫學也同樣需要借助此平臺繼續發展。例如麻醉劑的誕生與發展,早在1800年英國化學家Dov y H 就發現一氧化氮具有麻醉功效,不久之后,人們發現了具有更好的麻醉功效的乙醚,這對實現無痛外科手術及牙科手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著陸續發明的更加實用有效的麻醉劑成為現代的外科手術的基石。1932年德國科學家Gerhard domagk使用偶氮磺胺染料用于治療一位患細菌性敗血癥的孩子并使他得以康復。由此,化學家研究發現并制備了許多新型的磺胺藥物,因而開創了今天的抗生素領域。
現代化學和現代醫學有更加緊密的聯系。例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和生理學不斷融合并發展出現了一門新的學科――生物化學,其主要是研究生命活動和生理。它就是利用化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生物的化學組成、生物中亞細胞結構和功能及生命過程中的物質代謝和能量變化等生命活動進行研究。近年來,隨著化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化學在生物高分子的研究領域中取得了突破,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由此形成了一門新學科――分子生物學。由于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生命的了解也逐步深入到分子水平,對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化學家通過分子層面研究發現了生物遺傳因子的基因是脫氧核糖核酸分子(DNA)。從化學研究方法中發展起來的各種色譜分離技術,在中草藥成分的分離提純上有很大的應用,也給醫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方法。化學對醫學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而在化學為醫學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理論基礎的同時,醫學也在化學孕育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醫學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化學的發展狀況。醫學在發展中遇到的任何新的臨床問題對醫學、化學乃至所有的科學技術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并大大促進了化學的進步。
總之,醫學與化學相互促進并相輔相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的發展將越來越依賴于化學的進步,而醫學也促進了化學的深入發展。他們之間日益大程度的借鑒及相互滲透將更好地造福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姚剛.醫學與化學的哲學思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9).
[2]何法信.醫藥化學學派初探[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8,(2).
[3]魏祖期.基礎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4]朱浩,華陵莉.關于醫學與理工科學的比較及其結合[J].醫學與哲學1999,(1).
[5]袁婉清.為文科學生開設化學選修課的探討[J].大學化學,1994,(2).